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30 15:24:37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微课教学设计模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1

  教学目标:

  1、 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2、 学习读书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课外书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以“聪”导入:你想变得更聪明吗?那怎样才能变得更聪明呢?(多读书)

  2、 说说你平时是怎样读书的?

  引入:读书要讲究方法

  二、读书方法的指导

  1、指导读一本书的基本方法

  2、指导具体的读书方法:选读法、粗读法、精读法、笔记法

  3、指导做读书笔记的方法:摘抄型、感想型、归纳型、想像型、评价型

  三、总结:读书讲究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四、推荐课外阅读书目

  教学反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外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而生在掌握一定的读书方法后阅读肯定会更顺利,生的阅读兴趣会更浓。因此,本节教学旨在引导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2

  新课程标准中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能够在学习完“二力平衡”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滑动摩擦力。

  【教学重点】

  学会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根据所学的二力平衡原理,在实验中保证小木块始终做匀速直线运动。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木板、木块、弹簧测力计。

  【教学过程】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摩擦力就是指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那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摩擦力也是无处不在的。现在老师将平放在桌面上的物理书本拉过来,请问一下同学们,物理书现在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呢?

  很好,是四个力。分别是竖直向下的重力、竖直向上的支持力,老师给它的水平方向上的拉力以及受到与书运动方向相反的水平摩擦力。那你能说一下这个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吗?

  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试着测量一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既然我们需要测量力,那么用到的实验器材就一定会有弹簧测力计,除此之外,老师还准备了一个木板和一个小木块。

  现将小木块平放在木板上,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我们会看到弹簧测力计被伸长,木块的.受力分析就等同于我们刚才所说的那本物理书,那我们观察到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分别是拉力和滑动摩擦力,同学们思考一下,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物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所受到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呢?

  没错,那就是二力平衡的时候。我们上节课学到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时候,它就处于平衡态了。因此,我们现在想要测量水平方向上的滑动摩擦力,则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匀速拉动我们的小木块。这样,我们所得到的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拉力大小)就应该等于小木块所受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至此,我们再将整个实验整理一下。

  在这个实验中,我们根据的实验原理是:二力平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木块、木板。

  实验方法: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

  最后实验的测量结果:F=Ff= N.

  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在使用弹簧测力计之前,首先需要将弹簧测力计调零。

  2、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木块的过程中,应将弹簧测力计保持水平的状态,不可倾斜。

  3、在整个拉动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小木块为匀速直线运动,不可断断续续,否则不满足实验原理,造成较大的实验误差。

  【教学评价】

  1、(判断题)用10 N的力拉着木箱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木箱受到的摩擦力是10 N。

  2、一个质量是10 kg的物体,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是20 N,物体受到的拉力是 N,水平面对它的支持力是 N。(g=10N/kg)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认“凛、冽、嗬”3个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骤然、玉屑、俗话、渗透、谚语、枕着、馒头、毛茸茸、沉甸甸、掷雪球、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雪后的美丽景象,体会大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心情。

  4、领悟抓住特点描写下雪景象和通过写景及联想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3、4

  教学准备:

  瑞雪图(多媒体课件)和课文背景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每到冬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我们都看到过下雪,也领略过雪景的美,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大概你会有一些新的感觉。

  二、提出要求,学生自读自悟

  自学要求如下:

  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试着结合课文理解“彤云密布”、“瑞雪兆丰年”、“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的意思。

  3、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描写这场雪的,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

  4、提出思考后还不理解的问题。

  三、交流

  1、小组交流。

  (1)小组成员合作读文,检查是否读流利,难读的部分集中练习。

  (2)交流自学要求中的第二、三、四个要求。

  2、全班交流。

  重点交流:作者写出了这场雪的哪些特点。交流时,先读特点,再通过读相应部分,说说是怎样体会到的。使学生体会到主要特点是“大”。如课文第四自然段,不仅写了雪景的美,通过“厚厚、万里江山、挂满、堆满”等词说明了雪大;第五段,不仅是写孩子们的快乐,通过“堆雪人、打雪仗、树枝上的积雪”也写出了雪大。

  四、小组内互查学习生字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自由读课文。先说说喜欢哪一部分,为什么喜欢?

