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08 08:11:42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三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三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的教学设计

高三的教学设计1

  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必要手段之一,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如其分的提问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而且可以开启学生心灵,诱发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智能,调节学生思维节奏,与学生作情感的双向交流。通过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忆、对比、分析、综合和概括,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还是体现课程理念、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创造过程。以下就物理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与提出谈一些看法。

  二、背景

  1.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

  通过提问所接收到的语言反馈信息,比其它形式的反馈信息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它可以使教师当堂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从而及时地调控教学程序,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2.提问可以提高学生听课的注意力

  如果注意力集中,大脑中只有一个学习兴奋中心,听课效果就比较理想。学生在答问时精力集中,而在听讲时有时散漫。教师光靠静讲、维持课堂纪律来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是达不到要求的,而应以授课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用一个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问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把学生的思维钳住,激发学习兴趣,赋予学习动机,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提问可以让学生发现不足

  对于一些重要物理概念,一般水平的学生往往以为自己能复述就算懂了,其实不然。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概念提出一些题意明确清楚的实际问题,诱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克服盲目的自满情绪,这样对提高学习效率、突破教学难点很有用。特别是在学生一般认为理当如此的地方,可提出与常规看法相悖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独特性和创新意识。同时引导学生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索,或以题目的本身提出疑问或变换题目的条件,来拓宽学生的视野,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4.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总是和语言分不开的,课堂提问便是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学科语言表达能力的契机。如在教师做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采用边做边提问让学生回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提问学生和由学生发问,可以通过对话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设疑,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冷静考虑,合理处置。

  6.通过提问,教师可直接表达关心学生的思想情感。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信息交流。通过提问,能够发现作业、考试中的抄袭现象,以便在教学中及时解决。

  三、问题的出现

  有些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在提问方面可能存在这样一些误区:

  (1)整堂课只管自己讲,不提一个问题,“满堂灌”。

  (2)什么都要问,低级的、重复的、漫无边际的、模模糊糊的问题。

  (3)所提问题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距离较远,偏离了主题。

  (4)只提好学生,不提差生;专提一小部分学生,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

  (5)提问没有层次性,难易问题无阶梯。

  (6)提问表达不言简意赅,有时不知所云,学生无法回答。

  (7)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对学生的提问不理不睬。

  (8)提问随意,东拉西扯,越扯越远。

  (9)不能灵活应变,针对课堂气氛、学生的回答和反应,追问下去,扩大战果,等等。

  四、问题的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提问中应处理好这样四个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

  (2)难与易的关系。教学内容有难有易,提问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较难的问题应力求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切忌过深过难而造成冷场。

  (3)曲与直的关系。提问题不能只问“是什么”、“对不对”,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乏味。

  (4)多与少的关系。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过滥,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

  五、解决问题的措施

  同一物理问题,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提问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不一样。课堂上,教师若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专题或概念上来,从而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目的。

  “设疑式”可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独立思考;“逗趣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思;“对比式”可以诱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共性、区别个性、加深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刨根式"能帮助学生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促使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比喻式”能帮助学生发生联想、想象,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辐射式”能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分析解决问题,有利于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求同式”能引导学生从相异的事物中,找出相同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定的思维模式;“伏笔式”能铺路架桥,暗示出事物的途径或方向,为研究新理论留下伏笔;"自成靶子式"的提问,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警戒”的敏锐状态,从而从反面锻炼了其思维的判断能力,培养了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一次提问能否获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如何问、怎样问。“层递式”提问是指对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问题进行分层次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通过一环扣一环、一层进一层的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

  度和广度发展。通过层层剖析、循序推进、最终到达解决问题的彼岸和释疑明理的高峰;“分割式”提问是指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分割成几个并列的或递进的小问题来提问的方法。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教师可以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分割式提问,把一个个小问题解决了,整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扩展式”提问是指把现在所学内容与相关内容联系在一起提问的方法,能够起到以新带旧、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作用。“直问”是指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以便直接寻找答案,可使学生迅速进入思考状态,使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曲问"是一种迂回设问的方法,问在此而意在彼,针对学生疏漏、模糊处,抓住关键词为突破口进行曲问,会使学生番然醒悟,从而对正确的结论印象更深。

  六、教学反思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儿。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的目光者,则可能他对这一问题不会。因此,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询是必要手段。对学生答案中出现的错误或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上的不足,要及时给以提示。要善于运用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帮助学生回答。最终达到满意的效果。

  课堂提问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设计提问时要注意经常变换手法,切忌僵化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即使是同一个内容,在不同的场合下进行提问,也要注意转换角度,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要能使学生看到老师是如何提出问题的这对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讨论

  总之,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就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

高三的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与难点

  审题、结构组织:写成文质兼美的议论文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附注

  课前准备

  教材、教辅书、笔记本、演草本、工具书等

  一、组织检查:(5分钟)

  1、提醒并检查学生课前准备

  2、布置阅读内容和探究任务(板书在黑板上)

  (1)辨析“勇敢”与“真正的勇敢

  (2)“爱”与“无言的爱”

  (3)“痛苦”与“快乐中的痛苦”

  学生分组探究三组关系,辩明偏正类作文的立意侧重点

  教师板书:

  错误现象1:只讨论勇敢是什么,而丢掉了“真正的”。

  错误现象2:交待“真正的勇敢是什么”然后抛弃它,而着重写“什么”错误现象3:为求新意,把论题复杂化。

  二、自主阅读探究

  1、阅读:交换阅读作文(5分钟)

  2、探究:

  (1)同学作文在审题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结构是否有不合理处

  (3)请以“真正的勇敢是——————”开头写三至五句话,并与同学分享。

  三、合作探究展示

  展示:由学生口头回答上述问题(3分钟)

  四、分析点拨:(结合预设的和学生展示暴露的问题)(5分钟)

  “勇敢”是题目的中心语,是写作的主体内容,但不是运笔的重心所在。偏正式题目“真正的”才是运笔的重心所在。本题只需要解析“什么是真正的勇敢”就行了。

  它的逆命题在材料中已经出现:

  (1)真正的勇敢不是“疯狂举动”

  (2)真正的勇敢不需要“炫耀”。由此还可以派生出,真正的勇敢不是匹夫式的鲁莽;真正的勇敢不是没有行动的空喊等等。

  它的正面立意命题在材料中也有相应提示:

  (1)真正的勇敢是在困境中勇于去战胜

  (2)真正的勇敢是把自己的生活掌握在手中。由此还可以派生出:真正的勇敢是“险境中的'不屈”,“威势下的不从”,“冷遇之后的不弃”等等

  布置阅读探究任务:

  1、从标题看问题:

  2、从结构看问题:

  3、从语言表述看问题

  4、阅读范文,与自己的作文对比评价

  阅读并完成:(6分钟)

  (1)梳理所有已知的关于“勇敢”的事实材料,从中发掘共性和个性,分析“真正的勇敢”的特质,形成自己的分论点。

  (2)片段语言训练----请以“真正的勇敢是险境中的不屈”为论点,举1个事实论据写个小片段。

  展示:

  一类标题:真正的勇敢、新时代的真勇敢、看似平常真勇敢

  另类标题:理性的勇敢、勇敢说、勇气----氧气、

  真正走下去、似勇是勇

  五、当堂训练展示(5分钟)

  六、方法指导:(结合学生训练情况)(2分钟)

  结构要求:开门必须见到山,段首必然有论点,逻辑层次要分明。

  语言及书写要求:

  1、书写整洁无涂抹

  2、观点鲜明逻辑严密,论点位置清楚3、语言生动,用语准确

  错误现象1:分论点生搬材料中的分析,只是材料的扩写和拓展

  错误现象2:分论点之间缺少必然的逻辑联系

  错误现象3:段首不给分论点,使叙述漫无目的,差不多了就点一下“这就是真正的勇敢啊”

  3、学生归纳总结(2分钟)

  (1)学生谈练习感悟:

  (2)学生归纳总结:

  七、教师归纳总结:(2分钟)

  语言错误现象1:开篇不忙提出中心论点,先用排比句抒一下情

  错误现象2:盲目使用比喻句做分论点,损害观点的鲜明性。

  错误现象3:不规范的语言表达式

  课后学生课后作业:

  修改自己的作文并以“无言的爱”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高三的教学设计3

  本学年,我担任高三年级体育课程,为了搞好本学期的教学工作,特制定以下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实现“以德育教育为首,以艺术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的办学目标。以学生《体质健康》为重点深化体育课堂、体训队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加强出操、集队、集会纪律,做好出操、集队、集会常规训练,以德育教育为核心,在体育教育教学中注重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注意加强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学生集体主义观念,树立集体主义荣誉感,培养不怕苦、不怕累、顽强拼搏、积极进取的个性,提高学生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激烈竞争奠定基础。

