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气》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22 13:44:1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勇气》教学设计汇编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勇气》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勇气》教学设计汇编15篇

《勇气》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欣赏品味语言,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外。

  3、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几日我们已颇感到了冬日的寒冷,不过,别着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想到春天,我想此刻同学们的脑海中一定会浮现出春天的动人画面,也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的优美散文《春》。下面,我们不妨随着朱自清先生再去感受一段春的生机。

  (展示朱自清先生《春》的配乐朗诵“春花”一段)

  同学们,刚才朱自清先生向我们展现了江南之春百花齐放的美景,一定让我们不少的同学感受到了盎然的春意,今天,我要带领同学们随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去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春天,去踏访──四月的维也纳。

  (展示课题及作者)

  问:维也纳是一座什么城市?

  (它是奥地利的首都,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

  这样一个美丽的音乐之都,它的春天有什么特点呢?冯先生想通过四月的维也纳告诉我们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

  二、学生自定学习目标

  1、播放课文配乐朗诵,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你认为这篇文章最值得你学习的是什么?

  2、学生各抒己见,师归纳并板书:(课件展示)

  学习目标:

  ⑴ 欣赏品味语言。

  ⑵ 领悟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几个问题去速读课文:

  (课件展示)

  ⑴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⑵ 在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你捕捉到了哪些画面,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⑶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主旨)

  2、引导学生讨论并归纳:

  ⑴ 本文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由盼花而写到寻花、观花、赏花、赞花,抒写了作者在四月的维也纳的独特的哲理性感受。(引导:突出几幅画面,作者的心情)

  ⑵ 画面、感情:

  画面一:

  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里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无花而盼花)

  感情:寂寞

  画面二:

  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满满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寻花而见花)

  感情:吃惊

  藏在青草下边的花儿什么时候才冒出来的呢?(冷风冷雨花难冒 )

  感情:遗憾

  画面三: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化了,白的、黄的、紫的,在窗上流动。(隔雨窗看花)

  感情:不明白

  画面四: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它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午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下车赏花)

  感情:惊奇

  问:作者为什么感到惊奇?(用原文语言回答)

  答: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问:课文中又是如何来回答这个问题的?

  答:四月的维也纳忽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归纳:这是作者的“悟理赞花”,感情为之“怦然一震”。这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品味文章语言

  (课件展示)

  以上几幅画面给我们的感觉是美妙的,它美妙在何处呢?文中哪些语言最优美?找出来,体会它的妙处。(组织学生讨论品味的内容,师适当点拨,对学生的发言,言之有理就予以肯定。)

  五、拓展延伸

  (课件展示)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勇气》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深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到处是绿色,到处是鸟语花香。而娇艳的花朵,无疑是春天里绚丽多姿的一笔。它用缤纷的色彩,娇弱的身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文人墨客。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中怒放的小花时,又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花的勇气)

  2、看到课题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花有什么勇气?花为什么有勇气?花有怎样的勇气?………)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这份特殊的勇气。

  二、阅读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思考我们今天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2、学生汇报:读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想 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说 自己的内心感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说一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四、研读课文,品味作品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默读课文。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学生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因为只看到大片的绿色,没有一朵小花,所以感到失望;

  即将离开维也纳前,因为还没有看见小花所以感到遗憾;

  因为看见花的原野所以感到惊奇;

  因为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所以心头怦然一震。

  3、再读课文,找出令你怦然一震的句子。

  学生汇报:

  (1)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品析句子:傲然挺立,骄傲地站起来。为什么骄傲?(因为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冒出来)我们把自己都当作一朵小花,你能挺直腰板来读读这一句吗?除了骄傲,大家还明亮夺目,怎么理解这个词语?(晶莹闪亮,吸引人的眼球)怎样读出神气十足的感觉呢?(我们特别了不起)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受来读这一句。

  (2)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居然是作者意想不到的意思。这么娇小的花居然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可见它有多么大的勇气。此时,你对小花有什么感情呢?(尊敬、敬佩)那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来读课文。

  五、感悟升华

  1、岂止是花需要勇气,我们也同样需要勇气。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我们身边有许多与困难作斗争的事例。比如我们熟悉的张海迪,桑兰,她们在挫折面前勇敢的生活下来,而且取得了成功。同学们,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对勇气的理解。

  2、学生交流

  3、出示关于勇气的格言。

《勇气》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意思,感受作者语言优美。

  2.难点是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小黑板和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当春天来临时,到处是鸟语花香,绚丽多姿,清幽的气息吸引着无数的人们,让我们和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感受花的勇气。

  2. 板书课题:花的勇气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过渡:同学们,我们已提前布置预习,现在小组互相检查预习情况。(老师巡视,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1.有很多同学预习 做得不错,现在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分段读课文。(了解朗读情况,正音,评价)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中哪一段话使你感受最深?(点名说: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使我感受最深)

  2.请同学们齐读这句话: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

  4.在学生读、画完后,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完成填空。

  作者初见草地时, 感到( ),因为( );

  扒开草见小花时, 感到( ),因为( );

  离开维也纳前, 感到( ),因为( );

  看见花的原野时, 感到( ),因为( );

  体会到花的气魄时,感到( ),因为( )。

  四、感情朗读,品味语言。

  1.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细细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把自己的感受也写在旁边。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反复品味,联系上下文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并和同学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就某些地方展开评议。

  3.在朗读中品味体会文章的优美,领会谴词造句的精妙。教师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读出声、读出形、读出情;读出相关段落中作者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的感情。

  4.理解课文最后一段,领悟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点名读说)

  这一句是课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小花在冷风冷雨中拨地而起、傲然挺立的气魄,令作者的心灵受到震憾。作者从小花的身上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勇气。这句话意味深长,富有哲理: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勇敢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挫折,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

  五、拓展阅读,交流感悟。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生命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悟?结合前面几篇课文,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2.交流搜集的资料。课后阅读作家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勇气》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的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在朗读、品味、探讨中,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

  作家冯骥才简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当这熟悉的歌曲响起,总让人精神为之振作,对当下、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触摸春天》告诉我们生活的真谛在于体验和创造,《永生的眼睛》启示我们生活的意义在于付出,《生命,生命》教育我们只有珍爱生命,人生才有价值。那么,当人生道路上遇见阴风冷雨时,我们又该如何正确面对呢?

  板书课题:、20*、花的勇气

  2.介绍作者冯骥才: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的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冯骥才。他的作品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善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底蕴,咀嚼人生的味道。

  设计意图:本篇是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揭题部分对前几篇课文做了一个回顾,既是小结过渡,也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生命”,思考“生命”。

  二、初读课文

  1.大家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谁来说说文中哪段话使你感受最深刻?大声地把它读出来。(交流)

  2.媒体出示最后一节: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1)学习新词并指导朗读:

  怦然一震:“怦然”形容心跳的感觉。联系上下文,作者被小花不畏寒冷,傲然怒放的勇气所震撼。(注意“怦”是后鼻音,“震”是前鼻音)

  气魄:魄力,有气势。联系上下文,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赞扬了小花不畏风雨,傲然怒放的勇气。

  (2)齐读,引读最后一句,强调“勇气”。作者一开始就有这样的感受吗?他是怎样体会到“花的勇气”的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通读课文,随文圈划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想想那是为什么?

