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3 17:33:42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

  一、教学内容:五年级上册第88页《梯形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用多种方法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能解决相关的问题,综合了解平面图形的内在联系。

  2.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推理、归纳的能力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体会转化思想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价值: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新图形面积研究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梯形面积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是本课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出示(点)展开想象引到(线段)又通过想象引到互相垂直的两条线段

  同学们看这个图形,你会想到什么?(平面图形的底和高)想象这是什么图形的底和高,用工具在作业纸上将想象图形的另一部分补充完整,并在图下写出你所知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字母表达式。

  学生汇报时板书所学图形的图片及面积公式,回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引出转化的数学思想。在学生汇报梯形引出课题,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由点开始学生就展开想象,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中打开了思维,轻松自然的引出各种已学平面图形的面积,渗透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即复习了旧知,又引出了新知,而且培养了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数学,逐步建构自己知识体系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联系已学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能是怎样的。基于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都与底和高有关,学生可以大胆猜测,然后探究验证。桌上的学具超市里放有直角梯形、一般梯形等若干个,有完全一样的,也有不一样的。然后分组探究。具体做法:

  ⑴自选学具。(每个小组发如下梯形图片和探究表各一份)

  形状个数拼成的形状结论

  ……

  ⑵提出要求:

  ①做一做:利用手中的学具,选择你所需要的梯形,或拼、或剪…转化成一个以前我们所学的图形。

  ②想一想:可以转化成什么图形?所转化成的图形与原来梯形有什么联系?

  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并尝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⑶小组合作,操作、观察、交流、填表,教师参与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广阔的天空,顺其天性,自然调动已有的数学策略,突破教材以导为主的限制,以学生活动为主。凡是学生能想到、做到、说到的教师不限制、不替代、不暗示,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才智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思维空间,在这里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意剪拼一个梯形,摆拼两个梯形,使学生通过尝试——失败——成功的亲身体验,主动发现公式,注重了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地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本节的难点。】

  ⑷全班交流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借助演示)

  a、学生可能从以上梯形中选择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他们可能得出以下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上底和下底的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学生还可能会有以下做法。

  b、沿梯形的对角线剪开分成两个三角形

  c、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

  d、沿等腰梯形的一个顶点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e、沿梯形中位线的两端点分别向下做高,剪拼成一个长方形

  f、从梯形的两腰中点的连线将梯形剪开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

  对学生以上的做法教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只要学生能把以上意思基本说出来,再通过小组之间的交流、互补,使结论更加完善。

  (其中第一种方法重点解决,其他方法学生汇报几种算几种不做一一详解。)

  ⑸归纳公式。根据探究表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如果用字母S表示面积,用a和b表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用h表示高,那么上面的公式用字母表示:

  S=(a+b)h÷2

  【设计意图:对多种方法各抒己见,在交流的过程中互补知识缺陷,学生在猜想—操作—争辩—演示—叛变—互补的过程中深刻的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纠正学生的错误猜想,巩固正确的推导思路。】

  (五)深化巩固

  1、尝试计算

  a、计算一个一般梯形的面积。

  b、梯形面积计算帮我们完成很多伟大的.壮举,介绍三峡水电站和南水北调工程。出示例题:

  (1)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如下图),求它的面积。

  (2)一条新挖的水渠,横截面是梯形(如图)。渠口宽2.8米,渠底宽1.4米,渠深1.2米。它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借助模型和让学生了解横截面、渠底、渠高等词义。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道解答。

  【设计意图:运用公式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通过练习既能巩固公式,又有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感受祖国伟大的壮举,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

  2、学生观察图形,解决以下问题:梯形的上底缩小到一点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是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时,梯形转化成什么图形?这时面积公式怎么变化?当梯形的上底增大到与下底相等,并且两腰与下底垂直时,梯形就变成什么图形?面积公式怎么变化?从这几个公式的联系,可发现什么规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通过运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其他图形,让学生体会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从中培养了学生构建知识系统的能力和知识迁移及综合整理的能力。】

