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教后反思

时间:2022-03-08 15:49:58 教育反思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

  在不断进步的时代,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有了解过反思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荔枝》教后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荔枝》教后反思(精选10篇)

  《荔枝》教后反思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思路和表达方法。《荔枝》一课是人教版第11册第2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以荔枝为线索写了母子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文中弥漫着母亲与儿子之间那种浓浓的情意,通过平平常常的话语和平平常常的事情,像涓涓细流一样流淌了出来,这样一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描写细腻的文章,我们老师读来一定觉得挺感动、挺震撼的,但对于现在的孩子们来说,也许体会就不那么深刻了。因此,我确立了本课的重难点是体会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母爱,懂得感动,知道感恩呢?我的教前设想是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段,反复朗读,亲身去感受、去体验。

  一篇课文,真正精妙的语言表达也就那么几处,那些语言往往隐含着语言表达的规律与艺术,是值得我们细细咀嚼与品味的,因而应该让学生用心去读书,用心去品味,去感受那些平平常常的文字,去体会那些感人的细节,在反复朗读中,让所有学生主动积极地去理解,去感悟文本,用课文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情感,以达到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荔枝》一文中,有很多能触动学生心灵的精彩片断,如母亲第一次吃荔枝、母亲洗沙果以及端走沙果这三处细节,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真切地描述出了母亲的言行举止及内心感受,字里行间洋溢着深深的母爱。课上,我就让学生找出对母爱感受最深的地方,采用自读自悟的教法,让学生真切地去体会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浓浓亲情,通过朗读,通过交流,学生的情感与母亲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也就进入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还有课文的.结尾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感情,不可不读,不可不品。于是我引导过渡,让学生的思维自然、顺畅地通过合理的想象,深入体会到“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并用自己的语言很动情地进行了表白,至于课文其他段落中的精妙之处,就大胆舍去,留待学生自己去揣摩了。

  以上这些是我个人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一点感悟,但是自主阅读的课堂是千变万化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教材的研读深度不够,对学生的引导也不够到位,因此影响了学生的自主发挥,课堂上缺乏个性化的声音。我想:如何捕捉课堂上的生成,及时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将是今后我在教学中努力的方向。这节课还有许多需要思考改进的地方,希望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荔枝》教后反思 篇2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着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字里行间流露出母亲对儿孙深厚的爱,"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语文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于是,在课堂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研读,读中求悟"。课后,我对自己的这节课进行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设计,我坚持以自读为主,重在感悟的教学策略。首先,我让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悟母亲,完成填空:这是一位()的母亲。接着,让学生找出作者回忆母亲几件事后,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细细品味,体会文章的情感。如,"筋脉突兀的手不停地抚摸着荔枝,然后用小拇指甲盖划破荔枝皮,小心翼翼地剥开皮又不让皮掉下,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那样爱怜地望着舍不得吞下"。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母亲是多么喜欢荔枝,然而就是这么喜欢的东西,母亲都"舍不得吃",总把大的让给儿子。使学生具体地感受到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最后,利用课文的结尾启发学生合理想象,深入体会"我"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记得一位专家说过,一堂语文课若没有40%的时间朗读,就是一堂失败的语文课。因此,我力求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加深对母亲思想感情的体会。比如:在理解课文之前听范读录音,学生自由练读。接着指名读,学生似乎读得很流畅,但总让我觉得缺少点什么,原来是感情。我便在引导学生抓住细节,细细品味文章的情感的过程中,让学生再读课文。此时读到动情处,有好几个女孩子眼中含着泪。

  这节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认真读书,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的过程,让学生在各自体验和相互启发之中,兴致十足地领略课文的"情",把理解,口述,朗读结合起来,学习的效果比较好。

  《荔枝》教后反思 篇3

  教《荔枝》一文时,本想用课件朗读全文引入新课的教学。恰巧那天停电,计划泡汤,灵机一动,何不来一下“范读”呢?于是,我手捧课本摇头摆脑,声情并茂地读了起来。不一会儿,我觉得教室里格外的安静,抬眼一瞥,连“不法分子”今天也乖巧多了。一口气读完了全文,我被伟大的母爱所震撼,心中涌起一股“报得三春晖”的感恩之情,再看看我的学生,有的还沉浸在母爱的温馨之中,有的睁得大大的眼睛还噙着泪花,有的用小手正拭着眼边的泪水……多感人的一幕啊,真是不曾预约的精彩!比以往任何一节新课的导入效果都好。我心旌不禁一颤:好一个范读,以情激情;好一个范读,引领孩子们全身心地走进文本中,走进作者的心灵之中。

