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23 13:11:3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阿Q正传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阿Q正传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课文第七章“革命”部分,生动地描绘了阿Q在革命波及未庄时的心理及行为,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教学目的:

  1、把握故事情节,体会主题思想。

  2、欣赏人物形象,初步了解阿Q的性格特点,典型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喜剧外衣下的悲剧人物及社会内涵。

  教学设想:

  1、加强预习指导,要求通读课文,记下第七章中的可笑之处,并试做练习一第一小题的前半部分。

  2、将教学的主要环节分为“走近阿Q”、“寻找幽默”、“体会严肃”三个步骤,试图以“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形象、社会内涵。

  3、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整篇课文的教学安排三课时,本课时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文学作品寓教于乐。鲁迅的小说也往往以喜剧外衣包涵悲剧的内核。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注意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走近阿Q①简介《》的基本情况。

  ②问题引导:

  本章中,阿Q主要做了什么?在他出场之前,还写到了什么?

  ③播放电影片断,引导回忆作品描绘的画面。在预习的基础上概括情节:

  未庄风传革命;

  阿Q宣布革命;

  阿Q幻想革命;

  地主投机革命。引导学生通过这一环节把握课文的情节,整体感知阿Q这一人物。

  寻找幽默问题引导:

  ①围绕着“革命”这件事,作者写了一些很幽默的情节。你觉得本章中哪些地方可笑、幽默?

  ②这些幽默的地方,有的是“他人”的幽默,有的是我们的主人公阿Q的幽默。“他人”又分为民众和地主阶级,阿Q的幽默又可分为两个阶段,你所找的幽默属于哪一类?

  指出自己找出的幽默之处,并说说它属于哪一类。

  (“民众的幽默”如:认为辛亥革命是替崇祯皇帝报仇,并把“崇祯”误说成“崇正”;“地主阶级的幽默”如:假洋鬼子和赵秀才相约去尼姑庵革命,顺手拿走了宣德炉……)

  把“幽默”作为教学难点的突破口。

  同时,寻找“幽默”的过程,其实就是训练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过程。也为下一步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深刻内涵打下基础。

  体会严肃简要分析“他人的'幽默”的“幽默点”,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幽默背后的深刻意义。体会这些“幽默”背后的严肃:①民众的“幽默”说明了他们的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②地主阶级的“幽默”则说明了他们的狡诈、投机革命。

  简略处理这一部分内容,以突出下一步对作品的主人公阿Q的分析。

  具体分析“阿Q的幽默”背后的严肃:

  ⒈把握阿Q性格特点

  ①在宣布革命的时候,阿Q有两句话:“……便是我,也要投靠革命党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②阿Q对革命有哪些幻想?从中可以看出他的革命目的是什么?进而可以看出他又具有哪些性格特点?

  ⒉理解小说的社会意义:

  阿Q虽然可笑,但历代农民革命者不都和阿Q想的一样吗?从中我们不也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吗?阿Q是可笑的,可是,他又是典型的;作品是幽默的,可是,又隐藏着深层的悲哀。学生思考回答:

  ①宣布革命时的这两句话,表现了阿Q性格中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一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另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也就是阿Q对自己革命目的的表述。

  ②我们可将阿Q的革命目的概括为:报私仇、抢东西、挑女人。这些愿望中虽有一些合理的成分,但更多地表现了他的愚昧落后与不觉悟。试图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阿Q的形象特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且体会作者在这两个最滑稽的场面中所蕴藏的深刻的社会内涵。

  课堂小结嘲讽的笔调,良苦的用心。突出教学的主线,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认识。

  巩固拓展①课内练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文学作品形象地反映生活有了什么新认识?

