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读后感

时间:2024-04-26 12:48:29 心得体会范文 投诉 投稿

《活着》读后感15篇(合集)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着》读后感15篇(合集)

《活着》读后感1

  这是一个充满叹息的人生。

  主人公福贵,因为好赌,输光家产。父亲从粪缸上失足摔死,福贵在为母亲进城请医生时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解放后回到家改邪归正,却发现母亲病死。妻子家珍操持家事过度劳累而死,女儿凤霞乖巧懂事,可惜是个聋哑人,儿子有庆则聪明伶俐。可悲的是,有庆为了救人血被抽干离开人世,凤霞生长根时大出血不幸逝世,偏头女婿二喜搬东西时被砸死。而唯一的亲人——孙子长根吃豆子时被撑死了。

  直到小说末尾,作者余华带我重回文章开头,剩下福贵这个老人和他的老牛在生命最后的黄昏中漫步。

  看完整个故事,我有点惊讶,在这部小说中,人的生命竟然如此脆弱。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生离死别后,福贵渐渐收起眼泪,只是平静地将这些至亲至爱埋进墓地。每离开一个人,他都会对生命加深一次理解,就算愤恨命运不公,就算后悔自己无能,也无法改变什么。

  余华的构想,以一个过于悲惨的人生来解释生命和活着的意义。文字一点一点渗入心灵至深处,把老人最后的情感描绘得似笑非笑,让读者欲哭无泪,不知是无奈,还是讽刺。

  小说的结尾和开头首尾呼应,在和牛的相处中,他并没有表现出伤心,而是微笑着静静地让牛听他心底平淡而歇斯底里的呐喊。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悲惨的人生的.确有,在马路上衣衫褴褛的乞丐,他们为了活着,放下尊严;在暗巷里躲躲藏藏的小偷,他们为了活着,违背良知;在黑夜中辗转难眠的杀人犯,他们为了活着,双手染血……他们本无罪,只是活着的方式不同。那些上流社会的商人老板,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平民百姓,在生命本质上同他们一样,同样在承受着生命当中的幸或不幸,高贵或平庸,惊喜或挫折。

  小说中的背景,是战争时期,男人要被强行拉去当兵打仗,九死一生,能够回来的,亲人也都该不在了。福贵好命被解放军救了出来,却要亲眼看着亲人们相继在自己面前死去,亲手将他们一个一个埋葬,如果当时他在战场上战死,也许就不必面对了吧。从中也看得出,现在的生活伴随科技发展改变迅速,不会像小说中叙述的那样悲观和残酷,就算撑不下去,也会有好心人帮忙,就像故事中的解放军一样。

  我应该庆幸,至少现在,我不用承受生命突如其来的重击,那些在逃避不幸的人,他们千疮百孔的面容和心灵,又将怀着怎样的遗憾离开?而我的将来呢,是否要像福贵那样在痛苦和悔恨中度过,然后释怀?我该怎样接受?

  活着是生命的一种状态,它和死亡一样,安安静静的,因为活着本身便是一种静止。但是呈现这样“安静的生命”有许多方式,有的人会活得比拥有同等生命的人更加精彩。

  既然生死离别是生命中必将经历的,就不需要感到悲伤,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读后感2

  利用空余时间拜读了张文质主编的《活着就是幸福》一书,感悟到了文中许多的经典阐释,本书以震撼心灵的生命故事为主体,配以短小精湛的“生命感悟”。我们从中不仅可以阅读到感人的故事,还可以获得许许多多教育教学及人生道理。

  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获得了一些情感上的共鸣。“宽容就是温柔中的美丽,它脉脉温情,但震撼力却足以使我们笑靥如花或泪流满面。宽容作为人类文明衍生出的一种美德,在经历了几千年社会进步之后依然熠熠生辉。宽容不需要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也不需要两肋插刀,肝胆相照。有时一个温和的眼神,一个温馨的微笑,一双温润的手,就会使人感到温暖,从而产生力量。”

  宽容就像春天的燕子,为我们衔来醉人的春光;宽容就像涓涓细流,时时滋润着我们粗糙的灵魂;宽容是一曲深情的乐谱,为我们弹奏出动人、圣洁的音韵。

  回想一年级时碰到的一个个让人头疼的孩子,其中那个孩子的印象一直在我的印象中:他长得胖乎乎,白净的'小脸上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开学第一天的数学课,其他小朋友为了表现自己,都想在我这个陌生的老师面前表现自己,坐得很端正。只见他朝我看了一下,就从课桌里拿出一瓶澄汁就津津有味地喝了起来,我见了就走过去轻声对他说:“小朋友,你现在是一年级学生了,上课可不能吃东西、喝水了,知道吗?”他朝我瞥了一眼,继续喝,我想第一天出现这种状况还是情理中的事情,就顺手帮他把水瓶盖好,放进课桌里。那想这孩子见我动了他的水瓶,象一头被激怒的小狮子,马上站起来伸出小拳头就是朝我身上一拳,我呆住了,“这么大胆,无法无天了”我一股怒气直冲,但教师的职责让我一下子强压心中的那股怒火,我故说“呀,这小朋友的小拳头这么有力,老师相信他劳动一定很勤快,接下来他一定会用他有力的小手为我们班服务的。”他也惊呆了,他想这个老师怎么没批评我,反而表扬我,我的不按常理出牌让他有点局促不安,他一下子也安静下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我始终以一颗宽容的心来教育他,对待他。一个学期下来,家长来反映说,这孩子进了小学确实进步了很多,懂事了很多,家长喜悦的心情激动不已,我内心也涌动着一个信念:对学生少一点苛责,少一点失望,少一点冷漠,而要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心!

