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30 17:09: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教学设计

《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弗洛姆及其作品《爱的艺术》的基本观点。

  2、感受不同阶段的爱。

  3、父爱与母爱的比较。

  4、区分“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为委我爱你”。

  过程与方法

  1、比较法,通过对父爱与母爱的比较,重新审视爱。

  2、问题探究法,以时间和逻辑顺序分析“爱是一种能力。”

  3、讨论法,联系自身,感悟生活,获得爱的真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把对“爱”的认识由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且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心灵。

  2、享受爱的同时,试着学会付出和努力,更好地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用信息整合的方法加深对于文章的理解。

  (2)本文有些语句很难,影响对段以及文章的理解,所以理解难句很重要。

  教学方法:

  采用“激趣—感知—品读、赏析—讨论—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收集资料。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适时的启发点拨,使整个教学导之有序,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设计理念:

  这个设计主要是按照课本单元训练的要求来实施,在学生一般的阅读经验中往往对于一些说理成分较大的文章缺乏兴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畏惧之心,关键问题就是对于文章结构和思路的理解不够,无法体会发现文章条理与思路的快乐。其实理趣,也是一种趣味,甚至其发现的快乐更甚于其他文体,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着重在这个问题上下功夫。

  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为此,我设计如下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质疑法等指导学生如何阅读一些有深度的文章,如何理解文章中的难句,体会文中深刻的道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情感铺垫:

  当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像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得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地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三四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地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感动有让我们感受了母爱光华的绚烂!

  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我们成长的风风雨雨中,父母的付出永远是无怨无悔的。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倾听他是如何理性地审视人间最真最浓的情!

  二、弗罗姆及《爱的艺术》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这篇文章就是从《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使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集体朗读)

  三、诵读文本,感知文脉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给学生5分钟时间整体把握全文,自己尝试编写全文结构提纲。“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全文按照一个人成长的过程来叙述母爱与父爱在他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中的作用。

  明确如下:

  第一部分(第1~3段):自恋阶段被人爱阶段

  成长过程被人爱—爱别人—创造爱

  第二部分(第4~7段):情感对象现象:先理解母爱,再认识父爱

  原因:母爱无条件,父爱有条件

  第三部分(第8~10段):总结全文构成自己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四、再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一:母爱与父爱分别有那些特点?

  问题二:母爱与父爱有哪些不同?

  问题三:母爱与父爱有哪些积极性与消极性?

  学生自主解决,主要是寻找关键语句。

  明确:

  特点与区别

  母爱①无条件。祝福、和平,不用为此努力。②自然世界。故乡。大自然、大地和海洋。

  父爱①有条件,需要努力,顺从是最大的道德。②思想世界。法律、秩序、纪律等。

  优缺点

  母爱①伟大,渴求。②不需努力,无需赢得。

  父爱①努力,受自己控制和支配。②必须努力,否则会失去。

  问题四:比较分析,说说两者差别的原因。

  母爱——童年时期以时间区分

  父爱——成长时期

  母爱——被人爱、无条件以能力区分

  父爱——通过努力、有条件

  小结(初步得出弗罗姆观点,集体朗读)

  爱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一个能力的问题,是一门通过训练自己的'纪律、集中和耐心学到手的艺术。

  问题五:什么样的爱才是成熟的爱?

  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比较:前者因为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是被动的,这种爱是幼稚、不成熟的。

  后者是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是主动的,这种爱是成熟的。

  通过此段说明,引出最后一部分。(问题引入)

  问题六:如何完成成熟的一生?

  ①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

  ②树立起两个形象。

  ③成熟的人,他就是自己的父母,学会自立。

  ④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理智和判断力上。

  对文章进行小结,以时间和逻辑的顺序,分析了爱是一种能力。(对照板书)

  第二课时

  一、鼓励学生积极质疑,可在阅读过程中画出难以理解,一知半解的语句来。

  预设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备学生):

  预设1文章第一句

  双重假设,说明孩童在幼儿期无意识,自然无爱的意识。

  预设2母亲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也不完全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预设3马克斯,韦伯方式是什么?

  理想典型,理想中设定的模样。假定孩子是大有作为的,便无可附加给与孩子大量的爱!

  预设4爱是能力问题?

  爱不与生俱来的,爱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能力,它与人的成熟程度有很大关系。

  预设5“无论儿童还是成年都牢牢地保留着对母爱的渴求”怎么理解?

  因为母爱是有原则无条件的,不是通过努力赢取的,通过换取的爱往往叫人生疑,而母爱是纯粹的不含任何杂志。

  预设6文章第九段“超我”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的意识存在三种形式:本我(原我,遵循简单快乐原则),自我(一部分是潜意识,一部分属于意识状态;意识上它使人变成有道德的人),和超我(遵循社会道德原则)

  二、教师质疑,深入感知

  1、母爱和父爱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母亲从身体和心理上给孩子以爱和关怀,给孩子生活上的安全感;父亲从孩子六岁左右开始,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树立孩子挑战生活的自信心,从而摆脱对父亲的依赖而自立。

  2、弗洛姆认为怎样的状态才算拥有成熟的健康的灵魂?

  成熟的人不依赖父母提供的世界,而是自己心中拥有两个世界,树立两个形象:在母性的良知即就是爱的能力之上同时具备理智和判断。

  3、面对父爱与母爱各自的特点,谈一谈你希望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面对母爱,我们应该成为健康、善良、快乐、有安全感;而面对父爱,我们应该变得有责任感,坚强,理性,自立,大有作为。

  4、尝试回答问题: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应该是双向的,相互的。在孩子的幼儿期是接受爱,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应该学会去爱别人,给与爱!这样孩子才会趋向成熟!

  三、合作探究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此题设置主要是帮助学生如何健康地成长,并能从父母之爱延伸为他爱,由小爱向大爱升华。)

  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例子:

  感受父爱:朱自清《背影》节选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母爱无疆: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位王子爱上了一个森林女妖,女妖病了声言吃了王后的心脏病就会好。王子义无反顾跑回家,趁王后熟睡之际剖开王后的胸膛摘走了母亲的心。捧着热乎乎的心王子向森林跑去,情急之中王子被树根绊倒,把母亲的心摔了出去。这时母亲说话了:孩子你摔疼了没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啊!我们从呱呱坠地一直到长大成人都被爱所包裹着,有时我们竟然因为周身的琐事将父母的关爱忽略了。学了这篇文章,难道我们的心弦没有与作者的某些观点产生共振吗?结合你的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感受到的父爱或者母爱。

《爱》教学设计2

  教学内容:科教版第十册第二单元第3课。

  教材分析

  本科是一片借景抒情的文章,作者以时间的顺序描写了清晨的大海是沉静的,上午的大海是变化的,夜晚的大海是凄凉的,傍晚的大海是恐惧的,突出作者对大海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1.正确交流有情感的朗读课文。

  2.感受大海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

  3.学生感受能力需要培养

  教学重点:感受大海的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大海的图片。

  教程:

  一.课前准备:查找的图片进行展示。

  二.导入新课:

  大海可以用那些词来概述?

  三.新授课。

  初读课文,初步认识大海的容颜。

  (1)注意准确的把握故事结构。

  (2)根据课后思考题填空。

  在课文中作者按照( )顺序,写了大海的( )以及人们对于大海的( )。读了课文,你觉得大海的'容颜是( )的。

  (3)精读课文,触摸大海的灵魂。

  第一步:默读课文,感受大海的形象。

  1. 画出写大海在不同时间的颜色。动态和人们感受的语句。然后填写课文思考练习中的表格。

  第二步:品读形象理解海的特点

  1. 读一读大海给你的印象?

  2. 如果你是航海人,在这样的海里会产生什么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第三步:诵读课文。铭刻对海的记忆

  1. 选择段落读

  2. 背诵

  3. 领悟表达方法

  (1) 朗读课文

  (2) 从课文学到表达方法讲述巩固。读最后一个问并解答。

  总结:大海有哪些特点?

  作业:习题2.