  ②联系课外阅读的类似的作品,写一篇赏析文章。

  ①完成课内练习;

  ②课外完成作文。由一篇文章的学习增进学生对文学创作一般规律的认识;使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

  附:(一)、板书设计

  喜剧的外衣,嘲讽的笔调,

  悲剧的内核。良苦的用心。

  (二)、课件投影选段

阿Q正传教学设计2

  一、课文悟读

  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它所运用的意识流手法、心理独白等都是很地道的。其实,阿Q正传也是如此。想当年,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陆续发表后,马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第四章刚登完,沈雁冰就发表文章,称全文虽未写完,但“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通信)。西谛(郑振铎)于1926年发表的呐喊一文中曾预言:“阿Q正传在中国近来文坛上的地位却是无比的;将来恐也成世界最熟知中国现代的代表作了。”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这篇小说呢?

  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鲁迅在这篇小说里,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毛泽东论十大关系)这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对这一人物形象,我们认识和分析他的时候应突出两点:一是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二是抓住他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明确了这两点,我们就能清楚地理解到作者描绘阿Q的悲惨处境,显然是提醒大家:中国的任何革命必须注意解决亿万贫苦农民的问题。这样,我们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作者写阿Q倾向革命的本能,显然是提醒革命者:广大农民是有革命要求的,决不应该视而不见这支力量。归纳起来,这篇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看法,体现了鲁迅的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热切的爱国之心。

  二、亮点探究

  1.怎样理解阿Q正传体裁和结构上的“新形式”。

  探究学习:茅盾在读<呐喊>一文中曾经说:“呐喊中的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这里所谓“形式”,主要是指体裁和结构。与狂人日记的日记体裁不同,阿Q正传可以说是属于“传记体”。也就是说,根据内容需要,小说不是描述阿Q生活的某一片断,而是几乎一生的历史。因此,与这种“传记体”相适应,作品在结构上就采取了点线结合的方式。阿Q的思想性格与未庄和县城各种人的社会冲突,构成了全篇的主线即基本情节。未庄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以及辛亥革命的某些时代风貌都紧紧围绕这条主线穿插布局,使情节既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历史内容而又脉络分明。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平均用力地去铺叙阿Q的生活经历,而是抓住最能体现他的思想性格的一些生活片断,重笔描绘,如他被打嘴巴、恋爱悲剧、他的“革命”和假洋鬼子的“不准革命”……使一个近代旧中国农村的落后农民的愚昧、不幸的灵魂,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小说如何刻画阿Q这一人物形象。

  探究学习:小说刻画阿Q,真,正做到了“现身纸上,声态并作,使彼世相,如在目前”(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从肖像描写来看,作者没有如巴尔扎克描写“高老头”那样细致、集中的描绘,而是在情节发展过程中,顺便加以简单的勾勒。(如阿Q第一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描写。)行动描写也是这样,如描写阿Q在“供状”上画圆圈的情景。作者抓住他画押时的几个富有特征的动作,就把一个缺乏文化教养而又愚昧不幸的阿Q的思想性格,简洁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3.心理描写的又一种形式:独自和回忆。

  探究学习:阿Q正传在运用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方面做得是比较突出的。其中有些心理描写就是通过人物的独白、回忆等形式来直接吐露或表现。例如,第八章的最后一段写出了阿Q遭到打击后的心理活动。他回忆的是“刚才”所见赵家遭抢的情景,独白的却是对假洋鬼子的恨怨之情。这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他先前“投降革命党”时的神气活现,“造反”时的趾高气扬。当然,他后来得出的“造反是杀头的罪名”,这一公式含有对假洋鬼子的仇恨,但也明确告诉我们,他对革命的认识程度也不过就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打掠财物,满足私欲。这段回忆和独白,也再一次体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

  4.小说中典型环境描写的特点。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通过未庄这个小小的社会窗口,展示了阿Q性格和阿Q悲剧产生的社会土壤,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全貌。

  本文环境描写有两大特点:

  (1)把典型环境的描写融进故事情节的叙述之中。例如第七、八章的开头部分,既是情节的叙述,又是时代气氛和典型环境的描绘。

  (2)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和细节,反映特定的时代气氛。如衣箱寄存,信件往来,辫子盘法等细节,形象地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的落后、闭塞,交待了故事的社会背景和典型环境。

