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3-02 08:38:12 教案 投诉 投稿

语文教案6篇(精)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6篇(精)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一、复习有关部首字,引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部首字,今天我们这节课就用到了这些部首字。下面我们来学习《识字学词学句(二)》

  1、出示“穴、足、皿、衣、月”等字卡认读。

  2、揭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由这些部首组成的生字。

  二、自学生字

  自己一组一组地自读字、词、句。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比一比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本课生字。

  “窝”是由部首字“穴”和一个简单的字“呙”组成,注意“穴”的形变。

  “踩”是由部首字“足”和一个学过的字“采”组成,注意做部首时“足”变为“”。

  三、检查自学情况,识记字形

  1、读生字卡片。

  2、挑选自己喜欢的词句读给大家听一听,全班评议谁读得好,并说出为什么。

  3、分组读字、词、句,组内互相评议。

  四、该句子,了解词句的意思

  1、学习第一组内容:

  (1)学生自由读字、词、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

  (2)提出不懂的词语,小组讨论。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理解词句。

  (3)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气读句子。如“我家门前的大树上有一个鸟窝。”要读出惊奇、欣喜的语气;“早晨,打开窗帘,阳光立刻射进房间里。”“立刻”要重读,语速要读得稍快些。

  (4)出示课件,识记字形:

  窝:上边是部首字“穴”,下边是一个简单的“呙(guō)字;

  帘:上边是部首字“穴”,下边是“巾”。

  要注意“穴”做部首时的形变。

  2、学习第二组至第五组内容:

  (1)总结学习第一组的方法:自由读,说一说读懂了什么;提出不懂的.地方,小组讨论解决;有感情地朗读句子;识记字形。

  (2)学习上述方法,自学第二、三、四、五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

  第二课时

  一、复习

  l、指名读字、词、句,评议。

  出示本课的生字。

  2、认读生字卡片。

  3、说一说本课生字的部首是什么。

  4、用生字口头组词。

  5、形近字组词

  格(格子)彩(精彩)盆(盆景)踏(踏步)

  胳(胳膊)踩(踩坏)盘(盘子)踢(踢球)

  二、指导书写生字

  1、复习部首字“穴”、“足”等的写法。

  2、逐一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

  “踩”:注意“足”的形状变化,右半边“采”不要写成“”。

  “袜”:右半边是“末”字,不要写成“未”。

  “膊”:右上部笔顺是:。

  “盘”:上部占格三分之二,注意“舟”的笔顺。

  3、按课后范字描红、临写。

  三、完成课后练习

  做课后第3题时,先让学生说一说部首字做部首时的变化,再照样子组成新字读一读。

  四、扩展练习

  1、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字做部首时样子变了,说给小组同学听一听,也可以写一写。

  2、用生字卡片做“找朋友”的游戏,练习用字组词。用词语卡片做“连句子”的游戏,练习用词组句。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实践创新

  将词语补充完整

  ()的鸟窝踩坏()

  ()的盆景连忙()

  ()的胳膊喜欢()

语文教案 篇2

  知识能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像……一样……”造句。

  过程方法

  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自主互动式课堂教学流程,体验有效学习。

  情感态度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的具体语言材料,通过想象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地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凭借语言材料想象泉声的变化,体会泉声的美妙有趣。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精读第一、二自然段,了解鼎山湖泉水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广东省肇庆市东北部的鼎湖山吗?民间传说黄帝曾铸鼎于此,因而习称鼎湖山。那儿的景色可美啦!山上有庆云寺、白云寺、荣睿碑亭、观雪亭等建筑,水帘洞、葫芦潭、飞水潭等瀑布。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到鼎湖山去聆听、辨识、品味那里的泉水声吧!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质疑,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在自己最感兴趣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词正音:

  出示本课生字,指名读,并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或写时应注意些什么,你准备怎样记住这些生字。

  (2)学生交流自己读后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对于一些简单问题,当场予以解决,对于重点问题在精读课文时解决。

  (3)你最喜欢课文哪一个部分,为什么?读给大家听一听。

  4、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作者在哪里开始听到泉声,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听得更加真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1):写“我们”来到风景名胜鼎湖山。

  第二段(2):写白天我们在上山途中观景听泉。

  第三段(3-5):写入夜我在庆云寺听泉及听泉的感受。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第一、二段,初步了解鼎湖山泉水的特点,背诵第二段。

  一、复习导入: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点拨新授,精读课文

  精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说说你了解到了什么?

