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25 18:05:42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燕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

  《燕子》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作者用词准确传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再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品味、欣赏,直至背诵,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和内化。

  由于下学期时间短,下册的内容要在本学期提前学习,第一单元是描写春天的景色,这样学生就不能结合现实生活来学习课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及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让学生对春天有一个切身的'感受。课上,从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再组织学生自读交流,然后又巧妙的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们运用第一段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表特点,让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投入听、说、写训练中,从而学得更扎实,更灵活,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思维,提高了写作水平。

  课文第三自然段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在感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景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说实话,我开始对五线谱也不理解,正好我女儿在学习电子琴,让我认识了五线谱,学以致用,我是这样启发学生想象的: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再抓住“几痕”进行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我采用了简笔画突破疑难点,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明显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再出示五线谱,学生就能轻而易举的理解了这个比喻句。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2

  《燕子》是第十册语文第一篇课文,是郑振铎笔下的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了留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希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这篇文章的设计中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我要他们唱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找春天》、《小燕子》等优美动听的歌曲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激发起来了,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出了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围绕文章的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春天的话题,为后文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然后,我请同学思考: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说理由,师适时点拨。学生边读边说理由,将生硬的品读词句转化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富于挑战的心里,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在暗暗的比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学习课文。

  当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当学到“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我先请同学说说有关春天的词语,这时,“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春雨绵绵”等等词语,一下子涌入学生的眼前,然后请同学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春天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设计化难为易,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积累词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采用换字法帮助学生理解、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我先问:“几痕细线”是什么意思?换为“几根电线”行不行?从而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尽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景物,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请四个朗读的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当领队,其余的在下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让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全班同学进入角色,将文章的美尽情表达出来。

  结果,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燕子》,文章通过描写小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息时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我想:这篇文章还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但有的人依旧不听任何劝告,一个“钱”字支配着他们的良心。在此,我代表大自然向人类呼吁:人类,醒悟吧!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不要让大自然再承受痛苦,不要再让大自然面临毁灭,不要让动物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让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都自由自在地生活,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吧!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3

  课前准备

  这两天,该上新课《燕子妈妈笑了》,课文讲的是小燕子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为了便于学生有个直观的印象,我决定在黑板上贴上冬瓜和茄子的图片,于是,去菜市场买冬瓜和茄子,这样就会特别精彩。我先到附近的市场去转,很快就买到了柄上长小刺的茄子。

  该买冬瓜了。因为教材上谈及的冬瓜和茄子的区别中,提到了冬瓜有细毛,而茄子没有。所以我想尽量买一个完整的冬瓜,但是走了很多菜摊都没有。好不容易找到一家,但冬瓜外表皮光滑,什么毛都没有。摊主说:“这个时候是春季,就没有那种带细毛的冬瓜,要到了秋天打了霜以后才会有带毛的冬瓜。再说带毛的冬瓜是以前的老品种了。”我一听,教材上既然写冬瓜皮上有细毛,就应该是这样,怎么冬瓜还分季节、分品种呢?我又到别的摊上去问,得到的答案都是相同的。这可怎么办呢?难道我只让学生看看茄子吗?不行,我还得去找找。但是我找遍了整个市场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答案。怎么办呢?只好先买个冬瓜让学生观察,然后把没有细毛的原因告诉学生。我回到办公室里,心想,现在不是产冬瓜的季节,冬瓜又换了品种,根本就没有带细毛的冬瓜,教材里却写着冬瓜长有细毛,要是把带细毛的冬瓜换成别的时令蔬菜,那或许更合适。这说明教材里也有不严密的地方。上课时,当学生们发现冬瓜皮上没有细毛该是一种什么情形呀?

  我知道!我知道!

  第二天,第一节就是我的语文课。开始进行得很顺利,当我将冬瓜抱到讲台上让学生观察与茄子的区别时,有的说它们一个大、一个小,一个青一个紫。于是,我请一个学生到前面来仔细观察有“细毛”的冬瓜和柄上长小刺的茄子。杨光上来了,满脸自豪地说:“这个茄子的柄上确实有小刺,这个冬瓜皮是光滑的。”他一说,班上哗然了。我正准备解释冬瓜为什么没有细毛时,就见马宇飞的小手举起来了,说:“我知道,我知道!”我觉得好惊讶,连忙请他站起来,他说:“因为皮上有细毛的话就会扎手,就没人买了,所以卖冬瓜的叔叔就把细毛刮掉了,把它擦得干干净净,就特别漂亮了。”学生心里竟然有这么美好的想法。这时贾雨萧说:“春季的冬瓜是不长毛的。”田国兴又说:“我叔叔告诉我,现在的冬瓜品种就是不长细毛的。”呀!他们竟然把答案说出来了,把我的担忧一下就解决了。别的同学也由衷地把掌声送给了他们,此时,我打心眼儿里高兴。

