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时间:2024-02-27 12:30:29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观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1、导入:学唐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1)、一句一句地读想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2)、一句一句地读,整体地读,想想你看到怎样的池塘?可以画出来。

  (在巡视中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

  (1)、句义(在理解句意中理解词义) (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同学们,塘虽小却清新、明朗,有活水注入,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备注:“天光云影”、“湖光山色”中“光”意思的理解要联系词语的前后搭配。谁在徘徊?“源头活水”的意思要重点理解,可以查成语词典。)

  二、观塘有感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们初步理解了这首诗,接下来可以用朗读的方式去巩固理解、深化理解这首诗,读出诗的味道。(边读边展开画面,结合古诗的平仄美——平音长,仄音短,其中“一”和“活”为仄声字;平音长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时间。抓住“开,天光、徘徊、渠、清、?、源头、来”读出画面,读出“打开、徘徊”等的动作、神情、姿态,读出“源头”在哪儿,读出“来”的活水的鲜活、生命力、源源不断。开,镜子有半亩大要慢慢地打开;镜子里有——天光云影,要边欣赏边打开。徘徊,谁来回走动?边读边用手做动作表示音长:从桌左到桌右,再从桌右到桌左。渠,渠清,问渠;你清?问你;师清,问师。来,长音,读出活水来、新鲜的水来、纯净的水来、缓缓地来、源源不断地来。)

  3、读了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4、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一鉴、天光云影、清”,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黑洞)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

  三、观书有感

  1、老师故意让学生齐背——《观塘有感》,引起学生疑问,引出读书法——读书要看清题目,题目是文眼呀!(理解题目:当时在看书,将看书体会心得写了出来)

  2、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有源头活水就清,无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朱熹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片刻)(如学生不会再启发——难道看书人就清,不看书人就浊吗?)再次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宋人最重讲理。宋诗特点常借景(物)寓理。(板书“悟理”,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3、 同桌交流。

  4、集体交流:大理学家在诗中讲什么道理?

  (多元理解:塘——人,心如明镜,胸怀宽广,清,高洁;塘——书,知识,天光云影;……)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备注:当学生不会时导法:

  (1)问他那得智(才、慧、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小塘呀小塘,你为什么这么明净呀?你这么小为什么容得下天光云影在你的肚子里呀?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呀?朱子呀,你为什么这么有学问呀?

  (3)、塘有源头活水就——,人观书就——。

  (4)、把“半亩方塘”改为“方寸之心”。

  (5)、宋诗借物喻理的特点。如苏轼《题西林壁》等。)

  (若时间紧凑则结尾方法:当然源头活水不仅是读书,还要行万里路,正如陆游所说:“纸上得来……”)

  四、拓展学习:宋诗借物(景)喻理的特点

  学习《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诗中有悟,诗中有理)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  开,    共徘徊。问渠哪得 如许,为     来。

  再变: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还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2

  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

  课前准备:

  (1)上网查阅,了解朱熹。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读音。

  (3)自学课文,理解感悟诗歌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泊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名言引入,初识作者

  1、同学们,小学六年来,我们一定积累了不少关于读书的名言。谁来向大家汇报一下。(指名说,师相机点评)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名言(出示名言,生自由读)

  知道这些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诗人。

  3、这就是朱熹,【课件出示简介】生默读:【朱熹,南宋著理学家、教育家、诗人。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初读诗歌,感受韵律美

  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他读书读累了,信步来到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于是他齐读课题。师:何谓观书?何谓观书有感呢?

  朱熹,一代理学宗师,他的读书感受一定是与众不同。想读书吗?那就请同学们打开书,对照屏幕上的自学提示,自学这首诗吧!【出示自学提示: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诗的韵味;2、理解重点词语,说说各诗句的意思。3、借助插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诗都是读出来的,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书声,请人家放开声音,认认真真地把诗多读几遍,看看大屏幕,你能达到哪个台阶?读完后教师检测。

  (1)字正腔圆本诗作者朱熹说过:“凡读书,需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谁能口齿清楚、准确地读?

  (2)有板有眼诗有了节奏,就会给人美的享受。谁能读出七言绝名的节奏?

