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时间:2023-03-21 16:00:00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1

  【课前解析】

  关注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在前一课《琥珀》“提出不懂的问题”基础上,本课要求“写下不懂的问题”,继续引导学生记录和梳理问题。

  关注体裁特征:

  所谓科普说明文,就是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的说明性文章。语言特点是逻辑清晰,准确严密,形象生动,常常综合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本文在逻辑讲述上,最典型、最鲜明的是采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说”的“总分”结构。如第四自然段,围绕“形态各异”介绍恐龙的庞大家族从体态、体表、习性等方面,讲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变化。

  语言表达准确、严谨是本文的又一特征,作者多处使用了表程度、表估计、表范围的副词,例如“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中的“一支”和“漫长”,“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中的“一些”,“科学家们希望能够全面揭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全面”等,要适时引导学生对比辨析。

  文本涉及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作比较(它和小狗一般大小……)、列数字(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打比方(……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使得描述对象形象具体,生动传神,更具说服力。

  关注策略指导:

  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一方面还要引导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关注学法指导:

  本文就是一篇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和复述讲解能力的好素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捕捉关键句,圈画关键词,从而理解每一段的意思;还可以借助关键词这一“支架”,条理清晰地进行讲述,从而助力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

  【教学难点】

  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记录整理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梳理并试着解决。

  3、通读全文,了解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1、话题导入:同学们,提到“恐龙”,大家一定不会陌生。谁来说说你对恐龙有哪些了解?

  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作答。

  2、教师追问:那你听说过“飞上天空的恐龙”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科普说明文,题目叫作《飞向蓝天的恐龙》。

  出示课件1:

  3、提问:读了这个课题,你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出示课件2:

  学生思考,提出质疑。 板书(提出问题)

  预设:恐龙怎么会飞上蓝天呢?板书(恐龙?鸟)

  如果是真的,它是怎样飞上蓝天的?

  发生了什么事情,促使恐龙要向天上飞?

  恐龙若想飞上蓝天,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最后飞上了蓝天的是哪种恐龙呢?

  恐龙为什么要向天上飞,难道不可以向海里游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入手,通过对比、质疑,引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强烈欲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过渡:请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看你能不能通过自读找到答案,或者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又产生了哪些新问题?

  出示课件3:

  2、学生默读全文,进行独立思考,并将问题写在学习纸上。

  3、小组合作交流,互助解决问题,把仍旧无法解答的问题标注出来。

  出示课件4:

  4、全班汇报:

  (1)你提出的疑问,哪些解决了,是通过什么方式解决的?

  预设1:“中生代”“后裔”“茹毛饮血”这些词语不理解,我们通过查阅工具书了解了它的含义。

  预设2:读课文时,我对那只那只长羽毛的恐龙特别感兴趣,想知道它叫什么。后来通过翻阅课后“资料袋”,知道了原来有羽毛的恐龙不是一种,而是许多,例如“小盗龙”和“中国龙鸟”。

  预设3:我想知道经过了多久,恐龙才最终变成了鸟呢?我们是在第四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课后“资料袋”、联系上下文等方式找到答案。其实在平时,到互联网上搜索或向身边有经验的人询问,也是不错的方法。 板书(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出示课件5:

  (2)哪些问题虽然同伴间进行了互助讨论,但也没能找到答案呢?

  出示课件6:

  预设:

  ①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②为什么猎食性恐龙会逐渐演化成鸟类,而植食性的恐龙不行呢?

  ③在树枝间跳跃、滑翔,我能想象,但奔跑的时候学会飞翔,我还是难以理解……

  【补充说明:如果学生提问的角度单一指向“内容”,教师要适当启发,如写作方法、探究启示等。】

  教师小结:从大家提出的问题就能看出,你们真的是在用心思考:有的问题指向词语理解,有的指向课文内容,有的指向作者的表达方式,还有的则辐射向课外。大家还能积极主动地寻求答案,解决问题,非常了不起!板书(多角度)

  出示课件7:

  相信随着我们深入地学习,你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阅读中能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通过不同方式解决”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提问的具体内容,更要关注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合并整理,去粗取精,帮助学生提炼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筛选保留最具研究价值的核心问题。)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学习字词。

  1、通过几次读文,你发现作者介绍了关于“恐龙飞上蓝天”的哪些内容呢?

