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

时间:2022-07-07 19:48:14 演讲稿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

  演讲稿可以起到整理演讲者的思路、提示演讲的内容、限定演讲的速度的作用。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能够利用到演讲稿的场合越来越多,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

  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 篇1

各位评委,各位来宾:

  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平凡的铺路石,诚信的公路人》。

  我要讲述是从事全县公路养护的养路工人们,他们太钟情于自己的养路事业,从六、七十年代用扁担、锄头、铁锹,还有那铁板一样的肩膀到现在拥有的部分机械,拓出了我县两纵四横为骨架的条条宽敞大道。凭着公路人诚实守信,甘于奉献的精神,在公路养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披星戴月,日晒雨淋,一年又一年,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付出了多少,奉献了多少,只有三更五更的星星月亮最清楚,只有那一条条公路最知情。

  如今,公路交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时期,原来的碎石路变成了现在的水泥路、沥青路,面对新的养护技术要求,养路人与时俱进学科学、学先进、学理论,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人人成为新技术能手。他们苦心钻研,不断推出了多项革新技术成果,使我县综合好路率年年名列全市第一。县段获得了省级“文明单位”,文明管理站达到30个,厥山管理站荣获“全国先进班组”、“五星级管理站”称号,同庆沟女子管理站获得了“全国交通系统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全省交通系统为人民服务树立行业新风示范窗口单位”、“湖北省三八红旗集体标兵”荣誉称号,全段涌现出了40多名先进个人和劳动模范,有3名职工获省级劳动模范称号。

  有人说,养路人的精神是一首诗,但他们的生活却不像诗一样的优美。有人幽默的形容他们:“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像挖炭的,再看是公路段的”,这就是养路工人的'真实生活。路上苦,他们没怕过;路上累,他们没怨过,他们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对诚信、对奉献的诠释,默默的抒写在那不断延伸的公路上。宽广的公路情怀如彩虹般绚丽,象山岩般壮美,随着飞驰而过的车辆传遍祖国大地、四面八方。

  谁也不能忘记,每逢浊浪滚滚,洪水肆虐的夏天,是养路人奋不顾身抢通了公路;数九寒冬,寒风凛凛,是养路人守护在公路上扫雪铲冰铺料,护送车辆安全通行。常年的早出晚归,风餐露宿,许多养路工患上了多种疾病,但他们为了公路畅通无怨无悔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甚至宝贵的生命!

  路,是铺下的碑,碑,是耸立的路,养路人几十年如一日在公路养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迎着风风雨雨,迈过道道坎坎,一路走来不言悔。他们是伟大的,他们用一生无怨无悔的追求向社会表达了什么是奉献、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诚信。他们是平凡的,来来往往的路人很少会将视线从沿路如画的风景中转移到他们身上。但是,宁静才能致远,平凡造就永恒,正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普通养路工,才有了阡陌纵横的路网,才有了四通八达的桥梁,才有了这耸立在荆楚大地上的丰碑。

  养路人,我为你们骄傲,养路人,我为你们歌唱,你们是人民心中的铺路石!你们是铸造康庄大道的先行官!你们是新世纪的骄傲!

  铺路石公路人演讲稿 篇2

尊敬的XXX们:

  “铺路石精神”是公路行业文化中最大闪光点之一。

  把公路人誉为“铺路石”,把公路人长期以来集体实践积累的精神誉为“铺路石精神”,史从何时始,典出何处,笔者确末考证过,只能臆想揣测。也许是通过工作性质和生产方式、工作和生活环境与条件的体验而出现的自嘲或自喻,亦或是出自业外人士对公路行业长期观察的有感“赠辞”。但不管出自何时何人,的确贴切,的确生动形象。时至今日,“铺路石”成为公路人的代称,“铺路石精神”成为公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不争的事实。

  “铺路石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直到成为公路行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象各种文化形式一样,经历了朴素的行业情感,行业责任感,行业道德,行业生产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几代人长期的体验、实践、取舍、积累、丰富、完善的历程。“铺路石精神”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充满了几代公路人的激情、鲜血、生命、心血与汗水,主要集中体现在不畏艰辛、不畏牺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执着守业、拼搏创业之上。

  “铺路石”,顾名思义,就是用于铺筑道路的石子。只要需要,无论人们把他铺在哪里,他都会始终不渝、坚定不移地在他所在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效能,兢兢业业,直至将自己完全磨耗。其间,风雨无阻、寒雪不退。人赞腊炬照亮了别人,燃尽自己。其实“铺路石”毫不逊色,方便人民,承载着历史的巨轮,推动社会发展,磨耗掉自己,以成就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