  5.在语言上,阿Q正传显示出鲁迅独特的格调。

  探究学习:所谓独特的格调,就是采取多种语法、修辞手段和议论性语言的穿插,造成一种诙谐、讽刺的.杂文色彩。从语法角度看,鲁迅常常喜欢采用“庄”词谐用、大词小用、戏弄性地创造新词等方法。例如,在序中说到给小说作题目时,说:感到“万分的困难”,因为“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孔子的“正名论”,典型地表现了统治阶级的等级观念,是统治阶级的一个“庄词”,用在这里就具有讽刺滑稽味了。在赵太爷眼中,连阿Q姓赵也不配,还够得上正名吗?从修辞手法看,鲁迅主要采用了夸张手法。例如,阿Q向吴妈的求爱,与小D相互抓辫子,反动派围捕阿Q等处的描写语言,都宛若一幅幅漫画,使人如同透过放大镜,看到了描写对象的某个被特别突出的可笑部分,具有深刻的滑稽讽刺的力量。所谓议论性语言的穿插,就是在叙述、描写的过程中,作者不时插入一些诙谐的议论,例如序中关于阿Q姓氏、籍贯的议论,第四章开始作者在描写阿Q调戏小尼姑后关于中国精神文明的议论,以及描写阿Q思念女人后作者关于女人是“祸水”的议论,都写得妙趣横生,辛辣而有力地讽刺了封建思想观念,使阿Q正传闪烁着鲁迅卓越的杂文色彩。

  6.准确的用词显示了鲁迅先生深厚的语言功力。

  探究学习:鲁迅先生用词一向准确、精当。例如,对阿Q的称呼:在阿Q高喊造反,唱着戏文在街上“飞了一通”的时候,赵太爷这种有权势的人,竟叫阿Q为“老Q”,表现出对阿Q的恭维之意;赵白眼却称“Q哥”以示与阿Q的亲近。这都是对他们没有探到革命虚实时,对革命感到恐慌和畏惧的写照。而阿Q对“老Q”等美称,却全然听不进,只习惯他的正名“阿Q”,这又是何等的可悲!几个寻常的称呼,蕴涵着多么丰富深刻的内容。

  再如,写阿Q“神往”而决定“投降革命”,为什么不用“参加”革命呢?其实,这个词真正地反映了阿Q的心理。他本来对革命(造反)“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是站在革命的对立面的。如今要去革命了,当然称“投降”才对。这个词的运用表现了阿Q对革命的可笑理解和模糊认识。同时,这个词的妙用还为后文打下了伏笔。在最后审判阿Q时,阿Q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本来要……来投……”他本意是想说“投降”革命,结果,审判官却理解为“投案”,因而以“此刻说,也迟了……”为由莫名其妙地判了阿Q死刑。这个“投”字竟成了推动情节发展的契机。由此可见,鲁迅先生选词精当,照应周密,令人叹绝。

  三、选题设计

  1.鲁迅写阿Q正传的目的在于“暴露国民的弱点”,“引起疗救的注意”。“国民”究竟指的是哪一种人?

  研究方法:

  (1)集体讨论法:一种意见认为:“国民”指的是全民族的人,包括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种意见认为,“国民”就是鲁迅作品中所说的“百姓”“人民”,是与“阔人”“食人者”等相对立的概念。

  (2)温故知新法:从<呐喊>自序中的“国民”来看,这里的“国民”指那些“示众的材料和看客”;从鲁迅对“食人者”的态度,主张的是“扫荡”“痛打”,而绝不是“疗救”。

  参读书目:

  (1)鲁迅<阿q正传>的成因。

  (2)关于阿Q正传的研究论文介绍,语文教学通讯1981年第9期。

  2.怎样阅读和欣赏鲁迅小说?

