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8 15:31:59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教师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师教学设计(15篇)

教师教学设计1

  有幸聆听了重庆市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报告《我的青春语文观──我的语文教学探索之路》。报告中,王老师讲述了十几年来的语文探索经历,详细阐述了自己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

  王老师语文教学创新的四个层次是这样的:

  1、在新颖独特的课堂设计中创新。

  2、在灵活扎实的语文味中创新。

  3、在诚恳机智的学情应变中创新。

  4、在把握语文学习规律和健全语文学习制度中创新。

  从她讲述的内容中,我窥探出,这所谓四层次,其实包含着她走过的语文教学的四个阶段。

  一是对教材钻研的课堂设计阶段;

  二是以语文训练为主的导学阶段;

  三是学生为主体的以学论教阶段;

  四是建立语文学习规范的自主学习阶段。这四个阶段,就是王老师探索语文教学的主要思想历程。

  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一个青年教师打下坚实基础的过程,这个过程王老师经历了整整五年时间。对教材的研读,是一个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基本功。没有对教材的.钻研,就没有对教材的处理,教材钻研得越深,教材的处理就会越浅易,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这个道理。一个教师如果不经过这样一番历练,不能养成深入研读文本的习惯,那么他的教学之路必然是浅薄而空虚的。

  王老师的第二个阶段重点是放在学生学习的引导上。如果说前一阶段王老师更着眼于从篇章的角度去设计教学,那么这个阶段则更加重视文本,重视语言的深层挖掘。她遵循陈钟梁老师的话“语文课首先要上出语文味儿,要上得朴素自然,要向学生传递语言深处的美”,开始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凸现语文课堂的本色,引导学生苦练语言“内力”。

  为此,她总是从文本内核中去寻找能牵一发动全身的词句,引导学生沿着语言去探求文本的真意。如她抓一“痴”字教学《湖心亭看雪》,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选择一些虚词、标点符号等文本元素强化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完成对语言的品味,等等等等。

  这是一个语文教学的回归阶段。语文,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文字。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语言各元素的探究,走入文本。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走过的阶段。没有经历这个阶段的语文教师,不能叫真正的语文教师,最多只能算个假洋鬼子。在每年的教师应聘过程中,这样的假洋鬼子还多着呢。

  王老师的第三个阶段重点已经由教师的导走向了学生的学。她开始反思自己导学的利弊:“在多数人的词典中,循循善诱从来都是一个褒义词,但是,课堂上高度控制的导读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单向思维的死胡同,难以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兴趣和意识。老师那不无启发的循循善诱,往往反而会禁锢了学生的自由思想,成为了课堂杀手”。

  于是,她走上了以学论教的道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初始对话一定要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之前。教师不给学生以有意暗示,让学生的独立体验成为课堂教学的起点,教师再由此帮助学生达到自己能够达到的目标。这样的教学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推进课堂进程的原动力是学生的认知,教师只是课堂讨论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彼此独立而又追求和谐。”其结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以已有知识为基础,结合当前的实践,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思路、新设计、新意图、新途径、新方法……”

  这是一个思想突变的阶段,由教师主体走向学生主体,这个思想过程容易,但要转变为教学行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不少教师也认识到了学生主体的重要性,但是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却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这之中,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当我们许多的老师仍然停留在思想层面的时候,王老师已经在行动上走出了很远。

  王老师的第四个阶段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语文学习的规范,使语文学习变成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关于这一点,王老师是这样阐述的:“语文的最佳状态是:主动地探索语文知识的序列,摸索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使语文学习从零敲碎打似的单项突破走向整合性、制度性、自主性。具体做法是:着力建设一个非常明确的语文学习的制度,让玄妙的语文教学有章可循,让以前在学生心目中可有可无的语文学习能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轨道上运行,使学生学得到还看得到,对每一天每一周每x月自己必需做什么心中有数。让班级的学习秩序化、规范化、规律化。明确了宏观和微观的学习制度,就有可能使班级的语文学习逐步进入了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让语文的教与学既生机盎然,又脚踏实地。”

