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1-24 12:00:16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

  上学期间,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是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言文教学设计15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1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文言文,都是历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它们既是经世致用的实用文章,又是中国文学中的优秀散文作品。就这些文言文而言,“文章”与“文学”是统一的。

  “文章”是指其功能。有些在当时有明确实用功能,如《陈情表》、《出师表》、《答司马谏议书》等;有些是载道,如《劝学》、《师说》、《病梅馆记》等;有些是言志,如《兰亭集序》、《项脊轩志》等。言志与载道的作品有游记散文、抒情小品,也有主旋律。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所言之志、所载之道。

  “文学”是指其表现形式。诗歌与散文,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正宗。而古典散文作品的文学性,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这两个方面。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目的是“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就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文道统一”。

  (三)“文化”在文言文中是多层面体现

  文言文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下面从四个方面来展开:

  1、文言。它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即民族语言,二者的同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任何想象。

  2、文言和文言文所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如《劝学》借重比喻论证,《师说》借重类比论证,都体现出偏于感性的民族思维方式。“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

  3、文言文记载着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这是显见的文化,对中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而言,不是主要的方面。

  4、文言文所传达的是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文言文学习的主要方面。正如朱自清所说:“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习文言文,最终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

  二、文言文教学的要领

  (一)着力于文言文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

  文言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的一体四面,指引着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

  在上面的讨论中,我们曾得出如下结论:

  1、文言文的特点,首先体现在“文言”上

  2、学习文言文,实质是体认它们的言志与载道。

  3、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体会炼字炼句的`艺术,是两个重点。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往往是作者言志载道的关节点、精髓处。

  4、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传承与反思。文化的主要方面,是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

  这些结论,把我们指引到“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和“所言志所载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文言文阅读教学的着力点,是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具体地把握作者的“所言志所载道”。而这些要落实到理解和感受“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文言。

  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其主要的工作就是要在文本的教学解读中,找到这样的关键点,在教学设计中获取纲举目张的抓手。

  (二)依原则处理文言文的字词

  文言文的字词句,处理原则如下:

  1、放过。文言文中的字词语句,不需要特别处理。这样有两种情况:第一,古今一致,或古今词义直接对应。第二,生僻的难字难句,教科书有浅易注释的。

  2、突出。古今“同中有异”的“常用字词”,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予以突出。

  3、 深入。文言文中的有些字词句,光浅表地知道,是远远不够的。这也有两种情况:第一,集中作者情意和思想的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第二,需要学生调动生活经验,具体感受的字词语句。

  4、分离。语文课程标准所列的文言文常用字词,以及一些句法,是要求学生在“古代汉语”意义上掌握的,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出现频率较高。

  (三)重视文言知识的应用价值

  文言文阅读教学,当然需要学习文言的知识。适当地引入一些文言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并获得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讲解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要防止为“讲知识”而“讲知识”的倾向。

  (四)适时适地使用“翻译”方法

  把文言语句译成现代汉语,这是文言文教学中常见的方法。适时适地使用,可以促成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适时适地,需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1、把文言文语句译成现代汉语,是学习文言文的手段,翻译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加深对文言和文言文的理解。

  2、多数情况下,对重要字词作解析即可,不必整句整段作翻译。

  3、需要翻译的地方,往往是文言特殊句法的语句。

  4、对需要“深入”处理的语句,翻译至多只是个教学的起点,往往无需翻译(也翻译不出)。有时,翻译了反而有害。

  (五)强调“诵读”,意在玩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与“背诵”是两项有区别的学习活动。

  诵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可以让读者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诵读”的要义,是“得他滋味”(朱熹语)“诵读”重在“味”重在“玩”,“须是沉潜讽咏《咀嚼滋味,方有所益”

  “诵读”包含“背诵”,但能背出,不等于“诵读”;“诵读”也不一定要延伸到“默写出”。“诵读‘与记背、默写有联系,但不完全是一回事。滋味索然,仅得其声音、得其字形,不是真正意义的“诵读”。

文言文教学设计2

  文言文教学设计:《狼》

  学习目标

  1、 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的能力

  2、 掌握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助:蒲松龄以及《聊斋志异》的基本信息

  二、

  一读课文,读字音,读节奏

  基本思路:1、让学生自己先来读文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标出困惑

  2、小组内部交流个人遇到的困惑,记下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3、全班交流各小组遇到的困惑

  4、一生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听读,听读完后指出还有哪些字音与节奏存在不足

  5、听朗诵录音带,在与名家朗读的对比中找出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并作出重 点标注

  师出示重点字读音:窘 苫 少时 暇 寐 黠

  少:多少;少年

  暇、遐、瑕、瑕的区别

  师出示重点句子节奏划分: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转折词“而”后需停顿)(后置状语“如故” 前需停顿)

  其一犬坐于前(主谓之间需停顿)

  盖以诱敌(句首发语词“盖”后需停顿)

  师结:学习文言文,生字宜多关注多音字以及形似字

  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主谓之间要停顿

  转折词后要停顿

  状语后置要停顿

  句首发语词要停顿(常见发语词:盖、夫、若夫、至若、至于等) 二读课文,读注释,读内容

  基本思路:1、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全文主要内容,划出难以解释的字、句

  2、小组内部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好组内未能解决的困惑

  3、全班交流各组内的困惑

  师出示重点实词:缀、窘、敌、去、久之、几何

  洞、隧、犬

  止有剩骨的“止”

  生揣摩:每一行字,有什么共同点?