  三、指导朗读

  1、朗读指导要点:

  (1)第三自然段,应读出夜静、雪大。“一会儿就白了”,“只听见雪花簌簌地不断往下落”、“咯吱一声响”等句,应认真体会并读好。

  (2)第四、五自然段,不仅要读出雪大,还要读出雪美、孩子乐的意思。

  (3)第六、七自然段,应体会到作者快乐的原因“这场大雪十分及时,一定会给明年的小麦带来丰收”,读出作者联想到此的喜悦的心情。

  2、学生再练习读。

  四、一场雪固然给人们带来许多好处,可是你知道作者为什么满怀如此强烈的激情来赞美这场雪吗?

  随文阅读小资料:

  《瑞雪图》选自峻青的散文集《秋色赋》,写于1962年。1960一1962年,正是我国遭受自然灾害的时期,当时粮、棉歉收,国民经济遇到了暂时的困难。1962年的冬天,、作者在胶东半岛的农村,看到了这人冬以来的第一场大雪,联想到“瑞雪兆丰年”,心里无比喜,写下了这篇短文。的确,这第一场雪,是我国经过三年困难时期重新走向富裕的第一个喜人的信号,怎不让人高兴呢!

  加上自己新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课堂练习

  1、在两首写大雪的诗中,任选一首背诵下来。

  第一首:夜雪

  自居易

  己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第二首: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收集有关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试写一篇说明雪的作用的短文。

  《瑞雪图》教学反思

  《瑞雪图》是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雪后景色的美丽及作者的联想,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

  本着本课的教学重点,我在教学中这样设计:先用一段精美的动画瑞雪图把学生由晴朗的现实引入大雪纷纷、银装素裹的雪境中后,引出本节课要学的《瑞雪图》,并通过学生质疑定标。接着在导学达标环节中,我以学生读为主,先后设计了三次读:一快速读,初步感知雪的`特点:雪下得大,雪下得及时,雪后景色很美。二精读、研读,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作者日如何表现雪之大,雪景之美,以及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及时的大雪。三激情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喜悦之情。在读期间,我制作了一组配乐雪景图,让学生既放松心情,又在观赏中更加对雪的喜爱。最后,我设计了抄、背、画、查、吟的课外拓展训练,使课堂知识进一步巩固,学生的感情进一步升华。

  通过课堂展示后学生的表现,我认为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课后慢慢想来,这节课成功主要得益于课堂教学中把新课标中的新理念作为教学的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学“答”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学“答”为主、学“悟”为主的教学方式,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表现出来的观念不同,课堂效率也不同。以往课堂多体现教师、学生一问一答,学生围着教师转,这种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节课,我始终以学“读”为主、学“悟”为主。学生读:粗略读、研读、激情朗读、配乐读;教师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然后通过学生自学、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学“悟”为主的方法,完成了学习任务。

  二)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和谐共进的互动氛围。本节课中,我改变过去自己高高在上,统帅课堂的作风,走下讲台和学生共同学习、交流,成为学生的朋友、伙伴。如在研读的过程中,我俯下身子,走近学生,和他们一块读,一块画,帮助他们,使他们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顺利达标。又如在朗读训练中,我把自己当作孩子们一员,和他们赛读,让课堂成为我们师生共同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学生真切感受我是他们的学习伙伴。

  三)恰当适时地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唤起了学生与作者的共鸣。本节课辅助教学的精彩其一是开始的激情导入。用一段精美的动画,从形、声上一下把学生带入了雪的氛围。其二是学完雪后美景后,设计的一组配乐雪景土,不仅让课堂气氛轻松,学生身心愉快,更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深深的喜欢雪,想要赞美雪。

