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9 11:16:3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地理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理教学设计(15篇)

地理教学设计1

  课前准备

  查找信息:利用网络、报刊书籍查找或者向亲戚朋友了解两三种不同类型的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会带来怎样的污染?其中应包括轻重工业、传统工业和新兴工业。

  课堂活动设计

  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情

  诊断

  思考:象农业生产一样,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也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先请你结合生活体验归纳有利影响。

  学生思考回答。

  工业生产创造出巨大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切身感受,培养感受生活,表达生活的能力。

  学习目标

  展示

  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

  ①朗读学习目标;

  ②迅速说出关键词

  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

  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xx

  探究活动1: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并完成分析:xx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了解环境污染区与主要工业区之间的关系

  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世界主要工业区与环境污染分布图”。

  ②根据学案要求,查找信息,分析思考,填写答案(见下面)

  ③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

  ①读图,注意不同图例所表达的工业污染类型。

  ②学生读图分析,作出回答。

  掌握阅图分析的方法。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xx性。因为人类对xxx、xxx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严重的xxxxxx,并直接破坏xxxxxx。

  资源库[内容解析]教材重点突出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图中几个世界工业密集地区,环境污染程度大、种类多,表达了

  环境污染的分布规律与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规律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可见,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生态环境。

  探究活动2: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过度开采自然资源产生的问题

  ①提出思考问题:以大量开采煤炭资源和过度开采地下水为例,列举资源过度利用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②启发学生拓宽思路,尽可能全面地回答问题。

  ③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

  ④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

  ①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

  ②小组内交流,讨论。

  ③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填写比较表(表中的具体内容预先留空)。

  ④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

  认识对自然资源(可再生、不可再生)的不合理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掌握发散思维能力并培养协作能力。

  表1

  工业活动

  对地理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大量开采煤炭

  ①破坏地表,如露天开矿会引发滑坡、崩塌等,井下采煤会形成地下采空区,导致土地塌陷;

  ②大量的煤矸石占用土地;

  ③矿山排水造成水土污染;

  ④粉煤灰造成大气污染。

  过度开采地下水

  ①地下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②地面下沉,建筑物塌陷;

  ③沿海地区海水入侵,地下水质恶化。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超量排放废弃物产生的环境问题

  ①投影图1。

  ②要求学生观察思考:图中表达了与工业污染有关的那两个方面的问题?以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为主的工厂分别是什么?哪些工厂具有两种主要污染类型?什么是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③阅读课本,归纳高新技术产业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包括哪些方面?

  ④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

  ①阅读投影图,思考问题,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

  ②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③板图演示最小风频、上风地带、下风地带。

  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的工业企业所产生的主要污染类型,了解防治办法,学会从环境因素出发进行工业区位选择。

地理教学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东非裂谷带的形成原因以及扩张结果

  2.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东非裂谷带的成因及扩张结果

  [教具]撒哈拉以南非洲政区图、地形图、东非大裂谷景观图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西亚和北非,但是非洲大陆上还有很大一片土地我们还没有了解,这就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板书)

  [引导读图]非洲政区图

  [提问]

  ① 这个地区包括哪些国家?(除北非五国之外的其他所有非洲国家)

  ② 北非与该地区的划分依据主要是什么?(大致以北回归线为界)

  ③ 请具体描述该地区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赤道和南北回归线均穿过该地区,基本关于赤道对称;东邻印度洋,西邻大西洋,东北为红海,东南与马达加斯加岛隔莫桑比克海峡相望)

  ④ 与其它大陆比较,该地区的海岸线有怎样的特点?(比其他地区的海岸线平直,西部有一个较大的海湾——几内亚湾)

  [承转过渡]还记得刚学习的北非在地形上有什么特点吗?(以高原为主)现在一起来看看与它同在一块大陆的撒哈拉以南非洲是不是也是如此?

  [地图展示]非洲地形图

  [提问]

  ① 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东部和南部)海拔在200——1000米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该地区哪个方位?(北部和中部)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地区在该地区哪个方位?(西北沿海和东南沿海)其中哪个比例更大一些?(海拔在200米以上的地区)

  [补充提示]因此非洲大陆又被称作“高原大陆”。正是由于非洲大陆很多沿海地区地势较高,所以才没有被海水侵蚀得弯弯曲曲,而是比较平直,海湾和岛屿都比较少。

  ②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与北非相比,地势哪个更高一些?(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该地区的地势特征什么?(由东南向西北倾斜)

  ③ 该地区包括哪些主要的地形区?(东非高原、刚果盆地和东非大裂谷)

  ④ 东非大裂谷的起止点在哪里?(北起死海,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赞比西河)

  (简单介绍东非大裂谷)

  [提问]为什么会在非洲大陆上有一个这么长的裂谷带呢?

  [学生思考、回答]略。

  [提示]我们知道,世界上共有六大板块,板块与板块之间有的会相互碰撞,有的会彼此张裂。当板块碰撞,隆起的部分就形成了山脉,比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就是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的结果。这样的.运动一直在继续着,想象一下,几亿年之后,这个地区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形?

  [学生想象、回答](有可能会变成海洋)

  [进一步提问]既然这个地区是板块运动活跃的地区,那么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火山喷发)的确,这个地区有许多的活火山和死火山,其中的死火山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峰,海拔5895米。

  [引导学生在图中确认乞力马扎罗山的位置]

  [转折](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图)再来看看这里的河流状况,这里有哪几条主要的河流?(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和赞比西河)根据该地区的地势特征,判断一下它们的流向分别是怎样的。其中尼罗河和刚果河分别经过了哪些地形区,流入了哪个大洋?