  其一,古今意义不同;其二,词性发生了变化;其三,是通假字

  师出示重点虚词: 以:投以骨 盖以诱敌

  之:久之又数刀毙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师出示重点译句: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倒装)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词类活用)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词类活用)

  师结:翻译文言文时,字词方面,重点关注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字以及常见虚词句子方面,重点关注倒装句、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3、 明确翻译后,试着复述故事情节,以便检测学生对重点字词句的把握

  三读课文,读情节,读形象

  1、读课文,读出故事的情节,即: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师助:情节的概括,可以从人与动物的关系入手,按照“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狼——屠户( )”的模式来 进行

  2、分析狼和屠户的性格特点

  示例: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贪婪

  四读课文,读中心,读寓意

  全书将近500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鬼妖,多数作

  3、郭沫若评价《聊斋志异》的对联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借助上面两则材料中的红色字体,让学生明确狼这一形象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笔触直指贪官污吏一类的恶人。

  三、 拓展延伸

  师结:本文采取了先叙事,后议论抒情的写作模式,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一事一议”, 其好处在于可以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故事之中,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思考。

  四、 巩固小结

  让学生谈本课的本课的授课思路:以读为主,读字音节奏——读注释内容——读情节人物——读中心寓意,并学习其写作手法

  五、堂清检测

  1、 作者?代表作?

  2、 释词:缀 敌 洞 隧 几何 犬

  3、 译句:其一犬坐于前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六、布置作业

  1、我当出题人

  从《狼》与《论语十则》两篇文章中,找到八个你认为重要的实词并将其意思背好; 再找出与“以” “之”有关的句子,掌握以和之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用法;最后找出六个 你认为重要的句子加以背诵检测

  要求:实词以及句子的选择要与本课提到的方法规律相吻合

  要求:用上一事一议的写作手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结合注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理清结构,通过理解和分析,欣赏富春江上奇特秀丽的景色。

  3.领会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笔下富春江景色之美,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两句。

  教学方法 :读、研讨。

  教学手段 :小黑板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写过信吧?

  那么大家写信有没有题目呢?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种比较简单的书信题目“与……书”(板书),意思就是“给……的信”。比如我给张三写信,题目就可以是“与张三书”。从前有一个叫吴均的人游历了奇特秀丽的富春江后,迫不及待地给好友朱元思写了封信“与朱元思书”(补充板书)。下面就请大家扮演朱元思的角色,赶快读一下友人给你写的信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

  2.指定一生读课文,其他同学纠错。明确读音和句读。

  3.全体齐诵。

  这封信写得美不美?和你平时收到的信有没有不同?(生答)

  师 :这封书信和一般书信不同,没有问候的`套语和日常事务的叙述,是一篇由清词丽句构成的写景小品文。

  4.俗话说“三分七分读”,下面由老师给大家范读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

  点拨: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

  5.小组为单位参照课下注释翻译。一位同学起来翻译,老师订正。

  三、分析赏析课文

  我们再来诵读,这次大家要扮演吴均的角色,在脑中想象一下。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全是奇山异水,天下独一无二……(全体齐背第一段)

  1.结构分析:总分

  第一段总写富春江的特点,同学们用八个字概括“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分别来写的水和山。

  2.提出问题: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异在哪?

  A.先赏析异水

  水的特点:清、急。

  原文对应的诗句是什么?(生答)

  运用了什么修辞?夸张、比喻。表现手法?直接描写、间接描写、动静结合。

  当堂背诵第二段。生齐背或读。

  B.再赏析奇山

  看——山之形。

  24字把静态的山写活了,充满生机与活力。

  听——泉水、鸟、蝉、猿之声。

  天籁之音,和谐悦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了解到这些,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正是作者的感慨。

  到这里似乎应该结束了,但有没有结束?

  接着看——山之色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找一位学生翻译。

  四、明辨主旨

  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时的心情吗?

  (生讨论回答,师点拨指导)

  五、小结

  根据板书回顾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六、作业

  背诵全文。

  用现代文介绍“从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板书设计:

  与朱元思书

  总: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分: 异水—— “清” (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夸张

  “急”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夸张、比喻

  奇山——看——形

  听——音(泉水、鸟、蝉、猿)

  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看——色

文言文教学设计4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个字的读音。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根据课后注释联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内容。

  3、能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学习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学弈》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先听老师范读课文,再跟老师读课文。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2、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注上音,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3、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话,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什么内容?

