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6 17:34:3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有关教学设计集合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教学设计集合15篇

有关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种笔画。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认识秋天的一些特征,懂得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的道理。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图片;各种纸树叶;配乐朗诵音乐;生字卡片;田字格黑板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小朋友,前几天我们一起去科大校园找秋天,你发现了什么?

  2、小朋友们发现了许多秋天的秘密,秋姑娘可高兴了,你看,她来到我们班(贴出秋姑娘的图片)小朋友们跟秋姑娘打声招呼吧!(板书:秋姑娘)引出课题,指导正音:“娘”读轻声。大家可知道秋姑娘来做什么?(请学生有礼貌地提问)原来,秋天到了,秋姑娘给小朋友们送信来了。(板书:信)指导正音:“信”是前鼻音,第四声。(齐读课题)

  3、秋姑娘知道小朋友们刚学过拼音,想通过音节词让小朋友们认一认汉字,这样就能读懂她写的信了,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试一试?

  出示音节词:写信、摘下、片片、好朋友、小心、生病、山村、裹上、 (指名读、齐读,出示课后生字表和绿色通道的生字认读)

  秋姑娘夸小朋友们真聪明,她邀请小朋友们一起去看她给好朋友们写的信呢!

  二、初读课文,感悟整体

  1、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信中说了些什么?我们来读读课文,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标出自然段序号。

  (2)秋姑娘给哪些好朋友写了信? 请你用“─”划出它们的名字。 秋姑娘给好朋友的信中分别说了些什么?请你用“~~”划出来。

  2、 学生汇报自学成果,老师相机贴图,随后,出示“秋姑娘给 、 和 写了信。”指导学生把它们并成一句话来说。(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带拼音词大雁、青蛙、松鼠。)(指名读这一句话。)三、细读课文 感悟重点

  1、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1)秋姑娘给大雁写了什么?谁愿意把第2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2)大雁是候鸟,秋天到了,它们就开始往很远很远的南方飞,整个冬天它们在温暖的南方度过。你能帮秋姑娘读读写给大雁的信吗? (大雁好朋友,路上要多加小心啊!)

  (3)秋姑娘对自己的好朋友大雁多么关心、多么爱护,我们一起来读读第2自然段。

  (4)指导看图背诵: 看,大雁们听懂了秋姑娘的话,队伍排得多整齐。 师引: 一封写给——…… 让它们——…… 谁能不看书,把这段话全部说出来?

  (5)小结学法: 我们学习第2自然段,是先读一读,然后帮助秋姑娘读信,再练习把这一段话读好,读得多了,自然而然便会背了。

  2、自读自悟,朗读交流

  课文哪几段跟第二自然段很相近?按刚才的学习方法,请你学习秋姑娘给松鼠、青蛙、山村孩子的`信。听清老师的要求:

  (1)你喜欢读写给谁的信就读谁的信。

  (2)你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地方画上“?”(播放音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自学) (回答问题时尽量放开让学生自由说,读懂一点说一点,学懂哪里说哪里。文中的重点词“别、冬眠、快、充足、裹上”,老师给于适当的点拨、引导。通过分角色读、表演读、竞赛读等方法,再次感悟秋姑娘对好朋友无微不至的关心和体贴,从而也了解秋天的一些特征:大雁“南去”,青蛙“冬眠”,松树“准备食品”,小树穿“冬衣”等,感受大自然充满了无限的情趣。)

  3、学习课文最后两自然段。

  老师引读:秋姑娘写呀写呀---

  学生跟读:咦,……?……,……!(指导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读出高兴的语气)

  4、回归整体,表情朗读,指导背诵。

  (1)师生合作朗读,老师读给谁写信,学生读信的内容。

  (2)练习背诵课全文。看图听配乐朗诵,学生看图把信的内容介绍给大家,还可以加上动作。

  四、说写结合 培养能力

  1、 秋姑娘用枫树的树叶写信,把枫叶全写完了。老师带小朋友们出去找秋天的时候,收集了一些落叶,小朋友们认识吗?(请学生说说它们的形状和颜色。)