  我激动不已,今天这节课收获太大了。美国心理学家梅拉列斯在研究中发现,学生接受信息的总效果=7%文字+38%语调+55%面部表情。可见,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者共鸣,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因此,教师的范读十分的重要,必须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重视,努力在范读中做到:“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教师的范读确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有效方法,美美的朗读,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个性化,创意性阅读课文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可以打动学生,以情激情,在学习课文时能够更好地自主探究。

  《荔枝》教后反思 篇4

  《荔枝》是一篇极其感人的散文。文章围绕荔枝写了几件小事,于细微处体现了作者与母亲深厚的母子亲情。作家肖复兴文笔清新、质朴、平实,《荔枝》一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这样文质兼美的课文,真是一篇感悟亲情,陶冶情怀、培育人文精神的好教材。所以,在教学《荔枝》一课时,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课文特点,作了如下设计:

  一、淡化讲解,体现语文学习的自主性。

  著名小语专家张庆同志在他的《我的小学语文观》中指出,语文教学堵不住繁琐分析的路,就迈不开语言训练的步。淡化讲解,是当今阅读教学的'总趋势,对于《荔枝》这样平实易懂的课文,教师繁琐的讲解只能是画蛇添足。课堂上我除了在导入新课、组织讨论时使用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语言,其它时间都给了学生,我让他们充分地读,尽情地说,自由地写,一节课下来,我已经淹没在学生的读书声和讨论声中了,课堂的主角自然而然成了学生。

  俗话说,不破不立,不止不行。不淡化讲解,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就无从谈起。

  二、优化讨论,体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性。

  讨论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它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促进智力发展,提高创新意识。《荔枝》一文虽然平实易懂,但要从细微处读出真情,还得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充分地交流、探索,让思维碰撞,让资源共享。在组织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时,我本着“内容要广,形式要活,时间要足”的思想,给学生出示了小组交流、探讨要求:

  1、小组长注意协调,保证每个同学不少于一次的交流机会;

  2、交流内容不限,围绕“母子亲情”谈谈自己喜欢哪一句,从中读懂了什么,悟出了什么;

  3、交流提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允许有多种意见,多种看法,重在参与。

  这样的讨论,学生享有充足的时间和自由的空间,他们思维活跃,语言鲜活,表达富于个性,当这些活跃的饿思维、鲜活的语言以及充满个性化的表达走进语文课堂时,我们的语文教学才会更富有生命力。

  三、深化情感感悟,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教学既要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感、熏陶学生灵魂的使命。当让学生在读中悟境,议中悟情,写中悟意时,我的具体做法是:先让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细节描写部分--母亲剥开荔枝的神态、动作,母亲端走沙果的自然妥帖,边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动人情景仿佛眼前;再让学生围绕“文中哪些句子能充分体现作者与母亲浓厚的母子亲情”进行讨论,畅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在文章末尾又围绕“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一句处安排了一个小练笔,转换角色,替作者写下他对已故母亲深切的怀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我想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问题,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教好语文,引着孩子们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热爱语文。

  《荔枝》教后反思 篇5

  课文简析

  《荔枝》是新选入的一篇文章,作者肖复兴。乍看题目,文章似要介绍荔枝,细读会发现,作者是在通过第一次买荔枝、与母亲吃荔枝以及母亲临终前为母亲买荔枝等几个细节的回忆,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十分重视朗读,要还朗读以正当的地位,而不能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荔枝》一文,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同学来说,作者要传达的意图也不难体会,况且,孩子们已储备了相当的能力与经验。因此,可完全采取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教学思路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2.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北大荒在什么地方?你能讲讲有关北大荒的一些故事吗?

  课文不是在写荔枝,而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从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了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这一过程相当重要,也是对教师素质的考验。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些偏差等等。

  三、朗读悟情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四、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五、课外引伸

  1.可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荔枝》教后反思 篇6

  《荔枝图序》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介绍荔枝的一篇文言文。章短小精悍,我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了以下几个目标: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夯实基础,准确掌握重点字、词、句的翻译。

  3、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学会赏析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的作用。4、理解逻辑顺序的`写作方法,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比如:

  1、北方农村的孩子基本没见过荔枝,更不用说品尝过了。面对这一问题,我在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去多媒体教室欣赏了一组荔枝的图片,让学生们对荔枝有个初步了解,这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

