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说课稿

时间:2021-11-27 16:53:32 说说 投诉 投稿

关于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的爆炸式增长,越来越多人钟情于在朋友圈发布说说,用于记录和分享生活中有意义的事。那些火遍朋友圈的说说都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关于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

  师说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周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了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周总理的到来。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起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了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基于此,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欢乐。

  3、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设计理念和思路: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学生个体之间是有差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不同的学习方式很学习方法,基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理念,我把识字教学这个重点设计为自主探究识字,鼓励他们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记汉字。对阅读教学的处理,大纲要求,首先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所以对教学目标中的两个难点的突破我是通过设计各种形式的读:如齐读、分组读、领读、对读、挑战读、表演读等各种形式,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课文中的人物去感受、体验、思考,去领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进而通过自己的阅读表达出来。因为学生对泼水节并不是很熟悉,所以课前我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泼水节的情趣和欢乐,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

  根据以上的教学思路,我把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播放一段泼水节的影片,问学生你知道这是个什么节日吗?学生很自然地会说是泼水节。老师进一步引导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说泼水节是难忘的呢?引出第二个环节

  (二)范读课文。(课件)师问: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回答后师接着说:如果自己读一遍课文你一定知道的会更多。

  (三)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然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2、标记自然段。

  (四)认识生字:老师先过渡:看到同学们读得那么认真,一群生字宝宝羡慕极了,急着要跟大家交朋友呢!(老师用富有童趣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下一个环节)

  1、采用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自由读的方法。

  2、不会的提出来,同学帮他想办法记住。

  3、识字游戏:制作字卡,凤凰花的形状,认识了就奖励他。(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五)再读课文:

  过渡语:认识了生字宝宝,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了!(指名分段读,师生评价)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凤凰花"的图片,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两个词语。让学生知道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2、播放泼水节的影片,感受节日欢快的喜庆气氛,指导朗读感悟。

  五、指名读二、三自然段:

  提出问题:

  1、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说原因。(目的是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2、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自读第三段,划出相应的句子

  3、交流感悟:(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

  句子一: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句子二: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象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国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了天空。

  抓住"鲜红的地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都

  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会铺地毯,从而感悟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的迎客方式及当时的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与喜庆。

  句子三: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一词,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4、指导朗读:在这个环节中要边引导学生感悟边知道朗读,把傣族人民的欢乐场面和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读出来。可以采用指名读,齐读,表演读等形式反复训练。

  六:小组合作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1、提出合作学习的要求:(1)小组合作,用喜欢的方式读4、5段。(2)思考:周总理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交流合作成果:学生先说哪句就先感悟哪句,边感悟边知道朗读。

  句子一: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了人群中。

  (1)观察课文插图:周总理穿着什么样的傣族服装?通过着装感悟周总理的平易近人。

  (2)抓住笑容满面一词来感悟周总理的饿亲切、和蔼。

  (3)想象:这时周总理会对人们说什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课文内容。

  句子二: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象脚鼓什么样?(上网查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通过周总理跟人们一起敲鼓跳舞,感悟周总理同傣族人民心连心。

  句子三: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感悟这句话:

  1、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周总理热爱傣族人民。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目的:引导感悟傣族人民爱总理。

  3、练习用"一手一手""一边一边"说话。

  语文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训练语言的运用能力。

  4、交际互动:师演总理,生演傣族人民,互相祝福:再现情景,感悟周总理很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5、之后课件再次演示泼水的场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九)学习6、7、8段。

  过渡:多么令人激动的场面啊!(教师用夸张而富有感情的语调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情绪)然后说,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继而进行朗读指导训练:可以采用学生自由读,个人展示读,挑战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出1961年的泼水节的幸福、快乐和难忘之情。

  (十)小结升华:周总理和人们为什么那么开心/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那么令人难忘?让我们再次深情地读一遍课文吧!

  (十一)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节日?

