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时间:2022-10-06 06:30:18 专题 投诉 投稿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这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务必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情绪……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我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能够找来一读,也能够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貌,那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一样。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资料。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我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二):

  目的要求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学难点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教具学具自制幻灯片多媒体鹏博士软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

  有时候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四、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1、个人自由朗读。

  2、同桌互读,指正错误。

  3、指名朗读。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布置自学。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读读下方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开始自学,能够在书上圈圈画画。

  三、讨论外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外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外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四、讨论内洞的特点。

  1、课文中是怎样介绍内洞的?找出相关的词句。

  2、内洞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如果把这些石钟乳和石笋比作什么呢?

  4、你明白为什么这个洞这叫做双龙洞吗?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部分是讲作者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入外洞的感受是什么?

  六、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分段背诵。

  2、谁能把几段连起来背诵?

  二、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1、学生阅读思考,同桌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讨论。

  2、群众讨论。

  三、小结。

  四、播放录音,学生对课文边听边思考。

  五、复习巩固生字词。

  六、布置作业。

  1、练习背诵全文。

  2、预习《可爱的草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三):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潜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潜力。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介绍课文及作者

  1。课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情景。

  2。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吴县人。作品有《隔膜》、《城中》和《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

  1957年叶圣陶先生60多岁时,游览了“双龙洞”、“冰壶洞”,见《小传十篇》。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自由读文。

  利用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划出不懂的词语。

  2。群众讨论难字、新词。

  ①读音

  wānjírǔsǔn

  蜿蜒即使石钟乳石笋

  ②新词

  孔隙突兀森郁进

  四、读熟课文

  1。散读。

  2。小组读。

  五、思考写作顺序,试着划段

  第二课时

  一、理清层次,划分段落

  1。默读。

  思考: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游览顺序——空间位置变换。

  2。讨论分段。

  第一段(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

  第二段(2~3自然段)路上见闻。

  第三段(4~8自然段)游览经过。

  二、讲读

  1。指名读第一段。

  分析:这是一篇游记,且开篇点题,交待了时间、地点。

  2。学习第二段。

  作者从金华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记写一路上经过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提问:

  ①作者看到哪些景物?用笔划一下。

  溪流:时而…时而…时而。

  ②什么叫迎着溪流?人怎样走?

  逆流而上(游览的一条“暗线”)

  ③理清这部分叙述顺序。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

  4。小结:

  作者以“那溪流就是从洞口里流出来的”,引出描述重点——双龙洞。

  第三课时

  一、从读入手,理清层次

  1。读第三段。

  说一说写了几层意思。

  2。分析:

  ②外→内

  学生边读边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a。泉水来路。

  b。孔隙大小。

  c。小船形状。

  d。进出方法。

  e。人的感觉。

  二、学习本段第三层

  ③内洞奇景。自由读,并小结写了什么?

  a。黑为什么?只有孔隙相连。

  c。大十来进房子那么大。

  d。水源

  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发源地,且点出洞已到头。

  ④最后写出洞,自然结束文章。

  三、总结

  作者记叙了游览双龙洞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四):

  教学要求: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

  4、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2、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介绍双龙洞的VCD,课文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这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

  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

  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

  二、探寻游踪,理清条理。

  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四人小组合作)[板书]

  4、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

  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品读交流,理解深化。

  (一)品赏路上的见闻。

  1、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

  2、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

  3、引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述的景象。

  4、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VCD)

  (二)游览外洞和内洞。

  1、自由读第4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

  2、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

  3、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务必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5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

  4、交流:读了第5自然段,你明白了什么?

