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

时间:2022-09-09 08:47:1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教学设计范文(通用7篇)

  观潮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意图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什么样?(江海涨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的与众不同?今天我们来学习《观潮》(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与大海对比让学生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卡片。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设计:

  熟读课文。

  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设计意图: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去开展教师指导,能及时发现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能更有效地巩固学生对字词的掌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可以使学生了解作者的观察顺序,掌握课文的整体脉络。同时,提供两种分段方法,提倡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理解。】

  五、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搜集资料,是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更深的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观潮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4、边读书边想象画面,体会词句的含义,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

  有条理地说说江潮来时的情景。

  教学具及相关资料的准备 生字卡片、媒体资源(PPT、动画、视频)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介绍潮汐与钱塘江的有关情况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涨潮吗?海水每天有规律地涨落两次,涨潮时波涛汹涌,很壮观。海水涨潮时,顺着出海口涌进江河,那么多的海水涌进来,如果出海口很窄,那会怎么样?就会激起更高的浪潮。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自古代以来,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板书:观潮)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年长日久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潮。(可参考“扩展资料”)

  播放钱塘江视频,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

  涨潮退潮很有规律。观赏钱塘秋潮早在汉代时已成为一种风气。涨潮退潮很有规律。同学们已经查询过与潮汐相关的资料,哪位同学来说说?

  学生说,老师补充:

  由于潮汐的大小受到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的影响,潮汐很有规律。从一天来看,涨潮和落潮一般一天有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25分。在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后,地球、月球和太阳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引潮力比其他各月都大,造成一年中春、秋两次高潮。八月十八日,地球和月亮在同一条线上,引潮力最大,潮来得也最猛烈,被认为是观潮日,苏轼在《观浙江涛》中写道:“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关于钱塘潮流传着很多神话传说。观潮最好的地方是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海宁市盐官镇,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人观看。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是播放《观潮》动画范读课文。

  2、学生将不认识的生字作标记。

  三、学生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把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对于标有拼音的字重点掌握。

  2、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拼读。

  3、掌握多音字

  闷(mèn)雷 薄(bó)雾 风号(háo)浪吼(hǒu)涨(zhǎng)起 颤(chàn)动

  4、学生互相检查拼读,教师巡视。

  5、教师抽查学生拼读情况。

  6、教师讲解难写的字词,学生练习书写。

  重点掌握:薄、贯、雾、罩(可参考《观潮》动画)

  7、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写和含义

  奇观:奇异的景象;奇怪而少见的事。

  笼罩:指像笼子似的罩在上面。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鼎沸:用来形容喧闹、混乱,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

  四、朗读课文

  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让学生示范读。

  2、分组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五、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读课文

  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时间顺序

  思考2:作者按时间顺序写钱塘江大潮时,分为哪几个部分来写?

  学生答,教师评价并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2、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退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并划出最能说明三个阶段特征的字词。

  3、教师检查分段情况

  4、小结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过程,生动地描写了钱塘江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潮的奇妙、壮观。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词卡片,抽查学生生字词的发音。

  2、请学生到黑板前听写。

  二、潮来时的景象

  师:课文在第一自然段点明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第二、三、四、五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描绘了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潮来前的景象

  同学们请思考:在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了钱塘江潮到来之前的景象?作者是如何描绘潮来前的景象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来前 钱塘江——平静 宽阔 横卧 笼罩着薄雾

  远山——若隐若现

  观潮的人——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师:以上描写是潮来前的景象。潮来前,钱塘江很平静。

  三、潮来时的景象

  1、学生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2、分析第三自然段

  师:这两段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钱塘潮是不是没有任何预示,一下子就到来了?

  同学们请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潮来时的情景是怎样的?找到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学生答,教师补充并板书:由远而近,远近结合,景与人的描写相结合

  远处——隆隆的响声 闷雷滚动

  观潮人——人声鼎沸

  近处——江面风平浪静

  师:听到响声,意味着钱塘潮很快就要到来了。

  远处——响声越来越越大 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白线

  观潮人——沸腾

  师:作者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抓住潮的声音、形态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3、分析第四自然段

  师:钱塘江潮终于到来了!作者接下来,具体描绘了潮来时的近景。

  形态——白线移来 拉长变粗 横贯江面 白浪翻滚 水墙 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浩浩荡荡 飞奔