  我也想写

  当我把冬瓜和茄子的图贴到了黑板两侧时,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我也很高兴。为了让学生都参与进来,我问:“你们谁告诉我,小燕子第一次发现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有的就说:“冬瓜大,茄子小。”“那谁愿意勇敢地将‘大’和‘小’两个字分别写到冬瓜和茄子下面?”学生们一听,顿时来了劲儿,个个将手举得好高。两个学生很骄傲地走上讲台,写下了“大”和“小”两个字,再看看那些没有上台的同学,满脸写着遗憾。我想,机会是太少了,应该让全班同学都动动笔,我就让大家把“大”、“小”两个字写到课本的插图旁边。到了该写第二次、第三次的时候,我发现一向不爱举手的王楚月举起了手,从她的眼神里我看到了“我也想写”。我非常高兴地把她叫了上来。看她写得有模有样,还真不错,于是,全班同学将掌声送给了她。她回到座位后,脸上露出笑容,并坐得直直的,我真为她的进步而高兴。

  咬了一口的西红柿

  这是最后的一个大环节,各个小组拿出自己组带来的两种不同的蔬菜,观察它们之间的差异。我来到赵仕牧所在的.小组,只见他们观察的是一个西红柿和一个西葫芦,蔡治同学拿起了画笔,把不同的外形画出来,这个想法不错。我正想夸夸他,哪知道丁博拿起西红柿咬了一口,说:“我知道西红柿可以生吃,酸酸的,甜甜的,西红柿里面是红的,而且有些小籽儿。而西葫芦是不能生吃的。”她说完,别的同学就笑了,我一看,这怎么成,这个西红柿是用来观察的,不是吃的,怎么能咬了一口呢,我一下就火了,正想批评她。

  忽然又一想,新课程特别关注学生的自我探究、自我体验,她刚才是从品尝味道这个角度才吃的,而且还发现了西红柿内部的“奥秘”。同时她还发现了西红柿和西葫芦在吃的方面有不同之处。于是我改变了主意,请她将品尝的结果告诉同学。然后我对大家说:“咱们班的同学比小燕子观察得还仔细认真,不仅看到它们外形的区别,还能从品尝味道来说出它们的区别,可真棒。”学生们把羡慕的眼光投向了丁博,她却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课后反思

  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课后,我在想,如果我没有在课前去买冬瓜,没有发现现在的冬瓜上是没有细毛的,上课时,再有学生给我提出来,我肯定会批评他的。这就给我一个启示,新教材所涉及的内容老师必须亲自去实践、体会,这也给老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让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还让我明白了,有时候学生的行为并没有按老师的设计意图来进行,老师要善于从中发现潜在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只有积极地引导,让学生不断地积累成功的体验,才能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非常棒的,从而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这节课,学生通过听、看、说,学会了观察事物要认真、仔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4

  孩子们还沉浸于新年节日的浓情之中,学习新课情绪不是很高。本来“燕子”对于我们山区孩子不是什么时候稀罕的动物,对于燕子的各种特征也并不陌生。于是我也没有去花精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几道阅读问题,然后出了燕子图,引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这个环节较有兴趣)学生说的句子较多,有的学生还能用排比的句式说。比如:燕子给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气,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学生的话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法与构思上都比较精巧。比如说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认真读课文,不用讲直到学生熟读成诵,提示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只是在写法上适当点拨,怎样写好拟人句,比喻句?比喻句与拟人比较拉近,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两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维方式,但两者话语层次上的体现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过程。

  拟人则是把比在话语层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说,拟人是比喻在描写层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语交际中,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写物上离开了这一修辞,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它能增加情感信息与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现象,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如: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这里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一树的'樱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又把学生的思维牵回文本,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该句极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有比喻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肢体语言去感悟写法,感悟文本中文笔妙用的好处。前面已讲到过“比喻与拟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写好比喻句?”这是本知识环节要渗透的重点。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比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的写法就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比喻句,这是关键。