  为了让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为了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王老师在班上建立了许多语文学习的制度,如日记制度,日记评讲制度,作文互批互改制度,错别字整理和修改制度,课前演讲制度,班级图书馆不闭馆制度,读书汇报制度,清晨积累制度,积累考试制度,五分钟微型课制度,班级“百家讲坛”制度,口语考试制度,班级生活语文化制度,专题活动写作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去规范学生语文学习活动,通过活动把这些语文学习行为变成一种日常习惯。

  当学生的语文学习变成一种自觉自主的行为,当学生的语文学习渗透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了,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就达到了它的最终目的。这,应该说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目标。

  这,就是王君老师青春语文教学创新四层次的全部意义所在。

教师教学设计2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活动目标: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诗中“辛苦”一词,并能说一句话,发展幼儿词汇的运用能力。

  3、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萌发幼儿热爱农民的情感。

  4、引导幼儿在古诗中学习,感悟生活。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挂图42号、古诗、小米粒的头饰若干。

  活动方法:

  直观教学法、提问讲解法、游戏法。

  活动难点:

  1、理解诗的大意和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运用辛苦一词。

  活动过程:

  一、幼儿念儿歌《大馒头,哪里来》,引出主题。

  1、大馒头是从哪里来的?

  2、农民伯伯种出来容易吗?

  附:大馒头,哪里来?

  大大馒头哪里来?白白面粉做出来。

  白白面粉哪里来?黄黄小麦磨出来。

  黄黄小麦哪里来?农民伯伯种出来。

  农民伯伯劳动忙,大家都要爱惜粮。

  二、出示挂图,朗诵古诗,解释诗意。

  1、指导幼儿朗诵韵律节奏及重读音(日、午、土、餐、粒粒、辛苦)。

  2、当太阳最热的时候,有一位农民伯伯还在田里锄草,他的汗一滴滴掉到土里。唉,谁知道我们碗里的饭,都是农民伯伯一粒粒辛苦劳动出来的'。

  3、“锄禾日当午”:“锄”指锄草的动作,“禾”指庄稼,“日当午”指到了中午太阳当头照。中午太阳当头照的时候,农民在地里松土、锄草。“汗滴禾下土”:农民的汗水一滴滴都滴在禾苗下面的土里,形容农民劳动很辛苦。“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指碗,“餐”指粮食,“皆”都的意思。谁知道碗里的饭,一粒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4、学习词汇“辛苦”,来说一句话。例如:爸爸工作很辛苦。(出示图片)妈妈干家务辛苦等。

  5、爸爸、妈妈、农民伯伯这么辛苦,我们应该怎么做呀?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三、游戏:(捡米粒),教育幼儿日常中要爱惜粮食。

  附: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小小一粒米呀,别把它看不起,农民伯伯早出晚归,忙着种田地,小小一粒米呀,来得不容易。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引出主题。然后朗读古诗理解诗意,教育幼儿要从小爱惜粮食,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借助画面、想象等手段,知道古诗的大概意思,让孩子们找到共鸣,并抓住了诗眼“辛苦”二字,通过唤醒孩子的生活经验来品诗中之情,让幼儿懂得粮食是农民伯伯用汗水换来的,来之不易,激起孩子对农民的热爱尊重之情,达到了预期目的。

教师教学设计3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学以致用。

  新课程标准的出现,正是配合当前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是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和飞跃。新课程标准旨在建立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体现素质教育精 神的数学课程体系。要使该教材真正实施到位,必须建立一种符合学生自主发展、融入社会生活、面向学生生活实践、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精神的教学方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应体现开放式教学。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学生尝试,并说明理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入1/2)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教师做到了: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谈话:想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课件演示,学生读)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在这里做到了:1、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在课堂中学生通过质疑解答问题。

  2、笔者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3、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4、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了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教师板书:1/2、1/4、1/8,让学生读出各数。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1)、(课件出示第3题)谈话:三张纸条的长度怎样?(一样长)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第二张、第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会表示吗?(生答,师演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学生独力完成,集体反馈。

  其教学特点是:1、重视课程的开发,也重视生活实际的数学概念,充分利用直观教学,遵循学生的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

  2、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推动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3、重视理解与巩固相结合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

  4、给学生铺设合理的思维空间,补充问题的方法,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5、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趣味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设疑问题具有严谨性与可

  接受性相结合,使学生在探究新知识轻松地获取知识。

  7、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创设情境既符合学生实际,为探究、认识新知识的结构奠定基础。

