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3 11:18:4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教材第36页例7、“练一练”,第39页练习六第16~2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找乘积是1的两个数”和“找一个数的倒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使学生在认识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特点的过程中,发展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倒数的意义,学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朋友”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已经非常熟悉了,能说说教室里哪些同学是你的朋友吗?

  指名回答。

  谈话:在将近六年级学习生活中,很多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朋友”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在数学中,数与数之间也存在一些关系,比如两个数的乘积是1,就可以说是这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哪些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呢?怎样找这样的两个数呢?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二、学习新知。

  1、理解倒数的意义。

  (1)出示例7,学生独立完成。

  (2)引出概念。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例如和x互为倒数。可以说是x的倒数,x是x的倒数。

  引导:请大家仔细观察,刚才我们找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些算式里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

  指出: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学生举例来说。进行及时的评议。

  (4)追问: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为什么要说“互为倒数?”

  小结:倒数不是指一个具体的数,而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当两个数乘积是1时,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归纳方法

  (1)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你能分别找出x和x的倒数吗?

  提问:观察上面互为倒数的各组数,它们的分子和分母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把你的发现与同桌交流。

  小组讨论:引导观察倒数和原数的关系,想一想一个数的倒数与原数相比,分子、分母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

  指名回答:找一个分数的倒数只要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追问:0有倒数吗?为什么?1呢?

  指出: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1的倒数是1。

  除0以外,在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六第17题。

  学生分别说出每个数的倒数,并选择几个数说说是怎样想的。

  2、做练习六第18题

  学生独立宛成,再集体交流,选择两题让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

  3、做练习六第19题

  练习之前明确要求:观察每组的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写出的倒数又有什么共同点,带着问题边写边观察。

  全班交流结果,板书每组里各数的倒数。

  提问:你发现每组数和它们倒数的特点了吗?把你的发现和大家交流。

  提出:从这四组数可以看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几分之一的倒数是几,几的倒数是几分之一。

  4、做思考题。

  启发:联系倒数的意义想一想,要使三个分数乘积是1,[板书:(x)×(x)×(x)=1]必段符合什么条件?

  引导:通过交汉我们知道,三个分数乘积是1,其中两个分数的乘积和第三个分数互为倒数,你能在这七个分数里分别找出这样的3个分数吗?试着找找看。

  学生先尝试练习,再集体交流。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五、作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计划: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一个数的倒数时,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调换位置即可。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以及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

  教学过程 :

  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教师:“整数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意义各是什么?”指名说一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按照教科书第90页表的形式进行整理。在学生回答时,可以举例说明各种运算的意义。如:

  “为什么说整数的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

  “为什么说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各种运算之间的关系。如:

  “加法与减法有什么联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加法与乘法有什么联系?”(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乘法与除法有什么联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把四种运算的联系整理成下图。

  加法 乘法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 运算

  逆运算 逆运算

  减法 除法

  2.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

  指名分别说出小数和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教科书第90页的表补充完整。

  让学生仿照前面整数四则运算的讨论,分别说一说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联系。然后与整数四则运算进行比较。

  “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减法和除法的意义都是相同的;小数和分数的乘法的意义与整数乘法意义相比有所扩展。)

  二、四则运算的法则

  l,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

  指名分别说一说整数、小数、分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各是怎样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把每种运算各要注意的主要内容写在黑板上:如

  教师:“仔细观察整数、小数、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法则,你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如果学生说得不清楚.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整数加、减法数值对齐后。是什么样的数进行加、减?”(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小数加、减法小数点对齐后,是什么样的数进行加、减?”(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相加、减。)

  “分数加、减法先通分后,是什么样的数进行加、减:”(同分母分数相加、减.也就是相同分数单位的分数相加、减。)

  “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都是把相同单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2,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

  (1)整数、小数乘法和除法。

  指名分别说一说整数、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各是怎样的:

  教师:“小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法则与整数乘法和除法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基本算理和算法是一致的,只是在计算小数乘、除时,需要根据参加运算的数的小数位数来确定计算结果中小数点的位置。)

