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应用教学设计

时间:2023-05-08 10:27:38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比应用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应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比应用教学设计

比应用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感受有效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式,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难点:

  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预习指导:

  一、自学教材。

  阅读教材第62~63页。

  二、检查学习。

  1.怎样两个量成正比例?

  2.完成"试一试"。

  教学准备:

  课件和口算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通过将近六年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数量之间的关系,例如行程问题中的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再如购物问题中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你知道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吗?这个单元我们要用一种新的观点为,更深入地研究数量之间的关系。什么观点呢?事物变化的观点,让一些量变起来,从变化中发现规律。

  二、教学例1 1.课件出示例1的表

  ⑴看一看,表中有哪两种量?这两种量的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⑵表中有路程和时间这两种量,通过观察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量是有关联的,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2.那么这两种量的变化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下面我们来作进一步的研究。建议大家可以写出几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看一看你有什么发现。

  3.我们可以写出这么几组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

  ⑴发现了它们的比值都是80,大家想一想,这个比值80表示什么呢?这个规律能不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⑵这个比值80就表示汽车行驶的速度,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速度是相同的,一定的,因此可以用这样一个式子来表示这个规律

  ⑶同学们,在这个题目中,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课件出示: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⑷现在你能完整地说一说表中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吗?

  4.刚才我们初步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接着我们继续来看下面这个题目,教案《正比例意义教学设计》。

  ⑴课件出示"试一试"

  ⑵请大家先根据题目里的信息把表中的数据填完整,然后说一说总价是随着哪个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课件出示表中的数据。

  ⑶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铅笔的总价是随着购买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集体交流:

  ⑷我们先来看第2个问题,可以写出这么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0.3、=0.3…它们的比值相等,你写对了吗?

  ⑸再看第3个问题,这个比值表示的是铅笔的单价,我们可以用总价:数量=单价(一定)这个式子来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因为总价和数量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数量变化,总价也随着变化,当总价和是对应数量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单价一定)时,我们就说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成正比例,铅笔的总价和购买的数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⑹你能完整地这样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吗?

  ⑺同学们,我们通过以上的两个例子认识了正比例的关系,想一想,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那么正比例的关系可以用怎样的式子表示?

  课件出示课题。

  ⑻回顾一下,我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两种数量能成正比例的?

  指出:我们可以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的比值是不是一定来判断两种数量能不能成正比例。

  5.完成"练一练"

  ⑴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判断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并说说为什么?

  ⑵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因为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零件的数量也随着变化,当生产零件的数量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每小时生产零件的个数一定)时,我们就说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小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正比例的意义,你知道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了吗?

  三、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三第1题。

  请大家继续看课本66页第1题

  2.完成练习十三第2题

  ⑴继续看第2题,请你判断,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⑵同一时间,物体的高度和影长成正比例,因为每次物体的高度和它对应的影长的比值都是三分之五,是一定的。

  3.完成练习十三第3题(课件出示题目)

  ⑴课件出示放大后的三个正方形、

  ⑵大家看一看,你是这样画的吗?

  ⑶接着请同学们对照表格计算出放大后每个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校对学生做的情况。

  ⑷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②正方形的面积与边长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四、总结。

  通过计算正方形周长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因为它们的每组比值都相等,都是4;同样通过计算正方形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我们可以判断它们不成正比例,因为它们每组的比值是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是不一定的。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

  我们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比应用教学设计2

  [教材简析]

  比的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比与分数的关系和掌握简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把比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了按比分配的解题方法,不仅能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数量进行分配的问题,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对于“按比分配”的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甚至解决过,每个学生都有一定体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通过今天的学习,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总结并内化成学生的一个巩固的规范的分配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按一定比来分配一个数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及解题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在自主探索中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最终解决问题。

  2、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按比例分配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解决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

  2、了解比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步骤。

  [教学难点]

  掌握解题的关键。

  [学习方法]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140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生活情景,谈话引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师:各位同学,现在是橘子丰收的季节,大家来看看农场的一些丰收的场面。这些果子老师想把它们送给你们两个班的,怎么分配这些果子呢?

  2、学生交流分配方案。

  (1)平均分配,把橘子平均分给两个班

  (2)按人数分配,人多的班分多点,人少的班分少点。

  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抓住契机,适时提问。

  (1)师:同学们的提议都很不错,其中认为按人数分配的更加细心和合理。

  ( 2)如果把这筐橘子按3:2来分给这两个班,你们又怎样分呢?

  2、合作交流,动手操作。

  (1)用小棒进行实际的操作。

  (2)分组进行操作,组长记录分配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3、提升认识,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这种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问题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问题—比的应用(板书课题)。

  4、实际应用,解决问题。

  (1)师:如果这些橘子的个数刚好是140个,按刚才的比3:2进行分配,该怎么分?

  (2)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方法。

  (3)提问方法,学生板书。

  方法一:3+2=5140÷5=28(个) 28×3=84(个) 28×2=56(个)

  方法二:3+2=5140×3/5=84(个) 140×2/5=56(个)

  小结: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三、实践运用,巩固练习。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现在有许多生活中的一些运用到比的知识来解决的问题,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一一解决。

  1、课本75页试一试: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需要巧克力和奶各多少克?巧克力与奶的质量比是2:9。

  2、笑笑帮妈妈洗碗,妈妈拿给笑笑一瓶浓缩液,要求笑笑按这瓶浓缩液上的比1:4加清水稀释成600毫升的稀释液洗碗,你能帮笑笑算出要用多少毫升的浓缩液和清水呢?

  3、蛋糕师傅制作蛋糕时,分别使用鸡蛋、白糖和面粉三种原料配在一起,三种原料的比:18:9:8,这样一个7千克的面团需要多少鸡蛋,白糖和面粉呢?

  (1)引导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做题。

  (2)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联系生活,介绍比的应用的广泛性。

  1、举例

  师:今天我们解决了这么多关于比的问题,其实比在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说消毒药水中酒精和水分配,饮料中的各种配料的比……你能举个事例吗?

  2、数学书第56页练一练第2题。

  3、数学故事:

  一个老地主临死时把他的11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继承二分之一,老二继承四分之一,老三继承六分之一,可是三个儿子不知道怎样分,你能帮助他吗?