  这里我适当拔高教学目标,阐释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在于使话语正确,明析,有时还要使人感动,需要激发听读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对象去联想,以达到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尝其味等听觉,触觉、视觉与味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视觉效果,使听读者有较大的想象,体会的余地。

  从比喻的结构,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连接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像、宛如、仿佛”等。(要强调的是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这样,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大扇子。“把”荷叶“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圆圆的荷叶”比作“磨盘”之类的,这样就令人费解,因为现在磨盘并不常见,然后比喻要贴切。也就是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却又必须有相似之处。如“她长得像妈妈。”这就把两种事物作比了。同时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更要体现正确的思想。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伯阵地。

  上完本课,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视了,好在课后安排了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落到实处的。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也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最适用的方法是“读”。我在本课讲述的知识点较多也偏难。

  总之,我反思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不足。第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三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浸染,不具备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话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在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是得天独厚的。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5

  课文《燕子》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采用以下方法:先出示春天美景图,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把读到的燕子的样子画下来。接着提出:燕子该贴在哪里?这一问题,请大家读书上有关语句,来给燕子找位置,学生找出了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我再相机的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贴好图后,我又提出:画是美的,可我觉得它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学生开始茫然,经过我示范后,学生变的积极主动起来。

  我从让学生画燕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自画,从画图到贴图,再从读文到表演,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阅读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在充满诗意的学习氛围中,在宁静的诗文中,学生透过这个窗口得到了充实和滋养,语感品质如雨后春笋不断上拔。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6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燕子,一说起来,学生就兴致勃勃,都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把学生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上课前,我首先检测学生认字词、朗读课文情况。在检测过程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到位,如个别生字还不认识,课文朗读疙疙瘩瘩,很不流利。理解课文内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得加强教育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三、研读感悟、以读促情

  为了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本。如抓住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机灵、飞行速度快。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丰富想象,写作指导

  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我让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后,模仿课文的写法,尝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学生们有的写小金鱼,有的写小白兔,基本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便是我本课的教学过程,自认为整个过程是比较清晰的,设计也还算合理,因此学生学得还是比较投入的,也算是学有所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在教师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待学习和改进,如果感情更丰富一些,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7

  前段时间听了吴琴华老师执教《燕子专列》第一课时,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有一年春天,从南方飞回北方的燕子经过瑞士,因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燕子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面临死亡的危险。瑞士政府得知这一情况后,呼吁人们寻找冻僵的燕子,并用空调列车将这些获救燕子送到了温暖的地方。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教学中吴琴华老师创设一个个情景,把孩子们带进文本,让他们入情入境地体验课文。整堂课以“爱”为主线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浓浓的人情味。真正实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一、新闻导入,直奔课题。

  吴老师从学生生活中选择话题直奔课题,首先出示新闻图片:雪停了,交通自然也在慢慢恢复。今天凌晨,这场雪灾中的第一辆湖北农民工专列K398次列车,从福建泉州出发,经过27个小时的运行后,满载着湖北省的几百名农民工到达了汉口火车站,归心似箭的农民工终于回到了家乡。吴老师以年前那家喻户晓的因雪灾大量旅客滞留车站,政府为农民工增开专列,送他们回乡过年的感动场面,让学生明白“专列”的意思。然后老师导语引出燕子专列,质疑入文。

  二、读悟句子,直面燕子。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吴老师顺学而导,书上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出示文字:当地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几乎所有昆虫都被冻死了。燕子经过长途跋涉,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吴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燕子遇到的麻烦:冷、饿、累,简单了解冒号的用法,并随文理解词语“气温骤降”、“长途跋涉”、“饥寒交迫”、“濒临死亡”。播放CAI、音乐,充分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风雪漫天,燕子在风雪中拼命挣扎的情境中,让学生谈此时此刻燕子的心里想着什么,盼着什么?学生们又一次展开想象。这样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通过多次不同层次地朗读,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和分析。

  三、想象说话,升华情感。

  在理解“长途跋涉”一词时,吴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她问:请想象一下,长途跋涉的燕子可能飞过哪里?

  生1:飞过了高山峻岭。

  生2:炎炎沙漠。

  生3:峡谷。

  师:高深的峡谷。

  生4:飞过了未解冻的小河。

  生5:飞过了无边无际的大海。

  师:长途跋涉的燕子经历了千难万险,飞越了千山万水。多么艰辛的燕子啊!你再来读这句话的时候,肯定对“长途跋涉”更有感受了。

  指名读。

  生1读,师:飞得真辛苦呀!

