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20 09:03:38 教案 投诉 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语文教案集合(6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设想

  《隆中对》是《诸葛亮传》的前一部分文字,题目是后加的。虽是节选,但充分表现了诸葛亮的洞察时势和远见卓识,表现他善于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建国方针,以统一天下。

  文章第4段“隆中对策’’摆事实,讲道理,理由充足,结论明确,对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大有好处。教学时应结合这一段进行必要的读写训练。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应结合课文,并联系过去学过的文言文讲正确,讲清楚。

  学习本文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诸葛亮在青年时期就有远大抱负、非凡才能和卓越见识,并从中受到教益,立志培养自己成为有用之才。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准备,布置预习要求

  1.准备一幅《三国形势图》,标明课文中提到的这些人当时所占据的地盘。

  2.要求学生课前认真朗读课文,结合看注释,查字典,初步体会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解题。

  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补充以下要点:

  1.陈寿,曾在蜀任观阁令史,蜀亡后,仁晋任著作郎,平阳侯相,累官至治书侍御史。他博采旧闻,综合当时各国史料,进行考核取舍,著《三国志》,与《史记》《前汉书》《后汉书》合称《四史》,南北朝时宋裴松之为它作注,亦颇有名。

  2.“对”,对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问的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策略叫“对策”。《隆中对》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20xx年)十月刘备第三次访问诸葛亮时,诸葛亮针对刘备所提的问题陈述其对策,当时诸葛亮只有26岁。此后,诸葛亮即出山辅佐刘备,做刘备的军师(后为丞相),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三、结合《三国形势图》,简介当时的政治形势

  1.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广大农民不堪忍受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纷纷举行起义,规模的为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

  2.各地豪强武装在镇压农民起义军过程中,占据地盘,互相混战,形成割据局面。当时势力较大的军阀有袁绍、袁术、公孙瓒、刘表、孙坚和他的儿子孙策、孙权、吕布、张鲁、刘璋、马腾、曹操等。以袁绍势力为,占有现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土地,刘表占有现在湖北省荆州一带,孙坚占有长江下游的南部,张鲁占有现在陕南川北的汉中一带,刘璋占有现在的四川。

  3.曹操有雄才大略,又利用他的特殊地位(汉献帝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公元220xx年官渡之战中,以几万兵力击败袁绍的几十万大军,到了公元220xx年,完全占有袁绍的地盘,几乎控制了整个黄河流域,成为势力的军阀。

  4.刘备靠镇压黄巾起家,纠集了几千人马,但没有地盘,先后依附曹操、袁绍等人,公元220xx年,到荆州依附刘表。公元220xx年,经徐庶推荐,三次到隆中(襄阳县城西二十里)访问诸葛亮(“三顾茅庐”),向诸葛亮请教复兴汉室的大计,并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课文即记载了第三次会见时谈话的内容。

  四、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在听课时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义。

  ⑴陇:lǒng,通“垄”。田地分界的稍稍高起的小路(《陈涉世家》“辍耕之陇上”),在耕地上培成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本文中“陇”和“亩”结合在一起,泛指田地。

  ⑵好:hǎo,喜欢。

  ⑶颍:yǐng,不要写成“颖”

  ⑷就:接近,趋往,动词,与现代汉语作副词“就”的解释不同。

  ⑸诣:yì去到,一般用于到上级或所尊敬的人的地方去。

  ⑹屏:bǐng,屏弃,这里是命人退避的意思。

  ⑺颓:tuí,崩坏,倒塌。

  ⑻度:duó,估计、衡量。

  ⑼信:通“伸”,伸张。

  ⑽用:因(此)。

  ⑾猖獗:颠簸受挫。和现在的通用义不同,要特别注意。

  ⑿胜:shēng,尽。

  ⒀数:shǔ,计算。

  ⒁挟:xié,挟持,控制。

  ⒂沔:miǎn,水名。

  ⒃会:guì,指会稽郡,今浙江北部。

  ⒄殆:dài,大概(另一义为危险)。

  ⒅资:资助,给予,动词,现在通常和别的词结合作名词用。

  ⒆暗:àn,昏暗,愚昧。

  ⒇殷:yīn,富裕。

  五、教师逐句领读课文,学生在跟读时要注意句中的停顿和重音

  六、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顿

  七、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对着注释,试着口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本堂课引导学生边读边口译课文,要求采用直译法,忠实原意,字字落实;针对学生理解的不确切或有困难的'地方加以点拨,并重点提示下列词、句,要求学生加深理解,注意积累,掌握规律。