  (十二)作业:课外搜集少数民族的节日和民间习俗并写下来。最后两个环节的设计目的是拓展课外知识容量,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说明;知道写12个字也是本课的重点,因为本课需要2课时讲完,所以写字教学部分我会分别放在每课时的最后一个环节进行训练,12个字中最难写的是:恩、寿、凤、凰四个字,它们分别是上下结构和半包围结构的字。其中的重点比画是凤凰二字的部首,要作为重点来指导。

  师说说课稿 篇2

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韩愈的《师说》。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抨击时弊,宣扬师道的著名论文,是韩愈议论文中的典范作品。文章批评了当时不重视师道的不良风气,以娴熟的艺术技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有力地揭示出士大夫阶层的愚顽与可笑。灵活自然的叙述和议论,将“从师之道”的几个重要原则问题阐述得极为深刻,令人信服。

  这次教学的对象是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但是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他们仍然有畏难心理。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对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在分析完教材与学前,我来说说我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学生能积累、掌握“师”“传”“从”“道”等几个常见文言实词以及 “之”“其”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②掌握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及用法,并且熟读背诵课文,教学难点确定为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我将通过点拨法,即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还有归纳法,即对文中重要的实词以及虚词的用法进行归纳,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而学生通过诵读法、圈点法,提问法以及课堂巩固练习来加深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过程。我将分两个课时来进行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二课时,但为了使教学过程完整,我会稍带补充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兴趣导入

  讲诉程门立雪的故事,引出尊师重教的思想,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这是我上课的重点,也是我第一课时的内容,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一下。

  在这一课时中,我首先会向学生介绍有关“说”这种文体的知识,也适当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其次,和学生一起解决文章的字词问题,包括各种实词虚词的含义以及常见文言句式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全文翻译,把握本文中心思想。最后,学生诵读课文,加深记忆和理解,也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下面让我详细说说我的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课的第三环节。

  这个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这也是我上课的难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有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的中心论点?

  通过上一课时的梳理,我想这个问题学生并不难回答说出来,本文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在开篇就提出来的古之学者必有师。

  2、围绕这个中心论点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这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后,能够大致明白作者在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所选取的角度是不同的,但还不能完全明白这种内在结构。这时就需要老师的引导了。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实际上是作者从正面来论述这个中心论点,这里面包括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

  接着我就可以问学生,那么在作者看来,我们为什么要从师,我们又应该向谁从师。这样启发之后,学生就明白了,我们从师是因为老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而从师的标准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3、有了第一段这样的启发,我想学生很快就能够明白,第二段实际上是作者从反面来论证的,作者认为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那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几方面进行了论证?

  这个问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锻炼搜寻有效信息和归纳的能力。要求学生将几方面的对比关系一一列出,并用课文原文回答作者通过每一组对比得出的结论。比如说通过古今的对比,作者得出了圣益圣,愚益愚的结论。当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找寻中明确对比论证所具有的使用效果,并鼓励学生在习作中使用。

  4、在第三段作者引用了孔子的言行,那么他是想阐述什么观点?

  这个问题并不难,作者通过圣人孔夫子的言行,就是要说明,圣人无常师,这也就教导学生学习应该勤学好问、不耻下问。当然,提这个问题的另一个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在这里所运用的另一个论证手法,这就是举例论证。

  最后一段是作者阐述写作原因的段落。不做重点分析,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气和韩愈写作的原因就可以了。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组织一场讨论。《师说》里说明了老师应该扮演的角色,也说明了师生应该具有的一种关系,那么韩愈的观点还是用于今天的课堂吗?设置这个问题,一是为了引导学生评判性地看待所学道理,并能运用到实际思考中,二来也是为了促进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最后,我也会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同学们将讨论的思考写成一篇小论说文。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老师指导,谢谢!

  师说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一写长廊的景色:先抓住“长”的特点从总体介绍,然后抓住每一间的横槛上五彩的画的特点从内部介绍,最后抓住长廊两旁风景宜人的特点介绍外部环境;二写万寿山的景色:先写从山脚下抬头看到的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壮观景象,再写站在佛香阁的前面从山上向下、向前、向东远眺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三写昆明湖的景色:分别介绍了长堤、湖心岛、十七孔桥。课文开头总述颐和园的美丽,结尾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我计划安排两课时进行本文的教学。下面就第二课时的教学来谈谈自己的设想。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2、通过对词句的理解,读懂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老师的引导下能自学课文的相关段落。

