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7 08:56: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两级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进行计算。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脱式计算。

  让学生计算,说说计算的过程。

  2.揭题:在混合运算里加减是同一级,乘除是同一级,当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时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那么,如果一道算是里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例1货架图。

  谈话:星期天,小军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买文具。(指名读读货架上物品的单价) 课件出示问题(1),并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么?(先要算3本笔记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师板书:

  5×3=15(元) 15+20=35(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

  指名列式,教师板书:

  5×3+20

  引导思考:观察这个算式,和以前学过的混合运算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2)学习运算顺序。

  提问:根据刚才的提示,你知道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吗?

  明确:用脱式计算两步式题时,要先在原题下面的左边写“=”,再在“=”后面写第一步运算的结果,没能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接着对齐上面的“=”,在下一行写“=”,

  并在“=”后面写第二步运算的结果。

  让学生观察算式,引导学生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写出这些题目的脱式计算吗?试一试。

  让学生拿出练习本试着算一算,师强调:没有参加运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3)出示问题(2),让学生思考讨论:先求什么?为什么?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从50元里去掉2盒水彩笔的钱)

  提问: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

  学生列式:50-15×2

  追问:观察这道题,和上一题有什么区别?

  引导思考:这里有乘法和减法,我们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让学生观察算式,说明在这个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师适时板书。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

  2.总结运算顺序。

  出示:5×3+20 50-15×2

  提问:观察这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减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后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让学生完成计算。

  2.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计算出每组上面的得数,再和下面的数进行比较。最后集体交流,说说计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页“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最后交流汇报。

  教师强调:

  第(1)题,先算4张成人票的价钱,再算应付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5×4+8。

  第(2)题,先算12张儿童票的价钱,再算应找回多少元,列综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例8的教学内容《归一解决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连乘、连除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更好的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情境图,画出数量关系,弄清数量间的关系,找到解题办法。因为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系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或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为本节内容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三、教学目标

  1.学会用乘除两步计算解决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用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能力。

  2.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思想、函数思想和模型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经历用图形表征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能沟通图形与算式的联系,增强画图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对比、辨析,初步建立归一问题模型,增强比较、归纳能力,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五、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法;答疑引导法;数形结合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一个面包4元,我要买8个面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钱能买几个水杯?

  谁能算出来?为什么不能算出来?

  预设:缺少一个条件。

  再出示(一个水杯8元)

  (二)创设情境

  1.出示超市图片,引入情境

  A: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3个盘子18元,要买8个盘子)

  B:你能把问题补充完整吗?

  (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C:抽学生把题目完整的说一遍。

  2.课件出示题目:3个盘子18元,我要买8个这样的盘子,需要多少钱?

  3.质疑:要买8个盘子,能直接算出来吗?

  (三)合作探究

  学法指导:

  1.独立尝试用画图等方式表示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这道题能一步解决吗?如果不能,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请写出算式。

  3.完成后和小组成员交流你是怎么画图的,怎么列算式的。

  【学情预设】

  预设1:画的实物碗的示意图。

  预设2:画圆圈图。

  预设3:画线段图。

  1.展示圆圈图。

  师:你们能看懂他画的是什么意思吗?他的这幅图有没有把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表达完整呢?那你对他的图有没有建议。

  师:那你能说一说他的算式是什么意思吗?

  2.展示线段图

  师:为什么每一段都画的同样长?你能在题中找到对应的话吗?

  教师相机提问:18÷3=6(元)求的是什么?

  提问:为什么要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呢?

  学生:问题要求8个盘子的价格,所以必须先求出一个盘子的价格。

  3.教师相机将学生的意图总结成板书。优化解题思路。

  师:结合图示,怎样能表示清楚题目所要求的问题呢?

  生:(板书)

  18÷3=6(元)一个碗的价钱?着重提问!

  6×8=48(元)求多个碗的价钱。

  师:我们把一个碗的价钱也叫作“单价”,8个碗叫数量,最后算出的是“总价”。

  师:还有没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预设:列综合算式来解答。

  18÷3×8

  =6×8

  =48(元)

  师:第一步先算的是什么?再算什么?

  生:先算一个碗的价钱。这件事很重要!