  板书:

  朝夕相处

  清晨沉静

  我爱大海{中午变化无穷

  夜晚…恐怖

  爱大海的浩瀚无际

  第二课时

  时间

  教学活动

  一. 回顾课文的表达方法

  二. 新授课。

  1. 积累内化:

  (1) 把课后的感受写下来。

  (2) 把文中的四个词抄写在自选词句中。

  2. 识字和写字

  (1) 注意纠正“粼”“庞”等字的读音。

  (2) 练习课后的十个生字

  (3) 写好“罩”“屿”“墨”

  3. 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抄写下来。

  4. 实践活动:

  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画一幅画。

  5.作业:

  读背课文。

  板书设计 我爱大海

  粼 庞 罩 屿 墨

  浩瀚无际 变幻无穷

《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结构脉络以及行文特点。

  2、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掌握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3、区分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理解有关句子的含义。

  4、由父母之爱联系周围其他多种形式的爱,树立正确的爱心观,培养自己博爱、仁义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母爱和父爱在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以及各自的积极面和消极面。

  2、孩子的成长过程与父母的爱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文章在谴词造句和修辞方面与汉语写作的不同。

  2、父母对自己世界的影响。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不断长大,但我们是否研究过父爱、母爱呢?最起码思考过?至少关于母爱的文章我们是写过的!

  美国有一位心理分析学家不仅思考过,而且深入研究过父爱、母爱。他有哪些独到的见解?有多少和我们的感受吻合?今天我们就随弗洛姆先生见解去探讨一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板书)

  二、作者简介

  弗罗姆,美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长期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试图用人本主义调合二者,从而实现二者的“综合”,这一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主要作品《爱的艺术》,是一部以精神分析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的理论专著。他认为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是可以而且应该学习的。只有学会爱的艺术,才能够爱,并且才能获得别人的爱。本文节选自该书。

  三、解读文本

  (一)第一部分研讨。

  运用“中心突破法”,理清一、二两部分之关系及基本行文特点。

  1、平时我们常说,看书看皮,看文看题。文章题目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可是文章从哪一段才开始正式写到父母之爱的?请同学们速读文章,找出答案——阅读时要抓住关键句,如段落的中心句,过渡句等。

针对分歧,教师结合文本加以点拨。明确:第四段段首句“同爱的能力发展紧密有关的是爱的对象的发展”,承上;段尾句“后来幼儿开始学走路、说话和认识世界,这时同母亲的关系就失去了一部分休戚相关的重要性,而同父亲的关系开始重要起来了”,启下。【板书】

  第五段首句“为了理解这种变化,必须了解母爱和父爱性质上的根本区别”,照应上文,提示下文主要内容是阐述父母之爱的区别。【板书】

  2、那么此前几段写了什么内容?抓关键句加以概括。

  明确:根据第四段首句,可以概括为“爱的能力发展”。【板书】

  3、“如果不是一个仁慈的命运在保护婴儿,不让他感觉到离开母体的恐惧的话,那么在诞生的一刹那,婴儿就会感到极度的恐惧。”请赏析这句话!

  明确:以假设的方式开头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色。开始的这句话很明显是一个假设的句子,使这个句子和后面的文字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母爱的重要性。

  4、《爱的艺术》一书要使读者相信:“爱不是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情感”,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明确:婴儿时期,婴儿出生一段时间后同他出生以前没有大多区别,他还是不能辨认物体,还意识不到自身以外的世界;童年时期,他开始学习同人打交道,他看到如果他吃东西,母亲就微笑;他如果哭泣,母亲就把他抱起来;如果他消化好,母亲就称赞他;所有这些经历凝聚起来成为一种经验:我被人爱。8-10岁,儿童到了这一阶段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因素,一种新的情感,那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唤起爱,第一次感到要送母亲一个东西……

  5、“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试从这句话分析“母爱”的作用。

  明确:正是母爱的潜移默化使得孩子的心灵由索取趋向奉献,由被热爱到爱别人;母爱的无私使子女在获得满足与快乐的过程中意识到给予的重要性,爱他人不仅给人带来幸福,也让自己体会到幸福和快乐。这是母爱的真谛。

  6、请尝试解读第三段加点字句子——与课文后的另一版本比较。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问: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还运用了什么手法?这两种爱的原则区别在哪里?

  明确:课文运用了因果倒装句,意在突出“果”句的意思。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进一步表明作者的观点,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实上也许更为重要。给比得更能使自己满足,更能使自己快乐,爱要比被爱更重要。前一种是不成熟的爱,后者才是成熟的爱,才是作者所提倡的爱。

  按照作者的观点,爱自身的价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实现的,只有在它和社会中才能实现。给比得更能使自己得到满足,更能使自己得到快乐。爱比他人更重要。前一种爱是幼稚的不成熟的爱,受到别人的爱,需要别人,才去爱别人;后一种爱是成熟的爱,从爱他人中实现爱自己。

  7、那么前三段有什么作用?

  铺垫。为下文引出父母之爱的区别打下伏笔。本文其实按两条线行文,一条写孩子的成长,一条写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孩子的成长、爱的能力的发展,源于父母之爱。

  教师过渡:我们循着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了解文章的主体部分内容,把握母爱父爱的区别。

  (二)第二部分研讨

  1、默读五、六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2、探讨:母爱真是无条件么?你对母爱有哪些认识?

  明确:母爱确实很少有需要报偿的明显动机,但作者忽视了另一方面,即母亲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孩子给她以慰藉和希望。这种慰藉和希望在很多场合是潜意识的,或是无意识的,但并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无论多么伟大的母亲,都会因为孩子的离去而感到空虚,也都会有望子成龙的思想意识。这种空虚正是由于他期待孩子的慰藉造成的,这种望子成龙的意识正是母亲寄希望于孩子的反映。

  母爱比较细腻;母爱比较着眼于眼前;母爱有时不如父爱理智。

  3、学生朗读第七段并概括主要内容。教师对朗读进行评点。(抓关键句)

  教师用不同语调朗读第四行:

  父爱是有条件的爱,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符合我的要求,因为你履行你的职责,因为你同我相像。”

  读后让学生辨别哪一种读法是最准确的。(读体现的是对文章的理解,这个环节意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根据文意对此处排比句的表达意图做出正确判断)

  4、探讨:你怎么看父爱是有条件的?

  明确:其实父爱和母爱一样,也有一定的无私性,生活中不少父爱也是无条件的。相对于母爱来说,父爱往往更理智。

  教师:这一部分作者清晰地阐述了母爱、父爱各自的特点和二者的区别,似乎已无再写下去的必要。合上书本,猜猜下文应该写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猜读后面内容。然后带着问题了解文章最后一部分的内容,以验证自己的猜测。

  (三)第三部分研讨

  1、齐读第8-10段,了解主要内容。(抓关键句)

  第8段:随着孩子的成长,对父爱、母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分条回答理想的父爱是怎样的?

  明确:能指导孩子正视他将来会会遇到的种种困难;应该宽容有耐心不要盛气凌人甚至专横;应该使孩子能对自身产生自信心成为自己的主人。

  (2)结合文章,分条回答一个成熟的人应该拥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综合了同父母亲的关系,并能把母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爱的能力上,把父亲的良知建筑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断上。这样写就深化了文意。

  (3)第9段那几句话显得论述辩证而严谨呢?

  明确:如果一个人只发展父亲的良知,那他会变得严厉和没有人性;如果他只有母亲的良知,那他就有失去自我判断力的危险,就会阻碍自己和他人的发展。

  (4)《爱的艺术》一书指出,爱是一种必须经过训练才能学到手的能力,这一点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

  明确:一个好家长应该希望孩子成长、独立并最终脱离自己,他应该克服惶惑不安的情绪;一个好父亲在指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宽容和耐心,使孩子逐渐相信她最机并最终把握自己,这些都需要学习。

  四、总结性研讨

  1、请同学们最后整理一下文章结构,体会其行文特点。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孩子爱的能力的发展,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第二部分(第4~8段):母爱的性质,父爱的本质和原则,母爱和父爱的不同作用。

  第三部分(第9~10段):总结全文,成熟的人应该同时拥有父母的良知。

  一个人从需要父母之爱,到逐渐发展了爱的能力,理解了父母之爱,最终成为一个综合了父母爱的特点成熟的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逐层深入的结构。

  2、本文到底意在表现什么主旨呢?

