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1-19 12:10:4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篇)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

  课文《燕子》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在本课教学的时候,我采用以下方法:先出示春天美景图,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然后把读到的燕子的样子画下来。接着提出:燕子该贴在哪里?这一问题,请大家读书上有关语句,来给燕子找位置,学生找出了天空中、稻田上、柳树下、湖面上、电线上,我再相机的指导学生读好有关句子。贴好图后,我又提出:画是美的`,可我觉得它是一幅没有生命的画,而文章写的是活生生的小燕子,我们也让画动起来好吗?学生开始茫然,经过我示范后,学生变的积极主动起来。

  我从让学生画燕子入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组织学生自读自画,从画图到贴图,再从读文到表演,学生都表现得非常积极,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平等参与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阅读教学的实践性,通过学生的角色表演,来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让语文阅读教学更有效。

  在充满诗意的学习氛围中,在宁静的诗文中,学生透过这个窗口得到了充实和滋养,语感品质如雨后春笋不断上拔。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2

  《燕子》这篇课文写的是在桃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学习本课,一是让学生了解“赶集似的聚拢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和活泼可爱,激发学对充满活力的春天的向往和热爱的感情;二是学习作者细致观察、丰富的想象及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燕子,一说起来,学生就兴致勃勃,都非常喜欢。因此课前,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春光美,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把学生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二、检查预习,了解学情

  上课前,我首先检测学生认字词、朗读课文情况。在检测过程中,我发现有少部分学生的课前预习不到位,如个别生字还不认识,课文朗读疙疙瘩瘩,很不流利。理解课文内容是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的.,因此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还得加强教育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三、研读感悟、以读促情

  为了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读为主,以读促感。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文本。如抓住第一和第三自然段,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到小燕子的活泼机灵、飞行速度快。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学生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四、丰富想象,写作指导

  结合课堂作业本上的小练笔,我让学生在学习第一自然段之后,模仿课文的写法,尝试描写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学生们有的写小金鱼,有的写小白兔,基本能抓住动物的主要特点。

  以上便是我本课的教学过程,自认为整个过程是比较清晰的,设计也还算合理,因此学生学得还是比较投入的,也算是学有所得,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但是在教师语言表达方面,还是有待学习和改进,如果感情更丰富一些,相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3

  《燕子》是第十册语文第一篇课文,是郑振铎笔下的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的短小精悍的文章。为了留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也希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在这篇文章的设计中下了一番功夫。

  首先,我要他们唱一首描写春天的歌。《找春天》、《小燕子》等优美动听的歌曲将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激发起来了,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出了课题。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这里,我围绕文章的中心,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始,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曲开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春天的话题,为后文的学习做了较好的铺垫。

  然后,我请同学思考: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这篇文章?为什么?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说理由,师适时点拨。学生边读边说理由,将生硬的品读词句转化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好强好胜的心理,富于挑战的心里,避免了生硬的说教,在暗暗的比赛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了起来,自然而然地学习课文。

  当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时,当学到“光彩夺目的春天”时,我先请同学说说有关春天的词语,这时,“五彩缤纷”、“桃红柳绿”、“春意盎然”、“春雨绵绵”等等词语,一下子涌入学生的.眼前,然后请同学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春天的花、草、树木。这样的设计化难为易,丰富了学生的表象,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又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并且潜移默化地教给了学生积累词汇的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

  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采用换字法帮助学生理解、品味作者语言的魅力。我先问:“几痕细线”是什么意思?换为“几根电线”行不行?从而教育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尽量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写景物,表达自己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最后我请四个朗读的好的同学到讲台上来当领队,其余的在下面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的设计,让接受能力强的同学带动全班同学进入角色,将文章的美尽情表达出来。

  结果,有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优美的文章《燕子》,文章通过描写小燕子的外形、飞行、停息时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之情,更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热爱之情。我想:这篇文章还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但有的人依旧不听任何劝告,一个“钱”字支配着他们的良心。在此,我代表大自然向人类呼吁:人类,醒悟吧!保护生态平衡,爱护大自然。不要让大自然再承受痛苦,不要再让大自然面临毁灭,不要让动物承受生离死别的痛苦。让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灵都自由自在地生活,让我们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恩赐给我们的礼物吧!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4