  研究方法:

  (1)前提必备法:一定要先多读一些背景资料,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掌握小说特点。

  (2)情节分析法。

  (3)评价人物法。

  (4)品味语言法。

  (5)技巧欣赏法。

  参读书目:

  (1)鲁迅文艺的大众化(关于文学鉴赏的一段论述)。

  (2)桑建中主编中学文学鉴赏与高效训练,内蒙古少儿出版社。

  3.走近鲁迅:批注和想像。

  研究方法:

  (1)批注法:文题批注、词句批注、结构批注、写法批注等;熟悉内容,提出看法,掌握精髓。

  (2)想像法:①再造形象法,将文字变成图象。②填补创造法,对省略的情节作形象填补。如夏三爷告密、夏瑜在狱中、“红眼睛”对夏母的敲诈。③扩充想像法。如,孔乙己“……便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可作动态性的扩充,便于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④逆向想像法,如对作品中的人物命运或文章结局进行逆向思维,合理想像。

  参读书目:

  (1)鲁迅作品呐喊故事新编等。

  (2)语文教学通讯20xx年B刊“鲁迅作品教学”专题。

阿Q正传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欣赏小说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生活的环境,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2.正确理解阿Q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认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3.培养学生朗读小说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作为中国的高中生应当阅读《阿Q正传》的全文。可在上课前两三周安排在阅读课上阅读。不开设阅读课的学校,可提早布置让学生在课外自学。即使这样,可能仍有一些学生未读全文,所以在上第一课时时,还需教师把选文前后几章的故事梗概作点间要复述。

  2.现在的学生对产生阿Q的那个时代比较陌生,鲁迅先生的'文笔又比较迂回含蓄,为了更好地了解阿Q这个独特的形象,在教学中介绍一点时代背景是必要的。

  3.课文内容深邃,语言幽默,句式多变,还有不少新词典故,如果仅让学生自学,由老师重点分析几个问题,那就会失去许多精彩的地方。为此,我们安排四课时,采用串讲的形式,在师生边阅读(主要是朗读)、边欣赏、边训练、边总结等共同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审美情趣,完成教学任务。

  4.为了使讲课和学生的思路跟上文章的思路,我们理出作者在这两章中的文章思路,归纳成三条线索:①未庄在革命中的变化,②阿Q“投降革命党”的过程,③假洋鬼子等投机革命的行径。而②和③又组成了一对矛盾,故事情节就在这矛盾斗争中开展。

  5.上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请电影公司调拨)。

  6.参照话剧《阿Q正传》,组织师生演出其中的片断。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激发学生学习《阿Q正传》的兴趣。

  2.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3.讲读课文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4.初步了解阿Q所处的环境。

  教学过程

  一、启发性讲话。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美、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种不同文字的译本。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法国大革命时也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七十多个年头,“阿Q”已成了常挂大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潮或讽刺他人的用语。但是,《阿Q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二、介绍《阿Q正传》全文的故事梗概。

  出示小黑板:

  说明: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概略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三章属于小说的交代部分,在情节结构上属序幕和开端。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是小说情节的发展,着重描写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即课文节选部分,描写了辛亥革命波及到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而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致使他对辛亥革命极度失望。这是小说情节的高潮。第九章“大团圆”描写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害的悲惨结局,也是小说情节的结局。在介绍每一章时可简要叙述该章的主要情节。

  三、讲读课文。

  1.教师朗读开头至“穿着崇正皇帝的素”。用叙述语气,平稳中稍有起伏。

  释疑(每节读后由学生提出疑难的地方,教师择要解释,下同):宣统:清朝末代皇帝的年号。三更四点:旧时夜间用打更(敲竹筒、锣)计时,一夜分五更,一更分五点,三更四点正好午夜。埠(bù):停船的码头。魆(xū):暗。伊:五四前后的白话文没有“她”字,常用“伊”字代“她”;在绍兴土话中,也用“伊”代“他”。

  提问:①这三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复习第三册第四单元知识)宣统三年、三更四点、黎明、未庄等——自然环境。乡下人睡得熟、举人老爷、赵秀才、“转折亲”等——社会环境。总起来为环境描写。

  ②“大不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向?学生回答。教师小结:举人老爷把衣箱寄放到未庄,跟赵家排了“转折亲”,未庄人心摇动,谣言旺盛等。

