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11:53:35 教学资源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与定位

  在学完酸和碱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指示出溶液的酸碱性,但是对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还没有认识,石蕊、酚酞等指示剂能否指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也不清楚。而现在,物质的酸碱性即ph的大小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了解溶液的ph有不容忽视的实际意义。

  根据目前学生学习条件不足、资源缺乏等具体情况,本课题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由于学生整体素质较差,教学设计注重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引导作用,配套学案设计注重阶梯性,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到提纲的作用。课堂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一种愉快的心情学化学。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使他们逐步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环境,从化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习惯。

  二、教学相关资源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

  3、仪器和药品:ph试纸、玻璃棒、20%和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1%盐酸溶液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橘子汁、番茄汁、肥皂水、立白洗衣粉等。

  三、课前准备工作

  1、网络中有关“ph与生活”的内容,教师和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完成并打印一式两份。其中一份张贴在实验室。

  2、分组实验仪器:ph试纸、玻璃棒、20%和0.01%氢氧化钠溶液各一瓶、20%和0.01%盐酸各一瓶、紫色石蕊、无色酚酞、(以下分四组)泥土、雪碧、洗洁精、洁厕剂、肥皂水、自来水、橘子汁、唾液、牛奶、番茄汁、立白洗衣粉、厨房清洁剂等。

  3、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常见物质,不限种类。

  四、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的酸碱强弱可用ph的高低来表示。

  2、会用ph试纸和标准比色卡测定物质的酸碱性的强弱。

  3、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

  认识ph、会测定物质的酸碱度。通过对比实验与探究实验提高操作、观察、记录数据、思维等能力,初步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

  教学难点:

  了解生活中物质的酸碱性。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关心社会、关注社会、保护环境的科学态度,以及求实、进取、创新的优良品质。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你们闻过醋的味道吗?什么味道?你还尝过哪些有酸味的东西?这些都是酸。我们身边吃的用的物质有很多,哪些是酸性的?哪些是碱性的?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如何?这些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主题。

  【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现在盖房子少不了的是石灰,它溶于水是碱。可以尝味道吗?(不可以)有什么方法既简单又方便地测定物质的酸碱性?(学生:用石蕊和酚酞。)石蕊遇酸变红,有的有酸味的物质很酸,有的微酸,通过石蕊可以区分吗?那么,可以用什么方法才能区分出酸或碱的强弱程度呢?(ph)

  【投影】学习目标。我们先认识ph。

  【阅读】学生阅读p61页,讲出所了解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

  【板书】(或投影)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二氧化碳的主要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学会通过观察实验,从中归纳二氧化碳的某些性质;

  3.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4.了解二氧化碳的循环以及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意义。

  教学重点:

  1.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对两种反应的理解和区别。

  教学用具:烧杯,试管,导管,酒精灯,集气瓶等

  教学过程:

  一、自然界中的二氧化碳

  教师活动:讲解二氧化碳的循环图,讲述温室效应。

  学生活动:说说你已经知道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的途径。

  二、二氧化碳的奇妙变化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实验:将二氧化碳倒入平衡杆上的右边袋子中,观察是否还保持平衡。

  现象:不平衡,右边向下倾斜。

  说明:右边比左边重。

  结论: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2.二氧化碳的状态变化

  二氧化碳有三态变化。二氧化碳灭火器中装的是液态二氧化碳,人工降雨和制造舞台人造云雾的是固态二氧化碳。固态二氧化碳就是人们常说的`"干冰",雪花状的。二氧化碳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气态二氧化碳。

  3. 实验:利用一瓶汽水讲解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现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说明: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

  探究活动:向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灌适量的水,盖紧瓶盖后振荡,观察现象。

  现象:塑料瓶瘪了。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了。

  结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

  2、演示实验:

  现象: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加热后红色又变成紫色

  提示:酸性物质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色

  说明: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时生成了酸性物质--碳酸,碳酸不稳定,受

  热易分解,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 碳酸

  CO2 H2O H2CO3

  碳酸 二氧化碳+水

  H2CO3 CO2 H2O

  3、学生实验:

  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变浑浊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的石灰水反应(常用于检验二氧化碳气体)

  反应式:氢氧化钙+二氧化碳 碳酸钙+水

  Ca(OH)2 CO2 CaCO3 H2O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容易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新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2)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一般可燃物的燃烧;

  (3)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

  判断下列反应是化合反应还是分解反应:

  镁+氧气 氧化镁 木炭+氧气 二氧化碳

  三、二氧化碳与人体健康

  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对人体会产生有害的影响。所以,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注意通风换气。在进入一些可能会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地方之前,应该检验那里的二氧化碳的含量,看是否会威胁到人的健康。

  二氧化碳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 对人体的影响

  1 感到气闷、头晕、心悸

  4~5 感到气闷、头痛、眩晕

  6 使人神志不清、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第四节 自然界中的水

  学习目标:

  1、 认识水的组成,能从水的分解和水的合成两种变化过程分析水的组成;

  2、 知道天然水、自来水、饮用水、矿泉水和蒸馏水的区别;

  3、 认识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养成节约用水、自觉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的习惯和意识;

  4、 了解水污染的因素和水净化的基本方法;

  5、 知道过滤操作的目的,学习过滤的基本装置和操作方法。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

  2.了解什么是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能进行区别;

  3.了解排水集气法的基本原理;

  4.简单了解氮气和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以及空气的污染和污染防治的有关知识,初三化学教案:第二章 我们身边的物质第1-2节。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判断空气的组成;

  2.能区别简单的混合物和纯净物。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2.初步了解简单仪器的使用,学会简单的实验操作;

  3.了解氮气、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4.了解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及预防大气污染。

  过程与方法:

  初步体验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的愉悦,学会观察、思考、分析、联想,敢于发表自己观点,善于交流与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形成探究的欲望,培养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空气的'成分,纯净物、混合物概念的形成。

  教学方式:科学探究,实验--讨论--归纳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你对空气了解多少;

  2.你能证明空气的存在吗?

  3.你能"捕捉"到空气吗?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动脑、积极发言的习惯。

  一、探究空气的成分

  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大约是:氮气78%,氧气21 % ,氦、氖、氩等稀有气体0.94 % ,二氧化碳0.03 %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 。

  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是混合物。

  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叫纯净物。

  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

  讲解:我们已经知道空气是一种有多种成分的气体,且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是不相同的。

  1.观察红磷燃烧现象;

  2.观察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学会归纳小结、整理知识。

  引出混合物和纯净物概念,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讲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培养学生们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学生实验:"捕捉"空气的实验。

  提问:怎样把一只集气瓶中的空气"捕捉"到另一只集气瓶中?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氮气和稀有气体

  讲解氮气的性质和用途,使学生对空气中主要成分氮气用途有所了解。

  植物吸收氮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解,讲述稀有气体化学性质和它在生产和科研中的用途。

  设计意图:

  拓展学生知识面,形象、直观地了解稀有气体。

  三、人类需要洁净的空气

  提问:

  1.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被污染后空气会造成哪些危害?

  3.怎样防止空气被污染?

  设计意图:

  联系实际,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空气质量的监测和日报:

  了解空气质量日报的主要内容:首要污染物,空气污染指数,空气质量级别,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环保意识。

  小结:培养学生概括能力。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我们身边的垃圾》教学设计05-20

《物质的分类》教学设计06-04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06-18

《物质的量浓度》教学设计04-22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03-08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03-05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教学设计09-07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精华10-01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优秀11-20

《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教学设计优秀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