  《燕子》是一篇老课文,在选入三年级教材时略有改动。例如原有教材是“微风吹拂着才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在选入本册教材时改成了“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着黄色的嫩叶的柳丝”等,这样的改动,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也有利于我们的教学。在此提请大家注意。

  因为是老课文,相信大家对内容比较熟悉。又因为是一篇文质优美的老课文,拿《燕子》作课的公开教学比较多,所以相信大家对《燕子》的教学案例也了解颇多。在此,对《燕子》的教学不再展开,就讲要点:“如何突破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感受燕子的快乐”。先请大家看一则案例:

  师:小燕子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回到了它向往中的南方,它一定非常──(高兴)。

  师:你从哪里看出了小燕子的快乐?

  生:小燕子高兴地玩起来呢!你看“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

  师:真的啊,就像你到了儿童公园,一会儿跑到这边,一会儿又跑到那边,兴奋极了。

  生:小燕子像我一样顽皮,“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我知道它是故意的。

  师:你喜欢这些小燕子吗?让我们从你的朗读中听出你的喜欢。

  没有过多的'硬棒棒的字词的讲解,而是从温暖的感受入手,运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来体味小燕子的快乐,这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5

  翻开了第一组课文,我们闻着淡淡的墨香,走进迷人的大自然,我们的头脑中不禁想到了那青翠的温柔的山峦,想到了那丁冬欢笑的小溪,想到了那枝叶繁茂的森林,想到了花红柳绿、草长莺飞,所以读起这样的文章来,心情都是那种明朗的,舒适的。在这组课文里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了描写春天的词,诗句,散文,在这些明丽温婉的语句中我们徜徉流连,我们心醉神迷。

  学习了《燕子》一课,我们南方的.孩子对燕子是有一种偏爱的,读着文章,那种喜爱之情是写在了他们脸上的,读到描写燕子的外形,孩子们对于作者这种活泼的语言很喜欢。于是,我就提议咱也仿照这种活泼的写法来写写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或者是小鸟。笔尖沙沙中,孩子们活泼的语言就流淌出来。

  一身雪白柔软的绒毛,一对红宝石般的眼睛,加上一条毛茸茸的小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白兔。

  一身金闪闪的鳞片,一对圆鼓鼓的大眼睛,加上一把扇子似的尾巴,凑成了机灵可爱的小金鱼。

  一身黑白相间的大衣,一对黑黑的眼圈,加上四条笨重的腿,凑成了憨厚可爱的大熊猫。

  在体会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中掠过这一句的“掠”时,孩子们不仅体会到了燕子在空中飞的轻快,还感觉出这个词语体现除了燕子飞的身姿很美,还感觉燕子在飞的时候心情是那么的欢快,它也爱春天。我就感觉到孩子的思维是那么的灵动,他们的体验感受闪烁着人性的光环。这种感觉真好!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6

  孩子们还沉浸于新年节日的浓情之中,学习新课情绪不是很高。本来“燕子”对于我们山区孩子不是什么时候稀罕的动物,对于燕子的各种特征也并不陌生。于是我也没有去花精力激发学生兴趣,也是淡淡的出了几道阅读问题,然后出了燕子图,引导学生把燕子和春天的景色联系起来观察,展开想象感受春天的美,体会燕子给春天带来了什么,让学生说说。(这个环节较有兴趣)学生说的句子较多,有的学生还能用排比的句式说。比如:燕子给春天增添了色彩,增添了喜气,增添了希望……我接着学生的话题归纳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在写法与构思上都比较精巧。比如说拟人与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读者面前。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去认真读课文,不用讲直到学生熟读成诵,提示学生用已有的阅读方法边读边勾画批注,只是在写法上适当点拨,怎样写好拟人句,比喻句?比喻句与拟人比较拉近,也就是在思维的层次上,两者都具共性,都使用喻化的思维方式,但两者话语层次上的体现方式不同,比喻突出比的过程。

