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

时间:2022-10-08 02:04:4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范文(通用5篇)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1

  (一)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我经常根据教材内容来选择一定的活动形式来与学生一起学习历史。本课,利用长征途中的一系列图片来图走长征,图说长征,是我最初教学设计中活动的主体。在不同班级上完本课后,我对教学活动的设计有了新的感悟。

  (1)第一节课,我是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来抢答介绍长征中的这些图片,将图片作为奖品奖励给介绍的同学。学生的热情十分高涨。为了得到所介绍的图片,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最后请拿到11张图片的同学到台前排列长征的顺序。

  精彩瞬间:学生参与热情高涨。

  遗憾不足:活动需要时间长,没有得到机会的同学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2)第二节课,分配给每个小组一张图片,每四人一小组,开展对本小组所领到图片的研究,最后集中本小组意见,由小组中心发言人来介绍本小组探究成果。最后再来排序。

  成功之处:针对性强,且通过小组探究的形式,确保全员参与。参与面广。

  缺点不足:依旧耗时长,且图片改为分派的形式不如作为奖品提供的形式学生的热情高。

  (3)第三节课,为了节省时间,也为了凸现遵义会议、两次会师这些重难点,我将教学设计改为,将图片发放形式改为小组代表抽签,为节省时间,提高效率,将图片分为两种,一种是重点介绍,另外一种是不介绍,只留作排序使用。为降低难度,学生原来对于图片的介绍也由撰写红色旅游景区介绍词改为长征中图片上发生的历史。

  上课的过程中,依旧没有达成预期的目标。反思过后,我有了新的认识……

  反思一:活动设计与重难点的关系。

  遵义会议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不足之处:我在长征过程上耗费的课堂时间太久。从学生两个地点排错来看,过程的掌握也不好。

  处理方法:假如这样设计应该会更好一些。

  首先让学生同桌间协作,或独立在预习卡图上,找出长征经过的每一个地点,重走长征路,初步了解长征过程途径每一个地点。

  然后教师通过地图、形象的图片和生动幽默的语言领着学生再次图走长征,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认知。

  最后再请一部分同学来排序,提高学生的运用,也第三次加深学生印象。

  经过这样的三次后,学生应该掌握比较好。而且时间也由原来的二十分钟节省到十余分钟。而节省下来的时间,活动的主体放在小组合作,报道遵义会议召开上或者是为遵义会议旧址撰写红色旅游介绍词。

  每个小组异彩纷呈的报道或介绍,学生一定对于遵义会议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来根据关键词进一步把握,学生对于遵义会议会有很大的'知识上、能力上、情感上的多重收获。

  反思二:活动的有序、有效。

  开展活动固然很好,但不是为活动而活动,要有目标意识,确保活动的效率。

  不足之处:例如在分发图片过程中,让小组代表到台前抽签,本是想节省时间,却因为组织不好,耽搁了时间。

  处理方法:我想,我说清要求后,快速走到每一个小组前,让学生抽签,这样抽完一个,就能快速开始一个小组,不至于全班都在等待。

  反思三:要相信学生。

  不足之处: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撰写红色旅游词,可在上第一节课时,我降低难度,改为了介绍图片上发生的历史。由于自己缺乏自信,更对我们的学生能力缺乏信任,虽然学生介绍得比较清楚,但让他们失去了个性化的精彩展示。

  处理方法:与学生一起树立自信心。对自己对学生说‘行!一定行!’

  (二)课堂语言,要千锤百炼。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与实践,我对于教学语言的组织有了新的体会。

  课堂上,宝贵的四十分钟里,一定要让每句话都实现它的价值。

  教学机智:我在尊重学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通过言简意赅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思维步步深入;或者给予学生个性化的,针对性的评价。语言与语境相吻合,而不是与预设相一致。

  (三)三维目标,应浑然天成。

  三维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是三条平行线或者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