《活着》读后感3

  故事的主人翁福贵老汉,这位脸上的皱纹积满了阳光和泥土的老农,本来家境富裕,赌博使他失去了所拥有的一切,随之倒霉的事接连发生:被抓去当壮丁,加入反动派的队伍,共产党胜利后,他自由了,回到了老家,等待他的却是艰难的现实:闹饥荒,从事极其繁重的劳动,为抢救校长,儿子因被抽血过多而夭折,女儿因分娩难产过世,妻子也因长期抱病离他而去,接着女婿出了工伤事故致死,外孙子吃豆子时被噎死,一个个亲人相继死去。只有福贵老汉,在历经磨难和创伤之后,顽强而达观地活了下来,在垂暮之年仍和自己喜爱的老牛在田间辛勤耕作,依然唱着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这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亲人?朋友?享受和快乐?不,不是的,不应该仅仅如此。福贵老汉到最后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只有一头老牛做伴,生活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享受,可他不是也活了下来吗?

  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去死。这句发自老汉肺腑的话便足以回答,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活着总是美丽的,尽管活着的时候常有许多痛苦,但和死亡相比,却无疑是一种幸福。死亡犹如飘零的枯叶,没有了生机,没有了梦想,再也无法散发鲜活的清香,而活着还可以感受温馨的阳光,编织各种绚丽的梦幻。

  然而当今世界,人们物质生活越发丰富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享受优越的生活的同时,却倍感空虚无聊,因为因为小小的挫折而放弃生命?与福贵老汉相比,他饱经沧桑,最后仍然活得很快活自在,尽管他并没有优越的`生活。这不是一个很大的反差吗?

  我们活在这世上,很多梦想也不一定能够成真,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好好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本色,如果你不能成为一棵大树,就做一棵小草,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做一颗亮晶晶的星星何尝不可。只要你活出了自己的本色,活出了自己的价值,生命同样绚丽夺目。福贵老人虽然年轻时嫖赌逍遥,但是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仍然坚持活下去,快乐地活下去,这便已经活出了价值。何况平凡人的天地不也是有一番绝美的风景吗?五亩地,几口人一起干活,累是累,但不也是非常快乐吗?平凡简单,未必不好。福贵年轻时败尽家产,可因福贵当上地主的龙二最后不也连命都丢了吗?起码福贵还保了一条命。有时候,我们还真应该放弃荣华富贵,好好去享受精神上的幸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上的充裕。现在,有许许多多的青少年,因为家境的富裕不懂得什么是吃苦,什么是生命,如何过才有意义,还真应该让他们过一过福贵老汉的一生,让他们体会体会。不懂得活着的美丽,活着的价值,活着能有什么意思?等到死亡真正临近时,才对生命愈加留恋,就已经晚了。

《活着》读后感4

  最近读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这本自传的字里行间透露,写的时候他已经70多岁了,作家生涯的大多数作品已经尘埃落定,大有向自己,读者和人世间来个总结人生的味道。

  人到70,又是作家中的作家。真正的无需再有任何羞耻的自由和看清人生世界诸多诡异的睿智,化成幽默又深情的句子,读起来叫一个过瘾。

  以前读《百年孤独》,《恶时辰》,《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枯枝败叶》,每一本都是一气呵成,让人不觉一丝沉闷。马尔克斯影响了80年代的很多中国作家,莫言就说自己是读了马尔克斯才觉醒:他妈,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

  自传读到一半,很多年前对于马尔克斯小说的那种显现出来的魔幻感,都在真实的`自述中找到了其出处。就好像电影的花絮记录片完整得将拍电影的来龙去脉以及心路历程交代清楚。

  从外公辈到父母辈,以及父母的爱情和多子家庭,父母如何义无反顾得要结合,婚后又是怎么样分离两地,母亲如何独自抚养众多子女。以及马尔克斯作为作家的独特的成长道路,从小到大怎么认知和女性的关系,以及和不同的女性交往。真实而自然的笔触呈现,让人觉得,好像一切就是如此,经历就是如此,成长就是如此。

  好的作家就是这样用虚构的作品,让人觉得一切都那么真实。尤其是心理上产生的种种震撼感,读者即使并不活在那样魔幻的年代和大陆,也还是可以产生生命的共情,相信一切的事件里呈现出来的生命真实。