  3、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得失?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教后反思】:

  五年级下册88页《梯形的面积》是多边形面积计算中的一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且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通过出示学具超市—小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公式—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构建知识体系完成教学目标。梯形的面积计算的推导方法是对前面所学的几种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方法的拓展和延伸。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能加深学生对图形特征以及各种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领会转化的数学思想,为今后学好几何图形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他们完全有能力利用的所学的方法进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因此,我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完成这一探索过程。对于个别学困生,我则通过参与他们的讨论,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供给学生几种不同形状的梯形去探究,目的是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有了操作和讨论作铺垫,公式的推导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让他们自己归纳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分析如下:

  突出体现了两个亮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超市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2、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拼、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在上课时也显示出几点缺陷,

  (1)、学生汇报时我没有注意让学生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行作重点理解,因而在引导公式时学生理解有难度,我才又在投影下重合两个梯形,让学生体会梯形的上底与下底的和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造成学生失败后再补救的局面。

  (2)、公式的推导形式单一,造成这一现象源于学具准备不科学。或教师引导不到位。

  (3)、学生用字母代数推导公式时,我不注意先设定图形的那一部分分别用哪个字母表示,而是直接让学生生硬的套用,显示出教师上课的随意性。以上种种说明我的教学理念还很滞后,有待于更新、学习。)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2

  此次,我执教的是《梯形的面积》一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在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能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教学过程看,这一目标得到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作为教学重点、难点,也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

  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由于学生学过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而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方法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2、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实现生生互动。

  本节课力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概括梯形的面积公式,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让学生动手操作,分组合作探究,初步概括出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通过“剪、移、转、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亲历知识的探究过程。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同时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也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自主探索的活动在时间上给以保证

  本节课一系列活动的设计是为了学生给充足地用眼看,用手做,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尽情的表现和发展自己,每一位学生都在亲自实践中认识理解了新知。充分体现了教师指导者,参与者的作用。当学生受现有知识的制约,推导概括公式思维停滞时,我进行点拨诱导,促其思维顺畅,变通,最后使学生明确,尽管拼摆的方法不同,但都达到验证了梯形的面积公式的目的。

  4、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标准提倡课堂教学要把数学知识和生活相联系,将数学学习置于生活的背景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课的内容,教学本节课时,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始终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了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如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求出生活中的篮球场3秒钟限制区的面积,练习中让学生动手量量梯形学具的数据,再求它的面积,又求出梯形菜地的面积等等,真正做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是成为课堂的主人。

  这节课的教学已经结束,自己感觉教学过程顺畅,是一节自己比较满意的课。但鉴于我还年轻,对于很多细节,觉得仍需要推敲,相信自己会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使自己的教学日趋成熟、完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3

  教学内容:

  教科书88页和89页

  教学目标:

  (1)探究梯形面积计算,理解公式的推 导过程,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

  (3)进一步渗透旋转、平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教师用多媒体课出示:王大爷家有一块果园地(梯形地上底300米,下底200米,高100米),如果每棵桃树占地10平方米,那么王大爷家这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问:同学们这块地是什么图形啊?

  生1:这是一个梯形。

  问:要想求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必须先知道什么呢?

  生2:必须先知道梯形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板书)。

  二、探究新知。

  (1)、铺垫孕伏。

  组织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及过程,

  重点突出旋转、平移、割补的数学思想。

  (2)、协作研讨,探求方法

  1、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4至6名学生,每个小组发给若干张梯形纸(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

  师: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梯形?

  生3:这个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下面我们各小组利用手中的工具来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哪个小组协作能力最强!

  2、教师用课件出示探究要注意的事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师注意合作方法的指导,要求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合作,把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小组汇报给同学听,把计算过程写在本子上,最后推荐代表进行汇报。每一次汇报,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小结。)

  生4: (3+5)42=16(平方厘米)

  生5: 542+342=16(平方厘米)

  生6: (5+3)42=16(平方厘米)

  生7: (5-3)42+34=16(平方厘米)

  生8: (5+3)(42)=16(平方厘米)

  生9: (3+5)24=16(平方厘米)

  生10: 34+(5-3)42=16(平方厘米)

  师生交流、点评……

  3、总结规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师: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11:结果都是16平方厘米。

  生12:每种方法的计算过程中都用到3、4、5、2这几个数字。

  师:这几个数字和梯形有什么关系吗?