  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

  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

  5、朗读“我怀着好奇的情绪……就登陆了。”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

  6、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我理解第6自然段,再同桌交流。

  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大(比外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

  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

  四、情境再现,总结延伸。

  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VCD。

  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

  4、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里,大家能够找来一读,也能够查阅有关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字音。

  浙(zhè)呈(chéng)稍(shāo)是翘舌音;

  臀(tún)蜿(wān)蜒(yán)源(yuán)是前鼻音。

  多音字:“盘曲(qū)而上”、“系(jì)着绳子”、“像桥洞(shì)的”

  2、注意字形。

  蜒、臀

  3、理解新词。

  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

  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

  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貌,那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异,不一样。颜色各不相同。

  二、复习巩固。

  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

  三、整体回归。

  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资料。

  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

  二(2—3)讲路上的见闻。

  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

  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

  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

  六(8)讲乘船出洞。

  3、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

  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

  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我的感受。

  课外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完成《学习辅导》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五):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资料。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透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潜力、背诵潜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状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能够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状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齐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资料。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透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透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貌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透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能够明白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资料设计)

  5、下方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方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述内洞的?

  6、读到那里,你明白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资料。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资料,从文章的主要资料能够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堂上检查,背诵第五自然段。

  六、总结全文:

  同学们,透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六):

  教学目标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资料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貌。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一样。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忙指导。

  (2)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样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述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透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能够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仅游法上不一样,情绪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情绪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期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状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最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搞笑。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述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应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透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资料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资料。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资料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取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务必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取。选取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资料。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就应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取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资料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透过自学,能读准生字,多音字字音,运用查字典与结合课文等方法理解有关词语;

  2。了解作者叶圣陶的生平概况以及游记这一体裁的基本特点和有关溶洞方面的自然常识。

  技能、方法:

  1。训练并初步掌握解词的几种基本方法,如查工具书、用近义词、借助图片、实物、结合句子,联系生活经验等。

  2。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三要六不”,即读音要正确,声音要响亮,姿势要端正,不错读、不添读、不漏读、不换读、不唱读、不读破格句。注意手握书本的姿势与站立的姿势。

  3。训练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性学习和交流,理解作者游览的顺序、景点以及文章的主次。

  情意:透过朗读课文,体会祖国山水的自然和神奇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读通课文,理解词语,理清游览顺序,了解游览景点(画示意图),同时在网上或课外书上查找关于溶洞的一些图片和资料。

  2。教师方面:①准备一幅叶老的人物像片以及他的有关作品集;②准备一盆杜鹃花;③有关溶洞的图片资料;④有关文字投影片。

  第一张:①浙江适宜稍微呈现

  ②罗甸森郁聚集昏暗额角

  ③系着绳子好奇的情绪

  第二张:①突兀森郁适宜盘曲而上变化多端聚集

  ②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

  ③杜鹃花映山红

  第三张:变化多端千变万化变化无穷千姿百态

  形态万千形象各异奇形怪状变幻莫测……

  第四张:朗读课文“三要六不”(略)

  第五张:关于石钟乳、石笋的小知识介绍(略)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练习审题:

  1。同学们喜欢春游吗?说说你游览过的地方、景点的特征以及游览后的感受。

  2。正值阳春三月,正是旅游的好时机,50年前的这天,即4月14日叶圣陶老先生曾游览过一个地方——逐步板书:双龙洞(景点)金华(地方)记(可换“游”字,它是游记性文章的一般命题方法,如游苏州乐园、游常州恐龙乐园等)

  (二)学生汇报预习后的收获:

  说说透过自学了解了些什么,掌握了些什么,遇到什么困难,有哪些疑问。教师相机介绍溶洞方面的知识以及关于叶老的生平状况。并鼓励和肯定学习有方法、学习刻苦认真的学生。再安排一、二分钟学生同桌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三)检查学生自学状况:

  1。出示文字投影片①,要求读准加点的生字、多音字读音。

  2。出示文字投影片②,引导学生用不一样的方法理解,如突兀森郁:突兀、高耸;森郁、森林、草木茂盛。(查字典)

  适宜:结合句子理解指两个人并排仰卧在很小的船里不大也不小。(师用手掌代表小船、用两支粉笔代表人演示)