  [学生回答]略。

  [进一步提问]看看这个地区有几个主要的湖泊?其中三个位于东非裂谷带附近,请你们猜测一下,两者有没有什么联系?(湖泊的形成与裂谷带一样,也是板块运动的结果)

  [补充]还有一个地方需要介绍,这就是好望角,请大家在图上找到它,这是非洲的最南端,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他为好望角吗?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资料,了解一下好望角名字的由来]

  [新课结束,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十三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位置和范围

  二、“高原大陆”

  1.高原为主

  2.东非大裂谷:范围、成因

  3.刚果盆地

  4.主要的河流和湖泊

  >教案点评:

  本节课的教学较好的贯彻了初中地理新大纲的教学要求, >教案设计注意从改革教学方法入手,采用“问题解决”式的教学,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提问,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剖析,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问题的精神和能力得到提高,并注意培养和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多媒体 >课件辅助教学,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地理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2.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通过对地球形态认识过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类对事情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

  教学重点

  地球的形状、大小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难点

  地球上经纬度的划分。

  教学方法

  谈话法和讲授法。

  教学媒体

  教学挂图、地球仪和学生用小型地球仪,自制投影片: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线和经度与东西半球的划分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人类居住和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

  【板书】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一、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读一读”,思考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举出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愈来愈正确。特别是通过人造地球卫星的精确测量,发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圆形球体。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 计算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多少千米?如果我们将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这个差值还有多少?

  学生活动:经过计算得出,极半径比赤道半径少21米,如果缩小到地球仪那么大小时这个差别几乎就看不出来了。因为差别很小,通常人们仍将地球看成圆球体。

  【板书】 1 地球是一个十分接近圆球体的不规则球体

  运用课本的“地球的半径和赤道周长”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并计算地球的平均半径, 运用地球的赤道半径,计算赤道的周长,它约为4万千米。

  【板书】 2 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 我们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再来观察地球仪,地球仪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而制作的地球的模型。

  【板书】 二、地球仪----地球的模型

  【提问讨论】(1)地球仪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

  (2)地球仪的球面上有那些地理事物?

  (3) 在地球仪上找到南北极点。

  (4)南北极点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并回答问题:

  (1) 地球仪由底座、固定架、旋转轴和球面共同组成。

  (2) 球面上绘着地图,地图上标有南北极和经纬度,颜色、符号、文字、表示陆地、 山脉、河流、海洋、湖泊等地理事物。

  (3) 地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

  (4) 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北方)的一点为北极;与北极相反一点为南极。

  【板书】 三、地轴和两极

  【教师演示】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指导学生转动自己的小型地球仪,让学生领会“一轴两点” 并领会地球上东西方向的确定。

  【板书】 四、经线和纬线

  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提问:

  (1)地球仪上连接南北极的线称为什么线?(经线)在地球仪上沿着东西方向, 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称为什么线?(纬线)

  (2)观察地球仪,经线和纬线,哪个是半圆,哪个是圆?

  (3)所有经线长度是否相等?所有纬线长度是否相等?

  (4)纬线自成纬线圈,那么,经线如何组成一个经线圈?

  (5) 经线和纬线各指示什么方向?

  学生小组讨论以后,代表发言,全班总结。

  【板书】 五、经度和纬度

  继续观察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经线?学生说有无数条。为了区别出每一条经线,人们给经线规定了不同的度数,即经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找到0度和180度经线,由0度经线向东西各划分出180度。分别称为东经度和西经度。 观察0度和18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同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经线组成的经线圈,哪一个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大? 哪一个小?(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线组成的经线圈穿过的陆地面积小)。

  【教师讲解】 国际上习惯用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组成的经线圈,将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学生活动:观察地球仪,找到赤道,由赤道向南向北各划分90度,分别成为南纬和北纬。观察课本“低、 中、高纬度的划分”图,说出它们各自所占的纬度范围。根据自己学校所在的纬度,说出它大致位于哪个纬度 带。观察课本“南、北半球的划分”图和“东、西半球的划分”图,南、北美洲和南极洲在哪个半球?亚洲主要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中哪个半球的陆地面积大?东西半球中哪个半球的海洋面积大?

地理教学设计4

  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讨中,地理教师关注最多是:新教材虽然图文并茂,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话题,有情境化的活动,有丰富的资源链接。教材知识编排更加“精减”,活动环节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而传统教材通常从教师“教”的角度编写,以演绎和说明为主,呈现方式单一。

  教师习惯于把书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书本知识的获承、验证、记忆和积累的过程。而新教材主要是从学生“学”的角度编写,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师生之间共同探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当面对着淡化了学科知识体系的《地理》新教材,教师们难免会有困惑和茫然之感。

  新形势下如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设计呢?本文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天气与气候》为例,浅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教学设计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对教什么(教学内容)怎样教(组织、方法、传媒的使用等)进行教学。要完成这样一个具体的教学设计,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掌握课程标准,理解教材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出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此基础上,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教学信息反馈以及在哪一步骤培养学生什么能力或进行什么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只有在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周密审慎的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过程有的放矢,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才能克服教学过程中的随意性、无目的性。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从面取得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具体说,一个好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做好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学生情况分析和结其知识结构的分析。学生情况分析指摸清学生的一般心理、生理背景,如:年龄、性别、学习动机、认知成熟度、社会经历,了解学生从事该课程学习的认知态度、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认知结构特点。知识结构分析指按照课堂标准与教学基本要求形成的知识结构与学生现有认知结构的差异,从而确定教学的起点。

  例如:《天气与气候》这一节主要内容有:1、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2、天气预报。为适应初一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可将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将教材中的“天气—气候—天气预报和常用天气符号”的顺序调整为授课时的“天气—天气预报