  师: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生共同总结:分步计算和综合算式虽然形式不一样,但是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4.(反归一)想一想:

  18元可以买3个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

  (1)学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学情预设】预设1:先求出一个碗的价格,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个)

  预设2:先算出一个碗多少钱,再算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列综合算式)。

  30÷(18÷3)

  =30÷6

  =5(个)

  师:为什么18除以3要加小括号?(要先算一个碗多少钱,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边,所以要加小括号。)

  对比一下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学情预设:

  生1:相同点,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个碗的价钱。

  生2:不同点,求总价要用乘法,求单位数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对比

  1.课件展示对比两个问题的解法。

  讨论提示:4人小组讨论。

  A:仔细观察两题的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为什么会不同?

  B: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

  2.学生汇报。学生边说,边课件出示。(2-3人说清楚即可)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种问题所用的解决方法的区别)

  3.总结:这两个问题都用了两步来计算,你觉得哪一步最关键?(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课件出示: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预设:知道了3个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个碗的价格,都是要先算出一个碗的价格,才能计算后面的问题,这就是含有“归一”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问题。

  预设:第一道题是在求“买8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也就是求8个6是多少?是求“总价”。而第二道题是在求“30元可以买几个同样的碗”也就是在求30里面有几个6?是求“数量”。但不管我们要解决 什么问题,都要先求出一个碗的价钱。

  4.买6个碗需要多少钱?

  生1:一个碗6元,6个碗36元。

  生2:3个碗可以看成“一份”,6个碗就是有这样的2份!所以18+18=36元。

  预设:着重点出“1”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一些。

  (1)一个碗6元,买9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2)一个碗6元,买1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3)一个碗6元,买2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4)一个碗6元,买100个同样的碗需要多少钱?

  预设:无论条件如何改变,只要我们知道了“一个碗多少钱”,我们就可以求出9个、10个、20个、100个……甚至更多个碗需要多少钱?(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买到的碗越多,总价越多,但不变的是什么?单价、一个碗的价钱)

  (五)检测达标

  1.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小林读一本故事书,3天读了24页。

  (1)照这样的速度,7天可以读多少页?

  (2)照这样的速度,全书64页,几天可以读完?

  2.分别抽4名学生上台投影汇报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学做裁判。

  (1)和(2)哪个题最好算?为什么?

  (六)总结全课

  1.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这样的题关键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让我们算几个几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让我们算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就用除法计算。

  2.把一个、一条,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像这些问题就是我们数学上常说的归一问题。(板书:归一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教案内容: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教学三年级数学,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扎实,个别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较浓,但也有个别学生懒散,接受力不强,成绩不太理想,本学期将重点抓好后进生的培养。

  二、教学内容:

  除法,认数,千克和克,加和减,24时记时法,长方形和正方形,乘法,观察物体,统计与可能性,认识分数,整理和复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数与代数:

  认识“万”,知道10个一千是一万,了解万以内数位顺序表。理解10000以内数的意义,掌握数的读、写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

  会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整百数加整百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千数加、减整千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每一位都能整除)及整百数乘一位数。

  能正确估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得数是几十多,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是几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积大约是多少。

  能正确列竖式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位数乘一位数,知道0与一个数相乘得0,会验算除法。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母不超过10),能读、写分数,在具体材料的支持下能比较两个几分之一或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在现实的生活情境里感受并认识千克和克,通过动手实践知道1千克=1000克。

  了解24时记时法,能进行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的换算。

  空间与图形:

  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相同的地方。知道长方形的长与宽、正方形的边长。

  理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其他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

  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能指出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由三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视图,能根据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

  统计与概率:

  能用比较有效的方法搜集、整理数据,会用表格或简单的条形图表达统计的结果。

  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时相等,有时大些或小些。会用“偶尔”、“经常”等词语描述可能性的大小。

  2.数学思考方面。

  经历“在计数器上表示数→分析数的组成→探索数的读法与写法→比较数的大小”等一系列学习万以内数的过程,以及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过程,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和符号感。

  在探索口算、笔算和估算方法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发展抽象思维。

  在观察常用物体并把几何体与其相应视图进行转换的过程中,在通过折、量、比,探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过程中,在动手围、量、画、算平面图形周长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在摸球、抛小正方体等活动中,经历分类收集信息、整理数据,用数据描述现象以及判断可能性大小等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在与同伴交流中,逐步学会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解决问题方面。