  拟人则是把比在话语层面上直接延伸,可以说,拟人是比喻在描写层面上的延伸。在物、物或言语交际中,拟人是常用的修辞方法。如果在写物上离开了这一修辞,想表达的思想情感,就难以得到升华它能增加情感信息与美感信息,把事物人格化,把人所具有的一些生命的现象,赋予了无生命的事物。如: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这里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一树的樱花,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又把学生的思维牵回文本,如“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该句极生动,形象地将春天展现在读者眼前。文中还有比喻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用上肢体语言去感悟写法,感悟文本中文笔妙用的好处。前面已讲到过“比喻与拟人都有其共性。”“如何写好比喻句?”这是本知识环节要渗透的重点。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相似的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比作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本课就运用了恰当的比喻句。比如:把“电线”比作“五线谱”把“停着的燕子”比作“音符”这样的写法就自然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怎样引导学生写好比喻句,这是关键。

  这里我适当拔高教学目标,阐释文段中比喻的效果。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修辞不仅在于使话语正确,明析,有时还要使人感动,需要激发听读者的情感,促使文本对象去联想,以达到使人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尝其味等听觉,触觉、视觉与味觉等多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其目的是要把抽象的意思形象化,增加视觉效果,使听读者有较大的想象,体会的余地。

  从比喻的结构,一般被比的事物叫“本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叫“喻体”,连接词叫“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如、像、宛如、仿佛”等。(要强调的是比喻时一定要用人们非常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如果不这样,就达不到比喻的目的`。如“圆圆的荷叶像一把大扇子。“把”荷叶“比作”扇子“就容易理解了。要是用”圆圆的荷叶”比作“磨盘”之类的,这样就令人费解,因为现在磨盘并不常见,然后比喻要贴切。也就是比喻的两种事物之间必须是根本不同的,却又必须有相似之处。如“她长得像妈妈。”这就把两种事物作比了。同时比喻要新颖,独特,不落俗套更要体现正确的思想。如:战士们像猛虎一样冲向敌人伯阵地。

  上完本课,有很多不足。比如,句子的理解我是忽视了,好在课后安排了练笔写一种自己喜欢的动物,这是落到实处的。本文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也倾注了作者对春天的深深的热爱之情。这样的文章最适用的方法是“读”。我在本课讲述的知识点较多也偏难。

  总之,我反思了自己对本课的教学不足。第一是忽视了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第二是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第三忽视了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层次的浸染,不具备文本的感染性。用魏先生的话说:感染和熏陶学生心灵所能起的塑造作用要比说教在得多,而语文课所具备的感染熏陶是得天独厚的。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7

  《燕子过海》这篇课文主要,描写了一群从北方飞往南方过冬的燕子,不畏艰难困苦,顽强地朝着目的地不停地飞行的故事。 课文采用叙事、抒情相结合,语气时而平缓亲切、时而低沉、时而激扬,记叙了小小的燕子为了从寒冷的北方回到温暖的南方,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不分昼夜地飞行而不惜献出生命的感人情景,赞美了小燕子勇敢顽强的精神,流露了对小燕子的无限怜惜、敬佩之情。

  这堂课我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多读课文,多探究语言,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教学时,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加强语感,深入感悟、体验。小学生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感染而产生共鸣,因此我还借助了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助想象、理解。

  课文的语言是相当优美的,作者写大海是“天连水,水连天,望也望不到边”;通过“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般地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有的燕子又起飞了,有的却在甲板上再也飞不起来了”等句子,形象地写出了燕子过海的辛苦艰难。本课的教学着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演一演来体会燕子的辛苦艰难和感受燕子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让学生在自己练习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的交流与指导,每一句都读得入情入境。指导学生要抓住其中的重点词,试着把重点词读好,读出味,如“像雨点一样落下来”的“落”字,“伏在甲板上休息”的“伏”字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就是对燕子“十分疲倦“的'最好理解。理解“疲倦”一词时,让学生扮演角色,表演小燕子极累状:如趴在桌子上,学学小燕子飞翔来深入体会燕子的疲劳。最后,让学生坚持挥动手臂一分钟,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疲倦”。

   不足之处是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然语气、语调中能体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但是要做到抑扬顿挫,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大部分学生能从情感体验出发去理解、感知课文的内容。但是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并没有真正理解课文,因此,在设计课时,还应考虑这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发挥更好的效果。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8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由此看来,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得这些生活经历有限、生活感受粗浅的低年级学生,不仅眼里有语言文字,还有相对应的形象画面,“符号”对应了“形象”,“形象”又激起了“情感”。