  一、介宾短语作补语,翻译时要移到谓语前。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

  2.“欲信大义〈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张大义。

  3.“曹操比〈于袁绍〉”——曹操和袁绍相比。

  4.“信义著〈于四海〉——威信和正义在全国都很显著。

  二、几个难句

  1.“跨州连郡者”——指控制几个州郡的地方军阀。州、郡,均为当时的地方行政区域。

  2.“将军岂愿见之乎?”“将军岂有意乎?”——两个“岂”字都不能译为“难道”,应译为“可”,表示一种委婉而期待的语气。(一说“岂”,相当于“其”,表语气,亦通。)

  三、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1.整理笔记,掌握并积累重点提示的词和句子。

  2.熟读第3、4段。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诸葛亮的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写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写刘备三顾草庐,着重写诸葛亮的隆中对策。

  第四部分(第6段):写刘备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赖。

  三、精讲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对诸葛亮怎样的态度?刘备的话有哪几层意思?

  明确:五个宇表明了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又表现了诸葛亮对进退出处大节十分慎重,必得贤明知遇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态度。这一段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用了“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两个回目来写。“三顾草庐”一回,写得曲折起伏有声有色,而本文是历史著作,只用了五个字就把过程交待清楚,文字极其简炼。刘备此时的心情是十分焦急的,但态度谦虚诚恳,语气委婉有致,措辞简明得体。分三层意思:(1)概述当前政治形势,站在汉王朝的立场,对曹操等人表示了强烈的愤恨,对汉王朝的命运表示深切关注。(2)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俨然以兴复汉室、剪除奸恶为己任。(3)表明几次相访的意图,询问诸葛亮除奸兴汉的大计。这番表白,恰合诸葛亮的抱负,于是他才提出了的“对策”。

  2.思考:诸葛亮的对策为什么要先从形势谈起?他又是怎样有理有据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军事力量,为刘备作出除奸兴汉的决策的?

  明确:先从形势谈起,是对刘备说话时对形势的说明而发,同时分析形势也是为下文确定策略提供根据。

  诸葛亮的应对可分两层来分析:

  前一层是对时局以及曹操、孙权、荆、益二州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地理形势等的分析及对策。

  (1)论曹操:曹操是“兴复汉室”的主要障碍,是刘备的头号敌人,也是诸葛亮出山后直至逝世前坚持讨伐的惟一目标(包括以后的曹魏政权)。对曹操的分析是:先以袁绍作反衬,突出了曹操的谋略出众,能以少胜多,转弱为强;次写曹操军事力量的雄厚(“百万之众”);再次写曹操政治地位优越(“挟天子以令诸侯”),然后得出结论:“此诚不可与争锋。”这里所说“不可与争锋”,是指刘备的力量暂时还不能胜过他,因此,不能硬拼,要待机而动,不要误解成不能和曹操交锋。

  (2)论孙权:孙权是刘备另一个强有力的对手,也是诸葛亮心目中在未剪除曹魏以前要倚为外援的惟一对象。孙吴方面政权巩固(“已历三世”——孙坚、孙策、孙权),地理条件优越(“据有江东”,“国险”),人心归附(“民附”,“贤能为之用”),由此得出结论:“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3)论荆、益二州:曹操既不可争,孙权又不可图,为刘备计,出路究竟何在呢?于是诸葛亮就着眼于另外两个地盘:荆州和益州。荆州是刘备目前栖身的地方,刘备在患难之际投奔刘表,受到上宾的礼遇,所以诸葛亮在分析了荆州的地理形势、物资条件,是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证明完全正确,就在下一年,曹操就率兵攻打荆州,以后曹、孙、刘三方为争夺荆州,发生过多次纠纷和战争),而其主又无能之后,用委婉的语气表达了荆州可取,失良机(“此殆天……岂有意乎?”)的结论。最后分析益州。益州和荆州不同,荆州是四通八达的军事要地,易于攻敌,也易于受敌;益州是天府之国,是最理想的根据地。所以诸葛亮着重指出它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物产丰饶,是“天府之土”,并举汉的始祖刘邦的史实作证,又指出刘璋昏庸懦弱,与张鲁不和,且不知存恤国力民力,因此政权不稳,民心已失,人才思得明主而事。这里,结论——是建立帝业的理想根据地,又有可乘之机——虽未明确提出,但不言而喻了。