  2、 秋姑娘还有许多好朋友,她也想给他们写信,不过,秋姑娘太忙了,想请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帮帮忙,代表她写信。小朋友们愿不愿意?老师这里有许多纸树叶,请小朋友们小组讨论一下信的内容,再把信写下来,不会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3、 汇报,评价。

  五、布置作业

  1、 课后背诵课文,熟读生字。

  2、 收集落叶,办一个“落叶展览”。

  3、 课后按秋姑娘的口气给爸爸或妈妈写一封信,提醒爸爸妈妈在秋天注意身体。

有关教学设计2

  《乡村四月》是三年级下册的一首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突出了乡村四月的劳动紧张、繁忙。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赞美,也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板书:乡村四月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美读前两句)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四张)。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引读或师读)“绿遍…….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读诗。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

  (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有关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的含义。

  2.使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

  〖重点难点〗

  结合实践经验,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差不多的含义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小明的爸爸是个养殖专业户,这些鸡,鸭,鹅除了支付小明的学费和一家人的开销外,还有结余呢!今天,我们一起去他家的养殖场去看看,看看谁能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

  (二)自学质疑

  (1)(出示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师:同学们,这幅图漂亮吗?生:好漂亮啊!

  师: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生:养殖场。

  师:养殖场都养了些什么呀?

  师:你仔细看一看,有多少只鸡?多少只鸭?多少只鹅?

  养殖场有92只鸭子,22只鹅,还有100只鸡。

  师: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看看还有什么新的发现,然后告诉老师。

  生1:我发现养殖场中鸡最多,有100只,鹅最少只有22只,(鸡比鹅多得多)。鸭子92只,鹅有22只,(鸭比鹅多一些)。

  生2:我发现:鸭子92只比鸡100只少一些,鹅22只比鸡100只少得多。

  师:还可以怎么说呢?

  生1:鸡100只比鸭子92只多一些,鸭子92只比鹅22只多一些。[也就是说鸭子比鸡少一些,鹅比鸭子少一些。

  (3)质疑反馈,点拨引导。

  你能用刚学过的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从现实生活中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呢?

  生1:教室里,有一位老师,44个学生,学生比老师多得多。

  师:反过来呢?

  生2:老师比学生少得多。

  生3:妈妈买了15个苹果,22个梨,(梨比苹果多一些),(苹果比梨少一些)。

  (三)巩固练习,扎实新知

  同学们,我们来看智慧老人为我们准备了什么。

  1、跑步的有86人。

  2、我爸爸今年37岁。

  3、这半篮有28个松果。

  引导学生看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解答,最后集中交流,进行评价。

  (四)实践作业,强化新知

  用3、6、4的三张卡片中的两张组成两位数,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

有关教学设计4

  我也会当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当家实践,懂得勤俭持家是一门学问,学会勤俭节约。

  2、 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学会为家长分忧。

  3、 愿意为家庭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主动关心家庭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践活动学会勤俭持家,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难点:品尝当家的滋味,理解父母的辛劳。

  教学准备:

  教师课前一周布置学生留心观察父母每天在家所做的各项工作,并做记录。

  教学设计:

  一、 亲亲我的父母

  1、 教师:你知道吗?你的爸爸、妈妈每天都做了一些什么工作?

  2、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父母所做的事情,由一名学生做记录并代表小组综合发言,其他学生提供发言资料。

  3、 学生代表上台将自己组内父母所做的工作做综合汇报。如:做饭、照顾老人、洗衣等,这些我们是可以看见的,还有一些工作是我们无法在家里看见的,如上班赚钱、为勤俭持家精打细算等。

  4、 教师小结:我们的爸爸、妈妈多辛苦呀,他们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一份工作,还要不辞辛苦地操持着我们的`家庭。你想对爸爸、妈妈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5、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父母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感情。

