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书有感》教案

时间:2022-11-02 23:11:09 观后感 投诉 投稿

《观书有感》教案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观书有感》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观书有感》教案

《观书有感》教案1

  一、说教材: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22课《古诗二首》中的一首古诗,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这首诗既是学生学习古文化的经典之作,又是一篇对学生进行热爱读书教育的好教材,这首诗显著的特点是用暗喻的方法来说明一个道理。针对以上教材特点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自读自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能借助图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主中心句(诗眼),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所阐明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教学以“读”为本,让学生多读,反复品味,设计学生读书、自学、质疑、教师释疑的环节。

  三、说学法:本节课是一首哲理诗,其道理较为深奥。对本堂课我采用的就是现在我们实行的“五三三”的课堂模式。打破古诗死记硬

  1背、呆板只理解诗意的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走进作者,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这节课是在预习的基础上进行展示、交流的。

  四、说教学程序

  (一)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说出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2.理解这首诗蕴含的道理,感悟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学习古诗,无论课堂采用什么模式、方法,读,首先是第一位的。在读中悟诗情,悟道理!两个目标提纲挈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层次。

  (二)出示自学指导:

  1、交流本诗作者朱熹的'相关资料。

  2、把诗读通,读顺。

  3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的景象。

  4.想想诗中的“半亩方塘”比喻什么?“源头活水”比喻什么?这四步是给学生一个“导航”,是通向目标的路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六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即使思考不够准确,鼓励学生大胆谈出自己看法、想法,提出质疑。

  (三)小组学习。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感受、想法。对有争议的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探究。力争全体学生参与探讨,为“后教”环节打下基础。

  (四)集体交流展示:

  我设计的后教环节,完全按自学指导顺递下来。先把重点放在有层次的读上。初读——口齿清楚,字音准确;再读——读出节奏,字正腔圆。范读配乐——激发想象画面。美读——读出诗的意境。这四步层层深入,充分让学生从读中感悟诗的意境。

  之后,一起探讨诗题中的“书”字,改成“塘”字,是否可以?引出难点。并设计了填空,给学生一个台阶,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及时小结,从而明白诗中的道理。进而总结:朱熹先生说理非常地巧妙,所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两句诗脍炙人口,千年不衰,我们都知道学习古诗除了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生活实践中学会运用,下面就是报纸上运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的例子。之后学生延伸交流出示文章: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清如许的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五)当堂训练:

  为了更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后两句诗所蕴含的道理。因此让学生进行了实践练习,以此来加深理解。并进行了课堂练习。这些都是围

  3绕目标来设计,让学生真正在一节课中掌握难点,有所收获。

  我认为这堂课的设计,能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读中悟理,容量大,学生即学又用,受益匪浅。

  五.作业:默写古诗

  六.板书:

  观书有感

  池水清——活水

  人聪明——知识4

《观书有感》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而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3.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二.教学过程:

  1.与学生交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认识大家我很高兴!我早就听说咱实验中学的学生特别善于动脑,能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也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今天这节课老师特别希望得到同学们的配合,好不好?爽快!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南宋时期著名哲学家朱熹,手捧他的《观书有感》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美丽的池塘边。在这里,我们将会领略到美丽的自然风光,感悟到深刻的人生哲理。

  2.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3.师问:你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4.出示学习目标,一起朗读。

  5.师引:朗读古诗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要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首先把节奏读好。什么是节奏呢?大屏幕出示:

  节奏:诗句中按音节或意义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①全班同学拿起书,轻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节奏读好了,还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什么是停顿呢?大屏幕出示:停顿:为了突出意境或感情而作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②出示大屏幕,加“∕”,教师范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全班同学自由朗读。

  ④哪位同学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才能?肯定后学生齐声朗读。

  6.师引:大家朗读这么好,让老师真感动。我想同学们在理解句子意思上会有更出色的表现,请大家结合线下的词语注释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不明白的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开始吧。好!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师引: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请同学们根据每句诗的意思并结合这首诗题目,想一想:(出示大屏幕)“半亩方塘”比喻。【一本书】“天光云影”比喻。【书中丰富的内容和深奥的道理】 “源头活水”比喻。【丰富、新鲜的知识】

  8.师问:诗人为什么要使用比喻,而不直接写出呢?

  9.生答毕,师小结:诗人朱熹不愧是大家手笔,他将深刻的道理寓于生动形象的自然景物,描写出使人在清新的气氛中既获得美的享受,又引发出哲理的感悟,从而得到启发。

  10.再想一想诗人借助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水如此清澈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小组合作讨论作出回答。

  启发学生:为什么池塘的水如此清澈呢?加以引导教师板书: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到达新境界。

《观书有感》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伟大学者,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是因为他一生勤奋读书,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作为一个人,就要不断读书,不断学习,同时要不断实践,才能获得成功,才能对社会有更大的贡献。

  二、写——整体感知

  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全诗歌)

  齐读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昨天,我请同学们按照自学要求自学了这首诗,现在,来看看你们学得怎样?