  能应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简单的一、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的数学信息,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初步具有主动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积累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策略,初步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经常与同学共同开展学习活动,经常与同学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初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简单地反思、评价自己的学习活动。

  4.情感与态度方面。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与形都能用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逐步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经过独立思考、动手实践以及与同学合作交流,克服学习中的一些困难,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相信自己有能力学好数学。

  通过教科书里的“你知道吗”栏目以及报刊书籍、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多种资源,了解更多的有关数学的知识,初步感受到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在教科书和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学习客观地评价自己与评价他人。

  四、课时安排

  全册教科书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有全册内容的整理与复习4课时。

  全学期大约有30%左右的教学时间可以留作机动,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

  在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方面,在组织学生进行练习以及知识的拓展、应用等方面,都可以使用机动的教学时间。各单元的课时大致安排如下:

  一 除法 ........................ 9课时

  二 认数 ........................ 5课时

  三 千克和克...................... 4课时

  四 加和减........................ 7课时

  五 24时记时法..................... 3课时

  六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七 乘法..........................11课时

  八 观察物体.....,................. 2课时

  九 统计与可能性.................... 4课时

  十 认识分数...................... 3课时

  十一整理与复习.................... 4课时

  五.教学方法与措施

  1、 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学生自己能学懂的知识,尽可能让他们自己学,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探索、交流和练习。

  2、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渗透一些函数、集合、统计等数学思想方法。

  4、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5、 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背景出发,让学生主动探究解题方法。

  6、 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安排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例题和形式多种多样的练习题及数学游戏。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复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强化“平分”的概念,掌握有关分数的知识。

  2. 能力目标: 能用折纸、涂色等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折纸游戏

  A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B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5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C 1米长的纸带被平均分成( )份,每一份纸带的长度是1米的( ),是( )米。

  二、巩固新知

  1. P67/1 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说说错的理由(没有平均分)。

  (2)你是怎么想的?

  (3)说说错的理由。正确的应该怎样写?

  小结:只有在把这个整体平均分的时候,才能用分数表示。还要看清楚把它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一份是多少。

  2. P67/2 说说3/8、2/5、4/5分别表示什么? 按所给分数涂色,在组内交流。

  小结: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3. P67/3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1)你是怎么想的?(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就是43 )

  (2)对部分学生容易写错的2/5进行纠错。

  (3)学生汇报,这幅图你是怎么看的?怎样用分数表示?学生常见的回答是:

  生1:有 21个长方形,其中红色的有9个,就是9/21。

  生2:把3个长方形看作1份,共有7份,红色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是9/21。

  4. P67/4

  (1)你是怎么想的?(要圈1/4,就是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2朵,所以圈2 朵)学生圈。

  (2)学生独立完成后核对。

  三、拓展练习

  折一折,涂一涂,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

  1. 长方形的3/4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为什么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都能用3/4表示?

  2. 等边三角形的1/3学生介绍方法。

  3. 拿出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张(圆形和正方形),选一张你喜欢的图形,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几分之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四、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觉得对于“分数”这个知识,有些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一、 复习内容:

  1、万以内的加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

  3、多位数乘一位数。

  4、四边形。

  5、时、分、秒和千米和吨。

  6、分数的初步知识。

  二、复习目标:

  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复习重点:

  1、万以内的加减法。2、多位数乘一位数。

  四、复习难点:

  1、万以内加减法中连续进位加法和连续退位减法。

  2、有余数的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分数的含义。

  五、 复习方法:

  讲练结合,点线结合。(先各个知识点突破,再知识点综合,最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复习时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首先规范各个小组,教给学生如何进行小组学习。进行习题练习时规范学生的书写,培养学生认真仔细书写、检查的好习惯,对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多鼓励,为他们订立小目标,逐步提高做题速度。及时反馈,及时订正,使复习确实有效,使大部分学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六、复习措施

  教师方面:

  1、针对本班的学习情况,制定好复习计划,备好、上好每一节复习课。

  2、采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注意知识的整合性、连贯性和系统性,引导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类整理。