  3、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4、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说全文大意。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1、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

  (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这几句话。)

  ⑴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⑵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之”字。)

  ⑶指名说说“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意思。这句话中的“之”是指哪个人。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怎样读听得更清楚,学生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读读。

  ⑷“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课件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把全文朗读好,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二课时

  学习《两小儿辩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为、也、如、此、乎、始出、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文言文教学设计5

  【教学任务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下)课本第五第六单元都是文言文单元,《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 ,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 ,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生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习了二十几篇的文言文,而且课外也接触了不少文言文。所以他们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语感,而且也积累了一些文言文常用词语的用法 。这篇短文可读性强,文字也不算很深,学生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是他们毕竟才是初二的学生,以他们现阶段的生活阅历和接受能力,难以完全理解文中韩愈所要表达的感情 。基于此种情况,本堂可课以朗读为主,让学生能够熟练的背诵课文,这才能让学生真正受益,而对于内容则点到为止,不作过深的讲解。

  【教学目标】

  1、能够当堂背诵课文。

  2、感受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感情。

  3、掌握几个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教学过程安排】

  一、导入新课

  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小黄马是一匹千里马,而杨过则象是我们传说中的伯乐。小黄马在遇到杨过之前,最多也只不过给奴隶他的人运运柴火,还要遭羞辱;遇到杨过之后,本是一匹干蹩的瘦马变成了一匹日行前里的宝马。今天我们来学习韩愈的《马说》,它将告诉我们伯乐对于千里马是多么的重要。

  二、正音正字

  祗(zhǐ) 骈(pián) 一石(dàn) 食(sì)马者 其真无马邪(yé)

  三、朗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4、学生在看完注释后大声朗读两遍。

  5、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6、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7、学生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出示讨论题,学生分组选择题目讨论。

  ⑴ 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的'?

  ⑵ 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 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⑷ 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⑸ 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⑹ 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要求: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用原句回答)

  讨论明确: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 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⑷ 且欲与常马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 ⑹ 其真不知马也。

  2、翻译课文:

  这篇短文文字不深,不须逐字逐句的翻译,让学生在前面对照注释的基础上,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大家共同讨论。

  教师指出几个常用的实词、虚词的意义或用法。

  策:鞭子,名词作动词 鞭打;

  其:代词

  之:代词、助词、语气词 动词

  食sì :动词 通饲喂; shí 名词 食物

  3、在此基础上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同桌间互相听读;男女生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 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学生不难理解: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声情并茂。

  6、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六、拓展延伸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七、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自我评价】

  我以为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亮点有三:

  1、导入新颖:《神雕侠侣》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都非常爱看,以之导入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范读、领读、大声读、小声读、男生读、女生读、个人读、齐读,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训练,也使更多的学生能够当堂成颂。像《马说》这样的经典名篇能够背诵,从长远观点看,这是最使学生受益的。

  3、对讨论的问题没有要求每个人都必须讨论,而是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作出选择,这样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当然,本教学设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及同仁不吝指教。

文言文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3.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4.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两个故事。

  【教学难点

  1.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

  2.了解文章特点,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悟其中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囊萤夜读

  一、激趣导入

  图片引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恭、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萤等8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准确朗读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难点)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出示我会认,指导学生识记生字。

  4.理解词语。

  5.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6.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示例:《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萤火虫将放它们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

  7.出示会写字,组内合作识字,观察书写要点。教师指导重点字的写法:

  囊:笔画多要紧凑,中间“冖”的横最长,两个“口”要小,下边撇和捺要宽展。

  恭:上边两竖稍向里收,撇和捺在两竖相应位置起笔,要舒展,“小”右边是两点。

  博:“十”要窄,横短竖长,“甫”上横短,下框稍扁,里边两横,“寸”横平直有力。

  焉:“正”扁窄,“与”宽大,其上横要短,竖短折横要长,折竖有力,左边是四点。

  卒:上横要短,两个“人”要小,匀称,下横平直,要长,中竖横上部分要短些。

  四、品读释疑

  1.翻译课文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香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上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用夜晚接着白天)地学习着。

  2.家贫不常得油。

  此处写车胤家境非常贫苦,晚上不能经常点灯,为后文囊萤夜读埋下伏笔,更突出地表现了车胤在艰苦条件下仍勤奋苦学的精神。

  3.《囊萤夜读》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因家贫买不起灯油,晚上捉萤火虫来照明坚持读书的.故事。

  4.这则小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囊萤夜读》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人都可以克服困难,坚持学习。

  5.读了这个故事,结合现在的学习环境,说说你的感想。

  示例:与古人学习条件(尤其是车胤这种想在夜晚看书连灯油都缺乏的条件)相比,今天的学习环境实在太好了,我们坐在灯火通明的屋子里,不仅有纸质书,还有电子书,可以随时随地看书。我们应该珍惜今天良好的学习环境,学习古人勤学苦读的精神,认真努力学习更多知识。