  孩子在学了按比例分配之后兴趣正在浓厚的时刻,在次给他增加难度,使他们的探究欲望再次得到升华。

  五、回顾教学,总结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比的应用的一些方法。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

  我们班准备在班队会上进行一次制作水果沙拉的比赛。要求:选择几样水果,按照一定的比,设计制作500克一盘的水果沙拉。要求要简介设计的名称、思路,并计算出所需水果的数量。

  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3+2=5 方法二:3+2=5

  140÷5=28(个)140×3/5=84(个)

  28×3=84(个) 140×2/5=56(个)

  28×2=56(个)

  答:大班分到84个,小班分到56个。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一、充分挖掘教材,旧知迁移新知。

  “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课本重点例题当成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必要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因此教师创设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师提出问题,那该怎么分比较合理?学生很快说出两种分法,这位后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借助多媒体或教具,助学生理解新知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主题、客体、媒体处于不断地先通过互作用和转换生成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常常发生难以预设和意料的变化。对此教师从一开始就应该是一个积极、热情的“旁观者”,时时充满着对学生的爱心关注,感受其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审时度势地做出激励,调整,启迪,补充,提醒等及时引导,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就会使学生的学习高效而少费时。从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来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以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使学生明白算理,从而明白按比例分配。由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猜想、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掌握了新知,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习的情趣性,学生不仅为自己的发现而喜悦,也感受到数学带来的无穷乐趣。

  三、教师在小结升华时讲解。

  学生在动手操作、讨论、汇报等具体的情景中明白了算理,学生已经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掌握的比较好,教师只要在小结时加以强调,:刚才同学们的这两种算法都是可以的。第一位解法是先算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几份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了整数乘除法的问题。第二种解法是把各部分数的比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直接求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把比的问题转化成分数乘法的问题。两种方法各有千秋,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

比应用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比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之间关系,除法的意义和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材联系学生已有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对板书的“变式”,启发学生找发现比中存在的数学规律,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并应用这一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比的意义,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已经掌握的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学习。而比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学生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已经掌握了其形成的推理过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类比学习技能。他们完全可以根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主要以商不变性质为主要切入口)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掌握化简比的方法。找准整数比前后项的最大公约数、分数比转化成整数比。

比应用教学设计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3页的例题12。

  二、教学目标: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能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四、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去尾法”或“四舍五入法”。

  五、教具: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一)创设小强生日会的情景。

  1、老师:同学们,今天是几月几日?

  2、老师:今天,老师非常高兴,因为今天刚好是小强的生日,他邀请了我们全班一起去参加他的生日会。大家想去吗?

  3、(播放去小强家的录像课件)

  4、(播放课件)进门后:

  瞧,小强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去问一下他。小强说:“我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我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他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我担心他不能准时赶到。”

  5、老师:你知道小强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他解决吗?

  6、出示题目:

  爸爸的公司离家有60千米。他下班坐的士回家,的士每小时行驶50千米。爸爸回家大约要多少小时?(保留整数)

  学生列式解答:60÷50=1.2(小时)≈1(小时)

  7、提问:小强的生日会在七点开始,他的爸爸五点半才下班,能准时赶到吗?

  (从爸爸下班到生日会开始要1.5小时,现在爸爸从公司回到

  家大约要1小时,所以爸爸可以准时到达。)

  8、老师:刚才,我们是根据什么方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

  (四舍五入法)

  9、导入: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利用商的近似值来

  解决问题。如果所有商的`近似值都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来,你们说行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些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板书课题:《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二、探究新知。

  1、教授教科书第33页的例题12的第(1)小题。

  (1)播放课件:(走进厨房)

  瞧,小强的妈妈王阿姨好像有点烦恼,那我们也去问一下她。小强的妈妈说“今天为了给小强庆祝生日,特意买来了许多菜及一些调味料,准备做一顿美食大餐。但是,买来的香油太大瓶,不方便煮食,想把香油装入小玻璃瓶里。但是不知道需要准备多少个玻璃瓶装?”

  老师:你知道小强的妈妈有什么烦恼吗?能帮助她解决吗?

  (2)出示题目:小强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瓶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

  (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再列式解答。)

  2.5÷0.4=6.25(个)

  答:需要准备6.25个瓶。

  (3)提问:①瓶子应该是一个一个的,能用小数表示吗?

  ②应该用什么数来表示?

  ③有什么方法可以保留整数?

  (4)提问:如果用“四舍五入”法保留整数,应该是多少个瓶子?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题,然后汇报。(6.25≈6要用6个瓶子。)

  (5)提问:根据实际情况,用6个瓶子能将2.5千克的香油全部装入瓶子吗?

  同桌讨论:随机点拔汇报。

  (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香油,还有0.1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6)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进一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就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往整数部分进一。(板书:进一法)

  (7)示范教学:2.5÷0.4=6.25(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2、教授教科书第33页例题12的第(2)小题。

  (1)播放课件:(客厅)

  小强妈妈说:“为了答谢大家刚才的帮助,我特意准备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大家。这些礼物我打算在生日会玩游戏的时候送给大家。为了增加神秘感,我想把礼物包装一下。准备了一些礼盒和红丝带,但我不知道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2)出示题目: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每个礼盒要用1.5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3)学生独立审题,分析题目,列式解答。

  25÷1.5=16.66(个)

  (4)提问:①礼盒数能够用小数来表示吗?

  ②如果用整数表示,根据“四舍五入法”或“进一法”保留整数,那么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5)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因为1.5×16=24(米)包装16个礼盒24米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6)提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7)老师:像这样的题目,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去尾法”来求出商的近似值。方法是在保留整数时,无论十分位数上的数是多少,一律去掉。(板书:去尾法)

  (8)示范教学:25÷1.5=16.66(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

  3、看书质疑。

  请大家打开教科书的33页,先把例12上面的内容补充完整,再想一想,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就提出来。

比应用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学会分析解答有关倍数的三步应用题、

  (二)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已知条件和问题、

  (三)提高学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线段图帮助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 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板演: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树是三年级的2倍、三、四年级一共栽树多少棵?

  2、全班同学根据线段图提问题、

  先编题,再列式、

  (1)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有排球多少个?

  20x3=60(个)

  (2)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比排球多多少个?

  20x3—20=40(个)

  有篮球20个,排球是篮球的3倍,篮球、排球共有多少个?