  一个会讲故事的作家。

  但他的会讲故事,除了天才之外,也和嗜书如命的习惯不可分割,《活着为了讲述》中,总是在他叙述的流畅文字里,邂逅到大量的知道的不知道的作家和书籍,为了理解他的内在,我专门将出现的很多我没读过的作家和书名记了笔记,准备查一查,研读一番。

  读不了原版,仅从中文译版中就有很多感触,可想马尔克斯的中文译著者,付出了许许多多的心血,相信也巧妙得再现了原著的语言节奏,才使得这位伟大的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深刻得影响了一代中文作家们。

  在书里,有许许多多精彩的句子,读到的时候就像谈恋爱一样甜蜜,他也并没有在叙述中谄媚过读者,仅仅是其语言的魅力,幽默,深情,很多“这怎么好意思写出来”的句子,就在他幽默的笔端轻松呈现,仿佛是“这有什么好遮遮掩掩的”。

  高级的坦诚。我是这么理解《活着为了讲述》的。

  好像给我自己的写作也上了一课。

  像一个睿智的老人那样,使用呈现的自由。

  仿佛不久于人世,再不呈现,就要带在棺材里离开那样书写。

《活着》读后感5

  第一次接触《活着》这本小说,是在今年暑假。那时我看完书,百感交集,顿时觉得余华过于残忍,他就这么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个死去,只剩福贵一人。我读《活着》,思考了“何为活着”“为谁而活”“活得幸福”“活出色彩”四个问题。下面就依次道来。

  何为活着

  福贵原本是个富家少爷,后因嫖赌输光家当,面对亲人的不离不弃,他顿时悔悟。然而造化弄人,他的妻子得病而死,儿子被害致死,女儿难产身亡,女婿事故死亡,最后孙子也不幸夭亡。这悲剧接二连三地发生,独留命大的福贵一人活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啊,从你拥有生命的那刻起,你就必须活下去,去承担生命赋予的责任,为了活着而活着。

  为谁而活

  看完《活着》,我明白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看着亲人一个个离“我”而去,“我”却束手无策,徒留自己孤零零地活着。我不知道如果我是福贵,我会不会选择继续活着。我经常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但我总不能得到答案,借用书上的话:“人应该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当今社会,有太多的人一生只为追名逐利,为了钱与权,他们不惜互相残杀,不择手段;也有太多人怨天尤人,埋怨命运的不公,对人生不抱希望,选择了断生命。而我认为:生命是值得珍惜的,人必须明白为谁而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活得幸福

  何为幸福?对《活着》中的福贵而言,一家人开开心心地生活,哪怕天天粗茶淡饭,也是幸福。从前的我总是认为家庭物质富裕,譬如住上豪宅、开上名车,饭桌上即使没有山珍海味,也得有鱼肉鸡鸭才有幸福可言。读完《活着》想想,觉得自己以前的想法实在过于肤浅。

  回忆过去的点点滴滴,我才发现自己一直被幸福包拥着。每天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围着圆桌吃饭,何尝不是幸福?课后同学们一起谈笑风生,又何尝不是幸福?原来,我一直拥有幸福,活得很幸福啊。

  活出色彩

  一个人活着,应该活出生命的价值。《活着》中福贵面对家庭的变故,选择贫困潦倒地过完一生。这样的小说结局是我倍感惋惜的。当我们面对挫折,只要一线生机尚存,我们都不应言败,而要重拾斗志,与命运坎坷抗争。

  活着就是一切,活着就是任务,活着无需理由,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理由。记住为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而坚强活着,活得幸福,活出色彩!

《活着》读后感6

  平凡、琐碎的生活重复地充斥着我们的每一天,随着岁月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激情被淡薄,过往云烟的经历和磨练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点点的木讷。真的,好久没有被感动过了。自从无意间读了余华的小说《活着》,读完之后呆呆地望着前面,其实眼前什么也看不进去,思潮在盘旋、在扑打,自己被一个猛浪打到海底,窒息是全部的感受,说不出的凄楚。活着?活着是什么?

  小说以简洁诙谐的开场把我吸引进来,随着故事的深入使我心潮起伏欲罢不能。时时会想到,人生怎么会有如此艰难苦涩?我的心真的在颤抖,我明白一个人的生命在天地之间是多么的卑微。

  输光了家产,使父亲含怨而死的富贵站在清冷的街头,落寞地嚎啕大哭。他妻子家珍被其父接回家,临去时那幽怨的一眼,包含了太多的辛酸。看着一个人由活得潇洒到活得可悲。后来当苦难和病痛夺走了他的母亲、妻子、儿女、女婿及年幼外甥的生命。想象不出,一个人的一生如何来承受如此多的苦难和打击。温情的时光是那么的短暂,而活着的含义愈来愈清晰,苦难才是人生的真相,忍受它,直到终结。活着不仅仅是呼吸,活着便是一切!人活到老时需承受丧亲之痛,这是何等的备受折磨,福贵没能向他的名字一样有福有贵,在现实的蹂躏中,福贵坚强的走过来了,最让人感动的是,主人公在承受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仍能保持一颗平和、乐观的心。真的太不容易了。