  三、品——还原诗情

  (一)、出示:自学要求:

  1、看看图画,读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4、记下不懂的问题。

  (二)、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说说诗句中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做上记号)学习古诗,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

  (,联系上下文,组词,借助图画)

  (3)引导学生理解一、二句诗意

  “鉴”是个生字,遇到生字,不理解,我们要查。

  出示字典中的字条:镜子(古代用铜制成)。照。仔细看。

  你认为应该选哪条意思?为什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选择合适的字解)

  师: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理解诗句,说诗句意思时,可以用上这些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

  借助图画,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师: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为什么会不停地晃动?(暗示了水不停地流动,也就是——活水)

  (4)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三)、学生写话:大致写写对这首诗的理解

  (四)、背诵这首诗。

  四、悟——引入哲理理解

  1、引导学生质疑。这首诗学完了吗?还有什么问题呢?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池水清澈读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2、交流,指答。

  出示、齐读:

  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小结:

  五、拓——延伸阅读范围

  1、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师:朱熹先生写了这么一首写景的诗,非常优美,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能接受他的观点,他的思考,可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所以像这样的诗也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朱熹还有一首鲜为人知的《观书有感》:出示《观书有感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

  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

  此日中流自在行。

  自学,体会诗句的意思,想想诗所说明的道理。

  (蒙冲:古代的一种战船。向来:从来,一向。一毛轻:轻如一根羽毛。

  意思为往日舟大水浅,众人使劲推船,也是白费力气,而当春水猛涨,即使艨艟巨舰也如羽毛般轻,自由自在地飘行在水流中。诗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强调做学问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

  2、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候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写出好文章来。

《观书有感》教案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深刻道理。

  3.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

  教学难点: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自古以来,文人辈出,宋朝的时候,出了一位大学者,思想家,理学家,教育家,他的名字叫朱熹。(板书:朱熹----指导学生书写“熹”字)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也许我这样说你还是不了解他,我相信他的一句话大家一定听过:

  投影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宋〕朱熹

  二、读——整体感知

  过渡: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投影出示: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1、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

  2、为了读得更好,请大家再试读一两遍。

  3、听录音,看看自己读得是否正确。

  4、请两名读得正确的读一读

  4、请两名读错的同学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会读错?

  5、一起读一读。

  三、品——还原诗情

  (一)读中体会诗歌的内涵

  过渡:人的大脑不同于机器,它有时候是可以同时进行两个甚至更多的活动。相信大家刚才在读诗的时候已经在思考全诗的意思了。能不能把你已经读懂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一句话、一个词、哪怕是一个字都行。

  (1)分享收获

  [预设]

  理解一、二两句

  A:“鉴”是个生字

  怎么写?(板书,学生跟着书空)古代镜子是用铜制成的,所以底下是“金”。铜镜不用时常常用布盖着,用时打开。这里的“开”理解为打开。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灌输理解诗句的方法:连词成句,调整词序,添加词语。)

  B: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可见池塘里的水怎样?(用比喻突出水的清澈透明。)水的清澈透明,还表现在哪里?

  “徘徊”是什么意思?[来回移动,闪耀浮动]

  借助图画[清澈之水--浑浊之水],产生来回移动、闪耀浮动景象的也必然是清澈之水,浑浊之水是不可能产生这种自然现象的。

  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齐读一、二两句诗。

  这两句诗,描写了池塘优美的景色(板书:景),老师非常喜欢这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这两句诗。[放一段音乐]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描绘)

  美读:一边想像画面,一边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

  也许这幅图片并不能表达你心中的美好画面。[出示:图片]

  理解三、四两句

  A:多美的景色呀!蓝天和白云一齐映入塘中,池塘里的水为什麽会如此清澈?

  B:那后面两句诗你能理解吗?我们先来读一读。引导学生理解三、四句诗意。

  “渠”是什么意思?(它,指方塘。古诗中的人称代词与现代文不一样,还记得《示儿》中的“家祭无忘告乃翁”,乃,你。)

  哪得,怎么会。如许,这样。清如许,这样的清澈。为,是因为。

  [大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什么这么清澈呢?这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2)整合诗意

  我们刚才讲的很零散,谁来完整地把全诗的意思讲一讲,让我们获得一个完整的认识。

  (二)齐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悟——引入哲理

  1、小结:古诗学到这儿差不多就完了。你有什么问题吗?

  [知我者莫如@@@也。改成《观“塘”有感》吧?]

  引出: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诗中却没有提到读书?它和读书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也就是说诗人看到方塘,为什么联想到读书呢?