  明确:文章阐述了一个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其心理结构逐步变化的过程,指出真正成熟的人应该能够综合母爱与父爱,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本文从儿童成长过程的角度阐述了父母之爱与孩童情感与心智成熟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角度阐述了爱作为一种改变社会力量的心理基础。

  3、我们再来探讨一下文章论证方法。

  学生研讨后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式

  首先运用比较的方法,去说明父爱和母爱的不同。第5段作者主要讲母爱的性质,而第7、8段则主要说明父爱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这两项进行比较使母爱和父爱的特征更加明晰,在读者心中也更加深刻。

  用形象的比喻来阐述抽象的道理,是本文的另一特色,这两大特色都在这一段中得到体现。“母亲是我们的故乡,是大自然、大地和海洋”与歌颂母亲的诗歌里的句子看起来差不多,其实是作者独到的安排:喻体“大自然、大地和海洋”具有母爱的性质——无条件、不需要争取就可取得。

  文章还采用了总分的说明方式,使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如第8、9段都是采用先总说再分说的方法,即开头第一句都是本段的中心句,后面再加以详细说明。

  (2)视角新颖、富有哲理

  本文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阐述爱的艺术,使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上升到一个哲学高度,且辩证地阐述父爱与母爱的不同以及父爱与母爱在孩子心中的不同感受,极具哲理性。

  五、作业拓展:

  通过本课两种爱的对比,弗罗姆为我们指出了成熟的爱的标准,在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该如何去实践这两种爱,又如何去成就完美人生呢?

  1、引导:结合个人经历说体验;联系名人大家经历谈感受。

  2、结合生活中父爱母爱现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爱》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复习所学的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妈妈的爱。

  3、激发孩子对妈妈的爱,并拓展到对所有人的`爱。

  4、懂得用各种方式表达爱。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爱,并学会表达爱

  教具准备:

  手工小花、课件、小星星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上课音乐导入。

  二、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1、现在,我们来举行一场挑战赛,比一比哪一组生字、词掌握得好,哪一组就是今天的冠军队伍,就能获得一颗大星星,怎么样想不想得冠军呢?(一、二组为一组,三、四组为一组)

  2、课件出示,学生分组比赛读,评出比赛结果后全班齐读。

  (以开火车的形式读。先读字,再读词)

  3、评出比赛结果,赠送小星星。

  4、全班齐读。

  5、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你们的课文也会学得很棒的!

  三、学文明理。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找找你喜欢的小节读一读,并想想你为什么喜欢它?

  2、同桌交流后指名说。

  3、(课文插图出示)结合图想想孩子会说什么,妈妈会说什么?(相机指导朗读)

  4、四人小组交流,并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演一下,后指名上台表演。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名读、同桌读、四人小组读,男女同学比赛)

  四、拓展深化。

  1、你的妈妈是不是也这么关心你?

  (四人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2、谁记得自己的生日?谁又记得妈妈的生日?

  (为记得妈妈生日的同学鼓掌)

  3、妈妈这么关心你,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人也是这么关心你?

  4、你要用什么方式来报答你对妈妈和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感谢?

  (四人小组交流后指名说)

  5、你们长大了,懂事了,真棒!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高兴!回去把你手中的花送给关心你的人,并对他说一句你最想说的话。

  6、今天看到大家这么懂事,学得那么认真,老师真高兴,送給你们一首歌《好妈妈》。

  (旋律导入,后全班合唱)

  五、作业设置

  采取各种方式表达你对所有关心你的人的感谢。

《爱》教学设计5

  一、设计意图:

  幼儿的成长倾注了家人、老师、同伴以及社会大家庭大量的心血和爱。小朋友平时可能觉得得到爸爸妈妈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本次活动以“母爱”为支点,截取及格生活中常见的爱表达方式:爱是亲亲热热、爱是为了长大、爱是一起分享、爱是给予帮助。引导幼儿理解、感受爱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验爱的美好境界!

  二、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感受,理解爱的不同方式。

  2、体验被爱和爱别人都是一种幸福。

  三、活动准备:

  爱心卡,字卡,动物爱心图片,录音磁带。

  四、活动过程:

  (一)出示“爱心卡”,引出主题。

  师:这是什么?(爱心卡)

  幼:上面还有一个字。

  析:幼儿发现卡上有字,顺着孩子们的“发现”,我及时地把问题转到了卡上的字——“爱(love)”,接着自然地导入了我们的活动主题——爱(love)。

  师:对,这是一个爱字,下面的love是爱的英文字母。

  师:什么是爱?

  析:没有答案的问题,给孩子一个自由讲述的空间。让孩子可以把所自己认为的爱可以随意表达出来。

  (二)感受、理解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师:刚才小朋友讲了很多的爱,我这里也有一些爱的故事,请你们来看看,里面都有哪些爱?他们的爱是怎样的爱?

  析: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图。

  2、提问,依次出示相应图片。

  师:谁来说说你在图片里看到了什么样的爱心故事?

  图一:猫妈妈和小猫的爱心故事。

  师:猫妈妈和小猫在干什么?它们为什么抱在一起?

  析:这个提问给了孩子大胆想像,充分讲述的自由。

  师:谁知道“亲亲热热”表示什么意思?还有什么动作可以表示亲亲热热呢?

  幼儿模仿亲亲热热的动作,感受爱是亲亲热热。

  师:猫妈妈用“抱抱”来表达对小猫的爱;小猫觉得爱就是亲亲热热。(出示字卡——亲亲热热。)

  析: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这种特殊的表现、交流方式来感受爱,不但增进了与同伴的友谊,而且帮助幼儿理解了爱的.表达方式。

  图二:熊妈妈和小熊的爱心故事。

  师:哎呀,小熊怎么了?胸妈妈怎么背对着小熊,不去救它呀?

  析:小朋友不知道“小熊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会游泳的”这一知识。在缺乏这种经验的时候,他们都以为是小熊掉到河里了。

  师: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其实小熊是被它的妈妈故意推下水的。

  师: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

  师生共同举手表决“爱”与“不爱”。

  帮助幼儿理解“爱是为了长大”。

  师:其实熊妈妈非常爱小熊,因为小熊在成长过程中必须学会游泳这项本领。它把小熊推下水是为了帮助小熊早一点学会游泳。

  师:现在你们觉得熊妈妈爱小熊吗?熊妈妈的爱就是为了熊宝宝快快长大。(出示字卡——为了长大。)

  析:老师的引导给另外幼儿知识的点拨,孩子们了解到熊妈妈的这种爱其实是在锻炼小熊,他们对熊妈妈的态度便有了一致的改变____熊妈妈是爱熊宝宝的。

  图三:蜜蜂妈妈和小蜜蜂的爱心故事。

  师:蜜蜂妈妈是怎样爱她的孩子的呢?

  师:小蜜蜂们品尝着香香甜甜的花蜜,高兴地说:“爱是一起分享”。

《爱》教学设计6

  一、成长也会有烦恼(板书)

  1、产生烦恼的原因(板书)

  活动设计2——情景设置(根据教材p19文字材料请两个同学分别扮演丽丽、母亲进行表演)

  探究题目:

  为什么原来如此和谐的亲子关系,现在变得格格不入?请说说看法。

  (设计意图:①这一活动素材是一个初中女生的日记,也是她的自我感受。关于学生的喜好,与同学交往的兴奋,不注意考虑家长的忧虑和感受,对于服装的偏爱,以及家长对男女生交往的戒备等,都是初中学生普遍遇到的现实的问题,这些是基于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必然会遇到的带有共性的问题。让学生就此原因展开分析,有助于学生直面现实,发挥主体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②以小品表演形式设置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活跃气氛;③为探析烦恼原因过渡)

  师:(点评过渡)

  从学生角度讲:小时候由于对父母的崇拜而认为他们无所不能;到青春期,对父母有逆反心理,看不起家长;过了青春期,又客观地看到父母的价值。

  从家长角度讲:对孩子的关爱之心没有变,只是要求更加严格,免不了多叮嘱几句。孩子听不进时,就觉得家长特别唠叨、啰嗦。于是,我们与父母之间就产生了矛盾。这说明两代人之间有代沟。

  2、产生代沟的原因(板书)

  活动设计3——探究活动(多媒体显示)

  产生隔阂、代沟的直接原因:年龄差异

  父母我们

  生理上父母是成人,正值中年、壮年

  心理上父母心理成熟,有主见,老于世故,经受过多种考验

  阅历上父母饱经风霜,经受过多种挫折,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同各种人打过交道

  知识上有的父母受过良好教育,有的父母未必受过良好教育,即有的父母比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有的父母还不一定有我们知道得多,他们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但由知识更新快,许多知识已经显得陈旧我们正接受义务教育,对比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来说,我们是“有学问”的人,可我们掌握的知识有限,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来说,我们不如他们;我们与家长在现代信息技术方面,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在生活知识方面、实践经验方面,比家长要少得多

