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8 12:24:4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复习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复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复习教学设计15篇

复习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100—101页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系统认识20以内数和顺序及大小。

  2.熟练掌握数的组成;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一”和“十”、比多比少等概念。

  3.对钟表及整点时间有初步的认识。

  4.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过程

  一、“糖葫芦儿串一串”——忆一忆

  师:时间老人的脚步可真快!在这将近一学期的时间里,小朋友们都学到了哪些本领?你们能把这知识的“糖葫芦”串得长又长吗?

  学生畅所欲言,教师随机在红圈圈里填上相应的内容如“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

  [设计意图:用“糖葫芦”新颖的创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以积极的状态提取大脑中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度。]

  二、“智慧岛上走一走”——理一理

  师:刚才小朋友串的糖葫芦可真是又长又甜呀!为了奖励你们,我决定带你们去“智慧岛”,愿意吗?

  1.第一站:“直尺上的学问”。

  师:(出示直尺)这是一把神奇的小尺,上面有许多学问呢!谁来当“小老师”考考大家?

  生:谁能从大到小数出小尺上的数?

  生:你会2个2个数吗?你还会怎样数?.....

  生:比9小1的数是多少?9后面的一个数是几?

  生:15左面有几个数?12和7,谁离10近一些?

  生:从右面数,第4个数是多少?

  ……

  (学生对于自己有机会上台做“小老师”考同伴很是得意)

  2.第二站:“计数器上的操练”。

  (1)师:(出示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是什么位?

  (2)教师在计数器上拨出11,让学生读数,并问这两个1表示的意思相同吗?为什么?

  (3)“你说我拨”活动:(分为男子组与女子组)

  由一生随意说数,另一生上台拨计数器,并说出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其他学生“检阅”)

  3.第三站:“画张智慧图”。

  在老师的引导或合作下,把相关联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如: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导学生系统地建构知识:“第一站”简简单单的'直尺上却涉及到数的大小、顺序、数数、左右、前后、几与第几等知识,“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二站”的计数器操作突出了复习的重点,并以“你说我拨”的比赛活动推向一个高潮。“第三站”则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整理知识,把相关联的知识初步用图表示出来。最后以一面“数形结合”的红旗激励他们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三、“练功场上比一比”——练一练

  1.做书上第2、3题。(包括数的顺序、组成)

  2.书上第4题:“小明的一天”(认钟表)。

  师:出示图,问小明在干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师追问:为什么是2时?为什么要写清楚是“下午2时”、“晚上8时”?

  (同桌互相交流方法,再填在书上)

  3.做第5题。(这题综合了认物体、分一分以及统计等方面的知识)

  (1)分小组讨论、填表,并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然后集体交流。

  (2)讨论:“还可以怎么分?”(可以按颜色分,或按有无曲面来分等,只要说得合理就要肯定)

  (3)让学生说说统计的方法?怎样统计就能又对又快?

  4.拓展题:按规律填空,看谁方法多?

  ()()1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中既安排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如书上的第2、3、5题等,也安排了需要与生活紧密相连的实践能力的训练,如结合情境认钟表,更有思维发散与拓展的训练,如对物体分类的多样性与按规律填空的不唯一性。可谓是“循序渐进”。]

  四、回顾复习说感受——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课后与同学共同分享复习的好方法。

复习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的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

  2、能够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3、利用教材的情境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看图说话,拼读音节。

  教学准备

  带调的6个单韵母和学过的10个声母的字母卡片;

  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我会读。

  1、打乱顺序认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卡片,看谁读得又快又准。(集体读)

  2、按顺序连读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区分字母不同的发音方法。

  二、第二题:我会写。

  1、出示:b---df---tn---mu---ü

  先集体认读,再说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顺口区别。

  2、对比抄写,边抄写边小声念字母。

  3、游戏:给声母找朋友

  把6个单韵母和10个声母的卡片分别贴在16个同学的胸前,这些同学依次走上台,问:“谁是我的好朋友?”如果某位同学胸前贴着可以与之相拼的韵母,就要立即走上讲台,站在他的左侧,并大声读所拼出的音节。

  第二课时

  一、第三题:看看读读。

  1、看看图上画着哪些东西,你认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音节:lǎ?bɑ、mùtī、yīfu、pùbù、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来说一句话吗?

  3、读音节。(指名读、开小火车、齐读)

  二、第四题:我会连。

  1、看看图上画着哪几种动物?

  2、拼读音节,指一指音节所说的动物在哪里?

  3、画线把动物和相应的音节连起来。

  三、第五题:我会认。

  1、打乱顺序,卡片认读生字、词语:大、土、米、我、马、地、爸爸、妈妈。(指名读、开火车、齐读)

  2、给生字扩词,看谁找的朋友多。造句,用上这些词语说一句话。

  3、游戏:找朋友。

  把生字卡片发给学生,教师或请学生来组词,说出一个词语时,拿着词语中所带的`生字卡片的小朋友上台来,并拿着卡片领着同学读,如:“大,大家的大”。小朋友的本领真大,这节课,小朋友们又认识了一些新的词语,老师真为你们高兴!