  二、 试试我来当家

  1、 学生阅读一则日记。

  2、 教师:你愿意试一试,当一回家吗?做每件事情都就有个计划,就像父母在支配家庭开支时都有个预算。让我们一起来制订一个当家计划。

  3、 确定当家主题。教师可以“餐桌行动”为例,行动内容:制订一份菜谱,上农贸市场买一次菜;回家做一餐午饭或晚饭。

  4、 小组合作研究当家计划表。讨论:我打算在本次行动中做些什么工作;哪些工作能独立完成,完成的方式是什么;哪些工作需要父母协助。教师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5、 交流当家计划,评出最合理的当家计划。

  三、 当家实践,立刻行动

  以“餐桌行动”的实践活动为例:

  1、 教师根据家庭状况,让学生自带所需的买菜钱,少则5元,多则50元,由学生自己决定。

  2、 在农贸市场,经过40分钟的交易,学生或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购买了各种菜,准备好了当天的晚餐。学生在菜市场的门口,眉飞色舞地说着自己的买菜经验,不时哈哈大笑,像是打了个大胜仗;也有细心的同学在比较、分析之后,发现自己的买价高于其他同学,脸上有了红晕。这种交流没有任何的时空限制,使学生感到心理的安全和自由,学生表达的观点也不会受到打击和嘲笑,在当家活动中,学生验证了自己计划的正确与否。

  3、 当晚,学生亲自下厨,一改以往“饭来张口”的局面,引起了家长的极大关注,其中有47位家长以书面形式对该活动进行了热情的反馈,他们深深感到“餐桌行动”提高了学生的理财和生活能力,更促进了家庭的和谐。有的家长被子女的行为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家长还为自己的子女拍照、摄像。

  四、 写写当家不易

  每个参与当家的学生都写一份主题为“当家的滋味”的材料,题目自定。在这份材料的后面附上家长的评价。

有关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4个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理清记叙顺序,把握故事梗概。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任何有意义的发现都源于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认真实验。

  教学流程:

  一、激情入境,引入文本

  1.播放运用超声波来为飞机、轮船导航,超声波治病,超声波勘探的几组CAI课件,让学生体会超声波的广泛用途。

  (超声波这个词语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通过课件的介绍,一方面让他们了解超声波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课文设下悬念。)

  2.你们知道超声波是怎样被发现的吗?它缘于一位科学家的夜间实验。

  3.出示课题:《夜晚的实验》。

  二、扣题生疑,走近文本

  1.看到这个题目,你有哪些疑问?

  (此课题信息储藏量大,学生可能会提很多问题。如:谁做实验?为什么在夜晚做实验?怎样做实验?实验的结论是什么?它与超声波有何联系?等等。教师要及时梳理问题。)

  2.课题是__的眼睛,我们要善于从这里发现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才是有目的的读,才会提高读的'效率。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吧!(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由课题生发开去,进行质疑问难,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一开始就处于愤悱的状态,激发了读书的欲望,也培养了自读能力。)

  三、扫除障碍,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检查认读,读准后再写写。

  3.轮读课文,检查自读。

  4.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刚才提的问题。

  5.交流: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把你在文中找到的依据读一读。

  (通过交流,让学生解决谁做实验做了什么实验为何在夜间实验等几个浅显的问题。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四、读中探疑。深入文本

  1.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再读读课文,找找答案吧。

  (1)快速浏览课文,将写斯帕拉捷实验过程的几段标出来。

  (2)默读26自然段,填写表格。

  实验次序

  怎样试验

  实验结果

  第一次

  蒙住眼睛

  仍能自由飞行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实验结论:

  (3)比较4次实验,讨论:斯帕拉捷为何对第一次实验的结果感到如此惊讶。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先蒙住蝙蝠的眼睛。是因为在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是认为眼睛是用来看清东西,辨别方向的,只有细心观察,多动脑分析,勤于实验,才能发现真正的秘密。这个问题是开放性的,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2.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夜空,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让我们读读第78自然段,细细探明究竟。

  指名读第8自然段,用手电筒配合一面镜子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如何用超声波探路的。

  3.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终于被揭开了,人们也因此发现了超声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感受超声波的巨大作用。齐读第9自然段。

  4.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何启发?