  和常用天气符号—气候”的顺序。引入时教师先列举一些具体的例子: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20xx年强沙尘暴袭击北京;20xx年的特大冰灾等。联系实际学学生身边的地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积极性,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为学生所熟悉,能理解,可挖掘。

  二、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完成本阶段学习后在知识、能力、情感上应达到的新的水平。它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每门课、每节课都应有教学目标,重点说明完成学习后学生的知识水平、行为、能力的变化。教师在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在教学之前,学生会什么、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之后,学生的行为应该有什么变化。教学目标的确定要以课程标准给出的课程目标和内容目标为依据,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在全面思考的基础上科学地制定。例如:根据新课标要求,确定《天气与气候》的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知识目标:

  1.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

  2.能够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城市天气预报图。

  能力目标:

  1、通过区别“天气”和“气候”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和比较的能力;

  2、通过双边活动,学会看天气预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和读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知道地理知识的作用,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2、增强学生对大气环境的保护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三维目标是一个水乳交融的整体,而不是相互孤立的三块。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不能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僵化地分成三个环节来分别完成三个目标。更不能生搬硬套地要在获得知识与技能过程后再硬加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中应使三个目标有效的融合在一起。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地理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习的地理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中心型”的教学向“学生中心型”转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观察、分析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例如:在设计《天气与气候》的教学时,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地理”,天气预报的符号又多又不好记,怎样才能快速有效地记住呢?同学们来试一试,比一比,看谁记得快记得准。或让学生当一回“小小天气预报员”学生在玩中学,体验学习的乐趣。“天气就像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东边日出西边雨”用这些简单的语句让学生自己归纳天气的特点等。

  四、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我们实施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是我们实施课堂教学前进行运筹和策划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和环节。如果课堂教学不明确突出重点难点,学生自己恐怕很能把握。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有两个依据:一个依据

  是教学参考书,另一个依据是学情。所以教师首先要吃透新课标,只有明确了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和教学目标,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整合起来,才能科学确定静态的教学重点难点。其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和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等;教师要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作出预见,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时的困难、产生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做好理论联系实际。还是以《天气与气候》为例,本课的重点可以确定为:1、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区别;2、学会阅读卫星云图和简单的天气预报图。难点是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天气和气候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重难点确立之后,师生共同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开展学习,教师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想动态,及时评价、鼓励学生,达到较高的教学效果。

  五、强化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教学反思”,谓之“课后记”。 “教学反思”是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有利于促进教师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意识,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进行审视、分析和总结提炼的过程。“教学反思”中主要记录在教学中的新发现、新规律、新见解、新突破等等,经常地、及时地记录下这些心得体会,并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不仅使教学设计一直处于审视自我、共同娇正、共同完善的动态发展中,又使教师逐步形成了以课改理念为出发点和归缩点的备课观、教案观。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教学

  因素的不断更新,作为地理课教师应透视本学科新的课程标准价值导向,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设计课堂教学,促使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增强地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学设计时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由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地理教学设计5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学习探究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与独特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用具:《澳大利亚》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1:(澳大利亚大标题,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等)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国家──澳大利亚。谈到澳大利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学生来讲述)

  教师:我们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亚产的吗?

  学生: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等。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毛衫世界闻名;同学们谈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很感兴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从澳大利亚的羊入手,来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大家请看有关羊的资料片。

  展示课件2:羊的视频

  教师:看完资料,我们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绵羊的一种,这种羊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课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习性图片和资料(教师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大家仔细看了,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饮流水,厌恶湿热的特点,同时适宜于在干燥气候条件和开阔的地区生活。

  教师:好了,我们对澳大利亚的羊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活动:给羊找家。

  展示课件4:探究活动,“给羊找家”的具体的活动安排

  教师:首先,我们将全班分为地形组和气候组两大组,每大组再细分为3个小组。然后,每大组同学探究同一个内容;地形组以羊的生活习性和地形图为基础,在图中标出羊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说明原因;气候组的同学在气候分布图中标出羊的空间分布范围并说明原因。

  最后,请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电脑上将羊拖放到相应的位置,同时给大家解释你这样摆放的原因。(具体的布置和研究的安排略)

  教师:现在开始给每小组发放你们研究的内容(每小组1张图)下面开始研究。(5~7分钟)

  展示课件5:澳大利亚的地形图和气候图

  学生:开始积极的探究活动,时间为5~7分钟。

  教师:先请地形组的第1小组来说明并演示你们给羊找的家在什么地方。

  展示课件6:地形演示图FLASH(在图上给羊找家)

  学生:将6只羊摆放到了不同的地区并说明原因。

  教师:好,非常棒,其他两小组的同学有补充的或需要修改的吗?

  学生:(有或者没有,两种情况)

  教师:(如果有)请××同学修正。(××同学修正)你为什么会把羊放在这个地区呢?请你给大家说明一下。(××同学解释)大家同意他的这观点吗?(教师适时的点评)

  (如果没有)看来大家都同意第1小组的观点,那么我请第2组的××同学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羊分布在××地区。(××同学解释原因)再请第2组的同学说明为什么在东南部和西南较多呢?(学生解释)

  教师:刚才我们从地形的角度给羊找了家,那么好,我们请第3组的同学说明一下澳大利亚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东部是山地、中部是平原、西部是高原(或也可以说明地势的特点)。

  教师:通过第一组同学的探究我们知道,不同的地形对羊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澳大利亚的中部大平原、东南部的墨累河和达令河平原地区、西南部的低矮高原地区等相对地势平坦、开阔,适宜于羊的生存)总的来讲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有利于养羊业的发展;接下来,我们请气候组的同学展示你们的探究成果。

  教师:首先,请第1小组的同学说明一下澳大利亚有哪些气候类型。(强调地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生:表述主要的几种气候类型。

  教师:气候类型说的非常准,如果按我们地理学的空间思维特点的话,应该依据一定的空间顺序,应该怎么排列?