  二、工作任务及要求

  1、抓好“两课两操一活动”,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有效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两课两操一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两课两操一活动”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和健康况状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求每位体育教师都要树立抓好“两课两操一活动”的思想观念;其次要求体育教师认真钻研体育教材,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做到写好学期工作规划、授课教案,多花时间备课,不打无准备之仗,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第三是配合学校抓好早操、课间操工作,加强两操纪律,增强学生组织纪律观念,树立远大理想,营造良好校风、学风。

  2、抓好《体质健康》工作,注重教材的学习,注重领会教材中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注重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确保达标率、优秀率稳步提高,切实提高我校学生身体素质。

  3、加大体育班管理力度,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做好督促、沟通、协调工作,使体育班学生在学习、思想、行为等诸方面全面发展,力争每个学生高考考出好成绩。

  三、教学措施

  1、积极鼓励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习惯,努力提高全校学生的体锻达标合格率。

  2、本学期关注起始年级学生行为习惯,思想品德状况,学生要坚持形成体育锻炼规范化要求。

  3、要不断加强对教学教材的研究,重视体育教师专业的发展,本学期积极开展教学基本工操练。从上课的仪表服装、备课教案、课前的准备开始。

  4、以据学生的特点,要主动与年级组之间配合协调,利用一些休息时间,包括中午、放学后等时间,组织年级间和班间的体育竞赛,促进学生积极锻炼身体,激励学生为班级争光,培养学生的荣誉感。

  5、要积极配合好教务处、政教处工作,认真组织管理好每天的.两操和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各班进出场线路有序、队伍整齐。

  6、认真组织、细心安排指导年级的体锻课,尽量多开展学生感兴趣,锻炼有效益的小型多样的单项性活动,满足学生体育活动需求。

  7、认真负责督促、管理训练队工作,关注每个学生,制定好每天的训练规划,明确训练任务,督促文化理论课的学习。

高三的教学设计4

  一、基本知识概要:

  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相切、相离。

  从代数的角度看是直线方程和圆锥曲线的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无解时必相离;有两组解必相交;一组解时,若化为x或y的方程二次项系数非零,判别式⊿=0时必相切,若二次项系数为零,有一组解仍是相交。

  2.弦:直线被圆锥曲线截得的线段称为圆锥曲线的弦。

  焦点弦:若弦过圆锥曲线的焦点叫焦点弦;

  通径:若焦点弦垂直于焦点所在的圆锥曲线的对称轴,此时焦点弦也叫通径。

  3.①当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弦长公式:

  =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

  ,(其中(),()是交点坐标)。

  ②抛物线的焦点弦长公式|AB|=,其中α为过焦点的直线的倾斜角。

  4.重点难点:直线与圆锥曲线相交、相切条件下某些关系的确立及其一些字母范围的'确定。

  5.思维方式:方程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设而不求与整体代入的技巧。

  6.特别注意:直线与圆锥曲线当只有一个交点时要除去两种情况,些直线才是曲线的切线。一是直线与抛物线的对称轴平行;二是直线与双曲线的渐近线平行。

  二、例题:

  【例1】直线y=x+3与曲线()

  A。没有交点B。只有一个交点C。有两个交点D。有三个交点

  〖解〗:当x>0时,双曲线的渐近线为:,而直线y=x+3的斜率为1,1<3 y="x+3过椭圆的顶点,k=1">0因此直线与椭圆左半部分有一交点,共计3个交点,选D

  [思维点拔]注意先确定曲线再判断。

  【例2】已知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为的倾斜角,且的长不小于短轴的长,求的取值范围。

  解:将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消去,得

  由,

  的取值范围是

  [思维点拔]对于弦长公式一定要能熟练掌握、灵活运用民。本题由于的方程由给出,所以可以认定,否则涉及弦长计算时,还要讨论时的情况。

  【例3】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交于A、B两点

  (1)求证:

  (2)当的面积等于时,求的值。

  (1)证明:图见教材P127页,由方程组消去后,整理得。设,由韦达定理得在抛物线上,

  (2)解:设直线与轴交于N,又显然令

  [思维点拔]本题考查了两直线垂直的充要条件,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函数与方程的思想,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4】在抛物线y2=4x上恒有两点关于直线y=kx+3对称,求k的取值范围。

  〖解〗设B、C关于直线y=kx+3对称,直线BC方程为x=-ky+m代入y2=4x得:

  y2+4ky-4m=0,设B(x1,y1)、C(x2,y2),BC中点M(x0,y0),则

  y0=(y1+y2)/2=-2k。x0=2k2+m,

  ∵点M(x0,y0)在直线上。∴-2k(2k2+m)+3,∴m=-又BC与抛物线交于不同两点,∴⊿=16k2+16m>0把m代入化简得即,

  解得-1

  [思维点拔]对称问题要充分利用对称的性质特点。

  【例5】已知椭圆的一个焦点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且离心率e满足:2/3,e,4/3成等比数列。

  (1)求椭圆方程;

  (2)是否存在直线,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且线段MN恰被直线x=-平分。若存在,求的倾斜角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依题意e=

  (1)∵-c=-2=,又e=∴=3,c=2,b=1,又F1(0,-2),对应的准线方程为y=-。∴椭圆中心在原点,所求方程为:

  =1

  (2)假设存在直线,依题意交椭圆所得弦MN被x=-平分,∴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由

  =1消去y,整理得

  =0

  ∵直线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M、N∴⊿=4k2m2-4(k2+9)(m2-9)>0

  即m2-k2-9<0①

  设M(x1,y1)、N(x2,y2)

  ∴,∴②

  把②代入①可解得:

  ∴直线倾斜角

  [思维点拔]倾斜角的范围,实际上是求斜率的范围。

  三、课堂小结:

  1、解决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问题时,对消元后的一元二次方程,必须讨论二次项的系数和判别式,有时借助于图形的几何性质更为方便。

  2、涉及弦的中点问题,除利用韦达定理外,也可以运用点差法,但必须是有交点为前提,否则不宜用此法。

  3、求圆锥曲线的弦长,可利用弦长公式

  =或当存在且不为零时

  ,(其中(),()是交点坐标。

  再结合韦达定理解决,焦点弦长也可利用焦半径公式处理,可以使运算简化。

  四、作业布置:教材P127闯关训练。

高三的教学设计5

  1、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2、了解复数的代数表示法及其几何意义。

  3、会进行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了解复数的代数形式的加、减运算及其运算的几何意义。

  4、了解从自然数系到复数系的关系及扩充的基本思想,体会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本章重点:1。复数的有关概念;2。复数代数形式的四则运算。

  本章难点:运用复数的有关概念解题。近几年高考对复数的考查无论是试题的难度,还是试题在试卷中所占比例都是呈下降趋势,常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多为容易题。在复习过程中,应将复数的概念及运算放在首位。

  知识网络

  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典例精析

  题型一复数的概念

  【例1】(1)如果复数(m2+i)(1+mi)是实数,则实数m=;

  (2)在复平面内,复数1+ii对应的点位于第象限;

  (3)复数z=3i+1的共轭复数为z= 。

  【解析】(1)(m2+i)(1+mi)=m2—m+(1+m3)i是实数1+m3=0m=—1。

  (2)因为1+ii=i(1+i)i2=1—i,所以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为(1,—1),位于第四象限。

  (3)因为z=1+3i,所以z=1—3i。

  【点拨】运算此类题目需注意复数的代数形式z=a+bi(a,bR),并注意复数分为实数、虚数、纯虚数,复数的几何意义,共轭复数等概念。

  【变式训练1】(1)如果z=1—ai1+ai为纯虚数,则实数a等于()

  A、0 B、—1 C、1 D、—1或1

  (2)在复平面内,复数z=1—ii(i是虚数单位)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解析】(1)设z=xi,x0,则

  xi=1—ai1+ai1+ax—(a+x)i=0或故选D。

  (2)z=1—ii=(1—i)(—i)=—1—i,该复数对应的点位于第三象限。故选C。

  题型二复数的相等

  【例2】(1)已知复数z0=3+2i,复数z满足zz0=3z+z0,则复数z=;

  (2)已知m1+i=1—ni,其中m,n是实数,i是虚数单位,则m+ni=;

  (3)已知关于x的方程x2+(k+2i)x+2+ki=0有实根,则这个实根为,实数k的值为。

  【解析】(1)设z=x+yi(x,yR),又z0=3+2i,

  代入zz0=3z+z0得(x+yi)(3+2i)=3(x+yi)+3+2i,

  整理得(2y+3)+(2—2x)i=0,

  则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解得所以z=1— 。

  (2)由已知得m=(1—ni)(1+i)=(1+n)+(1—n)i。

  则由复数相等的条件得

  所以m+ni=2+i。

  (3)设x=x0是方程的实根,代入方程并整理得

  由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得

  解得或

  所以方程的`实根为x=2或x= —2,

  相应的k值为k=—22或k=22。

  【点拨】复数相等须先化为z=a+bi(a,bR)的形式,再由相等得实部与实部相等、虚部与虚部相等。

  【变式训练2】(1)设i是虚数单位,若1+2i1+i=a+bi(a,bR),则a+b的值是()