  3.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1)正确朗读新词: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清晰、孤零零

  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

  泛滥:水向四处漫流;不加选择,不加节制。

  乏味:缺少;没有新意,不吸引人。

  (注意联系字形、字义区别“泛”和“乏”)

  (3)依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乏味),因为(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惊喜),因为(青草下藏着满满的花,又多、又密、又辽阔);离开维也纳前,感到(遗憾),因为(看不到草地上的花儿);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惊奇),因为(冷风冷雨中,花儿遍布原野,傲然挺立,明亮夺目);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怦然一震),因为(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是——勇气)。

  设计意图:作为略读课文,本环节力求通过要求明确、简洁的练习,帮助学生自学。特别是练习(3),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努力理清全文的情感线索,由作者的情感变化,关注到“花的勇气”,这也是课文在构思上的巧妙之处。

  三、研读课文

  1.过渡:作为爱花之人,看不到花的.景象是遗憾的,正如课文开头所说……

  (齐读第一节,注意读好“失望”、“寂寞”、“乏味”。)

  板书:爱花、失望、乏味

  那么,作者又是如何从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品出生命的意味的呢?让我们特别关注文中几处描写作者看花的语句。

  2.交流讨论:

  (1)媒体出示: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草下边,(、)好像只要一使劲儿,就会齐刷刷地冒出来……

  结合先前的“失望”与“乏味”,作者此时看花的心情是怎样的?(惊喜)

  试着通过朗读,表达作者的意外和赞赏。

  板书:看花、惊喜

  媒体出示选择填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组合适的关联词语,并说说理由。

  因为……所以……、虽然……但是……

  小结:虽然文中没有直接的褒奖,但小花们不甘寂寞、积极向上的勃勃生机已然令作者由衷赞赏了!那掩在青草之下的、不可遏制的生命力似乎一经风吹,就蓬勃而不可收拾了呢!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2)媒体出示: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就是作者前几天所见的小花,盼花、寻找之后终于得见花的原野,此刻,最让人心动的是什么?(花儿们竟在冷风冷雨中冒蕊绽放,且傲然挺立,毫不怯懦。)

  板书:盼花、心动、惊奇

  理解“改天换地”: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第二节中的内容相照应。

  (读第二小节)

  (3)媒体出示: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先出示)小小的花儿居然有如此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后出示)

  因此,“我惊奇地想……”(引读第八节第一句话)对于作者的疑问,你有什么想法吗?

  反复诵读最后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感悟。

  理解“气魄”:有气势,有魄力。

  小结:小花、小草、高山、流水……何尝不都是在逆境中生存,在坎坷中前进!自然界的生生万物自强不息的生存状态为我们写下了大大的“勇气”二字!我们也要用宽广的胸襟去包容它,用坚强的双肩去承载它,用强健的四肢去创造它!而我们也要感谢作者,因为热爱生活,因为豁达开朗,所以发现了这些令人感动的小生命,所以能让我们再次真切地为生命而震撼!

  板书:赞花、震撼(气魄)

  设计意图:结尾处有意提到作者,旨在教育学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发现生活的真谛,这也是“生命的意味”!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想想既然是写“花的勇气”,为什么文中又多次描写到“冷风冷雨”?

  (体会课文通过暗喻赞美花儿及景色互相衬托的写作方法)

  媒体出示描写冷风冷雨的语句:

  当天夜里,冷雨伴着凉风下了起来,后来的几天,雨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

  外边毛毛雨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车窗上流动。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设计意图:可通过引读,重组课文内容,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作者反复衬托的写作手法,“花的勇气”正是在“冷风冷雨”的历练中成就的,这正是揭题部分所说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是作者在构思上的精心之处,有必要让学生了解。

  五、拓展作业

  1.作业:

  (1)我会写:吕、滥、厘、刷

  泛滥、厘米、齐刷刷、气魄、遗憾、乏味、辽阔

  清晰、孤零零、清香袅袅、改天换地、傲然挺立、神气十足

  (2)摘录下面这段话,注意抄写格式。

  树,砍断枝条还能再生;草,烧了还能再长。悬崖上的一棵松树茁壮地生长着,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一粒种子,可以掀翻压着它的石块,顽强地向上生长……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气魄

  ↓

  生命的意味

  爱花、失望、乏味

  看花、惊喜

  盼花、心动、惊奇

  赞花、震撼

  [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能够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取舍,有舍才有得。在这节课上,我舍掉了那些烦琐的分析,舍掉了一段一段地讲解。孩子们得到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得到了他们张扬个性的机会,得到了展示自我风采的机会,在课的尾声升华思想的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发言,对勇气的认识简直成了至理名言,孩子们的精神世界和语文知识在同升同长,或许感觉达到了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既实实在在又让孩子们的情感价值观得以体现,这一点主要归功于在每一节课上都有所“得”。

  不过,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是,在像处理好“小花们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些关键句时,对文本的研读没能独具匠心,对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定难度。

《勇气》教学设计5

  设计说明

  《勇气》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理解课文,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战争纪录片和有关背景的文字材料,引导学生研读课文,自主地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生生对话为主,师生对话为辅。教师只设计一些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本身,掌握研读小说的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阅读活动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

  2、理解课文曲折动人的情节与人物描写的写法。

  3、提高品读短篇小说的能力。

  4、感受战争中的人性美,学习法国妇女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研读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与光彩照人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幸福的理解。

  教法学法

  朗读、讨论、鉴赏、点拨、总结。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比较规范地理性地阅读小说,教师在自读课文中的指导作用仍然很重要。教师的指导主要是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欣赏文学作品,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初步体验:品味作品中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尊重学生阅读理解的差异,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只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播放]关于诺曼底登陆的纪录片。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什么?请学生概述,描述纪录片的特点。

  战争给我们带来的是炮灰、硝烟、废墟,死亡等,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是美国作家狄斯尼描写战争的小说《勇气》,它写的是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故事。

  [多媒体播放]二战前的有关背景资料[文字]。

  课文《勇气》描写的故事发生在二战诺曼底登陆的前夕。

  二、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阅读课文。

  2、词语积累:

  拘谨拘束颀长健谈熹微发落处置悉意

  毫不迟疑毫不犹豫寥寥可数孔武有力焦虑不安

  注意词语意思的`解析。

  3、课文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思考、整理、概括、回答。

  学生补充、评议。

  教师总结。学法指导:阅读小说,首先是要弄清故事情节。

  4、故事中最认你出平意料的地方在哪里?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评议。

  教师点评。

  三、阅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分析人物是阅读小说最重要的方法。

  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小结:分析人物形象。主要从外貌神态、语言、动作描写着手。找出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

  四、研讨

  将军为什么说那位法国妇女“是一个幸福的女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幸福的理解。

  学生阅读、理解、思考、讨论。

  学生发言、学生评议。

  五、小结

  这篇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构思精巧,读罢令人怦然心动,对文中人物勇气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美国作家米切尔曾说过———句话“我相信,这个世界,只要有勇气,就不会毁灭”。我认为这句话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不过时。我认为大家应该想一想现在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勇气。

《勇气》教学设计6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

  针对以上特点,我重点抓文本中呈现的在同一片草地上,作者先后看到的三幅不同的画面,着力让学生体会词语里蕴含的情感色彩,体会作者从“失望”到“惊喜、兴奋”的变化过程,并抓住重点语段,组织学生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和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使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蓬勃向上的生命力,而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感悟中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这个主题。

  【教学目标】

  1 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

  2 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 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 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一读课文,正确朗读课文,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 二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3 三读课文,思考课前导读中提出的问题:

  a 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4 四读课文,想一想花的勇气是什么?

