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2 14:35:34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5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能力

  1 在理解中建构

  文本的合理解读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对文本构建的世界进行感知和探寻,让自己走入文本中,体会文本世界的意义和情感。对文本的理解要对作者的思维和立意重新揭示和分析,应该尊重作者的本意,避免将自己的理解力超越和凌驾于文本之上。解读者应该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贴近,在建构文本的同时激活与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修养和感悟力。

  2 在整体中关注局部

  初中语文阅读教材是静态的文本,语文教师不仅是教材的解读和传授者,更应该是课程的开发和创建者。教师要按照语文阅读教学课程标准规定,结合本文的特点,在一定的高度上对文本进行整体的感知和解读,从专题和板块中解读文本的体例、内涵、人文精神等。语文教师要正确解读本文蕴含的深意,提高自己的解读能力,处理好本文诠释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语文阅读文本有许多空白点和争议点,教师要在解读整体的同时,对这些局部和细节进行关注。教师要对文本中特定的局部展开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想象并加以拓展,实现本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解读。

  3 在确定后关注模糊

  语文阅读文本的写作大意基本能够确定,阅读者一般掌握了文章的脉络、思想、情感就可以明确,不能随意改变或者曲解,更不能将主观想法强加在文本之上。但是文学性文本又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人们可以大概接近作者的'本意,却很难与作者的想象完全一致。

  4 在多元中重视一元

  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文本的终极价值具有多层取向,文本解读应是多元的。文本解读的多元化也是文化进步和繁荣的结果与标志。文本的意义是无限的,因为它永远处于与解读者对话的意义生成过程之中,解读者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文本解读也要重视一元,也就是在解读过程中选准一个角度把文本读深、读透,读出文本的本来面目和文本中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借助“历史学解读法”,以作者的生活经历、世界观、艺术风格、创作意图和动机为解读出发点,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解读目的。

  二、初中语文阅读课文本解读的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直接决定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因为教学活动和过程要依据教学设计开展,因此必须优化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计,将对语文文本的良好解读融入教学设计中,提升其对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

  1 教学设计展示出文本的审美性

  语文教学承担着初中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使命,因此,阅读教学设计应该凸显审美性,预设出美的教学环节和过程,培养学生审美的意识和热情,通过审美性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形成良好的审美认知和表达能力,加强审美修养和态度,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在生活中传播美和实践美。

  2 充分预设,突出阅读教学的生成性

  语文阅读教学要体现文化的建构和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是个动态的过程,师生都有鲜活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学活动不是僵化固定的,教学设计必须体现这种生成性。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要掌握课堂教学的现场生成性规律,能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为课堂变化与意外问题预留弹性空间,实现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变方案。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和学情,对文本进行科学整合,使其更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同时在文本内容上选好切入点,预设宽松的解读空间,能让学生进行深入挖掘,实现文本资源的创新和丰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重新构筑文本思想内涵,培养自由、创新、具有个性化的文化主体意识和能力。

  3 追求个性化设计,促进初中生人格发展

  语文阅读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双方在阅读中体验本文作者的情感,在师生互动交流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是实现个性化文本解读的重要纽带。教学设计的个性化过程,能凸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和风采。语文教师应该把握本文精髓,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能科学进行解读和指引,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运用教师的本文解读体会和教学经验,充分展示个性色彩,尊重学生个性体验和感受,让不同性格、爱好、学习程度的学生都能获得思想上的升华与人格的完善。

  4 体现实效性设计,凸显本文的教育与文学功能

  阅读教学设计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将文本资源进行优化重建,能对文本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同时要注意教学设计问题的梯度性,能分层设计,使不同学习梯度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不仅要重视文本解读的教学效果,同时还要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能在对文本的文学解读过程中,增强学生对文学的向往和思考,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文学的热爱。

  总之,初中语文阅读文本解读和设计是有机统一的,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学理论和修养,对文本进行独到、精细、准确的解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将智慧和体验凝聚成有效教学设计,为创建良好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做出贡献。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所以,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导入语,在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环境的双重条件下实现丰富、灵活、生动地导入教学。

  一、借由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可以借由故事导入,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些课文就非常适合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要充分阅读研究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出或引用适合教学氛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记叙为主,却给人留下深远的思考,非常适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上课伊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们总是望着蔚蓝的天空,好奇天空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们决定从地上建造一座很长很长的天梯,直通天空,建造的人很多,建造的进度也很快,马上就能伸手摸到天空了。住在天上的上帝发现这件事之后很着急,他不想让平凡的人类上天来打扰他,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让所有建造天梯的人都不能互相交流,让他们说不同地方的语言,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能互相交流,也不能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最后这个天梯就不能完工。这个故事就告诉大家,语言有着很强大的力量,每一种语言就拥有一种民族精神,而这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在课文当中也一再描述。当自己的民族被打压,不能使用、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时,人们是多么的气愤。

  借由这个故事,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课文情境,导入教学内容

  形象的`描述为整堂课的教学添加几分生动,更加突出课堂导入的作用。苏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把课文知识包含在导入语中,把握课文内容的重点,紧紧扣住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仿佛置身其中,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就可以充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导入语的设计。在课堂开始,教师就可以这样说:“同学们,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拥有各自独特的魅力,那么在我们的家乡,大家最喜欢什么季节呢理由是什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讲济南的冬天。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到底有怎样的魅力呢今天大家就跟我一起,走进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吧!”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

  2、能够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平常的写作当中去。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二、学法引导: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于生活在南方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教这样的文章,尤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绪,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一旦学生进入角色,教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教学重难点

  本文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但文中更多的是重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侧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通过联系生活,加深对生命的思考认识即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通过读能感受到语言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腰鼓表演中的生命律动。

  2、揣摩法:对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关键语句,应当仔细揣摩品味。

  五、媒体设计

  1、腰鼓表演片段。

  2、课件。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课前,我播放了一段关于安塞腰鼓的视频,让学生感受雄浑壮阔的场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刚才大家所看到的就是壮阔的安塞腰鼓,请同学们端起书,齐读课文,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激情吧!

  1、学生齐读课文。

  2、请学生从字音、停顿等方面,对自己的朗读进行点评。

  探求新知

  1、请同学们,用我感受到了——的安塞腰鼓,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2、课文中,作者多次运用相同的句子来反复赞美安塞腰鼓,同学们找一找,看是哪一句?”