  A、—12 B、—2 C、2 D、12

  (2)若(a—2i)i=b+i,其中a,bR,i为虚数单位,则a+b=。

  【解析】(1)C。1+2i1+i=(1+2i)(1—i)(1+i)(1—i)= 3+i2,于是a+b=32+12=2。

  (2)3、2+ai=b+ia=1,b= 2。

  题型三复数的运算

  【例3】(1)若复数z=—12+32i,则1+z+z2+z3++z2 008=;

  (2)设复数z满足z+|z|=2+i,那么z= 。

  【解析】(1)由已知得z2=—12—32i,z3=1,z4=—12+32i =z。

  所以zn具有周期性,在一个周期内的和为0,且周期为3。

  所以1+z+z2+z3++z2 008

  =1+z+(z2+z3+z4)++(z2 006+z2 007+z2 008)

  =1+z=12+32i。

  (2)设z=x+yi(x,yR),则x+yi+x2+y2=2+i,

  所以解得所以z= +i。

  【点拨】解(1)时要注意x3=1(x—1)(x2+x+1)=0的三个根为1,,—,

  其中=—12+32i,—=—12—32i,则

  1++2=0,1+—+—2=0,3=1,—3=1,—=1,2=—,—2=。

  解(2)时要注意|z|R,所以须令z=x +yi。

  【变式训练3】(1)复数11+i+i2等于()

  A、1+i2 B、1—i2 C、—12 D、12

  (2)(20_江西鹰潭)已知复数z=23—i1+23i+(21—i)2 010,则复数z等于()

  A、0 B、2 C、—2i D、2i

  【解析】(1)D。计算容易有11+i+i2=12。

  (2)A。

  总结提高

  复数的代数运算是重点,是每年必考内容之一,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①加减法按合并同类项法则进行;②乘法展开、除法须分母实数化。因此,一些复数问题只需设z=a+bi(a,bR)代入原式后,就可以将复数问题化归为实数问题来解决。

高三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的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4、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教学设想

  1、利用“预习提示”设计导读题,引导学生圈点勾划,提要勾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运用“相关联系,想似比较”的方法,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

  四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借助“预习提示”,圈点勾划,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的通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种体裁。列传用以记帝王以外的人的事迹。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课内预习课文。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疏通课文;

  2、利用“预习提示”习问练读,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①课文主要记叙了屈原的 哪些事迹?

  ②圈点出概括屈原悲惨遭遇的五个词。

  ③在课文中划出概述屈原杰出才能和最能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格的词语。

  ④给课文分段,编写各段提纲。

  按:①③两题以后结合研读课文讨论。

  三、讨论②④两题,分段。

  四、布置作业:

  1、给黑体的字注音:

  惨怛( ) 商于( ) 温蠖( )

  濯淖( ) 啜其醨( )( ) 帝喾( )

  皭然( ) 汶汶( ) 汨罗( )

  屈匄( ) 随属( ) 唐眛( )

  2、完成“思考和练习”二、三。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研习新课:

  1、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为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与课文注释相左。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3、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

  结合分析板书:

  一、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1、甚任之

  2、怒而疏

  3、作《离骚》:

  5、词句提示点拔:

  ①“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③“谗人间之”:间,读jiàn,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④“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

  三、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练习口头翻译。

  四、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五。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课文第一部分已经告诉我们,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这样一个才能杰出、品质高尚的人,却蒙谗见疏,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课文第二部分记叙了“屈平既绌”以后楚国的命运和他的.政治遭遇,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屈原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下面我们研读这部分内容。

  二、自读课文第4—7自然段,讨论:

  1、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并板书:

  ①受骗绝齐

  ②兵败丹淅

  ③蓝田退兵

  ④复释张仪

  ⑤诸侯击楚

  ⑥赴秦身死

  2、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赴秦身死,都与未听屈原的劝谏有关。

  三、研读课文中第8—10自然段:

  1、在课文中划出可以概括第4—7自然段内容的句子。

  明确:“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身客死于秦”。

  2、国家危难之际,屈原的态度和信念是什么?表现了什么精神?

  明确:

  态度:嫉之

  信念: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

  精神: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

  3、这一部分作者议论的观点是什么?对表现屈原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以结语式的方式,指出楚国的危难在于“怀王之终不悟”,“此不知人之祸也”。通过议论,突出了屈原在楚国兴盛衰亡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4、“顷襄王怒而迁之”说明了什么?

  提示:顷襄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已见糊涂,“怒而迁”屈原,更见其昏愦。

  四、词语提示点拔:

  1、“齐与楚从亲”:从:同“纵”,合纵。亲:亲善。

  2、“双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又因厚币”后省略动词“赂”。“而”后省略主语(靳尚)。“于……郑袖”:在郑袖面前,状语后置。

  3、“秦,虎狼之国”:虎狼,像虎狼一样,名词作状语。

  4、“奈何绝秦欢”:欢:友好。

  5、“亡走赵,赵不内”:亡:逃亡。走:跑,现代的“跑”古代称“走”;现代的“走”古代称“行”。内:同“纳”,接纳,收留。

  6、“复之秦”:之:动词,到。

  7、“虽流放,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眷:眷恋。顾:念。眷顾:眷念。系心:挂念。反:同“返”。冀幸:侥幸希望。“一悟”的“一”:副词,一旦,一经。“一改”的“一”:副词,都,全部。这句话的意思是:虽然流放在外,(仍)眷念楚国,惦记着怀王,不忘要回(朝廷中)来,盼望怀王一旦醒悟,风气全都改变。

  8、“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他保全君王振兴国家而想把不利局面改变过来。

  9、“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无:无论。自为、自佐:既为自,佐自,宾语前置。

  五、布置作业:

  完成“思考和练习”四。

  第四教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第三、四两部分。归纳课文,理解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屈原蒙谗见疏,楚国祸患相属。怀王身死,顷襄王仍然不辨忠臣。“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怒而“迁”屈原,使屈原受到了致命的打击。屈原愤而自沉汨罗,与邪恶势力进行了最后的抗争。

  二、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串讲课文。

  2、讨论:这一部分着重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通过对话描写,揭示屈原“见放”是时代的悲剧,表现屈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宁赴长流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这段对话实际上是关于人生哲理的精辟议论,即明屈原之志,亦抒作者太史公之情。

  3、词语提示点拔:

  ①“被发行吟泽畔”:被:同“披”。

  ②“颜色”:脸色。

  ③“形容枯槁”:样子消瘦。形容:形体容貌,样子。枯槁:干枯,形容消瘦。

  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身之察察:即察察之身。物之汶汶:即汶汶之物。都是定语后置。

  三、研读课文最后一段:屈原既死,赋存国亡。“屈原辞赋悬日月”,他创造的楚辞诗体后继有人,但“终莫敢直谏”。楚国日以削,为秦所灭。这一段将楚辞的后来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伟大和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四、总结课文:

  1、思想内容:课文通过记叙屈原的生平事迹特别是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攸攸相关,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作者为屈原立传,按时间顺序,以“任、疏、绌、迁、沉”为线索,处处围绕屈原的“志”写:第一部分以评介《离骚》“推其志”,第二部分以国家危难突出屈原“眷顾楚国,系心怀王”,“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改志篇”,第三部分以回答渔父让屈原抒发矢志不渝的信念。

  2、写作特色:和从《史记》中选入中学课本的其它几篇人物传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相比,本文的特色是:

  ①选材上,《屈原列传》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根据文献记载,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

  ②写法上,记叙和议论相结合。全文四个部分都有“传”有“评”,因“传”而“评”,以“评”点“传”。议论方式各不相同,第一部分为评介式,第二部分为结语式,第三部分为陈述式,第四部分为比照式。

  ③语言上,本文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叙中有情、倾向鲜明;议中有情、直抒胸臆。作者运用对偶、对比、排比、反复、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本文堪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高三的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抛物线的定义.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及其对应的焦点和准线.

  (二)能力训练要求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2.掌握抛物线的焦点、准线及方程与焦点坐标的关系.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训练学生化简方程的运算能力.

  2.培养学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

  3.根据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可以对学生进行运动、变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抛物线的定义及焦点与准线.

  2.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形式,以及p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抛物线的四种图形,标准方程的推导及焦点坐标与准线方程.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式

  通过回忆椭圆与双曲线的第二定义可引入抛物线的定义,从而推出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两张

  第一张:抛物线的四种形式(记作§8.5.1A)

  第二张:例题与课时小结(记作§8.5.1B)

  ●教学过程

  Ⅰ.课题导入

  [师]我们知道,到一个定点的距离和到一条定直线的距离的比是常数的点的轨迹,当常数在(0,1)内变化时,轨迹是椭圆;当常数大于1时,轨迹是双曲线;那么当常数等于1时轨迹是什么曲线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三种圆锥曲线——抛物线,以及它的定义和标准方程.

  板书课题“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1)”.