  【教学过程】

  一 谈话揭题,一解“勇气”

  1 板书课题,据题质疑。

  2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探寻花的勇气。

  二 预习汇报,粗知课文大意。

  1勇闯生词关。开火车轮读生词。

  2朗读展示台。读喜欢的段落

  3 玩转导读思考题

  围绕以下两点,交流预习收获。

  a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b 短短几天时间,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学法小结。

  (1)学法小结:利用课前导读思考题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也是一个好方法。

  (2)小结:作者就是这样,以情感变化为线索,为我们讲述了他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生命的感悟。

  (设计意图:略读课文的自学环节就应该渗透对以往学法的温习和操练,如自学生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利用课前导读迅速把握本课学习重点。充分预习后,课上可节省出较多的时间给学生实践本单元的应掌握的阅读技能。)

  三 赏读,学法实践。

  1 寻找画面取美名:

  默读课文,思考:

  a 在四月的维也纳,作者在同一片草地上,先后看到了哪三幅不同的画面?划下描写三幅画面的.句子。

  b 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给这三幅画面取个名字。

  (1)讨论交流,汇报学习收获。

  (2)小结: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三幅画面,品味作者语言的精妙,去探寻花的勇气。

  (设计意图:1 给画面取名字是概括能力的训练,延续了上单元的阅读训练点;2 寻找三个画面是让学生遴选出本课重点段,方便学生实践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点,体现“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的原则。)

  2 欣赏画面一:“寂寞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同时,体会词语里的感情色彩。

  a 课件出示图片,默读相关段落,选出认为写得好的词句品味。

  b 相机引导品味“寂寞” “泛滥”等词。

  c 小结:一个词不仅表达一个意思,还传递出一份情感。

  d 指导朗读。

  3 自主学习,感受词语的感情色彩,触摸作者的心情。

  a 学法小结。

  b默读其他两个画面,看看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眼前一亮?请划下来,透过它们你感受到了什么?

  c小组同学讨论交流。

  4 全班交流自学收获

  (设计意图与操作要点:以个人默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的方式,放手让自主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体会语言背后蕴含的情感,体现略读课文的‘教’略学 ‘丰’。但教师应注意适时引导点拨,提升学生对文字与情感的领会能力。)

  四 扣词想象,二解“勇气”。

  1 花的勇气是什么?

  2 理解重点句:“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五、拓展写话,三解“勇气”。

  1 感受着花的勇气,是否让你想起了我们在课文中见识到的事物或者人物的勇气?种子的勇气、飞蛾的勇气、安静的勇气,《中彩那天》中父亲的勇气,哈默的勇气?请同学们在课文空白处写几句话,来表达你对勇气的理解。

  2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面对一切风风雨雨,无论你多么弱小,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请记住,只要你拥有勇气,就拥有希望。这就是生命的意味。

  六 链接原作,延伸阅读。

  推荐阅读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板书:

  花的勇气

  副板书: 主板书:

  表达意思

  词语< 有勇气,生命就……

  传递情感

《勇气》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花的勇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生命主题”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由作家冯骥才创作,全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精美的文笔,深邃的内涵,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但是由于课堂40分钟的限制,我们必须要有所取舍,因此,结合本册书的教学重点与本课的特点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引导学生学会借助课文情感线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作为主要知识技能训练点,将引导学生感受花的魅力为过程,将引导学生感悟到花的勇气在于坚强不屈的生命力,在内心深处感悟“勇气”的力量作为情感渗透点。

  教学目标:

  1、通过抓住作者的情感变化,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抓住关键词,通过品味、想象、朗读,感受花的魅力。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通过反复品读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并能提升对勇气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勇气。

  齐读,再开火车读。读着这个词语,你想到了自己做过的哪些有勇气的事?

  2、那么花的勇气又是什么呢?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找找答案。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思路

  1、出示第一组词语:失望 遗憾 惊奇 心头怦然一震

  齐读这组词,有什么发现?预设:都是描写作者心情(情感)的词语。再次齐读,你脑袋里蹦出了什么问题?预设:作者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心情变化?

  2、自由读课文,圈出这四个词,口头练习填空句子。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我们抓住作者的心情变化这条线索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感受花的魅力

  1、出示第二组词: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拔地而起

  2、请学生读这组词,你发现这些词语在文中都是描写什么的?——花。

  3、默读课文,划出描写花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找出了哪些句子:(然后出示句子一)

  l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

  1. 请一个学生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预设:花的颜色很多。(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白的、黄的、紫的。)请一个学生读,齐读。一起去看看这些花,闭上眼睛,还看能到哪些颜色?预设:蓝的、紫的、绿的。用一个词来形容。预设:五颜六色,五彩缤纷。

  2. 真美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齐读句子(整句),你还看到了花怎么样?预设:花很多。出示: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请一个学生读。评价:平淡无奇,花不怎么多。你的语气加强了。教师提醒学生:哪三个词写了花的特点?多、密、辽阔。那我们应该把重音落在他们身上。谁来读读看!教师范读。请学生读。齐读。

  3. 放在句子里,你们还能读得这样好吗?再齐读。你还看到了什么样的花?(出示: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像纯洁的 ,像娇小的 ,像鲜亮的 。)

  4. 过渡:作者仅用22个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花的魅力。(出示: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谁来读读,看谁能读出画面来。请学生读,评价:你读出了一副画面,但这副画面感觉很单调。要想让大家看到这么美好的画面,我们要在注意朗读的时候有轻重缓急。听老师读读,你找找朗读秘诀。老师范读。学生学。齐读几次。

  5. 过渡:这么美的花却藏在青草下边,直到冷雨伴着凉风才冒出来呢!我们一起去瞧瞧!

  l (出示: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

  1. 谁来读这个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评价:(差)雨中的花可能还没打动你。(好)我感受到你的惊叹。你读出了自己的惊讶。我听出了你的赞美。

  2. 让我们一起来读出自己的感受吧!教师引读:冷雨伴着凉风——那些花儿一下子。迎着凉凉的雨点,——那些花儿一下子。冷风冷雨中——那些花儿一下子......

  3. 过渡:雨中之花居然也能这样明艳动人!

  四、感悟花的勇气

  1、出示第三组词:冷雨伴着凉风 凉凉的雨点 冷风冷雨

  凉凉的雨点打在你脸上,有什么感觉?冷雨伴着冷风刮着你的脸庞,什么感觉?预设:冷冷的'、凉凉的。

  2、那冷雨伴着凉雨打在那些娇小柔嫩的花上,小花将怎么样呢?预设:枯萎了,弯下了腰。然而作者看到的花却截然相反!(出示句子,齐读)

  l 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1、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花好勇敢。我好佩服花。读出你对花的佩服。个别读。齐读。

  2、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花,冷雨击打着你娇嫩的花瓣,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真勇敢!读这个句子。冷风刮着你柔嫩的身躯,你怕么?请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怕。有勇气!(面向全体学生)冷风冷雨疯狂地拍打着你们,你们怕么?不怕!读这个句子。(评价:勇气不足啊!)

  过渡:看似娇小柔嫩的小花,却有着令人敬佩的勇气。怪不得作者的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一个道理。(出示句子,读)

  l 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过渡:作者在维也纳之旅中,在花的身上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板书:生命——勇气)像这样从一个事物身上明白一个道理,我们称之为——借物寓理。

  五、升华勇气的意义

  1、花的勇气是在冷雨中傲然挺立,然而任何一个生命都需要勇气。现在,你认为勇气是什么呢?

