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2-11 08:48:21 教案 投诉 投稿

[集合]语文教案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集合]语文教案5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教学目的】

  第一课时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揭示课题:有一个叫贺知章的人,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老了才回来,这首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出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用“□”标出生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由观察生字,为喜欢的生字组词。3、抽生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一个生字的音,学生从卡片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

  1、自由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读文,看图,理解诗词大意。(教师适当点拨)

  鬓毛衰:头发都白了。

  3、教师范读,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4、抽生说说。

  5、生根据理解自由读课文。

  四、试背课文

  1、老师叙述诗意,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生互背古诗。

  3、抽生背、齐背古诗。

  第二课时

  一、指导看图,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白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白十分感动,写下这首《赠汪伦》。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记生字

  1、李白在诗中写了些什么呢?自己去读读吧!并用“□”标出生字。2、认记生字:

  (1)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字认记,并为其组词。

  (2)抽生说说记的哪个字,是怎么样记住的?

  (3)学生用多种方式认读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解诗歌大意

  1、学生在识字的`基础上读古诗两遍,看看能示不能将古诗读得正确、通顺、流利。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古诗大意。(教师相机点拨)3、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四、试背古诗

  1、熟读古诗。

  2、老师讲诗意,学生看图试背古诗。

  3、抽生背古诗。

  4、齐背古诗。

  五、学习写字

  1、将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2、请学生为自己感兴趣的生字组词。

  3、请学生自由观察,说说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舟:里面的一横要出头,上下各有一点。

  客:与“容”相比较。客:客人容;容易

  何:与“河”相比较。何:几何河;小河

  4、学生描红、写字。老师巡回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我会填”。

  七、拓展训练

  1、课文中树叶里的生字还有4个我们没学,你认识吗?2、你还会背哪些古诗?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25课《古诗两首》教案【2】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学生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训练学生学会表达自己观察后的感受。学会景物描

  3、自学本文的生字新词,会用“柔和”、“静寂”造句。有表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及不同的感受。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自学生字,理解生词的意思;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第一教时

  1、出示课题:

  《繁星》的“繁”是什么意思?形容很多星星的词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2、你知道这篇文章是写什么的记叙文?你曾读过哪些写景物的文章?

  3、先看看课后练习一,带着这个问题听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用……划出有关写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的词语。

  4、(放幻灯①)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月夜

  5、(放幻灯②)让学生看着画面描述。板书:星天

  6、读文章的第一句,看看这句话中用了哪些词把这两幅画面连接起来了,哪个视玫米蠲睿?

  板书:爱但也爱

  7、朗读总起句

  8、接着文章写“我”在什么时间、在哪些地方看星天?

  板书:(从前)家乡庭院

  (三年前)南京菜园

  (如今)海上舱面

  9.学习第一段:

  (1)从前,作者在家乡庭院,在七、八月的夜晚纳凉的时候看星天,星天是什么样儿的?(用……点出有关的词语)他有什么感受?

  (2)(放幻灯②)“密密麻麻”是什么样子?

  (3)望着这样的星天,作者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小结:……觉得星天有母亲般的温柔、亲切。

  板书:亲切

  10.学习第二段:

  (1)三年前(1924年)作者在南京菜园里看星天,星天又是什么样儿的?(点出有关的词语)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星群密布光明无处不在好像

  (2)(放幻灯③)“星群密布”是什么意思与“密密麻麻”比较,有什么不同?

  (3)“无处不在”是什么意思?(读句子:……然而……)在句中除了表示星光灿烂、到处有星光外,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小结:虽然身处黑暗的旧社会,但作者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信心,他向往光明,追求光明,望着星天就感到光明处处都存在。这时,他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5)表情朗读“……虽然……然而……”句中不用“然而”,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

  (6)这段中还有哪一句表达了作者爱星天的感情比从前更深了?

  (7)“好像同朋友在促膝谈心一样”,你想一下,他们可能在谈些什么?