  思想方法上父母思想上求稳,容易倾向于保守

  行为方式上我们喜欢冒险,行为变化快,讲效率,不拘传统

  社会角色上父母承担家长、监护人、职业人员等复杂的多种角色,能把自己融入社会

  探究题目:

  ①完成表格

  ②请同学们想一想,谈一下,我们同父母产生隔阂具体原因有哪些?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①在于让学生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即如何理解父母的特点,理解自己与父母的差别,那么他们对父母的正确做法更容易接受,不当之处更容易理解和宽容。②通过这一比较,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有个再认识。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容易走极端,看问题容易片面。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③比较方法是学生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搞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有益的、终身受益的方法,以增强其能力)

  师:(点评过渡)我们知道代沟是导致我们与父母之间产生隔阂的直接和重要原因。那么代沟究竟会不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产生危害、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二、逆反心理有危害(板书)

  1、逆反心理的表现及成因(板书)

  活动设计4——情景、探究(多媒体显示)

  [情景故事]:丽丽长大了

  丽丽离家出走了,妈妈最后找到了丽丽的好朋友小娜,小娜给了丽丽妈一个日记本。其中一篇是这样写的,“今天又是阴天,心情也是阴天,灰蒙蒙的天空,看不见云彩和太阳,冷风瑟瑟,鸟儿站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上上下下,也只有它们无所谓晴天阴天……昨晚又和爸妈大吵了一架,上网是导火线,结果炸弹就这样引爆了……,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这么不理解我在想什么?为什么他们要干涉我的思维,总要我按他们的意志走下去?我不是躯壳,我有灵魂我会感觉,我有大脑我会思考……他们总会这样教训我:‘我像你这么大时,早就一个人带着褥子到农村上山下乡去了……’可我们毕竟是不同年代出生的人,有着不同的理想,也许我现在的逆反,在他们的眼中叫混;我现在的标新立异,在他们眼中叫胡来……年龄的差距所产生的代沟越来越深,越来越大,好似东非裂谷带,成为了奇观。我决定离家出走……”。

  探究题目:

  ①、丽丽的逆反心理在自己身上有具体表现吗?请例举出来。

  ②、想一想,丽丽真的离家出走有没有危害呢?(逆反心理有哪些危害呢?)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设置并联系学生实际,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重点)

  教师:(多媒体显示)

  在多数情况下,处于青春期的子女大都与父母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逆反心理现象。其主要表现为:

  要我这样,我非那样;

  你说这好,我非说那好;

  让我信这,我非信那。

  这些是青春期学生普遍性的反映。

  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几种具体情景:

  ——独立意识受到阻碍。我们要独立,家长不让我们独立。

  ——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我们要做主,家长不让我们做主。

  ——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我们要出点儿圈,家长制止我们。

  ——强迫我们接受某种观点。我们要赶新潮,家长非要我们接受老观念。

  从学生的.角度看,产生逆反心理有其心理原因:为了维护自己的良好形象和自尊;学生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即自制能力弱;学生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有了不同家长的兴趣和追求。

  师:(点评过渡)

  2、辩证看待逆反心理(板书)

  活动设计5——小辩论

  辩题:a、逆反心理有益 b、逆反心理有害

  (设计意图:通过小规模辩论,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增强辩证看待逆反心理、行为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明是非及自省能力)

  (多媒体显示)

  几种家教误区:

  棍棒之下出孝子——粗暴型

  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型

  孩子总是自家好——袒护型

  树长大了自然直——放纵型

  冷热无常——情绪型

  滥施奖励——物欲型

  众星捧月——至尊型

  教师小结:

  辩证看待逆反心理,就是要肯定反得对的,否定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要作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

  3、逆反心理有害及对策(板书)

  活动设计6——探究活动(多媒体显示)

  探究题目:

  ①(续前面情景故事)丽丽真的离家出走有哪些危害呢?

  ②结合自己亲历经历,讨论逆反心理造成亲子隔阂、导致各种不快的危害。

  ③你有何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的妙招呢?请介绍给大家。

  (设计意图:从情景与自身实际感受逆反心理的危害,深化认识,提高觉悟)

  教师:(点评)

  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于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于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由对某事的分歧迁怒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离家出走甚至非法越轨,伤害父母。

  从结果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

  为了不伤害自己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我们要努力克服消极的逆反心理,有情绪冲动时,要努力克制自己。怎样克制自己呢?

  相关链接:(见教材p22页)

  自制力源于修养的境界,理智,是自制的前提。只要我们能理智地处理问题,就能减少或消除逆反心理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就能为和睦的家庭增添温暖。

  课堂小结:(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歌曲)

  我们相信父母是爱我们的,有时他们的做法我们可能难以接受,但他们的出发点是为我们好。不要与自己的父母产生对立,不要有逆反心理,多与父母沟通、交流,相信父母是天下最爱你的人。严也是一种爱。

  【作业】:创作一首赞美父母的诗送给他们;或和父母做一次触膝长谈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六)板书设计(略)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设计基本上遵循教材的逻辑关系展开,侧重以“是什么”、“为什么”层面展开教学活动,对消极逆反心理的对策也就是“怎么做”部分应做到点到为止(由其它课时来解决)。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共设置了6个活动,注重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联系自身实际,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的潜能,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当然,各个活动环节不应平均对待,应注意课堂活动节奏、张驰有度。

《爱》教学设计7

  教学说明:

  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在现用人教版教材中共有23篇,约占整个教材的1/10,比以往的任何一套教材都重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学业考试不考,教师对诗歌教学有轻视的情绪。而实际上,诗歌在人的审美情趣和陶冶情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选《我爱这土地》进行这次教学。

  教学法上,以反复朗读和教师的精彩赏析为主,尽可能地避免无目的的泛泛讨论,避免看起来很热闹,学生收获很少。

  本教学设计的优点:

  1、个人朗读和专家朗读相结合;专家朗读安排了复调的形式,以突现朗读的个性化,淡化朗读技巧,让学生学会“情动而辞发”。

  2、教学过程中注意:读写结合,方法和能力先结合(具体什么方法:联系背景去读)具体诗歌朗读过程中从语言到思想情感,从思想情感到语言形式。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对话的过程,是文本教师读者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师生互动时应尊重文本,超越文本,基于文本,拓展文本。语文老师要担当这一文化使命,让心灵诗意的栖居,成为思想的芦苇。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和教师的赏析中,把握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意象老师掌握,实际可以不用意象这个术语,可以用形象。)

  2、感受和体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意象(如鸟、暴风雨、河流、风、黎明)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观看影片,激发情感

  播放《小兵张嘎》片段

  师:看着这一场景,同学们,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

  生:愤怒……

  师:今天我们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写于1938年11月17日,与《小兵张嘎》的背景相一致,当时,日军侵占了我国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任意地杀戮我们的同胞,制造了一系列骇人听闻的惨案,面对这一社会现实,诗人艾青的心情是如何的呢?他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二、初读诗歌,理解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

  2、师:通过朗读,同学们,你认为诗中,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生:爱国、勇敢、抗争……)

  师:这是一只爱国、勇敢、敢于抗争的鸟,这只鸟实际上就是谁的写照?

  生:诗人。

  师:是的,诗人正是通过借助“鸟”来表达自己对祖国情感的!这是诗歌与其他文体的不同,它往往借助一些具体的事物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鸟对土地的热爱,正是诗人对土地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

  2、师: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歌唱什么呢?

  (生:土地、河流、风、黎明。)

  3、思考问题:

  师:这首诗,除了鸟、土地这些具体形象之外,还有暴风雨、河流、风、黎明,那这些形象又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请同学们联系1938年的历史背景进行思考。(可以让学生读一读)

  生:暴风雨指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并进行的反抗;黎明指的是胜利的'曙光,对新生活的向往……

  4、师:看呀,为了我们祖国的黎明的,多少人为之流血牺牲,那么,诗人笔下那只尽全力歌唱的鸟呢,它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

  5、学生齐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把第一小节朗读一下。

  师:刚才同学们都读得非常地整齐,但诗歌,光光读得整齐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深情地去朗读,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名家任志宏老师精彩的朗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6、欣赏任志宏老师的朗读。

  师:听完之后,请同学们试着、学着去读一读,读出情感。

  7、学生学读。

  师:下面

  8、学生齐读。

  三、品味语言,把握情感

  师:同学们,我们对这首诗歌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有了体验,朗读诗歌不但要把握它的情感,而且要体味它精彩的语言。下面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这首诗歌的语言。

  1、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也应该”什么意思?

