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学反思

时间:2024-02-02 11:55:1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木兰诗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木兰诗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木兰诗教学反思

木兰诗教学反思1

  《木兰诗》讲述了一个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这个故事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所以导入新课我就用美国动画电影《花木兰》中的片段,希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共鸣,拉近学生和文言文之间的距离。另外我设计了多组竞赛题目,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巩固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

  一、抓住情节,了解课文

  文言文语言精练,让学生觉得没有现代文的容易理解,学生对花木兰了解甚少,所以上课之初,我从感觉形象入手,通过观看录像着重感受花木兰跃马横枪、英勇善战的`威武形象。让学生通过对各段故事情节的简述感知到课文的大概内容,再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花木兰身穿戎装的英武形象及日夜行军的艰辛,感悟花木兰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秀品质。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花木兰是一位在硝烟滚滚的战场上,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女英雄。这是教学的基础。

  二、深化问题,自主学习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每个学生都应有学习和发展的自由。因此,我们必须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在课文的复习中,我设计了一些选择题,是对课文内容的一个深化,让学生在自己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有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另外,有些题目以学生自我感悟诵读,教师评价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诵读有侧重进行指导,并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加以巩固,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诵读体会,激发感情

  诵读有利于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语文课堂教学就应书声琅琅,情趣浓浓。从学生们学习时的反映可以看出,由于充分运用了多媒体展示花木兰驰骋沙场的生动画面,和多种形式的竞赛题目,引导学生去诵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几乎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听他们的朗读,让我似乎看到了一个浑身是胆的花木兰驰骋在沙场上。通过在一系列多向互动的情境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学生对花木兰的认识步步深入,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让学生通过背诵表达自己对花木兰的敬佩之情可以说是水到渠成。在朗朗书声中巩固语言,理解语言,从而学会运用语言。这一课时的内容挺多,但由于学生积极投入,整堂课感觉比较顺利,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木兰诗教学反思2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制订和颁布,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有力的支撑条件下的语文课堂,越来越呈现出生机,焕发出活力,涌现出一大批新课例和一些好做法。今天听了宿迁的孙老师执教的一堂网络课《木兰诗》,感触很多。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观念突破传统,适时创新

  这堂课不在只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是孤立于课程之外,而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的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的信息交流属于互动性和互惠性,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实现教学相长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特别是对木兰勤劳、爱国、孝顺等传统美德的宏扬,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如在“百度”搜寻译文时关键字的指导。并且在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看法,赞赏学生独特和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

  2、教学环节设计新颖时尚,符合学生心理

  孙老师这堂网络课的导入非常自然,说是带来一款网络游戏《木兰诗》,然后、请学生输入网址,这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他们大部分都是网络游戏高手,没想到今天语文课也能在玩中学课文。五个板块的设计是围绕主人公木兰设置的,而且循序渐进,层层深入,体现了一个学生认知的梯度规律。“读木兰”是初读课文,“译木兰”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评木兰”是深入理解课文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聊木兰”是思考质疑阶段,“写木兰”则是课文的拓展延伸。对于课文的重点,诗词表达的主旨和思想感情,教师采用观看flash、找相关语句的'方式突破。五次密码的设置,也别巨匠心,体现了课堂的主题:我爱花木兰。而每次进入的一把金钥匙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

  3、教师教态亲切自然,处理问题较灵活

  在教学过程中,孙老师始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学,鼓励教学,而且教态亲切自然,遇到教师电脑出状况也能灵活处理。

  二、不足之处

  1、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没有很好兼顾

  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重点中“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基本没有提及,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感觉就像一堂历史课或者思想品德教育课 ,尤其是“译木兰”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而“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句互文没有强调。查找译文也没有花时间让学生浏览或齐读,学生在对课文内容还比较生疏的情况下就进行“评木兰了”。

  2、倡导对话,但有些远离根本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但是有几个环节与文本似乎关系不大,只是泛泛而谈。

  3、学生提问时应该进行引导,学生的提问价值不大。

  三、改进措施

  1、“读木兰”这个环节要加强,加强朗读。

  2、“译木兰”要加强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3、学生写感想时出现中英文夹杂的现象,应予以指导,保持汉语纯洁性。

木兰诗教学反思3

  通过这节课我深刻的认识到:

  一、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是导演

  教师在课前周密的设计环节固然很重要,但是实施是关键,它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本课教师设计的环节,都将学生自然推到演员的位置上,教师的不适时机的引导,教师的配乐朗读,将学生导入遥远的战争年代,让学生进入角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又引导学生入境,将课文的内容清楚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发挥创新写作,教师时刻用生动的语言感染学生,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尽情表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尤为重要

  本篇课文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如按旧的'教学模式教师灌输,学生无味的听讲,这节课只能讲结构层次,语言特点,学生接收的效果可想而知。教师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留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进行创新写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活思维,提高写作水平。所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推广。

木兰诗教学反思4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初中多数同学通过多种艺术形式了解了木兰的形象,对本文比较感兴趣;语言较浅显,阅读起来没有多少困难。课标对初中古诗文的教学,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体,并适当积累一定的文言词句知识。通过诵读、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本节课以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主要采用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体现诗歌的声韵美,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复述法,提示学生复述时要注意抓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合作探究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丰满的人物形象和繁简相宜的结构安排。

  可取之处:

  1.紧扣诗歌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以朗读和语言赏析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为避免一味进行枯燥的说教,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足之处:

  1.教学过程中,由于诗文赏析能力薄弱的学生很难跟得上,课堂学习效果一般。

  2.在课堂表演环节中,老师没有及时点评并给予适当的赞扬和鼓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通过这堂课的教学,使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死板的,但人却是灵活的。虽然有些教材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但只要我们教师能够用智慧去巧妙处理教材,从答生的实际出发来改进教学方法,一定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朝气、充满智慧。

木兰诗教学反思5

  在我执教的这节公开课上,有两大亮点:

  1、 让学生分享记忆心得,指导背诵文言文的方法。

  学生可以就此借鉴背诵技巧,有实效性;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 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评价,学生学习积极性高。

  我事先布置创造性复述课文的作业,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加以个人想象,以文字构建画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实践机会。

  这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挥其想象力,也给予了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不过,所有的教学都是遗憾的.艺术。回顾这堂课,有3点需要改进的地方。

  1、 教学目标宜上课伊始便确定。

  我确定的目标是“在欣赏课文详略安排的剪裁艺术时,让学生品味花木兰之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但是,我却是在背诵展示、想象故事画面展示之后才提出问题;而且,在讲析时,又把三者混杂一起,问题太大,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导致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改进办法:

  (1)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开始便呈现,然后,围绕“木兰是女郎”,按照“故事情节—木兰的优秀品质—如何安排详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详略”的教学思路,学生会觉得更容易把握些。

  (2)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成一堂写作指导课,指导学生改写课文。

  在作业展示的过程中,指导改写的方法:

  1)加入对话 2)加入动作 3)加入心理

  4)加入人物 5)加入细节 6)加入环境等

  最后,归纳改写的注意事项:

  1)忠于原著情节 2)注意详略安排

  如我就针对班上一位学生在日记里想象“父母听说女儿要回来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这就不符合人物身份。两位年迈的老人只能是“颤巍巍的”,“互相搀扶着”了。

  2、 课堂教学内容宜做到重点突出,一课一得。

  为了让学生学习背诵方法,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并让两位学生分享背诵技巧。而实际上,这一环节是与课文设计没明显关系的。为了一堂课的完整,应该忍痛割爱,舍弃这一个内容,以便课堂的教学内容之重点突出来。

  改进办法:

  (1) 删掉背诵环节。

  (2) 删掉想象作业分享环节(专门指导写作时适用此环节)。

  3、 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在学生分段背诵课文时出现了几个字音错误,我没有及时处理。

  改进办法:

  及时处理学生存在的读音错误。

木兰诗教学反思6

  这节课让我感到,课堂教学做到既真实又扎实,既生动又生效才是一节好课。这节课使用了EEPO方式中的要素组合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加强他们的诵读能力,努力体现知识性、个性、创造性和互动、主动、能动等特色。首先,我认为我这节课的优点有:

  (1)课件制作比较精心,经过认真整理,化繁为简。课前我花费大量时间精心设计准备课件,为的是更好的.梳理课文思路,让学生目的明确。

  (2)分析文本和学情,找准切入点和实破口。

  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民歌,可圈可点之处实在太多,课堂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根据本课时的设计理念,木兰可亲可敬的英雄形象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因此,把“通过课文原句,找出人物形象”确定为本次教学的核心目标,这也是本次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我认为这个切入点和突破口找的比较好。