  生2读,师:飞得路真长呀!

  师板书:累

  生齐读。

  当学生们学到这时,老师说这就叫——未等老师说完,学生紧接着说——长途跋涉。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引导过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这样的理解,水到渠成。

  四、写话练习,感悟挚爱。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只有读中有写,写中有读,以读带写,以写促读,在读写结合中,才能提高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教学瑞士政府呼吁时,吴老师很自然地过渡,面对燕子遇到这样的麻烦,瑞士政府十分重视,呼吁人们出来救助燕子。请你想象一下。他们通过广播、电视会怎样呼吁?假如你就是广播员你会怎样呼吁?请你写下来。学生们纷纷动笔,不一会儿精彩片断纷纷亮相。孩子们以播音员、电视主持人的身份,热情洋溢且激动万分地向人们呼吁倡议:

  生1:在大雪里,成千上万只燕子随时会被风雪无情地夺走性命!你们快行动起来吧!

  生2:居民们,让我们伸出自己的.手,去拯救那些濒临死亡的燕子吧!

  生3:燕子也是有生命的呀!这些燕子正面临着死亡,请你们帮一下燕子,把燕子从冰冷的地上救出来,把它从死神的手里拯救出来。请你献出一点爱心吧!

  生4:小燕子是多么的可爱,可如今它们却濒临死亡。大家快行动起来,去拯救那些小燕子吧!

  生5:欧洲瑞士的人民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把燕子送到火车站。不要因为寒冷,而蜷缩在家里。假如你是一只正躺在茫茫雪海中的奄奄一息的燕子,想想,你会怎样?

  救救燕子吧!不同的话语表达了同样的心境,甚至于有的孩子并不是呼吁,而是告诉人们这世上如果没有了燕子,春天就不美丽了,生态的平衡将会遭到破坏,害虫将无法消灭……孩子们的表现真棒!这的教学将孩子们对燕子的爱上升到了环境保护的层次,真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种精神影响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而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8

  昨天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9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凑成光彩夺目的春天来临时,燕子从南方飞来的情景。这些活泼可爱的小燕子,有的从稻田上飞到了柳枝间,有的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有的则停在远处的电线上歇息,它们给早春的湖光山色增添了生机,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在文中,作者既描绘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又赞美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表达了对小燕子和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热爱之情。

  学习本课,一是要让学生了解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孩子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二是要学习本文展开丰富想象及生动比喻的表达方法,为孩子今后自己仿写小动物打下扎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尝试: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特色,一边播放歌曲《小燕子》,一边出示燕子各种各样的姿态,有飞行的,有停歇的,有嬉戏的.,有自娱自乐的……然后让孩子说说自己所了解的燕子是怎样的?孩子们一听到我说让他们自己说说燕子时,表现得都很兴奋。有的从外形上来描绘,有的从飞行上来叙述,有的从特征上来讲解,有的则以故事的形式来展示……一时间,课堂成了孩子们展现自我的舞台,他们畅所欲言,兴趣盎然。而后,我出示课题,告诉孩子们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燕子》一文。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看得出孩子们的目光中满是期待。

  二、课堂检测,铺垫学文

  为更好地学习课文,我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从抽读词语,到形近字比较组词,到量词、形容词填空联系,进展迅速而且顺利。由此可见,孩子们对课文已比较熟悉。紧接着,我让孩子轮流着分节读课文,并试着一起商量着来说说每一小节在告诉我们什么。不知不觉中,孩子们和我一起梳理了课文内容。按照课文的顺序概括为“燕子的外形活泼机灵,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燕子的飞行轻快灵活,燕子的休息悠闲自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在字词教学中我忽视了易错生字的强调学习,后来在听写时发现了很多错误。我恍然大悟,原来三年级的孩子正处在低高段衔接之际,对字词的学习还是应该继续强调的。

  三、抓住重点,合作交流

  1、燕子的外形孩子们学习起来相对省力,通过朗读和体会就可以完成。难点是要搞清楚“凑”字的作用,它传神地写出了小燕子的活泼机灵。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缺少了谁都不行,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由此,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与传神。

  2、燕子的飞行一节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朗读,然后交流读后的感受。孩子们不难说出燕子飞行速度很快这一点。接着我让孩子们找一找自己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闭上眼睛听朗读,想一想,你的脑海中出现了哪些燕子飞行的样子?通过想像,孩子们的脑海中不但出现了书中所写的飞行姿态,也有书中所没有的`各种各样的飞行姿态,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增添了学习的兴趣。