  例如本课,通过图片,重走长征路,了解长征的历史,培养探究能力,并从中体悟长精精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过程中,我并没有引导学生认识到长征的奉献与团结,学生只能谈出“大无畏、不拍牺牲、不屈不挠”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而我在某一节课中,和学生一起谈到过草地时老红军为了挽救年轻红军的生命,将唯一的一点食物留给他人而饿死牺牲的故事,学生再谈出“无私奉献,团结一致”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课前我鼓励学生,分小组编排历史剧。课堂上,学生们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表演的非常逼真形象。而且跨越了组与组之间的界限,联谊演出,气势磅礴,让大家耳目一新。

  通过在不同的班级上《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后,我反思了许多,虽然有许多不足之处,但我相信经历本身就是一种收获,我发现的这些问题,是我教学思想的新认识,教学行为的新矫正。

  对我来说,这些就是最大的成功与收获。感谢领导、老师对我的一次次的悉心指导,让我的教学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2

  本课的设计思路是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有效参与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分组导学的方法,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八年级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改实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学、小组合作探究等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与激励之下,根据学生的兴趣与能力进行分组,在完成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问题探究。

  但本课内容比较繁杂,学生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可以用基于问题学习的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通过自学探究和分组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让他们去说、去动、去想、去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得到情感上的升华。下面本人谈谈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注意事项。

  1、教师必须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填写“自学提纲”和写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收集后整理到教学课件中。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提前对本课内容有所了解,增强教学的效果。否则,教学将难以开展下去。

  2、把握教师的角色定位。历史教师不妨尝试一下做导演的滋味,将课堂变成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历史教学的舞台。“台上”学生或表演、或辩论、或歌唱、或讲解、或朗诵,小品、相声、独唱、合唱、舞蹈、辩论赛、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交相辉映;“台下”学生或蹲、或站、或座、,地上、课桌上、板凳上挤成一团,聚精会神、津津有味。课堂的气氛热烈而不失和谐,这样的课堂:没有老师的呵斥、没有老师的监督,没有老师的“谆谆教导”,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而不是教师清一色的自编自导自演。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教学效果自然会更好。

  3、注意对课堂纪律和教学时间的掌控。相对于传统教学,由于分组讨论的座位安排、教学方式是全新的,学生在感到新奇、兴奋之余,会在课堂上议论、闲聊个不停,从而影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还有由于分组讨论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较多、较广、较深,课堂中时常会提出一个又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双方精彩激烈的辩论,又常常使我们不忍心立即结束话题,因而留下教学的“尾巴”或无暇顾及教学总结与课堂巩固,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的保证。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采用分组导学进行教学,能使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辩析、钻研、合作与竞争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爱心、自信心和成功感得到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事实证明,分组导学不失为一种改变历史学习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出色地完成这一工作,唯有不断学习,取长补短,做到精益求精。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3

  在学习《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3课“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根据课标理念,在学习战争、战役等有关军事斗争的历史时,指导学生一定要掌握读图、用图的基本要求。因此这一节课我设计一个探究题“图说长征,重温长征路”利用多媒体课件,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工农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这也是课后“练一练”的内容。我按照教参要求设计了课件,用动态的形式设计了走过的“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四川、西康(现在分属四川省和西藏自治区)、甘肃、陕西11个省。课堂效果也比较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课后,有两位同学找到了我,说“老师,错了,通过看图,我们组讨论出是十四个省。在他的激励下,另一个同学提出了相同的问题,说十一个省就只是从瑞金出发的中央红军经过的省,而不是工农红军经过的,还有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军团。

  对这突如其来的疑问,我一面用较慢的语速表扬他们能思考和大胆提问,另一面则以飞快的速度思考应付的办法:与他们讨论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中根本没想到这一问题,习惯性按照教参的要求,也是以前学习形成的思维定势。如果用以前惯用的手段——“这个问题是教参的答案”显然是对学生的“外交辞令”,而继续坚持原有答案。这样做,学生学习的热情、好奇心、学生的创造思维很可能被扼杀了!我当机立断改变了原有的思维方式。对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你们提出的问题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我想我们只要学习一定能弄清所有的问题。下一节历史课堂我提议重新讨论,自已找自己所属军队的长征路线,找出自己所走过的省份,各小组形成书面材料,老师作必要的补充或更正。老师再查一下资料,并与其他历史老师讨论一下,一定会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学生走后我立刻查阅有关资料,发现“中央红军走了11个省,若加上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共走了14个省。11个省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和陕西共11个省。加上红二十五方面军经过的河南、湖北两省和红二方面军经过的宁夏。另外,中央红军所走过的省份,是不是只有11个?宁夏在图中显示的非常明显。如果加上宁夏,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份应该是12个。这样看来,红军长征共经历14省,它们是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湖北、河南和宁夏。”