  2、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欣赏颐和园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2、感受颐和园的景色和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颐和园的优美景色,受到情感熏陶。教学难点是:理清文章的顺序,学习作者的写景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实际,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采用以读促悟、小组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阅读教学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打开课堂教学的大门,让学生主动地灵活多样地丰富知识。所以,课前我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网上查找,请教家长等多种渠道,搜集并整理颐和园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在课堂上交流。接着,我让学生欣赏了一段影像资料。(学生在直观的画面中初次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去颐和园细细游赏。

  (二)整体感知

  待风光片放映完毕之后,我顺势利导,进入整体感知的教学。为了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我让学生再次欣赏课文朗读,接着问学生:颐和园给作者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教师相机板书:美丽的大公园。紧接着,我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了哪些景点。学生汇报时,教师课件演示颐和园游览图,并相应地板书各个景点,使学生明确作者的游览顺序。

  (三)自主探究

  《颐和园》这篇课文着重描写了长廊、万寿山和昆明湖。教学时,我让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通过读、说、议、写、画等多种手段,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合作交流

  长廊部分,先让学生说说长廊的特点,紧接着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以及上面五彩的画面,让学生感受到了长廊的精致美观。这样,就在感知的基础上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读中再次体会长廊的精致美观。

  同样,万寿山部分,先让学生自由说说万寿山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欣赏图片,直观地感受佛香阁和排云殿的高大和辉煌。另外,让学生抓住“金碧辉煌”等描写景物颜色的词语,体会古色古香的美;抓住“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等句子体会昆明湖的静和绿;抓住“隐隐约约”这个词语体会那种朦胧美。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感受万寿山那气势磅礴的美。

  在学习昆明湖部分时,先引导学生看图,再次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接着引出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学生在观察中结合课文内容描绘十七孔桥的特点,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十七孔桥那“姿态不一”的美。

  “小导游”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在小组开展导游活动中加深理解,在读文中体会意境,掀起学习的高潮,从而落实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家庭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1.学习《颐和园》的写法,写一次游览活动。

  六、说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真正达到教学的辅助作用,让学生能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我设计的板书可谓简洁明了。

  10 颐和园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美丽的大公园

  七、说特色:

  1、情境的预设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颐和园景物的特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不足之处

  1. 读的还是少,只为了分析课文段落中长廊的美、长;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十七孔桥小狮子可爱和多。我只抓住了重点语句读,忽视了段落间的读,只是在分析好每段后对文本进行了重组,利用师生合作读来再次进入文本,虽然做到了整体感知到局部重点朗读再到师引读再次整体读,但总的来说还很不到位,离语文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还有一段距离。今后逐步改正。

  2.课堂气氛不活跃,今后要多设计一些激趣的方法。

  3.读中学写做得不够,本节课没有让学生当堂练笔。

  师说说课稿 篇4

  首先我要说的是对教材的理解。对教材的理解,力求育人功能的拓展

  《小摄影师》写了高尔基欣然允许一个孩子给他拍照,最后孩子发明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实现,孩子哭着离开。最后,高尔基还是准备要接待那个少先队员。

  我与文本对话时,感触到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也感想到小摄影师所代表的少先队员所存在的诚信、聪明、有礼貌的品格,两者均应教养。

  对本课的目标设定,我想主要是力求凸现三维的融合

  把本课目的预设为通过语言句子的朗诵以及有关情节的联想练习,感触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心爱惜跟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

  判断这个目标是合乎新课标对于目标“三维性”要求,它蕴含有常识、情感、过程三方面要求,而且三者是彼此和谐地融会在一起的。

  全体教养过程的预设,力求做到全员的互动

  全课预设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对全文步感知、学会生字新词。在这样基础上学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整堂课的流程预设是这样的:先质疑;再交流初读课文时留给学生的人物印象;第三步,感悟高尔基对下一代的关怀;接着,体会小摄影师的品德;最后是通过联想续写,把两代人的品格更回升到一个新的品位。

  具体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是质疑明起点,使得课堂显得切实、逼真

  课开始就向学生提问“读了课文,你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引诱学生说出读课文后的疑难点。

  预计有学生会说“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为什么最后始终没再去找高尔基拍照呢?”、“高尔基到底是忙还是不忙,伟人为什么还要骗一个杂志社记者呢?”