  后一层是诸葛亮为刘备制定的建国方针政策,以及伐曹进军的路线。

  诸葛亮先分析了刘备现有的优越条件:政治上有号召力(“帝王之胄”),社会上有威望(“信义著于四海”),又虚心求贤,人才荟集。再指出应如何准备创造新的条件:①建立根据地(“跨有荆、益,保其岩阻”),积蓄力量;②搞好和西南各民族的关系(“西和诸戎,南和夷越”),解除后顾之忧;③联合孙权(“外结好孙权”),争取同盟者;④革新政治(“内修政理”),取得各阶层的支持。然后提出伐曹兴汉的时机和步骤。如前所述,曹操这时已很强大,所以要等到“天下有变”,即有了可乘之机,才进行讨伐。在军事行动上,诸葛亮提出兵分两路,像钳子一样夹攻敌人的高想,并用反问句强调这一行动必然会得到人民拥护(对此决策,诸葛亮身体力行,付出毕生精力)。最后,用预言的形式,作出整个对策的结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圆满地回答了“君谓计将安出”的发问。“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表明了刘备内心的无限喜悦和赞赏,也表明了两人的政治见解完全一致。

  3.小结这一部分。

  在这段对策里,年仅26岁的诸葛亮,准确而深刻地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预见到今后将会出现的鼎足三分的局面,并事先为刘备规划了战略决策,以后事态的发展,基本上符合隆中对策的预言。这就充分显示了这位青年政治家、军事家的卓越见识和非凡才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的赞助,就不能成就他以后的霸业。当然,诸葛亮之所以能作出这样的分析和规划,是他密切注意时局及其他有关资料,深入观察和研究时局的动态和发展的结果。不关心和观察时局,胸无大志,鼠目寸光,是不可能作出这的对策的。在对策中,还可看到诸葛亮主张爱恤民力,信用贤才,革新政治,争取同盟者,认真研究各种力量的特点及其矛盾关系,作出相应的战略决策,这些在当时及此后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这一段不仅内容精辟,而且论证严密,对每种力量的分析,都是先举出充足的论据,进行推理,然后作出明确的结论。这种说理方法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很值得学习和借鉴。

  四、简析课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这几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从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

  明确:

  1.第一部分(第1段):写诸葛亮“躬耕”而“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仲、乐毅”,是正面写他有不凡的抱负;“时人莫之许”从反面衬托,说明一般人不了解他;“惟……谓为信然”一句则从侧面写出只有知己才真正了解他。这一段使人们对诸葛亮有一个初步认识。为下文刘备的出场作铺垫,为徐庶荐诸葛亮埋下伏笔。

  2.第二部分(第2段):徐庶把诸葛亮比作“卧龙”,这一比喻形象地显示了诸葛亮是一个隐居山野而具有超人才智的非凡人物(“龙”是传说中的动物,“卧龙”是说它目前虽然卧伏在草野之间,一旦风云际会,就会飞腾九天的)。刘备的“君与俱来”四字,既表明他希望招致人才,又反映了他对诸葛亮还没有真正了解和高度重视。徐庶建议刘备亲自往访,“不可屈致”,就进一步说明诸葛亮的卓越不群,从而提高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地位,并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

  3.第四部分(第6段):写关、张不悦和刘备称他得亮“犹鱼之有水”,照应开头,再次从侧面衬托出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这一比喻也写出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赖和极为满意的心情。

  从这几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叙事上既简洁又生动,虽系节选,但有首有尾,独立成篇,全文过渡自然,联系紧密,重点突出,结构完整,值得学习借鉴。

  五、简要小结全文的写法

  《隆中对》一文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对话居多,但能鲜明地树立起诸葛亮的形象,这是只有大手笔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等手法,从不同角度来突出诸葛亮的品行、性格、远见和才能,另一方面又处处围绕诸葛亮进行详略得当的剪裁,使得重点突出,中心明确。

