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时间:2024-05-24 17:16:18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

《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1

  活动目标:

  1、了解圆锥体的特征,正确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初步感知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特征并能准确说出几何形体的名称。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以及对几何形体活动的兴趣。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认识圆锥体并了解其特点。

  活动难点:能准确的区分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

  活动准备:

  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各一个、几何形体课件、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老师:小朋友们,老师带来一个神奇的袋子,袋子里装的是什么呢?小朋友都很想知道吧。请一个小朋友来摸一摸,猜猜袋子里到底是什么。(请小朋友来摸一摸并说说摸到的是什么样的东西。)介绍球体(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溜溜的,而且它的哪一面都能滚动,这样的几何形体叫球体)、圆柱体(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正方体(几何体6个面,都是正方形,这几个正方形一样大)、长方体(由6个面组成两两相对的两个面大小、形状一样,这样的几何体叫长方体)。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位新的几何形体朋友——圆锥体。

  二、认识圆锥体,感知圆锥体的.特征

  1、老师:哪位小朋友愿意来摸一摸圆锥体,看看它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地方与我们之前看到的几何形体不一样的地方。重点讲解圆锥体的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圆锥体(播放圆锥体课件,让小朋友们说出圆锥体的名称)。

  2、请小朋友比较圆锥体与圆柱体的不同,上面一圆,下面一圆,两个圆一样大,中间一样粗,只有放倒才能滚动的形体叫圆柱体,圆锥体是底面是圆形,上面是尖形,不一样粗。

  3、小朋友想一想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品和圆锥体很像如:冰淇淋、圣诞帽、路锥等等。请小朋友回答之后播放课件为小朋友介绍生活中的圆锥体。

  三、感知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不同

  老师进行三段式教学提问如:请你把圆柱体举起来,哪一个几何形体不见了,它叫什么名字,请你抱一抱圆锥体等等,请个别小朋友回答问题。

  小朋友们都很棒,为了奖励小朋友们下面我们进行游戏——几何形体蹲与萝卜蹲游戏的规则相同,请小朋友记住自己的几何形体的名字,开始游戏。

  四、发展幼儿观察力,完成记录表

  每位小朋友一张记录表,请小朋友观察课件并准确的做好记录。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圆锥体,请小朋友回家后找一找有哪些物品和圆锥体一样的。

  活动反思:

  圆锥是小学阶段新接触的一个几何形体,是在学生学习了圆柱的基础上学生所要学习的比较难理解的一个物体。首先让学生想象底面相等且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分组让学生利用倒沙子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底面相等且高相等的圆柱与圆锥 之间的关系。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削、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方法,找到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先让学生推导出公式,再尝试计算有关圆锥形物体的体积 接着利用课件演示一个圆柱被削成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的过程,使学生明白被削去的部分是圆柱的三分之二。通过这两种形式,学生对“圆柱转化成圆锥”的认识就很清楚了。

《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2

  一、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二小节第一部分《圆锥的认识》。这一部分是在学生掌握了圆和圆柱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之上而安排的内容。我们要想认识圆锥,进一步学习有关它的知识,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征。因此教材把它安排在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一节,为下面学习起到一个良好的铺垫作用。由于圆柱与圆锥的知识是密切相关的,因而教材把圆锥的认识安排圆柱的认识之后,为学习圆锥的特征以及体积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由于已经是六年级的学生了,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已经有较大的提高,能够有意识的去主动探索未知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所发展。所以在教学时适宜让学生主动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亲自体验感知圆锥的特征。另外,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根据具体情况想出测量高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这部分教材的内容特点,经过我对学生和教材的分析,本节课主要用动手实践、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圆锥形物体多个、圆锥的模型一个、多媒体

  学具准备:圆锥形实物,模型一个、一块平板(或玻璃),一把直尺

  五、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的特点,以及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学习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圆锥,知道圆锥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锥的特征,会看圆锥的平面图,了解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用生活中的圆锥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的生活价值,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圆锥的高的测量方法

  六、教学流程

  1、复习提问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有关知识,谁能告诉老师圆柱有什么特征?(指名答)

  2、导入新课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物体,观察一下,触摸感觉一下,它与圆柱有什么不一样?

  生观察感知后,说出自己的结果,师肯定:这个物体有一个曲面,一个顶点和一个面是圆。

  教师指出:像这样的物体就叫做圆锥体,简称圆锥。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新的立体图形。(板书课题:圆锥的认识)

  3、讲授新课

  (1)、教学圆锥的认识

  展示,如果我们沿着些圆锥的轮廓画线,可得到圆锥的几何图形。

  教师根据几何图形指出:圆锥的一个顶点,底面是一个圆。

  再触摸,得出圆锥的周围是一个曲面,叫做圆锥的侧面。

  再观察物体,教师指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叫做高。

  你能从物体上找到圆锥的高吗?(教师指出母线不是高)

  你能从图形上找到圆锥的高吗?(学生回答)

  你能确定圆锥高的条数吗?(学生回答并根据定义总结:只有一条)

  (2)、小结

  第一步,学生拿出学具,同桌互指圆锥的底面、侧面、顶点、高。(师生总结:高是不能摸到的)

  第二步,请学生归纳一下圆锥有什么特征。(指名试答)

  师板书:底面是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和一条高。

  (3)、教学测量圆锥的高。

  提问:圆锥的高能直接测量吗?为什么?

  (圆锥的高在它的内部,不能直接量出它的长度)

  你能根据测量圆柱高的启示,来测量圆锥的高吗?(小组尝试)

  请同学展示,测量圆锥的高的过程。

  师生总结:

  <1>先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2>阅读时一定要读平板下沿与直尺交会处的数值。

  4、课堂练习

  利用,展示习题,指名口答。

  5、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圆锥,想一想:圆锥有什么特征?侧面展开后是一个什么图形?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为了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引导为主,帮助为辅,我进行了尝试。从教学内容方面,本部分知识适合采取这种方式:有操作的情境,有活动的空间。从学生方面,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活动能力与小学相比有大的提高,他们能对同一个情境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从学生情感方面来看,他们喜欢合作交流的方式。

【《圆锥的认识》教案及反思】相关文章: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1-02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精选13篇)03-08

圆锥的认识教学反思15篇02-27

圆锥体的认识教案08-26

圆锥认识的教学设计03-05

圆锥的认识教学设计02-25

《圆锥》教案01-23

《圆柱和圆锥的认识》的教学设计04-20

《圆柱与圆锥》教学反思10-06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