  人是那么脆弱,又是那么坚韧。当这两样突然一起放在面前,真是有点受不了!什么是真实的.生活?如何看待生活?生活就是如此,给予我们太多的问号和无奈,象福贵那样经历了许多而仍然顽强地生存下去,他那时对生存其实并无明确的认识,只是以一种动物般的求生本能使他延续了生命。但他在暮年却能以一种洞察人生的乐观来对侍生命,这一点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生活的启迪。生命能够承受的重量到底是多少?生命的存在与消逝怎会如此简单、轻易?如雨、如风,过了却不留下任何痕迹。我们多数人也活着,但仅仅“活着”,这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昨天曾将梦想抓在手心,今天却无奈地任它随风而逝。流走的不只是光阴,还有我们内心深处当初的执着与渴求。没有特别的理由,我们就不再努力争取,就淡然地活着。还不断地抱怨生活中的不如意。

  当看完这篇《活着》时,心终于豁然开朗!是啊,我们现在的生活和富贵比起来不知道好了多少倍,可仍然不满足,仍然在抱怨世界对我们不公平,其实自己受再多的苦和书中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活着就是福了,珍爱生命,珍爱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7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拥有生命是多么的幸运,但对有些人来说,想要好好活着却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余华通过《活着》描绘了前半生过得风生水起,后半生跌入社会底层,过着艰苦困难生活的富贵。有些人说,这本书只能看一遍,不敢再反复揣摩,因为深切地感受到富贵生活的悲惨和悲哀,害怕再次感受到活着的艰辛和艰苦。而我认为,余华不仅仅给我们描绘了底层贫困人民的生活困境,还给我们带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人为什么活着?”

  很多人活着是为了钱以及名利,我想,这大错特错,即使钱和名利都是为了让我们拥有更好的生活,但活着的意义远没那么简单。富贵的生活是贫穷的',但即便是这样,他还是坚持活下去了。为了父母、孩子、朋友而活着?不,富贵一路走来,亲人、好友一个个的离去,生活一次次地将他击倒,可富贵都独自挺过来了,虽然没有亲朋好友的陪伴,但他还是努力地坚强地活着。看完这本书我才明白,活着的意义不是为了任何人、任何事,只是为了活着本身。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经历了几次轮回,才换来了这趟旅程,而这段人生旅程一旦失去就彻底失去了,并不会因为某个人而再来一次。人生很短,转眼就从牙牙学语的幼儿成了风华正茂的青年,再一转眼便满目华发……曾经那些阻挡我们止步不前的困难,回过头来看也不过是人生路上的小小绊脚石罢了。

  我们来也是一个人来的,走也是一个人走的。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就像富贵,即使身边的亲朋好友一个个的离世,而他孤独寂寞,与老黄牛相依为命,还是努力地活着,并没有选择轻生,上天赋予的生命怎能轻易中止?可是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因为一些小小的困难就丢弃生命,想要离开人世间,实在令人叹惋。和富贵相比,我们是幸福的,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没有富贵的贫穷,没有富贵的孤独,我们有好友相伴,有父母的疼爱,有丰衣足食的生活……那还有什么坚持不下去的呢?或许你正遭遇挫折,不要放弃,因为暴雨终将过去,美好的彩虹会在未来等你,如果现在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你将失去看到美好的机会!

  “没什么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什么比活着更艰难的事”,生活自然不可能事事顺意,有许多的困苦等着我们去跨越。但就算这样,我们也要好好地活着。富贵经历了生离死别,在旁人看来他是幸存的,但他深知只有真真切切地活着,才能感受人生的种种体验,品尝命运给予的酸甜苦辣,只有活着一切才有了意义。

  生活本该如此,我们要像富贵一样坚强。活着吧,好好活着,坚强地活着,快乐地活着,平淡地活着,不为别人,为自己!

《活着》读后感8

  去年看了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我看了两遍,看第二遍就是为了强化看第一遍时心里的感受。

  我是一个心肠比较软的人,而且特别容易被带入小说。

  说真的,我看不懂文学,我能读出来的只有里面的一个一个的故事。

  少年的福贵吃喝嫖赌,败光家产。但他仍然被家里的所有人接纳了,没有人敌对他。

  即便是在被抓去当壮丁以后,妻子家珍对他的忠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上天特殊的关照,让福贵又活着从战场上回到的家乡。

  这时,老母亲早已因为没有药治病死了,闺女凤霞也聋了。

  接下来作者就开始了对他精神的砺练。他有一个很懂事的儿子有庆,因为天天跑步上下学,被体育老师相中,准备重点培养他当运动员。老天给了他希望的小火苗,而后又残忍的把它掐灭。儿子有庆因为争着给校长献血,被医生活活把血抽干了。

  接着是他的女儿凤霞,虽然从小聋哑,但还是找了一个城里的女婿二喜,女婿二喜虽是个歪头,但实干,孝顺,也很疼凤霞!很快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就在希望即将升起的时候,凤霞却因为难产失血过多死了!