  3、燕子的休息一节教学时,我同样采用先朗读再体会的方法。读后思考,在写燕子休息时,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表现?孩子么马上就能说出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紧接着,让孩子们说一说这些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解决了比喻句以后,再次让孩子们体会用词的准确,抓住“几痕细线”一句,追问:为什么是“几痕细线”,而不是“几根细线”或“几条细线”?从讨论中引出,“痕”字说明电线离我们很远,似看得见又似看不见,有若隐若现之感。此处的教学既为孩子们日后写作时要注意用词的准确作了提醒,也为写作可以采用比喻的手法作了提示。

  4、写春天的生机勃勃则抓住第二小节加以理解。孩子们在朗读后,就让他们思考:这儿写春天的生机勃勃是抓住了哪些景物来体现的,它们各有什么特点?“赶集似的聚拢来是怎样一个场景?拟人化地写出了春天的什么?讨论后孩子们马上就明白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色是由细雨、微风、柳丝、草、叶、花组成的,小燕子的到来更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让原本静态的描写变得活跃起来,有趣起来。在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孩子们的独立阅读与分析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和他们一起理解了“赶集”的意思,体会到了春天的有趣。

  四、小结写法,活学活用

  两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注重让孩子通过想像来理解文本,有“赶集”的想像,有飞行姿势的想像,有休息样子的想像。这些想像不仅为理解文本起到了作用,也为孩子们今后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教学完课文内容后,我让孩子自己来说说作者写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在写燕子时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并提醒孩子这些方法在今后写作中可以模仿。课外,我还让孩子们学习课文的写法自己写了篇小动物的作文,效果不错。孩子们知道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小动物了,虽然写得并不具体生动,但至少他们有这样的意识了,还是替他们高兴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设计的科学合理是我追求的目标;教学方法的生动有趣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学语言的凝练,精准,富有感召力、吸引力是我实践的初衷。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0

  《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他把燕子写神了,文中用的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先整体写羽毛,再写前部翅膀,然后写后部尾巴,这是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三个词语准确地描绘了每一方面的特点,是“活泼机灵”的具体体现。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味出“吹拂”、“洒落”写出了春风、春雨的柔和,“烂漫无比”表达了春天里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在细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我问同学们作者把什么比作五线谱,把什么比作音符,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段话写的非常生动、形像,表达作者对春天和小燕子的喜爱与赞美。

  通过这篇文章学习,我让同学们学习作者写作的特色,但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我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1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感受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再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文《燕子》。让孩子初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当孩子对活泼机灵的燕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后,再把学生带入光彩夺目的春天里。让学生感受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捷。

  本次课堂的'设计,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孩子的认识规律,很多地方似蜻蜓点水般,没有更深入的挖掘。问题较为琐碎,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孩子的朗读。导致课堂较为沉闷,孩子积极性不高。

  经过几次试教的收获,以及诸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新的领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要有更深入的挖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向大众化,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搭梯子,让孩子体验由易到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全文的设计要以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2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1、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朗读是中年级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同时抓重点词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

  “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

  “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为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深刻理解,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斜”、“掠过”的切身体会,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2、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3

  上完本课,我很高兴学生不仅兴趣十足,更重要的是本人认为学生确实学有所获。哪个孩子的脸上不是喜气洋洋的,他们感到轻松乐学。我回忆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从“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上来说,本人是严重违反了年段目标。因为三年级学生,本人提前学写信了,而且是特的认真对待了。理由就是我在课前认真研究了本课的特点。这篇文章是用倒叙的办法去组织的文本结构的,在加上本组课文都是围绕“环保专题”来安排的,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人文生存的教育引导,要达到如情如义的境地那是不容易的。如果说按照常规教学程序,难以达到学生能真正理解文本内容。