  学生:按空间顺序表述。

  教师:对地理事物或现象的描述,大家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来说明。(学习方法的指导)

  展示课件7:2幅气候图,分别让两组演示

  学生:两小组学生分别说明并演示。

  (两种可能,两幅图相同或有较大的区别:如果相同,请第1、2、3组的一位同学说明一个原因;如果不同,第3组的同学说明不同的原因;第2组同学说明其中的一个地区的原因。)

  教师:我们根据羊的生活习性及澳大利亚气候的特点,给羊找到了家(澳大利亚的亚热带草原气候区、地中海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气候条件适宜羊的生存)。

  教师:刚才我们仅仅是从气候和地形的角度给羊找了家,现在我们来具体的看一下澳大利亚的羊的实际分布情况图。

  展示课件8: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图

  教师:(总结)大家看,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和我们的研究是基本吻合的,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但是也有些区别,这说明澳大利亚的羊的分布除受地形、气候两个因素影响外,还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比如自然因素:河流、植被等;社会经济因素:人口、城市的分布、交通等。从大家的研究中我们看到澳大利亚的养羊业确实是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的数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可见羊在澳大利亚经济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可是,对于澳大利亚,大家更熟悉的动物也许不是澳大利亚的羊,是什么呢?

  学生:袋鼠、考拉等。

  教师:好,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短片来进一步的了解这些动物。

  展示课件9:澳大利亚古老动物的视频;(2分钟)

  教师:澳大利亚由于有许多古老的动物,而这些古老的'动物在其它大陆上基本上都已经不存在了或者都已经进化成了其它高级的动物,因此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博物馆”;大家想一下,这些古老原始的动物,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亚才能够生存到今天呢?(同桌相互议论)

  学生:因为澳大利亚有适宜它们生存的环境。

  教师:澳大利亚大陆是块孤立的大陆,自然环境较单一。那么,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周围是海洋。(东:太平洋、西:印度洋)

  展示课件10:大陆漂移学说(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根据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2亿年前,澳大利亚和其它大陆是连在一起的,6500万年前澳洲大陆和其它大陆分离,孤立于大洋之上,由于长时间的孤立,使得澳大利亚的动物进化缓慢,再加上缺乏天敌,使得这些古老的动物悠闲的生活至今。然而,今天它们却遇到了严重的生存危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大家先听一个小故事:1895年澳大利亚从欧洲引进24只家兔,放在墨尔本公园内,一场火灾,兔子全部跑走,由于环境适宜,几十年后,兔子遍布全大陆,到处啃食牧草和麦苗,这一祸害至今未除。不仅如此,来自其它大陆的高等动物都虎视眈眈的瞄准了澳大利亚的古老动物,因此我们全人类应该携起手来共同保护我们的世界活化石博物馆,使我们这些可爱的动物永远的生存下去。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从澳大利亚的羊研究到了澳大利亚古老的动物;澳大利亚之所以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由于澳大利亚具有羊生活的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比如地形(东、中、西不同的地形)和气候(以热带和亚热带为主的气候);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活化石的博物馆”,是由于6500万年前就和其它大陆分离,是一块孤立的大陆,形成了相对比较单一的独特的自然环境。

  展示课件11:总结图,边总结边演示

  教师:课后探究:实际上,长期处于孤立状态的大陆,不仅仅是澳大利亚大陆,还有南极大陆。为什么澳大利亚大陆有那么多特有生物,而南极大陆却很少呢?

  展示课件12:课后探究问题

  :本节课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地进行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体现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地理教学设计6

  课标要求: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课标解读:

  首先应该从以下方面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包括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基础。根据该流域的地理条件,规划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具体包括防洪、航运、发电、土地利用、矿产资源的开发、旅游、渔业、灌溉等方面。针对开发过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对策。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学习了流域的基础知识,但由于时隔较远,基本上已经没有印象,因此,需补充流域和水系的基础知识。对于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在必修2和必修3前期的知识学习中,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流域开发,由于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比较陌生,需要通过一定的图片资料,使其增加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1、阅读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2、阅读资料,分析田纳西流域人口及社会经济条件。

  3、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4、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方式:

  案例教学法

  教学重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教学难点: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教学资源的处理:

  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基本相符,只是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宜调整到流域综合治理部分,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另外,补充了田纳西河流域的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关于流域开发的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98年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的成因是什么讨论归纳以实例导入新课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分析展示美国地形图、田纳西河流域矿产资源分布图及文字资料分析田纳西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水文特征等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及人口、社会经济条件。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地理条件的分析思路与方法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展示图片、资料,引导学生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阅读图片、资料,描述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建设状况,说出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掌握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突破教学重点与难点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流域开发出现的生态及社会问题,归纳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分析田纳西流域出现的生态与社会问题,说出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使学生掌握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知识拓展,能力迁移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研究长江、黄河及珠江的综合开发小组搜集资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各大河流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学生对我国的大江大河有较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流域开发建设问题板书设计:

  河流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第二课时)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具体要求教学活动建议以某河流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针对具体的流域实例,从流域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社会经济基础等方面,分析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说出该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通过实例学会认识流域开发的一般方法。收集有关流域综合开发建设的成功实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总结其经验,加深学生对流域开发整治的一般过程和方法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和意义。

  2.培养学生阅读分析图表和数据的技能,逐步形成运用基本原理综合评价地理事物的能力。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3.培养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培养对环境、资源负责的观念和行为,还要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所产生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2、通过借鉴田纳西河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塔里木河综合治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塔里木河治理现状的利弊分析。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一二也已对相关的自然与人文地理进行了学习,第一单元区域已介绍了区域分析的基本方式方法。因此,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应该说都已经了然于胸,一个关键就是怎么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解决问题(流域治理)。