  师:“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把它改为“假如我是一只鸟,我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看看这样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也应该”包含了怎样的含义?

  生:“也”表示即使自己力量很薄弱,也要歌唱;应该是“理所当然”的意思,表明面对祖国遭受蹂躏,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嘶哑”:

  (1)鸟的精神:不停地歌唱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

  师:“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我们一般形容鸟的声音是怎样的?

  生:清脆、悦耳、动听……

  师:那么,我们把这句话改为“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好不好呢?诗人为什么用嘶哑这个词语形容鸟的喉咙呢?

  生:(1)不停地歌唱,时间长,喉咙都嘶哑了。

  (2)喉咙嘶哑也要歌唱。

  (3)内心无比的悲愤。

  (4)饱受苦难形象。

  3、理解“的”的作用。

  师:鸟儿歌唱了土地,河流、风、黎明,诗歌中,诗人一般忌用“的”字,可是,诗人却在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对象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好处?

  生:使这些形象更加具体,土地是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当时我们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欺凌。面对我们的土地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蹂躏,我们奋起反抗,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诗人加上这些修饰语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缠绵地深沉的爱。

  4、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来,你会怎么写?感受诗人爱的深沉到什么程度?

  师:是的,诗歌结尾,诗人的情感已由涓涓细流汇聚到感情的水库里,当感情的闸门轰然打开时,洪流冲激而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爱的深沉……”这个省略号如果要你补充出来,你会怎么写?

  生:生死与共,至死都不分离;活着,我将倾尽全力为土地歌唱,死后,我也要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到土地的怀抱;即使到死,也不愿意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要为她献出一切;面对祖国遭受欺凌,我们要奋起反抗,直到胜利。(无比温柔的黎明)

  师:是啊,诗人与土地生死与共,为了无比温柔的黎明,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下面让我们再一起聆听一下陈铎老师的朗诵。同学们可以试着跟读。

  5、陈铎老师的朗诵。

  6、可以的话,可请学生朗诵。

  四、读写结合,升华情感

  师:在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如果你再来创作,可以换哪些词?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下来。

  生:交流……

  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人用精彩的语言,借用具体事物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深沉的爱,相信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也撞击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歌!

  五、结束:

  齐读诗歌结束本课。

《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正确划分诗歌的节奏,从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2.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了解艾青和写作背景,感受艾青深沉的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1.对重点诗句的理解,特别是个别词语的解析。

  2.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字里行间迸发出的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

  对象征手法的理解,特别是对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饱含深情的背诵导入。这是一位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他就是艾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诗《我爱这土地》。

  二、介绍作者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艾青。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1932年在上海进行进步绘画运动被捕入狱,他失去了画笔,但却拿起了文学之笔开始诗歌创作,并在狱中完成了著名的现代诗篇《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朗诵诗歌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个人展示,教师简要评价。

  四、品读诗歌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前面为什么用“也”字?“嘶哑”一词换成“清脆”或“嘹亮”好不好?为什么?

  “也”一词表明诗人以天下为己任,主动请战于民族解放运动中。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清脆”或“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所以不能换。

  2.通过诗歌的写作时间,结合我们学过的历史知识,我们不妨先谈谈此诗的写作背景,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嘶哑”的含义了。

  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艾青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3.那么结合写作背景,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呢?

  “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4.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5.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些描写形象地表达了当时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以及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6.这首诗的抒情色彩如此浓烈,诗人为何将自己虚拟成一只鸟来达到这种抒情效果?鸟儿的歌唱和作者的`抒情有什么关系?

  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是“鸟”,同时也是“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这种寓情于形象的描写,不仅有助于感情的抒发,也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感。

  7.如果说前一诗节是鸟儿在歌咏自己的土地,而这一诗节则让我们听到了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为什么……深沉”你怎样理解?

  这一诗节是前一诗节情感的升华,回到现实中的诗人在表达情感上更为直接,也更令人震撼!

  “泪水”呢?你怎样理解?这是否是一种懦弱的表现?

  当然不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如今诗人流下热泪,你一定能感受到诗人情到深处的感情,这泪是为自己而流,为受苦受难的同胞而流,更是为祖国大地而流,这份爱炽热而深沉。

  8.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9.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来读一遍诗歌《我爱这土地》。

  五、结语

  艾青将太“深沉”、太强烈的土地情结凝成晶莹的泪水,涌动着火一般的激情,更为沉重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激起每一个阅读《我爱这土地》的读者在和平年代的报国之志和爱国之心。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完成课后“积累”以及“思考与讨论”的第一题。

《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学重点、难点:

  从文中所写的细节中感受父母之间平凡却感人至深的爱。让学生懂得这样的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芳香宜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营造气氛

  1、欣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2、出示词语,复习回顾

  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弥漫 洁白纯净 袅袅清香 诗意

  3、指名读、正音、全班齐读。

  4、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描写茉莉花,那么你认为哪个词最能全面概括茉莉花的特点呢?(平淡无奇)

  过渡:是的,在生活中,有一种爱,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让人感到真真切切;虽然普通却感人至深。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去体会那如茉莉花般的温情与爱。(板书课题,齐读,再次提示“茉”字的写法)

  二、自读感悟

  1、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把课文中能让你感受到“爱如茉莉”的细节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 读书要求:

  (1)关注细节: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

  (2)感受语言: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

  三、小组合作

  1、读了课文之后,你画下了哪些体现“爱如茉莉”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并说说在这些句子中,哪个细节或者哪个字词让你感触最深?

  2、交流反馈,抓住细节,感悟真爱。

  四、朗读回味

  1、对比朗读:

  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

  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男同学读爸爸说的话,女同学读妈妈说的话,然后说说,从这两句普通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

  小结:尽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海誓山盟,但从这些平凡的言语中,我们感受的是父母之间的深情。正是因为他们心中彼此有着对方,才出现了课本上这幅执手而眠的画面。请同学们观察插图,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受。(温馨、幸福、和谐、恬静、柔美、温暖人心、令人感到……)

  2、(1)配乐朗读:感动的不仅仅是我们,就连太阳也被他们感染了。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第九自然段,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指名——评议)

  (2)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太阳也被感到了呢?(抓住“探”字,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地齐读第九自然段。

  多么平凡而又真挚的爱啊!多么普通而又令人感动的爱啊!开始,作者对妈妈的“爱如茉莉”是怀疑的,但此时此刻,作者的心中还有疑问吗?(没有了)是的,作者见证了父母之间如同茉莉花般的温情与爱,以致最后发出了那样的.感叹: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3、指导朗读:

  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五、拓展延伸:

  作者认为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真真切切,感人至深。你认为爱如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课堂总结

  每个人对爱都有不同的理解,爱包含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它就像茉莉一样平淡无奇却真真切切,虽然普普通通,却让我们感动,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珍惜你身边的爱!