  20x3+20=80(个)

  编题后把问题在线段图上表示出来、

  订正板演题时要说出解题思路、

  (二)学习新课

  1、新课引入

  把复习题增加一个条件,即“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把问题改成“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像这样的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板书:应用题)

  2、出示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树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读题,理解题意、读出已知条件和问题,并和复习题比较有什么地方不同

  (2)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条件和问题、

  三年级栽56棵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的2倍

  五年级栽棵10棵

  (3)学生独立思考,试算、

  (4)集体讨论、互相交流,说思路、

  教师提出要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根据题里给的条件能直接算出来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叙述自己的思路、

  (求五年级栽树多少棵,必须知道三、四年级栽多少棵、三年级栽树的棵数已经知道,四年级栽树棵数没直接告诉,所以先求四年级栽多少棵,算式为56x2=112(棵),再求三、四年级的总数,算式为56+112=168(棵)、因为五年级栽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所以最后用总数减去10棵:168—10=158(棵)

  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x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如果题中五年级栽树的条件改为“五年级栽树的棵数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多10棵”,怎样求五年级栽的棵数?

  (用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加10棵,168+10=178(棵)、)

  (5)求三、四年级栽树的总数还有别的比较简便的方法吗?

  提示:从倍数关系上考虑,谁是1倍数?三、四年级的总数是几倍数?怎样求三、四年级的总数?

  (四年级栽的是三年级栽的2倍,三年级栽的是1倍数,四年级栽的.是2倍数,三、四年级栽的总数是 2+1=3倍数:56x(2+1)=168(棵),然后再加上10棵,就是五年级栽的棵数:168+10=178(棵)、)

  小结

  解答应用题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是基础,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采用什么方法分析要因题而异,由于解题思路的不同,解题方法也不一样,解题步骤也不一样,因此要灵活运用、

  (三)巩固反馈

  1先画图,再解答、

  学校举行运动会、三年级有35人参加比赛,四年级参加的人数是三年级的3倍,五年级参加的人数比三、四年级参加的总人数多12人,五年级参加比赛的有多少人?

  2、看图解答、

  3、条件有变化、先讨论、独立解答,再集体交流、

  学校里有柳树36棵,松树比柳树少12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和柳树总数的4倍、有杨树多少棵?

  订正时可以明确,题目要求“杨树有多少棵?”这句问话本身数量关系不明显,因此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的关系找出新的数量,直到所求的问题、

  (四)全课总结

  引导学生说出怎样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五)作业

  练习五第1~3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三步应用题是在学生学过的有关倍数的两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发展的,两步应用题增加一个条件,改变其问题,就是三步应用题、本节课仍以思路教学为重点,通过画线段图,学会分析数量关系,以掌握解题思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着重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画线段图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它比文字叙述的题要具体的多,在分析数量关系中,恰当地运用线段图是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因此无论是复习、新课、练习都十分重视画图、看图分析的训练、

  2、重视学生叙述思维过程的练习、应用题不但要注重结果的正确性,还要重视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因此解答应用题要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口述出思维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

  3、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发展和变化、把复习题改变条件可使两步题变成三步题,条件变化了,解题方法也变了,让学生在分析不同的数量关系中,掌握解题思路,达到举一返三的目的

  4、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先基本、后变化、先易后难,把说思路、画线段图贯穿于全课中、让学生通过不同的练习,达到熟悉数量关系,掌握不同的思路,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

  例5 华山小学三年级栽树56棵,四年级栽的棵数是三年级的2倍,五年级栽的比三、四年级栽的总数少10棵、五年级栽树多少棵?

  (1)四年级栽多少棵?

  56x2=112(棵)

  (2)三、四年级共栽多少棵?

  56+112=168(棵)

  (3)五年级栽多少棵?

  168—10=158(棵)

  答:五年级栽158棵、

  简便算法:

  56x(2+1)=168(棵)

  168—10=158(棵)

  练习、看图解答

  (1)小强集邮多少张?

  45x5—20

  =225—20

  =205(张)

  (2)两人共集邮多少张?

  45+205=250(张)

  答:两人共集邮250张、

比应用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精算和估算的区别与联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到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策略,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能结合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计算策略。

  三、教学准备

  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呈现情境,引入新课

  1.呈现情境。

  2.观察清单,提出问题。

  预设1:买空调扇和学习机一共要多少钱?

  预设2:学习机比护眼灯贵多少钱?

  预设3:买这三种商品应该付收银员多少钱?

  预设4:买齐三种商品爸爸应该准备多少钱?

  ……

  3.选择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不同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分析问题,明确思路

  1.理解题意。

  (1)问题是什么?(①收银员应收多少钱?②小红的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2)解决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每件商品的价钱)

  2.讨论交流,明晰解决两个问题的异同点。

  (1)收银员收钱需要精确地计算出结果。

  (2)爸爸要准备多少钱,只要有个大致的估计结果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需要估算,没有必要精算。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估算与精算的区别和适用范围,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独立计算,汇报交流”前安排了本环节。

  (三)独立计算,汇报交流

  1.交流“收银员应收多少钱?”

  558+225+166=949(元)

  2.交流“爸爸应准备多少钱?”

  3.讨论:为什么估得的结果是960元或1000元就一定够了?

  4.小结:学生估算的方法可以是多样的,只要“往大估”能满足购物需要即可。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计算、汇报交流、讨论比较,使学生明确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掌握估算的方法。

  (四)回顾反思,应用巩固

  1.反思总结。

  (1)讨论:在什么情况下用精算的方法,在什么情况下用估算的方法。

  (2)总结:在解决问题时,要认真分析具体情况,在灵活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

  2.应用巩固。

  (1)练习九的第12题。

  (2)将上题的问题改为“准备700米长的网去围够吗?”

  【设计意图】通过反思、练习,让学生体会灵活选择计算的策略必要性。

比应用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第23~24页例1、例2以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五第1~4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掌握用比例解应用题的方法、

  2、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利用已学的正比例的意义,通过自己探索,掌握解答正比例应用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个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正)

  2)、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和高(反)

  3)、一个为0的`自然数与它的倒数(反)

  4)、Y=3XY与X(正)

  5)、每块砖的面积一定,砖的块数和总面积(正)

  二、引入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行驶路程和时间表:

  路程(千米)70140350……

  时间(小时)125……

  (1)、观察提问:

  1)、表中相关的量是哪两种量,汽车行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

  为什么?师从表中圈出140350

  25

  师:将其中一个数当作未知数能编一道就用题吗?