  3、在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总结与反思的态度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复习作业的设计体现层次性、综合性、趣味性和开放性,及时批改,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做到知识天天清。

  5、注重培优补差工作,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态度,与家长加强沟通。

  学生方面:

  1、要求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做到不懂就问。

  2、要求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发言,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3、要求课后按时、认真地完成作业,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补差措施

  1、对各差生的不同原因,对症下药,从态度、习惯、知识、方法入手,制定不同的目标,目标要小、细、实。

  2、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帮助他们一起进步,同时取得家长的配合,鼓励和督促其进步。

  3、时刻关注这些学生,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多提供表现的机会。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一、 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努力,我班多数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渐浓,学习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学习成绩在不断进步,但是由于我班一些学生数学基础太差,学生数学 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没有显着改观,给教学带来很大难度。设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 任务非常艰巨。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 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经过与外校九年级数学教学有丰富经验的教师请教交流, 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2、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四章,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主要是通过二次函数图像探究二次函数性质,探讨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议程的关系,最终实现二次函数的 综合应用。本章教学重点是求二次函数解析式、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及二者的实际应用。本章教学难点是运用二次函数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十七章、相似

  本章主要是通过探究相似图形尤其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相似多边形的性质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本章的教学难点是相似多这形的性质的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判定的理解。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

  本章主要是探究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函数的概念及特殊锐角的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各种三角函数的概念,掌握其对应的表达式,及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本章的教学难点是三角函数的概念。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

  本章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探索投影与视图两个概念,讨论简单立体图形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本章的重点理解立体图形各种视图的概念,会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本章教学难点是画简单立体图形的三视图。

  二、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识技能目标

  理解二次函数的图像、性质与应用;理解相似三角形、相似多边形的判定方法与性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有关的计算方法。理解投影与视图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探索、学习,使学生逐步学会正确合理地进行运算,逐步学会观察、分析、综合、抽象,会用归纳、演绎、类比进行简单地推理。通过学习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探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质量,逐步形成正确地数学价值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进一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

  (2)通过体验探索的成功与失败,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3)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有关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对数学的兴趣。

  三、 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

  l、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考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分享快乐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

  4、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5、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6、加强学生解题速度和准确度的培养训练,在新授课时,凡是能当堂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比速度和准确度,谁先完成谁就先交给老师批改,凡是做的全对要给予奖励。

  7、加强个别辅导,加强面批、面改,加强定时作业的训练。并进行作业展览,对作业书写的好又全部正确的贴在学习园地中。

  8、积极主动的与其他教师协同配合,认真钻研教材,搞好集体备课,不断学习他人之长处。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一、情境引入

  1.我们以前学过元、角、分的知识,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单价,并把它写下来吗?

  2.板书:6.11

  仔细观察这个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这是一种什么数呢

  3.这种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小数。

  4.揭示课题: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1.小数的认识

  观察情境图 板书:买文具

  让学生看买文具情境图,在小组里自由的说出每件文具的价格

  在班内汇报交流,让学生读出小数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你能说说小数的特征吗?

  A.认识小数点

  引导学生说小数特点,是补充:这个数中的点叫小数点。

  板书:小数点

  师介绍:我们原来学习的数字如:3、5、15、25等数都叫整数,像今天我们认识的这些数0.50、1.06等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B.认识小数的三个部分

  我们可以把小数分成三个部分: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以小数点为界限,小数点左边的是整数部分,右边的是小数部分。

  板书:1 . 06

  整数部分 小数点 小数部分

  2.小数的`读法

  让学生再赌一赌“文具店”各商品的价格,师板书:0.50读作零点五零

  3.小数可以表示什么? 在本课中,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A。我们知道了数学课本的价钱是6.11元,它到底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呢?

  B。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C。班内交流:6.11元表示6元1角1分。

  生说想法,师小结:整数部分是几就是几元,小数点后第一位是几就是几角,小数点后第二位是几就是几分。

  D。让学生说出每件商品的标价所表示的意义。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钢笔8.00元、水彩笔16.85元

  生独立思考后在书本上填出答案,然后在班内反馈。

  4.小数的写法

  A.师拿出10元2角5分,让学生说说一共是多少钱,让学生试着用小数表示出来。

  B。班内反馈:10元2角5分用小数表示是:10.25元。

  师小结:把10元写在小数点的左边,2角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一位,5分写在小数点右边第二位。

  C。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二页的“试一试“。生完成后在班内反馈。

  三、巩固练习

  1.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

  板书设计

  买文具

  ---------小数的认识

  1 . 06

  整数部分、小数点、小数部分

  0.50读作:零点五零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因数末尾有0乘法的简便算法,能进行简算.