  (3)注重朗读,适当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朗读的语调、语速、情感方面,我都认真点评、引导、分析,学生的朗读比较理想。

  (4)有效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都有明确的合作要求,操作简单,避免了合作形式化。同桌互说,6人小组合作完成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成果呈现多元化,促进了学习的实效。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一开始的“温故知新”环节,此环节设计意图是想感悟诗意,检测学生前一节课学习情况和概括能力。不过学生还不在状态,我的调动还不到位。一两个学生后,状态恢复,回答和朗读渐入佳境。

  其次是经验不足,第二个教学目标没有全部完成到位《木兰诗》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只抓木兰形象,忽略分析本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并且没能实现在课上讲本诗背诵下来。

木兰诗教学反思7

  这周三,我参加了“县级优秀课的评选活动”,我所讲的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位第十课《木兰诗》的第二课时,这首诗歌是北方民间叙事诗的杰作,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在教学中,我的基本思路是引导学生按照“检查作业——朗诵诗歌——理清情节——特色探究——知识延伸”的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

  这节课我的优点是:思路清晰,多媒体运用恰当,以小组探究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思考、交流、从中理解、感悟、提高。我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检查作业环节和朗诵诗歌环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在后三个环节主要运用的是启发引导式教学。检查作业环节,以小组中成绩一般的学生进行回答问题,从而来调动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有些同学回答的不十分准备,但加以肯定,多进行调动积极性,这也是我这节课照顾大多数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掌握。在理清情节和写作特色探究上我设计了两个主要问题,一是“按照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将这首叙事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二是“这首叙事诗的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每一个活动都是以学生活动探究的形式进行展开的。小组进行讨论,明确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效果较好。我在课前准备了儿童歌曲《花木兰》,提问卡片,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等。把握住了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中的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我把翻译和修辞放到一起讲解,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掌握本文的重点,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通过小组活动和我设计的几个问题,学生的讨论结果基本上是一致的,达到了预想的效果。知识延伸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古今中外的一些巾帼英雄有哪些?由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

  这节课有很多的不足:这堂课准备的不太充分,板书设计的没有艺术性。有些紧张,有讲课过程中落掉了两个小环节,一个是检查作业时,有学生到黑板听写这一环节,还有各个小组回答问题后,有总结加分的部分。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课堂的气氛不太活跃,学生的积极性都没有平时讲课时的深厚,可能是第一节讲课,我和学生们都太紧张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比较恰当;但准备不太充分,过度紧张,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经验欠缺的教师,在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听取了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刻苦钻研,虚心接受,多听课,多听取他人的宝贵意见,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8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优秀教案中,我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动身来训练同学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优秀教案在协助同学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协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发现了自身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掌握方面,我用了近20分钟时间让每个小组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掌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对于朗读的语调分析方面,我做了较细致的分析,其实这里只要对感情基调做一次整体的掌握就足够了,同学在读中体会情感,也许会更真切一些。

  再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同学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同学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行和时的纠正。

  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同学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这些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我没有让同学沉溺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木兰诗教学反思9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是一篇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诗文,它和《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合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壁”。在前面地教学中学生未真正接触过这类的诗文,如何带领学生欣赏这类的古诗文,让学生从中受到古典诗文的熏陶与感染,是教学前一直思考的问题,思考过后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主要的教学思路:

  一、立足学生实际,突出教学主线。

  《花木兰节》一课,我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以指导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教学主线,设计为了“朗读诗篇---疏通诗意---认识木兰---- 品读语言-----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重视朗读,感受诗词的语言美。

  诗歌的鉴赏,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木兰诗》这一诗文音韵节奏明显,语言质朴生动,多为长短句,是一篇十分适合吟诵和弹唱的诗文,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走近文本,在反复的朗读中感悟诗歌的语言之美,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出诗歌的味道和意境。

  三、深入文本,感悟英雄形象美。

  《木兰诗》一直被视为英雄的赞歌。文中的木兰则是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深入地理解这一英雄的形象,是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之一。在教学前学生对英雄这一形象的理解与把握仅限于是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人,会打仗,很勇敢的'人。但《木兰诗》一文对于战争的描写仅仅为“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文章作者多了大幅地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的欢乐。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木兰战争前、战争后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本文立意的重点并不是仅仅在于木兰不畏艰难战斗沙场的英勇,而在于把她当做是一个“女英雄”的角度来描写,使学生对英雄这一含义的理解更为宽广,认识到文中的木兰是一个勇于承担男性的职责,主动为国参战,立了战功却不幕高官俸禄一心辞官还乡,享受父母、家庭的欢乐的英雄。学生有了对花木兰这个英雄的内涵的深入认识,也更较容易地理解了人们对木兰这一形象广为喜爱的原因。