  质疑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方法,也是教师把持学生真实出发点一个途径,教师的教要教在学生真正的不懂之处,这是课堂实在化、课堂以人为本的基本。

  第二步,把学生初读的个性理解,通过交流使个性的学习内容形成大家的共识

  在质疑后,老师向学生发问:“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对文中的高尔基、小摄影师,有了什么印象呢?”

  预计学生会交流:高尔基是关怀少年儿童的、工作十分繁忙的一个人等等;小摄影师是一个守信、很有办法、懂礼貌的人等等。

  交换后,还向学生提出请求:

  同学们交流的这些懂得,在课文中都有所体现,请大家再认认真真读多少遍课文,这些人物印象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请在这句子边上注上相应的体会词。

  学生读了文章后,都有自己的个性理解,老师应该懂得学生的个性化浏览成果,因此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就让学生谈谈初读后对文中人物的印象。之后恳求学生利用边读边注的形式,使得起先学生的个性化懂得,就成为了全部学生的共性理解,对提高学生阅读才干很有好处。接下来要重点走进高尔基,品读感悟高尔基的人品

  先生向学生提问: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你是从哪些句子领会到的呢?

  预计学生会说是从以下三句话体会到的:句子投影,此略三句中,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后面两句。

  ●对教学第二句的方式如下设计:

  “请同学们读这句,要一遍又一遍地读,发现哪些词能说明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呢?”

  交流句子,抓住关键词“吩咐”跟“很久良久”。

  阅读教学是工具与人文的结合,以上教学预设,完全是体现了两者的有机联合。捉住重点词,在揣摩用词、联想情节、谈话训练中,深深体味到了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体会第三句的教学措施:

  本人读读第三句,谈谈“哪几个字的描述更能表白高尔基对少年儿童的关怀?”

  预计学生会留心“很忙”与“一定”两词,再问同学:到底是“忙”仍是“不忙”?通过探讨,明白高尔基很忙,但不喜好媒体广告宣传;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满足少年儿童的愿望!

  领导学生诵读,前一句要读得动摇,后一句要读得亲切。

  以上一段教学,使学生对高尔基关怀少年儿童造成浓浓的气氛,在学生对词语的咀嚼与诵读中体会高尔基的感情是太爱少年儿童了,教师的每一句勾引语、点拨语,学生读的、感想的内容都围绕高尔基的关怀,完整做到语言句子与情绪熏陶合二为一。

  感悟高尔基后,再来体会小摄影师的形象。

  先生领导过渡:高尔基如此关怀少先队员,那么高尔基所爱的少先队员是怎么的一代儿童呢?

  ●首先读读纸条上的内容:

  这张纸条短短多少句话,但写得很有水平,同窗们仔细品读,信的内容到底巧妙在哪儿呢?

  采用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办法,读出一个“尊敬、懂事”的一名好队员。

  除了领导读好这句外,还点拨学生:“课文中的几乎每一句话都是围绕这个主题写的,请大家再用心的读读全文,尤其要留神他们之间的对话。”指导学生默读这些对话。

  让学生读全文,使课文中的对话描写引起同学的关注,在真切朗读中感受文本价值,也使全课教学有了整体感。

  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响应课刚开端时学生提出的疑难,并进行续写,更深档次地提升人物的形象。

  在最后,回到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小摄影师为什么不要高尔基的胶卷呢?”“小摄影师哭了,是他懊悔吗?后悔什么呢?”

  回答后,再让学生想想以下问题(投影句子:小摄影师最后会不会再呈现?如果浮现了高尔基会怎么?小摄影师想到了什么,才不去找高尔基的?假如始终没出现,高尔基又会怎样?)

  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写一段话交流。

  课文要求,感受高尔基关怀下一代的文本价值,但适当地延伸感触小摄影师所特有的诚信、聪慧也是很有必要的。在全部学习进程中,从语言抒发用词中、从想像“哭”的起因中,去琢磨领悟,一个活灵灵的高尚的小摄影师就会树立在学生面前,对引领学生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少先队员是很有作用的。最后,通过写,把两代人的情感又回升了。

  本课设计就是想努力实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让语言才能得到切实发展。如果语文课上只是心头冲动或只是习得工具,都不是成功的语文课。只有两者的融合,才是应当追求的。综观整堂课的教学预设过程,都强烈体现着这点,让无情的方块文字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寻求情感氛围的过程中紧紧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由学生的质疑开始,从文本语言中去解疑,应用理解、闭会、联想与默读四种情势,学生对巨人高尔基、对同龄人小摄影师所具备的高尚品格,都会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师说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师说》。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师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第一板块“求学之道”的第二篇课文。