  2、交流,指答。

  相机板书:

  方塘——注入活水(清澈、透明)

  心智——汲取新知(开豁、敏捷)

  小结:作者通过半亩方塘将读书后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既富于理趣又充满诗情,对后人有教益,为后人所传诵。

  [板书:以“景”喻“理”]

  朱熹真不愧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像他这样寄托自己思想的诗叫“说理诗”(板书:说理诗)

  五、拓——延伸阅读

  1、 朱熹在读书上悟出了这个道理,要想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就要有(源头活水)。

  第一首古诗[点击第一首古诗]也告诉了我们一些读书的道理:竭尽全力、持之以恒、亲身实践

  2、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你看看这些古诗中包含了什么样的读书道理。附后:

  板书:珍惜时间

  专心致志

  ……

  3、总结本课

  同学们,伟大的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多读了,才会活用,平时的积累非常重要,希望同学也能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善于思考,像陆游那样持之以恒,躬身实践;像颜真卿那样,珍惜时间,好好读书;像袁枚那样读书要求甚解,切莫囫囵吞枣。像宋应星那样专心致志,切忌胡思乱想。

  附:

  教《观书有感》一诗的一些想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第五届优质课大赛后听集体评课相比较听课而言更让我受益匪浅,倾听着几位代表的发言,感受到他们有的经验丰富,有的理论高深,六堂“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课孰是孰非,经他们一点评,真有“拨开云雾,见到青天”的感觉。对于我执教的《观书有感》一课,本是“不知庐山真面目”,点评后也豁然开朗了。

  众位老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语言委婉、语气平和。细心揣摩,仔细品味,那是评委委老师对授课老师的勉励和鞭策。因为课堂,永远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现在,我把《观书有感》一课的设计与想法和大家作个交流与沟通。

  《观书有感》是一首哲理诗,让学生领悟哲理诗中的哲理是本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所设计的一切环节都是围绕它来服务的。

  一、走近作者,感受情境,心灵和谐

  古人说:知人论世,上上之法。即阅读、欣赏古诗文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所学作品和作家的生平、思想、风格、他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这样,在提倡探究性学习的今天,学生对所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才可能全面些,准确些,深刻些,才可能逐步地改善学习品质、改进学习方法,好读多思,主动地去建构和发现知识。

  导入环节,我用一段能高度概括朱熹生平和伟大成就的话让学生对这位有着崇高历史地位的学者、思想家、教育家有个初步的感知,使学生肃然起敬,从而带上敬畏的心境去学习古诗。这样做学生对朱熹还是有陌生感,不够亲切。如何对朱熹更亲切些?朱熹的名言很多,有的学生熟知,但并不知道出自何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现了我的这一想法。

  如果能让朱熹走到读者的身边去,也成为读书、学习的一员,从“大家都是读书人”的角度去交流感情和思想那该多么美妙呀,于是我又设计了一段过渡语:

  朱熹正如他所说的那样,一生不停地读书,不断地实践,还不停地思考,成为勤奋读书的典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

  至此,基本完成了“走近作者”的想法。

  二、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心灵共振

  这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分读诗、解诗、品诗、感悟、拓展五个部分。

  读诗,一段录音“瞻前顾后”,使用得当,读好古诗,足矣。

  解诗,学生自解、两人解、全班解,三管齐下,使全班每一位学生理解古诗意思是肯定没有问题的。在全班交流前,自解、两人解的环节必不可少,自解、两人解、全班解是学生对古诗大意从模糊到清晰、由浅入深、从片面到全面的过程。对后面环节的顺利实施作好铺垫。补充一点,四人或更多人的小组合作在情非得已的情况下尽量不用,两人合作解决“小问题”是最经济、最快捷、最简单的方法,效果也不一定差,人多“窝工”。

  品诗,还原诗情。我采用的是一段配音朗读,学生通过听朗读、想画面,对古诗情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学生在边听边想中,把思绪带到遥远的时空。有学生在描述眼前看到的景象时,讲到了眼前美景和美景中的人,景中有人,人在景中,人景合一,既有半亩方塘的清澈明净,也想到诗人观塘时“若有所悟”。站在塘边的人看到半亩方塘定然有所思有所悟,思什么、悟什么?读者也会进入到诗的境界里,与诗人一样有所思有所悟。

  感悟,有了上面的铺垫应该是水到渠成的。预设时,也作了两手准备,如果学生能读出一点感悟来,便顺水推舟;如果悟不出,引导学生把《观“书”有感》改成《观“塘”有感》或说作者写诗“走题”了,制造矛盾,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更深刻的思考。

  拓展,每一堂语文课都不应该是封闭的,必须要把学生的视野引向课外,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广。于是我安排了古诗积累这一环节,目的一是积累,二是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很多的诗人、文学家对读书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之所以有成就是因为他们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的结果。再结合第一首古诗,了解读书不仅要有朱熹的“源头活水”,还要有陆游的“躬身实践”;颜真卿的珍惜时光;宋应星的专心致志。

  三、题外话

  作为一名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对于教学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上课前有四个问题是我要思考的:

  1、通过40分钟的授课,究竟想让学生学到什么?学到什么广度和深度为宜?