  明确: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3、这些句子反复出现,除了抒情的需要以外,还点示了课文的层次,使得课文结构清晰,请自由朗读课文7—24节,用//划分层次,并且在每一个层次中,寻找一个词语,作为这个层次描写的主要内容。”并分男女两组,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明确:舞蹈、响声、后生、舞姿

  3、品析文章中语言美。

  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展示安塞腰鼓的美,试用美,你看。”句式来说。并说说这些句子为什么美?例句:蓄势待发的后生美,你看,他们身后是一片高梁地。他们朴实得就像那片高梁。咝溜溜的南风吹动了高梁叶子,也吹动了他们的衣衫。他们的神情沉稳而安静。

  4、主旨探究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资料表明:黄土高原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

  安塞腰鼓有什么内涵?

  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上生命的激昂和宣泄,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小结:

  1、排比反复旋律美

  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和反复,形式上力求多样,富有变化。排比又有句内的、句之间的、段之间的。

  2、短句短语激昂美

  3、节奏明快雄浑美

  反思提升

  我们要进行一个演读活动,要求读出气势,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我给同学们发了一份演读稿讲义,大家推荐男领由于越同学担任,女领由单昕哲同学担任,花三分钟左右熟悉了各自角色需要演读的内容。

  演读开始:

  看!——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好一个安塞腰鼓!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

  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遗落了一切冗杂的观众的心上,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安塞腰鼓!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好一个黄土高原!

  好一个安塞腰鼓!

  作业。

  1、将精彩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2、完成活页和试题优化。

  八、板书设计

  1—4:的`腰鼓

  安塞鼓5—27:的腰鼓5—13:宏伟的场面14—17:雄壮的

  18—22:击鼓的

  23—27:奇丽的

  寂静28—30:的腰鼓

  九、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上,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我不去讲,学生自己看书能回答的问题,我不回答。同时,我也十分注意情境的创设,先在课前播放安塞腰鼓的视频,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让学生在感性性对安塞腰鼓有所了解。此外,本节课,我还重视学生的读。有全班齐读,有男女生分角色读,有领读,更有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回读。

  当然,任何一节课都不是完美的,在本节课上,还存在着不少缺点需要我今后改进的:

  1、教学的目标的确立,还有不明确的地方,对教学内容的安排也有与教学目标不符的地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待提高。

  2、播放的视频,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视频还不够典型。而且播放的顺序还可以更灵活一点。如放在品析语言后面。

  3、学生的参与度还不够,对个别学生的提问次数过少,没有照顾到全体学生。无论如何,这一次研究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成长财富,我都会好好的总结,认真的反思,以便于我今后的教学之路能有更大的进步。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准确翻译词句。

  3、品读:概括故事 分析人物 感悟主题

  4、背读: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感悟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枚铜钱)这是一枚宋朝的铜钱,称为圆形方孔钱,中间小孔边长五毫米,那么如果让你舀一勺油从这个小孔内穿过去,而不让铜钱沾上一点油,你能做到吗?(不能)但有一人却能做到,他是一个卖油的老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结识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笔下的这位“卖油翁”。

  二、朗读

  1.科代表领读生字。(齐读屏幕上补充的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读通)

  3.教师范读。(注意听节奏、语气)

  4.同桌互读一遍。(注意字音准确、节奏正确)

  5.学生展示。

  三、译读

  1.同桌互译。(一人读,一人翻译)

  2.提出疑问,全班释疑。

  3.男生读课文,女生讲译文。

  4.女生读课文,男生讲译文。

  5.老师读课文,学生讲译文。

  (方法:教关键词—串讲直译全句—寻求质疑补充)

  四、品读

  (一)一副对联说故事

  1.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两件相关的事件? 能不能以对联的形式把两个人的事概括出来?(引导:能对得工整些吗?能对的具体些吗?能再加上两个人当时的心理吗?)

  对联: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以此自矜,

  卖油翁沥油,钱眼不湿,惟手熟尔。(依据三次引导,分三次板书)

  (二)四个词语析人物

  2. 这两人对待自己态度如何? 对待对方的态度又如何呢?

  引导:能用四个字概括吗?板书:睨、颔、忿、笑。任选一处,用第一人称说说人物的心中所想。

  示例:“睨”看那小子脸有自得之色,手艺究竟怎么样啊?

  看他那副不可一世的样子,本领不会好到哪里去

  “颔” 是点头赞许的'意思吧,也许卖油翁想:呵!箭术真的不错啊!

  要注意,是“微颔”,不是使劲点头,应该这样想:嗯,马马虎虎,还行。

  朗读:如果让你读第一段,你会把重音放在哪几个字上,用何语气。(组内、班内展示)

  过渡语:(1)通过对“睨”“颔”两字地分析,可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的态度是从不以为然到略表赞许,那么,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呢?

  (由“忿然”到“笑而遣之”)

  (2)“忿”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忿然”是由哪些句子表现出来的?

  朗读:读一读,读出前后语气的不同。(组内、班内展示分角色朗读)

  板书:骄傲

  (3)“笑”时的心理活动是什么?什么原因使陈尧咨由怒变笑的?

  板书: 谦虚

  (三)由熟到巧悟主题

  3、如果用一个表现两人手艺的成语作为对联的横批的话,你选用哪一个成语呢?“熟”和“巧”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我以为康肃公是“熟”,卖油翁是“巧”,要使“熟”生成“巧”,其间尚有距离,请说说康肃公怎样才能从“十中八九”的“熟”,达到“百发百中’’的“巧”呢?