  教学反思:

  《爱如茉莉》是一篇弥漫着淡淡香气的散文,以生动传情的笔触,描写了父母之间互相关爱,有如茉莉一样洁白纯净,芳香宜人,抒发了对这种感情的赞美之情。

  教学这一课我先先播放《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走入情境。接着教学“茉莉”两字,让学生注意容易写错的“茉”字,以此导入课题后,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茉莉是什么样的?自然而然地给出本文描写茉莉花的词语“ 平淡无奇、洁白纯净、缕缕幽香、袅袅清香、充满诗意”让学生积累并灵活应用,并且让学生明确茉莉花的特点就是“平淡无奇”,为下面理解父母之间的真爱奠定一个情感基调。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所以,我先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种眼神、一句话语”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直奔”、“紧握”、“叮嘱”等词语感受真爱,再适时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中父母之间的一些小事体会到生活中的真爱,将文本中的情延伸到文本外,让学生对爱有了切身的感悟。最后,我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描述自己对“爱”的理解,使文本主旨得到了提升。

  在这节课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首先,对美文的品读不到位,读书的方式也显得单调。其次,小组交流探讨时,氛围不够热烈,教师没有及时进行引导。最后,没能全面关注学生,尤其是对中下生的关注。教学是一门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得到提高和发展。

《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文学、认识文学、喜欢文学,并逐步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

  2.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查找、阅读、交流、编写、合作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主动探究的习惯和互助合作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了解、认识、喜欢文学,并逐步学会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并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2.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指导提示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法

  课时安排:两至三课时

  一、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向学生介绍获得文学作品的途径:图书馆、报纸、杂志、网络等。

  (2)根据七年级学生特点,提供或推荐以下参考书目:

  《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

  《三国演义》(罗贯中) 《朝花夕拾》(鲁迅)

  《繁星 春水》(冰心)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鲁宾逊漂流记》(笛福)

  《名人传记》(罗曼罗兰)

  此外,还可以选一些抒情或者富含人生哲理的小美文。比如《语文阅读》、《沃土》、《读者》等等。

  (3)提出活动设想:

  以小组为单位,办一份手抄报。手抄报应选定主题,如“文学少年”、“文学与生活”、“文学之光”等等。

  内容要求:

  ①摘抄对你有触动的美文或名著段落,并写一两句感受;

  ②对名家的简介或认识;

  ③学生读名著的感受(可以一人写,也可一组都写);

  ④还可以有各组的特色内容。

  (3)分组:语文学习小组,每班各八个小组。

  (4)准备办手抄报的纸张:16开白纸。

  2.学生准备(小组长负责检查本组的准备情况)

  (1)利用课余时间选定作品进行阅读,并写阅读感悟;

  (2)利用课余,小组交流,研讨感受,并做好记录,以备办报时用;

  (3)完成“美文推荐”的发言稿(写清推荐的理由);

  (4)小组交流“美文推荐”发言稿,并选出最佳推荐作品,以备发言。

  二、活动过程(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课:小时候,我们听过有趣的'龟兔赛跑的故事,欣赏过老师动情朗诵的优美诗歌散文,甚至还曾被一部部情节曲折的小说所吸引……不知不觉中,我们身边多了一位朋友——文学,正是它伴随着我们成长,带领我们走进过去和未来,让我们的心灵得到归宿。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叩响文学的大门,展翅翱翔于文学的广阔天地之中,一起来吮吸丰富的营养,品尝探索的艰辛,一起来感受成长的喜悦。

  (二)学生组合:小组为单位,围坐,组长组织。

  (三)各组长汇报本组准备情况,教师抽查,并简单点评。

  (四)发言比赛:

  1.“美文推荐”: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自愿,优先);

  2.交流阅读感受:选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剩余的小组)。

  (五)选出两个优胜组。

  第二课时

  一、主要内容: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办好手抄报(格式可参考《崇中教研》)。

  二、小组合作办手抄报

  1、组长分工:

  ﹙1﹚设计版面(要求:简洁大方;充分利用每一块版面;绘画只起到点缀的作用)

  ﹙2﹚题字,即报纸名称。(要求:大小适中,忌过大,占版面过多)

  ﹙3﹚精选内容(从本组的准备材料中选择)

  ﹙4﹚报纸名称下注明本组成员(主编:组长;编委:组员;题字;绘画)

  2、合作办好手抄报。

  3、本节课及自习完成。

  4、附:评选出最佳文学报(小组奖)和最佳编辑(组长奖)

  三、教师小结(利用自习时间完成)

《爱》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交际与沟通中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父爱母爱。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学生口语表达的自信心,让学生畅所欲言,广开言路。

  3、能理解父母的爱,建议父母改进教育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交际兴趣

  同学们,在这几天课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了解到了很多感人的事情。父母的爱,情深似海,我们在爱中一天天长大。今天,就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爱表达出来,与同学、老师、父母一同分享。

  (板书课题。)

  二、回忆感人事例,同桌交际

  拿出课前准备的记录或物品,回忆一下你所了解到的故事。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问,在交际中把事情的`细节回忆清楚。

  三、如何对待父母的爱

  1、出示生活中家长对孩子的几个小片段(略):

  (让学生小组内评说,提出自己的看法。)

  2、在听的过程中,可以直接向同学提出问题。

  3、推举出代表,参加全班交流。

  四、全班交际

  1、各组代表轮流上台,谈出自己的看法。

  2、对自己的父母说几句话,说说他们应该怎样爱自己。

  五、模拟采访,家长学生交际

  1、我们刚才听了那么多的故事,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深沉的、宽广的,更是无私的,但有的方式有些不妥。我们可能有许许多多的话想对爸爸妈妈说,也可能有许多问题要请教别的同学的父母。下面我们就请刚才到台上交流的同学的父母到前面,我们根据刚才同学所介绍的故事,来采访这些叔叔阿姨,好吗?

  2、在学生与家长的交际中,进一步感受亲情之爱。

  六、与自己的家长自由交谈、沟通情感

《爱》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家人的爱》一课是新课程《品德与社会》(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爱的阳光下”中的一个主题。按照教材的编排,本单元由三个主题构成:主题一、家人的爱;主题二、读懂爸爸妈的心;主题三、来自社会的爱。“家人的爱”是其中的第一个主题,本主题有三个教学重点:第一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人的哺育;第二是懂得正是由于有了家人的爱,才能使得自己健康成长;第三是知道感激、回报家人的爱。《家人的爱》的编写,其时代感、生活性、针对性都很强,它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我爱我的家》教学内容是相联系的。

  [活动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父母长辈为自己健康成长付出的辛劳。

  2、了解家人对自己寄予的希望和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

  3、懂得感恩,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家人培养教育自己的苦心,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关爱,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人的爱。

  [活动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录像、感恩孝心卡等。

  学生:调查表、照片、亲情故事等。

  [活动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猜猜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是谁?

  (出示课件: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的照片。)

  师:你们看,这就是我的女儿,这是我们一起在游乐场照的合影,看我们脸上的笑容,你们有什么感受?

  (出示课件:授课老师和这个孩子的合影。)

  师:同学们和家人在一起也有很多快乐时光,让我们一起来回忆快乐的事情,感受大家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吧!引导学生回忆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感受家庭生活的快乐

  师:请大家在小组里讲讲和家人在一起快乐的事情,可以用自己的画、照片,把自己和家人的快乐跟同学分享。

  (学生在小组中讲述和家人在一起快乐的事情。)

  师:请同学们推荐各组的代表来讲讲自己和家人在一起共度的快乐时光吧!

  生1:我和我妈去海南玩,我玩得可高兴了。

  生2:我过生日时,我们全家人都来了,他们还买了一个大蛋糕和许多的生日礼物。

  (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讲述的不同事情,引导学生在快乐时光中感受家人给予自己的爱:如在一起出去游玩时,感受到家人的照顾与爱护;如在全家为孩子过生日的时候,感受到全家的希望与爱……)

  师:同学们讲述这么多快乐的事情,看这深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都写在这一张张的照片里,和家人在一起多快乐呀!让我们在这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中,再来感受这浓浓的亲情吧!

  (播放课件:每个学生和家人在一起度过快乐时光的照片,配着《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的歌曲,照片依次播放。)

  师:在这些欢乐时光中我们感受到家人的爱,在和家人一起生活中,你还从哪些事情上感受到家人的爱呢?

  (板书:家人的爱)

  引导学生讲述家人对自己爱的故事,感受家人的爱

  师:谁来讲讲家人疼爱你的事情?

  生1:我生病的时候,我妈妈晚上熬夜提醒我吃药。

  生2:每天放学后,妈妈都给我凉一杯白开水。

  (学生讲述家人疼爱自己的故事,根据学生课上发言情况,教师从中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感受家人的爱。如:孩子讲到自己生病时家人的照顾与关爱,引导孩子从家人的表情、心情、语言中体会家人的爱;学生讲到平时生活中家人的关心和爱护时,引导孩子体会家人为照顾自己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他们的辛苦和辛劳中体会深厚的爱……)

  (教师播放录像──家长讲述的照顾孩子的真实事例,请学生观看──录像内容1:儿子,你两岁时得了慢性气管炎,妈妈每天给你煎中药,煎了三年,直到你五岁时才把病治好,整整三年的时间!看到你的病好了妈妈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录像内容2:孩子,你还记得你晚上发烧吗,爸爸一人抱你上医院。你需要输液,医院人太多,没地方坐,我就一手抱着你,一手举着点滴瓶子,整整站了一个半小时。)

  师:这是我们班同学的家长讲述的故事,家长为什么这么做呢?看了之后,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抽泣地):我妈妈太好了,太辛苦了,我以后一定好好的,不气她了。

  生:妈妈爸爸可真爱我们。

  师:还有谁愿意讲讲这样的故事呢?