  四、延伸拓展、总结评价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课后反思:】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师的教学设计准线不同对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直接的影响。学生要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取决于一个教师教学中充当怎么样角色。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教育者来说,应“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知识为本。教师对每一节课多付出心血,并不意味着成了正比例。要对每个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设计教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起,才能触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所以,开放式的教学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不同观点,同一个问题,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每个学生的观点都受尊重。开放式的课堂不再以教师为唯一

  的评价主体,学生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学生在评价别人的成功和被别人评价为成功的过程中满足了好奇心,获得了探求新知识的激励。教师应发挥表扬的激励功能,使学生乐于创新。我在课堂中经常运用激励性言语,撩拨学生创新的欲望。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把工作搞得更好。

教师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教学重点:

  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教学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课前准备:

  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自古以来,小草就受到人们的喜爱,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你还知道哪些诗句?是啊,小草不仅装点大地,它那顽强的精神更让人钦佩不已。

  2、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杂文《野草》,看看他的笔下的野草又是怎样的?。

  3、简介作者夏衍及写作背景。

  4、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有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3)、知道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10分)

  出示自学内容:

  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口述)。

  2、课文写了哪几部分内容?(练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展示:作者向我们从“琥珀的____________”——“琥珀____________”——“琥珀的____________”三个方面作了介绍。

  教师巡视、

  三、合作学习(10分钟)

  出示合作学习内容:

  小组合作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琥珀形成的过程,作者通过____________而又____________的想象,进行了科学的推测,描绘了一个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的`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可分成下列三个阶段:形成松脂——( )——( )

  完成思考题:

  小组展示,评价。

  四、质疑探究(5分钟)

  这块琥珀形成的必要条件与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小结:本节课我们认识了琥珀,知道了琥珀的珍藏价值。

  检测:

  一、给下列字注音

  琥()珀() 掸( )翅膀 晌()午 渗( )出 淹没() 包裹( )

  挣()扎 腐()烂 澎( )湃( ) 黏()稠() 松脂( )

  二、多音字组词

  没挣 扎 重

  三、形近字组词

  莫( )沾( )渗( )晌( )淹( )腐( )

  摸( )粘( )掺( )响( )掩( )俯( )

  仰( )刷( )决( )绸( )

  抑( )涮( )绝( )稠(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热()() 前( )后( ) 详细( )( ) ( )( )时代

  五、回答问题.

  1、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2、课文哪些部分是真实的?哪些是想象?

  3、“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黄色的泪珠里。”运用了( )的写法,其作用是什么?

  4、你认为松树和琥珀中的蜘蛛、苍蝇谁的生命更有价值?

  5、这块琥珀的科学价值是什么?

  6、为什么说他们曾经挣扎过?

教师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目标:

  1·了解石灰的特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学习任务:

  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重点:

  在有层次的品读中明诗意、悟诗情。

  难点:

  借助资料,体会于谦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第二部分过程设计

  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石灰吟》。读题。吟,是古诗的一种形式。吟诵,赞美的意思。这首诗的作者是——(明朝的于谦)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2、明确目标

  石灰有什么值得称颂的?

  3、预期效果

  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古诗,走进于谦,用以前学古诗的方法明诗意,悟诗情。怎么样对自己有信心吗?

  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诗句,整体感知

  任务呈现:

  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要字正腔圆地读,读到读准字音了,读通句子了,读出节奏了停下来。遇到易错的字音可以在书上做出标记。

  自主学习:

  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展示交流:

  1、谁来提醒一下大家,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音要注意?

  2、指读,评价。同桌互读。

  任务二: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过渡: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具体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任务呈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于谦的描写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借助它把你认为重要的和不理解的字词解释标在书上空白处,并试着理解诗意。

  石灰自述

  自主学习: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寻找制作过程的联系点。

  展示交流:

  1、对比中说诗意,随机品读,评读。(1)主要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理解字意:锤、击。和千锤万击是虚指的用法

  (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面对熊熊燃烧的大火石灰态度如何?板书若等闲。解释字意。多么坚强的石灰想说些什么?指名说前两句的诗意并随机品读。

  (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用关联词“虽然——但是——”说一句话!