  (8)小结:这时,作者觉得星天更加亲切

  板书:更亲切

  11.如今(1927年)在海上看星天感受又如何呢?你能自学领会吗?先回忆一下老师是怎样教你们学习第一、二段的?你打算怎样自学第三段?

  第二教时

  (一)要点:自学第三段,汇报、总结全文。

  (二)过程:

  (1)(幻灯④)——听朗读。经过充分的自学、讨论,说说如今在海上看星天,看到的星星是什么样儿的?感受又如何?

  (2)提出在自学中不理解的问题。

  (3)对同学提出的'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这一段写得好吗?哪些地方写得好,谈谈自己的体会(结合课后练习2、3、4题加以解决)。

  (4)这时作者巴金陶醉了。(板书:陶醉)请同学们把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背下来。

  (5)看着板书,同桌互说。无论是“从前”、“三年前”,还是“如今”,作者看星空都表达了自己的一种什么感情?而这种感受又是如何加深的?

  (6)小结:作者流露出对星天的爱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一层比一层深:爱着(亲切)→交朋友(更亲切)→老朋友(陶醉了)。在作者笔下的星天,带有母亲般的温柔和亲切,作者爱月夜,爱星天,归根结底是爱大自然。

  (7)你能划出本文的中心句吗?

  (8)小组讨论:这节课自己学到什么?

  (9)汇报、小结。

  附:板书设计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简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列宁在公园了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三只灰雀当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深受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这个故事体现了列宁的善解人意,对男孩的尊重,爱护以及男孩的城实和天真。

  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展现事件发展进程,是本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是要学生认识到列宁对儿童的爱护;通过对人物语言和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学生还可以受到爱护鸟类动物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

  本文篇幅较长,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

  或者、严寒、自言自语、可惜、肯定、果然、欢蹦乱跳、诚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四、教学重难点

  1、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难心,得体的交流使孩子放回了灰雀的经过。

  2、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五、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1、出示列宁的照片,指名学生谈谈对列宁的了解。

  2、学生交流后,教师简介列宁。

  3、出示灰雀图,板书:灰雀。师:我们来和这只灰雀打打招呼吧。齐读课题三遍。

  指导书空“雀”

  师:灰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有关列宁的故事,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发生了一个什么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美美的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感悟

  1、学生自由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3、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4、学习生字,新词。重点指导读准“胸脯、白桦树、散步、婉转、面包渣、诚实”,。

  5、指名逐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师适时指导。

  6、生自由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课文,互相评价,帮助。

  7、分角色朗读课文。

  8、理清文章脉络。

  课文那几个自让段是写列宁寻找灰雀,灰雀回到林中的事情的?那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设计意图:养成读书自学的好习惯。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让段。

  1、指名朗读课文第一自让段。说说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课文是怎样描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读,体会灰雀的可爱。

  借助多媒体,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列宁喜欢灰雀吗?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列宁喜欢灰雀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

  4、齐读课文第一自让段。

  5、就是这样惹人喜爱的灰雀,第二天,那只胸脯深红色的灰雀竟然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文中的词语。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分组出示“渣、胸、脯、惜、低、诚”“郊,步,或,散,敢,者”

  2、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你是怎样记住这字的。

  3、指导书写。第一组强调左窄右宽,第二组强调“或、步、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作业讲评。

  设计意图:养成正确,规范的写字习惯。

  五、课堂作业

  1、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2)令人惋惜。()

  3)抬着头向上看。()

  2、书写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巩固字词的学习。

  板书:

  两只粉红一只深红

  三只灰雀惹人喜爱

  来回跳动婉转歌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2、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中的语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出示三只灰雀在枝头唱歌,跳跃的画面。

  2、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的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都来这儿散步,和他们打打招呼,可是有一天,列宁发现风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去哪儿了呢?

  设计意图: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读课文的2———10自然段,看看那几段话是列宁讲的,那几段话是小男孩说的?找出来。

  2、灰雀不见了,列宁的心情是怎样的?(急)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出示“他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指导朗读。

  3列宁看见了一个小男孩,他对小男孩说了什么呢?