复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2.进一步明确训练的目标。

  学习内容和教学对象分析:

  近十年来,高考试卷对成语的考查,重现率为100%,主要是对成语的辨析选用和成语使用是否正确的考查。

  学生从高一下学期开始设立自己的成语积累本,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成语。对成语的考试也有一定了解。但尚未作较系统的复习,平时的综合测试中成语的失分较多。许多学生在成语复习方面往往感到无可适从,或者死记硬背,或者弃之不顾。成语使用成为成语学习中的盲点和误区。因而需要强化高考考点,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教学阶段:“一模”前

  课时:两节

  课前作业:

  1.阅读《系统复习用书》之《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一节,注意阅读《常见近义成语》。

  2.完成《专题训练用书》的经典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明确高考考点,教学目标(略)

  [设计说明]让学生明确地了解高考的要求。

  二、讲评经典题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两点:1)成语运用题的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几个方面:望文生义、近义混用、对象搞错、语境不合、褒贬失当。2)考查成语一般采用辨析题型。

  [设计说明]让学生对高考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并初步了解常见错误类型,使下一步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

  三、讲解正确理解和使用成语的方法

  (一)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1.电脑展示错例

  1)此文内容空洞,语病百出,简直是不刊之论,怎么能在我们杂志上登载呢?

  2)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

  3)我已经再三地提醒他操作的步骤,可是他仍不以为然,才酿成这次的事故。

  4)有人认为唐代诗人王维除了作诗之外别无长物,其实,王维的画也绘得不错。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一: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

  3.类似的成语举例,先由学生举例,教师作补充。

  屡试不爽:爽,差错。多次试验都不错。

  间不容发:间,空隙。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情势危急到了极点。

  不足为训:训,教导、规范。不值得作为行为的准则。

  大方之家:大方,专指学者、内行人。

  不名一文:名,占有。一个钱也没有,很穷。

  文不加点: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差强人意:差,稍微。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1.电脑展示错例

  1)泥浪的拍击,龙头的扑撞,使两岸发出振聋发聩的巨响。

  2)青年志愿者来到军属大妈家,登堂入室打扫房间,大家干得热火朝天。

  3)辩论会上,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教授真有一种如坐春风的感觉。

  4)好一幅“梅花闹春”图,这妙手回春之作,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二: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3.类似的成语:

  方枘圆凿:方榫头,圆榫眼,两下里合不起来。比喻两者格格不入。

  和盘托出:原意是端东西时连盘子都托出来。原来比喻毫不保留地全都拿出来。后来比喻毫不保留地说出实情。

  李代桃僵:僵,干枯。原意李树代替桃树而死。原来比喻兄弟间互爱互助。后比喻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是否相融

  1.电脑展示错例

  1)英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威灵顿将军就是在六次失败后,死灰复燃,打

  垮拿破仑的。

  2)为了救活这家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岳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累。

  3)当年中国音乐家往外走,现在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趋之若鹜地进入中国。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三: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色彩是否相融。

  3.类似的成语举例:始作俑者、巧言令色、巧舌如簧、过江之鲫、夸夸其谈、弹冠相庆、无独有偶、煊赫一时、无所事事、兴师动众、投其所好等。

  (四)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1.电脑展示错例

  1)各种花卉,争奇斗妍;若用国色天国来形容,实不为过。

  2)小明生病了,大家去医院看望他,一进病房,见他精神矍铄,大家就放心了。

  3)大会上,厂长率先发言,他的发言确实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4)在我和爸爸之间,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都是做了以后才让我知道。

  5)同学们经常向教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四: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3.类似的成语举例:豆蔻年华、美轮美奂、蓬荜生辉、汗牛充栋、秦晋之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举案齐眉、结为连理、天作之合、破镜重圆、琴瑟和鸣、比翼双飞、相敬如宾。

  (五)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

  (《系统复习用书》中的'“常见近义成语辨析”可以充分利用。)

  1.电脑展示选择题

  1)想不到昔日的浪子变成了英雄,这就不得不令人——。(A、另眼相看B、刮目相看)

  2)责任编辑只对文字部分负责任,对印刷的其他环节则——了。(A、望尘莫及B、鞭长莫及)

  3)乐于助人本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迂腐。(A、无可非议B、无可厚非)

  (答案:1B2B3A)

  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五(1):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尤其是形相近而义不同的成语。

  3.举例

  骇人听闻:骇,惊吓。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耸人听闻:耸,惊动。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心驰神迷:整个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一心向往。

  不翼而飞,不胫而走;不可思议,不可理喻;披肝沥胆,呕心沥血;首屈一指,屈指可数等。

  此外

  4.电脑展示选择题

  1)如果你们坚持与人民为敌的政策,_______,制造事端,还有什么铸剑为犁的余地吗?(A、一意孤行B、固执己见)

  2)他在敌人的监狱里备受折磨,浑身被打得________。(A、遍体鳞伤B、体无完肤C、皮开肉绽)

  3)会上,他那狭隘的观点被众人驳得———。(A、遍体鳞伤B、体无完肤C、皮开肉绽)

  (答案:1A2AC3B)

  5.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共同总结规律,得出正确使用成语的方法之五(2):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成语。

  6.类似的例子

  (可参看《系统复习用书》)