  (恒心、专心、虚心)让我们踏上三心铸成的台阶,推开成功的大门,到那时我们的学业定能够变熟为巧。

  五、背读

  指导:第一段分两层,第一层到自矜,故事原因。

  第二层到颔之,卖油翁态度变化。

  第二段分两层,第一层到酌油知之,写两次交锋。

  第二层到结尾,写两人表现。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2、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他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二、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这是写的全景。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什么交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回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三、引导探究

  1、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各有各的侧重——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黄

  场面描写:足蒸……光

  语言描写:家田……肠

  心理描写:力尽……长

  (3)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讨论书后练习一

  (5)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读懂文章,掌握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结构。

  【过程与方法】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品味文章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本课的文言字词,理清文章结构。

  【难点】

  认识我国口技艺人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洛桑学艺》中洛桑用嘴摹仿各种声音的表演片断。提问你知道洛桑采用的是什么表演方式吗?引出课题。(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

  2.找出难懂的字词,分享交流。

  明确:

  (1)一词多义

  坐:众宾团坐(坐下),满坐寂然(同“座”,座位)

  (2)古今异义

  走:古—跑,今—行走

  3.谈谈你读完文章的感受。

  明确:

  (1)口技表演者的记忆非常高超;

  (2)作者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顺序写的。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再读课文,概括段意。

  明确:

  第一部分:

  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

  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

  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2.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五)小结作业

  口技艺人究竟营造出什么样的精彩场面呢?课下研读文章剩余部分下节课交流分享。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7

  一、设计思想

  这是一首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诗,教学中要抓好朗诵这一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理解作品的诗情、诗理和诗味,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作品的深刻的象征内涵,理解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作用,引导学生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对革命斗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一定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海燕》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海燕》是首著名的散文诗,本文写于1901年,那时正是俄国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来自社会底层、深谙人民疾苦的高尔基,触摸到刚刚开始跳动的新时代的脉搏,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出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呼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它有如春天的旋律,时代的前奏曲,革命的宣言书。自它问世以来便以深刻的思想,锐利的锋芒和激越的诗情赢得众多读者的喜爱,也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据此,我以感悟“海燕”形象的精神内涵为切入口,激发学生兴趣,迅速深入文章内容。

  《海燕》安排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因为它的文体特点(散文诗)适于单元要求:强调朗读,注重联想与想象,了解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学习抒情性语言。自然这也是顺应新课程标准“阅读”部分的要求。

  三、学情分析

  运用象征手法是《海燕》最重要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体会象征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是课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从作品整体上领会文中各种象征体的象征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是理解作品深刻含义的关键。

  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极大地增强了《海燕》的艺术性,使之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教学中应着重启发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喻、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挑出典型例句反复体味、深入分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四、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味语言中蕴含的感情。

  2、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难点)

  3、引导学生认识文中描写的海燕、海鸥、企鹅海鸥、暴风雨、闪电等的象征意义。(难点)

  4、把握这篇文章的主题,感受作品浓烈的革命激情,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五、重点难点

  1、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弄清文章深刻内涵,理解海燕这一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重点)

  2、理解象征、对比、拟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难点)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诵读法、研讨点拨法、对比阅读法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字词预习。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多媒体展示雷电天气的音画)在这样一个天昏地暗、电闪雷鸣的天气里,你们喜欢呆在哪里呢?为什么?(多媒体展示浊浪淘天的音画)但是有一种鸟却总是很勇敢的在这样的天气里,在浊浪滔天的海面上穿梭、飞舞。这种鸟叫什么名字呢?(多媒体展示海燕画面及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高尔基的《海燕》。

  二、走进作者:

  高尔基(1868—1936年),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在木工家庭,当过学徒、码头工、面包师傅等,曾流浪俄国各地,经历丰富。1892年开始发表作品,早期作品多半是描写沙皇统治下的人民的痛苦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906年发表了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反映了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斗争,被列宁称为是“一本很及时的好书”。高尔基自传性的三步曲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三、听品文章,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读课文;

  2、学生有感情自读课文;

  3、师生朗读点评和教师指导。

  《海燕》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既是一首色彩鲜明的抒情诗,又是一幅富有音乐的节律和流动感的油画。文笔粗犷,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给人以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朗读时候要注意体会,朗读语速不可太快,随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理解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深入理解“海燕”的精神内涵。

  细节揣摩精读:

  1、小组讨论圈点批注,仿句说话:“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高傲。”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勇敢。”

  “从————诗句中我读到了海燕的敏感。”

  2、合作研讨:对比手法的运用

  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其它动物的语句,齐读后说说它们的形象,并讨论描写这些动物的作用。

  明确:文中通过对比的手法,反衬海燕的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表达作者对海燕的赞美之情。

  3、思考:如果让你在题目“海燕”前面加一个修饰性的词语,你认为应该是什么?

  (修改标题的方法有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找出合适的词语诗句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已经有了一定深度。)

  明确:勇敢、乐观、自信、坚强、高傲、敏感……的海燕

  五、结合本文写作背景探讨象征手法在文中的运用(难点)。

  1、背景:高尔基的《海燕》写于1901年3月,当时俄国正处于革命xx到来的前夜,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大批工人失业,沙皇专制反动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一小部分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害怕革命要破坏他们的安乐窝,而许多英勇的革命先驱者,他们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奋勇抗争,虽遭到反动势力的残酷镇压,但他们毫无畏惧,坚信胜利一定会来临。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暴发在即……

  2、小组合作研讨象征手法的运用。提示学生: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明确: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

  暴风雨—象征——革命xx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不革命者和假革命者

  乌云、闪电、雷声、狂风—象征——沙皇专制发动势力

  大海、波浪——象征——人民群众

  3、学生朗读象征诗《礁石》,分析礁石的象征意义,进一步理解象征手法。

  礁石艾青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象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明确:礁石在与浪的搏斗中,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经过巨大的磨难,礁石虽然伤痕累累,但它仍巍然屹立,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对胜利仍充满信心,足见礁石是何等的自信与伟大。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把它当成一块普通的石头,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艾青的自我形象,我们还可以把它看成是那些敢于反抗压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他们不畏强权,勇于抗争,用微笑面对困难和险阻,他们应是时代和社会的中流砥柱。

  六、联系社会生活

  在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温煦的爱的阳光照耀,也有各种各样的“暴风雨”的考验。结合自己实际,想一想,《海燕》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有益的启示?

  (把握形象,展开联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条理的分析。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大胆地发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面对“暴风雨”,海燕不是畏惧,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战。它勇猛坚强,乐观自信,以大无畏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心搏击“暴风雨”。它是“胜利的预言家”。那么当我们有了“暴风雨”考验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像海燕那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充满自信,坚强勇猛地和困难作斗争,这样就一定能克服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结语

  温室里长不出擎天大树,暴雨里才显出雄鹰的羽翼。航海者虽然比观望者要冒风险,却有到达彼岸的希望。奋斗吧,做勇敢的海燕!