  出示:

  1)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

  2)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3)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4)会飞回来?

  细细读这些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指导朗读。列宁的关心,惋惜,焦急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什么呢?(板书:爱)

  4、聪明的孩子,小灰雀去哪儿了呢?你是从哪儿知道的呢?说一说。

  出示:

  1)没……我没看见

  2)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3)一定会飞回来。

  细读这几句话,你对那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用朗读的形式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吗?指导朗读。

  5、小男孩为什么要捉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列宁的爱是给小鸟自由,小男孩的爱却夺去了小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让段。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在列宁真该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有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质疑,讨论交流。

  引导学生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3、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让段。

  设计意图:感受孩子的诚实,列宁对孩子的爱。

  4课堂练笔:

  1)(课件出示)如果你是那只重新站在枝头歌唱的灰雀,你想对小男孩和列宁说些什么呢?请在课本的空白处写下你的“三言两语”。

  2)学生交流。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拓展延伸

  1、这个故事写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感动了小男孩,放回了灰雀。及时改正了错误,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2、个别交流。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五、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写一写。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我从“……”体会到

  2)“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我从“一定”和“!”里推测出男孩当时想

  2、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板书:

  5、 灰雀

  (惹人喜爱)

  不见了 捉

  焦急 放回

  列宁 小男孩

  喜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文的8个生字,会写8个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2.通过识字、读书活动,引导学生采取多种方法识字;通过诵读课文,展开想象,感悟、积累语言;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识字与写字,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写字;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蝈蝈的知识;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前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学生准备:自己预习课文,了解蝈蝈及其他小动物的歌声。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二、初读感知,自主识字:

  三、朗读评比:

  四、学写生字:

  五、课堂小结:请同学们说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设计:1.把课文读给

  教案《语文A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绿色的歌》教案》,来自网!

  爸爸妈妈听。2.想想你还听过哪些小动物的歌声?3.积累形容词。( )的晚霞 ( )的'月亮 ( )的秋天 ( )的心情

  板书设计:老师把要写的字范写在黑板上。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导入:

  二、精读课文:

  三、指导朗读:

  四、语文实践活动:

  五、课堂小结:这篇课文是按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写得非常优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写作顺序来写作文。

  六、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推荐学生阅读普里什文(苏联)的作品《金色的草地》。

语文教案 篇5

  课时教学要求

  1、学习写景部分(第2至第5自然段),领略林海的美。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3、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按照作者刚进森林、深入林中和看到林场的顺序理清了课文层次,并且学习了第1段。请大家回忆一下,第1段写了什么内容?

  2、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到第5小节,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作者深入林中看到的景色。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板书:岭、花、林)

  二、学习第2小节(“岭”)

  1、指句读第2小节,引导思考:大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

  2、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岭”的特点。(板书:多温柔)

  3、抓住重点词语,初步体会“岭”的特点。

  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岭”多?又从哪里知道“岭”温柔的呢?

  (1)学生读写“岭”多的句子。

  理解“疾驰”“看不完”等词语的含义:突出岭多,而且绵延数千里,面积很广,这正照应了课题中的“海”字。

  (2)学生读写“温柔”的句子。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等词语,体会岭“柔”的特点。

  4、指导朗读,在读中深入体会“岭”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你们看,怎样才能把“岭”多和温柔的特点读出来呢?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师:读一读这句话,从“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你们能明白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写出“岭”姿态很多,各不相同。

  师:怎样才能把“岭”的“姿态多”读出来昵?

  (1)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要读出“姿态多”,应该通过朗读把“岭”的各种姿态表现出来:“高点儿的”声音稍高一些,“矮点儿的”声音稍低一些,“长点儿的”拉一点儿长音,“短点儿的”要读得急促一些。 这样借语调低长短的变化来表现“岭”的千姿百态。

  (2)反复试读,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岭”多的特点。

  师:你们再读一读,从“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这些词语中,还能明白什么?