  2、请说说自己的感受并朗读这一段。

  精读课文第二段

  1、作者在什么地方听到泉声,看见泉水的?轻声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试着给第二自然段分层(讨论交流:泉声响、泉水多、泉声美)

  2、指名读第一层,说说读了这一层你体会到泉声怎样。(板书:泉声响)齐读这句话。

  3、自由读第二层,想一想“不绝于耳”是什么意思?从这个词你体会到泉水怎样?(板书:泉水多)还可以从哪儿看出泉水多?出示句子:

  进山一看,草丛石缝,到处都涌流着清亮的泉水。有时几股泉水交错流泻,遮断路面,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

  这两句话中的.“涌流”和“流泻”能互换吗?它们有什么不同?

  读这两句话,体味我们寻找着垫脚的石块跳跃着前进,与泉水嬉戏的情趣。

  4、请同学们看插图,听老师读第三层,你觉得景色如何?美在哪儿?

  三、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各小组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四、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各人独立完成检测题。

  2、评比完成检测题的情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通过想像感受泉声的美妙,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默读课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

  二、精读课文第三段。

  我们“循着钟声,来到半山腰的庆云寺。请大家看课文第三自然段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庆云寺。

  请同学简介庆云寺。

  三、精读第四自然段。

  师述:入夜,山中万籁俱寂,这时作者听到了什么?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作者听到了什么?请你读一读。

  出示课文“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还有一些泉声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清忽浊,忽扬忽抑,是泉水正在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

  2、作者是如何辨识泉声的呢?引读(师“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生“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

  3、同学们,你们喜欢听这样的声音吗?请你们用心去听,细细地朗读、体会,看看你们听到了什么?谁最用心,你们听到了什么?集体交流。

  (1)“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像什么?你听过小提琴的声音吗?举例说说,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2)“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女生齐读。

  (3)“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声音?指名读,男生齐读。(4)“飞瀑跌入深潭的声音”像什么,这是什么样的声音?指名读,齐读。

  (5)你们还听到了什么样地声音?

  4、尝试背诵。

  (1)老师去掉了几个词,你还会读吗?

  出示“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2)再去掉几个词,你还能读吗?

  出示“那像___________的,是___________的声音;……

  四、练习巩固

  1、出示检测题

  2、学生根据检测题,复习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准备迎接检测。

  五、检测反馈

  1、实施检测,学生独立完成检测题。

  2、各小组汇报本组成员完成题检测题的情况,老师进行查漏补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窖”,掌握四个要求的生字“窖、蚯、蚓、藤”。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冬至后万物萌动的生气勃勃的状态。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融入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品味语言,感悟作者对春天的向往与热爱。 教学方法

  质疑,激发读书兴趣。在默读中感悟,在交流中体悟。

  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冬至的资料,了解什么是冬至以及它的特点。搜集和冬至有关的谚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交流信息,自然引入。

  (1)背诵《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师:这琅琅上口的节气歌不仅韵律优美,而且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你知道它的含义吗?

  (2)学生交流关于节气的信息。

  预设: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这天,白昼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冬天最冷的时候,过了冬至开始“数九”,九九八十一天后,就真正感受到了春天。

  二、新课学习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

  (2)指导学习字词:

  地窖 蚯蚓 呓语 藤条

  “窖“字容易写成宝盖头;注意“藤”字的正确笔画。

  苏醒:昏迷后醒过来。

  呓语:梦话。

  严严实实:严密,没有缝隙。

  2.自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读完的感受如何?

  (1)小组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

  (2)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小时侯的“我”,从冬至开始就做着春天的梦:冬至过后,万物萌动,大地复苏,一切生命都焕发出生机。人们盼望着春天,迎接着春天。

  感受:冬天就要过去,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

  作者特别向往春天,对生活无限热爱。

  冬至指的是什么?