  6.阅读方法解密:根据意思停顿,读好简短文言文

  (1)停顿:一般指说话中话语的短暂停歇。在文章中指语意的断和连,分为句间停顿和句中短暂停顿。

  (2)好处:正确停顿,能帮助我们理解课文意思,了解课文表达的特点。朗读时富有节奏。

  (3)运用: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五、结构主旨

  1.课文结构

  出示本课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文意。

  2.课文主旨

  《囊萤夜读》讲述了车胤家境贫困,晚上捉了萤火虫放在袋子里照着书本读书的故事。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多么恶劣,只要我们创造条件勤奋苦学,最终一定能学有所成。

  3.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课文,掌握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理解了词语含义,并掌握了识字、理解词语的方法。

文言文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以游记形式抒发“闲人”之“闲情”的散文小品,全文仅84字,却蕴涵深厚。起笔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缘由,中间写所见美景,收尾抒内心感慨。作者将这“闲人”这种超脱的情感融入记叙、描写之中,看似无情,却处处用情,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阅读此文,眼前犹如展开一幅笔墨淡雅的画卷。虽无雄阔的气势,却给人以清新、恬适的感受。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教学设想】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朗读为主线,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读出文章韵味。

  2.掌握重点字词,了解写作背景。

  3.欣赏月色美景,领悟作者闲情。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体味写景妙处领悟作者情怀,通过诵读品味出文章的意境。

  【教学难点】

  “闲”字的深蕴内涵,体会作者豁达乐观的心态。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进古典诗文的世界,我们发现处处都有月亮的影子。这轮明月曾照亮了《诗经》的河畔,曾惊扰了鸟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乡书的封面……请同学们回忆所学过的古诗文,你想起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学生发言)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他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苏轼因莫须有的罪名被贬黄州,他会借月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其他学生做点评。

  4、生有感情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借助课下注释,翻译课文,圈划疑难字词。

  重点词语:

  ①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②念无与为乐者。(思考、想到)

  ③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重点句子:

  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合作解决疑难问题。

  思考问题:

  1、作者为什么夜游承天寺?

  答案预设:①外界景物的触动(月色);②作者当时的境遇(被贬)。

  背景材料: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苏轼被贬黄州,成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近乎于流放。

  2、如何理解作者的感慨?

  分组讨论,交流明确。

  3.译句小检测。

  四、质疑探究

  1.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问题。

  2.师生归纳出主要问题,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并选派一代表发言。

  3.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进行引导点拨,完成对重点内容的探究。

  4.背诵课文。

  重点问题预设:

  1.“闲人”是什么意思?文中哪些地方透露出作者之“闲”?

  (适时简介写作背景。)

  2.请为“闲”字组词,并说明理由。看谁组的'词最能体现“闲”之内涵,最契合文意。(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味探究,各抒己见。)

  3.欣赏写景句。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月色美景。

  听读。请一位同学朗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象画面。

  美读。读出形象、韵味。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空明的月色折射出“闲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豁达、坦荡、乐观……

  五、拓展

  简介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

  此刻,面对着空明的月色、豁达的苏东坡,你想说些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六、结语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写一段文字,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景物邮寄的结合起来。

  附: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邀友夜游对月抒怀

  庭中赏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反思:

  本文较为短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从事教学过程中能有较好的发挥空间,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感受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为了学生更好地分析和理解作者的情感,课堂导入部分应该详细介绍黄州对苏轼的重要意义,这样学生在后面的缝隙中就不会感到突兀,上课时也更流畅。

  学有所用,让学生及时的练习以强化情景交融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朗读和小组讨论。

文言文教学设计8

  一、设计思想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的名篇,编入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能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言文,具有一定的概括能力。在教时,我指导学生课下预习,小组交流合作,完成文意疏通工作。

  第一课时:课上为了强化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把学生分成了几个组,指导他们归纳文言文中的常见文言现象,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现象,完成字词积累活动。

  第二课时:据新课标要求,阅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我采用探究讨论方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内心的真情实感,在交流中体会作者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懂得珍惜拥有,好好学习,不断追求,不断进步。

  二、教材分析

  《送东阳马生序》选自人教社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意,都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刻感悟和思考,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人格的追求。这些内容对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都有积极意义。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序”这种文体;

  3.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4.熟读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养成勤奋刻苦的意志,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困难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重点难点

  重点:积累一些文言字词;理解并熟读背诵课文。

  难点: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把握文章深刻内涵,挖掘其现实意义。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1.引导学生学会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朗诵训练,提高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积累字词,解决疑难点,把握文章内涵。

  六、课前准备

  1、学生上网或查阅书籍,从以下几方面作好知识准备:

  A、了解作者所处朝代及文学贡献;

  B、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C、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相关知识,以便理解文章内容与主旨。