  1、品味燕子的动态美。

  朗读是中年级最经常最重要的学习形式。同时抓重点词是品味课文内涵的有效方法之一。课文第三自然段作者通过“斜、掠、沾”等几个动词十分准确传神地写出了燕子优美的飞行姿态。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这几个动词反复咀嚼体会,感悟燕子飞行时的优美姿态。

  首先,我让学生细读课文,感知这一自然段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回到课文中去,找出有关的句子慢慢品读,看看能体会到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把“斜、掠、沾”板书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品词。

  “斜”字写出了燕子飞行时的什么?

  “掠过”在字典里是怎么解释的?轻声读读句子,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从“斜着”、“掠过”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为加深对课文描写的深刻理解,我请学生谈谈自己对“斜”、“掠过”的切身体会,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细读想象,学生领悟到了燕子斜着身子飞掠的优美姿态。)那么“沾”这里应作什么讲?能换个词吗?(碰、撞)那作者为什么不用“碰”、“撞”而要用“沾”字呢?(通过比较、品味,学生感悟到了“沾”字十分准确地写出了燕子飞行之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确,同时学生在咬文嚼字的过程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燕子飞行时姿态的优美。)学生领悟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增加领悟的效果。

  2、运用想象,欣赏燕子的静态美

  运用想象可以使文中描述的事物在脑海中形成具体的表象,这是感悟课文内涵的重要方法之一。

  课文第四自然段描写了燕子歇息时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画面。文中把燕子落在电线杆上歇息的情景比喻成五线谱,学生较难理解。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说说燕子飞倦了怎样休息?启发学生想象:对照一下插图,再闭上眼想象,远远地看去,落在电线杆上的燕子变成了什么?那几根电线呢?书上哪个词表示出了看不清楚?我随手在画上添了几根线,把学生画的.小黑点连成了一组五线谱。问:“这像什么?几只燕子变成什么了?”仔细读读句子,品味一下,联系刚才想到的,又能体会到什么?再闭上眼睛,把烂漫无比的春天和燕子歇息时的情景联系起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通过想象,学生不仅感悟到了燕子歇息时的静态美,而且领悟到了活泼可爱的燕子与春天景色互相映衬的美丽意境,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欣赏与鉴别的能力,而这也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根据教材和学科的特点,这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精美的画面和恰当的音乐,加深了对课文描写的意境的直观感受,比如,青草、柳叶、鲜花、小溪流水、青山绿水、燕子、蝴蝶等,让学生体会到春天的特征和美丽。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9

  昨天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在授课的过程中我就注重了这一个“爱”。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背诵第一课《燕子》中的第二段,感受燕子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是多么快乐,在让学生进入课文,本课中的燕子遇到了什么困难?让他们的心一下子为燕子的遭遇而调动着,为燕子的遭遇困难而着急着,而我也注重了每个环节导入语的设计,希望学生在充满感情的导语的引领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又可以有舒服自然的感觉。而大部分学生也非常的配合,一堂课下来基本理解的透彻了,在朗读方面都能体会到他们真的是进入了课文,被人们的爱感动了。但还有些同学在槛上我也感觉他很活跃回答问题也很正确,可为什么一做作业就不行了,是不理解吗?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0

  作家笔下的燕子 同样写动物,作家就是作家,总会有独到的眼光。 课文一开始——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活泼机灵的.小燕子形象。仔细品品,这段文字不仅语言精练,而且,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描写得特别传神。教学中,我让孩子们也来当一回小作家,抓住一种动物,仿照文中的叙述方式,来说一说它的外形热点。旨在习得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小节,为什么要写呢?明明是写小燕子,可是却偏偏要写烂漫无比的春光。

  细细品味,把小燕子置身于这样一个美好的意境中,才更显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呀!作者不会无缘无故写景。这一小节中,还有不少字眼,值得细读慢品。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受,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就展现在了眼前。 第三、四自然段,燕子的活动和休息,一动一静,燕子的活动,两种姿态,“斜着身子在天空中了掠过,唧的一声,已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那边的柳树下了。”飞行之快。还有一种“横掠过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多么轻巧。 教学中,让孩子们静思默想,说说自己的感受,描绘脑海中浮现的画面,读读品品中,燕子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中活泼机灵起来。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1