  [设计说明]从练习到理清解题的思路,总结方法,最后再举例,举一反

  四、让学生掌握高考成语题的解题方法。

  五、结课

  1.方法总结复述

  ①正确理解成语中关键词的含义,不可望文生义

  ②在理解原意的基础上,把握比喻义

  ③审视成语的感情色彩与所处的语境是否相融

  ④审视成语使用的适应对象、范围与句意表述的对象、范围是否吻合

  ⑤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尤其是形相近而义不同的成语

  ⑥辨清容易混淆的成语,意义相近而有细微差别的成语

  2.正确使用成语,还必须注意词意的轻重,语法上毛病,如修饰欠妥当、搭配不正确,重复罗嗦等等,在以后的练习中可以进一步渗透。

复习教学设计4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内容目标中的相关要求

  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在本册教科书的第四、六单元中,也已经学习过了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掌握了约分、通分和把假分数与整数进行互化的方法。本单元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运算定律和性质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乘、除法以及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理解了整数、小数加减法的含义及其计算方法,在第四单元中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了通分的方法,同时,三年级借助直观图初步学习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分数的加法和减法》也将为六年级上册的分数乘、除法计算和分数、小数、百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作好铺垫。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三年级上册已学过一些简单的(分母不超过10),但当时采用直观的方法进行学习,没有引导总结一般的计算方法。本册第四单元,系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建立起了“分数单位”的概念。本小节系统学习分数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总结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一般计算方法。利用类推,让学生自主把握计算的关键——通分,填出通分后的两个分数,并算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结果。

  学习目标

  1、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2、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加法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分数加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简算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学习难点: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学习方式:同桌交流、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评价任务

  任务1:通过观察能说出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任务2:通过练习能正确计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一、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师:昨天老师布置同学们回家对第五单元分数的加减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现在给大家一段时间,把整理的`结果在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大家相互补充,比一比谁整理的全面、系统。(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掌握学生整理的情况)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下面我们请几位同学来展示整理的结果。

  学生大概会出现不同样式的网络结构图。

  如:树状整理图,表格整理图,大括号整理图,编号整理图等。

  内容包括: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1)同分母分数加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2)同分母分数减法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3)同分母分数连加、连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1)异分母分数加法(2)异分母分数减法

  (3)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a、不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b、带括号的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3、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

  (学生交流时,采用边展示边补充的合作方式。下边的同学可以随时向台上的同学提问,质疑。构建知识结构,进一步理解认识。)

  师:同学们归纳整理的能力越来越强,大部分同学整理得都非常的全面,有条理,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展现,既突出了知识体系,又有自己的个性。

  三、强化重点,拓展深化

  师: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分数加减法的计算,他们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请小组的同学,一起回顾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一起回顾)

  指名交流: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总结完毕,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对于回答特别好的小组或学生,要加以表扬。)

  四、自主检测,评价完善

  (一)自主检测。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做一组测试题,看看大家能否熟练掌握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

  1、解方程

  x+2/5=9/10x-(1/4+1/5)=7/10

  2、用简便方法计算

  3/8+1/5+5/82/5+3/5—5/7

  5/12—1/6—5/6+7/122—2/7—5/7

  4/7+(17/24—4/7)12/13—(12/13—2/3)+1/3

  3、一段红布,做红领巾用去了3/10米,做小红旗用去了3/20米,还剩下7/20米,这段红布原来长多少米?

  (二)评价完善

  学生做完后,全班订正,教师根据学生做的情况进行评价,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

  五、课堂总结

  1、谈收获:通过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自我评价: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分数加法和减法的整理与复习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先通分,转化为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

  加减法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混合运算,跟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顺序相同,

  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对分数同样适用。

复习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和反问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说说常见的修辞手法。

  说说什么是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和拟人。

  (指名生回答,师板书,引出本课复习内容——修辞手法)

  二、总结: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2)排比: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4)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自问自答)

  (5)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

  (6)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二、比喻句的辨析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

  2、在书法家的笔下,它们更能生发出无穷无尽的变化,或挺拔如峰,或清亮如溪,或浩瀚如海,或滑如凝脂。( )

  3、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

  4、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

  5、团团如果跌一跤,几个举重运动员都扶不动他,只能用起重机吊起来。( )

  6、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

  7、“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摩着你。( )

  让学生说说修辞手法复习时要达到什么要求,师总结出示教学目标

  练习二:下列句子中使用了比喻的是( )句。

  A、像您这样的高个儿干不了这重活儿……

  B、小丽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

  C、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D、猎人微笑着说:“在大森林里,你不能像个客人,得像个主人……”

  E、小珍珠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说说为什么只有F句是比喻句?

  小结:怎样识别“像”字句是否是比喻句呢?这就要看句子是否同时具备了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二是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

  三、识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练习三:判断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每条岭都那么温柔。( )

  B、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

  C、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 )

  D、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

  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

  师总结: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的特点和区别:

  1、比喻句,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性打比方。比基本结构为三部分:本体、比喻词、喻体。

  2、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一定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是否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

  练习四:

  1、把下列句子补充成比喻句。

  ①红得透亮的柿子,像( )。

  ②刺猬浑身长满了像( )的硬刺。

  2、把下列句子改成拟人句。

  ①天上的星星在闪烁。

  ②小鸟在林间鸣叫。

  ③顽皮的雨滴像调皮的男孩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④海棠果像个有礼貌孩子冲着我点头微笑。