  (3)富有感情谁能达到第3个台阶?指名读,评价,师:到底什么是有感情?其实,读诗不在于语调的高低,在于读出诗的味儿。(点击,改成读出韵味)至于到底读出诗的韵味,学完这首你们自然就会了。

  (在反复吟诵中体味古诗的韵律美,达到“会读”的地步)

 三、抓住“诗眼”,理解诗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到现在,你知道在这首诗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板书:方塘)。

  (2)一个怎样的方塘,用诗中的一个字眼?(板书:清)

  (3)浏览全诗,哪句诗描绘了池塘的“清”呢?(出示课件: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4)“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字典。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你认为应该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理解“开”: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的帮助,还可以联系句子、观察图画。

  “开”字怎么理解?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师:他们一边照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5)如果你是朱熹你会怎么赞美小池塘?指导书写。会有谁?请同学们闭上眼晴,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自己描绘)

  (6)同学们,虽只是一方小小的景观,却很能感染人,它清新、自然、清爽、明亮,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名读————要求边写边想象画面会读得更好,再指名———女声齐读———一起美美地背一背这两句】(配乐读)

  (7)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8)结合图文,自读感悟后两诗的意思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此,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

  “为”是一个多音字,在这儿读“wei”,第四声,作什么意思?(因为)它向我们解释了池塘清澈的原是————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板:活水】怎样的水才是活水民呢?(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9)我们可以想象:远处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方塘的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10)连起来说说这两名的意思。

  (11)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预设: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就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可见,源头活水对小池塘来说多么的重要啊!

  (12)小结,同学们,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水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样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诗人心中的喜欢之情。

四、辩论明理,享受诗趣

  1、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整首诗的意思都理解了,学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相机出示填空题: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使池水,不断地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使人。板书:心智:明————读书】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就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2、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配乐诵读,学创名言

  1、朱熹的诗那么含蓄,这不仅是景,更是一种理,【板书:景理】一景一理,融合的那么巧妙,让我们再来诵读这首诗吧!让这首诗启迪你一辈子,定格在你心里一辈子。【配乐读】(把自己的感受放到诗里去,这就叫读出韵味。)

  六、作业布置

  1、阅读朱熹的《观书有感(二)》,借助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并想一想这首诗告诉了人们一个什么读书道理。

  2、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3

  一、 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这一教法的设计意图是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习惯。)

  三、说学法

  回忆学习古诗的一些学习方法和学习古诗应掌握的一些知识。(意在激活学生的记忆信息为古诗的自学提供思路)并鼓励他们采取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突出教给学生一些方法,(例如:弄懂诗句的意思,串词成句,串句成篇。让学生在反复的读的训练中学会体会诗的感情。)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学了。

  四、说教学程序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出示)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二)、学习古诗,领会诗意

  1、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把这两句诗读好。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谁能说说?

  这两句诗描绘了多么美的景色呀,(板书:景色)

  师: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它暗示了什么?(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

  (2)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3、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美吗?谁能读好这首诗?

  5、背诵这首诗。

  (三)、质疑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四)、教师总结延伸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出示:《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

  你觉得这两首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吗?(前两句都是写景,后两句是感受)

  同学们想想,你还能举出一些跟这些诗相似的说理诗吗?(学生回答)

  总结:

  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

  (五)、学生延伸交流 出示文章: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六)、总结全诗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板书

  《观书有感》

  景色 说理

  池水清澈 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4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

  《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1.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四)小结

  (五)辅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5

  教学内容:(苏教版六上第22课)

  《观书有感》 南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设计特色:

  1、教学建立在对诗的正确的多元解读的基础上,教学设计考虑到学生的不同表现,呈现出多种动态生成的教学预设。

  2、运用多种方法灵活理解诗句的.意思,如在读与画中理解,在将“渠”改为你、我、他的语言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有与没有“源头活水”的对比中理解等。

  3、对诗句的活学活用与理解联系在一起,如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改为“半亩方塘锅底开,垃圾杂物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4、对教学时机的智慧把握,如将朱熹是南宋理学家、宋诗讲理的知识点、“问我(朱熹)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以及开卷有益方面的名言与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巧妙对接。

  5、板书的四次变化是诗的解读,也是诗的创造。

  预习积累: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獈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教学过程】

  一、观塘—— 反复诵读,初感诗意

  1、导入:

  (1)交流背诗句,学古诗的方法(如画简笔画等),可相机板书——诵读、解意、悟境。

  (2)学古诗通常要达到正确诵读、解意、悟境,今天我们学的一首宋诗——指读课题,知道课题意思吗?学生、教师简介朱熹:南宋,理学家,他常借诗来讲道理。要做到诵读、解意、悟理,有信心做好这几点吗?先自学,要求做到:读正确、通顺,读出节奏。

  2、检读。(后二句的节奏,生读师画线。相机点拨古诗的韵味“压韵”,再读。)

  3、自学尝试理解意思,读出画面。要求:

  用心去读,想办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没有工具书可以猜猜看。 (在巡视中点拨、表扬,发现画的好的同学上台板画)