  “有庆和凤霞走了,妻子家珍也活不成了”。接着妻子家珍也死了!

  但这还没完,因为每天都要背着儿子干活儿。女婿二喜身心疲惫,一个不经意间的失误把二喜歪头夹碎了!

  二喜的尸体被送到了县医院,这让欲哭无泪的富贵联想到,这个县医院是他前世的对头,索走了他三个最亲亲人的命。

  他开始害怕、痛恨这家医院!

  二喜和凤霞的孩子苦根自然便跟了富贵。日子虽然依旧艰苦,但眼看着苦根一天天的长大,这又是新的希望。为了给苦根改善生活,富贵煮了一大筐豆子。哪知苦根竟然因为贪吃,把自己活活撑死了!

  就这样,所有的亲人都死了。

  富贵用便宜的价格买了一头“比他还老牛”!他给这头牛起名叫富贵!

  这便有了小说开头的一段,老人牵着老牛迎着夕阳走去,老人说:“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七八分,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要羞辱你。话说过来了,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尽心尽力了。”

  最后,老人唱起那苍老的歌: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背后是炊烟和晚霞。

  小说中我们看到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和在承受中无怨无悔地活下去的态度。在最后的结尾,这老人在夕阳中间就像是一个雕塑。这个形象太突出了。作者不是要写经过岁月以后的云淡风轻,他是要写伤痕都刻在老人的身上。他写出了活着的高尚和强大!

《活着》读后感9

  麻绳专挑细处断,厄运专找苦命人。

  今天我想分享一下余华老师的《活着》一书。那么多好书,为什么我偏偏要选择这样一本沉重的书进行分享。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只想说因为《活着》,学会了坚强。因为活着,才能对未知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本书带给我的感觉,除了人生的残酷和无常,也有一丝明灭的希望在升腾,虽然没有烈火般汹涌,却也似星星之火,难以熄灭。虽然福贵身边的人,一个个悲惨地死去,但是,福贵依然平静安然地活着。他到底为什么活着?人生都已经这么惨了,他哪里来的勇气继续活着?我想,这本书就是想告诉我们,活着很纯粹,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自序中所说的: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对待生活,最好的`态度也不过如此了吧。人生无常,当灾难向你袭来时,不会跟你打招呼,你连拒绝的机会都没有,只有用一种乐观、悲悯、理解来看待人生种种,才能为自己留下心灵的最后一块净土。 毕竟人生都这么苦了,乐观地活下去,才是对生命保持敬畏的唯一方式。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自己对苦难的承受力,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种胜利。我想,这就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生命,比我们想象中更为坚韧。没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难的事。生死不可选,唯一可选的,就是好好活着。当一个人对生活感到绝望时,即便是老天给他机会逃离这个处境,他也未必能挣脱出这个阴暗绝望的牢笼。当一个人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时,即便是身处艰难险境,也有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决心。

  有时候会想,人的一生要经历多少残酷的现实,才算是真正的活过。我们总是习惯在自己和前人的经验中找寻答案和防御的措施,但有些苦难却是我们的人生“特调”,只适合一个人品。福贵从一个气人的“巨婴”成长为一个独立行走的人,历经了无数生离死别。一次次的打击,鞭在身上,无疑是给老旧的伤口撒了把盐。他无力改变时代的大环境,只有随波逐流,不断地与自己和解。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一直在和我们的人生和解?“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老师在此书中,写尽了人对苦难的承受力,让人感受到了震撼的悲剧美,结尾让人看到生的希望与力量,也让我们在品味这压抑的苦难之时,更加对生活充满希望。

《活着》读后感10

  书中讲述了福贵悲惨的一生。年轻时,这位地主家的宝贝阔少爷娶了妻,生活本是无忧无虑。但他的的滥赌,最终赌光了家业,使他变得一贫如洗。他的父亲上茅厕时死了,而母亲后来也病了。为了帮母亲抓药,他进了城里,却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拉去当兵。战场上枪林弹雨,九死一生,幸运的是他在战乱中还能保住自己的一条命。可当他归家时,女儿却已经成了哑巴,母亲死了,家里一穷二白。而后来,福贵的儿子也意外身亡;还有女儿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却因产后失血过多而亡;紧接着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时被板车压死了;连相依为命的外孙子吃豆子时死了。福贵老了,只剩下一头老牛伴着他,度过余生。

  一次又一次地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年仅7岁的外孙苦根。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了,而他却没有这种“幸运”,他只能活着,与那头不会说话的老牛——两个“不死”在人间苦苦挣扎着。

  在我读过的所有作品中,如果要选出一部在我阅读过程中带给我最大的震撼,并且在读完之后给我深刻的思索,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作品,那无疑是余华先生的小说《活着》。