  [师]现在,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

  1.对抛物线大家已有了哪些认识?

  [生]在物理学中,抛物线被认为是抛体运动的轨迹;在数学中,抛物线是二次函数的图象.

  [师]2.二次函数中抛物线的图象特征是什么?

  [生]在二次函数中研究的抛物线,它的对称轴平行于y轴,开口向上或开口向下两种情形

  [师]如果抛物线的对称轴不平行于y轴,那么就不能作为二次函数的图象来研究了.今天我们突破函数研究中的限制,从一般意义上来研究抛物线.

  Ⅱ.讲授新课

  [师]如图所示,把一根直尺固定在图上直线l的位置,把一块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紧靠着直尺的边缘,再把一条细绳的一端固定在三角尺的另一条直角边的一点A,取绳长等于点A到直角顶点C的长(即点A到直线l的距离),并且把绳子的另一端固定在图板上的一点F,用铅笔尖扣着绳子,使点A到笔尖的一段绳子紧靠着三角尺,然后将三角尺沿着直尺上下滑动,笔尖就在图板上描出了一条曲线.请同学们说出这条曲线有什么特征?

  [生]这条曲线上任意一点P到F的距离与它到直线l的距离相等.再把图板绕点F旋转90°,曲线即为初中见过的抛物线.

  [师]现在我们一起归纳抛物线的定义: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下面根据抛物线的定义来求其方程,大家先想想一般求曲线方程的步骤.

  [生]首先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然后在曲线上任取一点坐标设为(x,y),再根据题意找出x与y的关系即为所求方程.

  [师]现在大家自己求抛物线方程,根据抛物线定义,知道F是定点,l是定直线,从而F到l的距离为定值,设为p,则p是大于0的数.

  以下是学生的几种不同求法:

  解法一:以l为y轴,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p,0)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二:以定点F为原点,过点F垂直于l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定点F(0,0),l的方程为x=-p.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x+p|

  化简得:

  y2=2px+p2(p>0)

  解法三:取过焦点F且垂直于准线l的直线为x轴,x轴与l交于K,以线段KF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如右图所示,则有F(,0),l的方程为x

  =-.

  设动点M(x,y),由抛物线定义得:

  化简得

  y2=2px(p>0)

  [师]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第三种解法的'答案不仅具有较简的形式,而且方程中一次项的系数是焦点到准线距离的2倍.我们把这个方程叫做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它表示抛物线的焦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坐标是(,0),准线方程是x=-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现在大家开始做课本P118上的练习第1题.

  学生们经过一番运算,得出当坐标系变为以过焦点且垂直于直线l的直线作为y轴,原点和抛物线都不变时,抛物线方程为x2=2py.

  [师]一条抛物线,由于它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方程也不同,有四种不同的情况,如下表所示:(打出投影片§8.5.1A)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2=2px(p>0)

  (,0)

  x=-

  y2=-2px(p>0)

  (-,0)

  x=

  x2=2py(p>0)

  (0,)

  y=-

  x2=-2py(p>0)

  (0,-)

  y=

  [师]下面结合表格,看下列例题:(打开§8.5.1B)

  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y2=6x,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求它的标准方程.

  分析:1.先根据抛物线方程确定抛物线是四种中哪一种,求出p,再写出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先根据焦点位置确定抛物线类型,设出标准方程,求出p,再写出标准方程.

  解:1.∵抛物线方程为y2=6x

  ∴p=3

  则焦点坐标是(,0)

  准线方程是x=-

  2.∵焦点在y轴的负半轴上,且

  ,第一课时(抛物线)人教选修1-1

  =2

  ∴p=4

  则所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x2=-8y

  Ⅲ.课堂练习

  请学生板演

  (1)根据下列条件写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①焦点是F(0,3),

  ②准线方程是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解:①∵焦点是F(0,3)

  ∴抛物线开口向上,且=3

  则p=6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x2=12y

  ②∵准线方程是x=-

  ∴抛物线开口向右,且=

  则p=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x

  ③∵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2

  ∴p=2

  ∴所求抛物线方程是

  y2=4x、y2=-4x、x2=4y、x2=-4y

  (2)求下列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①y2=20x,

  ②x2+8y=0,

  ③2y2+5x=0.

  解:①∵抛物线方程为y2=20x

  ∴p=10

  则焦点坐标是F(5,0)

  准线方程是x=-5

  ②∵抛物线方程是x2+8y=0,即x2=-8y

  ∴p=4

  则焦点坐标是F(0,-2)

  准线方程是y=2

  ③∵抛物线方程是2y2+5x=0,即y2=-x

  ∴p=

  则焦点坐标是F(-,0)

  准线方程是x=

  Ⅳ.课时小结

  由于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四种形式,且每一种形式都只含有一个参数p,因此只要给出确定p的一个条件就可以求出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当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或准线方程给定以后,它的标准方程就惟一确定.

  Ⅴ.课后作业

  (一)课本P119习题8.52、4

  (二)预习内容:该小节剩下的两道例题.

  ●板书设计

  §8.5.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一)抛物线(二)标准方程(三)例题

  定义推导(四)练习题

  (五)课时小结

高三的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府兵制和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对隋唐时期实行的各项制度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2.通过隋唐各项制度的内容及其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我国封建社会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因其具有积极作用而被历朝所沿用。

  2.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曾在历史上发挥过进步作用,因而被历代沿用。

  3.租庸调制的实行使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是唐朝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4.两税法的实行是我国封建社会赋役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和进步,它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积极作用;科举制的创立、发展及其作用;租庸调制

  的进步作用;两税法的特点、作用和意义。

  教学难点:府兵制的崩溃;两税法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三省六部

  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和确立

  ①隋文帝综合汉魏以来的官制,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度。

  ②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

  2.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①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划分三省的职权。

  A.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B.门下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

  C.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③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D.兵部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3.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

  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

  这种制度。

  二、科举制的创立和发展

  1.科举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士族门阀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兴起;

  ②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即位后被废除。

  2.科举制的形成

  ①隋文帝即位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②隋文帝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录用为官。

  ③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3.科举制的发展

  ①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

  ②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④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

  4.科举制的作用和意义

  ①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

  ③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

  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⑤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三、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1.隋文帝继承和改革府兵制

  ①隋朝沿袭前代的府兵制,并加以改革。

  ②隋文帝时把军人户籍编入州县,同样分到田地,不再实行军民异籍。

  ③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有利于农业生产,增加了政府赋税收入,扩大了兵源,也清

  除了胡汉分治的遗迹。这有益于国家的统一、富强和民族的融合。

  2.唐朝调整、健全府兵制

  ①府兵制也是唐朝的基本兵制。

  ②唐太宗时,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增加了军府的数量,安排三分之一以上的军府驻

  守关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③府兵制的兵将平时不在一起,不易形成将帅拥兵自重的局面。

  ④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租庸调,但出征时要自备武器、粮食等,沉重的军费负担都加在

  了农民身上。

  3.府兵制的崩溃

  ①武则天时,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了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②由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的较多;

  ③府兵的地位也在不断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④到开元年间,府兵制崩溃。

  4.唐玄宗时实行募兵制

  ①唐玄宗为增强军事力量,实行了募兵制。

  ②募兵制由国家招募丁男当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

  ③募兵制减轻了农民的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国家也建立了强有力的军队。

  ④但是募兵制的士兵以当兵为职业,将领长期统帅一支军队,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

  导致军阀的形成。天宝年间,地方节度使自行募兵,成为军阀割据势力。

  四、租庸调制

  1.隋朝租调制和赋役制度的改革

  ①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租调数量比北周轻,农民服役时间也短。

  ②隋朝后又规定交纳一定的绢代替服役,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推行。

  2.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唐朝在隋的基础上,以轻徭薄赋的思想改革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

  ②唐朝租庸调制规定:

  A.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

  B.缴纳定量的绢和布,叫作“调”;

  C.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

  有年龄限制。

  3.租庸调制的进步作用

  ①农民生产的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使许多荒地开垦出来;

  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也得到巩固。这些都使国家富强起来。

  五、两税法

  1.两税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均田制、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②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的财政收入已大为减少。

  2.实行两税法的目的和两税法的内容

  ①目的:为了解决财政困难,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而实行。

  ②内容: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役、杂税;一

  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3.两税法的作用和意义

  ①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

  松;

  ③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高三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利息按复利计算的概念

  ⑵掌握每期等额分期付款与到期一次性付款间的关系,应用等比数列的知识体系解决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

  2.能力目标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将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发展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及求知欲。渗透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抓住分期付款的本质分析问题;

  教学难点:

  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分期付款的合理性;

  教学思路:

  教师运用基于分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模式,根据该部分知识内容特点(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定主题---分期付款有关计算,教师协调全班学生分为十组,每四人一组,由数学成绩较好者担当组长,每组确定同一任务。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课前准备,每组确定帮忙解决某组员最想卖的商品,到各大商场记录分期付款的资料,同时寻找分期与数列之间存在的联系;第二阶段通过课中学习,确定分期方案,并核对方案的可行性,教师选几组代表上台借助投影仪向大家介绍组里确定的分期方案;第三阶段学生通过课后练习谈谈自身对本节内容知识的理解及感想。