  公路人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铺路石精神”。据史料记载,仅1950年,在贵州仅有1953公里能通车,且断断续续散布在全省各地的公路上,为保路护路就伤亡26人;在恢复国民经济期间,凭钎、锤在崇山竣岭中,悬崖峭壁上修筑公路的年代,仅在1957年改造省际干线湘黔、黔桂、滇黔公路时20余人献出了生命;1998年,在抢险保通中5人光荣殉职。因条件限制,笔者无从统计全国各个时间段的伤亡人数,相信还有不少公路前辈为公路建设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公路人用忠诚,用青春,用一生践行并维护着“铺路石精神”。点多线长,人员分散,是公路行业的显著特点。一段时间内远离村寨还十分突出。行业的特点决定了这群人必须以个人或小规模集中的方式各自为战。过去,公路状况差,交通和生产设备落后、缺乏时期更是如此。十至十几公里几乎等距设置的道班,就是一线公路人起居生活之处。远离乡村,更远离城镇,只能与锹、镐、铲、人力车、马车等为伴活动在尘土飞扬、泥浆四起的泥石公路上;稚嫩的子女步行几里甚至十几里奔波于孤独的道班与乡村学校之间。夜晚,同守摇曳的孤灯,大人在回顾一天的劳作效果与思索明天的生产任务,小孩子则伏在简易的“书桌”上书写着老师布置的作业。随即,一家人吹熄孤灯,在虫鸣声中、在呼呼的山风中进入梦乡。有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走了大半辈子,有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完了一生。远离乡镇的起居点,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自然就产生了成家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子女就业难等诸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问题。然而,全体公路人并没有因此而懈怠,而是用超人想象的毅力,克服了无数超人想象的困难,努力为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道路条件,用自己的双手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些现在说起来好象是传奇,说起来十分轻松,其实,其中饱含着前辈公路人毕生的心血与汗水,一生的希望与追求。有人总结说,公路人一个最突出的表现是无私奉献,即“献了一生献子孙”。

  修桥补路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中一直被视为最大善事,自觉修桥补路维护道路通畅一直被视为最大美德。自从有了专业队伍,这支队伍就将这一传统以集中、规模化的形式实践和传承。从常态来说,高温、雨、雪、冻气候时,很多人或避暑纳凉、驻足避雨或拒出取暧避寒。而公路人则不然,职业责任感使然,他们却须一返常规,冒高温抢季节加紧修桥补路,冒疾雨巡路抢险保畅通,冒严寒防滑防冻护送车辆行人安全通行。高温下,人们避暑纳凉时,公路建养工地上仍是人声鼎沸、机械轰鸣,尽管他们人人汗流如注,衣衫透湿欲滴;暴雨中,人们纷纷驻足躲避时,每段公路上你都会看到公路人在雨柱的包围下巡察,在已出现坍塌水毁的地方,你还会看到无数桔红色的身影在雨幕中来回穿梭抢险保通; 就是在那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时候,公路人也不能象其他人一样,围着火炉,开着空调在室内安享闲逸。而是鞋上套着草鞋或扎上草绳,嚼着冰冷坚硬的干粮,喝着冰凉的水,坚守在所管养路段重点防滑点上。只要你使用公路,以上公路人的众生相决不会陌生。

  公路人用强烈的职业责任感和纯朴的以人为本的情感充实和丰富着“铺路石精神”。无论春夏秋冬,公路人在正常情况下,要完成正常的公路建、管、养目标任务。反常气候下,要及时处置突发的水毁坍塌方及防冻防滑抢险保通保畅等。有人曾问,公路人就那么辛苦那么忙?不错,他们这一群人就那么辛苦那么忙。不仅这些,他们还经常遇到很多业外人士无法想象的情况,也从未放弃过。作为长期工作和活动在公路上的人,遇到因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而需要帮助排难解困的机率就比常人要多,因此,伸出援手,排危解难,也成了公路人常态化的“工作”之一。以下几例可为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如2001年秋的一个深夜,时为国道320线,现为省道309线麻江段水头道班的全体职工刚进入梦乡,就被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门开处,一满身污泥夹杂着点点血迹的男子正向他们求助。当了解该人乘坐的车在道班附近出了车祸,车毁人重伤的情况后,胡班长立即组织全体职工分为两组紧急施救。一组帮助处理现场,救护轻伤者。一组由胡班长亲自驾驶班上的中型施拉机将一男一女重伤者送往几十公里外的都匀抢救。为让伤者少受颠簸少流血,一道班女工将受伤女士抱着躺在怀中,并不时呼唤鼓励伤者坚持。天刚亮,快到都匀时,受伤女士已气绝,安静地在女工怀中逝去,所幸男士挺了过来,得到救治。据麻江段的职工说,各班遇到此类情况积极施救的类似事例很多起了。2010年夏的一个雨夜,已是深夜十二点过,凯里公路管理局值班室电话铃声响起,听筒里传来一个疲惫但急促的声音:我是黄平新州一个驾驶员,我的车在凯里效外郭家坪附近出了车祸,车毁人伤,请求您们援助。值班人员立即向带班领导汇报,立即安排凯里段路政及抢险人员急赴现场紧急施救,天亮前将所有受伤人员全部送进市内医院及时救治。此次出事地点为凯里市效,驾驶员第一求助对象为公路部门值班室,可见公路部门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可见群众对公路人的信任度。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连续几年出现特大水灾,那时贵州的公路路况还很差,各种水毁灾害频发。1995年夏,连续暴雨,镇远段管养的一段路约60米全淹于水中,两端堵了大量车辆,时任段党支部书记的曾德阳同志率抢险人员赶到,被堵的司乘人员如释重负,高喊“公路段的来了”。此时洪水正在逐渐减退,曾书记一边安排人员维持秩序,一边凭着自己对该路段的熟悉,独自下到水淹路段中来回走了几遭,然后立于水中,以已身为路标,果断不令并亲自指挥放车通行。在“活路标”的警示及曾书记的手式指挥下,半小时,受阻车辆全部安全通过。1996年夏,又是连续暴雨,山洪暴发,江河水位猛涨,台江段管养的国道320线一段近百米路被淹水中,两端共堵上千辆车。时任台江段段长的刘永华同志立即率抢险人员赶往,于是又重现了镇远段那一幕。人群中“公路段的来了”喊声又起,又是凭着对路的熟悉及以往的经验,刘永华同志即下水以身试路,并立于水中作路标,亲自指挥车辆安全通过。“公路段的来了”,这十分简短的一句话,其实充满着人民群众对公路人无限的希望与信赖。