  2、七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很少接触说明文,他们对说文明的基本知识并不十分熟悉。所以在课堂上,我按照荔枝的“产地——树形——叶——花——果实——核——壳——膜——瓤肉——浆液——色、香、味”的写作顺序来讲解课文、书写板书,这既介绍了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逻辑顺序,又便于学生们记忆背诵课文。

  3、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是整个课程的难点。于是我安排学生们进行模仿写作,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语言的准确和优美,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写作能力。

  《荔枝图序》共用两课时,我感觉学生接受很好,大部分同学能叙述出文章主要内容并当堂背诵课文,这说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这篇文章。

  《荔枝》教后反思 篇7

  小学五年级上册出现了小学课本中的第一篇文言文《荔枝图序》。说实话,刚一看到这篇文时,我真有点不知该怎么教。一群五年级的农村小学生,他们能读懂文言文吗?我又该怎么指导他们学习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精心的设计,这节课的效果特别好。我要记录下我的经验和体会,以便更好地促进教学。

  1、学文言文要激发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而我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特别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上课之前,我就引导学生说说对荔枝的认识,有的能说个一二来,有的孩子还没吃过,只在水果店见过而已。于是,我就引出了这篇文章的写作原由。进而激起了学生要读懂课文的兴趣。

  2、读文言文要降低要求。

  对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毕竟是一种陌生的文体,里面的'“之、乎、者、也”晦涩难懂,很不好读,所以在初读课文时我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在学生读的不准确时我又范读、领读,带读。例如那句:”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学生经常出现卡壳现象,我就一遍又一遍的不厌其烦的指导,终于都读准确了。这样从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

  3、理解文言文“扶放”并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虽然文言文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也不能“越俎代庖”。因此,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我只是适当地点拨,讲解,并没有逐字逐句地串讲对译。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理解,大体上说出意思就行了。例如,在理解“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一句时,我就是先指导理解“叶如桂,冬青”后面的学生结合注解自己就理解得非常好了。

  4、背文言文与理解结合。

  这么长的文言文刚刚读通,还要背诵.对于孩子们来说难度较大。所以,我采用了边理解边背诵的方法。理解一句背诵一句,理解一段背诵语段,理解了全文就背诵了全篇。当堂课就已经有近半的学生可以背诵全文了。

  5、学文言文也要注意写作特点。

  这篇《荔枝图序》的写作顺序及写法上也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所以,在总结的时候让学生尝试着说一说,结果很棒!。

  通过这节课,我的学生完全消除了文言文的陌生感。他们已经喜欢上了文言文,喜欢上了我们的国学。

  《荔枝》教后反思 篇8

  本篇文章是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学生在八年级已经学过作者的另一篇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对说明文还是比较理解的。但因为是九年级毕业班,在教学的时候,教案的设计仍然太注重于文本,而对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指导性仍然不够强。

  开头的导入还是略显啰嗦,作者已经在之前了解过,不必过于重复,可以拿作者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归纳,更高层次的指导学生了解生动说明文的特点,以及作者有序的说明,说明思路清晰的特点。

  生字词比较多少用的字,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抓几个重点的,教学生记忆的方法,以便课后能举一反三。

  说明的顺序、语言、方法都是阅读说明文要抓的重点,建议指导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能规范答题的语言,而不是泛泛而答。

  这一节课的教学,让我思考,我们的`初中阅读教学,除了要抓住文体的特点去指导阅读外,是不是对经典的文章也要用心去体会作者的语言和思路,从而去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以及作者的精神所在。

  《荔枝》教后反思 篇9

  当天其实上了两个班:高一(16)班和高一(18)班。两个班的课,我都是用数码录音机录下来的。比较之后,只录用了高一(18)班学生的活动情况。高一(16)班情况差不多,没有显著差异。

  整理记录之后,观照课堂实录和教案,发现两者出入其实很多。以前是喜欢按着教案上课,往往会出现学生要发散,而我死命的想将其扯回我固有的思路,故往往是前半节课热热闹闹(因为有背景的补充和介绍),而后半节课就显得枯燥无趣。而此次课堂上的突发情况却让我清醒认识到,一个教师,光是备课是不够的,需要教学机智!如原本在我的设想中,由荔枝诱人的图片激发学生兴趣,带出我的问题,即学生是否曾品尝过荔枝,由此让学生来介绍比较,然后引出所要学习的课文,让学生自发的去寻找作者以及相关的文章特点。可以让学生逐步去理解文章思路和作者情感。把认知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结合起来。但学生的回答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抱着一种玩笑的心态,全班集体说“没有吃过!”幸好当是手中准备了荔枝干,急中生智。由此逆转情势。可当我要引入文中之时,童杰举手要发表意见。心急口快的他在举手的同时,人已经站起来。于是,课堂通过评价丁铭铭的描写而直接转入了关于说明方式和引用作用的小组讨论。而把作者介绍、字词正音给直接跳过了。同时因为看到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就补充了一个小组讨论,代替了原来的教师幻灯片展示。

