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研究土壤》课堂教后反思

时间:2022-10-06 16:26:29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研究土壤》课堂教后反思

  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是必要的。但我们应该渗透哪些方面的德育内容?又该怎样进行渗透?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小学科学《研究土壤》课堂教后反思

  一、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伺机渗透德育

  《研究土壤》一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土壤俗称“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古往今来,文学上对它的赞美数不胜数,使它具有很多的延伸意,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都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虽然课本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参考一个研究方案,但是,正是因为“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渗透德育的契机,将我们的教学效果尽量最大化。因此,在情景一中,我从古诗《悯农》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继而将学生对农民、粮食的感激之情迁移到对土地的感激上来,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也可谓是一箭双雕。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研究对象——土壤。于是,我在情景三中顺应课题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其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为研究对象,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与人合作、爱祖国、爱家乡等德育内容,这就要我们这些在科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们依据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品德也得以升华。

  二、科学课中渗透德育的主要渠道

  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我们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忌讳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1、巧用“评价”,明确导向

  评价是我们进行课堂调控的常用手段,其具有许多功能,其中就包括了导向功能。我们不仅要对学生探究成果进行评价,而且也注重对学生探究过程的评价,特别是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促进学生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情景二中所描述的情形,是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的学生不愿合作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虽然扰乱了学生的探究,但也为我们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提供了机会,因为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品质既是科学科学课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时小组内学生已经出现顶牛的情况,采用批评手段无疑是火上浇油,效果势必适得其反;采用说服的方法,时间又不允许。于是,我借鉴了“任务驱动法”准备让他们小组第一个上台展示,在此任务的驱动下转移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摒弃前嫌重新携手合作。上台展示时,教师首先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成果,同时也抛出一个问题:你们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这里包含着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意图。从学生的“合作万岁”、“谦让万岁”两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受到了教育。充分利用评价的导向功能,将德育目标融入其中,可以避免课堂上纯粹的德育说教,激励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教育。

  2、巧设情景,以情感人

  科学课的学习提倡从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入手,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科学。在教学中,我们根据需要创设相应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核心价值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使之对学生的认知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正是因为一定的情境能够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也为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德育带来了契机。本课教学伊始,教师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悯农》为引子,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说说自己的体会等方式调动学生对粮食、对农民的感激之情,继而过渡到对土地感激,为学生研究土壤打下了情感的铺垫。与此同时也自然地衍生出对学生的“感恩”教育。在这里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并非是独立于课堂教学结构之外,而是完全融入情感铺垫环节之中,自然而顺畅。教育于无形,避免空洞的说教,也是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3、巧用语言,重在熏陶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教师丰富的教学语言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更专心地进行探究活动。特别是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更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这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在此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情景三中,教师在学生完成了对土壤的研究之后,适时出示一组关于土地被侵蚀、被污染的图片,配上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解说内容的指向性非常明显:由于人类自身原因,土壤中混入了有害物质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图片的震撼力加上教师语言的感染力双管齐下,将学生的思维从单纯地研究土壤转向对土地的关注,从更高层面引起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思考。既渗透了环境教育,又促进了学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意识的形成。因此,科学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外,还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己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在优美的语言环境中陶冶情操,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科学《研究土壤》课堂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教后反思08-04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03-08

《乌鸦喝水》的教后反思(精选21篇)12-14

《有趣的半圆形》教后反思03-10

《画垂线》的教后反思(精选11篇)11-10

《认识人民币》教后反思10-06

关于《连除简便计算》的教后反思03-31

《保护土壤》教学反思10-06

《肥沃的土壤》教学反思10-06

《土壤的种类》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