  四)课堂上尊重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十个人中,有九个爱听好的”,作为孩子,那就更不例外。本节课中,我注意恰如其分地运用激励性语言。如学生在质疑中提出的问题有价值,我立刻说:“你真是个爱思考的孩子!”学生朗读表现出色,我赞赏她:“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置身于雪景中心中无比轻松愉悦”。大家齐读得棒,我便说:“老师也被感染了,想美美地读一读”。又如学生朗读表现不好时,我首先肯定优点:“读得不错”,然后提出希望:“若能将‘嗬’读得不仅能表现出惊异,还能表现出赞叹的意思来那就更棒了!”通过这一句句发自发腑的赏识、激励,浒墅关在课堂的表现更自信,并不断地追求成功,学得更主动了。

  虽然有令人欣喜的成功,但也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

  一、自控能力较差。课堂中不能恰当地控制浒墅关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在好学地方用时太长,导致时控失调,前松后紧。

  二、因材施教的原则不明显。主要表现在研读课文时自学提示的难易程度适于中上等学生,对于学困生,学习困难较大。虽然说在研读过程中自己也俯下身子为部分学生点拨,但仍有个别学生学得吃力。针对课堂中存在的问题,今后在教学中首先增强时控掌握能力。教学设计中明确时控,在课堂中,教师精讲、少讲,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思考,去展示。同时多学习、掌握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能见好就收,力争使课堂时控恰到好处。其次,多研究每一个学生认识接受能力,并在教学设计时依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学习能力,设计分层要求、训练,使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吃得饱。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完善每堂课的设计,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高兴。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4

  设计思路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多数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合理运用长度单位。但“千米”这个长度单位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些困难;并且由于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牢笼”内,生活范围狭小,很少有机会到空旷的地方活动,加之学校校园面积和操场面积很小,学生缺少建立千米表象的现实条件。所以,教师只能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有限的生活经验,通过合理的想象活动,建立千米的表象。

  教学目的

  初步感知1千米有多长,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发展估测意识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建立千米长度的表象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请看————出示孙悟空的图片。他有一个能上天入地的`武器是什么?你觉得用哪个长度单位表示它的长度比较好?金箍棒无限延长,请问现在用哪个单位描述金箍棒比较好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情境,创设一种能够调动学生先前经验、促使学生“思维参与”的探究氛围,引领学生唤醒对已有长度单位的感知,搭建已有知识基础和新知之间的桥梁;为接触新知识做预热】

  3、请同学们张开双臂估一估大约有多长?(1米)站成100米长的队伍需要几个人?1000向你们这么大的小朋友站成一排大约有多长?(1000米)

  4、播放学生熟悉路段1千米的视频

  5、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生活中的千米,我们来看一看。

  (本节微课的内容是让学生建立1千米表象,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思考)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2.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

  3.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过程,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通过对例题的分 析和讲解,得到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3.能够应用动量定理处理一些与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交流、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动量定理的推导以及利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难点

  如何正确理解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如何正确应用动量定理分析打击和碰撞这类短时间作用的力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创设实验情景)

  【问题一】

  演示:在地板上放一块海面垫,尽可能把鸡蛋举的高高的,然后放开手,让鸡蛋落到海面垫上。

  首先让学生猜想可能出现的现象。

  实际操作:观察到鸡蛋并没有被打破。

  引入: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面垫上,鸡蛋却没有打破,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问题二】(情景暗示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在上节课知道,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新的物理量来研究运动物体对外界的作用效果:p=mv.某时刻物体有一个速度,对应有一个动量。如果说物体速度发生了变化,那么动量也会发生变化:=p-p=mv`-mv那么我们是不是要问了:一个运动的物体,它的动量为什么会变化呢?这个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问题三】(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汽车刹车(坐公交车,我们就有这样的体会)在停下来的过程中动量变化()相同,慢慢滑行停下阻力小,作用时间长;急刹车阻力大,作用时间短。 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二、新课教学

  (一)引导学生推导动量定理,并理解其特点

  〖问题〗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初速度为v,在合力F的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t,速度变为V`,求:物体的初动量P和末动量P`分别为多少?物体的加速度a=?

  〖推导〗由牛顿第二定律得:F合=ma 且a=(V-v)/t

  即:F合t=mV-mv=p`-p

  〖讨论〗在这个表达式中,各个物理量分别是什么?