  五、设疑生疑,感悟文本

  1.是呀,超声波的作用真不小,超声波是斯帕拉捷发现的吗?为什么课文末尾写道斯帕拉捷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实验会给人类带来如此大的恩惠呢?

  (再次让学生潜心会文,理解隐藏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无限意蕴。真正领悟文本的精髓,整合三维目标。)

  2.默读全文,说不定你会找到更多的疑问,在你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又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文本。)六、自选作业,拓展文本

  1.将自己的疑问列出来,准备下节课与同学讨论交流解决。

  2.查阅并收集有关发现或实验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与同学们交流。

  3.你在生活中有没有有趣的实验或发现?写出来与大家交流交流。

有关教学设计6

  教材简析:

  《轴对称图形》是六年《数学》中继“认识圆的特征”,“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之后的一个学习内容。在本章教材的编排顺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把它放在圆的后面,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说明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另一方面可以对所学的各种平面图形中轴对称的情况作全面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教学难点: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分析:学生已学过简单平面图形,对平面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且初步了解研究平面图形的方式方法。高年级的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班级中已初步形成合作交流,敢于探索与实践的良好学风,学生间相互讨论的气氛较浓。

  设计理念: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以及鼓励学生在具体、直观操作中发现知识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特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实施开放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向学生渗透事物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体会对称美。

  2、通过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概括能力。

  3、使学生直观的认识轴对称图形,在操作中理解掌握轴对称的概念,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流程:

  --、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1、(屏幕出示相关图片)观察下面的图形,(折一折,看一看)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2、指出:像前三个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轴对称图形。

  3、引入课题:轴对称图形

  二、学生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等实践活动,加强对图形的认知和感受。

  1、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思考:现在你能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一下这几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a、学生试说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b、教师板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完全重合重点强调)

  c、让学生谈谈你是如何理解轴对称图形的。(以小组为单位,用手中图形举例说明)

  d、教师结合图形说明对称轴的`概念。

  2、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来汇报,同时电脑演示。)

  3、我们已经学过不少平面图形,现在你动手折一折、看一看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各有几条,请你画出来。(汇报从杂乱----有规律)

  4、完成做一做1(口答,屏幕演示)

  5、完成做一做2(口答,屏幕演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并且知道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我们还通过动手操作知道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以及各有几条对称轴。

  6、质疑。

  巩固练习:1、数书P1021(口答)(屏幕)

  2、数书P1024(口答)(屏幕)

  3、画出每组图形的对称轴。

  4、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你能不能举例说明?

  5、欣赏具有轴对称性质的事物。

  6、判断: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轴对称图形()

  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是对称图形()

  三、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有关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熟读、朗诵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2、理清文章脉络,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

  3、感悟文意,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法】

  合作探究、诵读品味。

  【教法】

  引导对话、感悟体验。

  【课前准备】

  1、学生:

  查工具书,认记字词,疏通文意,组织辩手、辩词。

  2、教师:

  准备歌曲《爱拼才会赢》,指导学生准备课堂辩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引导学生读句“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教育及自身学习有关”让学生讨论:天资与后天教育对成才哪个重要?,而后发表看法。(根据学生意见把学生分成两组)

  今天我们学习王安石的《伤仲永》让我们在品学中感悟真知、品析事理,体味怎样才能成才的人生真谛吧!

  简介作者:请1~2名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介绍王安石,教师适时补充。

  二、多元感知,品悟分析

  1、投影出示课文原文,找一生读文,其他学生纠错、正音。

  2、学生自读全文,指出疑难,投影出示重点词句,师生释疑。(生问生答、师生对话)

  3、学生分小组合作再读文章,探究文意,要求用自己的话讲述方仲永的故事。(学生合作研析、全班交流)

  4、相信大家通过读文与听故事你肯定认识了仲永这个人,那么你认识到了一个 的方仲永呢?

