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时间:2024-01-26 13:22:00 教案 投诉 投稿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

  ●○教学目标

  ①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②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夜的形成,并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说明在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③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并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和各自的特点。

  ④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用地球自转的基本知识解释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四季的形成。

  ●○教学准备

  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10个,昼夜形成演示仪,手电筒11个,《地球自转歌诀》投影片,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自然现象,可能没有引起大家太多的注意,如:为什么会有日出日落?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

  (因为地球的自转运动)

  从身边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感觉学习地理有用,同时又教育学生要养成观察的习惯。

  教学新课

  板书一、地球的运动

  大家知道这些现象是地球的自转运动引起的,那么地球是怎样进行自转运动的?自转运动又是怎样产生白天、黑夜的?我们这儿准备有手电筒和地球仪,你能演示一下地球的自转运动吗?你能通过演示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容易激起学生们的探究欲望。问题一出,学生立即会跃跃欲试。

  学生四人一组,合作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有人拿手电筒,有人转动地球仪,有人观察并做好记录,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学生旋转地球仪时的方向,演示完毕后,小组讨论下面这几个问题:

  让学生自己动手,既能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①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日出回落现象?(因为地球的自转)

  ②为什么日出自东、日落向西?(自转方向和日出日落相反是自西向东)

  ③日出日落产生了什么现象?(白天黑夜)学生回答完毕后,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

  ④昼夜的产生只是因为地球在自转吗?

  若问题4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用一较大的玻璃地球仪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思考后回答。(还因为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

  通过设置这几个问题,在探究自转运动的过程中,由现象到本质,将难懂的、抽象的知识变的简单、具体。

  搭建一知识台阶,帮助学生理解。低台阶、高密度。

  教师作进一步的解释: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如教材图1.15昼与夜示意图)。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各地昼夜也就不断更替,而且总是自东方迎来黎明的曙光,由西方送走黄昏的落日。

  再请学生自己动手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如教材图1.17昼夜交替演示图所示,思考下列问题:

  ①指出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当中国是白天时,还有哪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处在白天的有日本、朝鲜、蒙古等国家;处在黑夜的有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国家。)

  ②将地球仪转动180°,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中国处在黑夜,美国处在白天。)

  ③地球上某地经历一次白天和黑夜大约多长时间?(24个小时左右,即一天。)

  ④从南极和北极上空俯视地球自转运动的'方向有什么不同?(从北极俯视为逆时针,南极俯视为顺时针。)

  ⑤教材图1.18讨论思考,在同一时刻,中国北京的畅畅同美国的姨妈互相问候有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地球不停地从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也就是说东边的地点的时刻比西边地点的时刻早。)

  这几个问题的设置,将知识拓宽、加深。

  教师小结:(边小结过板书)地球围绕地轴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教师出示《地球自转歌诀》,学生朗读:

  地球向东绕轴转,旋转一周为一天,

  背着太阳为黑夜,朝着太阳为白天,

  地球上面看日出,每天东边要早见。

  歌诀帮助学生记忆。

  承转:大家都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公转,你能想像出同时进行的这两种运动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运动

  现在我给大家演示这两种运动,请大家边观察边思。考下列问题:

  ①地球公转围绕的中心是什么?

  ②运动的方向怎么样?

  ③公转一周的时间有多长?

  (学生总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太阳不停地公转,公转的方向与自转的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课堂小结

  由学生填写下表进行总结: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绕转轴心

  方向

  周期

  产生现象

  表中的?是下节课要学的内容,给学生留有悬念。

  板书设计

  构架式的板书,给学生一个重点突出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知识。

  课外实践

  动动手,测量竿影的长度和方向。

  ①首先,在学校空旷平坦的空地上垂直插立一根竿子,然后,在晴朗的日子,分别在早晨、中午和下午,观察和测量这根竿子的影子,并且填写下表:

  次数观察时间竿影长度竿影方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②根据记录表,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早上,竿影在_边,中午,竿影在_边,下午,竿影在_边。_时,竿影最短。

  ③请你想一想,这个观察实验,能说明什么问题。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2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孰桃子自已落地的故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一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烊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比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索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球、玩”等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明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点:识字、朗读课文

  教学时时:2课时

  教学媒体:生字卡片、录音机、教学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

  3、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已见,预测学生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纸飞机飞得高、飞得远。(学生放飞自己的纸飞机)。

  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高,多远,最后它们总是全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课本上的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从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力争把课文读流利

  1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句子读正确,标出自然段,教师巡视。

  [明确读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昨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录音范读

  [低年级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录音范读不但吸引学生,而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怎样读出有请求的语句]

  3模仿录音练读,同桌为一组互读要求读正确[学生互相读,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4指名读,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教师指导。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5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的放在,他们知道了什么?

  (4个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再汇报)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

  三、识生字

  1、在书上圈一圈,读一读。

  2、“我是小老师”用卡片考一考同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教师出示生字,学生认读,认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三、总结谈话:

  关于我们的一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大家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3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语句的不同语气。

  3.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地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用具。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三、讨论交流,领会内容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a.请小朋友用吸铁石来吸一吸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b.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c.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四、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二课时

  一、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二、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三、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

  2.观察要写的字。(本课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3.师范写“球”“刚”,同时提醒: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师巡视辅导。

  四、拓展实践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试验:跳一跳,看自己能跳多高。播放宇航员在月球上“跳”的画面,讨论:在月球上为什么宇航员能跳那么高呢?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设计特色:

  自读感悟,重生活,重体验。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画简笔画(一只小手):这是什么?手有什么用?(学生兴致勃勃地说)

  2、教师再画地球:地球爷爷也有手,他的手有什么用呢?

  3、教师板书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设计意图: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从儿童熟知的“小手”入手,突出地球爷爷"手"的与众不同,以此为切入点,更容易唤起儿童探究的欲望。)

  二、自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实在读不好的句子做上标记,请教学习伙伴或教师。

  (设计意图:带着要求读书,目的性很强,更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对于读书中的疑难要学会圈画,意在逐步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指名认读。

  (2)不带拼音,学生自己练读,然后指名当小老师领读。

  (设计意图:学生有很强的"向师性",当小老师更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打乱顺序挑战读。(指定一人读,同学打等级,另一人如果不服气可以向他挑战。)

  (4)做游戏:同座互拿字卡比赛读。

  (5)把生字送回课文的词语中,指名读词语,开火车式读词语。(读得全对的小组可以得到地球仪模型。)

  (设计意图:这几种检查形式都是遵照儿童活泼好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设计的,这样既培养了他们自主参与的意识,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

  3、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同学互相评议,看谁读得既正确又流利。

  (设计意图:打乱教师包办代替"串讲串问"的传统讲授式,从学生的主观愿望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读书效率。)

  4、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重点指导带请求语气的句子,然后学生反复朗读小动物和地球爷爷的对话。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朗读指导举足轻重,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点拨引导于关键处,丰富学生的内心体验,在自主感悟中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投影出示第十自然段:读了地球爷爷的'话,你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

  小组进行组内交流,然后小组选代表在全班讨论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必须加强指导,避免流于形式,特别要注意学生情意态度的培植,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6、分角色朗读课文。(配乐带头饰读、自编自演课本剧)

  (设计意图:表演朗读能最大限度的展示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7、质疑问难:读了课文,你还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能自己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回答。)

  (设计意图:此环节并非形式上的套话,教师一定要精心呵护孩子饱满的好奇心,善待学生的提问。)

  三、拓展延伸

  1、教师演示回形针靠近磁铁的实验。学生观察,亲自感受。

  教师小结;地球爷爷的手就像磁铁一样有吸引力,它能吸引地球上的一切,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设计意图: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比较抽象,通过演示能更直观的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留心身边科学的精神。)