  这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的文章,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不仅文言现象典型,而且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作者通过批判社会上不肯从师学习的坏风气论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和标准。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来看,高一的学生文学积累是比较薄弱的,特别是对于文言文这一块,所以在这方面要多深入学习。《师说》紧随《劝学》,也是一篇经典的文言作品,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正确的指导,《师说》是一篇探讨从师学习原则的文章,其中的观点颇有思想深度,而且与学生的生活接近。

  所以,《劝学》不仅蕴含了丰富的文言文知识,而且承载着教育学习的意义,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得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理解本文思想观点,学会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的意思和虚词的用法以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常见的文言句式等。

  能力目标:在理解基础上熟读成诵,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中心思想,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情感目标: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反复论证加强说服力的写法。同时认识本文中反映出的作者的封建思想,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的眼光。

  六、教法学法

  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回译法

  七、课时安排

  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两课时完成我的教学,我主要讲的是第一课时,稍带补充第二课时,使教学过程完整。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导入:图片展示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话,同时向学生讲述柳宗元抗颜为师的典故,从而由“为师”导入新课。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同时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来。

  (二)听读课文 整体把握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解决字词问题,是我上课的重点。主要有3步:

  1、解题:解释“说”的意思,“师说”的意思

  2、作者简介:介绍柳宗元的有关情况,包括他的生平、著作和一些观点。

  3翻、译和正音正义:借助注释和字典疏通文章的大意是交给学生的课前任务,在课堂上的阅读主要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学生再次熟读课文。听完之后请学生翻译课文,教师穿插讲述重点的字词意思和用法,同时特别注意一些难句的翻译。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理解文本的能力,尤其在翻译环节体现出来,而听课文的配乐朗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理解文本的内在结构,同时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是我上课的难点。主要有4个问题:

  1、课文的各小段分别写了哪些内容?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重要性,择师标准,师生关系,写作缘由

  2、分析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明师道的重要性?

  从师的作用,从师的必要性,择师的标准几个角度来加以阐明,层层推进。理论阐述 完成这项任务后请学生回译,看着译文,翻回原文,如果能回译出来,就说明差不多能背诵了。然后全班齐读。

  此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探讨,主动思考,挖掘文本的内在联系的能力。同时我认为回译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古文的方法,很有挑战性。

  第一个课时到此结束,在第二个课时中,以此类推,在论述择师的标准,师生关系方面又是如何论述的,分析并且掌握不同的论证方法的特色。我认为论说文的要点就是是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能够掌握并借鉴写作的特点,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知识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2、写作特点总结:正面论证,反面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必要性“传道受业解惑” (因果论证)

  一、古之学者必有师│ (为什么)

  (中心论点) └择师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怎么样)

  对象 结果 角度

  ┌今昔对比 圣益圣,愚益愚(错误态度)

  二、批判│父子对比 小学而大遗 (错误认识)

  └贵践对比 其智反不能及 (错误行为)(对比论证?反证)

  师说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课是初中第二册第一章中的重要部分,是通过使用预设动画、自定义动画为幻灯片中的各个对象设置动画效果,通过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使幻灯片之间的切换像切换电影镜头一样,过渡自然。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章是围绕制作多媒体作品展开的,前面已经学习了创建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本节课是对前面两节知识的延伸,是在静态幻灯片的基础上添加动画效果。同时它也是为后面学习超级链接和给幻灯片添加多媒体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使用预设动画和自定义动画、设置幻灯片的切换效果。确定的依据是因为“预设动画”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给幻灯片加上“动人”的效果,而自定义动画可以让用户在设置动画时有更多的选择,使动画效果更丰富、有个性;而切换效果的添加可以使幻灯片切换自然。它们是让幻灯片动起来的三个主要元素,所以我将它们定为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难点: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确定的依据是自定义动画涉及的对象一般比较多,设置也比较复杂,初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幻灯片的整体规划和合理运用的能力有限,往往会给幻灯片的各个对象设置很丰富的效果,结果造成整体效果杂乱无章,使人眼花瞭乱。所以我将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