  5、请大家再细读课文,思考仲永的变化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学生小组分析)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可观者。”写方仲永天资过人、才能出众;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写仲永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仲永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6、再读分析仲永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仲永的事例,昭示了一个什么道理?

  7、文中哪些文句能体现这个道理?

  (引导分析最后一段)

  8、通过我们上述分析,你认为作者对方仲永的`态度和情感如何?

  明确:“伤”。写可伤之事,说何以可伤之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的惋惜之情,对“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态度鲜明。

  三、巩固训练,交流感悟

  1、朗读全文,深入感悟。

  2、学生交流自己读文所感。

  四、课下准备,参与活动

  根据课始时的分组情况及学生此时意见将学生分成两组。要求学生明确辩题,确定辩手,搜集材料,准备课堂辩论。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了解借事说理、详略得当的写法。通过辩论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到了一个“天资聪颖”“受于天”而“受于人者不至”的方仲永,这节课我们将通过研读、品味课文,对文章所昭示的道理做以深入感知。

  二、精读研析

  请大家细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

  1、课文可分几部分?各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是哪个部分?

  可分两部分,先叙事,后说理,由事入理。两部分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议论、说理。

  2、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哪些略?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

  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形成反差,从而突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三、体验反思

  活动一:辩论

  题目:成才的关键

  正方: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

  反方:天资聪颖是成才的关键

  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受于天”与“受于人”的关系,深入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教师适机点拨,让学生学习本文说理的方法,通过列举名人、身边人的事例;列举名人名言、讲道理等初步体会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活动二:审视自我,超越自我

  通过刚才的辩论大家认识到了天资与后天教育各自对成才的作用,请你审视一下自己,你属于哪类人呢?学习了《伤仲永》这篇文章你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何设想?(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交流己见)

  四、教师小结,情感激励

  大家的看法很好,正如《为学》一文中所言“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也正如大发明家爱迪生所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一样,后天努力,后天学习,后天教育至关重要。相信大家定会以仲永为鉴,从今做起,努力学习,刻苦拼搏,拼搏的路上,肯定会遇到挫折,请大家记住:“相信自己,无论遇到多少坎坷,最终于你的永远是希望!爱拼才会赢!”

  多媒体播放歌曲《爱拼才会赢》片段,余音中结束本课。

有关教学设计8

  一.按顺序读26个大写字母。

  二.独立识字并说出它们的共同之处。

  三.鼓励课外采集,并进行采集本展示。

  四.“怎样过六一儿童节”。

  1谈谈六一儿童节。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看图。教师用语言描绘场景,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交流欲望。

  4分组交流:你打算怎么样过自己的节日?

  5语言实践: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

  6评价。引导学生对自己、他人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情感态度进行评价。

  7习作。把自己的打算写下来,也可以是其他同学的想法。要求:语言通顺表达清楚。

有关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时目标】

  1、第一课时:

  ⑴ 学会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2、第二课时:

  ⑴ 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⑵ 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⑶ 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⑷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对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

  【教学重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准备】

  1、教师:

  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

  1、导语: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

  2、揭题:

  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生在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可顺势揭题)

  二、释题,简介背景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

  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

  1、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自由读诗,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尽:完。独去闲:可以交换词序解释,悠闲地独自离去了)

  2、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三、吟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读。

  2、讨论:诗句表明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你最欣赏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诗题

  出示教学挂图。你知道洞庭湖吗?谁来介绍一下?我们来欣赏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描写的。

  (板书诗题)