  2.运用知识的迁移探究新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3.运用观察、比较、讨论、归纳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在计算中怎样简便就怎样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正确简算.

  教学难点

  理解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计算的算理.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笔算: 360×4 2600×3

  观察: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师:我们在第五册学过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可以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指名板演,其他同学同时进行口算练习.

  2.口算:

  9×50 13×30 23×20 23×30 24×3

  8×6019×40 42×10 130×5 17×4

  2×5011×60 22×40 120×8 360×2

  订正时,学生讲述简算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因数末尾有0,可以先乘0前面的.数,乘完以后看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写几个0.

  如:360×2看做36乘以2,得72,在后面加一个0就是720.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 5:360×24

  (1)板书算式.观察:例5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异同?

  不同点:另一个因数是两位数.

  相同点:一个因数末尾都有0.

  板书课题: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2)激发欲望,尝试练习.

  我们已学会一位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应用到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中呢?大家试试看.

  教师巡视,并出示不同竖式.(估计可能出现的情况如下)

  (3)师:这几种竖式计算结果都是一样的,哪种方法更简便?经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第三种方法更好.因为先去乘0前面的数,将三位数乘两位数转化成了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就简便了.教师板书规范竖式.

  2.教学例6:265×30

  (1)观察:与例5比较,有什么不同?

  (例5是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而例6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

  (2)类推练习

  我们已经掌握了第一个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算,而这道题是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看谁能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学生试做,教师巡视:

  教师巡视时,如果发现以下写法:

  可写在小投影片上,让同学讨论.并取得共识:第二个因数末尾有0时,先用0前面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再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一个0,这样计算比较简便.

  (3)反馈练习:

  350×24 73×60 186×50

  3.教学例 7:450×20

  (1)观察思考:例7与例5、例6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明确: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

  (2)这样的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请同学们阅读例7并完成计算.

  引导学生交流,写竖式时把0前面的数对齐,只乘0前面的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3)反馈练习:

  230×40 150×60

  三、课堂总结.

  师生总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①写竖式时,先把什么数对齐?

  ②把哪些数相乘?

  ③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怎样添0?

  四、随堂练习.

  1.下面的计算简便吗?计算不简便的,怎样算才简便?

  2.根据 24×22=528,69×13=897,你能直接写出下面各式的得数吗?

  22×24= 13×69=

  240×22= 6900×13=

  24×220= 690×130=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算比较简便?

  五、布置作业.

  1.240×22 38×80 280×20 305×30

  2.(1)28的50倍是多少?

  (2)65个120是多少?

  板书设计

  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的例3和第5~6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课时目标:

  1、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2、学生通过经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求一个数里含有几个另一个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相结合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红、黄、蓝圆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用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圆片表示不同的花,比一比各种花的朵数有什么关系?

  2、学生动手操作后,小组交流自己比较的方法并汇报。

  3,今天我们要来认识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课件演示三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

  二、自主探究,掌握方法

  1、演示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例题中的填空。并说一说填写的依据。

  2、提问: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可以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思考列式后,小组交流算法。

  分小组汇报算法,并说说算法的依据。

  3、小结算法:82=4,并着重提醒学生,“倍”不能做单位。

  三、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后,说说判断的方法和依据。

  2、“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动,先用圆片摆一摆,分一分,在填空。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读题并说说题意,先连一连,再填空,并说说怎样列式计算。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说列式的依据。

  统计学生用“倍”做单位的情况,再次提醒学生注意“倍”不能做单位。

  四、课堂总结,拓展升华

  1、这节课我们了一个新朋友“倍”,说说你对它的认识吧。

  2、“倍”为什么不能做单位?

  板书设计:

  倍的认识和有关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计算物体周长的方法。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倡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560+240= 410+190= 200+200= 240+410=

  2、什么是周长?