  六、学生齐诵第4段

  七、布置作业

  1.背诵第4段。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中“徐庶走马荐诸葛”“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对隆中三分决策”等有关回目,并与课文比较两者写法的异同。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全神贯注》是四年级下第七组内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生动地记叙了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到家里做客,自己却如痴如醉地投入到工作中,完全忘记了客人的事。课文并没有直接盛赞罗丹的全神贯注,而是抓住罗丹精雕细刻一座女像时的言行举止、神情动态来表现他的全神贯注。于无声处极至渲染罗丹的专注、投入以及对艺术的精益求精。文中对罗丹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极其生动传神,为我们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工作时全神贯注、对艺术执着追求的大雕塑家的形象。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学生,对记叙一个人的写作方法可能有初步的了解但不深入。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习人物描写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才能把人物写得丰满。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

  懂得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知识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

  2、了解文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能力目标:

  1、学生能够自主学习,掌握借助自读提示自主学习的方法。

  2、在感情朗读中感受人物形象和品质,领会“全神贯注”的含义。

  3、学会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精神。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联系实际体会课文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名言导入,引出人物精神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平时很喜欢积累名人名言。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句名言。(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指名读。

  2、读了这句名言,有什么疑问吗?(预设:这是谁说的?他是在什么时候说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句名言背后发生的故事中——(板书课题:全神贯注)

  (二)读准字词,了解内容

  1、出声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课件出示生词: 邀请 挚友 斯帝芬·茨威格

  仪态端庄 端详

  叽里咕噜 吱吱响 痴痴地笑 哎哟 径直

  学生读准读音。指导学生读准外国人的名字,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理解了的词语。

  3、再读课文,用上“全神贯注”说一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4、简介罗丹和斯帝芬·茨威格

  二、引导自学,感知人物精神

  (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导语部分,找到阅读提示里提示我们解决的问题。

  建议围绕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最能表现罗丹工作时全神贯注的句子,读一读,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理解。

  (二)学生默读课文,自学。

  三、研读交流,体会人物精神

  (一)课文写了罗丹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以至忘了朋友斯帝芬·茨威格。你从哪里体会到他的全神贯注?

  (二)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1、出示(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

  ①点拨: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一会儿上前 一会儿退后——体会到他在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嘴里叽里咕噜的会说些什么?

  ②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说着该怎样修改,可见他是多么投入。——齐读。

  2、出示(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

  引导学生抓住“异样、激烈”加以体会,指导朗读。(激动)

  3、出示(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

  他在干嘛?让你感受到什么?

  4、出示(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女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吁了口气,重新把湿布披在塑像上。)

  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喝醉酒是怎样的?“整个世界”指什么?他什么都忘了吗?用上“他忘了 ,忘了 ,也忘了 ,眼里只有,心里只有 。”说话。

  说说自己对这句的理解。

  ②是呀,此时的罗丹已经全身心地投入到修改女像的工作中,其他什么也不顾不管。他处于沉迷状态,已经达到了怎样的情况?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如痴如醉)

  ③指导朗读这句话。

  罗丹对自己的作品完全到了迷恋、陶醉的程度——读

  在他面前的哪里是一尊塑像,分明是他深深爱恋着的十分动人的情人——读,读出那份痴迷。

  5、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三)探究“修改”原因

  1、“一刻钟过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这些描述时间的词让我们体会到罗丹修改女像花的时间久。那么在修改前的女像是怎样的?读读第一自然段,找出相应的语句。

  2、交流。出示:

  ①茨威格不禁拍手叫好,他向罗丹祝贺,祝贺又一件杰作的诞生。(理解“杰作”,领会课文从茨威格的赞叹侧面写出罗丹的'作品好。)

  ②罗丹自己端详一阵,,却皱着眉头,说:“啊!不,还有毛病……左肩偏了点儿,脸上……”(抓住“端详”、“偏了点儿”体会罗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精神。板书:一丝不苟)

  四、说话练习,升华人物精神

  1、在别人眼里是一件非常完美的杰作,而罗丹却花了那么多时间全身心地进行修改,正因为他这种一丝不苟、全神贯注的精神,才使他创作了那么多不朽之作。播放课件,欣赏罗丹的作品。

  2、面对这些巧夺天工的塑像,面对全神贯注的罗丹,你想对他说什么?