  2、每堂课至少有一个训练点。或读、或说、或听、或写,训练的目的是锻炼能力,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是让学生自能学习,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之以渔”。

  3、目标定位是备课的重要前提。目标定位好了,围绕目标预设教学环节,一切教学环节都要围绕如何去实现目标服务。如何去实现目标只是个方法问题,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随机应变,相机而动。

  4、从封闭走向开放,引发兴趣,让学生多阅读、多积累,这是学习语文最简单的方法,也是最好的方法。学了《负荆请罪》,让学生去阅读《将相和》;学了《小草和大树》,让学生去了解《简·爱》;学了《姥姥的剪纸》,让学生去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

  但愿上面的文字不是一堆垃圾,因为中国的文字垃圾已经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了。

《观书有感》教案5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一》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抄录下来,与大家共同分析欣赏。希望对无心向学,不读书看报,只知玩玩乐乐的青年朋友,有所启迪勉励。

  本文选自《朱文公文集》(《四部丛刊》本)。朱熹(1130~1200),儒家称朱子,字元晦,江西婺源(现在属江西省)人,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半亩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在中国古代对方形的蓄水坑,称塘;对圆形的蓄水坑称池。)一鉴开(一鉴开:像一面镜子被打开。鉴,镜子。古时候,镜子用镜袱盖上,用时打开。)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打开。将书比作半亩方塘,因为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动。写出了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

  问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么。)得清如许(如许:如此,这样。)为(为:因为。)问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译文:

  半亩大小的方形池塘里的水光明澄清澈像一面打开的镜子,蓝天和白云的影子倒映在池面上,仿佛悠闲自在地来回走动。它怎么会这样清澈?因为发源处不断有活水流下来。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一问一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深切而独特的读书感受,暗含哲理。

  这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全诗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情景,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获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认识时的情形颇为相似。这首诗所表现的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为一位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这两句诗已凝缩为常用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这也是一首有哲理性的小诗。人们在读书后,时常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诗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将这种内心感觉化作可以感触的具体行象加以描绘,让读者自己去领略其中的奥妙。所谓“源头活水”,当指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会觉得愈读愈爱读!你看,半亩的一块小水塘,在朱熹笔下是展开的一面镜子(一鉴开),起笔就恬静而幽雅得让人立时展开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读者遐想,这面“镜子”中映照着天上徘徊的云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么静谧可爱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个问题,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这幅美丽的自然风光图卷,已经令人读后清新明快了,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一看题目,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

  《观书有感二》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曰中流自在行。

  宋代诗人作诗多议论,少形象,而朱熹这首《观书有感二》(又名《泛舟》)却化议论为形象,启人思索,颇富韵味。

  这首诗通过形象的.比兴,寄托了一个深刻的哲理,读之见情趣,思之觉深邃。字面上,它描绘了两幅图景:一幅是,日行月转,地球上又一度春季到来,万物复苏,大地滋润。江上的水涨起来了,巨船大舰在江上飘行,轻快如水漂鸿毛一般。这一比喻把由于水深而大船行驶也显轻快,在江面上自由自在飘行的图景描画得清新可爱。另一幅是,冰冻山寒,江流缓细,多人推拉,一条小船也移动艰难。这两幅图,作者是采用逆转法粘合在一起的。四句短诗,颇显波澜,一比一衬,形象鲜明。

  这首诗中,既有时令感,又有动态感,具有勃勃生气,显然不是抽象说理。然而它却确实蕴含哲理。细心的读者会在诗人留下的空白处展开丰富的联想。比如读书,现在拿起大部头著作越读越有味,可当初才识字,看一篇文章又是多么艰难。读书做学问,要日积月累,积聚雄厚的基础,才读得畅快,写得得心应手,才会感到其乐无穷的妙趣,这不正与江上泛舟同理吗?其实,不仅读书做学问如此,做任何事情,要想驾驭自如,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哪一样不需要不断地积累坚实的基础?

  总之,朱熹能写出这样的好诗,是同他的学问根底分不开的。他是位教育家、哲学家,他与程颢、程颐共创关于理气关系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即“程朱理学”。他勤奋好学,学问广博,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均有建树。《观书有感》就是出自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独特感受。

《观书有感》教案6

  观书有感教学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受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记录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四)学生小结

《观书有感》教案7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领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教学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

  1、抽生背诵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

  2、回顾上节课的教学过程,小结学习方法:知诗人、解诗题、释诗意、明诗理。这节课我们就按这么几个步骤来学习第二首古诗朱熹的《观书有感》。(板题读中探究: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引导学生提出学习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古诗

  (一)知诗人

  出示朱熹名言,感受诗人的学习思想。

  读读这些句子,是不是感到很熟悉,很亲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宋朱熹

  活到老,学到老。 ──宋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朱熹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宋朱熹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宋朱熹

  勿谓今日不学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有来年。──宋朱熹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宋朱熹

  课件再出示诗人名字,师:看,你发现了什么?