  D、预习课文,结合注解和工具书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并试着翻译全文。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课文内容。

  2、教师的教学准备;制作PPT课件。

  3、教具准备:电脑和投影仪

  七、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主要流程

  一导入

  人到读书年龄,当入学从师,古来如此。如今更提倡终身学习,可见学习之重要。然而莘莘学子,读到头来,其结果却迥然有异。有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者;有孜孜以求,出人头地者;有碌碌无为,鲜有所获者;有半途而废,不得善终者……究其原因,除却客观因素而外,恐怕是主观勤苦程度不同使然。因此前人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边苦作舟”。今天我们学习明朝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其中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学生主要活动

  (一)预习汇报:

  1.介绍作者:

  2.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教师播放朗读带,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3、读准下列字音

  嗜学叱咄俟其欣悦负箧曳屣皲裂媵人

  4、四人一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老师给予一些翻译的方法指导

  5、老师检查合作学习效果,用投影显示一些重点词句,让学生以竞答的方式解释: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同舍生皆被绮绣;与之论辨

  ②一词多义:

  之

  弗之怠

  走送之

  益慕圣贤之道

  当余之从师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以

  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以衾拥覆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今义:)

  媵人持汤沃灌

  尝趋百里

  卒获有所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

  手自笔录。

  6、各小组汇报翻译成果。

  7、生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意思。

  2、分组讨论:作者以前自己的求学“勤且艰”,主要表现在哪里?请说说,并用文中原句证实。

  3、面对种种艰难,作者以坚韧的意志、勤学的精神一一克服了,最终学有所成,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你在学习中碰到过哪些困难呢?面对这些困难,你是怎样做的?

  4、作者写出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的目的是什么?

  5、文章从哪些地方表现出其他学生的优越的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是什么?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本文中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2、分析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一)学生预习汇报

  1、宋濂,自幼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一生刻苦学习,“自少立志,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德为己任,为学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文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刘基曾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

  2、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二)朗读课文,疏通课文意思

  1、认真听读,听准字音,把握语调,读通课文,了解文章大概内容。

  2、学生朗读课文

  3、注音:

  嗜(shì)

  叱咄(chì duō)

  俟( sì)

  负箧(qiè)曳(yè)屣(xǐ)

  皲(jūn)裂

  媵(yìng)人

  4、小组合作交流,释疑译文。

  四人一小组,按“读文──释词──译句”步骤释疑解难。

  5、学生以竟答方式展示小组合作交流的成果。

  ①通假字: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与之论辨(辨:通“辩”)

  ②一词多义:

  之

  弗之怠(指代“读书”这件事)

  走送之(代词,指“书”)

  益慕圣贤之道(结构助词,的)

  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独立性)

  盖余之勤且艰苦若此(同上)

  以

  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介词,因为;以:把,介词)

  以衾拥覆(介词,用)

  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

  ③古今词:

  走送之(古义:跑。今义: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义:热水。今义:饭汤、汤汁)

  尝趋百里(古义:快步走。今义:趋势)

  卒获有所闻(古义:最终。今义:士兵)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古义:借。今义:假期)

  ④词的活用:

  腰白玉之环(腰:名词作动词用,腰佩、挂;)手自笔录(笔:这里是名词作状语,用笔。)

  6、翻译:

  采用开火车形式一人一句翻译,不会翻译的由别的同学帮忙补充。

  7、齐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鉴赏课文内容

  1、明确:课文通过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2、讨论后归纳:

  (1)借书抄录:天寒弗怠,走送之。

  (2)叩问困难:未降辞色,色愈恭,礼愈至。

  (3)求学艰苦:足肤皲裂,四支僵劲。

  (4)衣食粗劣:日再食,蕴袍敝衣。

  3、提示: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自己真实的感受和做法。

  4、明确: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5、明确:“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但他们都没有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的人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四)分析课文,感受写作特色

  1、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三结束语

  课文通过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辛和现在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的对比,说明是否学有所求,关键在于自己的勤奋与专心与否,赞扬马生的谦虚好学,表达对他的期望与勉励之情。

  九、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

  少年:求学家贫好学勤奋

  成年:从师艰难鼓励期望

  十、作业设计

  1、搜集古人在艰苦条件下勤奋学习、以苦为乐的事例

  2、熟读课文,并熟记文中重点词语的解释。

文言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熟悉两则文言文中的生字生词,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能根据文后的注释理解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背诵两则文言文

  2、联系生活实际,悟出两个故事中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完成《学奕》的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读课文,熟悉本文生字生词。

  2、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3、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生词,指名认读,随时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2)指名读文。

  (3)检查自己结合注释对文的理解情况

  (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二、合作交流

  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让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师生共同讨论,再进一步结合注释,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4、练习背诵课文。

  三、品读感悟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总结说一说,教案《第一课《文言文两则》教案》。

  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联系实际谈谈,目的是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做事的重要性。)

  四、扩展延伸

  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成语故事再讲一讲背一背;把自己了解到的有关文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第二课时,完成《两小儿辩日》学习任务

  一、预习探究

  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注意停顿。

  2、说一说《两小儿辩日》讲的是件什么事。

  3、检查预习

  二、合作交流

  (1)教师指导理解"孰、为"两个字的意思和读音。

  (2)生生互动,交流收获,质疑解疑。(你读懂了哪一句?还有哪些问题?谁能解答这些疑问?)