  教材内容:

  本节课是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在购物方式上的一个应用.此前学生已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其前n项和公式,并学习了有关储蓄的计算(单利计息和复利问题),也就是说学生在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

  教学方法:

  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求知欲望,教学中以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采用设问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合作、交流发现数学模型,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导学提纲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幽默广告视频:丈夫正看球赛,妻子一过来就换电视剧,丈夫很郁闷,一客服对他说:“您可以分期付款买东西,提前享受。”结果,丈夫和妻子一人一台电视,但当丈夫看球赛正酣时,儿子又过来把台换了。面对商家和银行提供的各种分期付款服务,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好呢?(以幽默广告形式导入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二、讲授新课:

  例:他准备花钱买一台5000元左右的平板电视,采用分期付款方式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据了解,苏宁电器允许采用分期付款方式进行购物,在一年内将款全部付清,该店提供了如下几种付款方案,以供选择。

  分析方案2:(选择次数中间的方案进行举例分析,进一步巩固数列知识)

  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设每期还款x元,第k个月末还款后的本利欠款数为Ak元,则

  解得:

  三、随堂练习:

  由学生完成上表中“方案1”和“方案3”,熟练探究方法;

  可见:方案3使得付款总额较少,同时教师指出:结论具有不确定性——选择什么方案还要参照家庭的经济状况。(一改往日数学答案的唯一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应具备的全面性)

  请同学们总结:

  分期付款购买售价为a元的商品,分n次经过m个月还清贷款,每月还款x元,月利率为p,则求x的数学模型:

  (重点)练习:分组讨论计算某个组员利用自己零花钱分期付款购买自己最想要的某种商品,并由小组代表到讲台上用投影仪来谈谈组里给他的方案意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在这段时间里,很多小组代表发表了本小组对某商品的分期方案,较多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回顾思维过程,教师提醒.

  ①分期付款有哪些一般规定?列方程的依据是什么

  ②分期付款中的计算涉及的数学知识: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数学思想:方程思想

  五、布置作业:

  某学生家境贫寒,但自强不息,于xxxx年考上北京大学,因家中无法负担其学费,遂决定向银行申请助学贷款,学制四年,每年9月1日申请贷款5000元。他如何还贷?请为他确定还贷方案。(什么是分期付款?银行贷款程序怎么样?利率是多少?如何计算?每月需还多少?)

  教学设计理念:

  创设情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用已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同时尊重差异,实施合作学习。

  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合作学习

高三的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了解原作文的缺点与不足。

  了解作文升格的八个方面。

  进行作文升格训练。

  重点与难点:

  了解作文升格的八个方面。

  进行作文升格训练。

  学习时数:

  2课时

  学 习过程:

  一、原题回放

  以“感动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二、学生原作文分析

  本次作文的训练重点是:叙事、写人、写景的细节描写。

  存在的问题有:

  1.详略不当:铺垫过多,背景复杂,中心事件弱化,造成头重脚轻的病症。

  2.细节描写不够,概括性描写较多。

  3.感人的力量不够强,有的有肉无血,有的言之无物,有的无病呻吟。

  4.“感动”的内涵没有揭示出来,或者说缺少直接 抒情的句子。

  5.事件不够真实,编故事的痕迹较重,不够合理 合情 。

  改善的建议主要有:

  在事件的叙述中、在人物的描写中、在景物的`渲染中自然产生动情的力量,感染读者,而不是自说自话,如“多么令我感动啊!”之类的话。

  最好既要有具体的事件,又要有适当的抒情议论(位置在篇末,字数不超过100个)。

  三、作文升格训练

  一般来说,作文升格训练从以下八个方面突破。

  即切合题意升格、中心突出升格、内容充实升格、符合文体升格、文章结构升格、语言流畅升格、书写 卷面升格、发展等级升格。

  下面分别论述:

  切合题意升格。有的作文写的是打雪仗的欢乐,是不符合题意的。请重新审题。

  中心突出升格。病文表现在中心事件不突出,没有点题或点题不到位。请明确主旨。

  内容充实升格。病文表现在:概括性语句较多,中心事件不具体,不详细。人物描写苍白,细节描写缺失。抒情议论过多,显 得很空虚,言之无物,且无病呻吟。胡编滥造,无真情实感。请纠偏。

  符合文体升格。本次要求写记叙文,而有的作文,大谈阅兵的感人场面;有的作文,堆砌几个毫不相干的场面或事件。文体请规范。

  文章结构升格。有的作文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铺陈的过多,仅仅给中心事件很少的篇幅,致使喧宾夺主;有的作文,叙事没有波澜,平铺直叙,如拉家常。结构请合理安排。

  语言流畅升格。句子成分残缺或赘余,语序混乱,语句 罗嗦,错别字。这对于基本功较差的作文来讲是升格的重点。

  书写卷面升格。卷面整洁,书写工整,不求漂亮,但要认真。

  发展等级升格。这一点是针对优秀作文来讲的。优秀作文要升格,就必须在发展等级上升格,例如,情感的真实深度上,文采修辞与意蕴 上,选材的新颖度上。

  四、写作实践

  以“感动就在身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 叙文。请针对自己原作文的 主要毛病和不足进行升格,力求更好。

高三的教学设计1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化学反应原理》第一章着重研究了化学反应与热能的关系,而第四章电化学基础着重研究化学反应与电能的关系,二者都属于热力学研究范畴。

  原电池作为电化学的基础,应用十分广泛。利用其原理可制成多种电池,在工农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从本质上弄清金属的腐蚀,找到金属防护的方法,认识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2、课标分析

  ①新课程标准对电极电势等概念不作要求,在理论方面控制了知识深度。

  ②氧化还原理论和金属活动性顺序,以及物理学中的电学知识,已对有关问题进行一些定性的介绍和分析。

  ③本节课重在对原电池中正、负电极的判断,设计原电池时对正、负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溶液的选择以及对电极反应产物的判断等。

  3、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解决办法:①学生共同探讨设计实验方案,体验探究过程。

  ②通过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使学生直观感受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以及盐桥的作用。

  ③结合实验现象强化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电极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原电池实验的观察和分析,体会化学反应原理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学习原电池联系社会、生活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5.教学内容的处理

  在处理教学内容时,把教学内容分为一下几个步骤:

  ①在必修2 “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以铜锌原电池为例,进一步强调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

  ②学生讨论且设计实验方案,体验实验的乐趣。教师通过电子白版转换多媒体动画和电流传感器作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并讲解原理。

  ③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结果量化对比、讨论并归纳总结出原电池中盐桥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④结合实验现象的分析,学生熟练掌握原电池的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策略:采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自己动手设计实验,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教学手段:利用数字实验室电流传感器及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量化电流强度及演示原电池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使学生更直观的掌握电化学原理。

  设计意图:

  1、通过学生亲自探讨原电池,并运用现代数字实验室及多媒体动画展示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让学生自主观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学生学情分析和学法指导

  1.学情分析

  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分析:

  ①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于原电池的感性认识。

  ②通过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如下:

  ①氧化还原反应不会判断。

  ②缺乏知识连贯性。

  ③原电池中正负极的判断及电极方程式的书写。

  2、学法指导

  ①合作探究法

  开展合作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体验合作、共同探究、提高学习技能。

  ②教师问题引导法

  针对学生探究实验中现象,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探究思维。

  ③多媒体演示法

  运用电子实验室电流传感器作图、多媒体演示原电池中盐桥中粒子的'移动方向,增加直观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及设计构思

  (一)实验引课

  教师演示实验,引入课题,质疑问题。

  设计意图:①考察学生对必修2所学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②为本节课探究实验创造情景。

  ③实验引课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问题导课

  1、上述实验装置构成原电池了吗?

  2、为什么无电流通过?

  3、怎样才能使得装置有电流产生?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和解决的方法

  设计意图:

  ①通过课堂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②通过讨论判断,强化学生对已有知识体系的掌握和灵活运用,以提出解决方案。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现象1:电流传感器显示有电流通过,并指示电子是由锌片流向铜片,在铜片表面有红色的铜析出。

  结论1:发生了原电池反应,且其中锌为原电池的负极,铜为正极。

  负极: Zn-2e-=Zn2+ 正极: Cu2+ + 2e-=Cu

  总反应: Zn + Cu2+=Zn2+ + Cu

  现象2: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越来越小,直至无电流通过。同时锌片表面逐渐被铜全部覆盖。

  (二)问题导课

  1、为什么随着时间的延续,电流逐渐减小,最后没有电流呢?

  2、怎样才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呢?