  2)、学生试编

  如学生编题时没有“照这样速度”或“照这样计算”,师提醒:读题的人怎样知道速度一定?

  3)、生汇报所编之题,(选其中一题)师出示例1

  师:你们自编的题目会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吗:

  学生试做;汇报:(师板书)

  生:归一140÷2×5

  倍比140÷(5÷2)

  分数140÷2/5或140×5/2

  方程140÷2=X÷5

  师:大家想出了这么多合理的解答方法,真能干,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的意义、解比例的知识,能不能利用比例的这些知识来解答这道题呢?

  今天我们就探讨如何用比例解答应用题(板书课题)

  二、新知

  1、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所学的比例知识来解答应用题。

  2、讨论后,请两组学生上来写写他们的列式。

  解:设两地之间的距离有X千米

  140/2=X/5

  师:请讲讲你们的解题思路

  学生:根据“照这样计算”可以看出速度一定,也就是路程/时间=速度(一定)既比值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根据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

  师:140/2表示什么?X/5表示什么?

  3、学生总结一下解比例应用题的步骤:

  1)、读题,找出条件和问题。

  2)、找准变量和定量,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

  3)、设未知数。

  4)、根据比例意义列出等式并解答。

  齐读解题步骤,师:这几步中,最关键的是哪步?

  4、出示刚才学生编的另一题: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2小时行驶140千米,已知公路长350千米,需要行驶多少小时。用比例解答该怎样解答。

  师:这道题的定量变了吗?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生试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请学生讲讲解题思路。

  三,巩固练习:

  1、补充条件,使它成为一道完整的应用题,并用比例解答。

  一台织布机织布,4小时织布80千米,照这样式计算()一共可以织多少千米?

  学生1:补充“3小时”后,全体学生试做。

  学生2:补充“再织3小时”学生试做。

  请不同做法的学生板书,并说说解题思路。

  生1:间接设生2:直接设

  解设3小时织布X米解设一共可织布X米

  80/4=X/4+380/4=X/3

  X=60X=140

  60+80=140

比应用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5页、第56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讲练结合,小组合作,三疑三探。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按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意义,并进行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把比熟练地转化成分数,将分数知识横向迁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自探

  1、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学生商量分法,得出:按大班和小班的人数来分比较合理。

  2、大班人数和小班人数的比是3:2,学生用小棒代替橘子分一分。

  (没有告诉学生小棒的数目。)学生分好后,交流分法。

  3、小结。

  二、解疑合探,知识迁移

  1、如果有140个橘子,按3:2分,应该怎样分?学生讨论分法,并试着解决。

  2、交流方法,展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

  ⑴、借助表格分。

  ⑵、发现橘子总数被平均分成了5份,大班占3份,小班占2份。先求出一份的数,再分别乘以3和2,就求出了大班和小班分的橘子个数。别占橘子总数的几分之几,最后根据分数的意义解题。

  3、引导学生小结方法⑶的思路。

  ⑴计算分配的总份数。

  ⑵计算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

  ⑶利用乘法的意义解题。

  4、你喜欢哪种方法,请说明理由。

  5、回忆学过的“平均分配”,可以看成几比几?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小清要调制2200克巧克力奶,巧克力和奶的比是2:9。需要巧克力多少克?

  2、3月12日是植树节,学校把种植60棵小树苗的任务分配给六年(3)班和二年(3)班,两班人数相等。想一想,如果你是大队辅导员,你会按怎样的比例分配,两班各栽多少棵?

  3、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第3题合理搭配早餐。

  四、总结评价,课后延伸。

  1、总结。

  2、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比的应用

  大班30人,小班20人。

  思考:把这筐橘子分给大班和小班,怎么分合理?

  3、先求出一共分成几份,再求出大班和小班分的个数分

  (以上方法可借助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比应用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9~70页例3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与圆相关的组合图形的特征,掌握计算此类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例题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体验图形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提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并能准确计算。

  教学难点:对组合图形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师:古时候,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作是倒扣着的一口巨大的锅。我国古代有“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结合课件出示)虽然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体现在建筑设计上。

  2.课件展示:鸟巢和水立方等建筑,精美的雕窗。

  【设计意图】由传统文化对建筑设计产生的影响导入课堂,自然地引出例题的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实践操作(课件出示教材例3中的雕窗插图)

  师:谁能说说这两种设计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预设1:左边的雕窗外面是方的里面是圆的;右边的雕窗外面是圆的里面是方的。

  师:我们可以将上述特征分别概括地称为外方内圆、外圆内方。

  预设2:都是由圆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组成的。

  师:也就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图形?(组合图形)你能用学具组合出这两个图形吗?

  学生操作,作品展示。

  【设计意图】动手操作的过程是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过程,使学生充分体会图形的组合与位置关系,理解组合图形面积的产生。与此同时,激活了原有的关于组合图形的认识,找到了新知的生长点。

  2.解决问题

  (1)阅读与理解

  师:怎样计算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需要什么条件?先想一想,再同桌交流。

  预设1: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减去正方形的面积。

  预设2:需要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和圆的半径。

  师:只告诉你这两个圆的半径都是1米,你能计算出这两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思考,尝试练习。

  (2)分析与解答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计算左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的?

  预设:正方形的面积是2×2=4(m2),减去圆的面积(3.14 m2),等于0.86 m2。

  师:你是怎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的?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展示:正方形的边长=圆的直径。

  师:在右图中你能得出正方形的边长吗?(不能)该如何计算正方形的面积呢?

  预设1:可以把右图中的正方形看成两个三角形。

  追问:三角形的底和高分别是多少?相当于什么?(底是2 m,高是1 m,相当于圆的直径和半径。)

  结合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预设2:也可以看成四个三角形。

  师:这样一来,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呢?相当于什么?(底和高都是1 m,相当于圆的半径。)

  师:那么,圆与正方形之间部分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学生练习,分析订正。)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观察思考、分析推理等学习活动,得出公共边以及图形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自主地运用已有的知识达成问题的解决。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教师只用几个简单的设问,引出的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展示。

  三、回顾反思,理解算法

  师:如果两个圆的半径都是,结果又是怎样的?结合左图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左图:。

  师:像这样,你能计算出右图中正方形和圆之间部分的面积吗?

  学生练习,反馈讲评。

  右图:。

  师:我们可以把题目中的'条件=1 m代入上述的两个结果算一算,有什么发现?