  ③“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为什 么他们还是排了“转折亲”?学生议论。教师小结:对革命恐惧心理,为保护各自的私利使他们联合起来,同时为下文城乡反动势力相互勾结、投机革命留下伏笔。

  ④未庄的人把革命说成是“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反映了群众对辛亥革命的认识非常模糊,以为是为明王朝报仇,也反映了辛亥革命未把革命道理传播到广大农村,严重脱离群众的现实。

  总结:这部分文字生动地记叙了在杭州、绍兴光复的当天半夜,城里的举人老爷就把财物转到乡下藏匿,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对当时封建势力的猛烈冲击,他们那度惶诚恐的虚弱本质跃然纸上。可是由于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忽视唤起民众的觉悟,即使未庄的农民也人心摇动,想参加革命也不知如何革法。阿Q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孤寂的环境中。

  板书:未庄(环境):不安

  四、布置作业。

  1.预习朗读从“老Q”至“说着自去了”这段课文。注意不同身分的不同语气。

  2.阿Q参加革命的目的是什么?

阿Q正传教学设计4

  教与学的目标

  1.解读阿Q形象的特点,感受鲁迅刻画这一形象的情感体验;

  2.省察自身精神生活中的“阿Q相”,体会小说的永恒魅力。

  教与学的时间预计

  三课时

  教与学设计的依据和整体思路

  《阿Q正传》是一部探讨国民性的力作。教与学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主人公阿Q具有些怎样的观念、看法,这些观念、看法使得他在生活中如何表现自己,以及明白这些观念、看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从而理解主人公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那种地域的特殊性。而当代中学生阅读这部小说需要有一定的参与意识,因而教学时又着力用当代思维给阿Q的国民性以重新定位,用仿写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时代差异。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依循走进阿Q、走出阿Q的顺序,师生由解读阿Q到省察自己,再到重新定位阿Q,由研读文本到仿写文本,从而完成一个理性的阅读过程。

  教与学的过程预设

  第一课时

  教与学的要点

  1.通过“走近鲁迅”来了解《阿Q正传》的时空背景;

  2.以填写阿Q履历表的形式,完成小说的初读信息筛选和情感体验。

  教与学的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导语)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他和鲁迅选编的部分中国优秀小说译成英文介绍到美国,他把这本书命名为《活的中国》,认为只要像鲁迅这样的精神产品创造者在,中国就不会丧失活力。七十多年过去了,鲁迅早已去世,但中国活着,鲁迅的精神产品也活着。

  二、实施教学

  1.走近鲁迅(1881~1936)

  (1)鲁迅的名讳

  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周树人。鲁迅作为笔名,始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

  (2)鲁迅文学创作的成绩

  小说集3部、散文集1部、散文诗集1部、杂文集16部(据通行说法)。

  (3)阅读鲁迅小说要注意的时空背景

  时代特征:晚清至民国初年,普通中国人“被迫”进入近、现代化进程后的物质和精神状态。

  地域特点:宁绍平原发育完善的封建文化(绍兴的浓厚的礼教习气、“三乌”习俗、流民习性、水乡风情等);鲁迅能够由内而外审视旧文化的独特家世(绍兴周家的盛衰,与周敦颐、周恩来的血缘关系,祖父周介孚的科场案,父亲周伯宜的病,周氏三兄弟的文化成就等)。

  2.走进阿Q

  (1)关于“Q”和小D的“D”的读音。

  “Q”应念“guì”,“D”应念“同”。

  (2)填写阿Q履历表

  姓名:

  籍贯:

  生卒年:

  特长:

  身体特征:

  婚姻状况:

  性格(填最重要一项):

  简历(分两个阶段):

  1911(宣统三年)之前:

  1911年(分春天、中秋、九月、秋冬四个时段):

  要求学生逐一填写,每填一项必须从文本中找到相应的根据。从中感知阿Q社会地位之卑微、人格之受践踏、物质之贫苦、生命之短暂,体味鲁迅在这个人物身上所倾注的关爱和同情。