  生1:我放学回家赶上下雨,姥姥来接我,怕我淋着,就把雨伞向我那边斜。回到家我看见姥姥的衣服都湿了。

  生2:我每个星期六上钢琴课,爷爷都送我去,站在外面等着我下课,要等一个小时呢。

  师:家人的爱就在这一件件小事中,就在家人关爱的.目光中,就在家人的怀抱里,我们享受着浓浓的情、厚厚的爱,我们在家人爱的滋润下多幸福呀!

  通过事例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家人的严格要求也是爱

  师:我们在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中、在家人的关心照顾中,感受到了家人的爱。在家中,也会发生这样一些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事情,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吗?

  (老师出示具体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家人的严格要求也是爱。)

  课件出示:真实事例。(隐去孩子的名字。)

  内容1:天很冷,一个小姑娘非要穿裙子上学,奶奶没有同意。

  内容2:爸爸鼓励胆小的孩子克服困难学习游泳。

  内容3:孩子请爷爷帮助隐瞒自己的错误,爷爷没有同意。

  内容4:晚上9点了,孩子还想继续看动画片,妈妈坚持让他睡觉。

  师:这些事情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事情,你们怎样看待这些事呢?谁说说?你们认为家人这样做也是爱吗?

  生1:我觉得是爱,你看奶奶不让孙女穿裙子是怕她生病了,是为她好。

  生2:爷爷为了让自己的孙子诚实才这么做的,是爱孙子。

  生3:晚上要看动画片不睡觉,该影响明天上学了,妈妈怕他耽误学习,而且晚睡觉对健康不好。

  (结合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听听家长的录音、给学生读读家长的来信,听听当时家长的想法,引导学生理解严格要求也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家长的录音:孙女,奶奶是怕你生病才不同意你穿裙子的呀!你能理解奶奶的心吗?)

  师:在同学们的生活中,你们还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生1:上次我妈妈让我练钢琴我就是不练,现在我觉得我不对,我妈是为我好,以后我不这样做了。

  生2:我就有过想穿裙子奶奶不让我穿的事,当时我可不高兴了,现在我知道奶奶是怕我生病才不同意的,以后我听奶奶的。

  师:不仅我们的快乐牵动着家人的心,我们的成长更是倾注了家人无尽的心血,这些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为的是让我们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这更是家人对我们的爱呀!

  [活动总结】

  师:感受到家人的爱,现在你想对你的家人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在感受家人爱的基础上,表达自己对家人爱的情感。)

  师:在今天这节课上,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家人深厚的爱。家人的爱像大海一样深,像草原一样宽广。那么我们应该为家人做些什么呢?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为家人添欢乐”。

  师:让我们在《让爱驻我家》的乐曲声中,回忆和家人在一起时的欢乐,再一次感受家人的爱吧!

  (播放课件:每个学生与家人在一起幸福生活的照片,配着《让爱驻我家》的歌曲,在欢快的乐曲声中结束学习。)

《爱》教学设计13

  教学要求:

  知识目标:通过儿歌学习,会认读课文生字,会读写课文一类字。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观察身边事物,抓住事物的颜色特点。能背诵课文,自己给诗歌补充一个小节。

  情感目标:体会诗歌意境,边读边想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生字,知道作者喜爱那几种颜色的原因。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和阅读赏析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方法来认识生字和熟记它们。通过反复诵读,从形式上分析句子的整齐美与参差美;从语言风格上分析不加修饰的质朴美。通过小组合作练习和表演,培养学生分工协作的能力和提高朗诵兴趣。通过开展“我们来做小诗人”的竞赛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说话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的生活是五颜六色的,正是由于有了这些美丽的颜色,生活才变得美好。你爱什么颜色?原因?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诗歌,看看作者喜欢什么颜色。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把握。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出示生词)

  2、教师提问:这些词语都认识了吗?

  指名读生词:你是怎么认识它的.?我们可以想什么办法来记住它?看谁的办法最好。

  碧蔚辽将战乘威武

  强调:朝阳乘风破浪武士碧绿

  3、玩游戏,书写并熟记生字。

  第二课时

  4、教师谈话:

  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

  (预测——

  生:要有感情的读。

  生:要读出问题。

  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得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

  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

  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

  三、品读诗歌。

  1、第一节(教师引导)

  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

  我爱碧绿的颜色,

  因为----

  禾苗是碧绿的,

  小草是碧绿的,

  我生活在农村,

  连我的梦

  也是碧绿的。

  引疑:当你们读这一段的时候,心里有问题吗?

  (一起讨论解决学生的问题,帮他们感受农村的自然风景的美,热爱家乡的情感,再推进到“连我的梦,也是碧绿的”,你们感觉美吗?

  生:我们觉得很美。

  教师:那我们就把这种美的感受读进去。

  (生再读。)

  嗯真的很美啊。

  2、第二节(学生自学)

  谁来读第二节?应该体现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我爱火红的颜色,

  因为--

  朝阳是火红的,

  枫叶是火红的,

  我是一个少先队员,

  我们的队旗,我的心,

  也是火红的。

  教师积极评价,特别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满怀骄傲。

  全体练读(配乐)。

  3、第三节(学生自学)

  我爱蔚蓝的颜色,

  因为--

  辽阔的天空是蔚蓝的,

  无边的大海是蔚蓝的,

  将来我要当一名海军战士,

  乘风破浪,保卫海疆。

  我穿的那身威武的军装

  也将是蔚蓝的。

  自由读:你们认为怎样才能读好?

  学生读完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4、诵读全篇。

  5、小组合作练习诵读,表演方式自定,看哪个小组读得最好(配乐)。

  第三课时

  你喜欢什么颜色?请你仿照诗歌再编一段。

  1、教师引导,激起创作兴趣,开展“我们班的小诗人”活动。

  2、小组自由创作,交换作品。

  3、每位同学自己练写。

《爱》教学设计14

  一、 教学目的

  1. 鸟是人类的朋友,鸟类美妙的鸟啼声给音乐创作提供了无限的源泉,让我们“唱鸟”,“爱鸟”“护鸟”增强了环保意识。

  2. 能够用自然柔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3. 通过学唱歌曲能够理解并表达出对妈妈的爱。

  4. 通过小组合作,能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歌曲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理解歌曲情感,通过学习与演唱歌曲等各种形式来体验、表达歌曲情感。

  三、 教学方法

  视唱法、教唱法相结合的学习手法。

  四、 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感受音乐,理解情感。

  1. 播放《小乌鸦爱妈妈》,学生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 经过常规的组织教学后,迅速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 导入:同学们,你们认识一种叫乌鸦的鸟类吗?它们的外表虽然不美,但它们尊老爱幼的行为却值得我们学习。

  4. 教师范唱《小乌鸦爱妈妈》。

  (二)演唱歌曲,表达情感。

  1. 教师弹琴,引导学生轻声跟琴试唱乐谱。

  2. 将学生分2组进行“啊”音演唱,检验并巩固学生的旋律感。

  3. 学生学唱第一段歌词,教师进行及时的引导。

  4. 自学第二段、第三段歌词。

  5. 完整的`演唱全曲。

  6. 以分组竞唱,分句接龙的形式表演歌曲。

  (三)拓展创编,深入体验。

  1. 引导学生采用歌唱、舞蹈、画画等多种形式来表达体验歌曲的情感,教师巡回指导。

  2. 选择其中较好的小组创编的表演形式在本节课上进行当众表演,并相机鼓励其他组创编的形式,课后进行再加工,下一节课为老师和同学进行表演。

  (四)小结

《爱》教学设计15

  一、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国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语句平实但又感人至深的记叙文。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文章笔触细腻,选材典型,看似平淡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和情感。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教学重点

  通过对细节描写的品读,感受父母之间平淡而感人的真爱。

  教学难点

  结合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爱如茉莉”的内涵。

  教学准备

  课前收集茉莉实物或图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品味茉莉花,感悟其平淡与芬芳

  1、同学们,欣赏过《好一朵茉莉花》吗?在大自然中,每一种花都有花语人们赋予花不同的语言,用来美好的情感与愿望。比如莲花是象征高洁在(出淤泥而不染),那么茉莉又是怎样的一种花?(茉莉花的花语是爱情和友谊。)

  师:在这里飘浮着橘黄色光影,浸润在优美的音乐中,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听着这悦耳的乐曲,你能描述一下你记忆中或想象中的茉莉花是什么样子的吗?