  〖结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变化,这个结论叫做动量定理。

  〖理解〗

  公式中F合是指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 当 合外力为变力时,F合应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

  此公式是一个矢量式,运用时要取正方向。

  (二)应用动量定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师生共同归纳,学生举例)

  第一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增大作用力,必须缩短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硬碰硬”。

  例如:用铁锤钉钉子、冲床冲击钢板、鸡蛋碰石头等。

  第二类:在动量变化一定的情况下,如果需要减小作用力,必须延长作用时间,常见的情形是“缓冲”。

  例如:体操运动员落地时的下肢弯曲、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带、蹦极的橡皮绳、鸡蛋落在海面垫上。

  第三类:在合外力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越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明显,力的作用时间越短,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越不明显。

  例如:以快慢两种不同的速度抽放在桌子边缘木块下的纸条,木块落地点距桌子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同(快时近,慢时远)。

  (三)通过例题让学生归纳利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

  2.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状态分析,找出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和初速度。

  3.选定正方向,表示出合外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值。

  4.列式计算。

  (四)巩固练习

  学生列举生活中可以利用动量定理解释的现象。

  学生列式计算(先分析解题思路再做题)

  质量是60的建筑工人不慎从高处跌下,由于系有腰间的弹性绳安全带的保护,他被悬挂起来。已知弹性安全带伸长相对很小,安全带长5m,安全带的缓冲时间为1.2S,求安全带所受的平均冲击力是多大?(g=10m/s2)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理解了动量定理内容特点,并会利用其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也可以利用其求解一些打击和碰撞类力学问题问题,进一步体会到动量定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6

  微课名称:算法初步

  预备知识

  听本微课之前需了解的知识:算法初步

  设计思路

  系统的复习算法的基本知识结构,涵盖了算法初步的全部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算法语句;算法案例。

  教学过程

  一、片头

  内容:大家好,本节微课重点讲解算法初步的基本理论

  二、正文讲解

  第一部分内容:

  算法与程序框图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能够设计出某些具体的、简单的数学问题的算法,并用程序框图描述.

  第二部分内容:

  算法语句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是相对应的',因此在编写程序的时候要先设计好算法,画好程序框图,然后根据程序框图写出程序.

  第三部分内容:

  算法案例是算法的实际应用,通过具体的典型事例:求最大公约数、秦九韶算法和进位制来说明算法、程序框图和编写程序的操作方法。

  三、结尾

  我练我掌握,给出一道练习题,对本讲的内容进行简单应用,巩固提升,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自我教学反思

  一节微课复习一章的内容,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只是想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加强,只是一个尝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思考。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7

  一、教学内容

  认识和了解指纹,指纹的特点.种类及功能,

  二、教学目标

  1.让幼儿通过自主发现了解指纹的种类和用途,知道每个人的指纹是不相同的。

  2.简单了解指纹的特点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指纹的种类及特点和作用

  难点:解说词汇“指纹”,介绍指纹形状,指纹的形成过程解说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演示法.引导发现法.总结总结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实训教学

  六、教学内容及过程

  (1) 导入新课:谈话,引起幼儿的兴趣,

  老师:小朋友手上都有一个秘密,找找看是什么秘密?让幼儿

  观察自己的小手

  (2) 学习新课:

  1.引导幼儿认识指纹

  1*了解指纹小朋友伸出你的小手,(教师指着手指肚)这里叫手指肚

  2*仔细看看你的手指肚的皮肤上有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有细纹)这些细纹我们叫它指纹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指纹

  1*你个旁边的小朋友比较一下,你两个的指纹一样吗?

  2*请小朋友用手指蘸印泥将指纹印在纸上

  3*请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手上的指纹和纸上印的指纹说一说指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

  3.讨论指纹的形状

  指纹的形状有:箭形 水波形 漩涡状

  幼儿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世界上的人没有一个完全相同的指纹,每个人的指纹一生都不会变,因此可以用指纹辨别人

  4.发现触摸过的地方能留下指纹

  1*教师演示蘸有红色印泥的手指触摸玻璃杯,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教师:当我们的.手指和物体接触时将会留下指纹

  2教师演示不蘸印泥去触摸这些东西,请幼儿说出有什么发现

  (会不会留下指纹呢?)