  这些指导我们学习的至理名言都出自一个人的言论,那就是朱熹。关于朱熹,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资料。

  出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二)解诗题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三)释诗意

  1、出示:

  自学要求:

  (1)、三次读全诗。

  (2)、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为”“活水”,并说说诗句的意思,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自学情况

  (1)抽生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

  一、二句诗意

  学生先讲解:“鉴”是什么意思?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生说,(半亩方塘就像一面被打的镜子,清澈明净。)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

  “徘徊”是什么意思?(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

  诗中指谁在那儿来回地走?

  (天光和云影一起在水中来回地走,或者说他们在散步。

  在这明净的镜子中映着天光和白云的倒影,他们正在一起散步。)

  整体感受,齐读这俩句。

  (3)引导学生理解

  三、四句诗意

  学生讲解,师适当补充。

  “渠”是什么意思?“如许”是什么意思?

  把诗意连起来说说。先说给自己的同桌听听。

  (4)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含义。

  配乐读

  3、背诵这首诗。

  (四)明诗理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整首诗没有提到一点和读书有关的,我看这首诗叫《观塘有感》好了。你觉得呢?(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究竟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看图,猜想读书与方塘的关系。

  记得刚才介绍作者时有这样一段话: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2、引导理解:出示:诗人用半亩方塘来比喻,清澈的湖水能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正如。“天光云影”好比。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正如“源头”好比,“活水”好比。

  再读这一首诗,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你来评一评这一首诗,写得怎么样?

  (从修辞、写景、寓理等方面来说,学习写作。)

  诗人把自己读书之后的感受融入到方塘美景之中,把深刻的哲理寓于景色描写之中,不得不让人称奇(佩服。拍案叫绝)。

  3、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源头”“活水”,及问号。)

  五、拓展延伸

  1、作为一个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必须让自己的半亩方塘时时注入知识的活水,知识的清泉,才能时时处处让自己的头脑保持清醒、灵活,你能举例说说吗?

  由此可见,这句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虽历久,却弥新,请看这样一则报道: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公司蓬勃发展的今天,正是由于多年来格守“诚信服务、客户至上”的企业信条,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结果。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什么?“清如许”指什么?

  2、朱熹大师这首诗也叫说理诗,我国古代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是(),()。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也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板书设计: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清澈透明←源头活水(写景)

  人的心智:更加聪明←读书汲取(喻理)

  探究式:强调学生自行探究为主,教师从旁点拨,起到引路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中造成问题态势,但不是让学生围着教师的问题转,而是教师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具有渐进探索的特点。

  教学反思:

  《观书有感》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本单元的主题是“读书有方”。这一课选取了两首关于读书的古诗,这是第二首。这首诗是写作者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情。教学重点是理解诗中讲的读书的重要性;体会诗的意境美。诗中通过水塘的形象来作譬,将人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方塘,又进而以清澈的池水反映广袤的天光云影来比喻心智容纳之广,鉴理之明。后两句以方塘作譬来说明心智开豁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如此清澈,人的睿智也是由于不断读书,不断汲取知识而得来的,诗的后两句,才是诗人读书后产生的感想。诗中无“书”,诗题却为“观书有感”,从景悟出“理”,这是教学的难点。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一、学生会的学生讲。对于词句、修辞的理解,学生借助工具书就可以自己理解,所以教师不需要多费口舌。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做老师,把自己的理解、预习的成果讲出来,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质疑来完善“老师”的讲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对其中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作一引导和点拨。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二、巧妙突破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是课后的问题:为什么诗中无书,却以“观书有感”为题。我采用了从题眼入手,抓住重点诗句,设计分层练习分化难点,引导学生悟出诗中读书的道理。

  三、注重拓展和延伸。学以致用,教材只是个例子,老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会用。我选取了报道中的一段文字,体会诗句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并选取了一些说理诗,供学生课后阅读,积累,把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走下讲台,心中有很多感慨,特别惊讶于孩子们的表现,深深感到,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时刻往自己的这半亩方塘中注入知识的清泉,是不能够满足孩子们的那一杯水的。

  一、只有更透彻地钻研理解教材,才能恰当地处理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抓住学生的疑惑点,引导,疏通,从而启迪思维,培养能力。课堂上,鼓励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徘徊”这个词语的理解:为什么是来回地动,云在空中怎么会来回地动?这是我没有想到的问题。但我马上想到,这是暗示了水面在动,水流的注入使水面来回晃动。通过读诗

  句,引导,学生马上联系后两句就体会出来了。试想,如果连教师都理解不清,又怎能引导学生去感悟呢?