  根据现象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电极反应: Zn - 2e-=Zn2+ (负极)

  Cu2+ + 2e-=Cu (正极)

  电池总反应: Zn + Cu2+ = Cu + Zn2+

  盐桥:通常是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

  盐桥的作用:①使整个装置构成闭合回路。 ②平衡电荷。

  (三)课堂小结(学生概括)

  1、总结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2、原电池中电子、电流以及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3、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板书设计

  教师简明扼要书写课堂探究主题流程,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板书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

  设计意图:强化电极、电池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高三的教学设计12

  《考试说明》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既是语言表达的目标,也包含着若干语言表达的技能。这里只谈语言表达的简明。

  一、什么是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简要,就是用较少的文字,把主要的意思说出来,不重复,不啰嗦;明白,意思清楚明白,不会令人费解或误解。概括起来说,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达到尺可能高的准确和可理解度。

  现代社会里,一切工作,一切活动,都要求快节奏,高效率,运用语言也不例外。用语简明,就是达到运用语言高效率的一个基本条件。用语重复啰嗦,或者表达的意思不明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

  例1:还有一种立体的会说话的图书,也很吸引人。它们的插图都是立体的。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书里的人和动物马上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这段文字说明的意思是,有一种立体的书能够活动。但是语言的够简明。“立体”的书和插图都是“立体的”,字面重复;“会活动”和“会站起来”,“吸引人”和“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意思重复;“当你把书打开的时候”,语言累赘。它可以修改如下:

  还有一种书,插图是立体的。打开书,书里的人和动物会站起来,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修改后的文字,语言简洁,意思也很明确。

  二、怎样做到语言表达简明的

  1、围绕中心,抓住要点

  要做到语言简明,首先是每一句话都要围绕既定中心,不要节外生枝。不过仅仅围绕中心还是不够的,还应该抓住要点。俗话说“简明扼要”,从表达上说,只有扼住“要”,才能做到简明。

  例2:这种笨重的汉书使用起来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节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筒,是由两名身强力壮的武士抬到宫庭里面去的。汉武帝把竹简一片一片地解下来看,足足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看完。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简牍文书“笨重”使用“不方便”。首句提出看法,接下去两句用两个事例说明这一看法。文字较简洁,意思很明确。最后一句是顺着第三句说下来的,并不全是说明“笨重”“不方便”的,因此应把它删去。

  2、善于概括巧用指代

  无论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都不能总是具体叙述而不作必要的概括。只有把必要的叙述和概括结合起来,表达才能简明。再者,运用必要的复指成分,也是表达中不可少的。不用复指成分,就会啰嗦。

  3、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鲁迅在谈到自己的写作经验时曾说过:尽量删除可有可无的文字。这是确保表达简明的又一方法。

  例3:读下面的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要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

  科学院举行超对称性和超引力学术讨论会

  为加强基础理论工作和准备参加国际性粒子物理会议,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超对称性和超引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70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展开了热烈、自由的学术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1)应删除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2)应简略的一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这句可改为:

  这是一则完整的报道,有标题,有导语,有主体。一般说来,标题应是导语内容的概括,导语应是主体部分内容的概括。据此,这篇报道的标题概括地叙述了举办单位、会议内容、会议性质,因而①是必须有的,不能删除。导语共有两句话。第一句概括叙述了会议的目的、举办单位及时间、会议的内容和性质,因而②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因为第一句已经表达了导语该有的内容,再来一句说明会议的内容,便同前一句重复,所以②是必须删除的,否则就显得啰嗦、累赘,而不简明。主体部分首句交代“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的由来,因而④是不能删除的。因为标题、导语都已经说明会议是“学术”讨论会,所以⑥的“学术”是与上文重复的,可有可无的,应当删除。再看主体部分的⑤。因为上句已经出现了“超对称性”和“超引力”这两个概念,⑤处再一处出现,读来显得重复累赘,但又不能删除。倘使删除,是介绍国内外的什么情况又不明确,因此应该改用指代性词语作复指,如改为“对于这两个问题”,就会既“简”又“明”。有同学认为⑦应该删除,这是不对的。因为它是对这次学会讨论会所取得成绩的评价,没有最后这一分句,报道的主体部分便不完整。

  这道高考题比较集中地反映出要做到语言表达简明应从三个方面作努力:一是围绕中心、抓住要点;二是巧用复指,善于概括;三是避免重复,删除多余。

  当然,从中学生的表达来说,还要避免滥用修饰,滥加形容。

  三、怎样避免表意不明

  表意不明,令人误解或费解,是常见的语病,也是与“简明”的要求相违背的。怎样避免?

  1、少用单音节词,多用双音节词。

  有些单音节的多义词,一不小心,就会造成歧义。如“县里通知赵乡长15日前去汇报”一句中,“前”是多义词,可以理解为“15日之前”去汇报,也可以理解为“15日前往”县里去汇报工作。如果要表达的是前一个意思,应改用“之前”;如果要表达后一种意思,就在改用“前往”,并删除“去”。

  2、调整语序,交代明确。

  语序不当,交代不明,也会造成歧义。如“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偷偷地把这笔钱分别存入了两家银行”一句可以作多种理解,如果只是“背着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偷偷地和副总经理一道,把这些钱存入了两家银行。如果是“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可以改为“他背着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把这笔钱偷偷地存入两家银行。还有其他理解、其他改法,这里不一一分析。

  3、指代清楚,如实直说。

  句中停顿的位置是否恰当,指代是否清楚,也影响着句意的表达。譬如:“这个精致的灯笼将作为今天得分最高嘉宾的礼品赠送给他。”这一句表达很不清楚。“作为嘉宾的礼品”,既可以理解为送给嘉宾的礼品,也可以理解为嘉宾送人的礼品;句中的“他”指代也不明,作为前一义时,可以理为“嘉宾”,作为后一义时,可以理解为“别人”。这个句子可以这样改:这个作为礼品的精致的灯笼,将送给今天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改为:这个精致的灯笼是嘉宾准备的礼品,今天谁得分最高将送给谁。这样的修改,意思都是明确的。

  这个例子让我们知道,为“简”而简,有时会事与愿违,表意反而不清楚。

  四、典型题分析

  1、下面一段话中有重复啰嗦的地方,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把要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只填3个。

  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除了受到坏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他自己没有把握自己,受了坏人的影响,才逐渐变坏的;如果这个人能把握住自己,能抵制多方面的各种坏的影响,那么,他还会变坏吗?

  删除部分:

  这是1998年第32题,考查通过修改使语言简明的能力。答案是:①(或②)、⑥、⑨或⑩。

  这段语言材料来自中学生作文,有不少多余的话,不够简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变坏的原因”中,“之所以”与后面的“原因”,都是表原因,重复,两处必须删除一处。由于③处已说了“受到坏的影响”,所以⑥处“受了坏的影响”显得重复,必须删除。⑨处“多方面的”和⑩处“各种”,都有表示不止一种的意思,因此两处中必须删除一处。

  解答考题要注意“必须删除”的要求。如⑦处“才会逐渐变坏的”其实也可删除,但这不是“必须”删除的。如果将②③④三处一起删去,整个句子似乎也通,但原句“除了……外,更重要的……”这层意思也被删去了。这就不符合题目。“不影响原意”的要求了。

  2、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要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记得在一次期末考试中,在考完了语文后,我感觉相当不错,兴奋了很长的时间。

  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这是20xx年全国春的第25题,必须保留的是②③④⑦⑨。

  这道题的材料也是来自高中生的作文。本题换一个角度考查语言表达要简明。材料的语言不够简洁,需要删改。但是,不论如何删改,其中表害原意的词语是不能删的,如“一次”“期末”“考试”“考完”“语文”。“保留原意”是修改语句中十分重要的要求。准确把握原意,是作出正确修改的前提,也是语言表达能力训练中一项重要内容。

  3、下面一句话中,编号的地方有些是可删去的。请将可删去的序号写在题后横线上。

  由于人体脂肪的密度远小于人体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所减去的体积远大于由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可以删去的是:

  这是20xx年春季试卷的第25题。可以删去的是①②③⑤⑥⑦。

  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脂肪密度远小于肌肉蛋白和水,是“因”,减掉脂肪的效果好,是“果”。①②③⑤⑥⑦可以删去是显然的。⑧不可以删,删去则文句不通。

  五、练习与答案

  1、为使下面画线的语句简洁、顺畅并保持原意,需删掉一些词语,在删改时哪些词语是必须保留的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

  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曾经在北大工作了三年的年轻学者,他穿着一件大而黑的衣服,用右手持教鞭,正在就关于当前的学术研究问题与会者作专题报告。

  答:必须保留的词语是:

  2、下面一段话中的词语,在不影响原意的情况下,可以删除的有哪四处?把可以删除部分的序号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在实际生活中,人们②大都有这样的体验:③常常有④那么一些文化产品,由于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⑤而被人们拒绝接受,难以发挥⑥其应有的作用。只有健康而积极的内容与新颖而独特的形式达到完美结合并⑦由此产生强烈吸引力和巨大感召力的文化产品,⑧才能在大众欣然接受的过程中起到传播先进思想和进行审美熏陶的.积极作用。

  可以删除部分:

  3、为使语意简明,下面一段话中标号处哪些可删去,哪些需作改动,并改正。

  质量低劣的图书终将受到读者的的唾弃,或成为滞销书或一堆废纸,而那些优质图书则会站稳脚根,经受住市场的考验,或成为畅销书,或对两个文明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可删去:

  修改:

  4、下面一段文字有的地方重复啰嗦,在不影响原意的条件下,必须删除的有哪三处?