  声音——山崩地裂 大地震得颤动

  师:抓住潮的形态、声音、颜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

  请同学们朗读第四自然段,注意读出潮到来时越来越大的气势。

  四、潮头过后的景象

  学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第五自然段描绘了潮头过后的景象。我们看到,钱塘潮,潮来时气势汹涌,潮头过后是不是无声无息。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说,教师补充并板书:

  潮头过后 余波漫天卷地 江面风号浪吼 江水涨了

  师:可见钱塘潮气势很大,即便潮过后还是留有余威,不管是潮来时的,还是潮头过后的景象都显示了钱塘潮作为“天下奇观”的奇妙与壮观。

  五、小结

  师:这篇课文写了钱塘潮观潮的过程,按照时间顺序,由远而近,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潮的形态、声音、颜色。

  既正面描写了钱塘潮,又写了观潮人的反应。文中怎样写观潮的人?请学生复述,教师补充。(人山人海 昂首东望 等 盼 人声鼎沸

  沸腾)观潮人很多,大家都很激动,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钱塘潮的奇妙,大家为它所吸引。

  六、练习

  1、请结合所收集的有关钱江潮的资料,为大家直播钱塘潮观潮的景象。

  2、请按时间顺序描绘一处景物。

  观潮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叙述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变化中的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直观演示法、讲解法、比较法、自学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我们祖国河山壮丽,风景如画,有许多令我们自豪、令世人瞩目的景观,其中钱溏江大潮的景色就是罕见的。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十一课《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壮观的景色描写出来的。

  二、新课:

  1、指名读第一段。"奇观"是什么意思?这里指的是什么?"天下奇观"为什么加引号?

  2、出示投影,指名读第二段。

  3、教师小结。

  4、自由读第三段。思考:

  ①作者都写了什么?作者按什么顺序写声音和样子的

  ②请同学们找出时间变化的词语及由于时间变化、距离也在变化的词语?

  ③再读课文,用"--"画出声音的语句;用"~~~"画出样子的.语句。

  ④读声音和样子的句子,抓重点词语来谈体会。(自由发言,教师点拨)

  ⑤"山崩地裂"这个词是形容声音巨大的,你还知道哪些词?作者为什么用"山崩地裂"?

  ⑥比较{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战马飞奔而来。哪个句子好?好在哪?

  ⑦指名朗读。

  5、齐读最后一段思考:共有几句话?你是怎样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过了好久,江面恢复了平静,此时的平静与前的平静有什么不同?

  三、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11、观 潮

  潮来前 江面平静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声音: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样子:风平浪静 白线 城墙 白色战马

  潮来后 恢复平静

  观潮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研读课文第二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3、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积累词语和句子。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感受潮来时的气势。

  2、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述: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是观钱塘江潮的好日子,而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板书观潮,天下奇观)比较两个“观”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所以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他们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钱塘江大潮的到来。

  这节课我们虽同作者共同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气势。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请同学们打开书,那么哪个自然段描绘了钱塘江潮的气势呢?(生答第3自然段)

  2、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个自然段,初步感受一下钱塘江潮的气势。

  3、把自已特别喜欢的语句反复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再读给大家听,并且说说理由,怎么样?

  4、学生自学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指名读后,让学生评价是否读得有气势,改进并提建议后再读,教师相机指导)

  ①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②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5、理清这段的顺序。

  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潮水的变化是有顺序的。他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水变化的?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练习。同学们自己默读,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再说这段按什么顺序写的。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再次指导朗读。师:午后一点左右我们只听到隆隆的响声,看不到江面有什么变化人们的心情就激动起来。读时体现当时人们的'心情,没看到江面发生变化时应读得平稳些。当潮由远及近地到来,读时语速逐渐加快,声音越来越大,体现潮的雄伟壮观气势,读得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为好。潮西去了,余波尤存,过了好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读时语气、语速逐渐方平缓下来,但让人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再读,细细的体会一下潮的变化过程。(指名读;男声度;女生读;齐读。)

  7、老师指导背诵一遍。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作业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们肯定会有许多感受,先看看课文后的资料夹欣赏一下苏轼观潮后的杰作,再运用书中精彩的语句自己也写一篇读后感。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板书:

  21、观潮

  天 下 奇 观

  自评及反思

  我的设计以读贯穿整堂课,来让学生感受钱塘江潮水的变化过程 。首先我让同学们自己初读感受潮的气势;其次让学生喜欢哪读哪,读出感受,老师相机指导,尊重了同学们的情感体验;接着老师帮同学们屡清潮水变化的脉络,然后再进行指导朗读,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去感受、品味到潮的神奇,读出潮水变化的过程,把情感体验融在朗读中,达到背诵的程度,接着引导同学们积累好词佳句,在总结全文的过程当中运用积累的好词,让学生学后能实际运用到练习当中去,达到能力的提高;最后,老师让大家欣赏苏轼的观钱塘江大潮有感的诗句,领略一下古人的风采,再次验证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是名副其实的,在同学们激情处在高潮的时候,给他们留了作业,让他们运用积累的好词佳句把自己的感受写成读后感的形式,让学生们感情达到充分的宣泄。整堂课我和同学们处于激情饱满的状态中,大家学得开心热情也很高。从学生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同学们真地领略到了钱塘江的壮观气势,学到了知识,教学目标达到了,重点和难点也突破了。总的来说这堂课较成功。

  不足之处,在运用课件时,由于老师过于着急忘了使用幻灯片放映,影响了离得远的同学们观看了;开始初读的环节中,我应该让孩子们谈谈初读的感受,这样有助于学生学前和学后的有效对比,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幻灯片虽然是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但是对于讲解“水天相接”这个词,不太合适,我今后应切忌不合适的课件如果不合适,宁可不用,但不要滥用;后面的指导朗读,如果让学生在读中自己去感悟,老师不去总结,这样学生学的效果会更好。其实学生已经具备了自己感悟的能力,只是老师不敢大胆的放手让学生去做。给这节课留下了遗憾;最后环节中的积累给人感觉与课文有些脱节了,如果选择更好的方式能与课文更紧密地做到随文学我想效果会更好。这些仅供老师们借鉴。

  观潮教学设计5

  【课时目标】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形象,体会大自然壮阔的美及无穷的威力。

  2、培养学生边朗读边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根据课文表达的情境,用恰当的语音、声调表达出来,学习表情朗读课文。

  【教学教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用笔生动地描写了他第一次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情景,把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景观写得有声有色。

  (板书:声 色)

  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二、讲读第一段(潮来之前)

  1、课文一开头就把作者观潮后的感受写得清清楚楚,齐读第1自然段,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字词

  出示卡片:

  天下奇观

  2、大潮的“奇”充分体现在下面的文章中,让我们细细体会。

  3、第二自然段除了告诉观潮的.时间和地点外,还交待了作者占据了观潮极好的位置。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观察了哪几处地方?哪个地方最能吸引你?

  (板书:宽阔平静)

  4、哪个词写出了宽阔的钱塘江平静的?

  出示卡片:

  横卧

  5、此时的江面因为在雨后,所以有一层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使江面更美丽了,远处的小山一会儿好像看得清,一会儿又隐隐约约看不清,文中哪个词是讲这个意思的?

  (朗读“若隐若现”。)

  6、此时,观潮的人应怎样?

  (朗读:“人山人海”。)

  他们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看出?

  7、齐读第二自然段,小结。

  三、讲读第二段(潮来之时)

  1、各自轻读:

  看看潮是如何来的,“声”、“色”如何变化的?

  分层。

  2、讲解第一层:

  (板书:风平浪静)

  声音呢?

  (板书:闷雷滚动)

  这雷声有什么特点?圈出表示特点的字,听到闷雷一样的轰鸣从远处接连不断地传来,顿时人们怎样?

  (板书:人声鼎沸)

  什么叫人声鼎沸?为什么会人声鼎沸?

  3、讲解第二层:

  ⑴ 过了一会儿,“声”、“色”有什么变化?

  (板书:越来越大一条白线)

  ⑵ 声音为什么会越来越大?

  “一条白线”在什么地方?“水天相接”指哪里?(指图)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什么地方?

  (地平线。)

  ⑶ 观潮的人们呢?

  (板书:沸腾)

  (想象动作。)

  4、讲解第三层:

  (出示小黑板。)

  ⑴ 说说“声”、“色”的变化。

  (板书: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山崩地裂)

  ⑵ 拉长到什么程度:

  (理解“横贯”。)

  “城墙”有什么特点?有多高?有我们教学楼的两倍那么高呢!景象多么壮观。

  (指名读。)

  比较“战马”与“马”,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钱塘潮开阔、势猛,要不然,怎么说它壮观呢?