  3、谈话导入

  笑笑家附近有一个风景优美的.小公园,绿树丛中有凉亭,凉亭周围有环形小道,今天我们去哪里游玩好吗?(小黑板出示情境图,小道没有标明数据)

  4、板书课题:游园

  二、合作探究

  1、观察图形:你看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探讨,交流所看到的

  2、想一想

  (1)、要求这条环形小道有多长,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2)、要求这个图像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并展示汇报

  3、标出每段路的长度,再看图,你看到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4、解决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5、小组展示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

  三、检测

  1、课本P46“试一试”的求出下面图形的周长?

  2、小组检查汇报完成情况

  四、训练

  1、课本P47第3题。 笑笑在动物园里沿着右面 这条路线走一周,她一共 走了多少米?

  2、课本P47第4题,计算下面的周长

  3、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感受?有哪些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练习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口算卡等。

  练习过程

  一、基础练习

  1、课文联系一中的第1题。

  教师运用口算卡片处事题目,要求学生直接回答算式计算结果。回答时,要求语言表达完整。

  考虑题目数量不够,增加题目。

  (1)20×20 30×50 12×30 40×7

  (2)15×30 25×40 16×50 80×15

  2、补充计算。

  (1)28×24 (2)42×35

  要求:

  先由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选取部分学生板演;

  提问算式意义。关注个别学有困难的学生,让他们理解计算中每一层的含义。

  然后,教师进行小结。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表扬多种算法带来的新思维。

  3、用竖式计算。

  1 8 5 2 6 3

  ×2 3 ×4 1 ×4 2

  要求:

  1)学生独立完成,请3人上台板演;

  2)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3)教师讲评,及时纠正错误。

  4)提问学生,计算过程的注意点。

  二、专项练习

  1、练习一的第2题。

  “选数填空”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其目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策略意识。

  学生自己先填写,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解决策略。

  归纳出:把题中各数的0先暂时省略,再来进行选数填空,最后再补上0。

  最后,汇报结果。全班进行订正。

  2、练习一的第6题。

  这是一道数学趣味题,同样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策略意识。

  解决过程:

  (1)首先,让学生明白题目的具体情境,懂得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求找到能打开开锁的钥匙,用连线与万宝箱连接。

  (3)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老师:看谁用最简便的方法,最快找出来。

  (4)汇报结果。

  3、练习一的第7题。

  这是一道判断题,同样引导学生不必计算,运用估算进行判断,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

  策略:把因数进行取舍成整十数,然后把结果进行比较。如54×24=4526(错),想:把54看成60,24看成30,60×30=1800,正确结果应该小于1800。

  三、巩固练习

  课内外作业。

  课文练习一的第3、4、5题,第8、9题。

  第3题:主要是时与分的单位换算,这一问题学生在上一节课已经遇到,没有困难。

  第4、5题,鼓励学生独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8题,学生可能有以下两种解决方法:一是先计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一共有多少箱,再算它们一共有多少瓶;二是先算出苹果汁与橘子汁分别有几瓶,再算出它们一共有多少瓶。这两种算法都可以,且不要求学生列综合算式。

  第9题,共有3个小问题,先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启发学生想一想:今后碰到类似的要用同样的方法进行解决。

  2、小黑板的选用作业。

  四、作业设计

  “五星级”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五、板书设计(略)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整十数(各位都不进位)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过程,初步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以及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 在具体的情境中,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

  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

  应用口算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 谈话:我们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们一起到三年级看看他们的牛奶是怎么分配的,好吗?

  挂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教学例题。

  (1)列算式。

  提问: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吗?

  学生讨论并交流,根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师::要知道10箱够不够,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讨12X10的算法。

  谈话:观察例题中的10箱牛奶是怎样摆放的,你能利用学过知识计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吗?