  出示幻灯片: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

  学生读这两句话,通过对比,进一步理解:“高点儿的,矮点儿的”等词语中的“点儿”说明“岭”与“岭”之间差别都不大,毫无孤峰兀立之感。那里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

  师:我们再来读这句话,怎样才能的把“岭”的温柔也读出来呢?

  指导读好“点儿”,要读出温柔、亲切的感受。

  再读“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一句。

  师:你们试读一下,怎样读才是“温柔”?——怎样读又是“那么温柔”呢?

  5、明白作者表达的方法。

  抓住“云横秦岭”这一词语,理解作者拿秦岭的“险”来作对比,突出大兴安岭的“柔”。

  6、总结学习方法。

  (1)读这一段,找出“岭”的特点。(找特点)

  (2)读这一段,读出“岭”的特点。(读特点)

  (3)了解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明写法)

  三、学习第3、第4小节(“林”)

  运用上述学习这一部分。

  1、自由读第3、第4小节,思考:“林”的什么特点?

  2、师生讨论概括“林”的特点。(板书:广 绿)

  3、抓住重点词句,初步体会“林”的特点 。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落叶松的海洋”等词句写出了“林”广;“多少种绿颜色呀”“只有画家才能描出那么多的绿颜色呢”等语句写了“林”绿。这些词句突出了林的浩瀚与茂盛。

  4、指导朗读,深入体会“林”广和绿的特点。

  师:我们来读这一段,谁能把这一大片森林读成绿色的海洋,把大家带到林海里去看一看呢?

  (1)指导朗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一句。

  “目之所及”怎么理解?——读这句话,把“林”的广读出来!——你现在相象自己就站在大兴安岭,你的面前就是“波浪起伏”、浩瀚无边的林海,这就是“目之所及”吧!读!

  (2)指导朗读第4小节。

  师逐一追问:林海中的浪花指什么?——白桦的树干“泛着”……是什么意思?(翻腾、涌动)——白桦树真的是在涌动吗?(不是)——白桦树是静止的,可作者为什么说它的树干像白色的浪花呢?

  出示幻灯片:

  “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学生联系上文,反复研读,仔细揣摩、体会,来读懂这句话。

  学生的理解有两个层次:

  ①抓住关键词语“在阳光下”“闪动”理解:白桦的树干是白色的,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远远望去,像粼粼的波花,所以作者说它像浪花。

  师:仅仅是白桦的树干在阳光下闪动就像浪花吗?你们再读一读,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②抓住“大片青松的边沿”,学生对此有了新的理解:青松在岭上,像大海;白桦在山下,树干银光闪闪。在青松的陪衬下,白桦的树干像泛着的浪花。

  师:谁能用生动的语言把这一段写的美景描绘出来呢?

  学生组织语言,描述美景。

  师:我们再来美美地读一读,把林海读“活”,好吗?

  四、学习第5小节(“花”)

  此段仍运用上述学法,学生自学并交流体会。

  1、默读,概括“花”的特点。(板书:多 美)

  2、读课文,读出“花”多和美的特点。

  师生讨论交流学习体会:

  (1)抓住“河岸上”“松影下”等词语理解:“河岸上”说明山下有“花”,“松影下”说明山上有“花”。从山下到山上,漫山遍野都是“花”,“花”非常多。

  (2)“不缺乏色彩”“招来小蝴蝶”等词语说明“花”香、“花”美。

  (3)“两山之间往往流动着清可见底的小河”这句话,是写什么呢?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引导联系上文理解:大光安岭的“岭”多,因此两山之间的河也多,河岸上“花”也多。这句间接写“花”多。

  (4)师读“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一句,学生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①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大兴安岭比作一位美丽少女,表达了喜爱之情。

  ②山上青松,山下白桦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10-15

语文《咏柳》教案11-09

语文下册的教案03-29

语文《赵州桥》的教案10-10

语文下册教案07-15

语文写作教案07-12

语文备课教案08-07

语文桥的教案01-13

《语文园地二》语文教案10-07

《语文园地五》语文教案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