  【教学方式】

  讨论探究法、启发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资源】

  书上图像资料、书上的案例课外图像和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引入复习上节课田纳西河在开发中的问题。洪涝灾害,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导致田纳西河流域成为美国经济最贫穷落后的地区之一。思考、回答从复习旧知入手,引导学生回忆——思考,引入新知资料分析资料:

  1933年以后,在田纳西河流域修建了71座大小水坝,其中具有防洪库容的水库35座,形成了统一有效的水库防洪调度系统,其防洪标准达到百年一遇。1933年以后,全流域再未发生洪灾,平均每年防洪减灾效益约2亿美元。

地理教学设计7

  有效的教学才能使教学提质,何为教学中的有效呢?第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有预期的教学目的;第二,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有效。教学的有效性是师生双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起主导的作用。如何搞好高中地理的有效教学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要进行有效教学就必须制订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1、常规的学期教学计划要有始有终,同时要实时地进行修订和完善,以保证学期教学的有序、有效进行。

  2、详细的课时教学计划和具体的实施方案,是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每一课时都必须有对应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题、课时、课的类型、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难点、教学的方法、学习的方法、教学的辅助教具、具体的教学过程、课后的作业、课后教学反思等这几个方面。

  二、“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把握好“三个步骤”和“三个环节”的教学,实现“三步、三环”的“双赢”才能使课堂教学实现有效。

  1、“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其结构如下图所示双赢三个环节

  2、“三步”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教学有效性的发展。

  第一步:课前的有效准备。包括教师的课前有效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有效准备两个方面。教师的准备:

  (1)思想上的准备:备课。(2)物质上的准备:指的是各种实验器材,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试用,相关教具的准备。

  第二步: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效组织的中心环节是教学的具体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对新知识的讲授和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

  第三步:课后有效练习课后的有效练习,是针对章节性的.教学内容来设计的巩固练习。

  (1)教师所设计的练习要精选。(2)题量以30分钟以内的题量来设计。(3)教师要认真批阅,使作业有效。

  3、“三环”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促进了有效教学的提质。

  (1)新课导入的有效性问题新课导入的有效性,关键是导入的艺术性问题。导入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①知识性的承上启下导入法;②音视频、图文导入法;③生产生活实例的导入法。

  (2)具体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是知识传授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有效课堂的实施,新课导入是基础,过程讲授是关键。过程讲授,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重点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态度问题、能力问题和主动性问题。

  (3)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在具体授课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梳理所学的内容。第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运用。第三,反思教学活动,便于在下一节课的教学中,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补充讲解。第四,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目标,让学生想学、会学到愿学,最终学以致用。

  三、“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质的保障

  “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组织”和具体教学中的“讲授新知和学习新知”两个部分。

  1、从高中地理教师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是一个外因的作用。

  2、从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三环”,学生是一个中心体,是一个内力因素,他(她)得通过外力才能起作用。

  3、从师生的角度看“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外因才能对内因(学生)产生影响,才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其真正的有效性。

  只有外因起作用了,“有效教学”才能得到保障。“三步三环双赢”教学模式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促进了师德的发展,完善了教师的教学设计;提升了教师备课、反思的水平;提升了教师评阅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技能。“三步”“三环”必须双赢,缺一不可。

地理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美国的自然环境特点和移民国情。

  2、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特点。

  3、美国的工业布局和高科技的特点。

  4、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二)能力目标

  1、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和农业带的分布图,揭示地形、气候两个要素对美国农业分布的影响。

  2、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3、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对环境的破坏,培养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一)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农业生产特点、工业特点以及种族构成等。

  (二)难点

  1、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3、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突破

  1、利用地图说明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自然状况。

  2、利用图表等资料,说明美国的工、农业生产特点以及种族的构成。

  3

  、使用美国的地形图和气候图,揭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

  4、利用数字等资料,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5、使用柱状图和有关数字资料,引导学生讨论、认识美国等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三、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世界政区图、美国的地形图、美国的气候图、美国的农业带(区)图、美国的工业区与主要城市图、美国的矿产资源图、相关图片、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

  地理填充图册、地理图册,收集华人对美国的贡献的材料和美国工业品的品牌等。

  四、教学过程

  (一)移民国家

  1.导人新课。

  导语: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创设情景:请大家先看一段录像(播放美国街头游行队伍录像片段),看看在美国的普通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入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板书:移民国家

  2.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3.阅读教材81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4.阅读教材81页2题中印第安人、黑人和华人的对话,组织学生讨论:这些对话反映了美国社会存在着一个什么问题?对此谈谈你自己的感想?(在美国社会中,黑人、印第安人和华人在政治、工作、生活中受到不公平待遇,即美国存在种族歧视问题。美国政府总是以人权为借口干涉别国内政,而自己国内的种族歧视问题却始终解决不了。)

  板书:种族歧视

  5.情景教学。

  (1)展示唐人街的图片及文字资料。

  (2)展示华人在美国工作、生活的资料。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

  (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板书:华人的贡献

  6.过渡:有众多的中国人生活在美国,那么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其他自然环境与中国相比有哪些异同?

