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时间:2024-03-14 11:45:49 蔼媚 故事精选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1

  话说孔子东游,来到一个地方感觉腹中饥饿,就对第子颜回说:“前面一家饭馆,你去讨点饭来”颜回就去到饭馆,说明来意。

  那饭馆的主人说:“要饭吃可以啊,不过我有个要求”

  颜回忙道:“什么要求?”

  主人回答:“我写一字,你若认识,我就请你们师徒吃饭,若不认识乱棍打出”

  颜回微微一笑:“主人家,回我不才,可我也跟师傅多年。慢说一字,就是一篇文章又有何难?”

  主人也微微一笑:“先别夸口,认完再说”说罢拿笔写了一“真”字。

  颜回哈哈大笑:“主人家,你也太欺我颜回无能了,我以为是什么难认之字,此字我颜回五岁就识”

  主人微笑问:“此为何字?”

  回曰:是认真的“真”字。

  店主冷笑一声:“哼,无知之徒竟感冒充孔老夫子门生,来人,乱棍打出”

  颜回就这样回来见老师,说了经过。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看来他是要为师前去不可”说罢来到店前,说明来意。

  那店主一样写下“真”字。

  孔老夫子答曰:“此字念‘直八’”

  那店主笑到:“果是夫子来到,请”就这样吃完喝完不出一分钱走了。

  颜回不懂啊,问曰:“老师,你不是教我们那字念‘真’吗?什么时候变‘直八了?’”

  孔老夫子微微一笑:“有时候的事是认不得‘真’啊。”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 2

  一天,孔子向东游历,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近一些,中午的时候离人远一些。”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时离人远些,而中午时离人近些。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却像个盘子,这不是远时看起来小而近时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有清凉的感觉,到了中午却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孔子也无法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十分有智慧呢?”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三岁丧父,家道中落,早年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少好礼”,自幼熟悉传统礼制,青年时便以广博的礼乐知识闻名于鲁,从事儒者之业,以办理丧祭之礼为生。中年聚徒讲学,从事教育活动。年五十,曾一度担任鲁国的司寇,摄行相职,积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久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弃官去鲁,偕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思想学说,终未见用。晚年回到鲁国,致力教育事业,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以传述六艺为终身志业。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修订六经。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长久。他的“仁”与“礼”成为国家施政和个人自我修养的重要准则;“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思想使华夏文明得以无限传承;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不仅寄予了自己的理想,更使得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了深广的内涵。

【哲理故事:孔子东游的故事】相关文章:

《孔子的故事》读书笔记11-10

哲理文章的哲理故事10-07

孔子周游列国的小故事07-07

名人哲理故事10-07

爱情哲理故事07-07

哲理小故事精选10-06

有哲理的故事10-07

辞职的哲理故事09-25

哲理故事:善行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