  附:阿Q履历

  姓名:姓不可考,名有音而其字不确定。

  籍贯:居无定所。

  生卒年:1911年这一年将到“而立”。

  特长:“真能做”。

  身体特征:有辫子,有癞疮疤。

  婚姻状况:未婚,有过闪电似的恋爱经历。

  性格:有精神上的胜利法。

  简历:

  1911年前主要有:一次在赛神的赌摊上赢了钱被抢;在戏台下拧过女人大腿(隔一层裤);赵太爷儿子中秀才报捷那天,阿Q自认是本家,结果第二天挨了一个嘴巴。

  1911年春天有:被王胡“碰头”;被假洋鬼子用“哭丧棒”打头;调戏小尼姑;与吴妈“恋爱”;被赵家敲诈;被未庄人疏离;与小D打架;去静修庵偷萝卜;被迫进城。

  同年中秋后有:傍晚回未庄,说杀革命党;出卖“赃物”。

  同年九月后有:革命党进城,阿Q在未庄“带头”革命,畅想革命后的翻身生活;假洋鬼子抢先去静修庵革命,并不准阿Q革命;赵家遭抢,阿Q作为疑犯被抓去县城。

  同年秋冬:阿Q在县城受审、画押并被枪毙。

  三、课后思考

  从文本中找一处你觉得最滑稽可笑的情节设置,在旁边作批注,阐明你认为其滑稽可笑的理由。

  板书设计

  见“阿Q履历表”

  第二课时

  教与学的要点

  1.分组探究阿Q的一些观念的特点及由来;

  2.学会赏读鲁迅叙述语言的幽默、议论语言的诙谐。

  教与学的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请两位学生公布自己所做的上一课时布置的作业,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小说语言的幽默、诙谐。

  学生可能感兴趣的段落,如:把总带了一大队人扛了机关枪去捉拿阿Q(可见出叙述语言的幽默);谈论阿Q“永远得意”时说“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可见出议论语言的诙谐);……

  这个环节的设置,利于学生跟文本产生亲和,从而以对话的心态去分组探究阿Q的一些观念的特点及由来。

  二、走进阿Q之“观念拷问”篇

  导语:通过自己批注,同学们感受了小说文本语言表达方式的“轻松”。但“轻松”的表达方式所荷载的内容并不轻松。

  下面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合作探究阿Q的一些思想观念的特点和由来。任务分工如下:

  第一组同学从文中找出有关阿Q爱情观的语段加以研读,分析阿Q爱情观的特点和由来;

  第二组同学探究阿Q的金钱观;

  第三组同学探究阿Q的革命观;

  第四组同学探究阿Q的宗教观。

  各组同学明确任务后,给足10分钟时间,让他们找到相关语段,讨论该观念的特点,探索其由来,推敲书面表达的措辞。

  各组代表交流探究成果(成果内容预判):

  第一组:阿Q的爱情观有三个特点,一是认为婚姻就是传宗接代,二是认为女人是祸水,男女有大防,三是恋爱“直奔主题”,轻视女人,“革命”后任意选女人。这种观念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是缺乏教育,人性陷于低层次;二是封建文化对普通民众的影响很深。

  第二组:阿Q的金钱观有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受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投机(好赌)和不劳而获(“革命”后的抢钱、抢家产,帮强盗接赃物)的思想;二是劳动者身上朴素的自食其力的观念以及宁绍平原灵秀风习造就的自谋生路不在一棵树上吊死的机智活份的求生智慧。

  第三组:阿Q对“革命”的认识仅限于街谈巷议里的“造反”,因而他的革命观就是传统的造反观。他认为造反对自己有利,就造反;一旦不能造反或造反对自己没好处,他就认同造反“是杀头的罪名”。造反胜利后,也不过是抢财产,杀仇人而已。而他的`“仇人”,也是不问阶级属性的。阿Q的不是革命观的革命观的存在,一方面可见出革命者并未实施革命的组织发动工作,另一方面显示了封建文化的巨大威慑力和影响力。

  第四组:阿Q没有虔诚的宗教信仰,这种情况正是旧中国社会外儒内法虚伪统治酿就的国民性混乱无依的苦酒之一。他不了解佛教,却无比轻视尼姑、和尚。他和假洋鬼子、赵秀才惟一不谋而合的行为便是欺侮静修庵的尼姑。因为他没有宗教观,所以他的生死观也是糊涂至极的。最后怀着极大的恐怖,终于想到了“救命”,可惜太迟了。

  教师评议:

  刚才大家探究了阿Q的四种观念的特点和由来。我再提几项阿Q的观念,请同学们根据文本,想想其特点和由来。

  如阿Q的家族观念,他为什么会认为赵太爷的儿子考上秀才“于他也很光彩”?