  生13:梯形的上底是3厘米,下底是5厘米,高是4厘米。

  师:现在谁能猜一猜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生14: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师:如果用字母S表示梯形的面积,a表示梯形的上底,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那么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怎样表示?

  生15:S=(a+b)h2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回到课堂初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帮王大爷计算果园地里一共有多少棵桃树。

  生16:(300+200)100210=2500(棵)

  2、学生完成基础变式练习:“做一做”和练习十八的1~3题。

  3、提高能力练习:共同探讨练习十八的第四题。

  四、知识小结,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反思: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只做教材忠实的实施者,而应该做教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教材的教育价值和智力价值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关键在与教师对教材的把握。《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这节课上完以后我觉得有成功,也有一些不足:

  一、动手操作,培养探索能力

  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安排学生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说说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一拼,看一看能拼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动。数学课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个活动不仅仅表现在学生的动手操作上,更重要的还应该表现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上。反思本课的教学,在学生向全班汇报了转化过程及计算方法后,急于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学与老师展开了一对一的交流,老师忽视了对其他学生的关注。这样不利于培养了学生与学生之间提问题的能力与意识,不利于形成了生生交流的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再有这节课在把梯形转化成各种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方法很多,学生的很多想法出乎我的预设,问题就是在黑板上展示多种方案中,从原先的设计中,是将重点放在“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案上,并让学生多多互动交流;然而,从试教的实际效果上看,学生还是最喜欢的并不是这种方案。那么,到底将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安排在哪里呢?

  我觉得课堂中反问和追问的艺术很值得研究,从教学语言可以窥出一个教师调控课堂有效展开的功力,然而,我却发现现在的我却在教学语言上显得贫瘠繁琐,尤其是这些空间图形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否有效展开往往会成为评定一堂课是否精彩的重要筹码。纵观整堂课,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让活动探究得更加有效?活动的时间如何控制?这些还是我要亟待改造的地方。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4

  《梯形的面积》这一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因此,在呈现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必要性后,我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探索梯形面积的问题情境“老师准备不讲,看一看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自己找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你们能找到吗?”学生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小组中经过充分的讨论和研究,通过动手剪、拼、贴,达成一致后,把小组的研究成果写在黑板条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主要有六种方法:

  ①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②沿梯形的一条对角线剪开,把梯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

  ③沿梯形的中位线剪开后,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④在梯形的下底上找一点,把梯形分割成三个三角形。

  ⑤沿着梯形的上底的两个端点画出两条高,把梯形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

  ⑥沿梯形的中位线向下对折,再沿两腰中点向下作垂线,把两个三角形向内折就变成两个长方形。

  在探索问题过程中得到启示,从中悟出真知〔S梯形=(a+b)h÷2〕。

  这充分说明,教学过程中只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索,学生的潜力是很大的。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5

  今天我上了已经在网上研讨了数日的《梯形的面积》一课,反思整堂课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知识的迁移

  在回顾旧知,分析问题的环节,我用课件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的过程,带领学生回顾旧知,再一次体会转化的思想。接着问学生,那么要想求梯形的面积我们该怎么做呢?因为刚刚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将梯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为接下来的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本环节的设计,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思想方法的类比迁移,促进学生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建立联系,为学生对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究、研讨,促进知识方法的有效迁移创造了条件。

  2、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首先,在课的开始,我从车窗玻璃是什么形状,这一生活中的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其次,推导出梯形面积公式后,学生应用探索出来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比如,求水渠横截面的面积,求机翼平面图的面积等。在获取了知识后马上让学生运用新知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切实并切身地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真正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的思想。