  二、自由吟读

  1、学生边读边参阅课文注解,试着理解诗句意思,不懂的随时发问。

  2、教师根据学生提出问题的普遍性与否,或个别讲解或引导集体理解。

  三、指名朗读,同桌间逐句说说意思

  1、点拨理解“两相和”,可以让学生结合看图吟诵体会。

  2、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诵读,体会比喻的巧妙。

  (用镜子比喻水面的明净光亮,似乎并没有奇特之处,同学的作文中也常常这样描写,这里让人感到新颖的是用“未磨”的镜子来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带水雾,在月光映照下,呈现一种别有情致的朦胧的美,所以诗人不说它像明镜,而说它像“未磨”的镜,真是别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壮阔的山水,只因是遥看,所以才像“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个比喻用得非常妙,单从一只白银盘里安放一颗青螺来看,就是一件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了,再用它来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设的大自然景象缩小成陈设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导赏析

  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诗人的心情。

  与上一首比较,体会不同的景致及古诗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诵《独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课外积累

  1、说说你知道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2、布置课外作业,继续去搜集。

  3、下节课(或者语文活动课)上进行交流。

  六、练习

  任选一首,想象景致,根据自己的理解作画,并配上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背诵前两首以及课外搜集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忆江南》是一首词,又描写了怎样的景致,怎样的心情呢?

  二、读课文,理解内容

  1、带着上面的`问题自由读,边读边看图,理解意思。

  2、指名读,读准生字,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3、指名看图说出意思。诵读领悟词义,教师做如下点拨:

  “忆江南”是词牌名,词都有一个牌名。词的内容也是回忆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经当过杭州刺史。词中回忆的,就是美丽的江南风光。

  旧:从前。

  曾:曾经。

  谙:熟悉。

  胜:超过,胜过。

  4、根据提供的词语解释,让学生自己说说词句的意思,然后连起来说整首词的意思。

  三、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四、教师小结

  诗一开头,诗人先说:“江南好”,这是诗人对江南春天的赞美。那么,说江南好,是听别人说,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经,我对江南的风景是那么熟悉,那么了解。

  江南风景好在哪里?可先让学生来回答。教师最后归纳: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暖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的映照,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更显出江水碧绿。“蓝”字形容春水深碧。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诗人的记忆里,所以词的结尾说──江南风景这样好,能不让人回忆吗?

  五、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朗读的感情基调:饱含深情的回忆之情。

  语调处理:一、二句要有昂扬的激情,再转入舒缓回忆,“日出”句声调高昂,“春来”句声调柔和平缓,最后一句声调稍抬高,仿佛是自问,又像是问他人,“能不”语气要果断、坚定。

  在熟读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六、抄写或默写

  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有关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体会笋芽儿思想感情的变化,重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好第2题中的句子。

  2.使学生知道笋芽儿在春雨姐姐、雷公公、小草弟弟的鼓励下,勇于锻炼,终于茁壮成长,初步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意识。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检查。

  (1)《作业本》2比一比,组词。

  (2)听写个别生字词。

  2.学习课文的第一段。

  (1)出示课后1(1),指名读第一段,其余思考。

  (2)讨论课后1(1),理解央求。

  (3)想象表演:谁能来扮演笋芽儿,央求竹妈妈让她到地面上去?(指名一至两位学生即可,只需理解央求就行了。)

  (4)在这段中,春雨姑娘、笋芽儿、竹妈妈的话分别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自由试读)

  ①指名读春雨姑娘的话,并说说应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

  (温柔、关心)(声音要稍低些)然后齐读。

  ②指名读笋芽儿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

  (撒娇、畏缩)(声音要尖嫩些)指导齐读。

  ③指名读竹妈妈的.话,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

  (担心、害怕)(声音要粗些、快些)指导齐读。

  (5)齐读第一段,并选好自己认为读得好的对话部分站起来读。

  3.学习课文第二段。

  (1)想一想,我们刚才是怎样学习第一段的。

  (2)小结:

  ①围绕课后思考题,理解内容。

  ②抓住对话部分体会,并感情朗读。

  (3)自学并反馈学习情况。

  ①笋芽儿听了雷公公的呼唤,她怎样做?(讨论)

  ②自愿扮演雷公公、笋芽儿和竹妈妈,朗读他们所说的话。其余学生进行评议。

  ③师生共同讨论本段中对话应采用的正确语气。

  雷公公粗重(声音低沉)