  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就成了拟人。

  练习五: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A海自己醒了,喘着气,转侧着,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

  B走进这么大这么美的草塘,犹如置身于大海之中。浪花翠绿翠绿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绿得令人陶醉。叠叠的浪花欢笑着,翻滚着,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这怎么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

  练习六:按要求写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

  仿写: 。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练习七: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至少3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复习教学设计6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既是语言表达的目标,也包含着若干语言表达的技能。这里只谈语言表达的简明。

  一、什么是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尺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例1:还有一种立体的会说话的图书,也很吸引人。它们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的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的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2: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节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筒,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庭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应把它删去。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3: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嗦、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处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使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会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高考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当然,从中学生的表达来说,还要避免滥用修饰,滥加形容。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

  1、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在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2、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3、指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时,可以理为“嘉宾”,作为后一义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四、典型题分析

  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种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

  这是1998年第32题,考查通过修改使语言简明的能力。答案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这段语言材料来自中学生作文,有不少多余的话,不够简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与后面的“原因”,都是表原因,重复,两处必须删除一处。由于③处已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的影响”显得重复,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因此两处中必须删除一处。

  解答考题要注意“必须删除”的要求。如⑦处“才会逐渐变坏的”其实也可删除,但这不是“必须”删除的。如果将②③④三处一起删去,整个句子似乎也通,但原句“除了……外,更重要的……”这层意思也被删去了。这就不符合题目。“不影响原意”的要求了。

  2、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这是20xx年全国春的第25题,必须保留的是②③④⑦⑨。

  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3、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横线上。

  由于人体脂肪的密度远小于人体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所减去的体积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可以删去的是:

  这是20xx年春季试卷的第25题。可以删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脂肪密度远小于肌肉蛋白和水,是“因”,减掉脂肪的效果好,是“果”。①②③⑤⑥⑦可以删去是显然的。⑧不可以删,删去则文句不通。

  五、练习与答案

  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曾经在北大工作了三年的年轻学者,他穿着一件大而黑的衣服,用右手持教鞭,正在就关于当前的学术研究问题与会者作专题报告。

  答: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2、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3、为使语意简明,下面一段话中标号处哪些可删去,哪些需作改动,并改正。

  质量低劣的图书终将受到读者的的唾弃,或成为滞销书或一堆废纸,而那些优质图书则会站稳脚根,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或成为畅销书,或对两个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可删去:

  修改:

  4、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重复啰嗦,在不影响原意的条件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有些可以吞咽②;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③、品尝④,慢慢品味⑤;有的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⑥,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⑦、细读⑧、反复读⑨,经常读⑩。

  必须删除的是:

  5、下面广播稿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简明,请给予修改(不超过60字)

  今天下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为希望工程筹款的文艺义演。这场义演由学校团委会组织,由学生艺术团和教工合唱团联袂演出。演员的演出十分精彩,会场的气氛也十分热烈。全校200多教职工和20xx多学生都涌跃捐款、捐物。据组织者的初步估计,这次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筹捐的文艺义演将会筹到3万多元和一批图书文具。最近将会把这次义演筹得的3万多元捐款和图书文具一并转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到发稿时,义演刚刚结束,已共筹得捐款3万多元及图书文具一批。

  6、下面的句子拖沓啰嗦、语序混乱请加以修改,使其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出句子的原意。(不超过30字)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密些,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疏些,荔枝壳裂片的片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所造成的。

  7、下面提供的是同一作品的原作稿和修改稿的文字,任选两句作修改前后比较,指出原句的不足之处(或修改后的效果)。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无力地在空中飞舞,②无目的地落下地来。③在墙脚已经砌好了一条白色的路,左右两边各有这样的一条,④好像给中间的泥泞的道路镶了两道宽边。

  修改稿: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②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③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④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甲地一工厂的采购员张平,去乙地购买疫备。他购买一台牛头刨床,价xx万元。张平买好7日6次的船票,起程返厂,航程约一天,8日下午4点抵达,船停泊在2号码头。牛头刨床同船抵达。牛头刨床笨重,需要厂方派车来接。

  (1)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则电报正文。不超过25个字。

  电报正文:

  (2)假定甲、乙两地只有水路,每天只有一班船,抵达的时间是固定的,停泊的码头也是固定的。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4个字。

  简化的电报正文:

  (3)如果张平出发时已确定只买一台牛头刨床。再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0个字。

  再简化的电报正文:

  附:答案及简析

  1、①②③(如果不保留这三个词语,不仅表意不准确,而且句子不完整。其他词语虽然也有可保留的,但不是“必须”的)

  2、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

  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3、①③;②④改为“甚至”。(①“或”,或许,表意不准确,也是多余的,应删去;②“或”前后是递进关系,应改为“甚至”;③“或”应删,理由同①;④修改理由同②)

  4、②④⑩(“吞咽”与“浅尝”、“咀嚼”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应删;“品尝”与“仔细咀嚼”同意,应删;“经常读”与“反复读”重复,应删。

  5、到发搞时已捐款3万多元,图书文具一批。据了解,这批捐款及图书文具将在最近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

  (画线句与上文有重复,本身也有重复,就作删改。否则,广播出去,令人听不明白)

  6、荔枝壳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的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大小”“疏密”、“尖平”等中心词不能少)