  我又打开了我的课件,我发现了一个具大的错误,是我错了,因为本来的设计意图是按照课本后的的探究题“是数一数中央红军长征走过的省”而却出成了“红军长征走的省”,所以同学们才有疑问。于是下一节上课时,我首先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又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了探究,并对学生的成果作恰如其分的肯定,有些地方与学生再一起讨论。就这样,看起来就那么两个字,却出现了这么大的反应,由于少了这两个字,激发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正确态度,学生获得了满足感和作为学习主人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从此以后,我发现这两同学对老师态度特别亲切,很多同学上课积极性也高起来了。“老师,错了”这句话,使我认识到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对历史教学的重要性。

  (一)转换教师角色,建立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

  要想使全体学生都参加到教学过程中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我们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要转变,要积极地将过去的“一言堂”模式变更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以下几个弊端:

  1、替代式。教师在教授一个新知识点时,对学生进行提问,没有等学生回答,教师就替学生先说出来了。

  2、自问自答式。教师在教授对话时,对学生进行提问,由于心态比较紧张、慌张、匆忙等,在学生回答之前,给出了答案,而且对同样的问题进行3—4次的`重复。这样,不仅浪费了课堂的宝贵时间,而且收效甚少,学生几乎没有开口说的训练机会,严重的还会让学生对此教师产生厌烦的情绪,当然也会厌倦学习了。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提倡一种开放式交流活动,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双向交往,甚至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强调一种互相合作的精神。教师此时成为相互交往的中心,并且促使所有成员在相互交往,相互激发。

  (二)设计有效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语言水平,才能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活动之中,享受到“用中学,学中用”的愉悦。这种课堂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习惯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三)正确的评价形式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的保障

  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价是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应注重教师的评价,还得让学生都参与到评价中来,进行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真正让学生由被动受试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不断帮助学生,激励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不断地提高。重要的是改变过去的评价机制,老师也是问题探究的参预者,所以教师要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并接受学生的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老师作出评价,真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在学习时进行积极思维,激活已有的图式,并能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把课堂变成一种引起学生极大兴趣的向知识领域积极探索的活动。

  通过这一事例使我认识到:必须改变教学结构,调控教学关系,建立民主课堂,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为我愿学,我喜欢学,我主动学。使学生能发现老师的失误,并能勇于帮助老师改正错误。师生之间这种互相改正错误,可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点燃学生发散思维的火花。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4

  今天在一个班开展了《红军不怕远征难》的教学,在教学中,采取了多媒体教学,设计思路是通过长征地图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巩固,在巩固中思考。首先是通过柱形图展示五次反围剿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让学生思考在这样的力量对比中,宜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才能取得胜利。同时分析前几次反围剿中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原则,然后,讲述第五次反围剿中的战略战术,让学生通过分析得出什么样的情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战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是必然还是偶然。在分析长征的路线路时,用箭头的方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长征的路线图。通过路线图的反复出现,使学生达到识记的目的,同时得出长征的困难是什么的结论。

  在教学中,通过此设计,一边分析一边引导学生思考,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引导学生掌握了通过地图来识记历史知识与历史事件的目的。教学方法使用上,有读图法、讲述法、讲解法、引导反思法,综合运用,策略上,综合运用多媒体教学、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

  在此教学活动中,最大的感受是教师的付出一定能结出成果。在八年级的历史教学中,一直没有使用过地图式引导的方式来开展过,本节课的多媒体课件制作,重在将整个教学内容融在地图之中,通过长征路线的三次反复使用,使学生对整个长征的路线、长征过程中的主要事件、长征的困难、长征的作用等都结合在了一起。使得学生在掌握上非常方便,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了本节课的所有任务,这是在此之前从来没有达到过的。

