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11 13:24:33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跷跷板》教学设计7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跷跷板》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跷跷板》教学设计7篇

《跷跷板》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用观察、体验和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出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天平的.主要构造;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杠杆尺、钩码、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1、观看课件,看看小猪遇到了什么麻烦?

  2、学生交流小猪犯的错误,想办法帮帮小猪。

  3、根据学生的回答继续观看课件,看看小猪又遇到了什么麻烦?

  4、怎样帮它改正呢?

  5、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提出问题,水桶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平衡?

  你的猜测对不对呢?我们用什么办法来验证猜测是否正确呢?

  二、师生互动探究

  1、出示杠杆尺,介绍杠杆尺的部件。

  2、学生观察交流杠杆尺的特点。

  3、提出问题:我在左边第一格挂一个钩码,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

  4、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并操作演示。

  5、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如何验证?

  6、交流实验注意问题。

  7、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下来。

  8、学生汇报交流实验结果。

  9、观察分析实验结果,有没有发现规律?假如我在左边第四格放2个钩码,你能不动手直接说出如何让杠杆尺保持平衡吗?假如在左边第五格放2个钩码呢?

  10、你找到规律了吗?

  11、应用规律在杠杆尺能够操作的范围内你自己提出问题,让小组同学直接说出结果并进行验证。

  三、生活中的平衡

  1、我们已经知道了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我来考考大家看看你能否用平衡规律解决问题,大家看课件。

  问题

  1、爸爸和小朋友怎么玩跷跷板?

  问题

  2、3个小朋友呢?

  2、生活中用到平衡规律的地方还有很多,继续观看课件。

  (1)杂技演员走钢丝

  (2)介绍天平

  四、拓展活动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揭示课题。

  2、我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做什么?出示杆秤,鼓励学生课下自己制作。

《跷跷板》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体验歌唱活动的乐趣并乐意唱歌。

  2.用自然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跷跷板》

  3.在活动过程中会与同伴合作

  重点难点

  重点:用欢快的声音学唱歌曲难点:学会与同伴合作

  活动准备玩跷跷板视频、曲谱《跷跷板》、幼儿游玩跷跷板的经验

  活动过程

  一、运用情景及视频,进行开嗓练习及初步感知音乐旋律。

  1.模范各种交通工具的声音进行开嗓练习。

  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坐车去游乐场玩吧,先坐汽车(嘀机、火车大(模仿各种音效开嗓练习)

  师:去郊游好开心啊,我们一起唱首歌《小星星》

  2.教师清唱歌曲,让幼儿初步感知歌曲旋律.

  师:今天有两个小朋友也在游乐场玩游戏,我们一起来听听戏。(教师清唱歌曲)

  3.观看视频,熟悉歌曲旋律

  师:一起来看看他们到底在玩什么游戏(边播放视频边唱歌二、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及手指游戏反复聆听歌曲。

  1.运用变换表达开心的方式反复聆听歌曲

  T-S1:玩跷跷板好开心啊,你开心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动作唱歌曲,最后嗨嗨时用该动作表现)

  T-S2:你有没有不同的表达开心的方式。(我们所有小朋友曲,唱到嗨嗨时做相应动作)

  2.运用手指游戏及与凳子互动反复聆听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我也好想玩呀,看我的跷跷板来了(说完游戏)

  师:你们想不想玩跷跷板?你们的跷跷板在哪里啊?来准备

  板了(教师唱歌曲,幼儿玩游戏)

  师:刚刚是两个小朋友玩跷跷板,现在变成4个小朋友玩(教四个手指玩手指游戏)

  师:刚刚的跷跷板太小了,我们换个大的吧(幼儿用凳子当跷游戏)

  三、运用师师互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游戏自然跟唱。

  1.利用师师互动,反复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呀,我请XX老师和巧巧老师一起玩,(教师上天时我落地就一蹲一起)

  2.运用师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T1-S1、T2-S2:谁想和老师一起玩跷跷板啊?(请想玩的小朋边玩,唱完后再去请小朋友)

  3.运用幼幼互动自然跟唱歌曲。

  师:跷跷板真好玩啊?现在请小朋友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玩跷跷作边玩边唱)

  4.结束活动

  师:跟你的好朋友玩跷跷板开心吗?我们一起出去外面找更多。

  附1:【曲谱】

  歌曲《跷跷板》

  1=D2|4

  565|132|556523|10

  565|132|5653|13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跷跷板真好玩你上天时我落5653|231|XX||

  小朋友们真开心嗨嗨!朋友们真开心嗨嗨!