  此刻,那声音更是不可想象。什么叫山崩地裂?文中哪句话是写这个词的?哪个词可以与“山崩地裂”相提并论?

  (教师给词。)

  大潮发出的声音如此惊心动魄,真是太雄伟了。

  (指名读。)

  5、教师小结,齐读第四自然段。

  6、此刻,观潮的人呢?为什么不写?

  作者已是(给词:目不暇接。),看潮都来不及,但观众的表情也一定会有变化。嘴巴张得大大的,眼睛睁大,用哪个词形容?

  (板书:目瞪口呆)

  看的人很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用哪个词形容?

  (屏息凝视。)

  还可以用许多词来说,容你去想象。

  7、齐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读出大潮的“声”、“色”,更要注意它们的变化。

  四、讲读第三段(潮去之后)

  1、可惜,潮头霎时就奔腾西去了。可是江面上余波未息,找找看,哪些词写“余波未息”?

  (理解并朗读“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2、江面何时才平息?停息后江面是否如潮来前一样?

  3、宽阔的大江在短暂的时间里,江水竟然暴涨了两丈来高,你想象一下,这时观潮的人会是怎样的了?只是作者没写而已。

  五、总结全文

  1、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2、没读书前你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听到过别的地方或国家有吗?所以说绮丽的钱塘江,壮美的大潮,真不愧是“天下奇观”。

  3、齐声朗读全文,想象情景,再次和作者一起饱览天下罕见的钱塘江大潮吧!

  观潮教学设计6

  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设计意图:课件中播放潮来时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四、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了文本当中,实现了与文本的深层次的对话。】

  【设计意图:通过句子的对比,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感受课文中的精彩描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体验,并且在不断地朗读比较中,把课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正地落到实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作家对潮来临时的文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身临其境之感,教师及时地抓住学生情感体验的高峰,引导学生体会不同的人观看钱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地理解进一步深化】

  【设计意图:把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进行简略处理,可以使学生能找准课文重点,防止学生学习内容过多,抓不住要点。】

  【设计意图:运用填空形式降低学生背诵难度,再结合视频让学生去背诵,大大激发了学生背诵的兴趣。】

  五、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设计意图:学生再一次变换身份,作为导游来介绍钱塘江大潮,实际上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将课文中学到的语言内化,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学生是一个挑战,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孩子们在愉悦、欢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观潮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神奇的大自然”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在文中,作者不但运用比喻、形容、衬托等方法直接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雷霆万钧的情状和声威,还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这样直接描写和间接烘托将钱塘秋潮这一天下奇观,生动形象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

  2、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体会当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

  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秋潮的千古名句。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领略钱塘大潮的雄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出示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本课的生字。把不好读的句子找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朗读的情况。(出示本课生字,请学生认读)

  潮水称为盐官镇笼罩蒙蒙的薄雾昂首东望沸腾横贯江面依旧恢复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强调“薄雾”的读音

  3、请学生找出易错难写的生字提醒大家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强调“罩”、“贯”、“薄”、“昂”、“蒙”这几个字。

  4、指导学生朗读,难读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分别写“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景象的自然段。想一想,课文是以什么顺序记述这次江潮的?

  2、文中的那句话能概括了钱塘秋潮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请学生比较题目“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3、背过课文3、4自然段。

  4、学习资料袋

  通过读资料袋、看图,让学生明白钱塘江秋潮比别处秋潮壮观的原因。并且提示学生找找潮水的涨落还和月球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观潮》这课,了解到了什么?直到午后一点左右。听,从远处传来了隆隆的响声,这是什么声音?

  2、对潮就要来了,你们想看看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课《观潮》。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先看幻灯感受画面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注意品读结合: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抓住要点,师适时点拨: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7.观看其他的一些壮观景象。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再和同桌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人:人声鼎沸又沸腾起来

  潮来时听到了: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看到了:平静白线城墙战马

【观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观潮》优秀的教学设计07-23

课文《观潮》教学设计08-05

《观潮》优秀精选教案07-24

《手指》教学设计03-07

《雾凇》教学设计03-07

《白桦》教学设计03-31

麋鹿教学设计08-05

《马》教学设计08-05

bpmf教学设计03-08

桥教学设计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