  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诗歌教学还应充分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在这些方面我做得还不够使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想: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会鞭策着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木兰诗教学反思10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一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火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在上课的过程中谈到木兰的形象时,我引入豫剧花木兰的视频片段及好莱坞花木兰电影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了解花木兰在世界文学中的影响同时也调节了课堂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过程中,我明确对学生表示,会背这篇课文那么就完成了70%的学习任务,剩下的30%中,能翻译课文占20%能感知木兰的形象占 10%。虽然我这样地位,但是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学生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没有抓住重点的字词开展教学,而且对于文章中的修辞如很难懂的”互文“也是教的很松散。所以,这样留学生在课堂中做练习的时间就相对比较少。在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回答“,在说到”木兰不用尚书郎“时,大部分学生都说这句反映了木兰淡泊名利热爱家乡的性格,可是有一个学生却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木兰这么做是因为她害怕,因为她怕做官久了自己的性别会被别人发现,如果那样,她就犯欺君重罪了……“这样的回答,让我很意外,好像完全脱离了正统的思想,但是也不能说毫无道理。我只是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但却没有用很好的方式把她引到”正道“,我想这需要老师的教学机智,这样的学生也能锻炼老师的教学机智。

木兰诗教学反思11

  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一向为人们喜爱,流传深远。木兰其勤劳、善良、勇敢、刚毅、淳朴的形象,她不慕名利、深明大义、替父从军的事迹,也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发学生的敬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对于这篇课文,学生的兴趣很浓,学习积极性很高。在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为此,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体会到木兰的谨慎、机警。果然,有学生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学生都信服了。这堂课结束后,给我的感受是学生应该有参与意识,要积极去思考,通过提出疑问来学习,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12

  我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图片,视频和音频片段,准备在课堂上播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活跃课堂气氛的,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当中,我却没有播放这些原先准备好的材料,这一点也说明了我教学应变能力的不足,上公开课时过分的紧张。

  总而言之,课堂气氛显得过于沉闷,学生反应不强烈,许多我事先认为能激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忽视了教学的细节安排,自己使用的.教学语言在情感上不能够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自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点是我的薄弱环节,今后要在这方面加强锻炼。

  另外这篇课文选自《乐府诗集》,是一首很有节奏感的诗歌,句句压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应该要让学生多读,精读,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整堂课应该有范读、细读、快速默读、高声朗读等。读出语文教学的特色,特别是适时使用朗读方法,既熟练了课文,又增强了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而在这一点上明显是我教学准备的不足,在教学设计中安排教师指导朗读,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

  我在问题的设置上,也不够明晰,指向性不强,问题也显得有些“苍白”。例如我在解释“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明了木兰积极投身到战争的准备当中,想尽快奔赴前线时,所设置的问题时,我直接的问了学生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就不太明白老师设置问题的意图,如果我具体的问“为什么木兰要积极地四处奔波,准备道具”,学生应该更能体会到木兰奔赴战场的决心和战场的紧张气氛。

  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然而我却没有很好地兼顾。这堂课对人文性比较重视,但是忽略了工具性。教学中应该在“诗词的艺术特点”、“字词的锤炼”、“背诵课文”等方面还要下一番工夫,虽然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人文因素放在了突出地位,但是却没有很好突出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学生翻译”这个环节,只是选取了三句重点句子让学生翻译,互文修辞讲得也过于匆忙,由于时间关系,学生读得不够深入,这种情况下就进入下一个环节了。

  总的来说,这节课堂教学,内容虽然详实,教法却不尽得当;准备充分,实际教学过程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作为一名正在成长的见习教师,在整个上课的准备过程中我都得到我们组其他老师的指导,使我感悟颇深,我也发现了许多问题。我十分希望在更多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内修外炼,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木兰诗教学反思1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真正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改革应是学生问、学生答或者教师点拨,引发学生回答。要知道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是学习《木兰诗》一课,给我最深刻的感受。 课堂上,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了文章的大意。通过小组的自主、合作、探究,分析了木兰的形象。