  7、①“无力地”属重复修饰,且与当句不协调,删去它简洁而协调;②“落下地来”与“棉絮一样”的雪花的姿态与“无目的”不协调,改为“四处飘落”更贴切形象;③啰嗦,

  不简练,改后更简洁;④不合常理,改后合常理~石板路中间的积雪易化,泥泞路的雪与泥是相混的)

  8、(1)已购牛头刨一台,望8日下午4时2号码头车接6次船平(或张平)。

  (2)已购牛头刨一台8日到望车接平。

  (3)货已购望8日车接平。

  (本题用拟电文的形式训练表达简明。本题告诉我们,善用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表达简明的重要条件)

复习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和笔算;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运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景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间的简单换算。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能对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6、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本册教科书所学习的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本册教科书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的道理,准确计算,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数的世界(1)

  教学内容:教科书P110“整理与复习”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重点复习(板书课题)负数的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通过复习,我们要进一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收支等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复习小数。

  1、复习数位顺序表。

  指导学生完整的说说小数点左右两边的数位顺序、计数单位,以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

  整数部分小数部分

  数位:……万位、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

  计数单位:万千百十个

  (进率都是10)

  2、做P110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

  3、做P110第2题。(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提示:思考过程:

  0和1之间的小数表示是几个十分之一,也就是零点几;1和2之间的小数表示是1和几个十分之一的和,也就是一点几。

  4、小数的改写和求小数近似值的方法。

  (1)提问:小数改写的方法是什么?指名口答。

  改写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

  ①改写时可以直接在原数的万位或亿位后面点上小数点。

  ②同时要在改写后的小数后面添上“万”或“亿”字。

  ③当改写后的数比“1”小时,要在整数部分写“0”。

  ④如果原数的位数不够,改写时要用“0”补足。

  提问:怎样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指名口答。

  ①先要弄清楚保留几位小数;

  ②根据要求确定看哪一位上的数;

  ③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得结果。

  强调:要正确使用“≈”

  (2)做P110第3题。

  学生独立填一填,读一读。

  引导学生比较“改写”与求近似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5、提问: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指名说说。

  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的,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以此类推。

复习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复习课文内容,加深理解,培养多方位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举措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把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重点难点】文言知识归类

  【教学内容】

  一、课前检测

  1、文学知识填空

  《史记》又称为《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___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__篇,世家(记诸侯本系)__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__篇,表(大事年表、人物年表)__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__篇,共526500字。

  《史记》对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既有高度的思想性,又有动人的艺术魅力。它不仅是一部相当完整的古代史书,同时又是我国古代史传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鲁迅先生曾誉它为“_______

  2、字音(给加点的字注音)

  王___关中;飨___士卒;说___项羽;好___美姬__;鲰___生

  卮___酒;戮___力;有郤___;樊哙___;玉玦___;从___百余骑__

  数___目项王;目眦___;狗彘___;啖___肉;按剑而跽___;交戟___

  为___击破沛公军;若属皆且为___所虏;客何为___者

  3、字形(填空)

  xiǎng___客;食sūn___。玉jué___;联mèi___;jué____择

  漏zhī____;è____运。chēn___视;chēn___怪;diān___池

  二、课文内容复习

  1、结构梳理(填空)

  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事件,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故事情节。

  全文共有七段,可按照“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上与宴会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01—02)宴会前。写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___及双方的幕后活动。

  第二部分(03—04)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___。

  第三部分(05—07)宴会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_____。

  2、内容探究

  ⑴《鸿门宴》是楚汉双方主要人物的一次聚会。这些人物性格特征怎样?作者主要通过什么方法来展现人物性格的?

  作者主要通过___手法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刘邦集团 项羽集团

  主帅:刘邦——————————项羽——→[性格急躁与老奸巨猾对比鲜明]

  (机智权变,善于用人) [____________]

  谋士:张良——————————范增

  (老练多谋,沉着冷静) [____________]

  部将:樊哙——————————项庄

  [_________] (忠为人臣,轻易放弃)

  内奸:曹无伤—————————项伯

  [_________] (亲自告密,仍被重用)

  ⑵性格特征对领导人物的成败起决定性的作用。试结合课文内容,参照下面文字,分析司马迁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中对项羽寄寓了什么样的情感,是赞叹、惋惜,抑或兼而有之?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3、语段赏析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目眦尽裂 目眦:眼睛。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古时乘车,坐在车上驾车的人。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跽:挺直上身跪着。

  D.哙遂入,披帷西向立 西向:西边。

  ⑵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与、①则与斗卮酒; ②我持……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为、①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臣为韩王送沛公

  A.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也相同。

  B.两个“与”不同,两个“为”也不同。

  C.两个“与”相同,两个“为”不相同。

  D.两个“与”不相同,两个“为”相同。

  ⑶与“此亡秦之续耳”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A.此天子气也 B.沛公之骖乘樊哙者也

  C.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D.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⑷下列对文段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樊哙陈词,把项王看得仅次于怀王,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所以项王屡屡赐酒,还加彘肩。

  B.刘邦在危机中“如厕”是借口,实情是急于脱逃。招樊哙出,暗中有所谋算。

  C.樊哙闯帐陈词后,项王赐座,表明杀机已经完全消除。

  D.樊哙闯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主要表现樊哙对项王的愤怒、仇恨。

  ⑸写出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成语,并解释。

  ①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劳苦而功高如此。

  ③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⑹直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②君安与项伯有故?

