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时间:2023-07-11 18:31:16 诗琳 专题观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精选5篇)

  当品味完一部影视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山里的日子》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精选5篇)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1

  刚刚看了《山里的日子》第一集“归来”(一共有五集)。

  本部纪录片是以著名画家罗中立为线索,主角,记录了他几番探望四川大巴山村民的故事。四川大巴山是他创作的重要灵感,是他成名作《父亲》的产地,也是他的第二故乡。

  谈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画面或事情。

  第一是罗中立的'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不同于常人,尤其不同于大巴山村民,始终是思考着,捕捉着,画册与笔几乎未离过手,从他的眼神与步态站姿可以看出他的气质与情怀。

  第二是罗中立用圆珠笔速写。记得不久前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位画家速写是用十分普通的黑色水笔速写。或许,画家到了一定境界根本不在乎用的“器”了,只专注于要画的东西。而仔细想,这样用笔随便也契合了“速写”,追求快,方便,画出心中的画面,正所谓“不拘小节”。

  第三,在看云华打工买来的彩色电视时,小孩子们都搬张板凳围着电视机认真入迷,那种单纯,认真带有穷苦地方特有的“懵”,让我不自觉留下眼泪。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他们的生活配得上他们的心灵吗?我们现如今的孩子,稍发达的地方都找不到那种神情了,物欲横流,像流动的水银,悄无声息深入到所有向物质开放的地方,一点点腐蚀人们千百年来传承的单纯与简单。

  或许是我悲观,我看到这种“遗失的美好”,总感到深深的悲凉。中国人自古以来穷怕了,以前穷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富,可现在信息四通八达,对财富渴望的中国人有几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呢?当这种乡村暴露于外界的诱惑下,会将这种美好延续保持到什么程度也都是这座乡村的造化了吧。(看他的美好的根基有多深了。)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2

  纪录片《山里的日子》,是一部反映大巴山农民生存状态和民俗生活的纪录片。它以著名画家罗中立回乡为线索,真实反映了巴山农民在那个特殊年代的命运经历,极具观赏性和史料价值。以罗二作为线索带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山,使人们感觉这部片子不是被刻意编导过的,而始终用一种真实的面貌还原了大山的生活。

  整片风格比较清淡,其中,大女儿,小女儿都塑造得非常美。纪录片中人物的不同特征都有着比较鲜明的表现,这显然有赖于长期的跟踪拍摄和与村民生活。为了孩子和盖房子努力挣钱、勇于尝试新的耕作技术的邓友仁、调皮捣蛋的小儿子、有理想、照顾弟弟的二女儿、外出打工贴补家里的大女儿、打着一口官腔的社长邓大贵以及永远画笔不离手的罗二......

  本片记录的是特定的人物,虽然是小人物和农田的农村生活,但是折射的是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并且是最真实的原状态。因为片子是十多年前拍摄的,画质不太好,加之内容平淡。一开始我觉得并没有那么的吸引眼球,但是这是一部值得去感悟的、去思想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一部片子也再一次的印证了想要完成一部好的纪录片,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拍摄,付出了时间和精力才会有所收获。本片的导演肯定付出了巨大的心血进行拍摄,本片以罗二作为线索带入人们的视野进入大山,使人们感觉这部片子不是被刻意编导过的,而始终用一种真实的面貌还原了大山的生活。《山里的日子》观后感350字

  作为一部上个世纪产出的反映大巴山农民生存状态和民俗生活的电视纪录片,以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一段真实生活为草本,展现了大巴山山区浓浓的人文情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导演有意的在忠实记录邓友仁一家生活状态的同时,还给我们讲了一个个的小故事,例如罗中立拿出照片回忆从前的故事,惜时的幼童如今已喜结良缘等等。

  同时对于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我觉得是片子的`一大亮点,邓友仁大女儿的朴素踏实,二女儿聪慧勤劳,小儿子调皮好动,极具时代特征,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是这样。所以在看完片子之后会觉得人物有点似曾相识,好像身边就有这样的人,自然贴近。

  虽然片子中的主角是邓友仁一家,但是再看完之后感受到的却是整个大巴山地区的人文气息。联想到看过的印象最深的,一说到记录片只能想到的,《舌尖上的中国》,不说第二季,第二季感情牌打的太生硬,说说广受好评的第一季,为了展现中国地方地域特色美食,也加入了对于人文情怀的表现,在拍摄时很多也是走进普通的某家某户,着眼于他们从食材准备到烹饪等程序中洋溢的情怀,但是观众感受到的却是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人文底蕴。我想斗胆,才疏学浅的吧这样的表现方式称作以小见大。越是宏观的不好掌控的情愫,越是要将眼睛放小,着眼于细节,着眼于基层民众,因为他们才是整个上层建筑的基础以及精髓。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3

  《山里的日子》,真正还原了大山深处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是王海兵直接对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进行跟踪拍摄,录制的电视作品,全片以罗中立为线索,记录了《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邓友仁一家及其乡亲们的真实生活。 片中的大巴山是十分美丽的。有绿油油的山林,金灿灿的稻谷,肥嘟嘟的`猪仔,还有一群可爱的小男孩。当然,更有那劳作的村民!