  3、是呀!难怪斯帝芬·茨威格对这件事有那么深的感触。(再次出示: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你觉得有哪些事值得你去做?读了课文后让你想到了什么?你将怎样去做值得做的事?你可以学着茨威格的话,将自己的感触写成你的名言,你也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课外延伸,弘扬人物精神

  同学们,的确,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该全神贯注。大凡有成就的人无不不是这样的。老师希望同学们课外好好读一读《中外名人故事》,了解名人精神,学习名人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扬他们的精神。

  六,作业

  写一位你最熟悉的人(用上本课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附板书)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明确了本课教材的编排意图,前后联系,了解了课文内容及学生情况后,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辨别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写的句子的正误。

  3.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教学难点:

  第二段中有关比喻句和拟人句的理解。

  教学方案设计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学、找、读、议结合的方法。

  (二)教学手段的运用:因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借物抒情、借景抒情的文章,可借助幻灯、录音等媒体,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录音磁带、录音机、幻灯机、幻灯片。以下就分六个环节介绍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及为什么这样教的'原因:

  第一个环节: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了解学生已学过哪些有关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课文。

  2.出示课题、读题、思考:从课题想想课文主要写什么?审题,是教学新课的重要一环。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导入新课,不仅能巩固旧知,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

  第二个环节: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因为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总是按初步综合阅读到深入分析阅读再引导进一步综合阅读的过程去感知教材、理解教材,以至掌握文章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根据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初步综合阅读阶段,并非仅靠一次听录音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我设计了多次的读及检查、反馈。

  1.听课文录音、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检查反馈。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字音、新词,给每个自然段标序号。检查反馈:读生字、新词等;讨论共分几个自然段。

  3.请几位同学读课文,检查是否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在这个环节中,检查反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回答问题,检测听的效果,达到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通过抽读课文,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的情况。

  第三个环节:抓重点词语,学懂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自然段,着重思考作者为什么向大家介绍江湾,又特别介绍秋白梨。

  2.为咱换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这是运用学生已掌握的词语来理解新词的自然而简便的方法。

  3.谁能说说我们浦江的特产?

  通过说说家乡的特产,不仅使学生理解了特产这个词语的意思,更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的教育。

  第四个环节:抓住重点,运用学学、找找、读议结合的方法学习第2自然段,解决本课重点:读懂按时间顺序写的一段话。

  1.学学出示学习提示,明确什么样的段叫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这样的段落有什么特点。

  2.找找。默读课文,找出按时间顺序写的段落,并说明理由。(用~~划出有关词语)

  3.读议结合

  阅读能力首先体现在对词和句的理解上,低年级阅读教学应以词、句为重点,才能使学生顺利地理解课文。教学时,将词、句的理解和朗读有机结合起来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春天:(1)读读写春天景色的句子。

  (2)比较句子,哪一句好,为什么?

  春天,梨花开了。春天,满山的梨花一片雪白,远远望去就像一片银海。

  (3)看幻灯理解银海。(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理解词语)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初夏:(1)读读写初夏景色的句子。

  (2)议议什么像小姑娘,想想为什么可以把果实比作害羞的小姑娘。

  (3)看投影,体会害羞。

  (4)朗读训练。

  秋高气爽:

  (1)读读写秋天景色的句子。

  (2)议议哪些词语写出梨已成熟。

  (3)看投影,体会黄中透白,点头微笑。

  (4)朗读训练。

  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比较句子,形象直观(看投影)的方法突破难点。整个环节中,要体现由扶到放。

  第五个环节:自由读1、2段,然后让学生自由说说这节课学懂了什么?