  竹妈妈不放心(理解唠叨)

  笋芽儿坚决(音稍高、有力)

  (4)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

  4、学习课文第三段。

  (1)自学第三段。(用一、二段的方法。)

  (2)讨论,有感情朗读。

  小草:坚强、不屈不挠

  笋芽儿:勇敢、自豪

  春雨姐姐、太阳公公:关爱。

  分角色读,齐读。

有关教学设计11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希望同学们课后仿照 《七月的天山》,写一篇游记,来表达你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有关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认识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大多是单细胞的生物;知道微生物、动物、植物共同构成生命世界;知道微生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教学重点和难点

  能够用图表现出自己观察到的水滴里的几种常见微生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学生观察水样:课前请大家从熟悉的地方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你带来的水样是什么样的?

  2.学生可用放大镜等进一步观察水样并汇报。你是用什么方法观察到这些结果的?

  3.谈话:假如让你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你想借助什么工具?

  (引导学生明白要想观察极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物体要借助工具——显微镜)

  4.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二、引导学生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教师强调以下几点:

  (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三、组织学生观察、实验

  1.谈话:显微镜下,水滴里到底会有什么?让我们一起细心、耐心、认真地来观察一滴水,看看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上。

  2.学生分组观察。

  (在学生活动时教师要注意巡回指导他们的观察活动,及时了解学生的发现,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

  (汇报时教师用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并让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3.教师小结: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许许多多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它们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书:微生物)刚才我们看到的`那些不动的微生物中,最常见的是水藻,有蓝藻、团藻、金藻等。运动的微生物中有钟形虫、草履虫等。此外,水中还有既不属于动物也不属于植物的微生物——细菌,细菌一般也是不动的,有球状的、杆状的、螺旋状的。

有关教学设计13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

  在我们以前的教学中,使用的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虽然效果有,但总感觉效果没有达到最好,通过本次培训,我学会了更多的思维理念和教学方式,我想对我今后的教学生涯会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教学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

  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内驱力,教师务必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

  其次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要得法。每个学

  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

  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

有关教学设计14

  一、 课题的提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在这个时代中,科技的突飞猛进、社会的日新月异以及人类的多元发展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作为基础阶段的小学教育,要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就必须不断总结反思教育的成败和得失,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育机制,不断规范教学行为,尽可能地为未来一代人的发展提供最优化的教育保障。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阵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体现“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的永恒主题。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如何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的目标,是学校的工作重心。新的课程改革纲要的核心宗旨是“使教育更好地关注人的发展”,因此,探索“创新性的课堂教学”理念和运行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课堂教学是教学领域中诸多因素的矛盾统一体。研究和实践“创新性课堂教学”是实现课堂教学优质高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必然保证。我们学校于20xx年5月启动课题《小学创造性教育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研究过程中,我们把研究的重点定位在探索创造性的课堂教学上,我们对“创造性地教”“创造性地学”以及“创造性教学”,不论在理论探究上,还是在操作措施上都进行了有效的研究,也总结提炼出了课堂教学改革的“三大原则”和“三大模式”(“三大原则”即:教师要做到“三有三不”——有强烈的创造意识,有灵活的创造头脑,有坚韧的创造意志;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迷信已经取得的经验。学生要做到“三于三不”——乐于发现问题,善于研究问题,敢于解决问题;不盲目随从,不思维定势,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教学要做到“三能三不”——能引导学生探究,能鼓励学生尝试,能激发学生超越;不死板僵化,不保守封闭,不囿于统一的规格。“三大模式”即:自主活动式教学模式,尝试探究型教学模式和问题发现法教学模式。)纵观整个研究过程,应该说,我们在教学理念上初步实现了创新,也在操作层面上进行了尝试;然而对课堂教学诸环节的研究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体系,对课堂教学全过程的优化尚未形成较为具体的操作框架,尤其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值得我们重新审视“研究流程”.为此,我们确立了“十五”期间的研究课题“小学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一方面体现课题研究的阶段性和发展性,另一方面使研究更为深入、更为具体、更为实在。从而,进一步彰显“让校园成为创造的乐园”“让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让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的鲜明办学理念和科研特色。