  《活着》主要讲述了中国旧社会一个地主少爷富贵悲惨的人生遭遇。富贵嗜赌如命,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他的父亲被他活活气死,母亲则在穷困中患了重病,富贵前去求药,却在途中被国党抓去当壮丁。经过几番波折回到家了,却发现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此后更加悲惨的命运一次又一次降临到富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和孙子相继死去,最后只剩富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孤独的活在这个世界上。

  至于这部小说的主题与内涵,一直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部小说太过于消极,过于沉重,对读者可能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会有这样的评论也是难免的,因为的确,这部小说从头至尾都浸没在一种悲剧的气氛中,主人公富贵的一生是痛苦的,悲惨的,他的亲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他生命中那些难得的温情一次次的'被死亡撕扯地粉碎。读者读完整部小说,合上书本,看到封面上小说的题目——“活着”二字时,都会思索: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是否像主人富贵一样,活着就是为了承受活着的痛苦?另外,小说的结局——富贵和老牛一起生活,似乎也暗示着一种消极的观点:人和动物的生命价值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区别,存在在这个世界上仅仅是一种“活着”的状态而已。

  《活着》无疑是一部经典,美国短篇小说家艾米丽·卡特称之为一部“永恒作品”,并不是谬赞。我认为我们年轻人也都该去认真读一读这部作品,让它来教会这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轻人生命的厚重与沉痛,让它来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

《活着》读后感11

  《活着》在同事推荐的上看到排名看到的,决定看这本书是名字吸引到了我,挺感谢同事给我的电子稿,花了两天的时间读完。作者余华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一个人一生的故事,故事主人公徐福贵年轻时是个阔少爷,他吃喝嫖赌、挥霍奢侈,甚至目中无人。

  在一次赌场上,他输掉了家里所有的地,作为地主阶级的土豪,没有了地,他什么都不是了,从此以后,福贵一家家道中落、一贫如洗,一夜之间,从大少爷变成了贫农,但令人惊讶的是,福贵没有自暴自弃,他突然变得成熟起来,他带着母亲、妻子、儿女,在简陋的平房中过着艰苦的生活,他开始干苦活、下田耕作、早出晚归。但生活总是那样出其不意,令人捉摸不透。在一次回城的路上,福贵不幸被抓去当兵,就这样与家里音讯隔绝了三年,等到他辗转回到家中时,母亲已经离开了凡间,女儿凤霞成了哑巴。后来生活越来越痛苦,妻子病重,并一步步走向死亡,女儿因产后失血过多死亡,儿子因献血过多死亡,女婿做工时被板车压死,就连外孙吃豆子也被噎死了。

  福贵的一生,最痛苦的'是见证着一个个亲人的离开,而他还活着,活下来承受煎熬的孤独。之前亲人的离世,他还会痛苦流涕,后来他麻木了,他变得平静了,他也明白了,他就是要这样遭受无数次生活的暴击后仍然继续活着。对老父亲老母亲几十年的血脉恩情,对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儿子有庆十几年的家庭温情,对和孙子相依为命的几年爷孙情...道不完,诉不尽的感情早已无声沉淀,再也激荡不起他心中任何一道波浪。每一次亲人的离开,他能感受得到,是心在割痛,在流血,但却没有了嚎啕大哭,只有饱经风霜的脸颊任由清风刺伤。

  人为什么活着?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这段话对我的触动特别大。

  我认为,人是为了那短暂的幸福与快乐,就要心甘情愿地去承受一生的痛苦。无论多么黑暗的谷底,多么低迷的深渊,多么恐惧.无奈,都不能绝望,因为活着,就是希望。活着,带不走什么,也留不下什么,只有曾经在记忆中永存罢了。

  生活中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活着没意思”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口头禅。

  当工作稍有不顺心,生活不尽人意时,就开始自怨自艾、怀疑人生。

  但只要读完《活着》,你就会明白:任何苦难都只是人生的一种经历,只要勇敢趟过去,就是成长。

《活着》读后感12

  余华在《活着》写到:“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是啊,福贵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正如王安忆认为的:余华的小说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贵便是这样一位世人。福贵在感叹着祖上的两百多亩地到他手上竟折腾光了;感叹着战火纷飞、子弹无形的日子已消失;感叹着原本不该死去的亲人终究都死去了;感叹着他最后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来……这一切的厄运一个个地将他逐进了伤心绝望的深渊,但是接连的灾难并没有把福贵打倒,他活着,与一头名叫福贵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为一种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过的一件事情。余华用一种平淡而又自然的笔触将福贵的`一生经历娓娓道来,这样的平淡与自然更能凸显出生活于福贵而言是残酷与无可奈何,但同时也是一种活着的态度,真正体现生命的张力与无限可能。也正如作者余华所说的:“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贵有很多个离开这个人世的理由,但他却仍然从容淡定地活着。