  2、出示句式,学生练写。学生集体交流。

  4、作业超市。1、摘录文中优美语言、背下来。2、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草房子》。

  《花的勇气》评课

  今天是第二次参加塘下第二批小学语文中心组活动,有幸聆听了一位年轻教师——蒋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可以说,蒋老师的这节课犹如一阵春风,给我们送来了清新优雅的香气,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好比是蒋老师自己本人一样。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际以及我听了这节课后的一些感想,来说说我的看法。

  《花的勇气》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 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

《勇气》教学设计8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和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当你看到花儿在阳光下绽开笑脸,在温室里展露娇媚时,也许你并不会太在意,然而当你面对千万朵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小花的时候,你可以熟视无睹吗,你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让我们跟作者一起去风雨中赏花吧!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认识本课生字:吕、滥、厘、刷。

  3.师生轮读,互相评价。

  4.交流: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三、点上探究,体验情感

  1.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细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要求:文中直接表达的请画出来;没有明确表达的,请用心体会。

  2.比一比谁先走过作者的情感线路。(椭圆代表情感变化,问号代表其变化原因。)

  四、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1.默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再美美地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2.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细细品味,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

  3.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读出作者的失望──吃惊──遗憾──惊奇──震撼。

  五、回归全组,升华思想

  请同学们结合本文及前面三篇课文,和小组同学谈谈自己对人生、对生命的再认识。

  六、拓展阅读,同步练习

  1.向学生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2.鼓励学生阅读练习《泥土里,成长着大片大片彩色的故事》。

  编辑短评:教学设计思路非常清晰,由点到面,在扎实的语文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熊宁宁)

  (福建省安溪县第三实验小学 陈艺梅 (原创作品))

《勇气》教学设计9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气》教学设计10

  【教材解读及设计理念】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针对以上特点,我力争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对生命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勇气”,让学生说说什么时候需要勇气。

  2、补上“花的”:

  (今天,让我们去感受一份特殊的勇气──花的勇气)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⑴ 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⑵ 思考: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

  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

  三、品味语言,情感共鸣

  过渡:维也纳的春天犹如一位善变的魔术师,作者的情感也随之跌宕起伏。

  1、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

  2、交流──深入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以及作者用词的精妙、对生命的感悟:

  重点抓好最后两段,特别是带点的字词。

  “迎着吹在脸上的细密的、凉凉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万朵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藏身的草地,此刻那些花儿(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一下子全冒了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了全新的色彩(结合前文“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理解并积累)。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在冷雨中,每一朵小花(拓展“白的小花、黄的小花、紫的小花”;“这么多的小花、这么密的小花、这么辽阔的小花!”理解并积累),都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

  “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呢?小小的花居然有如此(怎样的?)的气魄!我的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使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勇气!”

  3、作者的“失望、遗憾”只作为铺垫,做“略”处理。而“精”在对花的勇气的震撼和对美好生命的感悟。

  4、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并引申至课外。

  四、积累语言,拓展阅读

  1、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2、推荐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和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板书设计】

  花的勇气

  惊奇 怦然一震

  吃惊

  失望 遗憾

  【课后反思】

  略读课文教学的追求──“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

  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说:“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当是‘教’略,而学要‘丰’;应当是‘教’略,而‘学’不略。”比较好的做法是:略中有精,整体把握求“略”,重点感悟求“精”。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是一篇有关生命主题的略读课文。本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富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我力求在“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指导下,引导学生体会花儿在冷风冷雨中怒放的气魄,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以及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领悟,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进而增强语感,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现在,仔细审视自己教学略读课文《花的勇气》的课堂,觉得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

  1、略需更略,精要更精:

  在备课时,我的预设是1~6段略教,只作为“我”对花的生命的感悟的铺垫,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放不开,还是牢牢地牵着学生抓住作者的情感线一步一步地学习、朗读、交流、感悟。而在处理第7、8两段时,没有足够的时间精教、精学。致使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还不够略,精也不够精。如果改为:

  ⑴ 初读课文后,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就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来说,也可以借助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来说一说。只需了解大意即可。)

  ⑵ 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并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交流中重点感悟7、8两段,即精读。)

  ⑶ 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有问题的提出来,在小组内交流。

  ⑷ 积累:

  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语段或词语。

  拓展:

  ① 延伸课外──阅读《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② 搭起与精读课文的桥梁──阅读人教版四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文《触摸春天》《永生的眼睛》《生命生命》。

  相信这样的处理,略会更略,精会更精,这才是真正的略读课文教学。

  2、充分利用导语,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

  在课前,我考虑到现在四年级的学生,对导语还不熟悉,还没接触文本就给予一定的定势,不太可取,于是舍弃了导语的利用。其实,略读课文前的导语一般都体现了略读课文教学的思路,本文也不例外。所以,充分利用导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大意,更重要的是可以直接抛出矛盾冲突: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从而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师生对话也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和力度。真可谓一举多得。

  3、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只有老师大胆放手,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才有可能培养好。如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大致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找出这些情感变化的词分别在哪些段落?思考:作者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些宽泛的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接触文本,有更大的空间去思考。这样,在略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叶老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重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了一半。” 可见,略读课文教学是何等的重要。

  为了“精略相辅,略中有精,教略而学不略”,吾将上下而求索!

《勇气》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情节结构,理解勇气内涵。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二、教学设想:

  (一)导入新课:直接导入对勇气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1、掌握生字词。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三)熟读课文:

  1、明确文中的重点人物。

  2、勾画重点文段、语句,分析两个重要人物。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教师必须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五)设计为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

  老师小结:从刚才几位同学的讲述中,我认为他们确实是勇敢的,他们有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魄,他们是有勇气的。不过,勇气的内涵远不止这些。那么,什么是勇气呢?

  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这些都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今天我们就从美国作者狄斯尼的小说《勇气》这篇课文,来感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一位普通战士和一位普通妇女表现出的令人肃然起敬的勇气。

  板书:勇气 C.D.狄斯尼

  (二)初读课文: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拘谨(jǐn);颀(qí)长 ;熹(xī)微 ;悉(xī)意;

  寥寥(liáo)可数;绶(shòu)带;怯(qiè)生生;

  着(zhuó)陆;门闩(shuān);呜咽(yè)。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①拘谨:(言语、行动)过于谨慎,拘束。

  ②颀长:身材高。

  ③孔武有力:勇武而有力。(孔:很)

  ④熹微:日光微明。

  ⑤悉意:全心全意。

  ⑥寥寥可数:形容数量非常少。

  3、把握文章的段落结构。

  《勇气》这篇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文章层次该如何划分?)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回答。

  老师小结: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文章开头第1自然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 2至 18自然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19至22自然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讲述“我”的感受。)

  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三)熟读课文:

  1、第一段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对一次军人午餐会的叙述,由一位伞兵引出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从结构层次上来说,它起到了引出下文的作用。

  2、文中的重点人物有几个?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有两个,即美国伞兵和法国妇女。

  3、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4、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①开头:二战时,盟军进攻法国前期24小时在诺曼底地区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其中一美国伞兵空投地点错误,误入敌人控制区。

  ②发展(情节发展采用了波浪式结构):这个美国伞兵遇到德国军队的追捕躲入一法国农家中,这个法国妇女救了他,但被德军发现搜出,法国妇女的丈夫被德军打死。这个美国伞兵在狱中侥幸逃脱,他跑进了树林里,德军继续追捕他,当时的情况又迫使他逃回到这个法国妇女的房子,这个法国妇女再次掩护了他。