  预设:和之前计算的结果完全一致。

  【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基础上发现一般的数学规律是本堂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层层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设探索的情境,利用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主动投入到知识的发展过程中。

  四、课堂练习,强化认识

  1.基础练习

  (1)有一块长20米,宽15米的长方形草坪,在它的中间安装了一个射程为5米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它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是多少?

  师:求不能喷灌到的草坪面积,就是求什么?

  (2)一件古代铜钱的模型(如图),已知外圆的直径是20cm,中间正方形的边长为6cm。这个模型的面积是多少?

  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验证结果是否正确?

  2.拓展练习

  在每个正方形中分别作一个最大的圆,并完成下表。

  采用四人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小组汇报展示。

  师:你发现了什么?如果正方形的边长为,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正方形面积为,圆的面积为,面积之比为。

  师:如果是在圆内作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又会有怎样的关系呢?这个问题就作为今天的课外作业。

  【设计意图】基础练习的设计在于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强调对结果进行验证的意识。拓展练习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解答,进一步揭示了圆与正方形的面积之间的关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谁来说一说。

比应用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学习重点:应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教材处理:

  六年级学生在明晰了比与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后,完全能自己找到按比分配的方法。教师在本节课中要起到启发、点拨、深化引导的作用。在教材处理上,有意由两个量的比过渡到三个量的比,旨在归纳出按比分配前提下,无论是两项或是三项,它们的分配方法是一样的。

  教学准备:水杯、水、鲜奶、茶、秤、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分配礼物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节课,老师想送给大家一些特别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1、想一想

  ① 我将礼物的一半给男生、另一半给女生,你们说怎么样?

  ② 如果你觉得不太合理,那你们认为我应当怎样分呢

  ③ 调查班级男女生人数

  ④ 假设所带礼物的数量,(不等同于人数),该怎么分呢?

  如男生30人,女生20人,我只有5个礼物怎么分给男生和女生呢?每个人得到的是多少呢?如果我带10个、15个、50个礼物呢?……

  ⑤ 为什么这么多的分法你们都认为合理呢?,

  师:因为按人数的比来分,落实到每个人手中的礼物就是一样的,这才最合理。

  【设计意图:给学生分礼物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好奇心立刻被激发。教师直接抛出平均分配是否合理的问题,小学生天真的心理决定了他们一定认为不合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同。教师不断的.假设,学生不断的思考,无形中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又一按比分的可能,并在对比中理解到为什么按人数比来分配是最合理的。】

  2、分一分(教师拿出纸杯)

  ① 不知道有多少杯子,你建议怎么分呢?

  ② 依照学生的建议分杯。

  教师依照学生的提议逐次分杯。分后让提议查总数的人核算分配的结果

  ③各种分杯建议的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④这些分杯的方法哪一种最好?

  师: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如果知道总的数量,就直接按比来分;如果不知道总数或不方便查总数时,我们就按比来逐次分,来确保分配的合理。

  3、比一比

  ① 出示“两袋鲜奶”。直接给男生一袋、女生一袋

  思考:这是平均分呢?还是按比分呢?(生答)

  ② 其实,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这个比就是1:1。

  ③ 现在,我们人手一只杯子,但鲜奶只有两袋,想要全班同学都能品尝到鲜奶,你有什么好办法吗?(推出配饮品的建议)

  【设计意图:分礼物的情境是从分橘子的情境中蜕变出来的,我先让学生们想一想,体味按比分是合理的;再让学生实际分一分,感受逐次分和按比分的结果相同;最后让学生比一比,肯定平均分也是按比分的一种。材料发放完毕了,制作奶茶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学生的激情被又一次点燃。】

  二、配制奶茶

  1、制茶前明确:

  A、 制作奶茶需要什么材料?

  B、你打算怎么来制作奶茶?是随便放吗?想想你怎样确定一下这三个材料的用量?

  C、那你们想想要按着怎样的比来配呢?谁来提议一下?

  D、 谁理解这个比的含义了?

  E、哪一个单位最合适呢?

  2、回归具体的量

  A、 顺势提问:如果我有3克奶,要配多少茶?多少水呢?奶茶一共多少克?

  B、逆势提问:如果我想配制2500克 奶茶,要多少奶?多少茶?多少水呢?(板书)

  想一想,你要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在明确单位后,顺势提问问题为的是理清数量关系,顺势思维的模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紧接着的逆势提问与顺势形成强烈的对比,学生会马上领悟到其中的不同,“2500克是总量”的意识很清楚地纳入到学生的脑海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也就应运而生。】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C、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再汇报后

  方法1:联系除法

  方法2:联系分数

  方法3:综合方法

  方法4:方程方法

  【设计意图:在以往,指导学生计算是重点内容,可是,在这里这一部分内容成了学生自由发挥的天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结合他们对分数、除法知识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解决方法。这里没有最好,最适合自己思维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方法。老师鼓励多种思维形式并存。】

  4、品尝奶茶后的思考

  A、感觉怎么样?有什么改进的建议?

  B、如果在这壶(没被品尝)奶茶中加一勺糖,这时,糖就可以说是这个比中的1份了吗

  师:我这一勺是多少你才认为可以在这个比中占1份呢?

  C 、小结:的确, 几个量之间的比,必须在单位统一的前提下,才能成比,否则,每一份的量都不同,就失去了比的意义了。既然前面的一份茶,就是?克,那么这里的1份糖也应当是?克,这样,糖才能以1份的身份站在这里。现在我就将?克的糖防入奶茶中。我想,此时不仅是奶茶的味道变得甘甜了,还有什么改变了呢?

  D、这时,再问要加多少水,你会怎样列式呢?(口头列式就可)

  E、师小结:同学们敏捷的思维令老师欣赏,现在让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依据比,我们合理分配了礼物;依据比,我们又配制成醇香美味的奶茶了,这就是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初次品尝后的学生们是兴奋的,甚至有些人已经觉得新知识如此简单,骄傲起来,教师依据学生的需求添上一勺糖,就势将话题延伸,1勺是否能在这里充当1份呢?这个小小的转折点,会使学生的注意力立即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问题的研究中,更深入地理解了比中各个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心中已经建立起来的数学模型去解答新的问题了。】

  三、回归生活

  师: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下面就让我们到各行各业中,走一走,看一看,哪些问题我们能帮助解决呢?