  3、体现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本节课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让学生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十分注意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出现了多种操作方法,如:有的学生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平移转化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有的学生用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翻转180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推导出公式;有的学生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两个三角形,推导出面积公式等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实实在在地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发现、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思想。

  4、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

  练习的设计体现由简到难的梯度性,关注后进生,也兼顾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展。第一道题,直接代入公式就可以算出结果。第二道题,求机翼平面图,需要先求出一个梯形的面积,然后乘以2,才能得到整个机翼平面图的面积。第三道题,则需要先根据各种图形的特点,求出梯形的上底或下底,再去代入公式,求面积。第四题,是通过计算和观察,发现,等底等高的梯形,面积相等。

  反思整个课堂教学过程,还是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1、先复习旧知,再情境导入会更好。

  在我设计的教案中是先情境导入,引出求梯形面积公式,问学生,应该怎样求?引导学生回顾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过程,然后知识迁移,进而小组合作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但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先思考怎样求梯形面积,再回顾旧知,这样容易打断学生思考怎样求梯形面积的思路。因此,教学环节可以做这样的调整:先回顾旧知,然后再情境导入,求梯形的面积。这样,学生在复习了转化的思想,推导的方法后,可更好地将其运用到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去。

  2、关于推导方法的汇报、学习,可以更有条理

  学生小组合作结束后,汇报成果。在课上我是这样做的,先找3个同学汇报了这3种不同的方法,然后,因为第一种方法(将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是重点掌握的,而其他2种方法,因为较难,可视学生接受程度,不做统一要求。所以,我又指名再次找人,汇报第一种推导的方法,最后,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的过程,虽然突出了重点。但是,感觉,有些混乱,学生对第一种方法掌握得也不是很扎实。因此,做如下调整。在学生汇报第一种方法的同时,板书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然后,请其他也用这种方法的学生再次说推导过程,接着,同桌之间说一说,最后,再指名回答。这样,对于第一种方法的研究就比较透彻了。学生汇报第二种方法(将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变成2个三角形),因为只需理解“转化”思想即可,推导过程不作为必须掌握的内容,所以,找一名学生汇报即可。学生汇报第三种方法(将梯形分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梯形),这种方法更难了,如果学生说不清楚,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种方法说清楚。

  3、小组合作探究的时间再充足些

  今天很多小组的学生,虽知道怎样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了,但因时间不够,推导过程写得不完整,因此,在汇报时,不够流畅。应该给予学生更充足的探究的时间,让每个孩子都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来说 , 上好每一堂课,要对教材进行加工,还要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的结果进行反思。因为数学教育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 , 更为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 , 发展的 . 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从教学目标来看 , 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 , 关键的 , 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 高中数学不少教学内容适合于开展研究性学习;二是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设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 如果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 , 通过选择 , 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 , 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 , 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 , 就会达到理想的效果。这也需要自己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 . 以下是我对本次课教学的一些反思 . 。

  一、对知识点教学的反思 —— 学会数学的思考

  对于学生来说 , 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学会数学的思考 , 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 . 而对于教师来说 , 他还要从 " 教 " 的角度去看数学 , 他不仅要能 " 做 ", 还应当能够教会别人去 " 做 ", 因此我觉得反思应当从逻辑的 , 历史的 , 关系的等方面去展开 . : 本节课内容较为单一,目标也比较明确,就是用“以直代曲,无限逼近”的思想求曲边梯形的面积。然而,这种思想方法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难度却不小,因为要真正理解这种方法必须对极限的思想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过,新课程似乎为了避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不要求深入介绍极限的概念,其旨在用最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手段,使学生获得最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这节课亦是如此。基于以上原因,备课时我认为本节课有两大难点:一是如何使学生获得“无限分割,以直代曲”的思路;二是对“极限”“无限逼近”的理解,即理解为什么将近似值取极限正好是面积的精确值。