  书籍好比食品,有的只需浅尝①,有些可以吞咽②;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③、品尝④,慢慢品味⑤;有的书只需读其中的一部分⑥,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梗概,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通读⑦、细读⑧、反复读⑨,经常读⑩。

  必须删除的是:

  5、下面广播稿中画线的句子表达欠简明,请给予修改(不超过60字)

  今天下午在学校礼堂举行了为希望工程筹款的文艺义演。这场义演由学校团委会组织,由学生艺术团和教工合唱团联袂演出。演员的演出十分精彩,会场的气氛也十分热烈。全校200多教职工和20xx多学生都涌跃捐款、捐物。据组织者的初步估计,这次由学校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希望工程筹捐的文艺义演将会筹到3万多元和一批图书文具。最近将会把这次义演筹得的3万多元捐款和图书文具一并转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到发稿时,义演刚刚结束,已共筹得捐款3万多元及图书文具一批。

  6、下面的句子拖沓啰嗦、语序混乱请加以修改,使其准确而简明地表达出句子的原意。(不超过30字)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密些,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疏些,荔枝壳裂片的片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所造成的。

  7、下面提供的是同一作品的原作稿和修改稿的文字,任选两句作修改前后比较,指出原句的不足之处(或修改后的效果)。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无力地在空中飞舞,②无目的地落下地来。③在墙脚已经砌好了一条白色的路,左右两边各有这样的一条,④好像给中间的泥泞的道路镶了两道宽边。

  修改稿:

  风刮得很紧,①雪片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②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③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④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3)题。

  甲地一工厂的采购员张平,去乙地购买疫备。他购买一台牛头刨床,价xx万元。张平买好7日6次的船票,起程返厂,航程约一天,8日下午4点抵达,船停泊在2号码头。牛头刨床同船抵达。牛头刨床笨重,需要厂方派车来接。

  (1)根据材料的内容,写一则电报正文。不超过25个字。

  电报正文:

  (2)假定甲、乙两地只有水路,每天只有一班船,抵达的时间是固定的,停泊的码头也是固定的。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4个字。

  简化的电报正文:

  (3)如果张平出发时已确定只买一台牛头刨床。再根据新提供的内容将电报简化,不超过10个字。

  再简化的电报正文:

  附:答案及简析

  1、①②③(如果不保留这三个词语,不仅表意不准确,而且句子不完整。其他词语虽然也有可保留的,但不是“必须”的)

  2、①④⑤⑥(①是介词,这里可省略;④“那么”就是指“一些文化产品”,也可删;⑤“而”

  连词,删去,句子更紧密;⑥“其”指代“一些文化产品”,删去它,意思没有变化。其他几个词语如果删去,便影响原意了)

  3、①③;②④改为“甚至”。(①“或”,或许,表意不准确,也是多余的,应删去;②“或”前后是递进关系,应改为“甚至”;③“或”应删,理由同①;④修改理由同②)

  4、②④⑩(“吞咽”与“浅尝”、“咀嚼”不是同一个逻辑层次,应删;“品尝”与“仔细咀嚼”同意,应删;“经常读”与“反复读”重复,应删。

  5、到发搞时已捐款3万多元,图书文具一批。据了解,这批捐款及图书文具将在最近送到清远市的希望小学。

  (画线句与上文有重复,本身也有重复,就作删改。否则,广播出去,令人听不明白)

  6、荔枝壳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的尖平,都因品种的不同而各异。

  (“大小”“疏密”、“尖平”等中心词不能少)

  7、①“无力地”属重复修饰,且与当句不协调,删去它简洁而协调;②“落下地来”与“棉絮一样”的雪花的姿态与“无目的”不协调,改为“四处飘落”更贴切形象;③啰嗦,

  不简练,改后更简洁;④不合常理,改后合常理~石板路中间的积雪易化,泥泞路的雪与泥是相混的)

  8、(1)已购牛头刨一台,望8日下午4时2号码头车接6次船平(或张平)。

  (2)已购牛头刨一台8日到望车接平。

  (3)货已购望8日车接平。

  (本题用拟电文的形式训练表达简明。本题告诉我们,善用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表达简明的重要条件)

高三的教学设计13

  一、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让学生回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即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这一时期,争霸兼并战争不断。战争在客观上促进了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

  二、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1、讲清诸侯争霸战争的实质

  2、齐桓公称霸

  由学生回忆齐桓公是如何实现霸业的。

  3、晋楚争霸

  让学生记住晋楚先后称霸中原的时间,以及晋楚争霸中的重要战役城濮之战。

  4、吴越争霸

  让学生记住吴越两国先后在南方称霸。阖闾与勾践是春秋后期的霸主。

  三、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1、战国七雄争霸格局的形成

  要求学生记住七雄争霸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事件。明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表明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上升,并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取得胜利。

  2、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

  要求学生记住公元前4世纪中期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战国局势的特点以及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重点——齐桓公争霸

  春秋时期的最大特点是战争频繁,诸侯争霸。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公元前7世纪前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齐国成为强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口号,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获得外交优势。终于公元前7世纪中期,确立了中原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重点——战国七雄争霸

  春秋末年,晋国和齐国卿大夫中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在与旧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取代国君,掌握了政权,被周王正式承认为诸侯。即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经过春秋长期的战争,到战国初年,只剩下二十多个诸侯国,其中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最为强大,形成了“战国七雄”的格局。七国之间战争不断,此时,战争开始具有封建兼并战的性质,以后逐渐转化为封建统一战争。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侯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第一,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第二,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第三,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比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第四,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共同愿望和人心所向。第五,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辩”观念相对淡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难点——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问题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为了扩大地盘,掠夺人口和财富,相互争战,故有“春秋无义战”之说。争霸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深重的苦难,人民怨恨战争,渴望统一。争霸战争的客观后果是大国拓展了疆域,实现了区域性的统一,加强了集权的趋势,加快了统一的步伐。同时又不同程度上削弱了奴隶主集团的势力,便利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战争又客观上促使华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强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应兼顾动机与效果,辩证统一地观察分析争霸战争。

  典型例题

  例题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右图中,战国时期韩、赵、魏都城的相应标号依次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答案:B。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填图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图文结合、历史地理综合能力。赵国在北方,曾修长城以防匈奴,魏国在中间,韩国在南方,最为弱小,最先为秦所灭。故选B。

  例21999年全国高考试题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具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答案:A。

  例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型单项选择题,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的分析能力。秦国能称雄于七国主要原因不在BCD三项,它们只是秦称雄的一个方面,秦的强大不仅指经济发展,还包括军事强大,政治稳定等诸多因素,这就需要一次较为彻底的变法,即商鞅变法。故选A。

  例3从西周初期分封至秦统一前,一直作为诸侯国而存在者是图中的

  A.②③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此题为识图选择题,是历史和地理综合能力题,主要考查地理学科的识图能力、历史事实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西周初年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秦统一前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显然,秦统一前西周初年分封的诸侯国只剩下齐、燕。图中①给了都城临淄,正是齐,①可以确认。图中④给了都城蓟,正是燕,④可以确认。图中②给了都城郢,应是楚,它不是西周初年分封的,而是后来自封的。图中③给了都城邯郸,应是赵,是战国初年三家分晋而建立的`。因此,符合题意要求的是①④。

  例4 春秋时期最典型的政治特点是( )

  A.周王室不被诸侯重视 B.社会制度大变革

  C.井田制瓦解 D.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答案:D

  例题向析:此题为最佳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的综合运用。四个选项都是春秋时期的历史特征,B项是根本特征,C项是经济特征,都不符合本题“政治特点”的要求。A、D两项都是政治特征,但是最典型的是D项,因为分封制的崩溃就是奴隶社会上层建筑的崩溃。

  例5 “战国七雄”局面的出现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诸侯割据混战更加扩大 B.人民遭受灾难更加严重

  C.历史朝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D.封建制度逐渐确立

  答案:C

  例题分析:此题为历史特征选择题,是历史学科能力综合题,主要考查历史阶段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思维的分析能力、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的综合运用。B项不是历史发展趋势,且与题意无关。D项是战国时期的根本历史特征,而本题考查的是“战国七雄”局面的形成所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与题意不符。A、C是截然相反的两个结论,课本上没有C项结论,运用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春秋开始时有七八十个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战争,到战国开始时剩下七个诸侯国,正反映了C项这一新的结论。

高三的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在文中寻觅沈从文着力歌颂的“恰如其分的爱与美”,体会《边城》田园牧歌式情调。

  【学习重点】

  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学习难点】

  体会小说的情感境界和人性之美。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课时】1课时

  【预习指导】

  1、提前预习,通读课文,标好段落,梳理故事情节。

  2、划出反映民俗风情和人际关系的语句。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风声水声歌声谈话声啜泣声声声惊残梦,乡情民情爱情手足情骨肉情情情乱痴心。”

  二、整体感知

  1、迅速浏览课文,然后给各部分命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标题。

  2、《边城》堪称中国现代小说的扛鼎之作。大家已经读了,现在我想请大家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作品的印象。

  3、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边城》内容,你认为,哪个字比较好?