  二、缺乏整体体验后的读。本诗设计了三读:一读通,二读景,三读理。但由于时间的关系,匆忙之中没有进行第三读,这应该补上。因为读出理,才是这首诗的学习重点,要读得引人思考,耐人寻味。

  讲这课后最深的感受是,教师在钻研教材时,一定要把握好教学重难点,并从学生理解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握好知识的关键处,才能引导孩子们深入浅出地在语文课堂的乐园里愉快地学习。

《观书有感》教案8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注释读懂诗句,了解诗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背诵《观书有感》。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了解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赞美书的名言警句。

  学生:课前查阅《观书有感》的资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简介。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介绍作者,引入课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欢读书,他们的作品也体现了他们对书的赞美。今天我们将一同领略古诗和现代诗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观书有感》,一首是(生)美国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书》。

  二、 初读解词义,诗句脉络清

  1. 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 抽读正音。注意亩徘徊渠的读音。

  3. 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诵读、联系上下诗句、看注释等)。

  4. 运用喜欢的方法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先小组再全班汇报。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

  5.通过自学,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弄明白下面几个重点的词语的意思一鉴开:像一面打开的镜子。(比喻)

  徘徊:来回移动。(动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许:如此清澈。

  6.再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7.用自己的话说说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

  三、设疑品诗句,寓意跃纸上

  1.教师设疑问难。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2.发挥想象,理解释疑。诗人身处何地?在做什么?(当时诗人在读书,有一个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边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写下了《观书有感》这首诗。)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闪耀浮动。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诗人是想说明一个道理,要想知识渊博,就必须多读书。要像源头活水不断充实。)

  四、 想象促朗读,寄情于诗间

  1. 师: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诵一遍这首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 学生结合对诗的理解复述。

  3. 师:让我们边想着这美丽的景象,边吟诵这首诗。

  五、 话锋一扭转,现代话神奇一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美的境界和读书融合,让我们再去感受书的神奇。

  1. 初读课文,思考问题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体会书的神奇,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3. 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读。

  六、 对比诗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谈谈学了这两首诗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读。

  3. 背诵《观书有感》。

  附:板书设计诗两首观书有感神奇的书

  宋朱熹美狄金森

  共同点:写书

  不同点:前者古诗,后者现代诗,各自感受也不尽相同。

《观书有感》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感受春日的美好景象,感受诗人寻春的愉快心情。

  3、大致理解诗句中暗含的“劝学”道理,初步感知《观书有感》,激发学生读书求知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诵读古诗,理解诗意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CAI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作者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积累词语

  1、天女散花:请大家用“春”字组词,组的词的越多,地上开出的小花也越多。

  2、课件出示相关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立春早春初春春日开春新春春风春光春色春汛

  春雨

  春花春草春耕春游春雷春潮报春春节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风得意

  春色迷人春暖花开春色满园

  春和日丽春花怒放

  3、过渡:多美的词语!多美的春天!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古诗《春日》,这是是南宋诗人朱熹的名作。

  (二)、学习古诗,享受春天

  1、板书课题,一齐读课文题目。

  2、解题。(在春天里、春天的日子)

  3、作者简介:学生自由交流作者资料。

  4、自由地、大声地读全诗。

  5、读了这首诗以后,你能猜测一下诗人朱熹在春日时的心情吗?(高兴、喜悦、兴奋、愉快、欢快、激动、舒畅、舒坦、得意……)(将学生的感受板书在黑板两侧)

  6、猜测终归是猜测,如果大家能够从诗句中找出“证据”,来证明诗人当时的心情,你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不是猜测,我是有理由的。(将所找词句板书到相应的横线上)

  教师点拨如下:

  (1)胜日——节日或亲朋好友相会的'日子,这里指天气晴朗的好日子,人的心情总是与天气有关系,天气好,人的心情也好。

  (2)寻芳——春游,踏春,赏玩美好的风景。春游时心情肯定很高兴。

  (3)泗水滨——泗水河边。泗水河是一条美丽的河,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在如此美丽的河边骑马、散步、游玩,心情能不舒畅吗?

  (4)无边——一望无际,没有边际,到处。视觉开阔,心情也会开阔。

  (5)光景——风光景物。优美的风景令诗人喜悦万分。

  (6)一时新——一下子焕然一新。一时:速度快,令人感到惊讶、兴奋、激动。万物更新使诗人耳目一新,令人欣喜,就好比你穿上了新衣服。

  (7)等闲——等闲:随随便便,轻松,容易,不用费心。诗人悠闲自得,忘记了烦恼。说明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说明春光无处不在。

  (8)东风面——春风的面容。有一个词语叫“春风得意”,春风来了,得意洋洋。诗人是在享受春风,享受春天。

  (9)万紫千红——这是一个成语,这个成语就出自这首诗,也就是说,这个成语是朱熹“发明”的。什么颜色都有,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现在还用来比喻丰富多彩的事物或无限美好的景象。看到百花争艳的景象,诗人能不高兴吗?