  盘曲而上:引导学生用画示意图理解。

  变化多端:引导学生用近义词的方法理解,并出示投影片③帮忙学生积累词汇。

  聚集:引导小组同学表演理解。

  头脑额角肩背臀部脚跟:请学生扮演人体模特儿然后指出相关部位。其中对“臀部”一词要理解并指导书写:书写时要做到上紧下松,遵循“上盖下”的原则。

  杜鹃、映山红:用一盆杜鹃实物认识。

  3。检查课文朗读状况:①首先明确朗读课文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说说,后出示文字投影片④“三要六不”。②提示:朗读较长的文章,可选自我喜欢的,可选认为写得特美的或比较难读的,你认为主要的资料多读几遍。③学生自由练读。④指名朗读,组织评价。(朗读中,可推举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读;可让认为本学期朗读有明显进步的来读,可邀请同自我水平相当的来赛读。听同学读时要专心,听出好的地方及不足的地方,以准备全面评价和取长补短。)

  (四)小组学习,理清游览景点及顺序,了解资料的主次:

  1。四人小组相互阅看自画的示意图,自填的顺序。

  2。指名上台讲讲作者的游览顺序及景点(略)

  3。请几名学生按示意图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结合文章分辨一下哪些是主要的资料,哪些是次要的资料。

  4。训练学生用其它方法给文章概括主要资料,如:

  ①拓展小标题法:路途——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②连接段意法:课文先写了路途中的见闻,再等外洞的特点,之后讲如何透过孔隙,然后讲内洞的特点,最后讲出洞的事。

  ③以导游的身份介绍:

  亲爱的游客同志,大家好!欢迎光临我们浙江金华。此刻我们在乘车去双龙洞的途中,先观赏一下山坡上一片明艳的景色……这欢快的小溪泉水就是从双龙洞流出来的。待会儿我们到了洞口先进外洞游览,看完外洞再乘小船穿过孔隙进内洞,即所谓的双龙洞游览……这天准能让你们一饱眼福、流连忘返……

  (五)课堂总结,学生自行设计课外作业:

  如1。画图;2。朗读并背诵喜欢的片段;3。查阅图片资料;4。抄写词语,整理预习笔记;5。学编导游解说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认知:

  1。继续了解游记的一些写作特点,除了解按游览顺序这条明线以外,进一步了解泉水流经这条暗线;

  2。结合课文理解词句,了解双龙洞的风貌和特点。

  潜力: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我喜欢的段落。

  2、训练写几句导游词。

  情意:透过阅读与想象的结合。细读了解双龙洞的神奇之处,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和落实“分清文章的主次”这一重点训练项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感受孔隙的窄小,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听写,并对听写的词语按必须顺序进行排列,说出排序的理由:

  1。听写:

  昏暗盘曲而上适宜突兀森郁聚集

  2.排序:盘曲而上——突兀森郁——聚集——适宜——昏暗

  (路途见闻)(洞口看山势)(外洞较宽敞)(孔隙运输)(内洞)

  工具小船很窄小

  按游览顺序排列

  (二)学生定标定法:

  1。明确学习资料、学习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先自学填表后小组讨论交流。

  2。出示下列表格,供生分组选取重点资料自学及讨论交流:

  景点哪几个自然段主要特点写得个性好的地方

  (圈画重点词句)

  路途

  外洞

  孔隙

  内洞

  学生自学时,师强调必须要朗读、默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圈画,争取自我读懂课文。然后填表,最后再小组交流,学得快的同学可选学其中二、三个资料。

  (三)群众交流讨论,训练有感情的朗读:

  1。路途(2-3)

  (1)特点:景色明艳,一路迎着溪流。

  (2)结合文章,理解“明艳”;理解“溪流”的活泼以及作者游览时的情绪。

  ①出示投影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明艳:明亮鲜艳,“明”的是什么?“艳”指的是什么?结合理解“精神”,那里指植物长得很有活力,并不是指人的某种品质;红花绿叶相衬景色挺美。)

  ②出示投影片:

  “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引导想象小溪的形态、流速、声音上如何变换调子的,体会溪流的活泼,大自然的情趣。然后练习朗读,注意朗读时的停顿和节奏,读出一高一低声调变化。)

  ③质疑解疑。

  2。外洞(4):

  ①特点:宽敞

  ②联系生活经验体会宽敞,理解句子。“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开个会,必须不觉得拥挤。”(哪些词可看出“宽敞”?能坐千两八百人的大会堂有多大?联系学校的食堂体会。)③质疑解疑。

  3。孔隙(5):

  ①特点:窄小低矮

  ②怎样说明“窄小”的?又是怎样说明“低矮”的?