  面对各种各样的苦难,福贵在活着,其实是对活着最好的诠释,但让人感到难受而不禁泪下。在我的认知中眼泪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却是寓于这种宣泄后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识的高度。从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难与幸福之前与之后,永远都是饱含着对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贵是芸芸众生的一员,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们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对苦难所展现的坚忍和抗争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为他的不幸与坚忍而感动。纵使泪水照耀不了前进的道路,但我们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也是一种哭过后的坚强和泪水洗涤过的幸福。作家余华正是以犀利的笔调将人类的苦难赤裸裸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不得不有所“畏惧”,同时也真正地感受到命运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简单、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顽强、最动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要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每个人都应该尝试着去克服它、度过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所以让我们忍受此时的苦难,享受此时的幸福,因为我们正活着!活着已经是一种难求的幸福,而能快乐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赋予了我们怎样的一种责任,我们的任务就是尽力、尽量、尽心、尽意地完成它。走进余华,读完《活着》,我收获了对人生的另一种深层感悟。

《活着》读后感13

  无尽的泪水袭来,心沉沉的……

  《活着》是一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下的真实写照。文中,“败家子”福贵整天游手好闲、吃喝嫖赌,家里的财产都全部输光,气死父亲之后,浪子回头,我们看到的是:在混乱的时代湍流下,福贵被抓充兵没能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大女儿凤霞因无钱医治而成聋哑,当生活稍许安定时,却接连遭遇儿子有庆只因热心献血被抽血过度致死,凤霞生孩大量出血致死,妻子得了不治之症而亡,女婿被砖活活砸死,就连小孙子竟被豆子撑死,作者将苦难描写得如此淋漓尽致、无孔不入,似乎要扑灭所有的希望而不给人多留一丝希望,不管读者们需要多少理智和坚韧的信念去平复心情。然而,也正是这种极端的苦难,赋予平凡的福贵不一样的形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去深思、去打量世界,去探索内心。

  如果不是内容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我们可能不会那样去思索生与死这个平常不挂在嘴边的命题。福贵在命运无情的抨击下,眼看着家人一个个可怜的离去,直到孤生一人,与老牛为伴,共度余生。他依然活着,平平淡淡,没有抱怨,没有欲望,没有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曾说过“福贵是我见到的这个世界上对生命最尊重的一个人,他拥有了比别人多很多死去的理由,可是他活着。”这种“不争”也不完全屈从的生存方式,或许是一种命运碾压之后的生活智慧,是经历生活洗礼之后的成熟。直面人生之痛命运之难,活着,需要莫大的勇气和韧性,而此时,活着,更是一种尊重生命的选择。众多平凡的人或许无法选择和改变他所处的时代,但是可以选择尊重生命,拓展生活的厚度。

  如果不是命运的救恕,我们可能会经不起宿命般的反复折磨而离去。即使福贵输光家产只能在田地里作出微不足道的劳动,年迈体弱的家珍坚持在旁陪伴和鼓励,福贵被抓充兵突然消失后,母亲始终坚信儿子没有再像之前一样吃喝嫖赌;虽然被冷眼相对过,妻子却始终不离不弃,默默用爱和坚强支撑着、用温情守护着福贵一家人;子女懂事孝顺,特别是女儿,即使在硬撑着干活累倒时只是笑笑看着父亲;即使拥有过命之交的春生跟有庆之死有间接关系,福贵还是在他落难之时去安慰他……苦难的人生,因为有了这样温情的亲情、爱情、亲情,而让人有了活着的勇气,有了前行的动力,有了值得珍藏、回忆的宝藏。我想,这也许就是在经历那些非人的生离死别,经受苦难的狂轰烂炸与肆意摧残之后,福贵仍然选择活着,并且是带着善意、平静到有点超然地活着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性的光辉,在无边的黑暗中烛照生活,在凄风苦雨中温暖人心。

  满怀一种悲痛读完整本,突然想到:

  我是谁?我为谁而活?

《活着》读后感14

  每一个人都会改变,没有一成不变。现实中往往是沧海桑田,蓦然回首间总会夹带着分不明道不清的复杂,或是感慨或是悔恨。这是为什么?因为变了,在那一瞬之间,与当初的自己形同陌路,不变的唯有走着,叹着,光顾着自己一生的前行。