  八、板书设计

  海燕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海燕

  侧面描写(海鸥乐观豪迈(飞舞、号叫)

  海鸭

  企鹅)

  九、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同步测试练习题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品味文章的语言;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检查背诵情况,教师指导学生背诵。

  二、品味关键句子

  1、请你从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或语段,说说你的看法。

  (要求:准确指认修辞方法;反复体味,深入分析;要从表情达意的效果及营造意境角度进行分析。)

  ①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明确:比喻和拟人。“黑色的闪电”准确传神地展现了海燕矫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海燕藐视一切反动势力的精神风貌。

  ②风紧紧抱着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明确:拟人。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

  ③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明确: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语气肯定,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

  三、总结这篇散文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作者通过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四、语言技能、情感技能培养:

  时光流逝,百年历史已成为过去,革命的风暴也已烟消云散,但海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因为挑战生活的暴风雨需要更大的勇气。生活中的暴风雨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呢?请以“我们是勇敢的海燕”为题写几句话,表达你的观点。(学生同桌之间交流,全班交流)

  五、作业设计:

  对比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8

  一、课例描述

  《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内容。

  教学对象是初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PowerPoint 2003的基本操作技能:创建演示文稿、插入新幻灯片、添加文本、添加图片、添加音频视频、链接动画、播放预览等。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还没有真正地把信息技术知识和所掌握的关于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故组织该项活动旨在让学生在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的过程中去发现PowerPoint 2003操作中还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与表达,能够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获取信息。

  二、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技术1》(彩色版)第二单元第十一课所涉及的是集成办公软件PowerPoint 2003操作的内容。学生不但要学会如何使用PowerPoint这个软件,还要学会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通过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更好地掌握PowerPoint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多媒体演示文稿来表达思想或信息。

  拟达到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领域】

  (1)能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知识和操作技能创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学会设计多媒体演示文稿。

  (3)学会评价多媒体演示文稿。

  (4)能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信息获取、加工整理以及呈现交流。

  【感情领域】

  学会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

  【发展领域】

  (1)掌握协作学习的技巧,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学会与他人合作沟通。

  (2)学会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

  (3)学会在学习中反思、总结,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更高水平上获得发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与设计思想的体现(制作)

  难点:对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评价

  四、教学策略(解决的方法)

  (1)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学中即要求学生组成了2人的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内成员较为熟悉,并逐渐适应协作学习,但协作学习的技巧、与他人的沟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时监控学生的协作学习情况,并组织成果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与体会,使小组的协作学习走向成熟。

  (2)以“任务驱动式”为教学原则,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 围绕“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任务把各教学目标和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协作学习。学生通过协作,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就完成了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的学习。

  五、教学准备

  主要设计了以下信息资源:

  (1)本地(局域网)资源:教师事先从因特网、卫星接收资源中收集了大量有关“多媒体演示文稿”主题的文字、图片、影像资料等,分类别压缩为文件,上传服务器发布到局域网中。授课过程中,告知学生服务器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上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本地的局域网连接Internet,学生通过上网检索可以直接找到需要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

  (一)介绍小组协作学习任务

  包括如下内容:

  (1)从老师提供的3个主题中任选一个主题(学生也可自己确定制作的主题),围绕该主题综合运用PowerPoint 2003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设计、制作一份多媒体演示文稿;

  (2)开展协作学习活动的计划、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过程说明、各成员的分工、完成进度以及小组成员的自我评价。

  (二)通过展示优秀的多媒体演示文稿,解释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

  (1)主题鲜明突出、内容健康、有吸引力

  (2)表现形式多样,富于创意

  (3)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三)引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围绕主题进行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3个可供选择的主题包括:

  (1)历史上的名人

  可先介绍名人的姓名、国籍、生活年代等,再介绍他的主要成就、代表思想和作品等。

  (2)网络与我

  通过使用网络的亲身体验,可介绍网络虚假信息及防护、网络安全与措施、网络道德与法律等知识或感受。

  (3)2008年北京奥运会

  可介绍奥运会新闻、奥运会赛程、奥运会图片、历届奥运会精彩瞬间、奥运会吉祥物、奥运会会徽、奥运会火炬等。

  (四)指导搜集资料的方法与途径:

  (1) 本地资源:在局域网中,只要输入ftp://teacher这个地址,就可以从服务器中获取到有关的信息;

  (2)远程资源:在Internet中,运用“百度、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查找,并把相关资料下载。

  (五)小组讨论并完成任务:

  小组成员讨论,确定制作的主题并初步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制作方案、成员分配任务等。

  (1)关于小组协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思路是基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的参差不齐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不同,故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展示优秀多媒体演示文稿及说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设计要点旨在向学生提供学习的样版,同时希望学生一开始的制作即能做到规范、严谨。

  (3)学生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规定了三个要表达的主题,原因在于,多媒体演示文稿的主题表达是非常广泛的,由学生自拟不容易控制和把握。

  (4)资料搜集的方法与途径的指导在本次活动中是必要的,我们所告诉学生的只是方法,而实际的操作则由学生完成。

  (5)小组协作完成学习任务,对学生来讲,存在很多问题。故强调明确各自的责任,对促进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积极的意义。

  七、教学过程流程图

  本次教学的流程可归纳为6个步骤:

  资源整合(课前)——任务导引——小组学习——成果交流——教师、学生评价、自我评价——总结推广

  八、教学反思和回顾

  本节课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优势,利用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呈现教学内容和控制教学过程,并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了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而以学生学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主要是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这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把握课的重点,找到突破难点的方法,而在细节的设计上,不要太局限,上课时可灵活处理。其次在每步教学子任务完成后,教师都要及时评价学生的劳动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同评析,促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各知识点,进一步完善作品,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动力。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9

  一、设计思想:

  《语文新课标》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就是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和进取精神;合作学习,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任务中积极地承担个人的责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支持、相互配合,通过合作,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合作精神;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我主要是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希望他们能在平实的课堂学习中,静心读书,深入思考,感受贤哲高贵的精神世界,从而理解“灵魂”“高贵”的内涵,树立引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二、教材分析: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道德修养”为话题,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视野,感受高贵,净化灵魂,获得精神上的享受,道德上的提升;同时,也从感性到理性,从现实到想象,受到不同层面的思维训练,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本课从“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角度看,这是一篇极有德化作用的文章,在教学中可据此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本文又是一篇议论文,作者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很好地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不仅选取了三个历史名人的例子来证明论点,而且又举了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例子,这些例子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三、学情分析:

  作为初中学生,对议论文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但学生的自主阅读品悟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还欠缺,思考不够深入;另外,由于生理原因,他们普遍羞于表达。因此可以创设各种情景,鼓励学生大胆地阅读、思考,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和错误采取宽容的态度,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提高他们的能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直接交流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合作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积累词语和名句;

  2、掌握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方法;

  3、把握文章中心论点,理解文章的说理方法,学习议论文严谨的思路,紧密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探究文章列举事例的角度和意义的区别,掌握议论文选用事例、运用事例的方法;

  2、在对灵魂的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进行阅读思考,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搜索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的高贵在于始终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以举例论证为主,结合引用论证的说理方法。

  难点:深刻理解“灵魂”的内涵,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六、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明确任务合作探究展示交流总结反思

  七、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制作

  八、教学过程:

  (一)渲染情境,导入新课(提前板书课题)

  引作者:今天老师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是一个父亲用感情的一砖一瓦垒筑起来的一座坟!写了他的女儿妞妞在世的一年半526天,以纪实的笔法记录女儿的可爱和痛苦,父母为病痛的女儿在爱与痛中煎熬的经历。在书中,这位父亲这样说:“有一千条理由让你早走,只有一条理由把你挽留,这条理由胜过那一千条理由,它就是我对你的爱。”(多媒体展示)我想如果你能看懂这本书,你一定会更懂得你的父母,会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这位父亲就是周国平

  导课文: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借助《人的高贵在于灵魂》(齐读课题),感受作者作品融哲学与文学、哲理与情感于一体的风格。

  (设计理念:本篇导语以作者代表作引入作者,“知人论文”,不仅可以使课拥有一个好的开端,也使师生的`感情更易沟通,容易活跃课堂气氛,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引用作者的话,激起学生感恩之心,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尚的灵魂,以此期望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

  (二)理结构,悟哲理

  首读找论点:通过预习,我们很容易发现,这篇课文的文体是议论文,它最基本的结构方式是:(多媒体)提出问题(提出论点)分析问题(证明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那么这篇课文中,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又是如何分析,最终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呢?下面请同学串读课文,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引出中心论点的?

  (设计理念:依据文体特征,明确学习目的,学生在初读课文后,能简单理清文章思路,找出中心论点,解决“写设么”的问题。通过串读课文,降低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再读现高贵:作者提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又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呢?(举例论证)作者举了几个例子?(五个例子)默读课文第26节,以(多媒体)“人,在情况下,做事情,作者用它来证明观点”的形式来说说这几个例子。

  (设计理念:再读文本,找出论证方法及目的,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进一步把握文章脉络与构思;给定不算句式的句式,以期规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思考问题,以学生的朗读取代老师的架空分析,从而有效地“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掌握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

  思读悟其理:⑴为了证明“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个观点,作者举了五个例子,是不是太多了?把后面两个例子去掉行吗?或者2、3节任删一个?仔细阅读课文,说说你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发现周国平作品中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写信。……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0

  第一部分:教学模式设计与解读

  教学模式名称:信息化教学模式 学科: 语文姓名:

  第二部分: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模板

  说明:信息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案例包括导入、讲授、评价等环节。应该把同一主题的三个环节部分进行有效设计。 作者信息

  NO.1 信息技术支持的导入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导入设计

  NO.2 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第二步: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说明:在这一步里,请将你在该环节的教学、评价目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呈现在下表中。在“评价工具”一栏中,除量规外,其他均需信息技术的支持(请具体说明如何利用

  第三步: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反思

  NO.3信息技术支持的评价设计

  第一步:设计前的.分析

  说明:请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针对一至两个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设计,在表格呈现您设计此项评价的目的、所采用的评价方法、及需使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注:两个评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1

  摘要:《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关键词:顽强生存,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乐观向上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2.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3.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的积极生活态度。

  4.通过讨论、摘抄或写心得体会的形式,开展交流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在快速阅读中培养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并初步感知人物形象与精神,激发起课外阅读兴趣。

  教材简析:

  《鲁滨孙漂流记》是历险小说,鲁滨孙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喜欢航海和冒险,一次乘船前往南美洲,途中因乘船遭遇风暴失事,只有他一个人被大浪冲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海岛边。鲁滨孙在严酷的生活面前,历尽艰难困苦,战胜种种困难,不但供给了自己日用所需,而且经营了一片肥美的土地,居然在海岛上生活了二十多年才得救回国。小说情节生动,细节逼真,描写细致,语言流畅,富于深刻的哲学和社会意义。

  本课是《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重点写鲁滨孙在岛上艰难、惊险的经历。鲁滨孙遇到的不是一般的困难,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困难,是惊心动魄的,“难”中处处透着“险”。

  学习本课是要让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鲁滨孙精神的鼓舞。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鲁滨孙在荒岛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让学生在自主阅读重点部分第二至第八自然段,找出鲁滨孙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战胜的,进行反复阅读,在朗读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学习本课后有什么感受,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课件:课文插图,文字片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

  课件出示人物插图:他就是《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仔细观察这个人物,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说,如,衣衫褴褛,身体强健,置身荒岛,表情坚毅乐观等。)。

  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

  课件出示文字资料:

  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也是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

  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

  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

  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

  三、浅显探讨小说

  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电子白板上板书:

  (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

  (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

  (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

  (4)孤独--救助“星期五”。

  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

  四、阅读精彩片段

  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

  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感悟精神光辉

  (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课件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对照表。)

  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老师读“坏处”,全体同学齐读“好处”,并将其中的“你”改成“我”,形成对话朗读。

  小结:鲁滨孙的这种做法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当我们遇上不利环境的时候,就要像他一样,直面现实,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增强跟困难作斗争的信心。

  (3)结合整个片段内容,试着用“从……中,我感受到鲁滨孙是……的人”来说一句话。

  如:一个不屈服命运的人,面对命运弃他于孤岛,能及时调整心态,努力改变不幸的命运;

  一个善于调整心态的人,他经历了三次心态调整,逐步解决了生存问题、生活问题及如何获得有意义的问题;