  附2【手指游戏玩法建议】1.跷跷板,真好玩——手指对手指随音乐摆动

  2.你上天时我落地——手指做一边高低的动作

  活动总结

  本活动生动、有趣、层层递进,达到活动目标。在活动过程中戏让幼儿反复聆听,在不断的游戏中学唱歌曲,与幼儿互动性强教师要是能及时退位就更好了,这样能让幼儿自主演唱歌曲

  3.小朋友们真开心——两个手指转圈

  4.嗨!嗨!——做拍手、抱抱用于表现开心

《跷跷板》教学设计3

  一、实施前的设想∶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课教材的编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尺平衡的秘密,而且本课活动的过程基本贯穿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另外,经三年级上册《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认知基础和感受,在“猜想与假设”“观察与实验”“表达与交流”等方面,延伸上册的培养要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因此,本课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意识。结合《课程标准》中“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要求,我采用了“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尝试解释——制定计划,实验探究——思考结论,表达交流——联系生活,应用知识——总结评价,课下制作”的教学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思路吸纳了教材的优点,同时又创新使用教材,将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变成了导课中的观察内容,而且将科学探究的过程适当切块,脉络清楚,便于教师把握教学思路。

  二、实施过程:

  (一)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师(出示蜡烛跷跷板):同学们玩过跷跷板吗?(玩过)在玩跷跷板时,有什么现象发生?(师板书:跷跷板)

  (师课件动画演示两学生在玩跷跷板)

  生:跷跷板一边高,一边低,重的一边把轻的一边压起来了。

  生:跷跷板两边不平了。

  师:对,像这样的现象叫做不平衡,还有别的现象吗?

  生:有时两边一样高,是平的,那应该是平衡的现象吧?

  师:对。(师板书:平衡)请看这是一个蜡烛跷跷板,现在它是怎样的?

  生:两边一样高。

  师(点燃两端的蜡烛):请大家仔细观察,看谁的发现多?

  生:它的左右两端不断地翘起来。

  生:一边翘起来,一边落下去,真好玩。

  师:大家的观察真仔细,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为什么点燃蜡烛跷跷板后,它就不断的起起落落呢?

  生:是什么力量使它们不断运动的?

  生:玩跷跷板时,为什么我能把妈妈跷起来?

  生: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

  生: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二)猜想假设,尝试解释

  师:大家提得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大家是不是都想知道跷跷板保持平衡的秘密?我们猜一猜,到底是怎么回事?

  生:我想可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重的一边往下落,轻的一边会往上升。

  生:对,左边蜡烛油滴下后,重量就会变轻,所以左边就升起来了,

  师:看来,两边的起落与两边的重量有关。(师板书,重量?)

  生:我认为除了重量,还可能与位置有关,我们玩跷跷板时,就见过小同学把大同学翘起来,只与重量有关是不对的。

  生:老师,我就曾经把大同学翘起过。

  师:看来,这种现象还与位置有关系,那么位置是相对于哪里说的?

  生:中心。轻的物体离中心远了,照样能把另一边重的物体翘起来。(师板书:距离中心?)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很积极,猜的都有一定的道理。怎样才能证明这些猜测对不对?

  生:做实验。

  (三)制定计划,实验探究

  1、师:请看,这是一个特殊的跷跷板,它叫杠杆尺,这是底座、竖杆、平衡尺,仔细观察杠杆尺,大家有什么发现?从中间往左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从中间往右数是第1格、第2格、第3格、第4格,左边第一格和右边第一格到中间的距离是一样的,那么左边第4格和右边第4格到中间的距离也是一样。这是钩码,它可以挂到杠杆尺上。我在左边第一格挂1个钩码,有什么现象发生?(左边沉下去了)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想法?你想怎样做?其他同学的想法和他一样吗?好,你来试一试,如果成功了,给他点掌声好不好(鼓掌),现在我把他的方法记录在杠杆尺图上,贴到黑板上。