  结合句子“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适宜,再设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理解船的小以及“从行船的方式”上理解孔隙的狭窄。

  再结合作者体验到的“眼前昏暗了,但是还能感觉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摔伤鼻子。”反复朗读,结合孔隙的低矮和狭窄。

  ③质疑解疑。

  4。内洞(6-7)

  ①特点:黑暗宽广奇异(或:黑、奇、大)

  ②结合相关句子重点体会景色的“奇异”上,可发挥学生想象,可能有哪些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如“黄龙吐水”、“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兔探海”、“兔蛇共生”、“寿星与仙桃”、“青蛙盗仙草”等。然后进行练笔,写几句介绍溶洞的导游

  ③朗读、质疑解难。

  四、小结读后感受,拓展延伸课外阅读。

  1。同学们读了课文,感到双龙洞景色如何?可用哪些词句来形容?(神奇、奇异、奇妙……)“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上小船”;若把外洞作“龙厅”,内洞便是“龙宫”。

  2。找出描述泉水的句子,研究泉水的流经,体会作者的构思之妙。(从深黑的石洞流进内洞,再经过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随着山势流下山去。)

  3。师结: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自东晋以来就为世人所钟爱,唐宋明清几度辉煌,文人墨客慕名而来,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苏东波、李清照等历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毛泽东、朱德、宋庆龄、彭德怀等党的国家领导人也在此留下足迹。请同学们课外阅读相关的书籍。

  4、启发提问,拓展延伸。(假如你有机会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的话,你会选取什么季节,并做好哪些准备?目的是引导学生放开说,课后进行课外阅读,学会查资料。)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八):

  教学目标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二)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板书:8.记金华的双龙洞)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教师强调生字“浙”的读音是zhè,不要读成zhé;“蜿”的读音是wān,不要读成wǎn。“蜒”字中间是“廴”,不是“辶”。要求学生在读写时注意。

  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资料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盘曲:曲折环绕。课文中指汽车沿盘山道曲折向上行驶。(“曲”读qū,不要读成qǔ)

  呈:显出,露出。课文中指山上沙土显出粉红色。

  明艳:明亮鲜艳。课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

  突兀:高耸。课文中指山势高耸。

  森郁:树木茂盛繁密。课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长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儿;缝儿。课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儿。(“隙”读xì,不要读成xī)

  昏暗:光线不足;暗。课文中指洞中光线不足,视线模糊不清。

  挤压:靠拢压迫。课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从左右两边及上方向他靠拢压迫过来。

  稍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课文中指头抬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类爬行的样貌。课文中形容洞顶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

  石钟乳:石灰岩洞中悬在洞顶上的像冰锥的物体,常与石笋上下相对,由含碳酸钙的水溶液逐渐蒸发凝结而成。也叫钟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称。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各种名称。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项目。课文中形容钟乳石和石笋的形状多种多样。

  颜色各异:颜色各不相同。异,不一样。课文中指石钟乳和石笋的颜色各不相同。

  一转:走一圈儿。课文中指作者在内洞里走了一圈儿。

  进:平房的一宅之内分前后几排的,一排称为一进。课文中指内洞大约有十来排平房那么深。

  上源:水流起头的地方。课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头。

  (三)阅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认真看课文,进一步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资料。找出作者的游览顺序。

  (1)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游览双龙洞的路线。

  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帮忙指导。

  (2)课文的主要资料是什么?