  ③结束:这个美国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小说的情节结构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读完第二部份后,同学们认为哪一段情节是本文的高潮部分?并简述你们的理由。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这位美国士兵重返农家小舍求援,而这位刚刚因这位士兵的到来而失去了丈夫的法国妇女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这一情节是本文的高潮,这是最紧张的时候,是最意想不到的举动,是最能表现他们勇气的情节。

  6、法国妇女的信仰是什么?(老师提示,在战争时代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

  让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法国妇女的信仰是和平。

  7、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的勇气来自哪里?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法国妇女之所以能这么做,是对和平的渴望与信仰,正是这种信仰,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位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的惨烈环境中仍然保持着镇定与善良——毫不犹豫地再次收留了他。

  法国妇女的勇气来自她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坚强意志而迸发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和平是人类的一大主题,维护和平是人类的美好品质,我们只有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理解这位法国妇女的“反常行为”,才能领会她所表现出的勇气。

  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精神力量。

  8、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课文的第三部分(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9、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本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伞兵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两位主角的勇气各是怎样的?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必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和难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我们先来回答两位主角的勇气。

  ①美国伞兵的拼命勇气。

  美国伞兵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重返这个最危险的地方,是因为他理解法国人民的信仰,他是智慧的,他懂得——最危险的地方往往是最安全的。他的勇气来自他的智慧。美国伞兵所表现出的勇气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a、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

  b、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

  c、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

  ②法国妇女的不怕牺牲勇气。

  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

  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地回答了几个字:“哦,当然啦。”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充分地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的坚定内心。

  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但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迟疑的行动。到这一刻,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她的勇气和力量是对和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而不可剥夺。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

  作者更看重的是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十分明显。另一方面,美国伞兵身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是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法国妇女的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和幸福的美好愿望,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通过比较,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令人敬佩,她的形象也更加高大。

  10、《勇气》这篇课文的主旨是什么?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勇气》这篇文章的主旨是赞颂为和平,为正义而努力的人们的勇气和信仰。和平是一种信仰,为了捍卫它,许多人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珍惜和平、热爱和平、保卫和平,应是人类的共同职责。

  11、请同学们结合时事,各抒己见,畅谈对“和平”的理解和认识。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长河中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四)写作特点

  请同学们思考和比较一下,课文的叙事角度和人称的使用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白描手法和第一、第三人称交替使用的叙述。这篇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叙述角度,从故事的主体来看又是用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用第一人称引出故事并结束全文,有利于作者直接表达感受,使议论和抒情更为充分。主体故事用第三人称来叙述则有利于更加完整、客观地叙述。

  (五)总结全文。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妇女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六)课堂练习

  1、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让学生讲

  2、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小结:

  ①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妇女两次掩护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妇女。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②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六)板书设计:

  勇气

  D.C. 狄斯尼

  高潮:第二次救援

  人物:

  1、战士:重返农舍,机智勇敢

  2、妇女: 再次救援,形象高大

  主旨:人类对和平信仰的产生勇气。和平是一种信仰!

《勇气》教学设计12

  绘本《勇气》是我一次偶然看书时发现的,当时我就被书的内容与简单明了像诗一样的的语言所感染,看似散淡的叙述、简单的语言,分享了关于勇气的教学设计,欢迎借鉴!

  教学目标:

  1、通过看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图画书《勇气》中的七幅图,给儿童营造不同的言语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影子。

  2、通过画面唤醒儿童记忆中已经发生却在沉睡的故事,让他们产生写作认同感和言语表达欲。

  3、能完整的表达自己的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看美国作家伯纳德.韦伯的图画书《勇气》中的七幅图,给儿童营造不同的言语情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从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发现自己的影子。

  教学难点:

  知道学生如何把勇气的产生和展现过程表达清楚。

  教学过程:

  一 、感悟勇气是什么?

  (一)、阅读封面

  师:(课件出示封面)这是一本图画书的封面,让我们将目光聚焦在主人公的身上,说说看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看懂画面内容,并由画内联想到画外)

  师:一个人站在跳板山,下面是一片海洋。

  生:从表情上来看,他似乎在考虑是不是要跳下去。

  师:似乎这个词语用得非常好!你已经由画内联想到了画外了!此时此刻,你仿佛听到他心里在说些什么?

  生:跳板好高啊,我很害怕!跳下去会不会被淹死呢?

  师:这是在犹豫!

  生:如果不跳别人会说我是胆小鬼,可是如果跳下去,我实在太害怕了。

  师:确实很矛盾?猜猜看,他到底有没有跳下去?

  (询问理由)

  师:真了不起,你从封面上竟然读到这么多东西其实,敢从跳台上跳进水里,只是勇气的一种。勇气还有很多种,让我们继续看下去——

  (二)、看图联想

  1、师:(课件)看到这幅图,有些同学会心地笑了,有过这种相似经历的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这句话,有没有眼前一亮,突然间让你想到你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生结合生活实例谈自己的感受)

  生:妈妈买蛋糕举例。

  师:是吃掉还是留下,需要勇气!

  生:举例用灾区的钱买书。

  师:是勇气成就了你的爱心!

  2、第二幅图

  师:我们接着来看第二幅图,有没有独自一人面对黑暗的经历!

  师:这幅图就是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个缩影,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

  生:有一天晚上我一个人在家,我躲在被子里不敢出来,实在渴的不行了,心想:管他有没有鬼,也不能在这渴死呀!于是我鼓足勇气下床走向了厨房。(是勇气战胜了你心中的那个“鬼”)

  3、第三幅图

  师:很多同学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今天在这个特殊的场合,谁有勇气来说一说?

  生:举例

  师:看来勇气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勇气可以增加我们之间的友谊。

  4、出示四幅画

  师:下面还有四副图,看看图中哪一种勇气勾起了你的故事?

  第三图图:挑战自我,这是最大的勇气

  第四幅图:宽容不仅仅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美德。

  第二幅图:忍让自己心爱的物品,需要多大的勇气呀!

  第一幅图:勇气,使我们变得勇敢、富有正义感。

  师:勇气还是什么?(课件)联系自己的生活想一想——

  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原来,勇气是这样寻常,这样简单,生活中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二、勇气怎样表达

  (一)读写过度

  一本图画书唤起了大家这么多关于勇气的故事!如果一一画下来,一本《勇气》续集就诞生了。除了用图画,还可以怎样表达自己的.勇气呢?知道吗,勇气在作家的笔下也同样精彩!快速浏览下面两个片段,想想分别写的是什么?

  1、范文引路

  《我要做好孩子》

  金铃独自站在树下,用眼角瞄着那只塑料袋。袋里的小蚕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依旧在努力地爬来爬去。金铃心跳如鼓,两手出汗。捡回去吗?捡不捡?这可是别人扔掉的东西呀!乞丐才会捡别人不要的东西,同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她。可就这么走了吗?让这些蚕宝宝躺在路边被行人踩死?被车轮轧死?或者被顽皮的小孩子们一把捏死?

  金铃站在初夏的阳光下,脸被晒得微微发红,鼻尖沁出一颗颗汗珠。她终于飞快地向四周扫了一眼,觉得没人注意她,然后猛地弯下腰,把那只塑料袋一把抓在手里。天哪,但愿不要有人看见,千万不要有人看见!

  师:这段文字主要写的是什么?

  师:金玲捡蚕宝宝的勇气是怎样产生的?(板书)——你从中体会了什么?——其实她心里还有一股力量在阻止她捡蚕宝宝,谁来读一读?——捡还是不捡,金铃非常(矛盾)——鼓起勇气,有时需要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板书)将这个过程写具体,文章才会真实、自然,打动读者。

  《男生日记》

  翻大雪山时,天已快黑了。路越来越险,强巴巴车速减了下来,我悬着一颗心,暗暗祈祷:千万不要出事!千万不要出事!可是,就在这时候出事了!我们的车又爆了一个轮胎。“怎么办?我们怎么办?”