  3.默读课文,概括段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每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交流:

  第一自然段:冬至是怎么回事。

  第二自然段:冬至过后,春天悄悄地走来。

  第三自然段:冬至的等待。

  第四自然段:冬至的梦。

  第五自然段:冬至的记忆。

  4.品读课文,畅谈感受。

  (1)提出中心话题,学生自读学习,做好批注。

  话题:为什么说冬至的梦是“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细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相关内容,并作出批注。

  (2)学生自己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觉批注的习惯。

  (3)小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4)全班交流。

  (5)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

  师:作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表达出对春天的渴盼与热爱,请选择你喜欢的段落放声朗读吧,在朗读中让我们回味我们心中的那个梦。

  5.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1)再读课题,重温梦境。

  师:“冬至的梦”究竟是怎样的梦?

  是温暖的、美好的、让人怀念的??

  (2)细细品味,感悟情之源头。

  思考: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分别写出了我和爷爷怎样的情感?

  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的语言。

  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3)带着情感,再次走进课文,感情朗读。

  三、结论总结

  在春天来临前的等待中,爷爷用美丽的梅花图来计数,九九八十一天,八十一瓣梅花,多美好的事情。从这里看出爷爷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一个勤劳而善良的老人。

  四、课堂练习

  1.读读写写

  地窖jiào 蚯蚓qiū yǐn

  藤条téng 严严实实 盼望 向往

  渴望怀念 记忆 苏醒 涌动绽出 返青 拔节

  2.近义词

  盼望——( ) 希望——( )

  慈祥——( )覆盖——( )

  五、作业布置

  1.教师为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关于“冬至”的诗歌,推荐朗读。

  2.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与“冬至”有关的谚语等。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六、板书设计

  冬至的梦

  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向往春天,热爱生活,怀念爷爷

  盼春 爱春思念

语文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2、体会巧妙的构思,掌握曲折的情节。

  3、理解小说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心理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4、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的形象,以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设计

  我们有很多同学是独生子女吗?能告诉我还有哪些同学不是?(学生举手示意)哪位同学愿意为我们介绍一下自己的兄弟姐妹?(请一二位同学介绍)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关系怎样?如果有一天你和自己的兄弟姐妹在金钱、地位上发生变化,你们的这种亲情还会保持吗?(根据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引申)在现实生活中,手足之情是否禁得起世俗的考验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普普通通的故事,体会一下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二作者介绍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和*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短短的一生中,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的有长篇《她的一生》、《漂亮朋友》,短篇《项链》、《菲菲小姐》、《我的叔叔于勒》《羊脂球》等。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地讽刺和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

  三整体感知课文

  请同学先听课文录音,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

  理清故事情节,用三个字概括本文故事情节。(厌……盼……躲)

  说说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因为于勒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四品细节。

  1、浏览全文,找出全家人对于勒的不同评价。说明于勒处境不同便有不同的评价。

  贫:坏蛋、流氓、无赖、分文不值

  富:正直、有良心、好心、有办法的人、救星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

  2、提问:当他有钱时家人的心情如何?--盼

  当他无钱时家人的行为如何?--避(板书:

  于勒:穷―――富―――穷

  菲利普夫妇:撵―――盼―――躲

  五作业布置

  课后练习题

  第2课时

  自读全文,找出“盼”、“避”的主要细节。

  如“永不变更的话”、“挥手帕”、“拟计划”;“赶到美洲”、“暴怒”、“躲避”等。

  1.个别读完“盼”的细节,师问:为什么他们热切的盼望于勒归来?生回答。

  明确:因为家庭生活十分拮据,样样都要节省,而于勒在美洲发了财,盼望早日归来过上幸福的生活。

  点拨:在菲利普夫妇心中,亲弟弟不过是金钱的化身。

  读完“避”的'细节后,师问:当真的遇见时,他们反而不认,又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说明)回答这个问题由于学生是初步接触课文,思考问题或许过于表面化。教师进行启发引导,学生可能会得出如下分析结果。

  1、是那个女婿造成的。菲利普夫妇怕女婿知道了于勒的情况,于婚事不利。

  2、是于勒的为人造成的。如果于勒是一个品德很好的人,则菲利普夫妇不会如此。

  3、是于勒贫穷造成的。如果于勒此时很富有,菲利普夫妇一定和他相认。

  4、是菲利普夫妇经济不富裕造成的。如果他们有钱,就会认下于勒。

  5、是菲利普夫妇的虚荣心造成的。如果他们不是那么好面子,则结局不会如此。

  6、是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意识造成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只认识钱。

  7、是那个社会制度造成的。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金钱关系。

  明确:直接原因菲利普夫妇只认钱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点拨:说明他们的希望不过是个虚幻的肥皂泡而已,是一场欺骗自己的白日梦。

  二重点研讨

  《我的叔叔于勒》,但是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的主人公呢?