  (作者记叙了他游金华双龙洞的经过)

  作者从金华出发,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学生总结游览顺序时,有不少学生会忽略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对此教师可设计提问:作者是由外洞直接进入内洞的吗?以引导学生注意从孔隙进入内洞的过程。

  (板书:·金华·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

  教师根据学生描述的游览顺序边板书边画一幅简单的示意图。

  (四)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导学生按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按游览顺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学生在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后,按游览顺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献比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写4月14日作者去游览金华的双龙洞。第二段:写去双龙洞路上的见闻。第三段: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第五段: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第六段:写乘船出洞。)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1.请6名学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描述的景物,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文中所描述的景物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样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讨论:溪流为什么会有宽、窄、缓、急的变化?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述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透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说到“孔隙”我们就会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细的缝儿,而这个孔隙却可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那么作者为什么不称之为水洞却还要称为孔隙呢?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能够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仅游法上不一样,情绪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情绪。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情绪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期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附: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内洞的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二)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双龙洞内洞的特点。

  (二)练习课文编提纲。

  三、教学难点

  给课文编写提纲。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同桌学生相互检查课文第5自然段的背诵。

  2.教师了解学生背诵的状况。

  (二)联系上文引入新课。

  作者饱览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气势,经历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惊险,最后到达了内洞。内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内洞)

  (三)了解内洞特点,感受内洞的“奇”。

  1.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学生边听边画出写洞中双龙的句子。

  2.讨论学习:内洞的景象是怎样的,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学习,互相启发,开阔思路。

  (内洞有很多石钟乳和石笋,它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龙,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动物……给人的感觉是神奇而搞笑。内洞比外洞还要大得多)

  (板书:奇)

  洞中有名称的石钟乳和石笋多达四十多个,而工人首先指点给作者看的是洞顶双龙,为什么?

  (因为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

  请一名学生朗读描述双龙的句子。

  双龙有形有态,更妙的是一黄一青,双龙盘绕在洞顶,为洞中平添了几分气势。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钟乳和石笋,侧耳倾听,耳边响起轻缓的声音,寻声找去,只见……

  (学生接下去读写泉水的句子)

  (板书:深黑的石洞里)

  (四)小结:作者乘船出洞,结束了双龙洞之游。我们同作者一道感受了双龙洞的雄伟、惊险与神奇。应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不禁折服于自然之伟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五)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1.概括课文中心思想。

  (课文透过记叙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2.在写一篇文章之前,我们的大脑中要有一个思路—我要写一篇什么资料的文章(板书:题目),我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板书:中心),我要怎样把文章写具体,写通顺(板书:材料安排)这个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纲。

  3.练习给课文写提纲。

  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按照刚才老师讲的写作思路,我们试着给课文写个提纲。

  指导学生给课文写提纲。

  作者游历了双龙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这次游历记叙下来,这就是文章的资料。

  (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情感或说明什么道理呢,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这篇课文的中心我们刚刚总结了。

  (板书:表达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

  确定了写作的资料和要表达的中心,怎样选取材料、组织材料呢?我们来看作者是怎样做的。

  作者这次游览,所见所闻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写进文章。所以务必对材料进行整理和选取。选取最能体现这次游览特点的,最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选了山路上的景色,因为它能表现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游双龙洞的兴趣。作者挑选了洞口、外洞、进入内洞、内洞几处景物来写,因为这些都是作者游览的对象,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是文章的主要资料。挑选好材料后,还要对选好的材料进行合理的安排,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游览顺序组织材料的,同学们把作者对材料的安排按顺序写下来。

  (学生在本上写)

  (板书: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4.小结:(指黑板)这样就是一个简单的提纲。我们在写作文前,就应编写作文提纲。首先想好要表达的中心,然后选取能表达中心的材料,最后把选好的要写的资料安排好。

  5.学生将编写的提纲补充完整。

  (六)作业

  从学过的课文中选出一课,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附: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九):

  教学要求:

  1。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3。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教学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

  ⒊。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提纲。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带给的文章〗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课文资料,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自学本课生字新词,老师检查自学状况。

  3。练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课题。

  同学们都喜欢游览,旅游后还有写写游记。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游览了浙江金华的双龙洞后,就写了一篇游记,这篇游记就是——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叶圣陶先生是怎样写的呢?我们一齐来学习。

  二、了解学生预习课文状况。

  1。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你读了“预习”了解了些什么资料?