  1、第一站:某大学后勤部

  今年大学共招收1500人,其中男女生的比是4:1,现有5栋宿舍楼,该怎么分呢?(口答)

  2、第二站:四丰农药加工厂

  农药厂要生产新型农药,药与水的比是3:50,现在已经准备好药30千克,需要加水多少千克?(口答)

  3、第三站:木材加工厂配料车间

  下料通知单:本月要生产教学用的三角板,有长80厘米的木料若干根,将每根木料按着5:2:1分成三部分,搭制成一个三角板,请预算每条边的长度,以便调试机器。

  【设计意图:考察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三角形三边定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严谨思维的品质。】

  4、第四站: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厅

  案情介绍:一年前,李某和王某合资开了一家文具厂,一年后工厂获利5.39 万元,两个人由于没事先约定,发生争执,提出诉讼。

  ① 你们想要什么条件呢?

  ② 材料提供:1、建厂时,李某出资5万元,王某出资3万元。

  2、经营时,李某出勤10个月,王某出勤12个月。

  3、创效益,李某签定6万元合同,王某签定8万元合同。

  ③你会选择哪一条做为判决的依据呢?具体应当怎样分配呢?

  提供法律依据:合伙企业法第33条规定

  “ 合伙企业的利润分配、按照合伙协议的约定办理;合伙协议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由合伙人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由合伙人按照实缴出资比例分配;无法确定出资比例的,由合伙人平均分配。”

  ⑤ 现在你知道法官怎么分配财产的了吗?

  【设计意图:开放的条件,开放的情景,将分配的权利留给了学生。学生会结合自己对各个条件的理解和重视程度,选择不同的分配方法,这里没有对错之分,每一种想法都是智慧的体现,可以说,这时已经超越了数学,对学生更是一次综合能力的考验。最后回归法律,将有法可依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心中。】

  四、总结反思

  ①一节课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现在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自由发挥)

  ② 师总结:掌握按比分的方法并不困难,难的是我们怎样运用它去解决现实中问题,只有丰富自己各项知识,才能更好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11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系统与应用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具备设计数据库模式以及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课程设计作为该课程常规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是承上启下的必要教学环节。下面,我和大家分享一下我所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的任务是:介绍数据库技术的基本概念,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xBASE系列的基本操作,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交互式开发工具,通过课程实习掌握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过程。

  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技术和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具有开发小型应用系统的能力。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的教学由传统“理论教学+笔试”模式改为“基础(包括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教学+课程设计”模式。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Internet技术等)获取、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够完成小型软件的开发。

  二、活动目的

  通过课程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已掌握数据库原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社会或生活需要的调查、分析,做出规划、设计,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开发小型应用软件,从而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知识意义和信息技能,提高自学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

  三、活动内容

  活动内容包括指导学生从生活出发,搜集相关资料,分析需求情况,确定开发项目;要针对开发的项目再采集数据,进行系统规划,确定系统的框架;画出流程图,并以此写出FoxPro程序及进行调试和修改;编写系统使用手册;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和组织评价工作;在课程设计中指导学生自学。

  四、教学设想

  课程设计采取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下,自主地确定设计的课题,确定软件的'内容和表现方式,通过各种媒体进行自学。因此,在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五、教学对象

  20xx级计算机应用专业全体学生。

  六、教学时间

  20xx年5月~6月。

  七、教学过程

  共分为五个阶段:

  1.动员布置阶段

  强调进行课程设计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良好学习环境。印发《〈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说明》,详细地布置设计内容,完成工作,并推荐一些设计项目供学生参考,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指导学生收集资料阶段

  指导学生收集原始资料,初步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并上报指导教师,再由指导教师汇总,教师再根据情况进行个别或集中指导。

  3.协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归纳阶段

  对学生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解决该问题的可行性。通过论证,确定课程设计项目。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分析归纳。

  4.指导规划设计阶段

  学生根据所选课题,进行系统规划设计。(范文网 )包括确定软件(课题)功能、系统结构(数据流程)、程序流程、编写代码、调试程序。这是课程设计的主体部分,这个阶段我们对学生的指导原则是严格要求、规范设计、耐心指导、发扬个性、鼓励创新。

  5.总结评价阶段

  总结采取三种方法:学生自己演示课题,教师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表彰;学生书面总结。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表扬先进,激励后进”,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成功的喜悦,总结学习成绩,增强学习信心;相互了解,通过对比发现差距,确立奋斗目标。

  八、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生主动地学习,并自觉地应用相关知识,同时利用反馈的信息总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并及时地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提供相应的帮助。另一方面,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各种工具去获得信息资源(如文字资料、书籍、Internet资源等),使学生的学习环境空间得到充分扩展。

  九、课程设计结果统计

  课程设计结果统计是完整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

  1.课题分布

  2.课程设计评价统计

  如何科学地进行课程设计的评价,主要考虑下列因素:(1)学生的综合能力;(2)学生应用信息的能力;(3)学生对教学之外知识的汲取能力;(4)学生的创造能力。具体从软件作品(包括所有要求上交的内容)的外观、软件说明书的编写、软件界面和使用方法、软件的结构、编写程序的算法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价。

  十、问题思考

  如何理解课程设计的目的和如何给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价,是课程设计教学的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数据库理论和软件工程学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够对它们形成意义建构,这是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的核心。也就是说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人为的“灌输”,而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的。学生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查阅书籍和文字资料以及利用Internet寻找信息资源培养和提高了自学能力和信息素养,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因此,对学生课程设计的评价不应过分强调设计的本身,而应围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过程中作出的贡献、是否达到意义的建构要求三个方面去进行的。

  总而言之,详细周密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课程设计教学能够科学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多方面素养。

  (作者单位 广东省潮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比应用教学设计12

  课题:

  分数的简单应用

  科目:

  数学

  教学对象:

  三年级

  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之后,学习用分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主要先让学生了解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加深学生对分数含义的理解,学会用简单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接着通过直观操作与已经掌握的分数含义相结合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指导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2、借助解决具体问题的活动,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相关知识,描述一些生活现象;发展抽象概括和类比推理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分数,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9-10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学生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3、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系红领巾等;

  4、学生已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5、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的简单计算;