  ③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三、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1、通假字

  ①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②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③张良出,要项伯。

  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⑤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⑥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⑦因击沛公于坐。

  ⑧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⑨沛公奉卮酒为寿。

  ⑩皆为龙虎,成为采。

  2、古今异义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③将军战河北。

  ④臣战河南。

  ⑤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⑥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臣。

  ⑦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⑧秦时与臣游。

  3、一词多义

  谢、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②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①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②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军、①沛公军霸上。

  ②为击破沛公军。

  胜、①沛公不胜杯杓。

  ②刑人如恐不胜。

  如、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固不如也。

  ③沛公起如厕。

  举、①杀人如不能举。

  ②举所配玉玦以示之者三。

  且、①且为之奈何?

  ②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之、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为之奈何?

  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④今者有小人之言。

  去、①相去四十里。

  ②脱身独去。

  因、①不如因善遇之。

  ②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③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为、①使子婴为相。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军中无以为乐。

  ⑤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⑥何辞为?

  4、词类活用

  ⑴名词用如动词

  ①沛公军霸上。 [军,动词,驻军]; ②沛公欲王关中。[王,动词,为王、称王]

  ③吾得兄事之。 [事,动词,伺候]; ④籍吏民。 [籍,动词,登记]

  ⑤范增数目项王。[目,动词,使眼色]; ⑥刑人如恐不胜。[刑,动词,施加刑罚]

  ⑦道芷阳间行。 [道,动词,取道]

  ⑵形容词用如动词

  ①素善留侯张良。

  ⑶意动用法、使动用法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②②项伯杀人,臣活之。

  ③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⑷名词作状语

  ①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④头发上指。

  ⑤道芷阳间行(间至军中)

  5、文言句式

  ⑴判断句

  ①此天子气也。 ②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③亚父者,范增也。 ④夺项王世界者,必沛公也。

  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⑵被动句

  ①珍宝尽有之(被占据);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

  ⑶宾语前置

  ①客何为者?(何为——为何);②大王来何操?(何操——操何)

  ③沛公安在?(安在——在安);④籍何以至此?(何以——以何)

  ⑷介词结构后置

  ①具告以事;②贪于财货

  ⑸省略句

  ①欲呼张良与(省略“之”)俱去。②毋从(省略“之”)俱作古也。

  ③奉厄酒为(省略“之”)寿。 ④旦日(省略主语“沛公”)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⑤将军战(省略“于”)河北,臣战(省略“于”)河南。⑥加彘肩(省略“于其”)上。

  ⑹固定结构

  奈何————奈,动词。何,疑问代词。译为“怎样”、“如何”。如“为之奈何?”

  孰与————与……相比,谁……?表示比较。如“孰与君少长?”

  以是————“……的理由”或“……的方法”。如“以是遣将守关者”“事知以是距子也。”

  为……所——被……,表被动。如“若属皆且为所虏”

  无以————(无……以……):没有哪样东西拿来……,如“军中无以为乐”

  何……为——表反问。为:用在反问句尾的语气词。如“何辞为”

  四、练习和作业

  1、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填空

  2、见资料

复习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

  口算卡片、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直接报得数。

  2、谈话导入:我们今天再来上一堂复习课。

  二、综合练习

  1、第7题

  出示第7题的图,仔细观察,把说的话和提的'问题连起来读。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2、第8题

  出示第8题的图,观察,把说的话和提的问题连起来读。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应该怎样计算,为什么这样算?

  (指名说说)

  3、第9题:(出示情境图)

  (1)先说题意:(一(1)班浇了20棵花,还剩15棵没有浇,一(1)班一共浇了多少棵花?)(一(2)班一共有27棵花,还有3棵没有浇,一(2)班已经浇了多少棵花?)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后集体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的算法不同?

  4、第10题:

  从图和表格我们可以知道些什么?

  指名学生说一说。

  题目要我们求什么?对这样的问题应该怎样解答?

  5、第11题:

  出示第11题的图,把说的话和提的问题连起来读。

  从图上你读懂了什么?问题的意思也就是什么?怎么解决?

  6、第12题:

  (1)出示第12题,提问: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桌子40张,椅子4把,有48人来开会。)

  提问:求什么?有几个问题?是哪几个问题?(再搬几张桌子?再搬几把椅子?)

  (2)学生列式计算后集体交流,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5、第13题

  (1)出示第13题:图中告诉我们什么?