  我正准备要求学生背诵课文时,一个学生举起手,我疑惑不解地问:“有事吗?”“‘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我不但不信,更理解不了。”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是呀,木兰上厕所或洗澡,不是很容易被发现吗?”一个学生马上回答:“这些生活细节,木兰可以巧妙地回避。这从文章的结尾‘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以看出木兰是谨慎、机警的。”有的学生信服地点了点头,有的'又举起手:“男人与女人在生理发育上毕竟有所不同,比如从胸部、皮肤、声音、走路,都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女的,这靠机警是解决不了的。”学生都沉默了。看着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我激动地说:“木兰乔装十年,驰骋沙场的传奇经历和洋溢全诗的高昂的英雄主义精神都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木兰诗》称得上是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学生眼里流露着喜悦和满足的目光,快速地作好了笔记。本课的写作特点,本来想在下一课时解决,想不到学生的一个疑问,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我不禁感慨万千:学生如果没有参与意识,没有积极思考,很难想象他能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既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课堂上就应把问答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他们才能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

木兰诗教学反思14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著名民歌,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的重要价值。如何上好这一类的诗歌鉴赏课是我们一直在研究琢磨的。关键在于怎样让诗歌教学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欣赏古典文学,提升古典文学的修养,而不是上成简简单单的一节课。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木兰诗教学反思15

  对于文言之类的文章,以前我总是放不开。不能像上现代文那样大刀阔斧激荡跳跃,总是规规矩矩地先疏通文意再朗读背诵,最后分析课文,基本上一直是这个模式。因为学校倡导课改,我作了一下尝试,引导学生按照以下步骤来欣赏这首乐府民歌,在课堂组织教学当中,达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木兰诗》是一首乐府民歌。为了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进入情境,感受木兰的形象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我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把课堂活动分成三个版块──我能读准、我能读好、我能读懂。意图从三个层次出发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读准字音、知道词语释义,其次是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最后是读懂木兰的形象,提高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

  这篇文章我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看过很多的教学实录,大部分老师都是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我想这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学生在家进行了充分的预先,对文章的字句的理解已是很到位了。我们这里的学生根本就做不到这一点,所以我在第一课时中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在此基础上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我觉得这篇文章中有很多字的读音容易读错,如“可汗、燕山、转、裳、同行”等词,在教学的过程中果真有很多的学生把这些字音都读错了,我想从这最基本的字词开始还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学完成后,学生连课文的字都不会读那是很可笑的。第二课时,对前面的四段内容进行了疏通并让学生背诵其中的内容,第三课时让学生学习后面的内容,并让学生感受木兰的形象。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设计在帮助学生认识,这节课我们需要达到怎样的教学目标方面有很大的`帮助。能最大限度地让所有同学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课堂上来,并最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也发现了自己需要改进的几个方面:

  首先是朗读的时间把握方面,我用了近30分钟时间让六个小组比赛读整首诗,导致完成人物形象分析这个教学任务时时间比较紧迫,因此我认识到在赛读时可以分段进行,那么在时间的把握方面也就比较宽裕了。

  其次是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虽然我进行了纠正,但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及时过关。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我在课堂中还是没有创设各种情境能让全部学生(六个组基本上只有一半人在课堂上背诵)在课堂中就把文章背下来,说明我的设计还是不精练,我没有让学生沉浸在诗歌的氛围中,彻底领会木兰这一爱国女英雄的形象。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觉得的做的不错的有这些做法,我在第二课时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作业,让他们想象木兰回乡后在家变回女儿身后的形象及伙伴看到她后的情景。我想这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里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练笔的情境也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第三节课后我还让学生参照“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样式,给花木兰写一个颁奖词,很多地方的中考中出现过类似的题目,我想趁热打铁既有助于学生深入感知花木兰的形象,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课后认真思考一下,在这堂课的组织教学上我没有用传统的串讲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作用,充分的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特别注重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木兰诗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木兰诗》的教学反思10-06

《木兰诗》教学反思07-30

《木兰诗》课后教学反思10-06

木兰诗教学反思(精选6篇)05-19

木兰诗教学反思范文(精选7篇)10-07

《木兰诗》教学反思(通用12篇)10-05

木兰诗教学设计07-03

《木兰诗》改写10-10

木兰诗的教案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