  6、学生对于分数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于整体和平均分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知道了一个整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和计算。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教学中,首先我通过让学生对比发现一个正方形和4个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体会“1”是一些物体时,如何用分数表示整体与部分关系,初步形成认识:与“1”是一个物体是相同的,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取几份就有几个1份那么多。

  接着,出示苹果图,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的数学思维,并且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一分,亲身经历“整体”由“1个”到“多个”的过程。在分苹果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拓展,让学生了解到“总数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每一份所用的分数表示也不一样”和“总数不一样,平均分的份数一样,每一份的数量也不一样”,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整节课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动作过程和结果,通过语言描述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

  教学重点:

  知道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教学难点:

  从份数的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和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谈话:让学生举例说分数及表示的意思,比较分数的大小,做几道分数的加减法的题,复习分数加减的规律。

  小结: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母就是几,取其中的几份,分子就是几。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数。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初步感知整体由“1个”变成“多个”。

  (1)黑板出示例1(1)左侧的内容

  ①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4/1表示什么意思。

  ②如果涂色部分有2份呢?用分数怎么表示?3份呢? (2)课件出示例1(1)右侧的内容,动态演示剪的过程。 ①课件演示将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了4个正方形。

  问:涂色部分是其中的几份?这样的一份还能用分数表示吗?

  ②这样的2份是4个正方形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③对比两个4/1,它们所表示的意思是否一样?

  小结:不仅可以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还可以把4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其中的1份都能用4/1表示。

  2、从份数角度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课件出示第100页例1(2)的内容,动态演示平均分的过程。(有6个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

  ① 其中的1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你能说说这个1/3表示的意思吗?你是怎么知道每一份用1/3表示的?

  ②1份是苹果总数的1/3,2份是苹果总数的几分之几呢?3份呢?

  3、自主探索,加深认识

  出示学具(苹果图),还可以怎么分?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学生展示,汇报交流

  (3)对比提升,为什么同样是一份,却用不同的份数表示? (平均分的份数不一样)

  4、比较辨析,提升认识 出示课件

  ①你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吗?

  ②为什么都能用1/3表示?(都是把苹果平均分成了3份,取其中的1份?)

  ② 每一份各有多少个苹果呢?(2个、3个、4个)

  ④为什么同样都是1/3,每一份的数量却不一样? (苹果的总数不同,所以每一份的数量也不同)

  三、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1、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1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2、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将9个△平均分成了几份?每1份有几个△,2份呢?)

  3、完成教材第100页“做一做”的第3题。 同桌合作学习,动手摆一摆,并说一说想的过程。 (把这个10根小棒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1份是2根,2份就是4根。)

  4、完成教材第102页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让学生结合图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意义。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评价设计:吕家岘小学办公室主任对我的这节课作如下评价: 首先白丽老师作为一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在第一次公开课上能达到这个教学水平还是不错的,当然除了优点以外,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整个课堂气氛的创造上还不够,还要进一步下功夫,另外课堂的把握上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多听老教师的课。 板书设计: 分数的简单应用

  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 1份是苹果总数的 2份是苹果总数的

  12÷3=4(人) 12÷3=4(人) 4×2=8(人)

  答:女生有4人,男生有8人。

  教学反思:分数的简单应用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认识、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分数计算的基础上而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这节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把分数的`意义、分数的计算和解决问题融为一体。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学生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抓住小学生好动的特点,充分利用操作材料,组织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促使学生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并用。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探究,营造了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2、问题引导,落实目标。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研究者、发现者。课堂上教师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由地思考探究、操作交流。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知识从形象到表象再到抽象的过程。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例如:三分之一是女生,三分之一表示什么意思?三分之二是男生,三分之二是什么意思?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再如: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男、女生的人数,再以小组为单位和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通过交流的过程学生将图形、语言、算式三种表征进行有机结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加深了对分数的理解。

  3、大胆放手,能力培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给予了学生自己操作、主动探究的空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真正的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全体汇报交流时,思维相互碰撞,智慧相互启迪,有的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有的学生画一画,有的学生用算式计算,且算法多样。达到不同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目的,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4、本节课抓住了学生的身边生活去学习数学,应用数学。把教材的内容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同时也消除了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

  通过本节课也看到了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譬如时间安排前松后紧,有一点拖堂;教师语言还不够精炼,上下衔接不流畅。但今后的教育道路还很长,我会不断努力,每一节课都会与我的学生共同成长。

比应用教学设计13

  (1)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

  2.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难点:三角函数在解直角三角形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直角三角形ABC中,∠C=90°,a、b、c、∠A、∠B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sinA=cosB= sinB=cosA= tanA= tanB=

  (2)三边之间关系 (勾股定理)

  例 1在△ABC中,∠C为直角,∠A、∠B、∠C所对的边分别(3)锐角之间关系∠A+∠B=90°.

  以上三点正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已掌握Rt△ABC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教师在学生思考后,继续引导"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至少有一条边?"让全体学生的思维目标一致,在作出准确回答后,教师请学生概括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由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两个已知元素,求出所有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

  3.例题

  例1:已知a、b、c为Rt△ABC的'三边,且斜边c=30

  a=15,解这个三角形.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很多,灵活多样,学生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例题具有示范作用.因此,此题在处理时,首先,应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其次,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解 ∵sinA=a/c= 1/2

  ∴ ∠a=30° ∴ ∠B=60°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b=

  例 2:在Rt△ABC中, ∠B =30°,b=20,解这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在学生独立完成之后,选出最好方法,教师板书

  完成之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一边一角,如何解直角三角形?"

  答:先求另外一角,然后选取恰当的函数关系式求另两边.计算时,利用所求的量如不比原始数据简便的话,最好用题中原始数据计算,这样误差小些,也比较可靠,防止第一步错导致一错到底

  注意:例1中的b和例2中的c都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或其它三角函数来计算,但计算出的值可能有些少差异,这都是正常的。

  4.巩固练习

  (1)P74 练习(单班)

  (2) P77习题1(双班)

  说明:解直角三角形计算上比较繁锁,条件好的学校允许用计算器.但无论是否使用计算器,都必须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整个过程.要求学生认真对待这些题目,不要马马虎虎,努力防止出错,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总结与扩展

  1.请学生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还有五个元素,知道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另三个元素.

  2.教师点评.