  (3)师生合作交流,重点解决文中的两个问题。

  (补充资料: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有多远。)

  四、品读感悟

  1、看了两小儿的表现,你想对两小儿说些什么?

  2、作为孔子能坦白自己也有所不知,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呢?孔子是一个什么人物,结合手中的资料谈一谈。

  3、这么博学的人也有不懂得问题,从中你悟出了什么?

  4、练习背诵课文

  五、拓展延伸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读《列子》这本书,试着背诵其中的一两篇。

文言文教学设计10

  以前文言文的教学比较困难,重点不突出,现在通过国培计划的学习终于明白了:在七年级应打好文言基础,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文言文兴趣;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文言文的教学应避免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的弊病。

  文言断句可以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和细致理解的能力。这种教法使学生对一些文言规律会自主找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增强。由于教学中不是死抠词句,嚼得过细,这就留下了较多的“空白”, 便于学生自己去感知和领悟。恰当的使用白文断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文言字、词、语、句以及文学、文化方面的知识。

文言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掌握。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引入

  理解句式、翻译句子是现在要求学生必备的能力,而在古代也要求学生学会断句,古时称文词停顿的地方叫做句或读,句是语意完整的一小段,读是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的更小的段落。句读类似于现在的段落和标点符号所起的作用,但是由于古时没有像现在的段落或标点符号,所以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

  例(古代故事):

  有一个穷秀才,他很穷,天天吃不饱。所以就想办法去混口饭吃。他有一位挺富裕的朋友,每当人家差不多快开饭时,他就会到人家家里“拜访”。而且还编出各种各样的理由,让他的朋友留下他来吃饭。

  这一天,秀才又“拜访”友人。友人实在想不出什么理由让他离开,就打算看看情形再说。天突然下雨,秀才说:“天下大雨了!”那个富朋友想来想去,就留一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要留客(下雨天留客)?天留你,但我不留你(天留,人不留)。”富朋友留下纸条后就走回房间,心想:一会儿再来,看你还好不好厚脸皮留下。可是一会儿那个富朋友回来时,看到秀才还在那。就问:“呀,你怎么还在这儿,你不走吗?”秀才就说:“是你让我留下的啊。”富朋友就奇怪了,问怎么回事。秀才指着那张纸条:“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白话意为:下雨天就是留客天,留人吗?留!)”秀才就笑着说:“你都这么客气了,我还好意思走吗。”那富朋友差点晕过去。

  可见,不明句读会误解语意,甚至会闹出笑话。同样的如果我们不能很好的理解文言句式,那么对于我们阅读文言文也会带来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从这节课开始让我们一起进入对于文言句式的学习。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1、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不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练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

  二、倒装句

  概念: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习惯说的,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我们称之为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语序:[],()主语[]谓语()宾<>

  分类: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类型: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格式: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

  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自信”——“信自”)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未之有”——“未有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师说》

  (“不知句读”“不解惑”)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欺余”)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未闻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莫能御之”)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词“不、未、毋(无)莫“等。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形成宾语前置的.情况。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例如:大王来何操?(操何)(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在安)(司马迁《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范仲淹《岳阳楼记》)

  曹刿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不然,籍何以至此?(以何)(司马迁《鸿门宴》)

  (3)“之”“是”提宾。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何厌之有(有何厌)(《烛之武退秦师》)

  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唯贤是用唯才是举

  (二)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这种语序古今一致。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之为“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可使报秦”是“人”的定语。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好事”是“少年”的定语。

  ③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①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能不易其志”是“缙绅”的定语。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是“石”的定语。

  3.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利”是“爪牙”的定语,“强”是“筋骨”的定语。

  4.中心词+数量词

  ①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是“人”的定语,“八”是“窗”的定语。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是“金人”的定语。

  (三)状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于”“以”等加上宾语组成介宾短语,多做状语,来修饰谓语动词,现代汉语中状语在谓语之前。但在文言文中,修饰谓语的状语(介词短语)经常放在谓语之后,此种句式称为状语后置句,又称介词结构后置句。

  例句:

  1、无礼于晋;2、言于郑伯;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4、战于长勺;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6、得双石于潭上。

  (四)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译文:“梁惠王不仁!”