  (1)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任务要求。

  出示课件8:

  (2)指导点拨学法,梳理概括段意。

  出示课件9—12:

  第1段:先找到关键句,再圈画出关键词“恐龙、演化、鸟儿”——点明鸟儿是从恐龙演化而来。

  第2段:同样采用找关键句、圈关键词的方法,概括段意为——介绍观点的提出者,举例说明科学家找到了化石证据。

  第3段:(过渡段)引发思考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第4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假想恐龙演化成鸟的过程。

  第5段:(学法同上)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演化的历史过程。

  (3)追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上5段哪些内容联系比较紧密,可以放在一起呢?

  师生一起归纳合并,将文章划分为三大部分。

  出示课件13: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中段学生要做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先宏观再微观:找到重点句,再找关键词,从而理解句子后再回归到段落,以此来培养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掌握基本概括方法的能力。)

  2、学习字词,交流方法。

  (1)朗读课文,识字学词。

  出示课件14:

  (2)带拼音读词语。

  出示课件15、16:

  (3)去拼音认词语。

  出示课件17:

  3、认读生字,交流方法,强调书写:

  出示课件18—24:

  【比一比】钝——吨

  【加一加】太+心=态

  【形旁表意】肉月旁膨、肢

  【字理识字】颅(页字旁,表示人的头部)

  隧(左耳表示山,引申为崎岖不平的地方)

  【书写规则】翼上面的“羽”去掉勾,下面主笔横拉长。

  视频演示书写过程,学生在字帖上描一写二。

  (设计意图:朗读全文,纠正字音,识记字词,点拨方法,有效地为下一步的细读、品读扫清障碍,做好铺垫。在认读字词环节,适当对某些词义进行解释,可以减少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的压力。交流记字方法,既夯实了生字学习,又触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科学识字的思维品质。)

  【补充说明:如果在第一板块学生提出了字词方面的疑问,可适时随机解决,不强求集中识记。】

  四、课后作业

  1、生字描一写二,每个字再组两个词语;

  2、阅读“资料袋”,结合本节课所学想一想:关于“恐龙飞向蓝天”,你都知道了哪些?还有什么困惑?下节课我们继续交流。

  出示课件25:

  五、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多角度提出问题

  恐龙?鸟

  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严谨性,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发质疑。

  1、明确研究方向

  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集思广益,提出了不少问题,也通过同伴互助、查阅资料或研读上下文解决了一部分,但大多是围绕“内容”的一些知识性问题,对于“写法”有所忽略。这节课就让我们聚焦“写法”,深入研究——作者是怎么把这样一个专业学术知识讲得清楚明白又生动有趣的?

  出示课件26:

  2、教师示范启发

  出示第1自然段并提问:作者想说鸟类和恐龙有亲缘关系,可为什么开头却说它们似乎“毫不相干”呢?

  预设1:作者采用了对比手法,把“恐龙”和“鸟类”放在一起,强调它们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人感觉“毫不相干”。板书(对比)

  出示课件27:

  预设2:“似乎”一词非常重要,它告诉人们“事实并非如此”。如果少了这个词,意思变成绝对的就错了。只有加上“似乎”,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板书(准确)

  出示课件28:

  (设计意图:提问只有多角度,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文章。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关注“写法”并进行提问,力求读出作者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二、学生思考,自主探究。

  1、过渡:请同学们细读全文,找找看在“写法”方面你有什么发现,或是产生了哪些困惑?简单记录在学习纸上,一会儿我们来交流。

  出示课件29:

  2、学生读文,记录问题;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3、组内交流,研讨收获;教师参与,适时点拨。

  4、全班汇报:本组内的阅读发现,问题思考以及研讨结论。

  要点(一):恰当的说明方法

  预设1:第2自然段“19世纪,英国学者赫胥黎……”“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举了两个具体的例子,第一个例子引出了“假说”,第二个例子增强了“假说”的可信度。板书(举例子)

  出示课件30:

  预设2:第4自然段“它和小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和我们生活中熟悉的“小狗”作比较,描述了“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的大小和外形,让人感觉形象又生动。板书(作比较形象生动)

  出示课件31:

  预设3:第4自然段“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体重只有几千克。”——用列数字的方式,对比介绍了两种恐龙的身形、体重。板书(列数字)

  出示课件32:

  预设4:第2自然段“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这种修辞手法在说明文中就是打比方,会让语言更形象、更生动。板书(比喻打比方)

  出示课件33:

  要点(二):用词的准确严谨

  预设1:第1自然段“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为什么非要说“一支”和“漫长”,直接说“恐龙经过演化”不可以吗?