  四、布置作业

  1 、P84习题1 、2.(单班)

  2 、P78习题6(双班)

比应用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分析

  《比例的应用》为全日制聋校数学第十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三部分内容,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从构建上更注重学生技能的养成和知识的运用。把通过三个相关联的量求第四个量的运算,用方程的方法呈现为比例的形式,这样从视觉上更附和了聋生的认识特点,同时也把复杂的等量关系更清晰的更简单的体现在比例的内容里。让学生轻松的理解比例就是在等号两边表示两组相等的比。这样的方法也是比例应用题的一大特点。同时更有助于学生从理论知识到技能操作的转变,使新课程理念融入于特教课堂。

  二、教学方法

  情趣导入法、总结法、问题导入法及指导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应用题中比例的意义,并根据比例的性质解决应用问题。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应用题中已知条件与未知条件的分析并确定数量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求解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求知欲。

  4、缺陷补偿:通过对问题的分析,积累语言发展思维。重点:利用比例的意义确定等量关系。难点:数量间的运算关系。

  四、教学流程:

  1、兴趣入题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毕业后未来的生活呢?现在我请大家为自己的将来设想一下,你准备做什么呢?”。

  2、初探新知

  出示根据学生的理想加工的题例。

  董健昕同学经营一服装店,卖3件衣服可以盈利150元,按这样的收入计算,每月卖出80件可以盈利多少元?

  让学生运用“三步”解题法,分析问题。

  1看

  已知条件包括:3件、盈利150元、80件求知条件:盈利多少元?

  2找

  从名数看包括四种数量:件数、盈利总额、件数、盈利总额。且四种数量是两两重复的。

  确定数量关系:总额与件数间的关系是除法,进一步确定比例关系,总额:件数=总额:件数。

  等号左边的总额为150元,件数为3件,等号的右边总额为?,件数为80件。

  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150×80÷3?=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巩固方法:

  出示文本中的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让邻座的学生间进行比较分析,确定数量及数量间的关系并求解。

  即时小结:

  比例的形式就是:比=比,应用题中的比例即为:左边的数量关系等于右边数量关系。如何利用比例来解应用题就是看是否有两两相对的数量,并确定对应的数量间是否存在正、反比例关系。让学生从抽象到直观的掌握方法。

  课业布置:

  紧扣学生的理想出示题例二:职业课上,每天做8面国旗,要10天完成,如果每天做10面要几天完成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1看:(已知:3件、盈利150元、80件)(未知:盈利?元?)2找:(总额:件数=总额:件数)3解

  解:设盈利?元。 150:3=?:80 3?=150×80?=4000答:可以盈利4000元。

比应用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一册第49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过比、分数乘法意义以及分数乘除应用题之后安排的,既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分析:

  按比例分配问题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按比例分配问题有多种不同解法。现在小学教材中一般都采用把比转化为分数用分数知识来解答。因为学生对理解比和分数的关系比较了解,对分数应用题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学习起来应该比较容易。所以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如何把比的问题转化为分数问题来解决。何如解决生活中的按比分配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掌握按比分配的思想,形成按比分配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征,能运用按比例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视学生数学探索按比分配问题的活动经验的积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意识和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喜欢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按比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正确分析,灵活解决按比分配的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尝试发现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有机结合。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教学情境

  1.听着歌曲《秦岭最美是商洛》,欣赏商州莲湖公园的图片。

  2.莲湖公园这么美,那你对莲湖公园了解多少呢?新建的莲湖公园水域面积有多少亩?绿化面积有多少亩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听音乐、赏美景、猜地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为建设家乡而发奋学习的激情。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生活,学数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二、实施教学

  1.出示例1.扩建后的莲湖公园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共165亩,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2.

  (1)从这句话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呢?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讨论提示

  ①绿化与水域总面积被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各占几份?

  ②绿化面积占它们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水域面积呢?

  (4)展示学生的四种做法

  ①先算每一份,再按各部分的份数算。

  ②先算各部分占全部得分率,再按分数乘法应用题算。

  ③先算全部是各部分的几分之几,再按分数除法应用题算。

  ④列方程计算。

  (5)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较好。

  2.展示课题《比的应用》

  【设计意图】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整合。这里我用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题材呈现“按比分配”的知识点,舍弃了教材原有的题材。其次,在呈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再次,是重视了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引导和巧妙运用。既重视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对算法进行了优化。

  3.知识运用:例题变形

  扩建后莲湖公园总面积220亩,其中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比是1:1:2.问未绿化的陆地面积、绿化面积和水域面积各是多少亩?

  4.学以致用:医用酒精是用蒸馏水和纯酒精按1:3配制而成。

  ①若有200ml蒸馏水,需要多少毫升纯酒精恰好能配制成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②若有1200ml纯酒精,有足够的蒸馏水能配制成多少毫升符合要求的医用酒精?

  【设计意图】重视孩子对知识灵活迁移运用能力的培养。

  5.我是小法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学校把栽300棵树的任务分配给六年级三个班,三个班的人数分别是46人、54人和50人。最合理的`分配方案是每班栽100棵树。()

  (2)有一些苹果分给幼儿园得小朋友们,大班分得二分之一,中班分得三分之一,小班分得六分之一。大中小班分得苹果的数量之比是

  即3:2:1()。

  【设计意图】首先,让学生知道平均分是按比分配的一种特殊形式。其次,为拓展运用清障护航。

  6.拓展运用

  有一位老人,他有三个儿子和17匹马。在他临终前对他的儿子们说:“我已经写好了遗嘱,我把马留给你们,你们一定要按我的要求去分。”老人去世后,三兄弟看到了遗嘱。遗嘱上写着:“我把17匹马全都留给我的三个儿子。长子得一半,次子得三分之一,幼子得九分之一。不许杀马,不许流血。你们必须遵从父亲的遗嘱。”

  温馨提示:三个儿子分得马的数量之比是几比几比几?化成最简整数比结果是几比几比几?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古代趣题中折射出的按比分配原理。

  三、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

  (1)解决“按比分配”型实际问题的方法

  ①、求出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由各部分之间的数量比可得出各部分占总体的分率。

  ②、用分数乘法求出各部分的量分别是多少。

  (2)我对新建后的莲湖公园有了更多的了解。

  四、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55第4题;

  选做题:课本56页第7题;

  思考题:课本56页第11题。

【比应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2-07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04-2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5-01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15篇04-21

关于《杠杆的应用》教学设计范文04-18

《正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模板04-18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设计03-19

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优秀教学设计模板07-08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4-09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