  (2)分数乘法和除法。

  教师:“分数乘法有几种情况?请分别说出它们的计算法则。”学生回答后可以继续提问:

  “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为什么适用于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法则?”(因为整数可以看作分母是l的假分数。)

  "什么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3.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91页的中间试算题。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有错误的学生说一说是怎样错的。

  4.口算的复习。

  教师:“整数、小数的加减口算与笔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相同点:都是把相同单位的数相加减,满十向前一位进l。从前一位退1当十。不同点:笔算一敏从低拉算起3口算既可以从高位算起,也可以从低位算起。)

  做教科书第91页下面的口算题。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三、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l,四则运算中的一些特殊情况。

  教师:“在四则运算中关于0和1的运算,有一些特殊的规定。谁能说一说是怎样规定的?”指名回答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教科书第92页上面的三组题,再让学生说一说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

  2.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颊:。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最基本的数量关系是什么?”

  根据加法与减法的关系。还可以得出什么关系?”

  “根据乘法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得出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按照教科书上的形式进行板书。

  然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进行分别整理。如: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什么?”

  把这些关系整理成下表。

  教师:“应用这些关系可以对四则运算进行验算。请分别说—说对四则运算应该怎样验算。”

  3.课堂练习。

  做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的第1、2题。

  第l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权.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算的。使学生明确一道计算题可以用不同方法进行验算,自己认为哪一种简便就用哪一种。

  第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的意义,然后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二十的第2、4、6题。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让他们思考练习二十的第13_、14_题。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

  课本第45、46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类比,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这个性质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意识,并能与他人互相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

  化简比与求比值的不同。

  教学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交流前参知识: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有关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是比?比与除法和分数有什么关系?(生自由发言)我们以前还学过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的商不变性质,还记得吗?谁来说一说?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猜测比的性质

  除法有“商不变性质”,分数也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同学们猜想看看,比有什么性质?如果有,这条性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猜测,并相互补充)

  2、验证猜测: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

  汇报(预设):

  ① 6÷8=(6×2)÷(8×2)=12÷16

  6:8=(6×2)∶(8×2)=12:16

  6:8=(6÷2)∶(8÷2)=3:4

  6÷8=(6÷2)÷(8÷2)=3÷4

  ② 0.4:0.5=0.4÷0.5=0.8

  0.4×5=2 0.5×5=2.5

  2:2.5=2÷2.5=0.8

  ③ (3/4)÷(5/4)= (3/4)×(4/5)=3/5=0.6

  3/4×(2/3)=1/2 4/5×(2/3)=5/6

  1/2 :(5/6)=1/2×(5/6)=0.6

  ……

  小组派代表说明验证过程,其他同学补充说明。

  结论: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问:为什么0除外?(生自由回答)

  说一说: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3、比的性质的.应用

  ① 最简整数比

  师:我们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利用它化简分数,约分,通分,其实我们学习比的基本性质也可以用来化简比,把比化成最简整数比,知道什么是最简整数比吗?(生自由发言)

  结论:最简整数比就是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而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公因数是1,这就是最简整数比。

  ② 教学例1:化成最简整数比

  出示例题,生独立解决,小组交流汇报方法。

  15∶10 (1/6)∶(2/9) 0.75∶2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P46“做一做”

  2、判断:

  ①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比值不变。( )

  ②把2:(1/4)化简后的结果是8:1。( )

  ③把1小时:45分钟化简后是1:45。 ( )

  3、练习十一第2题(提醒学生第二个长方形,长的那条为“长”,短的那条为“宽”)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延伸:

  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的比是2:3。十位上的数加上2,就和个位上的数相等。这个两位数是多少?

【六年级数学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师教学设计03-2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01-06

数学教师教学设计15篇03-23

数学六年级圆教学设计04-01

六年级数学教学设计03-10

小学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03-25

小学六年级教学设计模板06-26

六年级《解比例》教学设计07-01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