  小说题为《我的叔叔于勒》,于勒却是作为暗线,略写和虚写了他的过去和现在。他的出现只是在海轮上卖牡蛎那短短的一瞬。作者把笔墨凝聚在“我”的一家旅游哲尔赛岛在海轮上巧遇于勒这一件事上,集中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②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我”在整篇小说中的是怎样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我对叔叔的同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不受父母的影响,仔细观察叔叔;

  ②心中默念叔叔;

  ③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费。

  这默念的话中“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从字面的人物关系看:“我的叔叔”也就是“父亲的弟弟”,意思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从排列的)顺序分析,作者是很具匠心的,最后重复“我的叔叔”,其中却加上一个“亲”字,反映了“我”对处于贫困的于勒叔叔深切的同情和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苦闷及不满。这是一句包含讽刺意味的。心里话。

  形象:

  我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的孩子,与父母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三你看了这个“嫌贫爱富”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感受或启发呢?

  生自由发言。

  点拨:

  1、不要把实现理想寄托在别人身上,应该通过自己去奋斗,去努力,去争取。

  2、在亲情和金钱上,应珍惜亲情,淡泊名利。

  3、对弱者应多付出爱心,同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四口头表达训练: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的表情将会怎样?他们夫妇间将会进行怎样的对话?展开联想,简要回答。

  五作业布置

  展开联想,续写《我的叔叔于勒》,300字。

语文教案 篇5

  一。教学要求:

  1学习“例文”《摘茄子》,了解主要内容,初步懂得怎样记一次劳动。

  2阅读“习作要点讨论”,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

  3能仿照“例文”写一记一次劳动的习作,做到把劳动的时间、地点交代清楚,劳动经过写具体。

  二。教学重点:

  把劳动的过程写具体。

  三。教学难点:

  写亲身经历,并写具体、充实。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参加一次劳动。

  (一)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出示例文,这是一位农村同学写的记述摘茄子劳动过程的。

  2.自读例文,你知道些什么?想想小作者是怎样写的?

  :写劳动要交代劳动的时间、地点、人物。

  3.再读例文,讨论:小作者是怎样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的?每一节都写了什么?

  :按照顺序把摘茄子的`经过分成四步来写: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每一步都写得较为细致,这样就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了。

  4.教授方法:要把劳动的经过写具体,要抓住劳动过程的几个要点,按照顺序一步一步进行叙述,同时要注意把人物的动作、语言写具体。

  5。模仿例文,运用写法。

  (1)你参加过哪些劳动?可以是农活、家务活、自我服务劳动、在校的集体劳动等。

  (2)口述劳动的经过,要求把劳动的经过分成几个要点进行叙述。

  (3)同桌互说交流。

  (4)指名口述,集体评议。

  (5)指导写稿,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7摘茄子

  茄子的长势——爷爷教“我”摘茄子——“我”学着摘茄子——摘完茄子

  把摘茄子的经过写具体

语文教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自渎课文,理解内容,体会作者小时候耍弄小动物中发生的趣事与蠢事,表现了他对小动物的喜爱。还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告诉人们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道理。

  三、教学时间:

  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

  小黑板录音机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揭示课题

  1、看到题目你们想问什么?

  2、自学课文,思考:

  A、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B、写了哪些小动物?有哪些趣事?

  D、能给人舍命启示?

  3、指名回答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

  2、思考:在耍弄小动物中做过一些什么事?

  3、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三、学习第二部分(2~~6)

  1、自渎体会:我在玩耍“过山鲫”和耍弄老鳖被咬的痛苦

  2、有感情的朗读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朗读

  2、引导学生得出:

  “愚蠢是要受到报复的”

  3、学习了后,谈谈自己有没有耍弄过小动物?发生了什么趣事与蠢事?

  五、作业设计:

  回家观察文中所提到的一些小动物的样子

  我的教学反思: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的教案02-07

语文教案语文教案05-04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阅读教案03-08

[经典]语文教案01-14

(精选)语文教案11-22

语文教案07-22

【精选】语文教案09-05

语文教案(经典)10-19

(经典)语文教案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