  一个不怕孤独的人,他一猫狗为伴,以记日记来排遣寂寞,活得充实;一个以苦为乐的人,岛上物质贫乏,生活条件艰苦,他仍不断自我安慰,尽量改善生活;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面对不幸,他没有失去生活的信心,而热情地投入到实在的生活中去。

  (4)课件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我安慰的事情。”

  “即使是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

  小结:是啊,不少名著,人们之所以喜欢它,是其中的一些语言常常给人们很好的启示,给人们带来精神力量,就像你刚才读的这两句,可以说它是给处于逆境中的绝望者的一剂良药!本组的日积月累中,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这样富于灵魂和力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

  2.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

  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写一写读书体会,为班级读书会作好准备。(课件出示《鲁滨孙漂流记》一书的封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不畏艰险

  机智坚强

  聪明能干

  《鲁滨逊漂流记》教学反思

  一、运用课件了解作者写作情况,唤起阅读兴趣。

  开课之时,师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作家笛福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一篇长篇小说《鲁宾逊漂流记》,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的思想,积极进取。这部小说真有这么神奇吗?我们先来看看故事梗概。梗概就是小说的主要内容。

  二、运用电子白板书写主要内容,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阅读小说梗概,说说了解了什么?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交流完善着,师相机板书小标题,接着依照小标题按顺序说一说,这样就轻易自然概括出了小说的主要内容。鲁滨逊在孤岛上是怎样活下来的?他是怎样和野人进行斗争,救下星期五的?这些疑问我们可以阅读原著找到答案。在概括主要内容中时不时抛出一些悬念,一些疑问更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

  三、 再次运用课件品读小说精彩片段,点亮阅读兴趣。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精彩片段,边读边思考,在打动你的地方做上批注。我们静静地默读着,笔端时而沙沙写着。交流探讨时,我们激烈碰撞着。谈到鲁滨逊记日记时,把事情从坏处和好处来看,我们更是热烈交流。之后我们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在读中交流,我们更明白乐观对待事情。“小说用第一人称写太真实了,语言自然朴实。”“我太欣赏鲁滨逊的毅力。”“他的生存能力值得我学习。”“我认为他很勤劳。”“他很乐观自信。”“他很聪明,会计算日子。”--------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启迪着,感受的话语脱口而出。 (教师随机课件出示关键句子。)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2

  一、教学目标

  1. 运用所学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文章,进一步提高散文阅读的能力、

  2.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3. 弄清文章由物及人地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思路,.体会作者以抒情为主,融抒情、描写、叙述、议论为一体的鲜明特色。

  4. 理解想象和联想的表现手法以及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5. 品读文章质朴、简单的意象,自然、灵动的文字,增强语言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领会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感情。

  (2)分析理解文章的写作特色及其作用。

  (3)揣摩词句,品味语言。

  2.难点

  (1)想象与联想的作用

  (2)词句揣摩,语言品味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课件显示:(一)创设情境,导入文章阅读

  同学们,我们自初一以来,学习了不少的优秀散文,大家回忆一下,举例说说。

  示例(1.)《紫藤萝瀑布》:这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紫藤萝花的精彩描绘,充分显示了藤萝花的外在形象美与内在意蕴美的和谐、统一。文章先着重刻画紫藤萝花的外在美。通过对花的精彩描绘,表现了它不可遏止的、旺盛、活跃的生命力。然后是抒写作者对生命底蕴和意义的的深刻思考。说明在奔流不息的生命长河中,挫折、磨难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它是生命中,一段小小的插曲,增加了生命的美丽和充实,但不会阻碍生命长河不息的流动。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使作者心中的焦虑和悲痛化为宁静和喜悦,并由此领悟了花和人虽各有各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无止境这一永恒的哲理,促使作者不由加快了生活的脚步。文章赞美了生命的永恒与美好,鼓励人们要热爱、珍爱生命。 示例(2.)《行道树》:作者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的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全文466个字,却蕴涵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人生对生命的新鲜感受和深刻体验。

  示例3.《春》一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书写人们盼春的基础上给我们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人们迎春这一幅幅的画面,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示例4.巴金的《日》,作者采用朴素无华的文字,借景喻人,以情点“睛”,将哲理的思索与诗意的描绘揉和在一起,既成功的塑造了“飞蛾”即抗日战士的平凡而伟大的形象,又寄托和抒发了自己的崇高的美学理想。《月》则表现了作者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赞颂了嫦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了原有的一切,“妄想”改变“月”这个冰冷的星球,嫦娥就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日》和《月》是作者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它也启发了我们思考如何生,如何死。

  通过一篇篇散文的阅读,我们获得了一些散文阅读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哪些方法呢?

  学生思考,交流回答,老师补充小结:

  课件显示:总的说来要弄清楚四点: 一是写了什么(文章的主要内容),二是为什么写(主旨,即要表达的情、理、观点),三怎样写的(行文思路,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四是写得怎样(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达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运用这些阅读方法去阅读王剑冰的一篇优秀散文《古藤》。

  (二)、学生齐声朗读课文,思考:

  1.文章的抒情对象是什么?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文章的抒情对象的是古藤,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就是围绕着它来描写、抒情、议论谈感悟的。

  2.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注意抓关键词语,抓文眼: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

  点拨:外在特点-----外形弯曲、枯老,是一棵独立的藤

  内在特点-----坚毅,不屈,顽强,倔强、孤独。

  3.对于“古藤”,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四个词语来概括。

  点拨:惊奇,敬慕,担心,敬仰。

  4.纵观全文,作者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点拨::作者通过描写一株失去了大树的依托,但却并不因此而丧失了生存意志的古藤,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坚强、独立,历尽苦难而不屈的生命的敬重之情。

  5.文章的行文思路怎样?