  二、对学数学的反思

  对于在数学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来说,他们的头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 对数学有着自己的认识和感受。不应把他们看着 “ 空的容器 ” ,按照自己的意思往这些 “ 空的容器 ” 里 “ 灌输数学 ” 。这样常会进入误区,师生之间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兴趣爱好、社会生活阅历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使得他们对同一个教学活动的感觉通常是不一样的。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教学 , 常常说要因材施教 . 可实际教学中 , 又用一样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位学生 , 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掌握所讲知识 . 这也许是自己一直以来教学的困惑与障碍。让学生多多思考 , 在本节课中未能达到预设目标 ,仍有“满堂灌”之嫌 。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7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在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安排学生自学课本内容,合作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利用前面的学习经验,动手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并让学生通过找图形之间的联系,自主从不同的途径探索出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首先让学生猜想可以把梯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再通过“拼、剪、割”的动手操作活动,看一看能转化成什么图形,然后学生思考讨论:想想转化的图形与原梯形有什么关系?

  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实践活动,学生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达成了教学目的。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有放有收,在发挥学生能动性的基础之上,在教师有目的引导下,学生推导出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首先,我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如何推导的?然后呈现自学提纲,让学生围绕提纲,结合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自学,自己动手操作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集体汇报时,对这几种推导方法的处理上也不一样,重点分析了学生发现的第一种方法,但同时也肯定了其他的推导方法。老师一句话中总结,不管用哪种方法来推,都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学生计算体系的面积时遇到数字较大而且除以2的'被除数是偶数时,应该提醒学生先除以2,再计算,减少了数字繁大所带来的麻烦。第二,在学生想办法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后,没有对学生按所选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给学生一个更清晰的思路。第三,学生的个性没有得到张扬,受教学时间的限制,有的学生没有完成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我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不断进步。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8

  今天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课前让学生回顾了这两天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的计算的方法,了解是用了“转化”的思想得到的。重难点都在梯形面积的公式推导过程上。本节课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的解决问题,在开始的时候先让学生回顾了梯形的各部分名称以及他们的特征。并且让学生再一次学习了画梯形的高,目的是想让学生在后面推导公式的过程中无阻碍。

  首先,我提问学生,如果今天我们要来研究梯形的面积,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动手画一画,把你的想法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此时学生开始畅所欲言,好多学生都想到了要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然后把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加就得到了梯形的面积,此时如果我能赶紧及时的给学生一个高度评价的话,孩子们会真的感受到自己的成功,如果我能看到此时会思考的孩子们的美,才是这节课最大的收获不是吗?而我却没有那样做,还是因为担心教学进度的问题,只是稍作提示后就给赶紧追问,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之后,在学生一筹莫展的时候,我提示道:“想一想我们在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有没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聪明的学生立刻想到了要再拿一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把他两拼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平行四边形,这样我们就把这个梯形的面积转化成了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由于引导到位,学生很快能将梯形的面积抽象出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能够严谨且无懈可击。此时,如果我能够再一次给予学生真诚的欣赏,相信孩子们对数学的畏惧之感会消失殆尽。但吝啬的我依然是忙着赶进度,生怕因为一句表扬会耽误好多练习的时间。哎!

  还有,本节课在课前我仍然是准备了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在学生想到方法之后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上来拼拼看,然后找出拼出的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关系,进而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个梯形的面积,则1个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看样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或者是用直观演示法更能够让学生明白“公式”的来龙去脉,记忆和运用起来也必定是得心应手。。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从而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给人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归纳出公式后给学生三个梯形(有两个把梯形的各边都写上,另一个没有给高的条件。)进行公式运用练习,最后再让学生在实际生活动感觉梯形面积公式的作用,即计算梯形木堆的面积。

  但由于我课前准备做的不充分,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何止一二,还有:

  1.在整个教学中又过于偏向推导过程和注重学生多种不同推导方法,时间占用了很多,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不够充足。

  2.由于推导出公式以后,学生在练习的时间很少,应该画出几个梯形图形,让学生应用公式求它们的面积,以巩固本节课的重点。

  3.以后的教学要在新授部分多下功夫、下大工夫,但是不能把一节课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了研究新知的过程中,尽量浓缩自己的教学语言,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