  又如阿Q的城乡观念,他为什么“又很鄙薄城里人”?

  再如一些读《阿Q正传》的人特别感兴趣的阿Q面对逆境(被打、被抢、受奚落等)的处置观念,即精神胜利法,阿Q为什么会有这种思想呢?

  ……

  学生做拓展学习的工作。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纠偏、扶正的工作。基本的认识是这样:阿Q作为一个底层民众,除物质生活穷困之外,精神生活更其贪困。因教育的缺乏,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观念、看法,具有的大多是些与自身处境脱节与客观真理脱节的由封建文化愚民而造就的错误甚至反动的观念、看法。要让阿Q这样的人走向“新生”,物质解放之外,必须进行教育和清除旧文化的毒害的工作。

  三、课时内容总结

  本课时旨在了解小说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各自特征。请一学生小结。

  四、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内容是省察自己有无阿Q式的观念、看法。下一课时交流。

  板书设计

  阿Q相: 爱情观

  金钱观

  革命观

  宗教观

  家族观、城乡观、处逆观(精神胜利法)

  第三课时

  教与学的要点

  1.通过课堂交流、讨论、反思的形式,省察师生精神领域内所具有的“阿Q相”;

  2.以探讨当代社会的“阿Q”应具有怎样的观念、看法的方式,感受《阿Q正传》的魅力。

  教与学的过程

  一、组织教学(课前导语)

  上两个课时,我们解读了阿Q身上的“阿Q相”,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省察自己身上的“阿Q相”。我先来省察。

  二、走出阿Q:省察自身“阿Q相”

  教师率先发言。可从曾买、渴望捡钱联系到阿Q的金钱观,省察自己的不劳而获的心态。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予热情。学生手中有稿纸,要鼓励他们大声说出自己的“阿Q相”。

  学生发言(控制在15分钟以内)。

  教师要及时鼓励和补订。多从反思角度来审视灵魂,人性才会洁净。预计学生谈爱情观、革命观、处逆观较多。

  三、再走进阿Q:拓展:你认为当代社会中的“阿Q”应具备怎样的观念、看法?

  先给学生分工,分别对应阿Q的爱情观、金钱观、革命观、宗教观、家族观、城乡观、处逆观。给足思考的时间(3分钟),然后请学生代表交流看法(10分钟)。

  四、重新塑造阿Q:口头现场仿写《阿Q正传》中的一些场景

  根据上面同学所认为的当代“阿Q”的观念、看法,请几位同学口头现场仿写《阿Q正传》中的一些场景。要求人物对话的内容具有合理性、时代感,最好还要有地域性。

  第一场景:阿Q揭穿“假洋鬼子”的“革命鬼话”(第八章不准革命);

  第二场景:阿Q路遇小尼姑(第三章续优胜记略)。

  五、课时小结与布置作业

  选择课堂现场仿写的场景中的一个,编成短剧,写在稿纸上,不少于600字。

  板书设计

  省察自身

  设想新“阿Q”形象

  仿写:智斗“假洋鬼子”;路遇小尼姑

阿Q正传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学习这部小说,在欣赏的基础上,培养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熟悉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故事情节,精彩的心理描写,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通过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理解小说的深刻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领会主题人物形象,认识阿Q的革命性与落后性。

  教学难点:

  欣赏心理描写艺术。

  教学方法:

  讲解、讨论、归纳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复习关于鲁迅的知识点)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阿Q正传》节选自《呐喊》,于1921年12月发表于《晨报副刊》,作者署名巴人。