  (二)农业地区专业化

  1.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2.展示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邻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3.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4.展示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5.展示美国的气候图。

  引导: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有哪些气候类型?最主要的是哪种?(温带大陆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高山气候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温带大陆气候。)

  6.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提问: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7.引导。

  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

  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

  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

  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汽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8.过渡。

  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1: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2:美国从事农业的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提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9.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板书:地区生产的专业化。

  10.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

  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11.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提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

  12.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小结

  通过阅读图表,查阅资料,合作讨论,我们理解了美国的移民国情,了解了美国的位置范围、农业生产中优越的自然条件。专业、高效的生产特点,值得我们借鉴。

地理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读图分析、对比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洲、北美洲环绕。南极地区:位于南纬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极大陆,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环绕。)

  3、引导:从纬度位置看,两极地区接受的热量多吗?试从这个方面解释两极地区冰雪覆盖的原因。(两极地区纬度高,太阳斜射,所得的太阳光热少,气温低,大部分地区冰雪终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盖着陆地和大洋。)

  总结:由于太阳斜射,两极地区气温很低。都有极昼、极夜现象,这是由地球公转引起的。

  4、南北极气温比较图。

  读图对比一下两极的气温值,结合课本有关材料,探究:在两极地区不同的气温影响下,气候和自然景观会有什么差异?(南极气候:酷寒、干旱、大风。南极景观:厚厚的冰层,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称为“白色沙漠”和“风库”。北极气候:气温高于南极,降水多于南极,风速小于南极。北极景象:终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书:纬度高,气温低,冰天雪地,南极酷寒、干旱、大风。

  5、引导:尽管两极自然条件恶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图,说说最能代表两极的动物各是什么?(南极:企鹅。北极:北极熊。)

  6、怎样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站在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极点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过渡:南极远离人类的居住地,自然条件又非常恶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学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带着这一问题,我们探究下一个问题。

  (二)极地考察

  承接过渡语,板书:科学考察的宝地。

  1、阅读自学53—54页教材内容,归纳总结:南极地区有哪些自然资源?((1)有煤、铁等丰富的矿产资源。(2)储存着大量的固体淡水资源。(3)沿岸栖息着无数的海洋生物。(4)还有原始的自然环境,成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丰富的自然资源。

  总结:科考环境也是一种宝贵资源。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

  板书:天然实验室。

  南极大陆地下的煤是怎样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环境为科学家们进行气象、冰川、地质、海洋、生物等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南极大陆原来并不在南极位置,而是位于温带地区,生长着茂密的森林,经过地质变化形成煤层。

  2、展示我国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的照片,看到这些图片,我们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地区建立了140多个科学考察实验站。

  从南极地图上,找出中国的两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们所在的位置。(长城站在西经60o,南纬60o附近。中山站在东经70o,南纬70o附近。)

  长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时间为什么都选择在2月?(2月是南极地区气温最高的季节。)

  小结:两极地区的地理位置用经纬线来确定,南极的气候与北极相反。

  3、自学阅读材料《南极大陆的探险活动》,体会南极考察队员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4、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久的将来,两极地区必将为人类提供宝贵的财富。

  (三)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极捕鲸的资料。两极地区都有大量的生物资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滥捕和滥杀,使两极地区的鲸鱼资源已陷于危机之中。该怎样对待两极地区的资源呢?我们以展示的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国际社会方,两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达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国际方各分成几个小组,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准备辩论材料。各组派代表发言、辩论,气氛热烈,精彩之处鼓掌欢迎。日本方的辩论中心:捕鲸是为了搞科研,鲸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国际社会方的辩论中心:进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规模捕鲸,况且,现代科学技术并不需要杀死鲸鱼来搞科研。)

  板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滥捕、滥杀。

  2、总结:人类再也不能失去最后这片净土了,各国要引起重视,务必用条约的形式束缚各国。旨在保护南极环境的《南极条约》于1959年12月签订,我国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书:南极条约。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认识了两极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了解极地地区,就是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护它,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理教学设计10

  一.教材

  湘教版

  二.章节

  第一章 第一节

  三.学时

  1个学时

  四.课程标准解读

  “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本课标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学生需先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长模式,世界上主要的人口增长模式;之后,学生需将不同的增长模式进行比较,了解不同增长模式的特点;最后学生需学会运用资料判断不同地区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及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在世界的分布。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及其分布;中国人口增长状况

  2.难点

  分析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及其影响因素

  六.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文字、图片、动画等材料。

  2.案例分析法。通过文字和图片材料,让学生自主分析,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引入】“世界70亿人口日”

  20xx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达70亿。10月31日,丹妮卡·卡马乔在媒体聚光灯的环绕下,于31日零点前2分钟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家医院降生。她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几名被宣布成为象征性的世界第70亿人口的婴儿之一。

  【人口增长】

  1.人口增长历程

  2、衡量人口增长速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

  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地区一年内的自然增长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阅读教材P3,思考为什么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

  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并接受系统的教育和技术培训,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

  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

  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相反,发展中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3.影响人口增长因素

  ①生物学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如: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社会保障等。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

  人口增长模式,又称为人口转变模式,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① 高—高—低”模式

  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

  讨论分析:

  发展中国家出生率较高、人口增长快, 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快速增长,极易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破坏资源、环境污染、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措施:大力实行计划生育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

  讨论分析:

  发达国家为“三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这种状况对资源、环境、发展等方面有何主要影响? 应采取何种对策?