  这时候,强巴倒是十分镇定。他指挥我和老爸把车推到路边。我们要等辆三菱车来,如果路上有备用胎,看能不能先借给我们的三菱车安上。天色已暗,过山的汽车已经很少了。我基本上绝望了,全身的骨头好像都松塌下来:“我们彻底被困在山上了。”

  “站直了,别趴下!”强巴在我后背上猛拍一掌,:“男子汉嘛,没有过不了的山,没有闯不下的关——来,我们唱首歌来鼓鼓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山雨来势凶猛,雨点儿噼噼啪啪打在我们身上,可谁也没有躲进车里去。我张开双臂,仰头向天喊道:“暴风雨,来吧,我们不怕!”

  强巴跑到崖边,那里有一棵挺拔的青松。强巴做了个顶天立地的动作,唱的是京戏:“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这时候,我看见盘山公路上有灯光在移动,惊喜地喊道:“有车来了!”

  师:这段文字主要写什么?——我和强巴在黑暗和暴雨中是如何展现自己的勇气的?(板书:展现)

  学生在文中找出有关语言和动作。

  师:作家就是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板书),将男子汉在危难时刻的勇气展现得栩栩如生,读来特别痛快。在矛盾的心理活动中鼓起勇气,在果断的动作、热切的语言中展示勇气,这就是作家带给我们的启示。相信大家如果将自己的故事写出来,一定不比作家的逊色。

  2、请大家用一个片段将关于自己勇气的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写下来。(课件提示)

  三、勇气分享会

  (一)现在,我们举行一个主题为“勇者不惧”的故事分享会。当然与别人分享自己的故事需要勇气,当着这么多老师和同学讲述故事你的故事,你就是勇者,如果故事写得非常精彩,读得声情并茂,你就是勇士。

  分享作文——学生自己修改(教师巡视)

  师:刚才我们在文中感受勇气,触摸到一颗颗纯真的童心。童年有勇气相伴,就会充满温暖与力量;童年有勇气相随,就会成为一段金色的岁月。最后送给大家一段话:有责任的勇气,才能产生力量;有智慧的勇气,才能震撼心灵;有故事的勇气才能留驻记忆。

  师:下去以后请同学们修改自己的片段,完善自己的这篇作文。

《勇气》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训练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概括课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道德、情感与价值观:让学生树立和平的信仰,培养学生爱正义、爱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勇气”的含义。

  2、学习小说故事情节的几个要素。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语言表达。

  2、透过平静的叙述,体会感人的力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同学们也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想一想,有没有一件表现你非常勇敢的事情?然后给大家讲讲你那次勇敢的经历!)

  二、初读课文。

  1、掌握生字词。(请你写出文中你学习掌握起来有点困难的生字 )

  2、把握文章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第 自然段):____________ , 引出故事。(总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___ 至 ___自然段):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两种勇气”。(讲述《勇气》的故事。)

  第三部分(第____至_____自然段):通过“将军”对___________________,揭示主题。

  三、熟读课文:

  1、提问:美国伞兵讲的故事从课文的哪一段开始到哪一段结束?

  讨论并归纳:从第二自然段开始到倒数第五自然段结束。

  2、提问:课文开头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交代故事的叙述者和主人公之———美国年轻伞兵的外貌、功勋。

  3、提问:课文最后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课文最后四段写作者听完故事后的感受,在文中起画龙点睛突出中心的作用。

  4、提问:阅读课文,说一说,故事是怎样开头、发展、结束的?

  讨论并归纳:

  (1)开头:盟军向诺曼底空投伞兵,美国年轻伞兵在远离预定地点好几英里的敌占区着陆。

  (2)发展:年轻伞兵遇到德国人的追捕,一个法国女人救了他,被德国人发现,她的丈夫被德国人打死。年轻伞兵跑进了树林。德国人继续追捕他,他又一次来到这个法国女人的房子。这个法国女人又一次掩护了他。

  (3)结束:美国年轻伞兵获救。三天之后,诺曼底地区解放了,他得以重返部队。

  5、请试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这个故事。

  6、提问:用美国伞兵的口吻讲的故事与课文原故事作比较,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

  (1)从叙事角度看:以美国伞兵的口吻讲述一个法国女人两次掩护地而牺牲了自己的亲人的故事。歌颂的主要对象是这个法国女人。而原文则是从第三者的角度讲述这个故事,歌颂的对象不仅有法国女人,还有美国伞兵。

  (2)从表达效果看:以美国伞兵为第一人称讲述故事,更显得真实感人。而原文则能从更广泛的视野,叙述美国伞兵所无法看到、听到的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7、提问:课后练习一、1。

  讨论并归纳:当美国伞兵第一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回答说:“哦,当然啦。”法国女人认为美国人是盟军,是来法国赶走德国人,解放他们的。理所当然得到法国人的保护。当美国伞兵第二次来到农家门前请求给予掩护时,法国女人再一次收留了他,并说:“哦,当然啦。快!”法国女人并没有因为第一次掩护了美国伞兵而牺牲了自己的丈夫而感到后侮,还是一如既往地掩护美国伞兵。法国女人为了和平,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不惜牺牲,包括自己亲人及自己的生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8、提问:课后练习一、2。

  讨论并归纳:我认为作者更重的是法国女人的勇气。青年伞兵的勇气是拼命的.勇气,但是法国女人的勇气是一种为了捍卫和平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勇气。这种勇气更值得人们的尊敬和赞颂。

  9、提问:课后练习一、3。

  讨论并归纳:“有福气”是说明这位法国女人值得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的敬重。她的信仰是捍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她懂得为了捍卫自己的信仰必须付出代价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她毫不犹豫地做出了牺牲。

  四、小结

  本文讲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一个法国女人为了掩护美国伞兵,不惜牺牲自己的亲人的故事。赞美了为了捍卫世界和平,不惜献出无价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的勇气。

  五、作业 :写一篇读后感一—读《勇气》有感。

  【板书设计】 16、勇气

  美国伞兵 法国妇女

  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身份:普通农家妇女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外貌:并不漂亮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眼光:善良镇定不普通

  事件:两次救援

  战士的勇气 人类对和平信仰的勇气

  和平是一种信仰!

《勇气》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

  教学重、难点:感受小花不畏寒冷,实现生命价值的勇气,体会作者对小花的敬佩和喜爱。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准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全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板书:花)一看到花,你脑子里马上会蹦出哪些描绘花的词语?(颜色、形态)

  2、过渡:花带给人的感觉总是美好的。这节课,我们就跟着作家、画家冯骥才一起走进素有“音乐之都”美誉的维也纳去感受那——《花的勇气》。

  3、补完课题:花的勇气。(齐读)

  二、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快速默读“阅读提示”,想一想“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提出了哪些要求。

  2、全班交流,明确阅读要求。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主学习: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合作学习:轮读课文,互相纠正字音,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课文,认读生字,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出示填空题,请学生完成下面的填空。

  作者最初看见草地时,感到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扒开草后看见躲藏着的小草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离开维也纳前,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看见花的原野时,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体会到小花的气魄时,心头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自主研读。

  过渡:小小的花真有那么大的魔力吗?请大家将目光锁定课文的2、7自然段,边读边想,作者看到哪几个花的画面?哪个画面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反馈交流:

  语段一:

  (1)说: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个画面?你看(感受)到了什么?