  2、师:刚才,我们演示的只是一种玩法,要想研究平衡的秘密,仅靠一种玩法是不行的,需要大量的玩法,你们还想怎样玩,使杠杆尺平衡呢?(学生自由发言,如实验中要做好记录,教师予以鼓励)。

  3、师:同学们使杠杆尺平衡的方法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按自己的想法使桌上的杠杆尺平衡,注意两点要求:一是小组要分工,要有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问题员,问题员可以随时提问题,让操做员讲一讲为什么能平衡?二是平衡了的杠杆尺可以放到一边,别乱动。开始做吧。

  (师巡回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记录,问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平衡?两边比较,两边挂一样多钩码会怎样,两边不一样多时会怎样?)

  (四)思考结论,表达交流

  1、师:同学们找到这么多平衡的方法,真了不起,下面让我们以自己喜欢的方法交流一下,可以拿着平衡了的杠杆尺作介绍,可以展示你的杠杆尺图,谁的玩法有趣,我们就把它贴在黑板上。

  (学生在实物投影前介绍,教师提问“你怎么想的.?”“一边一个还可以怎样挂”“大家看他画得对不对,谁画这种玩法的图了?”“有没有一边挂两个的吗?”“谁能给他提问题,谁来补充一下?”等,适当进行鼓励性评价,如“你的想法真奇妙,还有别的挂法吗?”“你的挂法还挺复杂呢?有没有用很少的钩码让它平衡的?”)

  2、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6幅平衡图,你们有什么发现?你们觉得哪些杠杆尺的平衡很相像?(找相同点,图(1)、(3)、(5)是一类,因为它们两边格数是相同的,两边挂的钩码一样多,对称了;图(2)、(4)、(6)是一类,因为左右挂得不一样多,距离不一样长。师生讨论分析第一类:为什么能平衡?学生的表达可以多样化,只要合理即予以认可,如平衡的条件有:

  (1)左右格数一样,重量相同(个数相同);

  (2)左右格数相同,挂得一样多;

  (3)左右挂得一样多,格数相同;

  (4)左右对称就平衡;

  (5)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师板书:一样多(重)一样长(格),平衡;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平衡。)

  师:如果一样多,不一样长能不能平衡?(可以演示一下)

  (师生讨论分析第二类为什么能平衡?总结出挂的多的一边离中间近,挂得少的一边离中间远;重的一边离中间近,轻的一边离中间远。)

  (五)联系生活,知识应用

  1、师(出示课件):有一天,小猴子和大象比赛玩跷跷板,看谁跷起来,结果大象把小猴子跷起来,后来小猴子开动脑筋,找到了跷起大象的方法,你们能猜出小猴子的方法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小猴子离支撑点远一些、几只猴子一块上跷跷板等。)

  2、师:同学们,平衡现象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你们了解多少?

  (学生自由交流,如人们利用平衡现象发明了秤、天平、体重计;挑水时扁担放到肩部中间;起重机吊起重物而不倒;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做动作时要保持平衡等。)

  (六)、总结评价,课下制作

  1、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哪个同学表现最好?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除了你们小组之外,还有哪个小组表现最好,你们觉得老师今天表现怎样?

  2、师:这节课同学们探究了有关平衡规律方面的知识,你打算用它来干什么?(学生交流。师出示关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励学生在课下做一些有创意的玩具。)

  师:请同学们课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动动脑,动动手,看谁制作的更好,更新颖。

  三、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没有为学生作出相关届时,而是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的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便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得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关键问题: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这是为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课堂,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跷跷板》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学说儿歌,感受朗诵儿歌的乐趣。

  2、初步感知高和低。

  活动准备

  挂图若干个跷跷板模型,活动前组织幼儿玩跷跷板。

  活动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导入。

  师:刚才我们去哪里玩了?玩了什么?你们觉得好玩吗?

  二、教师出示大图,引导幼儿观察后提问:

  图上有谁?他们在玩什么?跷跷板是怎么玩的?