  同时,荔枝干这一小道具的运用也激活了课堂气氛。虽然和原来的预计有所差别,但总算物尽其用。

  应该说,本次课堂教学,与我所准备的教案还是有较大出入的。但通过教学反思,我却发现有一种歪打正着的感觉。虽然在我的教学设想中,希望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但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还是限于条条框框,限于固定模式。如引入、作者介绍、字词正音。其实现在看来,既然已经布置了学生预习,课堂上并没有非讲不可的理由。从此堂课,学生的自我见解和对说明文论述形式的熟悉程度,可见其是花了精力和时间去预习的。因此,通过观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检查学生的预习,包括字词,这是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也是我这堂课所得之一。

  的确,课堂教学是动态的生成的',预设的教学流程只能参考,不能死守,应该根据课堂情况机智处理。

  比较可惜的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最后学生的一句结束语未能行成。作业布置时也未让学生写一句感想,这样会更直观。至少我可以明了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觉得很遗憾。但学生对缩写的认真完成至少让我感觉到了一点: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可以的。以后这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练,也可以尝试让学生自我评价。但从丁铭铭的口头表达来看,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他属于班里语文中等水品。应该可以反应一部分同学的水平。以前曾经尝试过课前演讲,但后来因为学生的反应冷淡而中止。现在看来,这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在两个班中进行调查,选择一种学生比较喜欢的口头训练方式。

  让每人准备一张白纸作备用的办法很好,有利于以写促思,细化、深化学生的阅读,我觉得以后在一些情感性比较强的课文中尤其可以尝试。这同时也可以带动学生的书面表达。这次教学实录中的相关补记其实也得益于学生的纸上记录。但也发觉有些学生在写的时候并不是很认真,草稿纸上如同画符。需要引导。

  《荔枝》教后反思 篇10

  《荔枝》这篇课文围绕荔枝写了“我”跟母亲之间的几件事,反映了母亲对儿孙的深厚的爱,表达了“我”深切怀念母亲的思想感情。这样一篇细腻感人的文章,我们老师读来觉得挺感动、挺震撼的。但对于这些现代的“小皇子”、“小公主”来说,也许体会并不太深。因此,我们理应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感受人间最真最纯的情感——母爱,懂得感动,知道感恩。

  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刻意为学生隐瞒要学这一课的意图,只是布置他们回家仔细想想妈妈平时是怎样对自己的,选择一件令自己很感动也忘不了的'事记下来,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片断。学生认真想的真不少。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学生经课文中母亲所做的平凡小事的提醒,记忆之门打开了,在感悟思想感情时,真是有话可说,七嘴八舌地发言了,学课文的兴趣高涨起来,发言也越加精彩,不时能联系自己的情况发表见解。课文最后“如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当我要求学生替作者说出他想说而没说出的话时,学生们个个都很动情,有的说:“如今,荔枝年年依旧红,可爱吃荔枝的母亲却离我而去了,三年来,每当看到荔枝,我都会想到母亲吃荔枝的情形,心中就无比难受。”有的说:“而今,荔枝依旧年年红,可每当看到荔枝,就会想到母亲临终前都没舍得吃上自己喜欢吃的荔枝,我感到自己真不孝啊------”虽然只有三言两语,却也个个真情流露。

  我感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很入情,很到位。虽然这是一篇比较浅显易懂的文章,但如果没有课前学生的一番思与想,没有教学过程中的联系与自悟,也就没有那么动情地自主地去学习。

【《荔枝》教后反思】相关文章:

《山谷中的谜底》教后反思08-04

《乌鸦喝水》的教后反思(精选21篇)12-14

《有趣的半圆形》教后反思03-10

《画垂线》的教后反思(精选11篇)11-10

关于《连除简便计算》的教后反思03-31

《苏珊的帽子》教后反思(通用5篇)09-29

拼音dtnl的教后反思(通用11篇)09-23

《爬天都峰》教后反思范文(精选11篇)12-21

关于《卧薪尝胆》的教后反思(通用10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