  第六个环节:抓住难点进行书写指导。

  板书的设计极为重要,既要概括全文,又要简洁扼要,使人看来一目了然。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本节课的学习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通过资料搜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3、情感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读懂课文内容,了解我国人民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对其他国家人民的帮助。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尔及利亚人民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感激的原因。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课题。

  同学们,地球这颗美丽的蓝色星球,真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源源不断地给予我们丰富的资源。然而,一些无情的自然灾害像一个个巨大的黑洞时时在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吞噬着我们的家园。地震便是危害性最强的一种。现在,就让我们借助一张张图片来走进地震现场:(课件播放地震组图)

  此时此刻,受灾的国家,被废墟掩埋的生命最需要的是什么呢?

  是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一支中国国际救援队走进位于非洲北部的阿尔及利亚地震重灾区,去聆听一句赞叹:(出示)中国救援队,真棒!

  让我们一起来叫叫他们的名字(出示:中国救援队)——多么响亮的名字!

  (课件展示4幅图画)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飒爽英姿!

  同学们,通过课前阅读、搜集,你对中国国际救援队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谁来简要的说一说。

  是啊,多么年轻的队伍,多么令人称赞的业绩,成立短短三年的时间里,多次成功完成救援任务,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博得人们一次又一次衷心的赞美——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出示“真棒”)中国国际救援队到底棒在哪里?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目睹他们的出色表现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同学们根据阅读提示中的学习要求自由的朗读课文,(出示阅读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难读的词语,指名朗读、齐读。

  3、同桌之间轮读课文,每人读一个自然段,相互正音。

  4、默读有助于我们思考,请同学们再次带着词语,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出示)看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尝试抓住文中提供的主要信息来概括。

  三、了解地震带来的灾害。

  1、教师以播报的形式,边用课件展示相关图片,边朗读(出示)第二段。

  目睹了这一幕幕,此时此刻,你心里在想什么?想说什么?

  2、看,你们说的多好啊!那么,我们的国际救援队在听到这一消息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很棒呢?

  3、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出示)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读,再用心体会体会吧。

  四、细读探究,交流悟情。

  1、(尝试以记者的身份进行播报)

  让我们也来当回记者跟随中国国际救援队员到达阿尔及利亚地震现场去看看吧!谁来现场报道一下此时最想告诉大家的消息。

  2、体会救援队的“真棒”。

  (一)、体会救援队的真棒:(出示)

  (1)、速度快。

  (2)、不顾危险,不怕困难

  (3)工作细致

  同学们知道抢险救灾最重要的是什么吗?(提醒学生去看看可后的资料袋)

  要快速投入。

  对,时间就是生命,刻不容缓呀。

  作为现场报道的记者,你从这些救援队员的身上感受到了什么?(感觉救援队员的速度非常快。)

  请你说说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震后中华人民共和国 政府立即向阿尔及利亚派出由30人组成的救援队;他们一下飞机,就赶往受灾最严重的布尔代斯;他们一下车,就迅速投入救援工作。)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出示句子:(他们一下飞机……就……一下车,就……)

  指名读,齐读。

  明知道自己所面临的是危险和灾难,为什么救援队员们的行动还这么快呢?从这几句话你还能体会出什么?(这也可看出他们不怕困难,不怕危险。)

  老师也有这样的.体会,请接着谈谈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出了什么?(我还从课文的这几句话体会出了当时的情况十分糟糕,救援队员面临的困难很大。)(出示句子。)

  咱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此时,你还有哪些新的感受?(我从散发的臭气,“叠饼状”,余震还在不断发生)感觉到危险可能随时再次发生。(课件出示句子)

  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如此危险的情况,我们的救援队员并没退缩,他们紧接着怎么做的?(出示句子:有的……有的……)

  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心里怎么想?(我想救援队员们当时一定很着急,想尽快搜救;我看出他们搜救时很仔细;我体会到他们责任感很强。)

  让我们再细读这几句话,想想他们这样做时心里在想什么?