  人们肯定不会忘记,2008年年初那场特大冰冻,南方几省公路一度几乎陷于瘫痪。正值大中小学寒假开始,又是春节前民工返乡高潮期,公路上滞留了大量的人和车,绝大部分城镇乡村断水断电,生活必须品告急声此起彼伏。保路通已不只是疏散滞留车辆与人员的问题,而是保民生、保稳定的大事。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全体公路人几乎没有休息,干群全体上路,撒砂撒盐,除雪融冰,护送车辆行人,几天十几天不能回家自顾。砂、盐撒下去十几公里、几十公里后自己的公务车、生产车必须先全程试走一趟,确定安全后才护送车队通过;许多刚获驾驶证不久和来自北方平原地区的车辆驾驶员在冰封的贵州山区公路上心存畏惧,公路部门的路政、公务车驾驶员就顶上去,以尽快护送车队通过。无数类似事例表明,有人将公路人誉为“趟雷英雄”、“开路先锋”,实不为过。

  雪凝期间,公路人以人为本的精神集中大展现。公路段、养护站、收费站、超限检测站都成滞留司乘人员及过往受阻人员的家。公路人用无限的热情让他们深切感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更有那些在公路沿线被迫分散滞留的人员和遇到特殊困难的群众,也照样得到公路人的救助。一日,一村民匆匆赶到凯里收费站,称该村一70余岁退休教师突发脑血柱,生命垂危,请求帮助,站长二话不说,即趋车往返几十公里,将患者接送至凯里救治,因及时,老人成功获救。一辆贵D牌照大货车不辛抛锚于三穗段管养的国道320线蜜蜂坡路段,驾驶员夫妻二人被困山上7天之久。期间,三穗段干部职工不仅帮助他们就近联系借宿村民家中,并为他们送去食品等生活必须品,还设法为他们联系购买配件修复车辆,一应关怀直至他们安全离去。无论春夏秋冬,在公路人来说,这类事例数不胜数,遇难施助也成了行为习惯。

  其实,“铺路石精神”还凸显在一个鲜为人思量的方面。2008年特大冰灾期间就非常突出。在近一个月的抗灾抢险保民生、保交通的战役中,成吨成吨的砂石和盐反复不断地抛撒于公路上,除了灾害本身对公路的损害外,又加上盐水的化学腐蚀和车辆碾压砂石对路的磨损,更加剧了公路被破坏的程度,极大地缩短了公路使用寿命。待灾期过后,公路已是满目疮痍,面目全非,公路人又将面临大量的全面修复工作,又将面临新的考验。但他们从末为重复劳作而怨,为“作茧自缚”而悔。

  当一时、一段时间的“铺路石”易,一大群人恒久坚守,当一辈子甚至延续几代人的“铺路石”,并形成一种闪光的精神实实不易。“铺路石”的确太普通了,虽一生低调不善张扬,但总在默默地、也是积极地为社会奉献,直至耗完自己,尽管地位不可能显赫,待遇也较低。但这一群人集中展现的却是一种难能可贵并十分值得推崇的精神。笔者认为,人们应不吝给这种精神冠以“伟大”二字,即“伟大的铺路石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