  提问:根据这三个条件,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老师把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学生一起解答。)

  三、布置课堂作业

  (编制者蒋凤娟)

  教学后记:

复习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教材24-25页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让学生经历减法表的整理过程,探索发现其中的规律。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20以内的进位加法表和退位减法表,学生每人准备十几减几的算式卡片

  教学过程:

  环节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创设

  学生逐个回答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要求学生读算式说得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算式。

  教师出示20以内进位加法表,这是所有的进位加法算式按照一定的规律整理在一起。现在我们手中都有新学过的20以内的退位减法算式,你能不能也向这样整理一下减法算式?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怎样把算式整理在一起,并说出你是按照什么进行整理的。

  出示卡片让学生口算,出示加法表让学生观察,为学生整理减法算式从思路和方法上作好铺垫。

  探究与体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讨论归纳整理。

  教师参与学生活动之中。

  集体反馈汇报,向大家介绍本组整理的减法表。

  让学生亲身经历减法表的归纳和整理过程。

  实践与应用

  学生独立思考写出算式并汇报交流

  先独立思考,再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内交流

  最后集体汇报

  完成25页上边两道例题

  用9、8、17写出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自己选择三个数,再写出一组算式。

  选择条件提出问题:

  教师先出示给出的`条件,让学生自选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在小组内交流

  完成练一练。

  1、看图意提问题解答

  2、口算训练(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

  通过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复习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将熔点、沸点与生活实例结合

  2、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有节约用水的意识。

  3、能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教学内容、方法与步骤]

  一、 熔化与凝固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不变。(图象)

  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放热但温度不变。(图象)

  条件: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3、晶体有一定的熔化(凝固)温度——熔点(凝固点),非晶体则没有。

  二、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方式。

  (1)蒸发:在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汽化。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表面积、液体上方空气的流动快慢

  (2)沸腾: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

  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不变。

  条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3)蒸发与沸腾的区别:位置、温度、现象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条件:遇冷放热。

  如:(冰棍上、湖面上、水壶口)的白气、(冰饮料、夏天水管)上的水珠等

  自然现象:雾、露、云等

  三、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升华要吸热

  如:樟脑丸变小了,干冰变成气态CO2,北方冬天雪人没化成水就变小了

  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凝华要放热

  自然现象:霜、冰雹、雾凇、雪

  [学法指导]

  对于液化:看得到的是水珠而非水蒸气

  [作业布置]

  1、将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o C的房间里,冰将( )

  A、能继续熔化 B、再熔化一会儿 C、不能继续熔化 D、都有可能

  2、下列方法能使蒸发减慢的是( )

  A、用电吹风把头发吹干 B、瓶里的酒精用过后及时盖上瓶盖

  C、将湿衣服放在阳光下晾干 D、用扫帚把积水摊开

  3、下列现象中属于放热的是( )

  A、小河的水结冰 B、小河的冰融化成水 C、水蒸发成水蒸气 D、太阳出来后霜化成水

复习教学设计12

  学情分析:

  电学实验在中考的实验题中每年必考,值得老师和学生非常重视。而电学实验中比较典型的几个实验,如“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测小灯泡的电阻”测小灯泡功率”等之所以成为中考热点,是因为在题中几乎集中了初中电学的所有重点知识。尤其是“测小灯泡功率”实验,集中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电源的合理选择、表格的设计等,综合性非常强。

  分析近几年中考,高频考点通常有: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或电阻)、探究电流与电阻(或电压)的关系、电磁铁的磁性强弱的.问题以及电磁感应现象等。具体如下:

  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比较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电阻)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

  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

  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

  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电磁感应)

  探究一定电压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综合以上,本节课有针对性的复习“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等几个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针对性地复习电学实验专题,让学生了解电学实验题在中考实验大题中的重要性;

  2、通过电学实验复习,加强掌握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及读数,电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故障分析,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欧姆定律,电功率的计算及表格的设计等实验解题技巧。

  教学重点:

  1、“测量小灯泡额定电功率”实验解题方法及技巧掌握

  2、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欧姆定律)”实验解题方法及技巧掌握

  教学难点:

  电学实验独立分析及解题的规范性

  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考情分析,分析06-XX年中考中电学实验题的考试情况及趋向。

  第二阶段:中考热身,利用两道典型的中考中出现的电学实验题,把学生的思维带到课堂的情景中,并规范的引导学生怎样审题、解题。

  第三阶段:分析实践,对中考热点分析,并针对性的引导学生进行题目训练,并详细地讲解,让学生掌握电学实验解题技巧,学会独立分析、预测,有大局观地学习。

  第四阶段:强调注意细节,敢于直观缺点,挑战难点,发挥优点,让自己达到新的高度。

  第五阶段:课堂练习、课外作业。

复习教学设计13

  一、创设情境,引导回顾。

  操作要领:要根据复习的内容结合学生感兴趣的实际需要创设一个合适的.情境,将复习的数学知识融入问题的情境中去,激发学生产生复习探究的迫切愿望。教师简明艺术地点出知识与情境的联系。

  二、回归整理,构建网络。

  操作要领: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回忆等形式再现知识点,并对知识点进行创造性整理;然后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交流展现整理成果。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进行恰如其分的引导和点拨。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操作要领:在教学中先呈现能代表知识块重难点的典型例题、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析疑解难和重点强化。练习题要有层次性,帮助学生解答疑点,弥补缺漏,让学生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习内容,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四、完善小结,形成体系。

  操作要领:呈现有针对性、典型性的测试题,让学生独立解答后,进行多种形式的评价。

复习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复习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及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

  2、进一步掌握一位数乘两、三位数,一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笔算乘除法。

  3、巩固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

  4、巩固常用的计量单位以及相互之间的进率关系,进一步建立吨、千克、克的.概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2、通过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计量单位进行回顾和整理;能够采用比较法、排除法等方法结合实际,正确使用计量单位。

  3、通过复习,激发学生自己整理知识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喜爱,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三年级上学期的新课程全部结束了。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对本学期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到了现在,我们比一比,看一看,哪位同学能帮助其他同学进行复习巩固。看谁最认真,做得最好!