  (10)总是春——都是春天。诗人已完全被万紫千红的景色陶醉了,他从心底里发出“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风吹来的”。

  7、指导学生诵读古诗。

  多种形式朗读:示范读、自读、互读、评读、齐读。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8、小组(或同桌)合作说说古诗的意思: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诗人兴致勃勃,来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河畔观赏美景。满眼望去,无限风光,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但要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

  9、背诵古诗。

  (三)、总结升华、体会喻意

  同学们,《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五、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熟读朱熹的《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教案10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

  一、概述

  《观书有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诗中借半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体会的。作者以喻明理,理寓象中,将感想议论化为生动形象,既富理趣,又有诗情。本诗的教学有三大版块组成:一是诵读积累;二是感悟领会;三是拓展延伸。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了读准字音、感知诗意、理解诗句的过程,最后引导学生探讨方塘的清澈和读书之间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美景,感悟“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深刻道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读书、学习的兴趣。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宜兴市新建小学六(1)班的同学;

  2、学生对古诗有了一定的积累,语言感悟能力较强;

  3、学生思维较活跃,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学习过很多哲理诗,对古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

  5、学生能根据提示、创设的情境来诵读古诗,并有了一定的韵味。

  四、教学策略

  1.以问题解决为主的教学策略:a.学生通过朗读古诗,在其他同学的帮助或教师的提示下理解字词以及诗句的意思;b.通过同桌讨论和教师对重点词句的点拨,学生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和全班同学交流(问题解决)。

  2.自主学习策略: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拓展资料讨论,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提高阅读能力,积累诗句,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

  五、教学环境和资源准备

  1、教学环境:多媒体环境。

  2、资源准备:PPT课件、打印的拓展资源

  六、教学过程预设:

  (一)品读名句 初识作者

  1、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读

  3、你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

  4、简介朱熹

  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其中很多思想成为明、清两朝的治国方针,他写的诗善于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4、过渡:朱熹先生是勤奋读书的典范,不光读,还注意思考。有一天,朱熹读书读累了,信步走到一个池塘边,一塘清水引发了朱熹对读书的又一种思考,他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首诗:(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由学生熟悉的名句引出诗人,既复习了旧知,又激起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品析诗句 理解诗意

  1、出示诗

  2、自由读,注意读准三个生字(鉴 徘徊)

  (1)指名读

  (2)、边划分节奏边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

  3、古诗大多运用逗号和句号,这里有个特殊的标点,你发现没有?

  谁来读出问的语气呢?(指名读,并指导朗读好这一句)

  [从标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感知诗景.]

  4、作者到底问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插图,联系诗句想一想)

  (1) 释 渠 :指方塘 如许:如此,这样

  (2) 谁再来问一问?指导读好第三句

  5、诗人问方塘的水为什么这样的清澈,为什么会有此一问呢?因为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了呢?

  出示插图,看图想象说话:诗人坐在塘边的大石头上,抬眼望去,方塘的水真清啊:

  (同桌讨论)

  小结:说的真好,其实你们刚才描述的,正是作者吟出的两句诗,齐读第一二句(读出方塘景色的清新明快)

  [通过图文对照,画面想象,引导学生步入方塘美景之中,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表达,感受渠之清.]

  6、学习一二句

  理解:鉴

  1、镜子 2、照 3、仔细看,审察 4、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5、旧式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人看信。

  (5)学生讨论选择

  联系《望洞庭》中的“潭面无风镜未磨”理解。

  [巧妙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鉴”,轻松突破难点。]

  (6)“徘徊”什么意思?(1、来回地走 2、来回移动 3、比喻犹豫不决)

  (7)学生讨论选择

  (8)连起来说说一二两句的诗意。

  7、学习三四句

  过渡:诗人好学善问,看到眼前的方塘美景,他不禁产生疑问:问渠哪得清如许?

  (1)、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诗人自问又自答,诗中那个词提示你原因了?(为)

  (2)、“活水”什么意思?(有源头而常流动的水)

  结合插图理解“活水”(远处的山上的瀑布流下的水汇成小溪,溪水源源不断流入方塘,所以水才能那样新鲜清澈。)

  (3)、连起来说说三四两句的意思。

  (4)、如果没有活水涌来,方塘会怎样?

  (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池塘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水还会被污染,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小结: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配乐读全诗(读出心中的喜欢之情)

  (三)、辩论明理 享受诗趣

  1、老师读题目,学生读诗。

  2、教师启发:朱熹说:“读书须有疑,方有长进。”你学到这儿,有什么疑问吗?

  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可是……诗中连个书字都没有,全写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诗题不如改成《观塘有感》你们同意吗?

  3、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4、教师小结:作者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含在诗中,把美丽的方塘风光和读书感想融合在一起,使这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这正是朱熹的高明之处,所以这个题目真是妙不可言!不能改!

  5、此时此刻,再读这一首诗,我们又该如何去读?(重点读好“哪得”,“如许”,“活水”,及问号.