  沈从文在谈及自己的创作动机时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作者的意思是:他想用平凡的故事来“说明”怎样的爱才是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简言之,作品就是在回答“什么样的爱是合符人性的,是美的”

  三、文本探究

  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撷取最打动你的细节,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然后与同学互相交流,谈谈你在当中感悟到的人性之美。

  四、拓展探究

  沈从文想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

  五、课堂总结

  来自《边城》的美——沈从文《边城》赏析

  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的《边城》被遴选进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使高中学生得以领略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美。

  《边城》所写的故事很简单,然而却极美: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小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物、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

  一、山水美

  《边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副画面:“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一只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

  小说中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风情美

  沈从文在《边城》描绘了一幅他童年记忆中、理想世界中的美丽湘西地域风俗画。这幅风俗画是优美的、精致的、奇丽的,它蕴涵了湘西边地的自然风光、社会风俗、人际关系、人情人性等等,积淀着深厚博大而又神秘瑰丽的楚文化。

  沈从文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因此,《边城》中就有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一个近乎“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他笔下的湘西是这样的:中秋节,青年男女用对歌的形式在月夜下倾吐爱意;端午节,家家锁门闭户,到河边、上吊角楼观赏龙舟竞赛,参加在河中捉鸭子的活动,“不拘谁把鸭子捉到,谁就成为鸭子的主人”;正月十五,舞龙、耍狮子、放烟火,“小鞭炮如落雨的样子”,小城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

  这种氛围里生活的人们质朴而又善良,任何剑拔弩张在这里都显得格格不入。

  在划船比赛中,胜利的队伍可以得到一枚小银牌,在边城之外,总会有人计较谁会得到它,但是在边城人看来,银牌不拘缠到船上哪一个人的头上,都显出一船人合作努力的光荣。在边城,没有争名夺利。

  “从文出生于苗汉杂居的湘西,他最熟悉的是这一地区的风土人情。非但熟悉,而且是热爱。”施蛰存如是说。

  三、人性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他们保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在《边城》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人的淳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七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主人公翠翠是其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个人物形象,她是湘西山水孕育出来的一个精灵,“她在风日里成长着,皮肤黑黑的,触目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如水晶,自然抚养着她,教育着她。”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边城的风日、山水,使她出落成一个眉清目秀、聪慧温柔,且带几分矜持、几分娇气的少女。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乖巧、心善、勤劳,是爷爷的好帮手。她和祖父相依为命,对祖父关心备至。翠翠对祖父的爱带着一些任性、一些娇气,而对天保兄弟的爱则带着少女的羞涩和幻想。翠翠性格内敛,心事多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小说着重表现了翠翠朴实真挚的情爱美,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时对爱情的`朦胧向往渴望幸福的健康情怀。她的爱情充满诗意美,是善与美的结合,人性的诗意、山水的诗意。他们初次见面这个场景非常浪漫,非常有诗意。在他们对话过程中,二佬曾经说过一句话,说:“你在这里,大鱼会吃掉你。”结果这个大鱼吃你这句话,就成了后来两个人关系发展非常好的一种隐喻。只要提起这句话,翠翠心头就会洋溢起浓郁的诗意,一种温柔的回忆。翠翠在爱情中的表现向来被视为人性美的表现。

  傩送远走他乡,爷爷溘然长世,她痛苦悲伤但并没有倒下,她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像爷爷那样守着摆渡的岗位,苦恋着并等待傩送归来,充分表现她性格坚强的一面,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她怀着希望与自己坎坷命运作持久的抗争。

  《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这里人性皆真、皆善、皆美,由每个人身上所焕生的人性美、人情美营造了这个世界,这里看不到邪恶、奸诈和贪欲;这里有贫富区分和社会地位高低的差别,但他们都互相亲善着、扶持着;这里也有矛盾,但那决不是善与恶的冲突;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但也绝非是奸邪之徒所致。

  正如批评家刘西渭所说:“这些可爱的人物,各自有一个厚道然而简单的灵魂,生息在田野晨阳的空气。他们心口相应,行为思想一致。他们是壮实的,冲动的,然而有的是向上的情感,挣扎而且克服了私欲的情感。对于生活没有过分的奢望,他们的心力全用在别人身上:成人之美。”

  《边城》在一首清澈、美丽但又有些哀婉的田园牧歌中,为人类的爱做了恰如其分的说明。在这样一篇美丽的文字之中,我们更能感受到一种似乎已为我们所陌生的自然、优美、健康的人性,那种如大自然本身一样凝重、明慧而又本色真实的人生形式。因此,读这样的作品,我们获得的不只是文学艺术的美的享受,更有着对我们心灵人性的滋养与疗补。

高三的教学设计1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从三个方面说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霉素味厚的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作为开篇第一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两极世界的形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关系中世界格局的重要转折点,又是两极格局到多极化趋势转变的起点,因此本课有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高中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拟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战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认识美苏冷战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解美苏两国对峙中各自采取的政治、经济、军事措施;就美苏两国在“冷战”状态下的对抗和矛盾的机会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关系进行深刻分析和理解。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视频的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通过课堂讨论和问题探究,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美苏争锋是两大阵营的对峙,实质是美苏国家利益的争夺。

  “冷战”背景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

  3.重点和难点

  本着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美苏冷战的表现和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难点:两极格局对二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二、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辨证思维能力,能较为全面地看待问题,初步具备了查找和收集资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都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了较好的基础。

  2.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根据学案做好课前预习,初步建立知识体系。

  (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整合课本资源,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

  3.学法指导

  利用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创造性,促成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环节中我设计了四个环节:课前预习、自主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分层训练、巩固提高。

  首先——课前预习、自主学习:提前下发学案,学生根据学案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初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听课。

  其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xxxx年3月19日作为急先锋的法国率先轰炸了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事隔5个月后,战事依旧。法国为何成为北约军事轰炸的急先锋?1949年法国成为北约成员国,1969年法国宣布退出北约,xxxx年法国又通过投票重返北约,法国为什么对北约朝三暮四,北约却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今天我们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开这其中的秘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再次——合作探究、师生互动

  我将教材整合为四部分: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过程、主要对抗形式和两极格局的影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通过合作探究来突破重难点。设计意图:突出重点,条理清晰,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

  一、两级格局的形成的背景

  利用多媒体显示五则材料,分别是德国、英国、法国、美国和苏联在二战后的状况(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让学生阅读材料,分析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的背景,理解美苏两国国际利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是两极世界形成的根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提升学生材料解析能力。

  二、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

  利用多媒体显示: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框架——两极世界的形成的标志——两极世界的瓦解的标志,让学生在教材中快速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熟悉教材,形成对知识体系的整体认识。

  三、两极格局主要对抗形式:冷战

  1.冷战的含义:教师介绍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清晰地掌握概念,有助于理解本课重点。

  2.冷战的过程

  多媒体显示三幅图片:1946年“铁幕演说”;1947年杜鲁门国会咨文;1991年苏联解体。利用图说历史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冷战的过程:冷战序幕(1946年铁幕演说)——冷战形成的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冷战的瓦解(苏联解体)。

  设计意图:形象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心灵又受到强烈的震憾。加深对历史变迁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冷战的.表现

  利用多媒体演示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冷战的表现,并以表格的形式总结。

  设计意图:打破时空限制,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图文声像并茂,形象逼真地再现已消逝的历史现象,创造了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以小记者采访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把学生分成五组人,分别扮演民主德国人、朝鲜人、古巴人、中国人、和越南人,一名学生扮演小记者,分别采访五国人,让他们分别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际国内形势对自己生活带来的影响发表言论。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冷战对国际关系的影响是: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

  设计意图: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享受自主学习的乐趣;另一方面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探索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

  四、两极格局的影响

  辩论:正方: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反方:两极格局不利于世界和平。

  设计意图:历史课程是人文教育的基础课程。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此处及时升华了本课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两极格局下美苏双方的激烈争夺给世界和平与安全带来了极大威胁,但由于美苏双方势均力敌,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正确认识,落实了本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最后——分层训练、巩固提高: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学生分组讨论学案上的高考真题和课时训练题,发现并提出问题,小组间互相讲解,教师适时对易错题或难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设计意图:高考真题训练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把握高考方向;分层训练是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间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愉悦,更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Copyright©2013-2023duanmeiwen.com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