  教师:我们用眼睛看不到,也会留下指纹,会留下许多汗孔,从汗腺分泌出的汗通过汗孔到达手,手指上的汗碰到物体时就会留下指纹

  (3)归纳总结:教师:你们可别小看指纹,它的用途可大了!指纹由皮肤上许多小颗粒排列组成,这些小颗粒感觉非常敏锐,只要用手触摸物体,就会立即把感觉到冷、热.软.硬等各种“情报”通报给大脑司令部,然后大脑根据这些“情报”,发号施令,指挥动作。指纹还具有增强皮肤摩擦的作用,使手指能紧紧地握住东西,不易滑掉,我们平时画图.写字.拿工具.做手工.所以能够那么得心用手,运用自如,这里面就有指纹的功劳

  (3) 布置作业:手指印画

  我们一起用我们可爱的指纹做一副手指印画吧!(让幼儿用手指沾上印泥印出各种图案)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8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地理学习方法之一是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务于生活。利用某些生活现象可以很直观地解释地理问题,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这样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土地盐碱化现象是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生态破坏的表现之一,题目中考察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一次讲题过程中,说到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我已经利用板图讲解了盐碱化的形成过程,但学生感觉还是有点抽象。我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羽绒服时若是没冲洗干净的话,羽绒服表面会有白色残留,这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借助这个生活中的现象更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所以本微课作品就利用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盐碱化,再通过动画分析盐碱化的形成过程。通过盐碱化形成过程的学习,盐碱化的成因自然很容易就总结了出来,有了成因分析,盐碱化的防治措施也就不难得出。最后有利用华北地区和滨海地区盐碱化成因这个测试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这个微课不仅想让学生掌握盐碱化问题,更想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引导学生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最后让学生关注盐碱化问题,注重环境保护,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我们学习选修教材《环境保护》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2.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3.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读我国土地盐碱化分布区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土地盐碱化成因和防治措施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学习使学生关心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增强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土地盐碱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难点: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四、教具安排:实验视频多媒体课件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导入]

  大家好,我是陕西省周至中学的罗曼老师。华北平原地处我国北方地区,由黄河、淮河、海河冲积而成,所以又称黄淮海平原。这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自农业发达。但现在,华北平原某些地区特别是到了春季,土壤表面覆盖着似雪的“白霜”,像是撒了一层盐,曾经的沃野变为“盐田”。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土地盐碱化”。什么是土地盐碱化?它是如何形成的?该如何治理?本节地理课我们来谈一谈土地盐碱化。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展示教学目标)

  一明确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二通过土地盐碱化的形成过程掌握其成因和主要的防治措施;

  三明确我国土地盐碱化的主要分布区。

  一、土地盐碱化的概念

  土壤盐碱化又称土壤盐渍化,指土壤表层含盐量过高(超过0.3%),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由于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而引起的土壤盐渍化过程称为土壤次生盐碱化。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认识一下土地盐碱化现象。

  (播放实验视频)

  二、土地盐碱化的形成

  海绵表面白色残留物的形成与土地盐碱化的形成原理相同。现在我们通过动画来看一下盐碱化的形成过程:

  地表水下渗,使得地下水位升高,土壤中的无机盐类溶于水中。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土壤中的水分由于毛细作用上升到地表进而蒸发,可溶性盐类随水向土壤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日积月累,土壤含盐量逐渐增加,形成盐碱土。

  三、土地盐碱化的成因

  通过上面的动画,我们不难看出强烈的蒸发和地下水位高是土地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累盐分。除了这个原因以外,土地盐碱化的主要成因还有:

  盆地和洼地地形。地下水都含有一定的盐分,盆地、洼地有利于水分和盐分的汇集,且这些地方排水不畅,盐分不易流失,当水分蒸发后便留下盐分,形成盐碱地。

  不合理的农业灌溉。灌溉不当,是土壤次生盐碱化形成的重要原因。我国部分地区,农业灌溉仍以大水漫灌为主,大量的灌溉水下渗引起地下水位升高至接近地表,再加上强烈蒸发,就可能引起土壤盐碱化。

  沿海地区的海水入侵,也容易引起土壤盐渍化。用受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来灌溉农田,土壤中大量的水分蒸发或排放后,盐分就在土壤表层或土壤中蓄积起来,导致土壤发生盐碱化。

  我国盐碱化土地主要在华北平原、东北平原、西北内陆及滨海地区。

  (承转)盐碱化,会引起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危害生物生长发育。它已成为耕地退化的重要杀手之一。所以盐碱化的防治已经成为耕地保护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防治盐碱化。

  四、土地盐碱化的防治

  1.水利改良措施。例如改大水漫灌的方式为滴灌或喷灌方式,这样既可以防治盐碱化,又可节约水资源,再如通过井排井灌的方式来淋洗土壤盐分和降低地下水位;

  2.农业改良措施。可通过平整土地、改良耕作方式、轮作、间

  种等来防治。

  3.化学改良措施。我们也可以施用石膏、亚硫酸钙等物质来中和土壤盐分。

  4.生物改良措施。例如,植树造林,在盐碱地中种植耐盐植物和牧草,在农田中施绿肥等方式来改善土壤。

  最后我们还可通过引淡淋盐、农田覆盖等方式达到目的。不同的地区自然环境不同,盐碱化的主要成因不同,在防治过程必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盐碱化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土地,注重防治,盐田最终会恢复为良田。

  本节课我们通过图片和实验了解了盐碱化现象,通过动画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成因,通过读图明确了我国盐碱化土地的四个主要分布区,最后总结了盐碱化的四个防治措施。对于本节内容,大家都掌握了吗?让我们去演练场一试身手吧!

微课教学设计模板9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三年级起始版)第四册第三单元(All about me)的第4个新授课,Lesson16:How do you go to school?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四年级下学期孩子们学习的重点逐渐过渡到各种基本句型。本单元前面三课分别学习了关于年龄、身高、住处的句子,本课教材以How do you go to school?为切入点,重点学习关于出行方式的交流:询问别人、介绍自己的出行方式。

  二、学生分析:

  孩子们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基本了解了字母:26个字母及常见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词汇的学习方法:单词音形意用的结合、音节、重音及不同词类(名、动、数、形、冠等)的用法特点,初步体会英语句子的语序与汉语的不同,但对于句子结构及变化还比较陌生。本课内容对于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Book3 L16已学习过四种出行方式by bus, by car, by bike, by taxi和句子: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by ____? 另一种出行方式on foot /walk,dives me及选择此种出行方式的原因表述学生相对陌生。但我校学生学习英语较早,一二年级有了两年的口语学习,还有近1/3有课外学习经历或正在进行,这些内容对于他们可能都不陌生。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时目标制定如下。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A.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B.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2、 文化目标:

  尝试了解不同地区人们选择不同出行方式:山区孩子、牧民(草原)、江南居民及西方国家等。

  3、学习策略目标:

  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引导尝试找出这些规律: A.和人称变化的.关系; B.不同句式之间的关系等。

  初步构建“单词——短语——句子”的建构学习模式。

  4.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寻找句子规律及了解不同人们的出行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英语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Englishi is easy! 及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English is fun!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句型Do you walk to school?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___ by___ / on foot...询问、表达适合自己的出行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知道句子的变化是和人称有关系的,并能尝试运用所学句子介绍和询问他人的出行方式:Does he/she walk to school? How does he/she go to school? He/she goes to school by___ / on foot...

【微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微课的教学设计02-20

微课教学设计05-08

英语微课教学设计03-16

美术微课教学设计03-24

微课的教学设计15篇03-05

微课的教学设计(15篇)03-05

微课的教学设计(精选15篇)03-05

微课圆的面积教学设计05-13

小学数学微课教学设计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