  如今的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怎么写”,这自然有其道理。撇开对于人文性的熏陶,课文原本还有其另一重要的功能,它应该是学生学习表达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教师课堂上如能从“怎么写”入手,对于学生学习表达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以此文为例,我想说说我的粗浅的想法和做法。一、从全文入手,观文之结构。

  初读课文时,先请学生用一个词或短语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初步了解这篇文章,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先从外形入手,而后看其动,观其静,将燕子的活泼机灵尽显于读着眼前。知道作者是这么行文的,并不是最终的目标,我们还应然学生明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行文,如若将此三节内容互颠顺序是否可行?学生在讨论与交流之间逐渐清晰,我们接触一动物,首先看到的总是外在的形象,而后才会进一步去观察,了解它们的活动特点,看他们动静之间的变化,此时的了解便逐渐深入了。二、从段落入手,观文之细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对于燕子外形的描写,作者先分后总,用简短而有力的语言描写了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并总结了它给人留下的特点“活泼机灵”。在学习时,除了了解作者如何来写小燕子的外形,以及构段的方式外,我还设计了问题,请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不将小燕子的`其他各部分一一描述清楚,这样,我们眼前的小燕子不是更清晰了吗?我甚至还学着作者的样开始描述燕子身子的其他部位。学生边听边思考着,他们很快就向我提出了质疑,这样写太啰嗦了,反而把本来描写得很精彩的燕子的羽毛、翅膀和尾巴的特点冲淡了。也由此,他们得出结论,描写动物的外形不是面面俱到就是好,抓住有特点的地方写出特色来才是关键。到此,他们又学会了一招表达的方法。三、从字词入手,观文之精妙。

  在学习课文三、四两个小节时,我主要通过学生对段落中几个用得极为精妙的字词的品读,让他们不仅享受了精到的文字的魅力,也让他们品悟到,用词的准确,就能使文章的语言鲜活起来。

  这一目的的达成,我是通过类似于这样的问题来完成的,“作者眼里的燕子是那样的活泼机灵,我们再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描写燕子飞行时的情景把这特点写出来的。”而后请学生圈圈画画,感受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学生的品读真不可小觑,他们能从“掠过”“‘唧’的一声”“沾”等感受燕子飞行时快而轻巧,十分机灵。他们甚至还试着换成另外的词,进行着对比。相信,长此以往地这样做,在反复的品读与比较中,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就会越来越高。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2

  《燕子专列》这篇课文进述的是和燕子有关的一个感人的故事。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

  在执教这一课后,我感受颇深,紧紧抓住人们对燕子的关爱这条主线来贯穿全文,从“上级呼吁、居民寻找、贝蒂拯救燕子”这三个情节入手,引导学生去感悟人们所奉献的那份爱。在这一环节上,我抓住三处重点句子,让学生细细品味,并有感情地朗读,从中体会人物对动物的博大爱心。如在教学“居民寻找燕子”这个情节中,我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陡峭的春寒,顶着漫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再引导学生从中找出重点词语:“纷纷、冒着、顶着、踏着、四处”,从中体会人们得知燕子的危险情况后内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们不畏恶劣天气拯救燕子的高贵品质。

  贝蒂拯救燕子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引导他们想象说话“小贝蒂在哪儿发现了燕子?她会怎么做、怎么说呢?”由于有了上面的情感铺垫,学生说得很投入。梁安琪说:“小贝蒂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她一边走一边仔细寻找,连树下的草丛里也不放过。当她的手被荆棘划破时,小贝蒂一点儿也不在乎;当她不小心滑倒时,小贝蒂顾不上身上的疼痛,她心里想的就是赶快去拯救这些可爱的燕子。不久,贝蒂在雪堆里找到了一只冻僵的燕子,她兴奋不已,将燕子捧在手里,用手里的热气温暖它冰凉的身体。”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3

  燕子这篇课文短小精悍,作者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燕子的特点和充满生机的春天的美丽。全文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明快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是这篇课文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感受春回大地、万物更新的.景象。再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课文《燕子》。让孩子初读课文,感受燕子的“活泼机灵”。当孩子对活泼机灵的燕子有了更深刻的印象后,再把学生带入光彩夺目的春天里。让学生感受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捷。