  点拨:文章开头运用描写,交代出文章的抒情对象古藤,在描写之中,融入了作者对古藤的惊奇感受。为了更好揭示出古藤神奇的特征,作者又插入叙述古藤由来的美好神话,在叙述之中巧妙地融入作者的喜爱之情。为了更好的抒发作者的敬慕之情,作者围绕古藤的艰难命运展开想象议论,同时联想到与古藤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事展开叙述和议论。由物及人,升华主题

  (三)品读鉴赏

  请同学们细读品读课文,从文中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妙的地方,给大家赏析一下。(下例示例根据学生交流情况和是否需要补充的情况,有选择的展示)

  示例1.文章开篇第一段对古藤的描写,作者采用了反复、比喻、拟人三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古藤”外形的怪异,渲染了“古藤”生命中遭遇的磨难,也为下文的叙述和议论做了铺垫。

  示例2.第9段里“.一千三百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这句话这句话显示了古藤生命升华的过程。

  “变成根”是指藤无所依傍后开始独立,自己为自己坐桩。

  “变成树”指变成了独立的.个体,“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

  “变成精”指藤有自己的灵魂、个性、和精神特质。“藤留下了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

  示例3.第10段:“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有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这里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排比形式工整,感情强烈,层层深入地赞颂了古藤是木的范例,凝聚了天地间水土的精华,阐释了生命的内涵;比喻生动、形象,讴歌了古藤生命的顽强与不屈,表达了作者对古藤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示例4.文中最后一段(第16段)呼应第14段,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揭示古藤的生命奥秘,进一步突出古藤坚守者的形象,一个引人思考,被人敬仰的形象。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语“倔强”,这个词语揭示了古藤面对命运的变故,失去依靠后的那种顽强的生存意志,坚强不屈服的独立个性。尽管挣扎过,痛苦过,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这个词就是全文的“文眼”。”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示例5.文章叙述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

  为古藤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同时引出下文古藤失去依傍的命运变故,为表达作者对古藤的敬慕之情作了铺垫。

  示例6

  第12段“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的不知有多么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内容上由藤及人,揭示了古藤的象征意义 。(寓意)

  示例7.第13叙述老态女子生孩子的故事,第14段写古藤的“起点与终点”、“根与头”、“存活与伸展”,的叙述议论。有着内在联系:

  老态女子与古藤相互映衬,阐述了生命只要一息尚存,就要孕育新生的哲理,突出了古藤的形象,探求古藤的生命奥秘,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四)总结归纳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通过大家的阅读赏析,现在我们进一步归纳一下散文阅读的具体方法。

  学生交流,老师补充总结:

  1.紧扣文眼明散聚。

  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统领全文的这一“神”,就能迅速而准确的把握文章,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这就是“文眼”。倘若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广博、纷繁的题材是怎样被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2.找准线索结构清。

  线索就是窜连文章内容的的一根红线,它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找准它的线索就理清文章的结构。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

  3..融情于景见立意

  “一切景语即情语”,大凡写景状物的散文都要采用借景抒情,寄情于物,托物言志或象征等手法来含蓄、形象而具体地表情达意。

  4.咀嚼精妙品词句

  散文的精妙或体现在其思想情感的含蓄深邃,或体现在其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或体现在表现手法的多姿多彩,或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精炼生动。在对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有了宏观理解的前提下,如果能揣摩咀嚼出文章的一二精妙之处,才算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鉴赏。揣摩咀嚼需结合全文内容,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根据上下文品读感悟,理解才更准确。

  (五)、作业:运用散文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谈生命》

  (六)、结束语

  同学们,今天学习者篇文章给了我们很大人生启迪: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和失败,当在这个时候,希望你们能像这棵古藤那样,以顽强的精神,坚毅的性格,承受痛苦,经历磨练,战胜困难,勇往直前。只有经历了磨练的生命才会更灿烂,只有笑到最后的生命才会更精彩!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教学难点

  赏析这首诗歌并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朗读一首诗(杜牧<<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杜牧是什么朝代的诗人?(唐代)唐代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呀?最著名的两位诗人是谁呀?(李白、杜甫)后人把李白和杜甫一起合称为“大李杜”。

  除了“大李杜”还有“小李杜”,你们知道“小李杜”指的是哪两位诗人吗?(杜指的是杜牧)那李呢?指的是擅长写情诗的唐代诗人李商隐。为了有别于“大李杜”,后人把李商隐和杜牧一起合称为“小李杜”。杜牧生活于晚唐时期,这时的唐王朝内忧外患,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秦淮,是一条河的名称。有谁知道这条河在哪呀?(江苏省)秦淮河由城中穿过,流入长江,两岸酒家繁多,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如今诗人杜牧夜泊秦淮,在这样的一种情形下又听到此曲,他的心情应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牧的《泊秦淮》。(板书:泊秦淮)

  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感悟。

  三、学生示范朗读再全班齐读。

  四、诵读

  五、教师范读,学生比较点评;

  借学生点评之机,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穿插介绍诗歌写作背景;

  六、赏析诗歌。

  1、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这两句是写什么的?(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写诗人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淡烟寒水,夜幕朦胧的凄迷景象。)

  谁来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天气寒冷,表明这是深秋时节)除了季节的冷?有没有别的方面的冷?(心的冷)2、赏析三、四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请同学们看一下注解。(指以卖唱为生的歌女。)

  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一说?(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犹唱”就是“还在唱”。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最后二句作者是在斥责歌女吗?(不是)大家想一想,歌女以卖唱为生,既然是卖唱,就要有听众,有点歌者。没有听众,歌女也无意唱这个曲子。

  大家想一想,这些听众可能是哪些人?(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这些豪门贵族明知是亡国之音,却偏要听,而且是在国难当前的情况下,可见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沉湎酒色,寻欢作乐,过着醉生梦死,灯红酒绿的生活)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所以“商女不知亡国恨”,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

  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七、齐读并背诵全诗。要求:读出忧伤、悲愤。

  八、积累:.