  二、小说创作的背景

  《阿Q正传》所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我国农村的社会生活,“革命”和“不准革命”这两章又是直接以辛亥革命高潮时期农村的阶级斗争为背景。

  发生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此后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开辟了道路。但是,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没有依靠农民群众,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没有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依然如故,没有丝毫的改革和进步。封建势力不但没有受到打击,并且利用资产阶级的妥协性,纷纷投机革命,篡夺和把持各级政权,反过手来镇压和屠杀革命党人。

  小说写于1921年。辛亥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是鲁迅先生意识到农民问题在革命中的重要性,小说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

  三、节选故事复述

  四、人物分析

  1、阿Q性格的多样性和矛盾性

  20世纪80年代,学者林兴宅概括了阿Q性格的十大方面: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争抢好胜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

  (结合学生原有知识,列举具体事例,分析阿Q的性格):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贫苦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浸渍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鲁迅先生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他的革命性常常深深打有盲目、落后以及精神胜利的烙印,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

  课堂练习:

  1、读下面一段文字,具体分析阿Q的思想:性格合理的成分是什么?恶劣的成分是什么?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明确:阿Q深受剥削,一贫如洗,经济上强烈要求翻身,这种愿望是合理的。但是,阿Q的愿望不是阶级的翻身,而是想当老爷,作威作福。他根本不懂革命是要推翻剥削制度,解放被压迫人民,他想的是取而代之,自己成为新的剥削者。

  五、找出小说中阿Q的心理描写,体会其妙处。

  第一,这些心理描写活灵活现地刻画了阿Q这个沉默的灵魂,画出了阿Q在辛亥革命中思想感情的波澜;阿Q式的革命冲动。阿Q式的革命理想,阿Q式的失意和愤懑。

  第二,这些心理描写,凡属阿Q的内心活动,则完全是阿Q式的语言,符合阿Q的语言习惯。合理的成分与荒唐的成分错杂交糅。

  第三,这些心理描写具有极强的典型性,巨大的艺术概括力。可以说,这是对历次农民革命的巨大艺术概括。

  第四,这些心理描写又成为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注释。例如:写阿Q走着路忽然大嚷“造反了!造反了!”有前面的心理描写,就不觉得唐突。这是说,这些心理描写既是情节的一部分,又推动其他情节发展。

  课堂练习:

  2、整体把握阿Q这个艺术形象,谈谈阿Q的思想性格哪些地方值得肯定,哪些地方应该否定。

  明确:阿Q强烈要求革命,对以赵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有刻骨的仇恨,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只知道个人复仇,根本不懂革命,不懂政治,他分不清个人仇恨和阶级仇恨,没有严格的敌我界限,他自己也有等级观念,”他的革命“愿望是变成新的统治者、压迫者、剥削者,操生杀予夺之权,骄奢淫逸。所有这些都是应该否定的。

  六、讨论(作业布置)

  阿Q死了。阿Q没有碰过女人,但并不象小尼姑所咒骂的那样断子绝孙。据我们的考据专家说,阿Q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断……

  ——电影《阿Q正传》结尾语

  你认为“阿Q相”能断子绝孙吗?——在新世纪里,在你的身上,在你的周围?请摆事实,讲道理,写一篇不超过200字的小议论文。

  七、板书设计:

  革命性低微的政治经济地位

  阿Q惨重的剥削和压迫

  (典型)落后性封建思想文化的毒害

  不觉醒,不觉悟

  八、教学反馈:

  通过学习,阿Q性格中的矛盾性和多样性,学生掌握程度尚好,对于他的可怜与可悲,在笑声中能有所收获。

【阿Q正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阿Q正传》读书笔记04-20

阿q正传教学反思(通用5篇)05-24

阿q正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03-07

阿Q正传读书笔记范文(通用3篇)03-07

读《阿Q正传》的心得体会_550字01-21

阿Q的故事11-13

阿Q后传作文02-13

阿怡正传作文05-20

读《阿Q正传》有感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