  一个意外的天降横祸,一个不经意的细节等都是促成改变的主要因素。外界环境的改变使你在与环境的不符中认清自己,改变自身的物质状态,改变自身的思维角度,最后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无道理。书中的福贵自小便是阔少,含着金汤匙享着富贵生活,可惜落入赌博的深渊中,最后家道中落。酿成一切的无疑是他自己,所谓天灾也大多不离人祸,在这败光一切的瞬间他改变了,从荣华富贵跌落成一贫如洗,原本不屑一顾变为默默忍受,环境的突然改变,也使他开始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的道路后,也会认清自己的方向;改变道路的同时,变的还有方向。人都在尘世中挣扎,何来潇洒不羁,只能默默前行着,走下去,不知终始,如无根浮萍随着河流漂荡。福贵生活的方向在不断改变着。当佃农耕作时,他的方向是养活一家;当拉大炮在坑道中苟活时,他的方向是活着回家;当儿子长大时,他的方向是供儿子读书。一桩桩忧喜欢寡不停地改变着福贵,一个个意外转折着他人生的道路。他曾为了面子让家珍自己挺着大肚子一人走回去,可在迟暮时光的他,回想起只有悔恨。一个个亲人的离去道遍了人走茶凉的悲怆。他曾想靠赌来“光宗耀祖”的想法已经在大起大落中抹去,悲欢离合中辗转的他依旧默默地前行,多了分淡然开朗,走着走着就过了一生。有人常说,人生最大之痛莫过于生离死别,福贵的亲人一个个予他离别之痛,希望的火光总是刚要燃起就被拈灭,可以说他的后半生都在绝望中坚韧地撑下去。在不变的前行中,他见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色彩,心也随之呈现不同的起伏波澜,最后却也隐于不变的淡然,平静不变地走下去。

  是啊,人生很苦,大起大落世事无常,但却得走下去,在改变的道路中留下不变的足迹和生命的痕迹。一个人生命的精彩不单是功成名就出人头地扬眉吐气的成功,更在于一个人精神的富足。而富足的`积累就是自己走过的一路。福贵他的精神是富足的,一路上他还不停地走着,晚年还能淡然地分享着自己的故事,纵千般辛酸却也不留遗憾。家珍、凤霞、二喜、有庆他们也一直都在他的记忆中,存在着不曾离去,陪他继续前行着,度量着生命的尺度。而他则向作者诉说着自己的故事,知无不言,因为这样他又在大家的记忆中存在,继续前行着。

  看完这本书,我隐约间又看见夕阳染红的晚霞黄昏中,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农牵着老牛,笑着叫“有庆”“家珍”,想让老牛“福贵”继续耕作下去,在错杂的阡陌小路中前行下去。

《活着》读后感15

  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便知道是我感兴趣的书,便毫不犹豫的申请了试读,没想到还真的申请成功了,感谢绰韬推渌义工们。

  拿到书,看到这干净的封面便吸引着我,花了一天的时间便把书认真的读了一遍。

  看到序言中作者所说的,只是想和有责任感医疗工作者聊聊他们所服务的对像:病人,医院是根据病痛所产生的部位来做了细分,几乎都是哪些部位有不舒服就治疗哪个部们,但人体是一个系统,且人有意识有感情,这类细分的科学性真的如医学所应有缜密相匹配吗?

  看到这名作者,她身上所展示的正能量很吸引我,我喜欢任何懂生活,把自己生活经营的很好的人,无论她身处何境,她自己所具有正能量都会让她更有魅力,也更能让她的生活精彩。

  作者经历了与死神面对的11天,在写出这个过程后,想到的是感谢而非过程中所遇到的苦痛的抱怨,某些医疗工作者救治期间的一些意外和不恰当,给作者作为当时的`病人造成万般痛苦,作者没有抱怨更没有谴责,而是用感谢来面对所帮助的人,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真的很令我学习。

  新闻中天天在报道的马航事件,过年时刚拜年过的朋友的当时看起来挺健康的朋友的父亲于近日去世,都时时提醒着我生命的脆弱,读完这本书,更加让我感觉,在每天的日出日落中,自己还能健康的生活、工作、与家人朋友正常的相处交往,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儿呀,活在当下,没必要把这幸福的时间放置于自己暂时还没遇到或已遇到却还无力解决的事情中,那些让自己内心无法平静烦恼万分的事情在生命这个主题面前有时真的微不足道,那又何必去计较呢?

  医患的矛盾在国内各大医院时时的发生,信息的不对等及信任缺失的问题造成医疗工作者的工作压力及病人的弱势地位,医生每天所面对的是生命,那种压力经常是其它工作所无法比拟的,但当他变成了常规的工作时,工作的热情想必也渐行渐远吧,就像普通的岗位所长时间面对一种工作时,疲倦也会产生吧,医生更多的也许是如何能应付处理当时的状况,疲倦时也就少了病人治疗时的长远打算,这些对病人的长久健康将会有很大的不利,是通知医疗机构的怎样手段也调整还是只是依靠医生的的责任与医德自身调整来改善呢?咱作为一个老百姓和偶尔还是医院的病人,真的不敢有什么意见。

  本书既给了咱寻常老百姓一个启示,在自己还能作为一个人能有自理能力时,享受美好的生活,也给负责任的医疗者一个启示,不要把病人当作没有意识,没有感觉,没有感情的一个设施对待,那少了人性,也会让医疗效果大打折扣。

【《活着》读后感】相关文章:

呐喊中活着——《活着》读后感10-06

活着10-05

体味活着——读《活着》有感09-28

活着真好10-07

活着美文10-06

活着的作文09-27

活着的作文03-17

孤独的活着10-05

《活着》心得04-14

精彩地活着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