  三、教师出示自制跷跷板,边摆弄跷跷板边示范念儿歌。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一个小的跷跷板,我们一看,这个跷跷板长得和我们玩的跷跷板一样吗?今天跷跷板也带来了一首好听的儿歌,请小朋友听听,跷跷板里的儿歌都说了些什么:“跷跷板,两边翘,翘一翘,翘一翘,高高低低真奇妙。”这首儿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跷跷板》,小朋友在玩跷跷板的时候是怎样子的?(一边高一边低)

  四、学念儿歌。

  1、教师示范朗诵后提问:

  师:儿歌叫什么名字?

  2、教师边摆弄跷跷板边和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来念这首跷跷板的儿歌吧!念儿歌的时候,老师大声念,请小朋友小声的跟着老师念,听听谁的.声音最好听。

  3、教师边用手演示边与幼儿一起朗诵儿歌。

  师:老师不仅带来了模型跷跷板,看,老师的手也能变成跷跷板哦,看看老师变成的跷跷板会不会念儿歌呢?我们一起它好吗?

  4、幼儿边模仿老师的动作边大声念儿歌。

  师:现在也请你们把自己的小手伸直,变成跷跷板,用好听的声音一起念儿歌吧。

  五、一边念儿歌,一边做《跷跷板》游戏。

  1、先请两名幼儿上来做示范。

  师:请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变跷跷板呢?(先请幼儿思考后教师再请一名幼儿上来做示范,边做边念儿歌)

  2、请幼儿自发找朋友,两个为一组,集体一起边做游戏边念儿歌。

  师: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朋友,两个两个一起上来做跷跷板的游戏吧,做游戏的时候我们要一边做一边念儿歌。

  六、发给幼儿跷跷板模型,边玩边念儿歌。

  师:老师今天也带来了很多跷跷板的模型,它们也想和你们一起做游戏,请小朋友每人拿一个模型,一边玩一边和老师念儿歌吧。

  活动延伸

  刚才老师教给小朋友玩跷跷板的游戏,现在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出去外面玩跷跷板的游戏吧。

《跷跷板》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体验和利用已有知识经验对杠杆尺平衡作假设性解释;能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规律。

  2.善于在游戏中发现、提出问题;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原理的技术成果;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德育目标)

  3.知道杠杆尺的平衡条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二、教学准备:

  根据教科书给出的探究指向,动员学生课前玩一玩跷跷板,并准备进行探究的有关材料,如支架、杠杆尺、直尺、钩码、蜡烛等。根据教学设计,教师还应相应地为学生准备其他探究材料,如设计表格、制作多媒体课件等。

  三、教学流程: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探究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预测。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 4.进行探究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六、拓展活动:

  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引领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回忆玩跷跷板时的经验,并配以蜡烛跷跷板的游戏,丰富了学生的感知,为学生提出有关平衡的问题奠定了基础,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问题提出后,我把解决问题的权力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积极地猜想,尝试对观察到的'现象和提出的问题作出解释,这样学生的生活经验得到充分的展示与交流,引出了与平衡有关的因素:重量、位置、支撑点。找到了研究的关键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制订实验计划,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实验探究,找到了平衡的条件。学生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如口头表达、画图表示、现场演示等。最后通过联系生活交流平衡现象的应用及课堂总结结束教学,课下让学生制作平衡玩具,为学生的课下探究指明了方向。通过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科学探究离不开生活经验,教师要精心设计有层次的探究活动,把每个探究环节落到实处,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篇四:

《跷跷板》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物体有轻有重,逐步加深对轻重的感受和理解。

  2.使学生体会到物体的轻重和物体的体积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3.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够分辨什么样的物体轻,什么样的物体重。

  教学难点:

  1.通过中介物体、等量代换比较物体的轻重。

  2.运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教学过程:

  (一)看轻重:

  (1)师:我们一起做个小实验,大家有兴趣吗?叫一位小朋友上来两臂侧平举,老师讲两个重量不同的书包放在他的两个手臂上

  (2)师:大家观察这位同学,你发现了什么?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轻重。(教师出示课题)

  (3)师:根据你们刚才获得的经验,说说哪个轻、哪个重?