  (师生交流)(幻灯出示图片)让我们一起看一看这小小的茉莉花,这是茉莉花,也就是茉莉花。

  2、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爱,像茉莉一样平淡,像茉莉一样纯洁,也像茉莉一样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诗意。茉莉

  (板书课题,读题)(这样创设情境,使学生浸润在优美的音乐中,融入课文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奠定课文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课文感知爱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全班交流: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讨论题)

  2)文中有几处描写茉莉花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感受茉莉花洁白纯净、芳香怡人特点。

  (3)茉莉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用哪些词概括呢?(平淡无奇、缕缕幽香、袅袅清香、洁白纯净等,随机板书)(设计意图:从整体来把握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抓住“茉莉花”这条贯穿全文的线索,感受茉莉花的特点,为学习下文做铺垫。)

  三、自主品读感悟爱

  1、指导品读:请同学们阅读课文,让步我们静静地用心灵去阅读,去关注细节,去品味语言。爱就流淌在生活的每个细节中,一句感人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无不渗透着浓浓的爱。而这些细节又是通过语言来表现的,因此我们要抓住一个字、一个词或一个句子来仔细咀嚼,直到嚼出味。

  2、真爱就像茉莉花一样,星星点点散落在文章中。

  请同学们自主品读,在你能感受到像茉莉一样的爱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如果完成了就用你那清醒含笑的眸子看着我。(设计意图:为学生搭建自主阅读的平台,充分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记下自己的心得,“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只以“你从哪些词句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统领全文学习,突出重点。)

  四、精读细节品味爱

  1、学生交流自读体会,教师相机指导理解。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一处你最能感受到如茉莉一样的爱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悟。

  细节品味1:第二天早晨,妈妈用虚弱的声音对我说:“映儿,本来我答应今天包饺子给你爸爸吃,现在看来不行了。你呆会儿就买点现成的饺子煮给你爸吃。记住,要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我进了医院,不然他会吃不下去的。”

  【学习方法】抓住“虚弱”和妈妈的语言与学生交流感悟。

  【小结】这就是妈妈爱爸爸,她的表现是煮一碗饺子,她的表现是用虚弱的声音嘱咐。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这就是爱!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练读。

  细节品味2:然而,爸爸没有吃我买的饺子,也没有听我花尽心思编的谎话,便直奔医院。此后,他每天都去医院。

  【学习方法】抓住“直奔”想象画面。指导奔(bèn)的读音,理解意思,体会爸爸焦急的`心情。

  【小结】一个“虚弱”我仿佛看到了妈妈虽憔悴却再三嘱咐“我”的面庞,一个“直奔”我仿佛看到了爸爸疲惫却匆匆赶往医院的身影,这一切是那么平常,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简单而真切的爱。

  细节品味3:一天清晨,我按照爸爸的叮嘱,剪了一大把茉莉花带到医院去。当我推开病房的门,不禁怔住了:妈妈睡在病床上,嘴角挂着恬静的微笑;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头伏在床沿边睡着了。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

  【学习方法】抓住“紧握”“恬静的微笑”“探”等词与学生交流感悟,反复诵读景物描写的句子,感受这静谧、温馨的画面,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情境。

  【小结】真爱无痕,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至爱无声,任何表白都是那么苍白无力。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这情景交融的一段。

  细节品味4:爸爸边打哈欠边说:“我夜里睡得沉,你妈妈有事又不肯叫醒我,这样睡,她一动我就惊醒了。”妈妈说:“你爸爸伏在床边睡着了,我怕惊动他不敢动。不知不觉,手脚都麻木了。”

  【学习方法】抓住爸爸、妈妈的语言,体会妈妈不敢动,爸爸不敢睡的原因,原来爱需要付出,爱是彼此间体贴入微的关怀。

  【小结】细微处体现真爱,对话中洋溢真情,这份真爱表现得还是这么简单!但是,在简单中我们感受到一种更加可贵的东西——妈妈想到的永远是爸爸,爸爸想到的永远是妈妈,但是却永远没有想到自己,哪怕自己生病了,哪怕自己出差刚刚回来。这就是无私,真爱无私!此时,相信这段话你会读得更好。

  细节品味5:课文10——16节中的相关语句,“睡眼朦胧”“轻轻放下妈妈的手”“蹑手蹑脚地走到门口”“憔悴的脸和布满血丝的眼睛”等词语。

  【学习方法】抓住词句理解课文,感受真爱,领悟爱的真谛。

  【小结】细节中流淌真情,细节中体现真爱。文章中还有很多的细节,当我们用心去阅读,用心去品味的时候,你就越会感到这份真爱的强烈。(设计意图:以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收获为主,教师只做简单引导,引领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抓住能表现爱的重点词句品味语言,体味文章所传递的那种淡淡的如茉莉一样的爱,培养学生对语言独特的感受能力,在思考与交流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五、总结全文回味爱

  冰心奶奶说过:“有爱就有了一切”,父母间的爱情,家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就像课文描写的一样,蕴藏在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杯茶水的细节中。让我们每一个人在享受爱的同时,也做一个真正拥有爱心的人,对亲人、对朋友、对不认识的人。

  作者说:“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

  探讨:你是如何来理解这句话的?为什么要“哦”?作者的前后态度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要重复说“爱如茉莉”?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曾经,当妈妈告诉我真爱就像茉莉时,我“差点笑出声来”。那是因为我觉得真爱太难寻,而茉莉太普通。现在,我认为真爱就如茉莉一样,这是因为我明白了真爱不需要豪言壮语,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但真切感人,芳香怡人。这句话照应前文,点明主旨。)

  师:我找到了爱。(课件播放轻音乐《茉莉花》)

  出示:爱,是妈妈虚弱却不忘再三嘱咐的身影;

  爱,是妈妈生病时,爸爸那紧握的大手;

  爱,是爸爸布满血丝的眼睛;

  爱,是一夜又一夜的守候;

  爱,是轻轻的脚步;……

  你找到了吗?你能接几句吗?(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悟。)(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读出自己的感悟,表达自己的理解,既立足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

  六、拓展延伸升华爱

  1、师:其实,身处这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不仅有父母儿女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也有相濡以沫、相扶相伴的归于平淡的爱,还有作为人生同路人的彼此关心与帮助的爱,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更为博大无私的爱。

  2、师:在爱的人生征程中,从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认为爱如茉莉,你认为呢?

  3、学生交流:

  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

  爱如灯,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

  爱如大海,宽广无边。

  爱如阳光,给我们光明。

  爱如春风,温暖和煦。

  爱如茶,只有细细品才能品出其中的味。

  爱不是茶,越冲越淡,爱如酒,越陈越香。

  爱如彩虹,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展现绚丽的色彩。

  爱如空气,看不见摸不着却每天沐浴其中。

  爱如水,平平淡淡却不可缺少。……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品味了那如茉莉一般的爱,领悟了至纯至美的爱的真谛,就让我们做一个懂得爱、珍惜爱,并且能够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的人。因为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只要人人都献出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设计意图:把爱的范畴由一己私爱扩展到更为博大无私的爱,眼界开阔了,心胸开阔了,情感升华了,对爱的理解更深入了。体验情感与运用语言有机融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习课文让我们也明白人生的哲理、做人的道理,体现了文道统一,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结合。)

  七、板书设计

  16爱如茉莉

  简简单单平淡无奇

  真切感人缕缕幽香

  博大无私洁白纯净

  八、作业:写一篇读后感

【《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04-12

《家人的爱》教学设计04-04

《父母的爱》教学设计03-09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04-11

《父母的爱》的教学设计范文09-14

《爱什么颜色》教学设计01-20

《妈妈的爱》教学设计模板09-08

《爱》教学设计15篇03-30

《爱》教学设计15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