  出示课件34、35:

  不可以。“一支”指的'是恐龙中的某一个分支,不是全部;“漫长”指演变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一下子就变化而成的。这两个词语都不能去掉,如果去掉,意思就变了,不准确了。这两个词语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板书(准确)

  预设2:第2自然段作者在写科学家的推测和努力时,用了“很可能”和“应该”这样表示不确定的词语。这是为什么呢?

  预设3:第4自然段开头作者说第一只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为什么要说“大约”?

  出示课件36:

  ——可能、应该、大约是表“估计”和“推测”的词语,加上它们,反而体现出作者的严谨。板书(严谨)

  要点(三):“总分”结构句段

  预设1:我们小组发现,作者在第4自然段,使用了“先总体概括,再具体分述”的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出示课件37: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两张表格,理清内容,体悟作用。

  表格《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作者连用六个“有的”,分三组介绍了庞大而多样的恐龙家族:第一组是从形态、行走方式写的;第二组是从身型、体重写的;第三组是从性情和食性写的。

  出示课件38、39:

  预设2:猎食性恐龙——关注“标点”,即冒号前面是总说,冒号后边是分述,并用分号隔开,是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猎食性恐龙身体发生的变化。

  出示课件:40:

  教师小结:总分结构的表达方式,使文章的条理更清晰,角度更多元、更具体、更全面。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事物讲清楚、说明白。

  【补充说明:以上预设应以“链接”方式随同学生汇报的内容灵活出示,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和梳理归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品析文本说明的准确、表达的生动,从而对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特点有更深的认知和感悟,渗透科学严谨的思维品质。)

  三、创设情境,介绍演化。

  今天,恐龙博物馆正在招收“红领巾志愿解说员”,负责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彩排,一会儿可以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小组分工,合作讲述。

  出示课件41:

  在进行解说时,还有一些事项提醒大家注意。

  出示课件42:

  (设计意图:本段是全文最核心的重点段,信息量大,让学生一下子把四百余字的段落,条理清晰地讲述出来,难度实在不小。有针对性的建议,将任务分化,学生的常识认知和思维逻辑清晰而有条理,讲述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再次质疑,引向课下

  1、提问:看来鸟儿是由恐龙演变而来,这已经没有什么争议了,但是请你仔细读读最后一段文字,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前文说已经找到证据,可为什么结尾处说“他们离这一愿望的实现越来越近”呢?难道愿望还没实现吗?

  出示课件43、44:

  这说明科学家们还在继续搜索更多、更充分的证据,漫长的演化过程并没有完全揭示。许多未解之谜也等着我们去探寻、去发现……

  (设计意图:文章末尾不是盖棺定论、板上钉钉,而是延伸出一个发散研究话题,设计拓展延伸形式的学习最和谐、最“般配”。)

  2、既然有飞向蓝天的恐龙,那有没有潜入水底的恐龙,有演变成其他物种的恐龙吗?更多关于恐龙的猜测、推测,等着你去探索!

  五、课后作业

  出示课件45:

  六、板书设计

  6飞向蓝天的恐龙

  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

  (对比)(比喻)

  准确严谨形象生动

  先总后分

  【课后反思】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2课,介绍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提出不懂得问题,并试着解决”。之所以把它放在第二课,是建立在上一课《琥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要求“写下不懂得问题”。

  根据以往经验,“恐龙”话题在学生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同学们不但不陌生,而且有一部分甚至是超级发烧友,对恐龙知识几乎如数家珍。

  然而,本篇课文在学习过程中是有难度和障碍的:

  一、进化知识远不及恐龙故事吸引人;

  二、学生普遍缺乏考古认知;

  三、课文较长,以点带面不易把握;

  四、质疑提问的思维训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是学生的弱项。

  基于以上认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力争体现三个原则:

  第一,“学生主体”原则。即学生思,学生说,学生画,学生演,学生写,尤以学生“思”更为明显,且贯穿始终:从开头的对课题提问,预习时对课文提出并写下不懂的问题,结尾处首尾关照引发质疑,处处将学生思维推在前面,力求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第二,“文体特征”原则。科普说明文既不同于童话故事以情节取胜,又区别于一般的科学论著,它兼具科学的严谨与艺术的生动。所以第二课时每一部分都在双线并行,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能获得感性感受。