  艺术手法:泊舟秦淮,见朦胧月色,听靡靡之音,由是诗人既吊古,又讽今;由南朝统治者的醉生梦死,联想到晚唐统治者的纸醉金迷。主题: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4

  一、 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写信的格式。

  2、语言要真挚感人,简练,事例要突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二、 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三、 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咱同学长这么大,一定有许多的心里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可能是道出苦水,也可能是感激之言,还可能是……今天呢,老师就给咱同学一次机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心中所想。主要是感激父母的,与上次作文要求不同。要求:

  1、以感受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以是散文的形式,语言要真挚感人,格式要正确,字数600字以上。

  2、写法点拨。

  (1)教师指导写信的格式。

  (2)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1、学生读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2、学生讨论、思考

  3、 45分钟快速成文。

  作文讲评

  一、讲评目标:

  1、认识自己文章存在的不足及如何解决

  2、修改自己的文章

  二、讲评过程:

  1、文章的优点:

  (1)、题目新颖,体裁是散文。

  (2)、内容真实,感人至深。莫先乎情,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且不论文章写得是否成功,而是需要一个过程,但是这是一个良好的开始,叙真事,抒真情。

  2.缺点:(1)、格式不正确。大部分同学署名没有写在一行上,此致、敬礼的格式不对。

  (2)事例的选择过于陈旧、古老。例:送雨伞,棉衣、送上医院、洗衣、做饭等,虽说是要求学平常生活中的小事,但是要把古老的话题写出新颖独特,不是一般的文学功底,因此选材是关键。

  (3)语言不真挚感人。大部分同学的作文读了不能催人泪下,要让父母看了确实感动,或认为做的不好。

  3、措施(1)、听读优秀作文。

  (2)、学生修改自己文章,找出文章存在的问题。

  (3)交流,批改。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作文

  四、 写作目标:

  1、初步掌握话题作文的写作技巧。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感受亲情回报爱。

  3、中心明确,突出亲情,语言真挚感人。

  五、 写作重点、难点:

  目标2

  六、 写作过程:

  (一)准备阶段

  1、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一个人显得多么渺小而孤独,是亲情给了我们温暖,给了我们勇气,让我们心中充满光明和力量,作为中学生,在我们成长的里程中,处处有父母精心的呵护,处处有父母正确的引导,处处有父母无私的牵挂,处处有父母关注的目光,处处有父母的无言的支持……这浓浓的亲情时时刻刻包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了么?

  以“感受亲情”为话题写记叙文,600字。

  2、写法点拨。

  如何展示情感的真实信度?

  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感情。作者有了真情实感。文章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听例段

  (二)写作阶段

  4、学生读《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中的有关文章。

  5、学生讨论、思考

  6、 45分钟快速成文。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 了解舞蹈尤其是印度舞基本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舞蹈欣赏能力。(内容)

  2. 理解、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舞蹈的写作技巧。(形式)

  3. 学习本课优美的语言描写与修辞手法。(语言)

  一. 整体感知

  1.导入:视频:印度舞蹈片段。

  ——学生谈观后感想,引入本课

  2.释题:正标题与副标题

  副标题起补充说明作用。

  3.文体特点:

  ——记叙性散文

  以记叙兼描写为主,适当加以抒情议论。

  4.补充资料:

  什么是舞蹈艺术?

  用简明的话来说,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肢体)为主的艺术。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而在舞蹈活动中,一般都要有音乐的伴奏,要穿特定的服装、有的舞蹈还要手持各种道具,如果是在舞台上表演,灯光和布景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也可以说舞蹈是一种综合性的动态造型艺术

  5.考考你的识字量:

  颦蹙 pín cù 粲然 càn 嗔视chēn

  叱咤风云chì zhà 雏凤 chú 尽态极妍yán

  花鬘 mán 斗薮sǒ 妥帖 t i

  浑身解数 xi è 褶裙 z h e 惊鸿hóng

  二. 研读课文

  (一)结构研讨: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哪一部分是写观舞的?这一部分的前

  后分别写什么?分别用三个字概括这三个部分.

  ——观后感;观舞记;表感激。

  2、一般是先写观的内容,再写感想,本文为什么先写感想?这

  样有什么好处?

  ——突出“被感动”,铺垫蓄势,产生悬念。

  (二)第一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四个“假如”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从不同的艺术角度全面赞美了该舞蹈的美。

  2. “咿哑”是什么意思?用在这里有何好处?

  ——惊叹。口语,更有真实感,突出“被感动”。

  3. 作者用哪个短语集中表达了她观舞的感受?结合舞蹈特点,

  赏析这个短语。

  ——飞动的美。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主的艺术。

  (三) 第二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如何理解“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解说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结合书中的语言回答。由此可见印度舞蹈怎样的明显特点?书中还有一句话与本句的意思相同,是哪一句?

  ——第十六、十七自然段。

  印度舞蹈的明显特点是身体语言异常丰富。

  “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2. 画出本段里的排比句,作用如何?

  ——丰富多样的表情、姿态、动作演绎着故事多彩的内容,突出了舞蹈的飞动的美。

  3. 作者描写蛇舞,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如何?

  ——引用。形象准确地表现了蛇舞的柔美缠绵,更有说服力。

  4. 综上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飞动的美”的?

  ——动作,舞姿,服饰,外貌,神态,心灵

  (四)第三部分研讨:齐读后思考

  1. 为什么说:卡拉玛和拉达是“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用书上

  的话回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第20自然段。比喻。

  2. 作者为什么要感谢印度人民?

  ——第23自然段。

  三. 探究赏析

  1. 请用三个“赞美”来概括全文主旨。

  ——赞美舞蹈家卡拉玛姐妹,赞美印度文化,赞美印度人民的友好情谊。

  2. 这篇文章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

  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仿写。

  四.迁移拓展

  1.本文与《安塞腰鼓》都是写舞蹈的,两文所表现的美有何不同?

  ——本文写的舞蹈是“飞动的美”,给人灵动、优美的享受。《安》展现的是力量的美,给人以极大的鼓舞与震撼。

  2.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舞蹈。下面,请学习刚

  才所提到的观察方法,欣赏《千手观音》的舞蹈画面。(视频)

  要求:学习文章的写法,抓住舞蹈的特点,用精致的形容词和恰

  当的修辞手法来多方面来表现自己所见所思,写一段优美的文字。

  指导教师点评:

  本设计可谓我们在民校初中语文培训中的经典之作,也是最好的样板。第一,它鲜明地体现了语文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本质特点——既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又兼顾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二,它准确地体现了我们强调的十六字教学方针,即“四步流程,设问导思,紧扣文本,瞄准中考”。第三,它精要地体现了我们倡导的新343教学法,即新课标的三个目标,四步流程(整体感知—研读课文—探究深入—拓宽迁移)和三种训练(思维,语言,迁移)。值得大家结合文本阅读好好体味,并体现到自己的教学设计中。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04-22

初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02-05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06-11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14篇)06-12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05-20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05-09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3-07

初中语文教学反思08-16

初中语文教学教案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