  可喜的是,发现学生有所收获,看到学生有了进步,看到学生探究学生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运用“探究性学习法”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希望探究式课堂之路在我们今后的教学中能够越走路越宽。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9

  一、加强探索方法的指导,避免假操作。

  在今天学生进行操作时,我要求学生先想好操作的顺序。特别是在计算梯形面积的时候,用数一数或分一分,移一移的方式算出梯形的面积,避免在操作过程中使用梯形的面积公式来计算。这样一来,学生得出的操作结果是真实的,对于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一知识点有了一个直观的感受。尽管学生在交流时有个别学生数梯形的面积出现了一点的小错误,但是这是个过程是真实的,有效的。

  二、规范学生的语言。

  因为在完成三角形练习时有这么一道判断题: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我们班居然有大部分学生毫不犹豫地认为这是正确的。所以我就在想,是不是我在上三角形的面积一课时出现了一点问题。所以,本节课我特别注意他们的表述语言,的确,是有很多学生的语言并不完备,常常会出现:梯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种并不完备的语言。当学生出现这种语言时,及时地予以修正和改正,当即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的效果比后面纠正要好很多。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0

  1、通过教学,让我更加明白:

  要充分相信学生。新课程理念中,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这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就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很多时候要计算梯形的面积,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内驱动力之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起来的。

  这节课学生能够想出那么多种方法,要以前几节课的.探究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为基础,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经过一定量的积累,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得到训练,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时间就会越来越短,创新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3、本节课的设计考虑到了一个首尾照应的艺术原则。

  课的导入部分以优美的音乐伴随引入生活中的问题,课的结尾同样以伴乐欣赏生活中的梯形。在轻松的氛围中让知识得到延伸,又遵循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4、这节课还经过研究提炼,让我认识到:

  在学生探究各种方法的时候,不必马上让学生统一到梯形的面积计算的规则公式中来。有套用模式之嫌。可以在最后让大家一起观察,把各种方法进行沟通,理解,在统一。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1

  《梯形的面积》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梯形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特征,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自主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数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的意义建构,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这节课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出发,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梯形面积计算的必要性,从而引发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学习欲望。在这种强烈的学习欲望下,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探究出了很多种方法,自己解决了数学问题,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既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又增强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由于学生在探索中出现多种方法,因此,整节课就显得十分地紧张,有些推导的方法也不够让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的教学应该说较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

  1.学习方式的变化是本节课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如:在“探索新知”这一环节中,改变了过去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操作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内交流—选择可行的方法”这样三个步骤,完成了转化和归纳的全过程。突出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新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在不断地探索、合作、交流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的全过程,并从中体会到了探究所带来的乐趣。

  2.第二个突出的特点是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如练习题的设计就突出体现了这一点。通过计算学生比较熟悉的篮球场中的罚球区图形的面积,某些汽车侧面的玻璃面积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认识事物,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不足之处:学生手中的梯形学具应具有多样性(大小不同;大小相同;形状不同;形状相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转化的过程中去体会:“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一条件的重要性。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2

  经过上一节课对于三角形面积的探索,本节课笔者对于教学有了延伸和改进。

  在准备学具方面,笔者用到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普通梯形三种,在教学过程中分别发给学生,有一张的,也有两张形状大小都一样的,这样可以更全面地去进行验证。其中在制作学具时,在剪裁方面也有了一些思考:如何才能减少边角料的损失?第一次的剪裁方式如下图,将一个长方形剪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普通梯形和直角梯形,其中直角三角形在本次课中是用不到的,于是在第二次剪的时候做了调整,使得两边都剪出直角梯形,这样学具就不会浪费了。

  相比于上次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这次笔者放手让学生去尝试,不仅要有剪拼的方法分享,还要有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曾考虑过,这种设计对他们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但还是想锻炼一下,于是有了以下的成果:

  相对来讲学生的表现还是比较不错的,联系上节课的验证方法,学生还进行了折,但是对于这里并不是很好进行,因此方法多是“拼”“剪拼”等,同时学生在推导过程中还不能做到有十分缜密的逻辑思维,但如果能逐渐去培养,是不是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也会有增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还是比较喜欢渗透一些隐性的内容,例如让他们学会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需要先将新问题转化为学过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会培养学生的积极思考,勇于发问的学习习惯,但是却缺乏了对于解题答题的规范步骤,最近发现学生出现了书写乱,答题不规范,多步混合运算直接写结果的情况,因此在本节课的最后笔者针对课后第2和5题,给学生进行了板演,要求解决问题要写“解”,在计算面积时,要把面积公式写出来,然后再带入数据求解,并进行详细的答题。

  但针对教材中最后一题的讲解并不是很详细,至于如何挖掘这道题的本质需要再进行进一步的推敲。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3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为了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识,探索、验证,从而获得新知,给每个学生提供思考、表现、创造的机会,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培养学生自我探究和实践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紧紧抓住“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教学重点,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归纳整理。通过学生的剪拼,转化,利用等积变形把梯形面积转化成了其他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概括出梯形的计算方法。这种多角度的思考,既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

  本节课要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即在求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剪拼,运用转化的思考方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然后研究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节课中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猜想-验证”来展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自主探索,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活动,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4

  备课时大刀拓斧

  备课的过程是对教学内容挖掘,对学生探索,以及两者之间的融合过程。针对青岛版四年级下册34-35页梯形的特征和面积这一部分内容,备课时我反复思考是分两课时还是一课时呢?学生能否在一节课35分钟的时间既能真正理解梯形的特征又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呢?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学会了用数格子的方法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中掌握了通过图形转化来推导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大胆的设计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上课时大胆放手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我上课时大胆放手。

  1、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想、说、练、议、评等过程中复习旧知,学习新知。掌握梯形的基本特征。这些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在学具中任意选择不同的梯形,或拼摆、或割补成已学图形,让学生自己在操作的过程中去观察、探索、发现、领悟转化的数学思想,获取数学知识。

  在操作、观察、分析、讨论、概括、归纳这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学生亲历了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课后细细推敲,努力提升

  具体操作时,因我理念不到位,素质有待提高,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环节。

  1、对学生的评价形式单一,重点关注了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2、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指导学生探究时总是担心学生不会,反复强调;缺乏感染力,特别是面对陌生的学生没能及时进入角色。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15

  1、还给学生主动权,教师需做导航灯。

  数学教学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活动空间,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纵观两个案例,我们不难发现,案例1的教学仍是传统教学,教师设定了浅显直白的问题,学生无需经历“头脑风暴”,表面上都在积极参与,其实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创造性地学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里,学生难以同步形成探究能力,更别说开阔发散思维了。案例2中的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做了学生学习的导航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思维方法、学习方式等学习要素上引领学生。

  2、大胆尝试,自主探究,亲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把自主探索的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问题的存在,从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案例2的教学正注重了这一点。教师给予了开阔的目标(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方法,你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推倒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给予了多元的方法提示(请你们利用准备好的学具,小组合作学习,议一议,剪一剪,拼一拼,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亲自参与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真正做到“知其然,必知其所以然”,而且思维能力、空间感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主动操作、讨论,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获取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学习。

  3、强化实践,为学生搭建创新的`舞台。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过:“孩子的智慧生长在手指尖上。”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主动探索和发现图形的内在联系,为学生搭建一个创新的舞台。案例2的教学中,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动手操作,把梯形剪拼成已学过的各种平面图形,教会学生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逐步形成这种思考问题的习惯,学生亲历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获取了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的多向创新能力。

【《梯形的面积》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梯形的面积》的教学设计及反思04-13

梯形的面积教学设计03-03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03-23

《梯形面积计算》课文教后反思04-10

梯形教学反思04-10

梯形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3篇02-25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反思04-14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2-17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2-11

《圆的面积》教学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