  课件出示:(当……当……)(当队员用声波探测仪仔细地搜索着每一条缝隙的时候,他们在想: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搜救,不放过每个角落;当队员细心地捕捉着废墟发出的声音的时候,他们可能在想: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全力以赴;我们一定要努力,力争能搜救出几个幸存者。)

  你们的想法真是深刻,我想这一定能代表救援队员此时的心声。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精彩瞬间吧!(出示救援图片,感受救援的场面)

  是啊,救援队员是多么的认真负责呀!作为现场记者,你还有哪些新的信息要报道?课件出示:观众朋友,你们知道吗?当时气温高达34摄氏度,队员们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汗水把衣服浸透了,队员们仍然坚持战斗。

  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可亲可敬的队员说些什么?(救援队的叔叔阿姨们,你们真是好样儿的!救援队员们,你们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出示)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指读课题)

  让我们怀着深深的敬意来读读这段话,再次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的出色表现吧!齐读(出示)第三自然段。

  (二)感受“搜索犬”的棒

  真棒!不仅表现在这些普通队员的身上,连搜索犬——一个国际救援队的特殊队员超强也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救灾明星。

  1、请自由读读课文(出示)第4自然段,想想它有哪些不俗表现?

  生默读,划相关的句子

  2、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搜索犬“超强”的杰出表现?从它的身上体会到什么?

  “超强”之所以能有这么超强的本领,与救援队平时对它严格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3、课件出示搜索犬图:让我们来看看这位特殊的队员吧!

  五、感受成功的喜悦。

  让我们一同感受中国国际救援队成功的喜悦吧!

  大声齐读(出示)最后一自然段。

  难怪,阿尔及利亚人民这样说(出示:第一自然段)

  也难怪,联合国的官员这样评价(课件展示)

  六、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中国国际救援队不仅帮助了阿尔及利亚,并载誉归来,此后,多次参加国际救援任务,深受好评。请看——实物投影出示搜集的关于救援队的其他感人事迹。

  现在,你又有哪些新的感受或想法,想对救援队员们说说吗?

  七、课后总结:

  是啊,通过这一件件小事,一幕幕感人的情景,让我们怎能不由衷的赞叹——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

  八、作业。

  附板书设计:

  28、中国国际救援队

  速度快

  不怕危险 真棒!

  援救技术高超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好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读书意识。

  2.向学生讲述怎样把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得清楚,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让学生认识积累一些歇后语,激发学生积累歇后语的兴趣。

  4.让学生体会我国对联语言的奇妙和人物敏捷的才思,感悟祖国语言的无穷魅力。

  5.给学生自由的习作空间和更宽泛的习作内容,并进行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习作方法的指导。

  二、教学时间

  四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口语交际

  1.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互相都读过什么书,再介绍自己喜欢的书。(与本年级要求阅读的课外书结合起来,《爱的教育》《格林童话》等)

  2.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介绍书的主要内容、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和读书后的感想;欣赏书中有趣的插图、精彩的片段;讲述与书有关的`趣话、故事。(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介绍整本书介绍书的部分,不拘一格)

  3.多向交流,听的人提出问题,介绍者回答补充。教师相机评价,关注语言的流畅性条理性,即评即改,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二)我的发现

  1.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让学生弄懂抓课文主要内容最常用的方法——弄清课文写了几部分内容,把每部分内容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初步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用学过的课文或片段在抓准上下功夫,语言要求不一定简练,精练。

  3.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多种方法,允许学生用行之有效的、适合自己需要的方法,并给予鼓励推广。

  (三)日积月累

  1.熟读歇后语,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语言环境中的形象传神的作用。

  2.请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遇到过歇后语,教师出示几句歇后语,鼓励学生积累歇后语,尽力背诵歇后语。

  3.书上前三句比较容易理解,后三句都包含着典故。教师相机讲述《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的由来》《周瑜打黄盖》的典故。

  (四)趣味语文

  1.放手让学生自己熟读感悟,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对仗的工整,“趣”在哪里,“巧”在何处。(第一个故事中对联巧妙之处在于运用顶真的修辞手法,第二个故事中对联巧妙地将“一百四十一”这个数字隐含在一些典故和非数字的文字中,因此称这副对联是绝妙的“数字对联”)

  2.“扇”是个多音字,注意区别。注音、组词、练读。

  第三、四课时

  (五)习作

  1.充分交流,开拓思路,激发兴趣。习作前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最想写什么,互相启发,打开思路。

  2.指导习作,不拘一格,强调清楚。习作时确定自己最想写的内容后,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把内容写清楚。

  3.全班交流,欣赏评价,讨论修改。进一步打开思路,全班评价,以欣赏为主,发现别人的精彩之处进行点评。另选一篇缺点明显的习作,讨论怎样修改。引导、鼓励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了解扁鹊给蔡桓公治病的过程,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懂得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等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的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扁鹊和蔡桓公的资料。

  2、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课时划分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一)、谈话,导入新课

  1、我知道同学们读过不少课外书籍,特别是寓言故事,对吧。那你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明白了些什么道理。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另一个寓言故事,(展示课题)20扁鹊治病。看看能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懂得什么道理?