  师: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二)掂一掂:

  ⑴师:再来看看老师手里的两本书。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⑵让学生自由猜测。

  ⑶让学生上来用手掂一掂,验证刚才的猜测。你想对同学们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用眼睛看的不一定是对的。

  ⑷教师小结:

  ⑸学生体验活动:用掂一掂的方法比较自己的数学书和课堂作业本谁轻谁重。把自己认为轻的物品举高些,重的放低些。

  (三)称一称:

  (1)师:你们想不想再掂一掂?这里有一个苹果和一个梨子,谁来试一试?(分别请三名学生上台来掂一掂,得到的结论不一样)

  (2)师:现在小朋友们的意见都不一样,究竟是什么重,什么轻?我们拿不准,那该怎么办呢?

  (3)师:老师给大家介绍个小能手,(出示并介绍天平)用它来称一称就知道了。 (师操作,把苹果和梨子放在两边托盘里)谁能看出来?

  (4)师:物体的轻重与大小不一定有必然联系,大的东西不一定就重,小的东西不一定就轻。要想判断准确,我们需要怎么办啊?(称一称)

  (四)练一练:

  (1)第23页第1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

  (2)第23页第2题,学生明确题意后独立完成。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你是怎么知道谁轻谁重的?你发现了什么?

  (五)小结:

  师:这节课上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跷跷板》教学设计7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说一说”、“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

  2、能力目标:初步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在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2学情分析

  “轻重”一课是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比较多少和高矮、长短的基础上进行的体验活动。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常见的、较感兴趣的事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生活经验。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加深对轻重的体验与理解,初步体会借助工具确定轻重的必要性。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设计意图,教学中应注意创设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比较轻重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独立思考、发现比较的方法,使他们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创新意识。

  3重点难点

  对轻重的感知、轻重的含义以及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

  4教学过程

  活动1

  【导入】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小实验,感受重量

  1、引入:让同学们把一支铅笔和铅笔盒分别放在两只手上,感受它们的差别。

  2、引出“轻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轻重”的`知识(板书课题:跷跷板)

  活动2

  【讲授】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1、看一看、说一说

  看图说一说谁轻谁重?

  (1)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往下沉的说明比较重,往上翘的说明比较轻。

  (2)看第二幅图:这次小老虎又跟其它的小朋友玩了,这次谁重?

  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用“谁比谁轻”或“谁比谁重”说一句话吗?

  提问:你能说一说,在他们三个当中,谁最重,谁最轻?,

  生:狮子比老虎重

  生:跷跷板重的一端会下降

  生:老虎比豹子重,狮子比老虎重

  (3)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或教室里哪些物品一看就知道谁重,谁轻活动3【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2、掂一掂、比一比

  ①操作1:把你的数学书拿到一只手上,铅笔盒拿到另一只手上,两手同时掂一掂,比一比,铅笔盒和数学书谁比谁重,谁比谁轻?

  ②操作2:再拿出数学书和练习本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谁轻、谁重?

  活动4【活动】探究实践操作,体验轻重

  3、猜一猜、称一称

  (1)出示:大小差不多的梨和苹果各一个

  提问:想一想,用什么办法能判断出究竟谁轻谁重?(出示天平称一称)

  (2)出示:大小不同的两个球让学生猜猜哪个轻,哪个重

  强调: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也不一定轻;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活动5【练习】实际应用拓展练习

  第23页第1--3题,引导学生明确题意,独立完成。(检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情况,让学生说出理由,如有必要教师可适当提示)总结延伸 重申重点

  1、小朋友们,不知不觉当中,一节课就要过去了,你们学得愉快吗?老师也很高兴,我觉得你们个个都很出色。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进步?(学生总结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教师强调轻重的相对性以及不一定大的物体就重)

  2、你认为我们班今天谁的表现最棒?哪个小组最值得你学习?你自己的表现呢?(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板书设计:

  跷跷板

  看一看 轻的上翘

  比轻重的方法: 掂一掂 重的下沉

  称一称

【《跷跷板》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跷跷板》教学设计03-08

《跷跷板》教学设计9篇03-08

《跷跷板》教学设计10篇05-04

《跷跷板》教学设计11篇05-26

《跷跷板》教学反思04-20

跷跷板作文02-11

《跷跷板》教案03-14

跷跷板教案01-10

《跷跷板》 教案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