  (2)读: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用读告诉大家;你猜作者那时的心情怎样,读出来。

  过渡:作者还看到哪个画面?

  语段二:

  (课件出示):

  (1)说:刚才那幅画花还是藏着,那这幅画花已——冒。a、冒出了哪些花?(有有)冒出了几朵,十几朵?(全、千万朵)

  (2)读:a、个别指导朗读:你就是千万朵中白的(红的、黄的、纯洁的、娇小的)那一朵,你来冒;b、集体指导朗读:才冒这么几朵,作者怎么能说看到一片花的原野呢?不想躲在草下边的一起都冒出来。

  (3)感受“改天换地”:看看这大片大片的花一下子全冒出来,此时的草地还绿色泛滥,绿色连着绿色吗?有了你们,草地变成怎样了?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3、过渡:四月的'维也纳还是冷风冷雨,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的样子,“我”的心里不禁产生了疑问。

  五、移情说话、升华情感

  1、创设语境说话:小花们,你就不怕冷风吹折你的枝干吗?不怕冷雨打掉你的花瓣吗?在温暖的阳光下开放不是更舒服吗?你不怕在冷风冷雨中无人欣赏吗?

  2、你们的气魄让我震撼,也让我明白了?

  六、拓展延伸

  1、这篇文章,给你感受或启发最深的是什么?

  2、说说你所了解的能体现“勇气”的人和事?

  3、你认为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我们可以凭着勇气去做什么?

  师归纳:勇气是一种决心,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擦开泪水,咬紧牙关,力争成功;勇气是一种气魄,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藐视一切,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勇气是一种胆识,在困难面前,她让我们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以大无畏的气概,笑对人生。总之,在困难面前,勇气所展示出的临危不乱,从容不迫的气概和不言放弃,永远自信的人生信仰,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奋勇前进。

  板书设计

  20、花的勇气

  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

  (看不到花)(临走时仍(离开的路(花的勇气)

  看不到)上看到了)

  教学反思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生动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运用了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首先,为了能让孩子们对课文有个清晰的脉络,我设计了下面这几道填空题,我让孩子们用最喜欢的合作探究法进行学习,然后完成填空,这样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我给予孩子充分的自主探究时间,让他们画出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句子和令自己感动的句子,并在下面写出自己的感受。在给予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后,小组内交流汇报,使孩子的个性与思维得到再一次体现。之后,共同交流时,我鼓励孩子大胆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给予他们真心的赞美。孩子们智慧火花不断闪现,竟然争先恐后,出口成章。整个课堂诗意飞扬,心情欢畅,充满浓浓春意。我与孩子们与小花一起体验生命的含义。最后点题,无需多费口舌,孩子已领会作者的感悟:小小花儿居然有如此气魄,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这是花的勇气,是生命的勇气。

  紧接着,我追问学生: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呢?孩子立刻就体会到:勇敢地面对风风雨雨,无论你是多么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勇气就会有希望。孩子们再次体会到生命的勇气。教学时,我还不忘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句进行品读赏析,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感受本文语言之美,领会作者用词造句的精妙。语文教学应以读为主,本课的教学我还特别注重朗读的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句子,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就是勇气。

  20、《花的勇气》教学设计与反思相关内容:《飞向蓝天的恐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小珊迪《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1《鸟的天堂》教案(第一课时)《长城》教学杂谈13.白鹅欲扬先抑起波澜——《可爱的草塘》艺术技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查看更多>>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

《勇气》教学设计15

  设计理念:

  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单单教给学生一些知识更有效。本设计中,教师尝试通过有效的引导,引领学生读懂课文中描写花的三个场面,理解作者心情的变化,品悟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以此来带动朗读,升华情感,感悟生命的意味。

  教学目标:

  1、能读准课文中四个生字 “吕、厘、刷、滥”,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乏味、泛滥、傲然挺立、拔地而起”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学习课文中描写花的几个场面,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

  3、通过有感情朗读,品味作品中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词语,体会作家的写作方法,,在品味语言中感悟“花的勇气”。

  4、在链接和拓展中升华情感,感受作家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学过程:

  一、谈话:

  看到“勇气”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

  思考作者先后看到了哪些景象,想到了花有怎样的勇气?

  三、交流:

  1、如果你刚才认真读了课文,你一定也看到了作者先后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象。

  三个画面——没有花的绿地、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花的原野

  2、看着这样的一个个景象,作者看到了花的勇气。让我们也来细细地读读课文,欣赏这三幅画面,去发现花的勇气。

  四、品读:

  1、欣赏画面一“没有花的绿地”,感受失望之情。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没有花的绿地,自己读一读,你觉得“我”喜欢这样的景象吗?

  引导品味“寂寞”。

  出示相关语段。

  引导:同学们很有本领,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还能感受到这份心情呢?

  重点引导品味“泛滥”:多得成灾令人讨厌。

  小结:虽不见“失望”两字,但“寂寞”、“乏味”、“泛滥”这些词语把作者的心情与感受暴露无遗,字字句句都是失望。难怪作者在开头这段的开头写道:四月的维也纳真令我失望。

  指导朗读,读出失望之情。

  2、欣赏画面二“千万朵小花藏身的草地”,感受喜悦之情。

  引导过渡:没有花的绿地令“我”失望,现在我看到了千万朵小花藏身在草地中。课文是怎么写这片景象的?

  随机出示语段。

  引导:读一读,你能否从写花的景象中读懂“我”的心情与感受?

  交流。

  读中悟写,写中悟读:

  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原来青草下边藏着满满一层小花, , ,

  !

  3、欣赏画面三“花的原野”,感受喜悦、惊奇之情。

  过渡:连续几天的冷雨凉风,使我担心看不到遍地花开的美景,心中不免有点——遗憾。临行那天,我却看到了雨中花的原野,请你自己读一读,看看能否读懂作者的心情,你从哪几个词中读懂了,就在哪几个词下加上点?待会直接读给大家听?

  出示“花的原野”语段,

  引导体会喜悦、惊奇,指导朗读。

  重点引导品味“改天换地”、“傲然挺立”。

  4、回顾朗读三段描写。

  5、小结过渡:几天里,没有花的绿地成了花的原野,使作者看到花的勇气,你看到了吗,请你读读最后一段,谁能说说花有怎样的勇气?

  出示语段。

  引导体会“拔地而起”。

  指导朗读,读出内心的震撼与敬佩。

  五、提升:

  1、板书:花的勇气——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在冷雨中傲然挺立,明亮十足,神气十足。

  说一说:还让你想起了哪些生命的勇气?请你也试着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

  2、写一写:我们又该有怎么样的勇气?用上“生命、勇气、冷风冷雨、傲然挺立”写几句话。

  3、诵一诵:冷风冷雨中拔地而地的小花让作者想起了生命的意味,这不能只是眼前一亮,更是心头的怦然一震。

  六、拓展:

  《花的勇气》这篇课文定格的只是维也纳四月的画面,只是春天的一个画面,三、五月间的画面同样迷人、诗意、浪漫、震撼,你看:

  转天醒来时,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地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冯骥才所写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去细细品味。

  附原文: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你一听到青春少女这几个字,是不是立刻想到纯洁、美丽、天真和朝气?如果是这样你就错了!你对青春的印象只是一个未作深入体验的大略的概念而已。青春,它是包含着不同阶段的异常丰富的生命过程。一个女孩的十四岁、十六岁、十八岁——无论是她外在给人的感觉,还是内在的自我感觉,都绝不相同;就像春天,它的三月、四月和五月是完全不同的三个画面。

  你能从自己对春天的记忆里找出三个画面吗?