  (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全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你是怎么知道的

  (5)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要留清白你知道石灰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清白?洁白干净。

  2、后两句的诗意会说吗?读出石灰的心声。同桌交互说诗意。

  3、教师总结: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认识怎样的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你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崇敬)

  4、引导朗读:带着对对石灰的敬意去读。

  5、过渡: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会有怎样的人生经历?请看资料。阅读资料谈体会。

  6、石灰、于谦找到相同的地方了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啊!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7、设境诵读。

  (1)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爱思考的小于谦,你会怎样诵读你写的'这首诗?

  (2)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坎坷的为官生涯时。

  (3)当他戴着脚镣手铐走上刑场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诵读这首诗呢?(指名学生读)(音乐起,诵读全诗)

  8、背诵古诗。

  任务三:“托物”写诗,抒发志向

  过渡:同学们还学过哪些托物言志的诗?有哪些物可以寄托我们的志向呢?

  任务呈现:在这两首托物言志的诗中任选一首完成最后一句,寄托我们的志向。

  自主学习:创作诗句

  展示交流:学生相互交流诗句积极评价

  检测导结:

  目标检测:

  1、选出正确的解释:等闲

  a、空闲b、平平常常

  2、写出最能体现于谦心声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反馈:同桌交换意见,再集体订正

  反思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石灰吟

  (托物言志)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等闲———清白

  粉骨碎身

教师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会写“坪、坝”等12个字。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7个词语。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教学重点

  准确掌握生字生词的发音与拼写。

  教学难点

  理解民族小学的校园生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的图片、文字资料。

  2.PPT课件

  讲学部分

  第一课时:新授课

  一、导入

  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练习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新授课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教师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练习三第10~16题、思考题、动手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解决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和容积这些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积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圆柱体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理清思路。

  1、回顾复习。

  教师谈话:用一句话介绍前面几节课学习的关于圆柱的知识。

  预设学生回答:圆柱的体积计算;圆柱的特征;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各种情况。

  2、理清思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体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再算出圆柱的体积;

  同桌说说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步骤,先算出底面积和侧面积,再算出圆柱的`表面积;

  3、揭示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

  二、基本练习,形成技能。

  1、练习三第10题。

  根据表中的已知分别计算每个圆柱的未知量。学生独立完成。

  2、练习三第11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注意分清3个小问题分别求什么问题。

  3、练习三第12题。

  引导思考:第1个问题求水池里最多能蓄水多少吨,要从体积入手;第2个问题要弄清楚求的是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4、练习三第13题。

  学生读题,分析题意。之后一人板演,全班齐练。评讲时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5、练习三第14题。

  ⑴出示题目,理解题目意思。

  ⑵讨论:塑料薄膜的面积相当于什么?

  大棚内的空间相当于什么?

  ⑶分别怎么算?

  引导理解:蔬菜大棚中求需要多少塑料薄膜和空间有多大,分别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一半。

  6、练习三第15题。

  分析:玲玲把一块长方体橡皮泥捏成一个圆柱体虽然形状变了,但什么没变?(体积)

  7、练习三第16题。

  提问:要求水面高多少分米,要先求什么?(水杯的高)

  三、拓展延伸,开阔思维。

  1、第19页思考题。

  学有余力学生完成。

  ⑴把圆钢竖着拉出水面8厘米,水面下降4厘米,你能想到什么?

  ⑵全部浸入,水面上升9厘米,你又能想到什么?怎么算出这个圆钢的体积?

  ⑶这题还可以怎么想?

  让学生明白:上升或下降的水的体积就是那一部分钢材的体积。

教师教学设计8

  活动目标:

  1、了解古诗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感受诗中初夏的美丽。

  2、能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读准字音:莲、戏、南、北。

  活动准备:

  1、古诗词《江南》VCD。

  2、"莲" 、"戏"、"南"、"北"等字卡若干。

  3、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1、以放古诗VCD诗词诵读部分,请幼儿完整欣赏古诗。通过光盘进行欣赏阅读,体会古诗中所描写的画面色彩美和韵律美。

  2、教师带领幼儿熟读古诗注意"莲、戏、南、北"的发音。提醒幼儿发音准确,声音响亮。(将有缺少所学汉字的教学挂图事先贴于黑板背面)