  三、相关练习

  1、把下列句子归类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君何以知燕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⑥安得广厦千万间!⑦壮哉,我中国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项王曰:客何为者?⑩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四句话,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是()

  A.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了解李贺的生平及诗歌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

  2、能力目标。(1)鉴赏本诗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和新颖诡奇的语言特点。(2)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3、情感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品味本诗幽奇神秘的意境。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诗的内容,鉴赏诗歌侧面描写音乐的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琵琶行》《李凭箜篌引》,养成对同题材文学作品进行比较阅读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唐代诗坛上有五大高手,他们是“诗仙、诗圣、诗佛、诗鬼” 。“诗鬼”指的是谁呢?(李贺)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李凭箜篌引》。

  二、走进作者

  1、不幸诗人李贺。

  (1)苦命诗人:少年天才却与功名无缘,要怪只能怪他的父亲。父名晋肃,因避父讳(晋、进同音),终不得登第。李贺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但是就是这三年,他把握了机遇:和当时乐师李凭结为知音,写出了李贺最得意的一首描写音乐的《李凭箜篌引》。(2)短命诗人:夭折的年轻诗人。青少年时,才华出众,名动京师。但是天妒英才,李贺27岁就与世长辞,英年早逝。

  2、作品。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皆摹写声音之文。

  三、解题

  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红极一时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唐代有很多诗人都描写过李凭的演奏。

  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器,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

  引: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四、朗读诗歌,初步感知内容。

  五、赏析诗歌(略)

  六、写作手法探讨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来无踪,去无影。它不像蓝天白云、飞禽走兽、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果用文字将其再现出来,绝非易事。更何况要描写得神采飞扬呢?可是,李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精彩。那么诗人李贺是如何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现出来呢?用了哪些方法?举例说明: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衬托手法是从侧面落笔,通过渲染演奏的环境气氛,听众的情绪变化来突出箜篌的音乐魅力。例如“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正面描写(以声写声或以形写声)。

  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玉碎:箜篌声有时像昆仑山的美玉碰击声那样清脆;凤凰叫:有时又像凤凰鸣叫那样和缓;这是运用“以声类声”的方法直接描写音乐。

  “芙蓉泣露”可以唤起露滴残荷的形象感,形容乐声凄厉婉转;“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明快欢乐。把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化无形为有形,运用的是通感手法。

  七、布置作业

  1、背诵《李凭箜篌引》。

  2、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和《听颖师弹琴》。

  【课堂小结】

  诗人李贺如同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驱使着大自然的静物、动物,调动了神话传说中众多的神人的形象,写出箜篌声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艺术。这样,抽象的、难以捉摸的箜篌声以及它奇妙的艺术效果就形象而具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沉浸在奇异的艺术境界之中。

  【教学反思】

  1、《李凭箜篌引》是描写音乐的名篇。教学容量很大,需要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扎实的预习,否则一课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2、作者介绍打破了传统的介绍生平的方式,而采取分类介绍的方式。

  3、通过设计几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来完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

  4、各个教学环节的过渡很自然。

文言文教学设计13

  学习目标

  认识“司、假”等13个生字,会写“别、到”等6个字。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了解司马光的沉着、机智。

  想出新办法,发展创新思维。

  课前准备

  教师:教学挂图或多媒体,生字卡片,小黑板。

  学生:读课文,标注生字、自然段;收集关于司马光的资料。

  第一课时

  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他是谁呢?(板书:司马光)

  认读生字“司”。齐读课题。

  简介司马光。

  整体感知,认识生字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看插图或多媒体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轻声地读课文,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小黑板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学生自由读,抽读检查。

  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

  图文结合,朗读感悟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司马光在花园里遇到了什么事?

  指导朗读2、3自然段。

  引导看图(或用多媒体演示当时的情形)。

  自由朗读,体会课文中小朋友的.心情。

  指名读第3自然段,感受情况的紧急。

  小伙伴们是怎么做的?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大家试着做做司马光的动作,体会“举”“砸”。

  指导朗读。比较“别的小朋友”和“司马光”的不同表现,边读边体会。

  老师引读:有个小朋友……掉进了大水缸。别的小伙伴──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最后……。

  课后思考,拓展思维

  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

  第二课时

  讨论交流

  司马光沉着机智,救出了小伙伴。你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那个小朋友吗?比一比,看谁的办法最好。

  学生自己想办法。

  分组交流,推选出好的办法到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适时评议办法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与司马光的办法比一比,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了解在当时的情况下,什么办法是最好的)

  再次朗读课文,并说说司马光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识记生字,积累词汇

  复习生字读音。(出示卡片,认读生字)

  鼓励学生用生字组成词语,(积累词汇,巩固识字)教师给予肯定或指正。

  采取小组竞赛、词语接龙等形式,完成“读读说说”的练习。

  朗读背诵,积累巩固

  自由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根据故事发展的顺序,教师引导背诵。

  指导生字书写

  认读“别”“到”等6个字。

  引导观察这六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注意口字旁、立刀旁、双耳的书写位置。

  学生描红,书写生字。

  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议。

文言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

  (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通过老师讲解,学生大量的训练,使学生牢固地掌握。

  教学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 被动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高考文言文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了解判断句的特点。