  学生自由计算

  2。教学“试——试”。

  出示问题:如果搬下30箱,够分给多少个同学喝

  你是怎样算的?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1)列式:12X30=——( )

  (2)学生尝试口算,再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谈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内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学生有不同意见,应给予鼓励,然后让他比较几种算法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哪一种。

  3、归纳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提问:你认为两位数乘整十数怎样口算比较简便?(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位数乘整十数,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数,再在得到的数后边添写1个0。)

  三、复习巩固,综合运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错误。

  (3)分析每组题之间的联系,巩固两位数乘整十数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指名回答。

  (2)讨论整十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先把两个十位上的数相乘,再在得到的数的后边添写2个0)。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一个学生拿卡片,其余学生抢答。

  (2)同桌互相评价。

  4、做“想想做做”第3、5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算法和得数,并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三种数量,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P30—31页。

  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会计算方法的需要,并激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灵感。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乘的顺序以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 谈话导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例如这小小的“喝”问题也不例外。

  2、估算。

  (1)谁能估算一下订一份牛奶一年大约需要多少元钱?(300元)

  (2)你是怎样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明确问题:

  有什么办法来说明白己估测的是否接近正确答案,或者与正确答案相差很远?(算一算) 。

  怎样算呢?你们能自己动动脑解决这个问题吗?

  2、尝试解决: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

  同学们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样,请大家在小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准备讲哪几点,说哪几句话。 (4)用竖式计算。

  请学生说说用前三种方法算的道理。

  5、比较方法:

  这个竖式同方法(3)比较有无联系?(实际上都 是分三步计算的,竖式是把三步计算写在一个式子里。)

  6、选择方法:

  这么多方法中,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呢? 为什么?自己选择一种方法算一算。

  7、研究笔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师随机板书:

  (1) 第一步算的是什么?

  (2) 第二步算的是什么

  (3) 第三步算的是什么?怎样算的?

  (4)这一结果和我们开始的估测差不多吗?

  8、归纳提炼。

  你能用自己的话再说说计算以上这题的方法吗?教师适时引导归纳笔算乘法的方法,并板书课题。

  指出:做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时,其实是把它分解为两位数乘一位数、整十数来分别计算,然后把两个得数加起来。

  9、完成“试一试”。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然后交流汇报。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错例,组织讨论,纠正错误。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做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各自观察题目,找到错误原因,在班内交流。

  (2)各自算出正确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5题。

  (1)观察题目提供的场景。提问:你从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小朋友应付多少元?)

  (2)学生独立计算解决问题。

  (3)全班共同订正。提问: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个信息没有用?为什么不用?如果要用上这个信息应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l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教学内容:

  两位数笔算乘法的练习课书 第32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景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3、巩固前面所学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和笔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相关的计算技能。

  教学过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30×12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复习笔算

  1 判断下面各题并改正。

  24 32 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要求学生说出错在什么地方?在改正。

  2 用竖式计算,并验算。

  48×56 73×27 39×16

  43×28 15×64 35×62

  3填表。

  (1)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填表。

  (2)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填出“一共的支数”的,可以用每个的支数乘盒数得出,也可以看后面的盒数是5盒的几倍,后面相应的支数也应是60的几倍。从而渗透积的变化规律。

  三 练习应用题

  1 讨论第4题

  (1) 先让学生观察图,知道了那些信息?

  (2) 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样求?

  (3)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2讨论第5题

  (1) 让学生观察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一共住多少户?怎样求?要求用多种方法解答?并说出每步的意思?

  教学内容:两位数的乘法估算 教科书33—34页

  教学设想: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估算方法,并通过笔算得出精确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估算价值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出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自主探索意识和合作交流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例题,今天明明邀请我们去农场去参观,通过介绍你了解农场的有关那些情况,明明向我们提出了那些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二、探索方法

  1、 谈话: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挤奶多少千克?

  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2、 全班讨论交流

  引导评析:你觉得他的方法合理吗?

  教师提问: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多”字。

  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用这个“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虑的?为什么这么考虑?为什么用“左右”这两个字?

  3、 计算验证:我们估算的对不对呢,请你用列竖式的方法进行验证。

  比较交流:比较笔算与估算的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4、 看书交流

  5、 讲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巩固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的T2、3、题。

  2、 完成想想做做的T5题。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

  想想做做的T4、5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师:你们喜欢打篮球吗?老师很喜欢篮球,这不,昨天下午还与五年级的几个学生玩了一次“1分钟投篮挑战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4、讨论思考:“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它能代表王鹏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能代表第二次的吗?能代表第三次的吗?它究竟代表什么?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二、深化理解,建构新知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正式比赛时,老师要求投4次,他们同意了,下面是我前三次投中的结果。(多媒体展示)4个、6个、5个。猜一猜,老师投了第4个后,结果会怎么样呢?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明白“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会牵动平均数发生变化,但不管怎么变化,平均数总是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板书)。当然,学生还可能有其它的发现,那自然美不胜收了?