  第三,“能力训练”原则。本篇文章在中年级属于偏长的课文,课上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全文要把握重点段,段内要关注重点句,句中要提取关键词。教学中,教师反复引导学生捕捉关键词,从而形成准确理解和整体概括的能力。

  教学是不完美的艺术,本节课遗憾有二:朗读进行得不够充分,读写结合没能有效开展。“读”和“写”这两点,如何自然融入教学流程之中,不显突兀不割裂,是需要继续思考和实践的。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而“恐龙”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话题,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吸引着学生好奇心。因此,在设计中,我抓住这一学习契机,引导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资料,以自主学习唤起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教学始终坚持“以读为本”。在设计中,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反复诵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正确生动,并在这过程中感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恐龙、描绘、敏捷、欣喜若狂、形态各异”等词语。

  2、能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

  3、练习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难点: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课件中包含相关的原始恐龙图片影像、恐龙化石、文字解说、课文重要句段等。

  2、学生准备:课前通过各种方法收集恐龙相关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文字材料。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交流资料

  1、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新朋友。(板书:恐龙)

  看到“恐龙”这个词语,你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用一个合适的词语概括——的恐龙(笨拙的;庞大的;凶猛的……)

  2、你了解恐龙吗?根据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课件展示相关内容。

  2、补充课题,质疑问难: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笨重恐龙怎么可能飞向蓝天的?恐龙和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样的吗?他们之间有联系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飞向蓝天的恐龙课文简说

  (1)借助拼音或工具书把生字词读准确,运用已学方法识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2)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出示词语:

  中生代化石演化

  凌空翱翔迟钝描绘

  毋庸置疑敏捷崭新

  脑颅骨骼鸟翼

  A、正音——崭翘舌音;“凌、恐、盈”后鼻音。

  注意字形,尤其是笔顺——捷;辨析“顿—吨”

  第四组:都指身体的某个部位。

  B、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预设:

  (中生代:大家都知道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按地层的年龄将地球的年龄划分成一些单位,人们习惯于以生物的情况来划分,这样就把整个46亿年划成两个大的单元,那些看不到或者很难见到生物的.时代被称做隐生宙,而将可看到一定量生命以后的时代称做是显生宙。宙下被划分为一些代。通常的分法大致有: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代。中生代属于地质年代的第四代,延续约一亿年,这一代又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这个时期主要的脊椎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

  化石:指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研究化石可以了解生物的演化过程并能帮助确定地层的年代。

  毋庸置疑:指无须怀疑,是铁一样的事实。)

  C、“听意猜词”游戏

  三、熟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反复多练。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

  2、交流讨论,试着分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大量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了飞翔的鸟儿。

  第二段(第3、4自然段):科学家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段(第5自然段):科学家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进程。

  四、通读全文,深入感知

  读后,选用课文中的词句,说说课文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测学情

  1、检测生字词。

  2、回想课文内容,说说最感兴趣的地方。

  二、精读品位重点段落(第3、4自然段)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阅读第二段

  1、优秀调查员了解演化过程

  (1)学校科研组需要招聘一批优秀的调查员,入门考试就是:

  自主阅读这两小节,小组研讨合作填写表格:

  庞大恐龙家族

  繁衍生息的情况

  时间

  特点

  第一代恐龙

  两足奔跑

  许许多多年后

  根据表格,讨论:作者从哪些角度来介绍恐龙这一大家族?

  (2)汇报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提示学生可根据表格或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融入自己了解到的恐龙相关知识,清楚有序地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2、自主品读体会语句特点

  找出你认为写得比较生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它好在哪里?(出示课件)

  如:

  (1)比较句子:

  A、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B、恐龙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一支”是指某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漫长的演化”是指有着很长的演变过程,而不是突如其来的变化。

  (2)“一些与鸟类亲缘关系较近的恐龙应该长有羽毛。”

  (3)“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长得也越来越像鸟类。”

  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语言的准确生动,体会科学家严谨执着的工作作风。

  三、细读感悟其他段落。(第1、2、5自然段)

  1、科学家是如何得到这样的结果的呢?让我们好好地来读读课文第一、二两小节。

  (1)科学家提出了一个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

  (2)又是什么让科学家“欣喜若狂”?结合课文说说。

  (3)理解“点睛之笔”

  (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做“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是“点睛之笔”。)

  (4)想象古生物学家们听说辽西的发现后惊喜的心情、样子;读好课文中的句子。

  2、学习第五自然段

  (1)自由阅读,了解科学家心中一个更为美好的愿望。

  (2)说说你们心中关于恐龙的愿望。

  四、熟背积累语言文字

  1、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背一背。

  五、课外延伸,实践作业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讲给爸爸、妈妈听。

  2、选作:再找一些关于恐龙的资料读读。条件允许的话,组织一次“恐龙展示会”。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会读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说明文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培养探索科学的兴趣。重难点: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恐龙吗?虽然恐龙已经灭绝了,但它留下很多谜等着我们解开。这节课中古时期的恐龙来到我们的教室,你们高兴吗?请你们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课件播放幻灯片)

  2、恐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映像?