  4、了解扁鹊并质疑课题。

  (1)扁鹊治病,扁鹊是谁呀?(师生共同简介)

  (2)根据“治病”质疑:扁鹊给谁治病?怎么治病的?治好了吗?……

  5、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同走进这个寓言故事吧!

  (二)、读文学字词

  1、自读课文,要求:标出生字生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出示字词,谁来把这些生字读音需要注意的地方给大家提个醒?(如:睬的声母是c,不是sh。)那在写或记的时候又该注意些什么呢?如:(毫---豪雀---鹊……)

  3、采取各种形式的读生字词。并出示文中的词语开火车读。

  4、分组读课文,师生集体正音。

  合作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想好以后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3、把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

  (四)、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品读体验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扁鹊有了一些什么了解?

  3、你认为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作名医?

  二、激发兴趣,深入研读

  1、说扁鹊是名医,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打开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能说明扁鹊是名医的有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学生可能会找到“扁鹊在蔡桓公身边站了一会,说”这里的他只站着看了一会,就可以知道他皮肤上有病,说明他医术高明;几次拜见都只是通过看就知道他的病情,说明他确实是名医。老师相机介绍:相传扁鹊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造了:望,闻,问,切四大诊法,中医沿用至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诊。)

  3、扁鹊既然是名医,可蔡桓公为什么却死了呢?关于这一点扁鹊是怎么解释的?出示课文第五自然段扁鹊所说的那段话。(采取多种形式的读)

  4、想一想蔡桓公的病共经历了几个阶段?(四个阶段)哪四个阶段?(师引导读四个分句)

  5、在扁鹊看来,蔡桓公最初只是病在(皮肤——板书),皮肤上的这点小病可以怎样医治?也就是说蔡桓公此时的病只用最简单的方法——热水敷烫就——能够治好,为了使板书简洁清楚,我写成“能治”,(板书“能治”。)

  6、能够用最简单的方法就能治好的.病,蔡桓公却是怎么对待的呢?是哪个自然段讲的?理解“毫不在意”,他还怎么说?(理解“邀功请赏”)你认为蔡桓公为什么会这样说?

  7、蔡桓公不但不相信自己有病,还不相信扁鹊说的话。所以他拒绝医治。可扁鹊说了,要不治,恐怕会向体内发展。通过我们前边的学习,已经知道蔡桓公的病正如扁鹊的推断,在不断地向体内发展,那到底发展到过身体哪些部位?是否能够医治?蔡桓公分别是怎么对待的?请同学们根据以下几个句子结合三、四自然段仔细读一读,想一想,勾一勾有关词句。

  8、蔡桓公的病发展到过身体的哪些部位?(请学生板书——皮肉、肠胃、脊髓)他们分别处于什么阶段?(生板书——可治、还能治、等死)当病在皮肉间时,蔡桓公怎么对待的?生板书——假装没听见,你猜他这时在想什么?当扁鹊告诉蔡桓公病在肠胃而且仍可治时,蔡桓公却——生板书:满脸不高兴,

  9、扁鹊最后一次见到蔡桓公时,蔡桓公的病已经发展到脊髓,只能等死,课文哪里讲了这部分内容?齐读五自然段的前两句话,有什么疑问吗?

  10、生质疑解难:扁鹊为什么看到蔡桓公就跑?蔡桓公为什么觉得奇怪?

  三、巩固延伸

  1、蔡桓公本来患的只是皮肤上的小病,为什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抱病死了呢?(使学生体会到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道理。)

  2、同学们把这个故事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想想,你还会明白什么?(要防微杜渐)

  四、作业设计

  1、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扁鹊 蔡桓公皮肉(能治) 装作没听见肠胃(还能治) 满脸不高兴

  脊髓(等死) 奇怪

  防微杜渐

  不要讳疾忌医

  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识字教案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