  3、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实施过程:

  一、文言句式的概述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判断句

  1、“……者……也”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3、“……者,……”式。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

  4、“……,……”式。“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为……”式。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六国论》)

  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赤壁之战》)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二、被动句

  1、“谓语+于……”式。用介词“于”引进行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2、“见+谓语”式。

  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

  如把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介绍出来,则使用“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受+谓语”式

  “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主动者没有引出。如需引出主动者,就构成“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4、“为+动词”式。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它可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为……所……”式。用“为”引进主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被动。

  如: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为”的'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承前省略,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否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6、“被+动词”式。这种句式与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辛弃疾《永遇乐》)

  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句式不出现表示被动的词,可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洎牧以谗诛 ――(《六国论》)

  三、实战演练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梁将即楚将项燕。

  7、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0、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11、刘备,天下枭雄。

  指出下列判断句的形式

  (1)而君幸于赵王

  (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3)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6)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0)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1)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1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1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

  教学内容:

  一、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 毋吾以也,莫己若也 (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⑤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⑥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 (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 (《弈秋》) 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怜恤自己流亡在外,却忧虑着我们群臣”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 (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文: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 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二、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分以下几种情况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用锦囊装着”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⑤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鸿门宴》 译文:

  ⑤赵尝五战于秦(《六国论》) 译文: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③其势弱于秦(《六国论》) 译文: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译文: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译文:老师不一定要比弟子贤能

  三、实战演练

  1.与“不殴杀何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C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 沛公安在 D.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2、下列句子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C )

  A、忌不自信 B、时人莫之许也

  C、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后世无传,臣未之闻也

  3、下列选项中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 C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何陋之有?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D、夫晋,何厌之有?

  4、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 B )

  A、 沛公安在? B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C 、唯才是举。 D、 尔何知?

  5、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D )

  A、 城中皆不之觉。 B、 唯余马首是瞻。

  C、 惟利是图。 D、 马之千里者

  6、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 A )

  A 、其间旦暮闻何物? B 、君何以知燕王?

  C、 莫之或止 D 、未之多见也

  7、将下的宾语前置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D )

  ①是以后世无传焉 ②而良人未之知也 ③然则一羽之不举 ④惟奕秋之为听 ⑤时人莫之许也 ⑥洞庭君安在 ⑦微斯人,吾谁与归? ⑧无乃尔是过与

  ⑨大王来何操 ⑩一言以蔽之

  A、 ①⑥⑩/②⑤/③④⑧/⑦⑨ B、 ①⑥⑩②③④/⑤⑧/⑦⑨

  C、 ①⑥⑦⑩/②③④⑤/⑧/⑨ D、 ①⑦⑩/②⑤/③④⑧/⑥⑨

  1)①⑦⑩是介词宾语前置

  (2)动词宾语前置②⑤/③④⑧/⑥⑨

文言文教学设计15

  一.杨氏之子

  1.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2.课文内容: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其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杨氏之子:聪明机智,懂事有礼。

  4.回答妙处:孩子也像孔君平一样在姓氏下做文章,回答得婉转有礼,让孔君平哑口无言。

  二.伯牙绝弦

  1.俞伯牙,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

  2.课文内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学奕

  1.选自《孟子·告子》。孟子,古代思想家,教育家。

  2.课文内容:

  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道理: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四.两小儿辩日

  1.选自《列子·汤问》

  2.课文内容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近者大而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道理:小儿于动脑,辩论,观察)孔子(实事求是,学无

  升初语文文言文复习资料

  小升初语文学校的过程中,文言文是语文学校的一个难点。下面是文言文相关的一些知识点及解题方法,希

  望在大家学习的过程中有所帮助。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

  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

  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

  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文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针对练习】

  (一)

  奕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 )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 )?曰:非然也。

  为文中加点字注音。

  解释加点字。

  使弈秋诲二人弈( )B. 思援弓缴而射之( )

  C. 虽与之俱 ( ) D. 为是其智弗若与( )

  翻译句子。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二)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选出下面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是吾剑之所从坠(这) B.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代词,代指剑)C.不亦惑乎(迷惑)

  D..求剑若此(像)

  翻译下面句子。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锲(qì)其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寓言讽刺了怎样的人?

  《刻舟求剑》讽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古代有很多寓言故事,例如“掩耳盗铃”、“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请从这三个寓言中选一个,说说它的寓意。 寓言故事:___________

  寓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作业】

  回家请同学们把上面三篇古文翻译成现代文

【文言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言文教学设计01-24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06-26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范文06-26

文言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模板05-21

文言文《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范文(通用5篇)04-18

文言文《螳螂捕蝉》优秀教学设计模板(精选5篇)04-18

文言文教学教案11-07

文言文《山市》教案设计08-26

《文言文》公开课教案设计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