  2、整理回顾口算方法:

  (1)出示口算卡片,让学生利用开火车形式快速计算。

  (2)强化口算方法:指名说出204×3和408÷4的口算方法。

  (3)计时训练:我们开始一个小竞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请同学们打开书看总复习的第1题,准备好,“开始!”交流,订正。

  3、回顾整理笔算的方法:

  (1)口算同学们做得又对又快,笔算是不是也掌握得非常好呢?书上的第5题的算式。

  (2)交流,评价。

  4、整理回顾两步计算式题。

  (1)在以前我们学生的两步计算试题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2)试着做一做第9题。

  (3)全班订正。

  (4)出示改错题:判断下列各题计算是否正确,为什么?

  5、复习常用的计量单位。

  (1)刚才,同学们计算题掌握的都非常好!这学期我们不仅学会了口算、笔算、两步计算式题的一些计算方法,而且我们还学会了好多的计量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本学期我们都学过哪些计量单位?

  (2)指名回答,师板书:

  时间单位:年、月、日

  质量单位:克、千克、吨

  (3)请同学们自己完成第2题。填完后再小组内进行交流。

  (4)全班订正。

  (5)做第3题。

  6、拓展交流:自己再把今天复习的相应的单元内容看一看,有没有疑难问题,可以询问老师或其他同学。

  板书:常用计量单位:1年=12个月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教学反思:

复习教学设计1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94页《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与实践”的第1-6题。

  教材学情分析:

  《正比例和反比例》复习教材上分为两个部分,“整理与反思”部分主要复习比的意义和性质,以及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教材先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例子回忆并整理比的意义、基本性质以及比的应用,再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样的比较有利于学生体会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规律的一致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理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接下来,教材重点引导学生交流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思考方法,并要求学生找出一些生活中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量的例子,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正比例和反比例是描述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又一种有效的数学模型。

  “练习与实践”第1题让学生写出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再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在要求学生分别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以及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帮助学生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用比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2题让学生先分小组量一量人体有关部分的长度,再按要求写出部分长度的比,再求出比值。然后启发学生通过进一步的交流和比较,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这样的活动,既有较强的趣味性,又能较好体现比的应用价值,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练习与实践”第3题结合直观的图片,先让学生按要求写出一些比,再估计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并通过计算加以验算。这里的估计即可以依据每一个比中前项和后项之间的关系,也可以依据相应长方形图片的'形状,因而这个活动既能帮助学生复习比例的意义,又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的放大和缩小与比例的内在联系;“练习与实践”第4题是解比例的练习。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并掌握解比例的基本方法;“练习与实践”第5题提供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各类土地资源面积进行比较的百分数,要求学生把其中一些用百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改写成用比表示,并交流从这组数据中所获得的其他信息。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比和百分数在表示数量关系方面的各自特点,加深对比与百分数关系的理解;“练习与实践”第6题先让学生看图写出一个房间中两种地砖面积的比,再让学生联系这个房间算出这两种地砖的面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能根据要求求比值、化简比;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成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感受表示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不同数学模型;能运用比和比例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丰富解决问题策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⑵通过量一量等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⑶使学生在系统复习的过程中,体验与同学合作交流以及获取知识的乐趣,增进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一些知识。

  教学难点:感受比的应用价值,在活动中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教学具准备:

  教学流程:

  一、自主学习,完成练习。

  ⑴揭示课题。

  教师谈话:今天我们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板书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

  ⑵自主练习。

  教师谈话:用5-8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本94页的内容,完成“练习与实践”1-6题,其中“练习与实践”第2题作为课前活动,“练习与实践”第1题本班的男女生人数板书在黑板上,男生24人、女生27人。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视。

  二、交流讨论,梳理知识。

  ⑴整理比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1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的意思,一般表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8/9,男生和女生人数是除法关系;“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8:9”由比24:27化简而来,回忆比的基本性质;体会“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9:17”答案由来的多种途径。

  ⑵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交流头长和身高的比,让多名学生将自己头长和身高的比和比值板书在黑板上;指导学生取近似值,整理答案,再说说自己的发现,比值一般很接近的,感受生活中的比例。

  ⑶整理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3题的答案,并矫正;根据写成的比例理解比例的意义,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沟通比的基本性质和分数基本性质的一致性;根据图形的放大或缩小体会和比例的关系。

  ⑷整理解比例的知识。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4题的答案,并矫正;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及在解比例中运用,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⑸解决实际问题。

  交流“练习与实践”第5题,先说说对表中百分数的理解,交流我国东西部各自的特点;掌握把两个数量的百分数关系改写成比的一般方法,用对应的分数表示前项和后项,再化简。交流“练习与实践”第6题,说说得到两种地砖铺地面积比的思考过程,因为每块地砖的大小是相同的,所以可以转化成块数来写出面积的比;交流问题2的解决过程,体会比的应用。

  ⑹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复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复习教学设计04-28

《复习一》教学设计02-23

数学复习课教学设计03-2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复习课教学设计12-03

复习教学反思04-20

物理复习教学反思02-28

期中复习教学反思04-16

复习课教学反思02-09

复习课教学反思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