  影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人口增长慢

  ⑴劳动力紧缺:

  ①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影响经济的发展;②兵源不足,国家安全得不到保障

  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率低

  ⑵老龄化现象严重:

  ①增加社会保障和青壮年人的生活负担;②老年人生活孤单, 也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措施:鼓励生育、吸纳移民

  2、我国的人口增长和人口政策

  ①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低-低-低的现代模式转化。

  ②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练习】

地理教学设计11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 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 习 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地理教学设计12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美国的位置和组成,知道其领土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了解美国居民的构成和美利坚民族的复杂性。

  3、了解美国自然环境的特点,掌握主要的地形区和气候类型。

  4、了解美国自然资源的丰富性。

  5、运用美国的地形图、气候图,分析美国自然环境的优越性。

  5、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了解美国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6、通过学习美国对世界资源的掠夺和环境的破坏,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点

  美国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以及种族构成等。

  教学难点

  美国自然环境和资源对于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踏上西半球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透过美国和巴西,了解美洲的自然风貌、经济特点和人们的生活风俗等。

  我来预习:

  1、世界政区图。

  观察地图,说说美国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临国位置。(美国位于西半球的北温带,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西南与墨西哥相邻,北临加拿大,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除了本土外,美国海外的两个州分别位于什么位置?属什么温度带?(阿拉斯加,位于北极圈附近,大部分属北温带,少部分属寒带。夏威夷,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热带太平洋地区,属热带。

  3、美国国旗。

  问:你知道美国国旗的含义吗?(美国国旗的左上角蓝色星区内,一共有50颗白色五角星,他们分别代表美国的50个州;星区以外还有13道红色白色相间的条纹,他们又代表美国最初独立时的13块英国殖民地。)

  一、领土组成

  1、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

  2、领土组成美国的普遍居民中,都有哪些肤色的人?这说明了什么问题?(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说明美国是一个由各种人种构成的移民国家。

  总结:美国建国只有200多年,居民都是由各大洲移人的,所以说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

  二:移民国家。

  1、你所熟悉的美国名人中,哪些人是其他国家或大洲移民的后裔?(华盛顿:美国人。爱因斯坦:德国犹太人。杨振宁、李政道:中国人。乔丹:非洲人。)

  2、阅读教材86页图9、2“美国的人种构成饼状图”,看看在美国什么种族的人口最多?

  (白种人占84%,最多;其次黑种人占13%;其他占3%。)

  板书:种族歧视。

  3、情景教学。

  问:华人对美国的建设都有哪些贡献?(西部开发,修筑铁路;科学界获诺贝尔奖的有: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等;航空领域有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王赣骏。

  我来探究:

  1、美国农业区域化生产的.优点是什么?

  2、中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美国的些经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美国农业生产的布局与特点。

  2、美国的工业布局及高科技的特点。

  3、美国对世界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应负的责任。

  4、运用美国的矿产资源图以及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揭示矿产资源对美国工业区的影响。

  5、运用图表等资料,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促进作用。

  6、通过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地理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美国工业特点以及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媒体

  教学过程复备栏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美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知道美国的自然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这一切对于发展经济具有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美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我来预习:

  1、导入:日常生活中,你见到过哪些产品是美国生产的?请列举一些产品或品牌。(可口可乐、摩托罗拉手机、福特汽车、柯达胶卷等。总结: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它的工业产品遍布世界,我们生活中随处都可以看到。今天我们就来全面认识美国的工业状况。

  2、你知道美国有哪些主要工业部门吗?(钢铁、汽车、化学、电子、宇航、石油、飞机制造等。

  3、展示“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图

  请同学们在图上指出下列工业城市,并说明总结:东北部是美国开发最早,污染最严重的工业区,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后来逐步向南部、西部“阳光地带”转移,这两个地区逐步发展成为以新兴工业门类为主的工业区。

  4、美国有哪些产品居世界前列?(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轮胎、铅、载重汽车、发电量、磷肥等。居世界第二位:煤炭、新闻纸、水泥、钢、小汽车。

  提示:多看“阅读材料”。

  5、根据以上“材料”学生发现美国的工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工业产品种类齐全,产量大,技术先进。

  6、引导:有人说:“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你同意吗?你能列举一些有关高新技术的产品和其他事物吗?(航天飞机、微软公司、彼尔盖茨、爱国者导弹、大型轰炸机。

  7、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平稳发展,主要得益于高新技术产业。

  阅读P90页提供的材料,说说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美国的确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8、过渡:美国是当今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它众多的工业产品和高水平的生活消费,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请学习下面一个标题的内容。

地理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热带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

  2掌握热带气候类型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分布图的判读方法,能根据这些资料对一个地区的气候进行简洁的描述。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用世界气候分布图指出热带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2.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出气候类型的特点。

  难点

  如何让学生掌握利用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

  三、教学用具

  地图

  四、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数理比较、讨论归纳等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播放一段景观录像,包括热带雨林、热带沙漠、温带海洋、苔原带等景观。学生观察讨论景观差别,教师总结:世界各地气候千差万别,今天我们一起来领略世界各地的气候差异。

  1、 出示热带的四种气候对应景观图

  设问:

  ①这些图分别代表什么景观?景观有什么差异?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热带雨林景观:树木高大茂密,树林阴暗潮湿,叶尖经常滴雨,所以叫做”雨林”.其实这里也有善于攀援的猩猩.猿猴.在河湖附近还有河马.大象.

  热带草原景观:树木高大稀疏,地面有高草,动物有斑马.长颈鹿.狮子等肉食动物.

  热带荒漠景观:地面以沙漠为主,动物.植被都很稀少.

  ②为什么热带各地的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这种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各地的降水不同造成的,降水量多的地方植被就茂盛,叶子大,而降水量少的地方植被少,叶子就少,植被就稀少.