  本节课的教学也存在一个不足,由于在课件作用过程中没有考虑好时间问题,造成了本节课拖延了5分钟左右的时间,有部分内容学生想记录下来时,没有时间记录。对于今后的复习,特别是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意义上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另外在问题的设置上,先让学生对毛泽东写的《七律长征》进行一下阅读,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通过地图的引导,边讲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长征的路线、事件进行理解与分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让人开心的事: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将长征的困难通过地图复习的方式加以掌握,能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自己读书,分析出长征的精神(当然不是那样全面)。在长征的历史意义方面,基本上能理解。

  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没有提前要求学生预习教材。由于前面在教学过程中的时间不多,下课后没有提示学生在课前预习,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有部分同学有一点吃力。当然,对于部分同学来说,对于地图的掌握不好,分不清方位也是影响学生和巩固的因素。

  在一个班的教学中,将课件中长征路线图的反复次数由三次调为两,将《七律长征》放在新课的前面,重点引导学生长征过程中长征的两个阶段。使学生对于遵义会议的转折点作用掌握得更好。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有三部分内容,即长征的开始、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由于新课标删除了部分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本课中,红军前四次反围剿的情况,教材一点都没有交代,所以在课上必须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本课的重点是遵义会议和长征的经过,难点是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和长征胜利的意义。要讲清红军长征的路线图,要理解红军为什么进行长征的原因,还要讲清楚遵义会议的内容和意义,所有这些,都需要好的.过程与方法。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要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能力,升华情感。为此,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这节课时,我向学生提了个问题,“小学里我们已经学过毛泽东的一首诗《长征》,你能背诵出来吗?”接着引领学生们朗读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诗,因为学生们在以前就学过,所以非常熟悉。然后教师说,今天我们就来重走长征路,数一数当年红军走过的千山万水。

  二、提供资料,激发兴趣

  由于书本上的内容较少,为了便于学生掌握记忆,我精心准备了一些资料,如历史图片、地图、影片等。图片有“赤水河”、“金沙江”“遵义会议旧址”、“大渡河”“泸定桥”、“过雪山”、“过草地”等,地图有动态“长征路线图”等,这些资料的加入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充实起来,为了说明问题,我设计让地图动起来,如“长征路线图”,我边讲边点出箭头,到重要地方时播放与之相关的图片。这样至少有两个好处:一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可以通过图片拉近学生与红军的距离,便于红军的形象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另外我还让学生搜集了一些长征中的感人故事,如《金色的鱼钩》等。

  本节课的“亮点”,我觉得是长征精神的引入,使书本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当我问到“你认为长征精神具体包含有哪些精神?”时,学生的回答有很多,都能从长征经历的千难万险中去体会,当问到“‘长征精神已过时’的观点你认同吗?为什么?”时,全班同学一致持否定意见,有的同学说:“如果没有当时红军的长征精神,又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有的同学说:“长征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还有同学说:“在我们现实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我们更应发扬长征精神,要勤俭节约,要不怕困难、迎难而上,这样我们才能不辜负家长、老师的期望,才能在将来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通过这个设计,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落实到了实处,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最后,我送同学们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学学革命老前辈”师生同感之情升华。

  诚然,在本节课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如整堂课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上欠妥:新课导入时教师讲得不够生动;学生参与程度不够活跃;课堂组织讨论的有效性还有待加强;新课讲授时与前面知识联系的不够密切,从而历史的延续性体现的不够突出,力争在以后的工作中弥补。

【《红军不怕远征难》优秀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红军不怕远征难教学反思(精选6篇)05-19

中班主题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我不怕冷》06-04

沿着红军走过的路教学设计07-11

地理教学反思优秀11-04

掌声教学反思优秀11-08

迟到教学反思优秀10-21

《颐和园》的教学反思优秀10-27

《坐井观天》优秀教学反思10-10

《燕子》教学反思优秀05-30

生物教学反思优秀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