  二、 概念假设和理论依据

  小学创新性课堂教学是体现“育人为本”思想的,适应新课程思想的,面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求的,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理念和可操作性举措。其“创新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是富有创新性的,即它所面向的是学生的智慧发展,在人才观、质量观和价值取向上与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明显的突破;二是课堂教学的运作流程本身是富有创新性的,即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要求的建构,教学内容的组合,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评价的调控等方面形成独特的个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的模仿性和程式化。

  确立以上概念假设的理论根据是:

  1、创造性教育理论。我们把“创造性教育”看作是与“传习性教育”相对应的,面向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的教育,它着重在于通过施教者本身创造素质的提高和创造性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

  2、智慧文化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最关键的是具备创造性的智慧,教师的天职是点燃学生的所有智慧,鼓起学生的所有热情,同时充分地培植学生的成就欲、使命感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这种理论认为,只有能够彰显“解放智慧”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才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富有创新的教育。

  3、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新课程纲要”的基本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依托课程的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规律。“新课程纲要”更强调“围绕人的培养目标”来确定和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从原有的教学框框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崭新的教学境界。

  三、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课题着重研究“新课程纲要”所规定的,本校所有年级的所有课程。同时以语文、数学学科、艺术类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为突破口。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学经验,更好地为创新性课堂教学理念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更好地实现老师们的观念创新。

  2、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并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3、个案分析法。不断地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课中的典型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科学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与新课程纲要相适应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资源体系。

  2、通过研究,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全面优化,并力争体现出我校创新性课堂教学改革的个性,探索一条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富有学校特色的课堂教学改革之路。

  3、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使学生真正在课堂教学中“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

  4、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五、研究内容

  此课题研究涉及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1、创新性课堂教学观念的研究。着重根据新课程的理念,通过学习和研究先进的教学理论,解决老师的观念问题、认识问题和从事研究的指导思想问题。

  2、创新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研究。着重研究不同学科教学目标的优化,以及学科之间教学目标的整合。此项研究着重探索教学目标的整合性、多样性和有效性。

  3、创新性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着重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和教材内容的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着重研究“课外阅读”材料的遴选,口语交际论题的拟定和综合性学习途径的开辟。数学学科着重编制“数学实践应用”的辅助材料。综合实践活动着重建立整体的内容框架。

  4、创新性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这一方面是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着重探索教学过程中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选择运用,着重处理课堂教学里面教与学的关系问题,着重探索“研究性学习”问题。

  5、创新性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着重研究对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水平的科学评价,试图探索新型的学生评价机制;对老师课堂教学方案设计、角色定位、学习环境营造和教育技术运用的综合评价,试图根据不同的学科的特点制定“一堂好课的评价标准”.

  6、创新性课堂教学环境的研究。着重对课堂教学的物化环境、制度环境及人际环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进行研究和分析,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发挥环境的隐性功能。

  以上六方面的内容均需确立相应的子课题,由课题组成员分工承担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还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特征,再分解三级子课题进行研究。

  六、保障措施

  1、设立“小学创新性课堂教学研究工作室”,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子课题负责人。

  2、建立总课题研究和子课题研究台帐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收集过程性资料。设立课题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3、落实相关经费,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保证研究活动、教师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所需费用的落实。

  4、积极争取上级教科部门的关心支持,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积极向市内外有关学校辐射,与相关学校开展协作研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5、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相关奖惩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有关教学设计15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合作学习,进行交流反馈。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四、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欣赏与设计教学设计05-24

《头饰设计》教学设计06-06

教学设计04-19

经典教学设计03-05

设计我们的校园教学设计03-09

数学教学教学设计04-15

《短文》教学设计02-19

《秋天》教学设计11-26

足球教学设计11-18

争吵的教学设计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