  3、拿字卡以自我介绍的形式引出所学字词,幼儿练习,并将字卡分发给幼儿。

  4、游戏活动:"找方向"。

  ——请一个幼儿手持雨伞站在东方的位置(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东方)。

  ——教师用"找邻居"的方法,依次让幼儿找出西、南、北几个方向,并让幼儿手持雨伞站在相应的位置上。

  ——教师任意说出一个方向,如:"南",幼儿就躲在南边小朋友的伞下,游戏若干次后,幼儿熟悉了方位。

  ——幼儿熟悉后,游戏过程可换为师幼一起朗诵古诗前三句,幼儿做鱼儿游依次念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随着诗词方位的改变游到相应的位置。

  课后分析:幼儿对方向感的初步形成较为生疏,拖慢上课进度。

  活动延伸:

  1、请幼儿回家将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2、引导幼儿用绘画的`形式将古诗里所描写的景色画出来。

  活动反思:

  孩子在识字活动和游戏活动过程中都比较感兴趣。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实施,能完成目标任务,通过活动开展,发现活动的知识点很多时间较长,如果此活动针对大班幼儿来开展就更好了。

教师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各种不同方法的学习,激发幼儿学习古诗的兴趣。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4、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准备:

  三角形、圆形、长条形各一个,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组织教学

  二、基本部分

  1、猜拼图出示一个三角形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出示一个圆形提问:这是什么呢?

  老师把它们拼成一幅图猜一猜象什么?(用三角形、圆形、长条形拼成一个人在钓鱼的图片)老师看了这幅图就想起了唐代大师柳宗元写的一首《江雪》你们想听吗?

  2、老师有表情的朗诵古诗《江雪》

  3、这首古诗还有一幅美丽的画呢,我们一起来看。(出示多媒体)

  (1)你看见了什么?这幅画上是什么季节?冬天会怎么样?山上都是雪,小鸟怎样了?(千山鸟飞绝)

  (2)路上也没有行人,天气寒冷人们怎样了?(万径人踪灭)

  (3)江面上有什么?船上有谁呢?他穿着什么?带着什么呢?(孤舟蓑笠翁)

  (4)他在干什么?(独钓寒江雪)

  4、我们一起来看这首古诗(多媒体出示古诗)

  (1)小朋友,请你找一找在这首古诗中你认识哪个字宝宝?

  (2)幼儿跟老师朗诵古诗2—3遍。(不同的方法朗诵)

  (3)老师把这首古诗编成了一幅节奏图:这是几拍子的'节奏?幼儿练习打二拍子的节奏。看节奏一边拍手一边朗诵古诗。

  (4)我们听着音乐来唱一唱这首古诗。

  三、结束部分

  1、总结:小朋友们今天学习了什么?

  2、把学会的古诗朗诵给爸爸、妈妈听。

教师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着迷”、“迷恋”、“痴迷”等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并借助这三个词语理清文章结构,提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及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4、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二、教学重、难点:

  1、从法布尔的故事受到启发,从小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字感受人物的思想。品味文本中父母的责骂,初步领悟通过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学生自学,教师检查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和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借助重点词句,培养学生对通过文字感受人物思想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品读文本中,法布尔父母的责骂语句,初步领悟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完成同步探究中的自学站部分。

  收集有关法布尔的资料、名言等。朗读《昆虫记》。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板书课题,齐读。质疑,如:谁的衣袋里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会装满昆虫?

  2、师生交流质疑问题及对法布尔的了解。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课件内容为法布尔资料)

  二、检查预习: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自学生字词。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

  (1)课件出示生字词:认读、记形。重点强调“栖、蠕、载”的读音。

  (2)学生完成课后第二题描红,重点指导“昆、察、殿”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

  (4)指名读课文,相机正音。

  三、初读感知::

  1、默读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用文中的句子概括。在学生找到句子后,指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借用文中的中心句。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哪些内容具体讲了法布尔对昆虫非常着迷的?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里?

  2、小组交流给课文分段。思考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主要又是写什么的。

  3、课文的第二部分讲了几件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里?