  教师活动:我们刚才考虑的都是这些气候类型的不同点,那么它们还有那些相同的.地方?比如从气温角度来分析。

  总结:这四种热带的气候的共同特点为:终年高温。

  不同点为:降水量不同,最多的热带雨林气候,最少的为热带沙漠气候。而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的降水都是一年分为旱雨两季,而季风气候是旱雨两季明显,降水总量大;草原气候也有旱雨

  2、 出示新加坡等四地的气温、降水资料图完成下表

  景观名称 热带雨林 热带草原 热带季雨林 热带荒漠

  对应地名

  全年降雨量

  气候特征

  3、教师活动:

  那么这些气候类型各分布在世界上哪些地方?那个地方气候类型分布最广

  学生读图回答:

  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最广的是南美洲的亚马逊平原。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雨林两侧,最广的是非洲。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最广的是亚洲。

  热带沙漠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的内陆及大陆两岸地区,最广的是非洲的北部。

  4、小结

  现在,请大家把书合上,我们来回忆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热带气候类型:

  1. 热带雨林气候: 2. 热带季风气候:

  3. 热带草原气候: 4. 热带沙漠气候:

地理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了解的基本地理特征,记住卡拉奇。

  知道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关于的教材分析

  为新增加的选学内容,教材讲述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了解的自然和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内容许多在总论部分已经涉及到,为了避免重复,所以只是重点突出的设计了两个标题。

  “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概括了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位于南亚西北部,这一点对它的气候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其经济发展。宗教问题是南亚尤其是印巴之间的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说明印度河平原对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该地区主要的制约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农业、城市、工业的发展,主要以印度河为中心进行。

  关于的教法建议

  是一个世界文明古国,应使同学了解其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宗教及风俗习惯等,可以布置学生查找一些有关的资料,以事例说明印度与在领土、宗教等问题上的争议,关注南亚与我国西南相邻国家局势的发展变化,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培养收集资料的能力。

  对于自然条件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该节体现得较充分,可以将该节作为一个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引导学生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学重点】

  印度河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

  【教学用具】

  景观图片;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铁路线、主要城市等分布图

  【教学过程】

  (引入)上节课学习了印度,这节课学习与印度关系非常密切的国家————

  (板书)第三节

  (提问)谈谈你对印巴关系或的了解

  (学生自由回答)

  (展示景观图片)

  (总结板书)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悠久的`历史

  民族与宗教

  (承转)属于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几个区域,今天希望大家通过读书和讨论,试着分析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条件和特点。

  (展示地形与降水图、印度河与印度河平原图)

  印度和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什么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

  由以上分析得出,境内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限制发展的因素主要自然条件是—水,所以,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等都分布在印度河平原或三角洲上,因此,印度河平原对于来讲非常重要。

  (提问)主要农作物有什么?

  可以发展什么工业部门?

  (学生回答)水稻、小麦、棉花———纺织工业

  (板书)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农业为主

  (提问)主要城市由哪些?首都市最大的城市吗?

  (学生回答)

  (展示主要城市的景观图片)

  (板书)三、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兰堡

  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反馈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南亚西北部的伊斯兰国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历史

  3、民族与宗教

  二、印度河平原为经济中心

  三、主要城市:首都———伊斯兰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探究活动

  上网查找的风俗、与印度之间的关系等资料,讨论印巴冲突升级带来的影响。

  目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识记人口增长的时空分布,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状况。

  (2)理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理解人口是怎样对环境产生压力的。

  (3)理解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的表现和如何运用其趋利避害。

  (4)比较两种经济增长模式的特点。

  (5)理解人口、资源、发展与环境问题的关系,并能应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利用图像、图表、数据进行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德育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密切关系,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2)使学生认识到资源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资源之间的矛盾,进而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意识。

  (3)使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人类活动有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养成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公德意识。

  4、 美育目标

  通过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美化环境的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点

  1、 使学生认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不仅体现在人口增长的绝对数量对环境的压力,同时也体现在人口增长速度的时间和空间差别对环境的影响。

  2、 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理解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导致环境问题。

  3、 通过对经济增长与生活质量关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三、教学难点

  对环境问题本质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

  1、 利用CAI课件辅助教学。

  2、 探究式学习法。

  3、 师生互动、合作学习法。

  4、 图像、图表、数据定量定性分析法。

  5、 案例分析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与组合设计思想

  1、 视频展示环境问题的现象,发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

  2、 多媒体展示社会调查的过程,辅之以学生表演,促进学生学习探究思维规律的形成。

  3、 通过多媒体展示调查结果,并结合教材学习本课知识,进而推导出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多媒体出示练习题,及时反馈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4、 播放视频影片,通过美丽的人居环境与前面的对比,从而呼应主题,引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索。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环境问题的相关影片和漫画欣赏,引出环境问题,通过多媒体和漫画使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同学们从上面的影片和漫画中看到了什么现象?漫画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求知欲。

  播放调查研究的流程图,学生上台演示调研的全过程,教会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整理材料,展示调查的结果,分类汇总,得出初步结论。

  【讲授新课】

  学生阅读教材,教师巡视指导,结合材料学习本课内容,使其理论化、系统化。

  指导学生分析教材“图8。5”和“图8。6”,师生互动。

  一、人口压力

  1、人口增长

  (1)时间分布

  A、产业革命前

  B、二战前

  C、20世纪70年代

  (2) 空间分布

  A、发达国家慢

  B、发展中国家快

  多媒体展示玛雅文化的遗址图片,用玛雅文化的衰落引出人口压力。

  2、人口压力

  人口过多且持续增长,对物质的需求和消耗增多,超过环境供给资源和分解废物的能力,进而产生资源和环境问题。

  引用泰晤士河上的悲剧突出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缺点。

  二、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1、资源的过度利用——资源耗竭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环境的破坏

  三、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

  1、什么是传统的发展模式

  2、学生讨论:“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关系。

  3、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

  【小结】略

  【形成性训练】略

  【课后记】

  1、成功之处:

  2、失败之处:

  3、学生心得:

  4、见解心得:

【地理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地理教学设计02-12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01-31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02-02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01-15

地理教学设计18篇03-31

地理教学设计15篇04-07

关于地理的教学设计10篇01-31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范文04-07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9篇03-28

初中地理教学设计15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