  在这个所有人都故乡缺失的年代,王海兵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一次复活。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这些意象都是久居城市的我们早已远离的东西,但是,这却是我们无法丢弃的根,是城市的根。我们需要有这样一次机会,重新亲近这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亲近这些我们赖以生存的人们。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生活下去。

  王海兵的《山里的日子》,像人生一样没有戏剧性的机关,只有冬天、春天、早晨、晚上这样的顺序。你进入过这段影像但你无法完整的转述它,你最多只可以讲出一些片段、小段子,这就是记忆。虽然只是一些片断的组合,却有整体的力量,令我们深陷故乡的情怀之中。大巴山的人民朴实淳朴,大巴山的日子平淡却真实,整部片子都体现了王海兵人文的关怀,内心深处的乡土恋歌。

  影片的末尾,在王海兵的讲述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一年同过去的每一年都一样。也许又不太一样。邓友仁的大女儿云华孕育着一个新的生命,小女儿红梅则开始了新的学习之旅。而罗中立新的创作生活也开始了。一切都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都开始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之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4

  《山里的日子》是一部故事片,记录了画家罗中立回大巴山的小村庄发生的故事。

  主人公是邓友仁一家,这个大巴山小村庄里的一户普通人家。这部片子记录了山里的人家是怎么过日子的。其实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还蛮有感触的。虽然我自己也是农村的孩子,但是比起他们,我的条件要好太多太多了。我不用为了上学走那么多山路,不用吃一个礼拜的咸菜,不会因为一台彩色电视开心的蹦起来。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节奏还是比较欢快的,罗中立回到小乡村里,这个村子给了他很多回忆,他的代表作《父亲》就是在这里创作的。他给孩子们带了糖。孩子看到糖感到非常开心,但是又很腼腆,那样的淳朴单纯。

  冬天到了,牛吃的青草已经没有了,两个孩子要走很远去背干草来喂牛,他们的年纪还很小,大的六年级,小的才四年级,姐姐红娃子背着一个大篓子,篓子压在她的肩膀上,让她显得格外瘦削,当干草装满,她再背上时,几乎已经看不见她的身影。想想我们六年级的时候哪里干过这种粗活。

  为了考上县里的初中,红娃子去县里读六年级,住校,一周回家一趟,每次去学校都要背一包米,还有一盒咸菜,这就是她一个礼拜的口粮了。我开始还以为只是他们家穷,结果镜头切到学校时才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这样,所谓的寄宿学校也就只是打得地铺而已,条件非常艰苦。

  有一幕是钱娃子和朋友一起掏鸟蛋,他们先爬树,再从树上跳到草垛上,他们娴熟的动作可以看出他们经常爬树,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生活中的一种娱乐方式。想想城里那些娇生惯养的孩子,别说爬树了,爬个楼梯都怕孩子摔着。不过看着钱娃子这些孩子脸上灿烂的笑容,我觉得这才是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种自由是城里的孩子所体会不到的.。

  作为片中的线索,罗中立和他的画也很重要。他很喜欢拍照,拍完再照着画,所以他带的照片里,记录着村里很多年轻人的成长。结婚的勇娃子就是一个,在他结婚那天,罗中立给他看他小时候的照片,这些照片里,承载着他的青涩童年。这些照片,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小乡村里,对所有人都是弥足珍贵的。

  邓友仁的大女儿从城里回来也确实是很热闹的。她带回来的彩色电视机让村里的孩子兴奋,端着椅子坐在电视机前,目不转睛。的确,对他们来说,彩色的电视机是那么的珍贵,孩子就是这么容易得到满足。

  山里的日子很艰难,但是没有城市的尔虞我诈,山里的人淳朴善良,在这里,虽然与世隔绝,但是日子舒坦,这里还有很多青春的记忆,这也许就是罗中立喜欢这里的原因吧。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 5

  《山里的日子》主人公是四川省平昌县驷马镇双城的邓友仁,这个人也是著名油画作品《父亲》原型人物的孙子。油画《父亲》的作者罗中立数次回到大巴山中的双城村,本片故事也由此产展开。纪录片纪录了罗中立重返大巴山的经历以及邓友仁一家及其他相亲们的一段真实生活。

  在这个小村子里,春种秋收,夏忙冬闲,山里人既像他们的祖辈一样,无法摆脱靠天吃饭,土里刨食的命运;同时又凭借辛勤的劳作和实实在在的追求,竭力改变着自己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婚丧嫁娶,喜怒哀乐,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生活细节,绘成了一幅幅乡居生活的隽永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与事件,再现了巴山百姓朴实坚韧的品格和他们代代相承,成长、变化、奋斗的生命本质意义。《山里的日子》全片时长3小时15分,但拍摄时间却长达一年3个月,也正是这样精益求精的作品为20世纪末中国农村乡居生活,留下了永恒的纪录。

  山里平常的日子,脚踩土地的农民,导演用他的摄像机把我们关于乡土的记忆再一次复活。通过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山里人质朴的生活方式,虽然只是一些片段的组合,却有整体的力量,令我们深深陷入这部纪录片的魅力中。

  影片的结尾,在黄海兵的讲诉中,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切都似乎有了起色,一切似乎都在变得充满希望。而作为观众的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大山深处的寻乡之旅之后又将开始新的一天。

【《山里的日子》观后感】相关文章:

山里的孩子作文04-03

《山里的孩子》教案01-14

《山里的孩子》教案9篇01-14

追梦的山里娃观后感(精选5篇)04-10

给山里小朋友的一封信03-19

大山里的女校张桂梅观后感(通用15篇)05-18

日子的日记02-07

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观后感(精选17篇)10-13

《向阳的日子》观后感11-08

离开雷锋的日子的观后感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