  4、学生思考并回答。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指导学习第一段。

  1、通读第一段,了解这段中的环境描写。

  思考:法布尔生活的小村庄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说出:美、昆虫多)

  通过哪些词句表现出来的?(抓住“小溪纵横”、“花草丛生”、“鸟栖丛生”、“小动物跑来跑去”来理解)

  2、师引导:作者为什么在课文开头告诉我们这些?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领会法布尔

  小时候的生活环境对他成为昆虫学家有较大影响。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品读第二大段。感悟“着迷”

  (一)学习第一个故事。

  1、自由读2至3自然段。然后概括这两段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学生概括)

  2、这只纺织娘的外形怎样?画出相关句子。法布尔捉到纺织娘的心情怎样?你是怎样感受出来的?学生找出法布尔的语言(“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主要是通过“瞧”和两个“!”感受到,所以要读得语气强烈,读出高兴、激动的心情。

  3、纺织娘最诱惑法布尔的是什么?你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4、学生交流。教师课件出示句子。(“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不知是谁在唱歌”“三天前,法布尔……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

  5、引导学生体会法布尔的心情。

  师:法布尔用了几天时间找到这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三天。

  师继续引导:这么长时间,一定费了很大功夫,想象一下法布尔从“听到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到“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期间会做些什么?

  6、找到后心情怎么样?你又能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学生:终于。

  学生读句子,体会法布尔兴奋的心情。

  6、小结:法布尔沉醉在纺织娘的美妙歌声中忘记了回家,不放过任何观察昆虫的机会。可见他对昆虫是多么着迷呀!(板书:着迷)

  (二)学习第二个故事。

  1、默读4到10自然段,画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词句。试写批注。

  2、学生交流:

  交流一:品读第四自然段,感受采集和观察昆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通过“逮蝴蝶”、“捉甲虫”以及在“水底世界”观察到的“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给法布尔带来的乐趣。

  交流二:品读第五自然段,感受法布尔对小甲虫的喜爱。

  从“闪烁着金属光泽”“比樱桃还要小”“颜色比蓝天还要蓝”,体会小甲虫在法布尔的'眼里是多么的漂亮。通过“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好好欣赏”等词语体会法布尔对小甲虫的珍爱。

  交流三:品读父母的态度部分。

  出示课件,学生细读。(内容为课文的7、8两自然段)

  思考:这部分内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部分内容?(学生尝试回答)

  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结合人物语言体会“责骂”与“责备”的区别,

  师小结:父母的责骂也丝毫没能阻止法布尔,这样的侧面描写更加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板书:迷恋)

  (三)、学习最后一段。

  1、指名读。

  2、说说法布尔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昆虫学家?学生回顾全文,由“着迷”“迷恋”到“痴迷”(板书:痴迷)感受法布尔的执著精神。

  3、课文结尾讲到了法布尔由于对昆虫的痴迷使其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科学有着卓越贡献的著名昆虫学家。那么开头讲到对昆虫的痴迷了吗?(引导学生与文本开头中心句“着迷”相对应)知道这种表达方法叫什么吗?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六、通读全课,合作探究:

  这篇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题目?

  引导说出“装满昆虫的衣袋”最能表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表现他执著的追求,才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七、出示《昆虫记》精彩片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板书设计:

  抓纺织娘着迷

  5、装满昆虫的衣袋捉甲虫父母的责骂迷恋

  (侧面描写)

  引进了科学的殿堂痴迷

教师教学设计11

  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课堂教学设计。

  为了提高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同时也给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能力的机会,由教育部西南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北碚区教师进修学院联合组织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大赛。北碚区的每个直属学校和镇教育中心均参加了此次大赛,并得到了广大数学教师的踊跃参与,共收到181份教学设计。经过评委的认真评选,评出了一等奖35名,二等

  将42名,三等奖59名。

教师教学设计12

  7月23日,在我校组织了“青蓝工程”教师学习“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一活动,通过这个活动,主要是让青年教师了解如何设计教学设计以及它和教案的区别,通过学习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尽量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的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例如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概念长方体的特征,学生亲自摸一摸,量一量,就可以有深刻地体会,了解到长方体的具体特点。学生还可以结合在生活中应用到知识。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和尚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的是战争时期的一个故事。孤儿院的孤儿阮恒,误以为献血会死,但为了抢救受了重伤的同伴,还是毅然献出了自己的鲜血。当问他为什么要献血时,他只是说“她是我的朋友”。课文通过对阮恒献血时神情、动作的细致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他为救朋友而无私奉献的好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

  ⑴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

  ⑵ 抓住描写阮恒献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⑶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