  4、同桌交流

  5、集体交流、相机朗读:(经过刚才的努力你哪些词句弄明白了,哪些词句还有疑惑,说出来相互学习。

  6、请一人完整说说诗的意思。

  (由词到句,有句到词,前后联系,两句一解,存疑、方法点拨: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只要说池塘就可以了;鉴,下为金,古代铜磨平为镜,用布盖着,用时打开,所以说——开——为了押韵换成鉴开。用心写“鉴”一遍,把鉴字记在心底,让自己的心如明镜。半亩方塘一鉴开,写出了池塘水的——平清亮,仅仅清吗?继续关注,联系下句光、影理解清亮。天光云影共徘徊,光,影:光,光彩;影,影子、倒影,光彩闪耀,云影浮动——互文手法。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问——问什么?与“?”呼应。渠,可暂存疑,理解联系上两句,再联系本句谁清——渠清,得出第三人称他,不是你,也不是我,是他方塘。问渠哪得清如许一句理解点拨:你看到无比清亮的池塘水,你会发出怎样的疑问?从而理解哪得、如许。哪(nǎ)得:怎么会。哪:怎么。清如许:这样清澈。如许:如此,这样。清如许——如许清,为读起来抑扬顿挫。为有源头活水来,源头,起源,发源地,源泉,画图解。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不解。 )

  二、观塘有感 ——入情入境,联想再现

  1、导读全诗:这是一个怎样的池塘?诗人产生的疑问是?放开眼界找到的答案是?(塘清的答案在塘外)

  2、我们初步理解了这首诗,接下来要读出画面,在脑海中浮现出画面,并用你的朗读展现出一幅幅画面,边板书边解说:读出画面(浮现、展现)。自己先练习。(前两句一读。1、池塘里有——(日光雁影、月光荷影、花光柳影)什么感觉?美吗?读出美,美美地读。2、徘徊地读(光彩闪耀,云影浮动)。有徘徊的感觉!后两句一读。1、问的好,出一道挑战题,从哪里看出“清如许”。2、来,你听出——的水,——地来?你用读来告诉大家。教师评价语:听了你读这首诗,我也感觉在我的心间流淌着一股股清泉了。)

  3、如果没有“源头活水”呢? (老师擦去“有源头活水”)方塘怎样?同桌思考讨论。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板书:枯竭、陈腐、污浊。教师擦去前两句,边擦边说:美景都消失了。师生共同合作将诗句后两句改为:问渠哪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现在注入源头活水,有源头活水的半亩方塘是——谁来背诵一遍?

  4、读到这里,你明白了什么?——有源头活水,塘就——;无——。看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是多么重要呀!

  三、观书有感 ——多元解读,品悟诗理

  1、导学生产生疑问:读题目,看诗句,你又弄不明白什么?为何是《观书有感》?诗的内容写的是池塘吸收源头活水就清,不吸取源头活水就浊,但这与人看不看书有什么关系呢?再次简介朱熹:理学家,他常借诗来讲道理,会说什么道理?读书与方塘之间有什么联系吗?)(相机板书:悟理)

  2、 同桌交流。

  3、集体交流:你悟到一个什么道理? 你还想到了什么话?(相机板画:书、实践 —— 人(清))

  相机出示开卷有益的名言警句。(见预习积累)

  相机评价:朱熹由读书想到塘,你能从塘的清浊想到人的学习,你是朱熹的知音呀!

  4、人怎样才能做到清如水明如镜呢?闭上眼睛一齐朗诵。

  四、结课法——延伸拓展,升华认知

  拓展学习:哲理诗

  1、教师小结:朱熹的这首诗既有优美生动的画面,又蕴藏着深刻的哲理,这一类诗叫做哲理诗。比如有的诗告诉我们——,学生说诗句。

  《题西林壁》(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只有立足高远,才能够排除种种迷雾,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鹳雀楼——唐 王之涣)

  2、小结学习方法,引导自学下一首古诗:吟诵——解意--读出画面(浮现、展现)——悟理。同学们采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自学下面的古诗。(或书上前一首)

  琴 师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观的紧密配合。)

  板书设计:(动态生成)

  初: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变: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浊如许,为无源头活水来。

  板画:

  源头 活水 —— 方塘 (清)

  书、实践 —— 方寸之心、心智(清)

  板书:吟诵——解意--读出画面(浮现、展现)——悟理

  附:

  余读《观书有感》有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6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观书有感》教案优秀】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案11-02

观书有感教案11-02

《观书有感》教案14篇11-02

观书有感作文05-23

观书有感说课稿08-10

《观书有感》赏析11-02

朱熹观书有感11-02

观《满江红》有感优秀12-09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04-01

观书有感的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