  三、综合运用、拓展延伸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1、三张纸条:7cm、12cm、8cm,老师估计它们的平均长度是10cm,大家认为对吗?

  2、以姚明为首的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老师从网上查到这么一则数据,中国男子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200厘米。这是不是说,篮球队每个队员的身高都是200厘米?

  3、《xxxx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30年前,也就在张老师出生那会儿,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68岁。你发现了什么?可有位老爷爷今年70了,他看到这则消息后不但不高兴,还很难过,这是为什么?你怎样来劝劝他?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5——76页的例1——例5。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几分之一。通过学习,培养生的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先一起认识2(1),在通过动手操作,创造认识更多的分数,从而掌握分数的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认识并读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四、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练习题),为每个小组准备不同形状的纸若干张,胶水,剪刀。

  2、学生准备: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故事导入: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中秋节这一天,家家都要围在一起吃月饼。今年的八月十五这一天,强强一家也围在一起吃月饼,强强和弟弟看着香甜的月饼馋得直流口水,嚷嚷和吃月饼。可妈妈说:“吃月饼可以,我得先考考你们。”

  “14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8块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几块?”

  2、老师看他俩回答得这么好,决定奖励给他俩一块大月饼。(师拿出一个圆形纸片,分成大小不一的两部分。)

  问:“你们看,老师这样分公平吗?为什么?”

  接着问:“要分的大小一样,得怎么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才公平)

  师:“那我到底要分给他俩几块呀?”(生回答)

  师由此引出课题,并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学习二分之一

  1、同学们,你们从老师给你们的纸中选择一张试着分分它的二分之一吗?(学生动手分)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让两名生回答)

  3、师:同学们都是对折以后分成了大小相同的两部分,这样分我们我们叫(生答,师板书:平均分)

  4、师:谁能用上“平均分”这三个字,再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指名生回答)

  5、师:老师就把这块月饼奖励给他俩(师边说边把圆剪开,粘在黑板上)强强拿着月饼可高兴了,他说(课件出示:把一块月饼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指名读这句话

  问: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生答后进行辩论)

  6、师:看来平均分是产生分数的前提,平均这两个字能不能漏掉呀?(屏幕出示正确的话,并把平均两个字变成红色)你们看看这句话,那个字词还很重要?

  生观察后回答,是引导生注意“每份”、“它的”两个词,并把这两个词变成红色。

  7、面和你小组的同学说说你刚才分的过程,注意要把那些特别重要的词突出出来。(生小组交流)

  8、我们认识了二分之一,那谁能试着写写二分之一?(生到黑板上写,是再强调分数的正确写法)

  (三)动手操作,创造分数

  1、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二分之一,其实这个大家族中还有许多新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够运用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创造出更多的分数,赶快行动起来吧。

  2、生用不同形状地纸动手创造分数,并把它贴在黑板上,用分数表示出来。

  3、师有选择的让生说说意义。

  4、同学们,你们真聪明,用自己的小巧手创造了这么多分数,像2(1)、3(1)、4(1)、8(1)……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5、我们创造出了这么多分数,我们来观察一下,分数和我们以前学的整数一样吗?那不一样?(生答)

  让生看书,了解各部分名称,是相应板书。

  (四)、练习(课件出示练习题)

  1、选择能用4(1)表示的图。

  2、为涂色部分写分数或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3、写分数,看看每个小图形各是大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师发给每组图片,小组讨论后交流)

  (五)联系生活,谈分数生活中的运用。

  生自由交流在生活中发现的分数

  (六)升华总结

  师:是,不仅这些图形和纸片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有数学的存在,课下,同学们到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分数,下节课交流。

【三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数学教学设计01-06

数学三年级教学设计02-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1-08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2-01

《连加》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面积的教学设计06-04

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6-14

数学教学设计【荐】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