  本人在设想上,要是能以记者的身份或是书信的方式脱颖突破难点,或许效果真不错的。于是,课前我破例教了学生学写书信。但在讲述的过程中,本人并没有过多的去阐述什么书信属于应用文之类的文学常识,只是以一种固定的格调或是格式把人物记事活跃于纸上的一种形式,这样学生并不产生陌生感,反而有兴趣。不过在实践的过程中,我非常地认真,也是严格要求的,实实在在地动笔练习了,效果非常好。我用最熟悉的人或事把学生引进自己的教学区域。比如,我让学生把自己想对妈妈说话,无论是好事,坏事等。都可以用书信的方式写出来,学生可有劲儿了,近十分钟的沉默,教室里一幅幅小深沉的小脸蛋,有女孩子几个孩子两手托着下巴,凝视着窗外,最突出的是一个叫卢洋的小男孩儿,只见他脸蛋上还挂着泪珠了,学生都在笑他呢!我特别关注了这一幕,走近孩子,他告诉我,因为妈妈错打了他,还告诉我那件事的经过,完全是妈妈无礼,“屈打成招”。说着说着还真的哭起来了。我借机让学生把自己的心里的委屈倾注于纸上,给妈妈写封信。

  此时,教室里沉浸于一片写作的场景,一支支小笔头不停地动荡着,下课的铃声并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回到家,我认真批改着学生的作文,没有一个学生的格式不正确,内容真诚,语言朴实,写作面也较广。有的告诉妈妈学校里所发生的喜怒哀乐,有的把自己第一次受表扬的感觉告诉妈妈,有的是对妈妈的为人方面作了建议,希望得到妈妈的理解。比如,夏年杰是个女孩儿,她写到:“妈妈,昨天您冤枉我了。因为我有难题,老师讲课时我记不下笔记。放学了,老师陪着我,耐心地教我,直到我听懂为止,做完为止。其实老师还是最后走呢,可妈妈,您在楼下骂我,说我们班还在干什么?妈妈,您知道吗?我生怕老师听到您的话,就故意和老师大声说话,其实老师什么都听见了。妈妈,您骂我没关系,您伤了老师的心……”

  今天在上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回忆了书信的格式,然后设立了激趣的`交流,板书课题,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与问题。学生的问题提得真好,步步拉近文本。比如:燕子有翅膀为什么时候还用专列送呢?“专列”是什么意思?燕子要到哪里去呢?……这些问题已经把学生的兴趣激起了。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自主学习字词。自始至终本人就只设了一问:如果你就是其中的一只燕子,你安全地到达了南方,你会对帮助过你的人们说些什么时候,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讨论热烈,很快举手的不少。有的说给人类朋友们写封信,告诉他们自己平安到达了目的地,以此表示感谢……

  本人借机满足了学生兴趣,掏出本儿替燕子给瑞士政府的居们们或者是给人类的朋友写封感谢信。学生表现非常好,我巡视了,不会写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且在身份与人物语言上合理,字数也不少,哪个孩子都是非颠倒300字以上,信的内容能将文中故事情节用人物的行动表述得很清楚。其中还有一个较为能干的学生,是以“燕子记者”的身份写的,感情真诚,符合人物身份,记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明晰,我也安排了习作练习“写一件事,自拟题目,用倒叙的办法学着写写。”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4

  《燕子过海》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朝着目的地不停地飞行的故事。 课文采用叙事、抒情相结合,语气时而平缓亲切、时而低沉、时而激扬,记叙了小小的燕子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小燕子勇敢顽强的精神,流露了对小燕子的无限怜惜、敬佩之情。

  这堂课我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多读课文,多探究语言,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强语感,深入感悟、体验。小学生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因此我还借助了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助想象、理解。

  课文的语言是相当优美的,作者写大海是“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等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本课的教学着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来体会燕子的辛苦艰难和感受燕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交流与指导,每一句都读得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试着把重点词读好,读出味,如“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落”字,“伏在甲板上休息”的“伏”字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就是对燕子“十分疲倦“的最好理解。理解“疲倦”一词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小燕子极累状:如趴在桌子上,学学小燕子飞翔来深入体会燕子的疲劳。最后,让学生坚持挥动手臂一分钟,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疲倦”。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然语气、语调中能体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要做到抑扬顿挫,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能从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因此,在设计课时,还应考虑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5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观的觉醒。过去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牵着学生走”,使得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接受知识。

  请看一则《燕子》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有三句话,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像曲谱?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图片)课文中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是指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初看,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配合十分默契。细一想,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中学习,接受知识,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没有真正发展智力,更没有培养语文能力。

  其实语文能力不是教会的,是通过活动、实践自己学会的。因此,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再者,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有益于思路的拓展。

  所以,语文课上必须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拓展其思路,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01-19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篇01-19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篇)01-1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01-25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01-25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01-19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合集15篇01-25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