  知识和能力方面: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熟悉了PowerPoint编辑环境,掌握了创建幻灯片、播放幻灯片和美化幻灯片的操作,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上手。但是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我适当地采取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我将放手让他们自学,而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在同学和老师的引导、示范讲解下完成任务。

  生理和心理方面:初二的学生对于制作动画效果的兴趣比较浓厚,但是青少年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我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使用预设动画给幻灯片中的文本或图片设置动画;使用自定义动画设置动画对象的动态效果和动画顺序;设置幻灯片放映时的切换效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根据“学着做”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组协作设置有个性的动画效果,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大胆演示、展示作品,培养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通过对幻灯片动画效果的合理、灵活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素养。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让学生根据“学着做”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我给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作为导线,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将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来共同探讨,让学生在探究与实践中解决问题。对于教学中的难点问题:自定义动画灵活、合理的运用,我通过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评析它为什么好,好在什么地方,使学生在评价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在教学中我采取适当的分层教学,并及时给予扬长性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五、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任务驱动,层层深入

  3、课堂练习,巩固创新

  4、归纳总结,梳理知识

  5、知识的迁移

  师说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的老师》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六年下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揭示了蔡老师美好的心灵。作者是用童心会议往事的,叙事中融入了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受,使得那些普普通通的小事十分生动、感人。

  作者回忆了七件小事:蔡老师假装发怒;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教我们读诗;对老师的依恋;老师正确处理“我”与同学们的纠纷;梦中寻师。这七件小事的顺序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从学习到生活,全面展现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更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爱。这七件小事,前五件略写,后两件想写。这样安排不但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而且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这篇课文共13个自然段,作者是循着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这条感情线索来抒写的。开头、结尾简洁明快又蕴含深情。用“最使我难忘的,使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开头,立即进入会议。用“可惜我在原校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全结尾,充满了惋惜依恋之情。开头、结尾不仅从内容上呼应,而且使爱老师的感情贯穿全文。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师生间深厚的情意。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结合课文重点体会如何围绕中心从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中选择材料,并按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

  2、不同句式的不同表达效果。贬义词褒用,如“狡猾”。

  二、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

  三、课时安排

  学习本课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指导朗读,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概内容。学生质疑探究。第二课时:了解课文写的蔡老师的七件事情,重点学习后两件事,突出我对蔡老师的思念之情。两个课时的内容可以穿插进行,具体操作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检查预习。

  1、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魏巍的散文《我的老师》,去感受文中那浓浓的师生情。

  2、本节课我们要完成以下几项学习任务(示标)。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一)

  1、浏览课文,思考: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二)

  1、浏览课文,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汇报2分钟完成)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读一读——仔细阅读课文。

  想一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画一画——画出这样的语句,品读,再旁边写批注(即自己的感受)。

  3、4分钟后小组交流。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2)检测。

  后教:指导有感情朗读。

  自学指导(三)

  1、结合课后的阅读与思考,读一读,想一想,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清楚,做上记号。

  2、2分钟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先学:(1)学生自学,教师相机巡视指导。组内交流。

  (2)检测。

  后教: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自学指导(四)

  1、浏览课文,想一想:这七件事作者是平均用力吗?那些详写,那些略写?标在书中。(2分钟)

  2、再想一想: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2分钟)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总结

  三、当堂训练

  文中的老师是一位()的老师

  文中的“我”是一个()的孩子

  四、小结

  师说说课稿 篇8

  今天我要说的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的第21课——《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师说》是第二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论说文。文中韩愈批评了“耻学于师”的士大夫,提出以“道”,即以儒家思想为师。表现了他不顾流俗,锐意改革世风的进取精神。现依据教学课标、考纲、教材、学情对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制定及教学程序的设计等方面作如下说明。

  一、说课标、考纲、教材和学情

  (一)关于课标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能诵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主要文言句式在课文中的的用法;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二)关于考纲

  据《大纲》要求,高考《考试说明》对古文阅读作了三个递进层次要求:

  ①理解(能力层级B级):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②分析综合(能力层级C级):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概括中心;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③鉴赏评价(能力层级E级):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关于教材