  ⑴ 巩固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⑵ 学会在读中逐渐深入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⑶ 练习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及感受的能力。

  ⑷ 培养默读思考,细读品味,表达感受的读书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自始至终整体把握文章,通过多种方法不同层次的读书活动,抓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及课外资料帮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内容,在不断的品读中,突破重难点,揭示文章主题,感受到朋友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感受朋友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

  【教学重难点】

  体会描写阮恒献血时动作、神情的语句,了解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轻松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你觉得什么是朋友?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对朋友,看看从这对朋友身上,你能感受到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题目中“她”指的是谁?“我”指的又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2、开火车读课文,纠正读音。

  3、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你对文中的人物又有了哪些了解?从哪儿了解到的?想好后和同桌说一说,然后在全班汇报。

  1、说说“迫在眉睫”是什么意思。

  2、读读课文,说说迫在眉睫的是什么事。

  3、为什么说这件事迫在眉睫呢?找出书中的`语句读出来。

  4、指导朗读。读出急迫的语气。

  四、细读课文,突破难点

  1、默读课文,深入思考,画出描写阮恒的表情与动作的词语,画完后读一读,再想想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2、补白练习,探究阮恒复杂的内心活动。

  3、品读重点句段,体味情感:

  ① 揣摩句子,学生试读。

  ② 针对不足,教师范读。

  ③ 激情引导,反复练读。

  ④ 展开想象,进行演读。

  五、创设情境,练习表达

  1、教师用语言进行熏陶感染。

  2、同学们,你们现在的心里有着怎样的想法?最想说些什么?

  3、提炼“凡人名言”。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课后读一些让你感动的关于朋友的文章,并推荐给同学们。

教师教学设计14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培养阅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①学生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②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③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④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①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③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④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指导认字和写字

  ①屏显本课的生字。

  ②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③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④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第二课时16周2节

  学习目标

  ①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阅读能力。

  ③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①学生自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人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③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平,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①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过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学了,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板书:

  掌声

  英子默默地早早地最后不愿意

  快乐说笑跳舞有勇气

  鼓励尊重

教师教学设计15

  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是我在西胡垌小学的第一次公开课。讲课前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些准备,开始上课得到时候,脑子好像完全不听指挥了。刚开始我让学生翻开课本地14页,地3 章的题目会“1~5的认识和加减法”,我顺手就写在黑板上了。这首先就是课题书写不正确。接着新课导入,我要求学生观察教材14~15页上的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的比较仔细,但没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的学生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直观感知能力强的时期,我没有利用好学生的这个特点去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兴趣并不高。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4个向日葵”“3个花”时,我并没有及时发现学生使用数量词不当的错误并去纠正他。这个问题是我得师傅胡老师提出来的,她指出小学的教学活动营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各个学科之间互相联系,并且贯穿。我有次感到了小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任何好习惯都要从小、从生活的点滴中去培养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孩子们来说。

  “1~5的认识”重点只是认识,学生能通过数数来认识1~5这5个数。对于教学的重难点,我没有很好地把握住。本课时中也要求数字范写。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挑学生上黑板上写,把自己最漂亮的'字体展示出来。学生虽然之前已经接触过1~5各数,但基础参差不齐,我为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情况,而让学生直接范写,其实是不严谨的,毕竟小孩子还是小孩子。教师应先范写,然后再让小学生模仿着写,刚开始一定要要求严格,

  在课堂纪律方面,挑选学生回答问题时,我为注意到其他同学的状态,没有刻意去维持纪律 ,导致学生注意力的不集中,这一点做的不是太好。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缺乏对同学的倾听。再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应多鼓励、表扬表现好的学生,特别指出“xxx听别人回答问题听得多认真啊”,多鼓励多表扬,我相信孩子的好习惯就可以逐渐养成。

  听过我的课后,其他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很好地建议,我已经记了下来,并且胡逐步改正。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学习的过程,我相信有了大家的帮助,我会不断进步的!

【教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教师教学设计01-11

【热门】教师教学设计03-02

教师教学设计【热门】03-02

教师教学设计【精】03-04

教师教学设计【荐】03-04

教师教学设计【推荐】03-04

【热】教师教学设计03-04

【推荐】教师教学设计03-04

【精】教师教学设计03-06

【荐】教师教学设计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