  [打破常规,反诘诗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思索的兴趣,变“让我读,让我说”为“我要读,我要说”,让学生在激烈的辩驳中享受了诗的理趣。]

  (四)、拓展延伸 温故知新

  1、朱熹先生写了一首这么美的写景诗,巧妙地把读书的道理蕴藏在里面,使人们一下子就接受了他的观点,真不愧是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这样诗也叫说理诗,我们接触到还有许多这样的诗,试一试,你能填上吗?

  2、出示: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所写:( ) ,( )。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如诗中所说:( ),(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莫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悲切,直后悔。这正

  是( ),(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时,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

  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

  3、总结:当今世界,社会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即使你已经拥有很多的知识,如果停止不前,不再补充新的知识,将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朱熹先生这首诗中所讲的道理,在今天显得更为重要。记住:学习是一件终身大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会默写古诗。

  2、把诗中蕴含的道理说给家人听。

  3、搜集一些富有哲理的诗和同学分享。

  板书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 清澈透明 ← 源头活水 (写景)

  人的心智: 更加聪明 ← 读书汲取 (喻理)

  教学反思

  如果要说这堂课的教学有什么缺憾的话,我觉得课堂上对诗句本身的诵读少了一些。有人说唐诗是“高山大河”,是“朝阳”,是“青少年时期的意气风发”,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那么宋诗则多了一些沉静与思考。宋诗中的哲理诗比较多,本诗也属说理诗。说理诗的情感味较之其它诗似乎少了一些,意境与韵味的体会比较难,这就为教学中的诵读品味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观书有感》教案11

  【教材简解】

  《观书有感》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借景喻理,借方塘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读书,时时补充新知,从而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活水对于方塘的重要性。

  3、了解说理诗,知道这首诗蕴含的哲理,懂得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4、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半亩方塘的美丽景色,明白源头活水的重要性,同时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难点:理解古诗内容与题目的关系,领悟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了解诗借景喻理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品读名句初识作者。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两首》,首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有四句名言,请你去读一读,力争读懂它们。【出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活到老,学到老。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2、学生自由读——能读懂吗?它们都是关于——读书的,能给我们很好的警示,我们一起熟记于心。【齐读】

  3、知道这些耳熟能详的名言是谁说的吗?(朱熹)【板书,强调“熹”的写法】

《观书有感》教案12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观书有感》,并背诵。

  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常常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那读书有那些所得呢?

  今天我们将通过《观书有感》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

  《观书有感》教师印发《观书有感》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

  1. 《观书有感》是南宋时期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作品,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全诗在写法上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抽象的思想用具体的事物表现了出来,很有特色。

  如:用:“半亩方塘”比喻书本,用池塘的“水”比喻书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比喻读书的感受。

  三、四句诗人在写法上采取了自问自答的方式,给我们揭示水如此清澈的原因:这水为什么如此清澈呢?因为源头有活水一直不停地流下来。在一问一答中,诗人用池塘中的“水“比喻书本中的'知识、学问、思想,用“源头活水”比喻读书得来的新知识。这两句诗看似说明水清的原因,实际上是借此现象告诉读者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哪怕已经学到了不少知识,但如果就此不再读书了,原有的知识就会慢慢枯竭、老化、思想就会僵化,只有不断学习,/article/知识学问、思想观念才能不断地得到充实更新。

  2.学生分组进行研读,交流

  3.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4.教师小结:

  (三)朗读训练

  1.在你们的学习中相信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把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朗读之中。自由大声朗读这首诗。

  2.指明学生读,大家评议。

  3.齐读。试着背一背。

  4.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诵,体会古诗吟诵的乐趣。

  (四)小结

  (五)辅导学生诵读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朱熹的《春日》

  诵读

  交流读后的体会

  教师指导

  再读,背诵

  (六)作业

  1.背诵古诗

  2.摘抄古诗并配画

  3. 成立陆游古诗研究小组,对陆游人物和他的诗进行研读

  教后小记:

《观书有感》教案13

  《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这首诗富于启发意义而又历久常新。诗的大意为:半亩大的池塘像明镜一样,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从源头流来啊!

  它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反复读上几遍,令人感到清新明快,觉得愈读愈爱读!更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再看题目,乃是观书的感想,顿时这美的意境升华,与读书融合了,寓意更加深刻。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时,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朱熹的这首小诗,给我们诸多启示,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的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趣高雅!

  明丽清新的田园风光描写,是这首诗的特色之一;以理入诗,于形象中寓深刻的道理,是这首诗的另一特色。

【《观书有感》教案】相关文章:

观书有感教案11-02

《观书有感》教案14篇11-02

朱熹观书有感11-02

《观书有感》赏析11-02

观书有感说课稿08-10

观书有感作文09-07

《观书有感》教学反思04-01

《观书有感》教学设计11-02

观书有感的教学反思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