  3、出示课题,板书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同学们读课文后,对解开自己的疑惑一定会有帮助。(课件出示自读提示)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出示拼音拼读生字,去拼音读词,开火车读词。

  挑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读。

  同位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指导写字——鸽,盈

  请同学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所占的位置。

  和同桌说说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好。指名说。

  师范写,学生学写。

  生生评价写字效果。

  4、再读课文,相信你会把课文读得更加流利。注意读好关于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课件出示:五彩斑斓

  2、是的,鸟类和恐龙二者似乎毫不相干,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了他们二者有关系。在课文的第一段科学家得出了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结论。请你快速读课文第一段,用笔画出这个结论。

  3、指名读。(课件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4、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出示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飞翔的鸟儿。

  通过对比读你认为哪一件话更好?说出理由。

  教师总结:本篇课文是科学说明文,字里行间体现出了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用词准确是这篇课文的特点之一。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细细体会。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科学家得出结论就,一定会有充分的证据。那么他们掌握的证据是什么呢?

  2、对!就是化石。课文第二段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家的论据。请结合导学案的课内探究第一题自主完成第二段的学习。(课件出示课内探究第一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假说?用——划出来。课文哪些句子写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事实”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3、自主学习。

  4、在小组内讨论,教师指导。

  5、汇报,科学家提出的假说。板书:提出假说。并相机理解什么是假说。

  6、汇报,事实依据。板书:寻找证据。理解欣喜若狂。指导读好科学家的兴奋之情。

  7、师提出一个世纪是100年,从19世纪到20世纪末,将近200年的时间,科学家们代又一代为找到化石而努力。他们曾经为了科学研究工作爬上深山,却没能寻得化石,如今却在我国辽西找到了。他们曾经为了科学研究工作潜入海底,却没能寻得化石,如今却在我国辽西找到了。他们曾经为了科学研究工作走过沙漠,却没能寻得化石,如今却在我国辽西找到了。辽西的发现多么重要,课文中的哪个词语,体现了它的重要性?理解“点睛之笔”。师解释,画卷就是科学家工作的历程。

  8、我们知道了结论,可是探究结论的过程是多么艰辛,我们齐读1、2自然段,体会这一历程吧。

  9、板书:得出结论。

  五、总结:

  科学家经过研究提出假说,为了证实假说,科学家们历经千辛万苦寻找证据。最后得出结论。那么科学家又是怎样推演了恐龙的一支变成鸟儿的历程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六、布置作业

  在作业本上工整书写汉字。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用词准确的句子读一读。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4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七册

  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学新词;

  2.理解一支恐龙怎演化成鸟类的过程,并有条理地说说;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展示有关恐龙图片,读课题质疑。

  二、学习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全文

  三、导读第1~2自然段

  1.说说第一、二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体会)

  3.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抓住“画卷”和“点睛之笔”的意思和关系来体会,理解辽西的发现为什么能称为“点睛之笔”)

  四、导读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1.默读第4自然段。

  2.学生小组学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恐龙演化成鸟类大致有几个步骤。

  3.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

  如第二句话: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繁衍”、“形态各异”、“庞大家族”、“凶猛异常”、“茹毛饮血”等词语来体会)

  4.在读第四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有条理地说说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五、导读最后一段

  理解“这一历史进程”具体指什么?

  六、整体感悟

  科学工作者根据恐龙化石,能推测出恐龙变成鸟类的演化过程。想一想,要完全证实这一推测,还需要发现哪些类型的恐龙化石?

  七、拓展练习(略)

  执教者简介(上一篇文章为本课的教学实录)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部编《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精选7篇)03-11

部编部《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5-15

飞向蓝天的恐龙的教学设计07-28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03-24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04-09

《飞向蓝天的恐龙》优秀教学设计04-15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范文04-15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模板04-28

关于《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