  新教材在文言文教材的编排上有明显的“两重一轻”倾向。“两重”是指重视诵读,重视积累;“一轻”是指轻篇章的琐屑分析。这一倾向从新教材的练习设计上可明显看出来。我个人认为文言文教学应体现这种倾向,多诵读、多积累,培养语感,避免大量无效的分析。

  (四)关于学情

  经过初中和高一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难点待突破。如词类活用、虚词的用法等。

  针对以上的分析情况,《师说》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学法、教法和教学程序确定如下。

  一、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积累实词“师”“传”“从”“道”、虚词“之”“其”“而”“乎”“所以”的意义和用法。(重点)

  2、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地、用多种语气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难点)

  2、培养学生自读注释、疏通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和勇气。

  2、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二、说学法、教法

  (一)学法

  1、诵读法

  这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最重要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诵读法成功的关键是要读出声音的各种形态,如节奏、语调、语气等,只有这样,才能听到“古人”的心声,才能触摸到言语主体的情味。当然

  ,要做到这一点,有一个探究、发现的过程,老师应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察语气,逐步读出“情味”来,揣摩文意。因此,范读、多读尤为重要。

  2、圈点法

  使用各种圈点勾画符号阅读文言文也是古人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唐彪曾说:“凡书文有圈点,则读者易于领会,而句读无讹。”我从两方面指导:一是指导使用圈点勾画符号,二是指导学生在此基础上适当作一些批注。

  3、提问法

  这是打破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读、自解等方式解读课文,学会向老师质疑。

  4、练习法

  这是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关键在一个“精”字。“练”不求“多”,应求“精”,要用最少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我设计了一套课堂巩固练习,重点巩固课文重要词语,当堂“消化”。

  (三)教法

  1、点拨法

  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此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我主要点拨的是在不同的句子中怎样准确理解一词多义的几种方法,通过比较,温故知新,从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归纳法

  从高一上学期开始,我一直指导学生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例如《师说》第一课时讲解重要实、虚词,我主要运用归纳法,归纳“传”“师”“道”等实词义项及“之”“其”“所以”等虚词用法。

  三、说教学程序

  (一)总体设计

  通过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教学整体思路:通过诵读把握全文;通过质疑师生互动;通过归纳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通过精练巩固知识,强化记忆。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师说》一文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诵读,理清思路,积累实虚词;第二课时主要是诵读,归纳实、虚词,分析论证结构。

  (二)第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及解题(2分钟)

  学生齐读注释①;补充作者相关内容及文学常识(屏幕展示)

  2、整体把握(共21分钟)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诵(4分钟)

  2)难读、异读字读音点拨指正(屏幕展示)(1分钟)

  3)教师诵读指导(2分钟)

  4)学生自由朗读(4分钟)

  5)个别学生示范朗读(4分钟)

  6)齐读(4分钟)

  7)理清全文思路(板书)(2分钟)

  3、着重分析第一段(共13分钟)

  1)一学生示范朗读,其余学生看注释疏通文意(2分钟)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师生互动(6分钟)

  3)师生归纳重点词语、句式(3分钟)

  4)学生试

  背诵第一段(2分钟)

  4、课内巩固练习(共4分钟)

  出题(屏幕展示)

  5、布置作业

  五、说板书

  板书是一堂课的精华所在。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师说

  韩愈

  为师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一段从师必要:“不从师,惑终不解”

  择师标准:“无贵贱、无长少,道所存,师所存”

  古之圣人——今之众人

  二段对其子——于其身批判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

  医、师、工——士大夫

  “智不能及”

  三段:师生,师道关系

  四段:写作缘由

  师说说课稿 篇9

  韩愈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明人更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在初中,我们学过他的一篇文章《马说》,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来比喻贤才难遇知己,难得重用,把自己一腔愤懑之情发挥得无余,富有现实意义。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一篇著名的论说文——《师说》。

  一、说教材

  1.教材的特点及在本单元的地位

  《师说》是韩愈针砭时弊的代表之作。本篇是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不仅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课本即范例,学习教材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能将知识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要求中对学生“掌握古论文的论证方法和基本知识点”的要求及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A.基础知识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积累“师、传、道、受”等常用文言实词和“之、其”这两个常用的虚词;两个通假字;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常见的文言句式。

  B.基本能力目标

  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C.德育目标

  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针对本篇文言现象比较典型,且本篇为教材规定背诵篇目,我将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文言文法及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为:理解本文的论证方法