  我有这三个画面。它不是来自我的故乡故土,而是在遥远的维也纳三次旅行中的画面定格,它们可绝非一般!在那个用音乐来召唤和描述春天的城市里,春天来得特别充分、特别细致、特别蓬勃,甚至特别震撼。我先说五月,再说三月,最后说四月,它们各有一次叫我的心灵感到过震动,并留下一个永远具有震撼的画面。

  五月的维也纳,到处花团锦簇,春意正浓。我到城市远郊的山顶上游玩,当晚被山上热情的朋友留下,住在一间朴素的乡村木屋里,窗子也是厚厚的木板。睡觉前我故意不关严窗子,好闻到外边森林的气味,这样一整夜就像睡在大森林里。转天醒来时,屋内竟大亮,谁打开的窗子?正诧异着,忽然窗前一束艳丽的玫瑰。谁放在那里的?走过去一看,呀,我怔住了。原来夜间窗外新的一支缀满花朵的红玫瑰,趁我睡熟时,一点点将窗子顶开,伸进屋来!它沾满露水,喷溢浓香,光彩照人;它怕吵醒我,竟然悄无声息地又如此辉煌的进来了!你说,世界上还有哪一个春天的画面能如此震撼人心?

  那么,三月的.维也纳呢?

  这季节的维也纳一片空濛。阳光还没有除净残雪,绿色显得格外吝啬。我在多瑙河边散步,从河口那边吹来的凉丝丝的风,偶尔会感到一点春的气息。此时的季节,就凭着这些许的春的乍露,给人无限期望。我无意中扭头一瞥,看见无论多么富有想象力的人也难以想象的出的画面——

  几个姑娘站在河边,她们站在一起向着河口那边伸脖颈,眯缝着眼,撅着芬芳的小嘴,亲吻着河面上吹来的春天的风!她们做得那么投入、倾心、陶醉、神圣。风把她们的头发、围巾和长长的衣裙吹向斜后方,波浪似地飘动着,远看就像一件伟大的雕塑。这简直就是那些为人们带来春天的仙女们啊!谁能想到用心灵的吻去迎接春天?你说,还有哪个春天的画面,比这更迷人、更诗意、更浪漫、更震撼?《

  我心中的画廊里,已经挂着维也纳三月和五月两幅春天的图画。这次恰好在四月里再访问维也纳,我暗下决心,无论如何也要找到属于四月这个季节的同样强烈动人的春天杰作。

  开头几天,四月的维也纳真是令我失望。此时的春天似乎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大片大片的草地上,没有五月那无所不在的明媚的小花。没有花的绿地是寂寞的。我对驾着车一同外出的留学生小吕说:

  “四月的维也纳可真乏味!绿色到处泛滥,见不到花儿,下次再来非躲开四月不可!”

  小吕听了,就把车子停住,叫我下车,把我领到路边一片非常开阔的草地上,然后让我蹲下来扒开草好好看看。我用手拨开草一看,大吃一惊:原来青草的下边藏了一层花儿,白的、黄的、紫的;纯洁、娇小、鲜亮;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它们比青草只矮几厘米,躲在花草下边,好像只要一用劲,就可以刷刷地全冒出来……

  “得要多少天才能冒出来?”我问。

  “也许过几天,也许就在明天。”小吕笑道,“四月的维也纳可说不准,一天换一个样。”

  可是,当夜冷风冷雨,接连几天时下时停,太阳一直没露面儿。我很快就要离开这里去意大利了,便对小吕说:

  “这次看不到草地上那些花儿,真有点遗憾呢,我想它们刚冒出来时肯定很壮观。”

  小吕驾着车没说话,大概也有些怏怏然吧。外面毛毛雨点把车窗遮得像拉了一道纱帘。可车子开出去十几分钟,小吕突然对我说:“你看窗外——”隔着雨窗,看不清外边,但窗外的颜色明显地变了:白色、黄色、紫色,在场上流动。小吕停了车,手伸过去,推开我这边的车门,未等我弄明白什么回事,便说:“去看吧——你的画!”

  迎着细密的、凉凉的吹在我脸上的雨点,我看到的竟是一片花的原野。这正是前几天那片千千万万朵花儿藏身的草地,此刻花儿一下子全冒出来,顿时改天换地,整个世界铺满全新的色彩。虽然远处大片大片的花已经与蒙蒙细雨融在一起,低头却能清晰地看到每一朵小花,在冷雨中都像英雄一样那样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我惊奇地想:它们为什么不是在温暖的阳光下冒出来,偏偏在冷雨中拔地而起?小小的花居然有此气魄!四月的维也纳突然叫我明白了生命的意味是什么?是 ——勇气!

  这两个普通又非凡的字眼,又一次叫我感到心头怦然一震。这一震,便使眼前的景色定格,成为四月春天独有的壮丽的图画,并被我找到了。

  拥有了这三幅画面,我自信拥有了春天,也懂得了春天。

  关注语言特色,重视语言实践。——评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

  上午听了王昌杰老师执教的《花的勇气》一课,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热爱生命”专题里的一篇略读课文。记得叶圣陶曾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略读指导需要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从叶老的话,我们可以看出略读教学的要求与精读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略读教学要求提纲挈领,期其自得,也就是说抓典型的学。王昌杰老师在本节课中把握略读课文的教学规律,重在学法写法的引导,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自己去习得。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环节中。

  一、重视课文学法的引导

  课文三个画面都在写景中融入作者的心情,读懂作者的心情变化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为理解文章主旨打下基础。作为略读课文,重视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因此,在品读第一画面时,王老师引导学生关注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词语,如“寂寞、泛滥、乏味。”从而理解作者的心情。通过这一段的学习,学生初步学会了这一读文的方法,在第二、三个画面的学习中多了一份自主。不过,在教学中,教师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在第二、三幅画面学习中不只停留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写法尝试运用,使学习走向纵深。

  二、重视抓住重点进行引导

  在高段教学中,如果不分主次地对字词进行细碎地分析,就会显得芜杂,破坏了课文的整体脉络,削弱篇章教学。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自始至终都在引领着学生去聚焦文本中最典型的词句去理解和感悟。在自主感悟作者心情的这个总体的基础上,王老师引导学生切入最有特色的词语进行细致的品味,比如第一个画面中的“寂寞、乏味、泛滥”三个词语,第三个画面中的“傲然挺立”和“改天换地”,通过对它们进行多角度的理解、比较、品味,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直观感受,体会句子中深刻的含义,然后再回归到整个段落的朗读练习。这样的一个过程是对文本感悟的一种提升,我们说是一种有效的感悟,也是教师一种有效的引导。

  从整体来说,王老师在课前从学生实际出发,正确地把握了教材内容,对教学目标的定位科学、准确。引导的策略设计和过程基本丰满、到位。当然,在上午,我们也看到王老师实际地操作中存在着一些缺憾。比如在学生的回答出“深藏不露”偏离引导目标时,王老师没有作出迅速地判断进行评价和引导,而是重复学生的回答或者不了了之;在引导过程中游离于原定目标,显得迂回过多,我们说这不是有效的引导。相信在一次次的教学尝试和实践锤炼中,王老师的课中引导会更科学更有效。

【《勇气》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勇气教学设计04-23

《勇气》教学设计04-2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04-23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3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2

《勇气》教学设计(15篇)04-22

《勇气》教学设计集锦15篇04-22

《勇气》教学设计(集合15篇)05-22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