  本次课堂的设计,更注重形式上的创新,而忽略了孩子的认识规律,很多地方似蜻蜓点水般,没有更深入的挖掘。问题较为琐碎,老师的讲授代替了孩子的朗读。导致课堂较为沉闷,孩子积极性不高。

  经过几次试教的收获,以及诸位老师给我提出的宝贵建议,让我对以后的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新的领悟。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首先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的语言文字要有更深入的挖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要面向大众化,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给学生搭梯子,让孩子体验由易到难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全文的设计要以朗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整体把握全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境,通过这种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朗读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情感。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4

  德国现代教育家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或接纳已有的东西,而是要从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这也是人作为个体的创造力、生命感、价值观的觉醒。过去应试教育常常以一味地灌输知识为主体,“牵着学生走”,使得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被动学习,接受知识。

  请看一则《燕子》教学片段:

  师:现在请大家读第四小节,这小节有几句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这一小节有三句话,主要写燕子停在电线上。

  师:对,主要写了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这种样子课文中说像什么?

  生: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师:为什么说像曲谱?知道什么叫曲谱吗?

  生:就是歌曲的谱。

  师:歌曲有两种谱,一种叫“简谱”,一种叫“五线谱”。(出示图片)课文中的曲谱应该是哪一种?

  生(齐):是五线谱。

  师:对。燕子停在电线上休息为什么会像五线谱?我们先来理解“嫩蓝的天空”。什么叫“嫩蓝”?

  生:嫩蓝就是蓝得很淡。

  师:很好,因为远远望去,天空是淡蓝的。这“几痕细线”又是什么?为什么用“痕”而不用“根”?

  生:“几痕细线”是指电线,“痕”就是很细,因为远远望去看不清。

  师: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什么?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什么?

  生:这“细线”就像五线谱上的五条线,停在细线上的燕子又像五线谱上的……

  师:音符,说得真好。燕子正准备演奏一首歌颂美好春天的曲子呢!

  初看,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配合十分默契。细一想,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是在教师设定的框架中学习,接受知识,受思维定势的束缚,没有真正发展智力,更没有培养语文能力。

  其实语文能力不是教会的,是通过活动、实践自己学会的`。因此,语文课上,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自身与教材的亲密接触。再者,课堂上学生个体间的交流有益于思路的拓展。

  所以,语文课上必须打破“以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给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尽情地诵读、玩味、揣摩,拓展其思路,表现自己的才能和个性。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

  《燕子》是一篇散文。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和燕子的喜爱之情。

  《燕子》这篇文章不仅词好,更重要的,那燕子被作者写“神”了。他把燕子写神了,文中用的那些词来自于平时的阅读积累,来自于不断地观察,来自于多层面的感受,少了这些,怎么可能有这篇美文?

  读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细细去品味“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这就是活泼机灵的小燕子。”两句,引导学生明白,作者先整体写羽毛,再写前部翅膀,然后写后部尾巴,这是整体到部分,从前到后部,条理非常清晰。“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三个词语准确地描绘了每一方面的特点,是“活泼机灵”的具体体现。

  教学第二自然段时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品味出“吹拂”、“洒落”写出了春风、春雨的柔和,“烂漫无比”表达了春天里万物萌发,颜色鲜明美丽,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在细读最后一自然段时,我问同学们作者把什么比作五线谱,把什么比作音符,同学们说的非常好,这段话写的非常生动、形像,表达作者对春天和小燕子的喜爱与赞美。

  通过这篇文章学习,我让同学们学习作者写作的特色,但而对于好多学生来说,许多可爱的动物,同样不能变成文字。这是一种熟视无睹。我告诉学生不要熟视无睹,虽然我们暂时做不到作家的写作水平,但我们能大胆把自己看到的一些动物入文,多多观察,不放过一些细节,多多用自己的双手记录,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属于我们自己的文章也会自然出现。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01-1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01-25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15篇01-1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01-25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15篇)01-25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01-19

课文燕子的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19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合集15篇01-25

课文《燕子》教学反思通用15篇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