  二、说教法

  教法的选择是要看对象的,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根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及相应的教学目标,结合所教学生的基础实际,我采用以下方法教学:

  1.教师范读,学生诵读,整体感知的教学方法:

  2.介绍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点的方法,点拨词句,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文言词语。

  3.针对现实中不尊师重道的现象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

  三、说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存在着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教师搞“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对文言文学习,学生无所谓主动观念,对文言文学习也是望而生畏,不敢学,不愿意学。文言文学习停留在一种教师单边进行的层面上。本着:“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要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的指导思想。我制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指导学生运用意义记诵法,理解性的记忆,实现诵读与背诵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先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因材施教。

  其次采取如下方法:第一,充分预习。印发资料,包括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介绍,让学生对本篇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分解重点、难点。本课拟分三课时进行。

  第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的内容确立课型。

  第一课时:串讲和点拨,以诵读和字词积累为主;

  第二课时:讨论和分析,归纳文言词语用法,理解本篇的写法;

  第三课时:阅读鉴赏,熟读成诵,扩展阅读,学会知识的迁移。

  为加大课堂容量和训练密度,借助微机等辅助教学手段。

  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课时

  一、作者简介,背景介绍(略)

  二、齐读第1自然段:(力求背诵)

  重要词句分析,如古今意义,通假字、名词的意动用法等;

  三、窜讲。

  四、根据课文内容讨论:(有些人认为不靠老师、自学成才也是有的,那就是天才,天才是不用老师的。)

  ————明确,天才也不是“生而知之”的,他也需要有人教他说话、写字等等,教他们的父母和他请教的那些人都是他的老师,连他自学用的课本、材料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成果,严格说来也是他的老师。

  凡是某一方面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身边的人都有其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对身边的老师们也应尊重,互相尊重。

  五、布置作业,整理文学常识、第一段字词;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课所学,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自由朗读第2、3、4自然段,窜讲,提问,释疑答疑:

  重点句子解释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宾语前置句,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否定判断句,“非……也”构成否定判断)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看不起他们,现在士大夫之类的智慧竟然不如他们,难道不是很值得奇怪的吗?)

  ④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听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

  四、讨论、归纳本课特殊的文言现象:

  此部分为突破重点之环节,在上节课布置作业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以板书示出。加深学生印象,并通过此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发现并归纳文言现象,最终学会自主学习。这就是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前面的学习,达成了本课教学目标中的基础知识目标,那么,如何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其他几个目标呢?根据本课的特点,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以期达成基本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五、讨论、解读课文:(学生活动为主)

  (1)思考本文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

  明确:是立论文。并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说理性很强。

  结合课文内容、结合现实中的例子展开讨论,明确老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如“吉林油田高中数学获奖的学生对其老师的态度”。认为老师应该谢谢他,没有他老师也不会成名。让学生评价。

  -————明确:这位学生完全否定了教师在学生成材过程中的作用。应清楚的看待这个问题一方面,不能否定学生的主观作用,他的个人天赋、个人努力;另一方面,不能否定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教师的作用。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字词强化训练:布置相关的解释多义词练习

  (此练习的设计,是为着学生能将知识合理地向课外延伸,实现知识的迁移)

  2.写作训练:

  (由于本课不仅有较强的知识性,而且还有较好的思想性,可以结合学生理解的实际,进行写作训练。而且,对本文思想内容的探究,也正体现了本课教学目标中德育目标的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思考:

  作者论述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他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古之学者必有师”,明确指出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个观点无疑具有积极意义。韩愈突破教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职责局限,将其扩大到“传道”、“解惑”,这在当时也是了不起的进步。

  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也就是择师的标准,韩愈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并由此推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这些思想闪耀着民主、进步的光芒,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门第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发展的余地。

  学习本篇后,以“谈教师的作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字数600字左右。

  第三课时背诵指导、扩展阅读(略)

【关于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相关文章:

关于师说说课稿(通用6篇)11-26

师说说课稿(通用6篇)11-25

师说说课稿(通用9篇)11-25

师说说课稿11-26

关于师说说课稿10篇03-16

关于师说说课稿八篇03-13

关于师说说课稿4篇03-12

关于师说说课稿九篇03-10

关于师说说课稿5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