  2。透过读课外书,收集资料。你了解了关于本课的什么知识?

  ⒊老师小结:同学们了解的状况真丰富,看来同学们在课外是下了一翻工夫的。

  三、思考问题。

  ⒈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⒉学生思考:⑴想一想每段讲什么?

  ⑵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⑶把讲到洞中双龙的句子画下来。

  ⒊讨论以上思考题。

  四、检查学生学习生字、词的状况。

  五、作业:

  ⒈抄写生字。

  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⒈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⒉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⒊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进行片段练习。

  ⒋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⒈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⒉体会作者的游览感受,培养学生的想象潜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二、学习第一段。

  ⒈抽学生读本段。

  ⒉思考:

  ⑴叶圣陶爷爷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见了什么?(请用:“”画出来)。作者用了什么方法去描述?

  ⑵“明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作者会“眼前一片明艳”?

  ⑶溪水为什么会变换调子?那里写溪水实际上是写什么?这溪水是从哪里流出来的?

  ⒊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感受作者是什么情绪。

  ⒋读完本段你眼前有什么景物,请你说出来,你是怎样的情绪。(让学生产生想象)

  ⒌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段文字的。

  学生总结:⑴了解作者描述了什么景物。

  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描述。

  ⑶体会作者有怎样的感受。

  ⑷想象作者描绘的景色。

  三、学习第二段。

  ⒈学生自学本段。同学们我们运用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请同学们随着叶圣陶爷爷继续向前游。

  ⒉学生自由朗读学习课文。

  ⒊质疑问难。

  ⒋老师提问:⑴你来到了双龙洞看见了什么样的景观?你有怎样的感受?

  ⑵泉水的位置在哪里?

  ⒌配乐有感情地朗读本段。想象作者描述的外洞是什么样貌的。

  四、学习第四段。

  ⒈学习方法同上1~3步。

  ⒉老师提问:⑴我们与叶圣陶爷爷游到外洞,务必干什么?(生:坐船)

  ⑵叶圣陶爷爷给我们介绍的小船是什么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怎样乘船的呢?

  ⑶这小船是顺水而行,还是逆流而上?

  ⒊我们也来感受在船上进洞的感觉。听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⒋老师题问:“挤压”是什么意思?叶圣陶爷爷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你有怎样的感觉?(要学生产生想象。)

  五、学习第五段。

  ⒈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⒉老师题问: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貌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⒊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⒋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要学生产生想象。)

  ⒌老师题问:此刻你明白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六、齐读第六段。

  七、总结全文。

  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全文。

  ⒉思考:读完本课你有何收获或感受?

  八、文字训练。

  片段练习:根据课文所描述的场景,你选取一处产生想象,写出百字以上的短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十):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透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这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十分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状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此刻,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此刻,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样安排我这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能够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述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齐来当游客吧。此刻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方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情绪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沿途已经这么美了,双龙洞位于其中那是景中之景,肯定会更美。这天这节课,我们请导游带大家去双龙洞洞内看看,领略一下那奇特、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家愿不愿意?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资料。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透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资料,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能够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c、问:都是那些地方贴着船底?从……到……到……到,总而言之是没有一处不都着船底,为什么要这样?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能够?(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能够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b。感觉到什么?挤压(1)方向不一样(学生示范)(2)为什么会有挤压的感觉?稍微、一点儿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情绪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透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最之后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透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1、读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

  2、为金华双龙洞写广告词或导游词。

  3、背诵第五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1-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18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05-27

《记金华双龙洞》教学设计11-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10-05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范文10-08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范文10-08

《记金华的双龙洞》的教学设计优秀12-13

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03-27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15篇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