  2、拓展:你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是有手的吗?(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大家互相评议。)

  (设计意图;架设生活和课本的联系,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正确的情感态度。)

  3、总结谈话:地球爷爷的趣事说也说不完,同学们课后可以查找一些资料,了解地球方面的有关知识。

  (设计意图:语文小天地,生活大课堂。把探究的视角指向广阔的生活天地,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写生字。

  二、学习生字

  本课要写的字都是左右结构,“球、玩、跳、桃、伯”应该写得左窄右宽,“刚”字应写得左宽右窄。“球、玩”二字,要注意引导学生区别“王”字与王字旁的异同;“跳、桃”结构一样,字形相似,可以结合起来指导书写,“足”字的捺变提,“木”字的捺变点,“兆”字的笔顺及笔画“竖撇”都要仔细指导。

  1、学生仔细观察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引导学生发现写好这六个字的关键,教师范写。

  3、学生描红,练写,看谁写的正确美观,写几个不限,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4、师巡视,个别指导,及时展示写得好的学生作业。

  四、课外建议:

  1、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请他们给你写几句评语。

  2、请爸爸妈妈帮忙查找有关地球方面的书刊,并在早读时间“黄金屋”上和同学进行交流。交流后把文字和图片资料整理好放在成长档案袋中。

  3、尝试小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实验。)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②地球公转两部分。

  2、编排意图及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这样编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使学生从静态到动态的认识地球,形成完整的认识。并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4、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应设计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自转的全部内容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等内容;第二课时重点解决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和五带的形成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

  5、具体内容分析

  6、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的能力。

  (3)、能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4)、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重点:地球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难点:四季的形成。

  教具准备:

  地球公转运行仪,皮球、多媒体CAI课件等。

  二、学法指导

  重点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实践和生活经验,并借助地球仪,通过分组活动,动手演示、亲身体验、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合作探究等形式来学习地球的公转。

  三、教法

  1、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本课内容比较抽象,限于初一学生的思维水平,要做到源于生活,用生活解读地理。

  3、指导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分组演示、观察讨论、读图分析,配合课件的播放和老师的点拨,调动全体学生参与课堂,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

  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

  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

  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播放地球运动录像导入。

  方法2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讲授新课]

  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

  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

  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活动1.投影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比较表(见板书设计),并指导学生画到笔记本上。

  2.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3.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4.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

  5.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

  6.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小时(一天)。

  7.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

  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

  演示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

  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

  板书昼夜更替

  背向太阳的半球--夜

  活动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1天(24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

  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3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1小时。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

  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1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2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5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8点钟。

  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可根据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

  设计1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

  1.自转--绕轴旋转--自西向东--一天

  2.公转--绕日旋转--自西向东--一年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设计2

  ●活动与探究

  1.通过查资料或上网等方式,搜集能够证明地球自转的方法。

  2.地球上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能否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如果能产生,那么,需多长时间昼夜更替一次?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

  [讲授新课]

  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

  活动1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2.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

  项目假设性演示模拟性演示

  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一年)(一年)

  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直立)(倾斜)

  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无)(高低不同)

  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无)(长短不同)

  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无)(多少不同)

  原因分析(太阳始终直射赤道)(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

  3.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4.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

  活动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点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度。(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

  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

  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

  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

  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在演示到地球在公转轨道上冬至日和夏至日的位置时,教师注意要简要说明南、北纬23°26′为什么被称为南、北回归线。

  4.组织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例,结合观察、记录的内容进行交流总结,使学生认识由于地球公转,引起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导致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并给学生指出我国绝大多数地区,都能感受到这种显着的四季变化。

  5.组织学生进行反馈练习(见备课资料,教师视情况而选择使用)。

  [课堂小结]

  根据板书设计表格、师生边议论,学生边整理课堂笔记,并强调四季变化为本节的重点。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半球北半球

  节气冬至春分秋分夏至

  时间12月22日前后3.219.236月22日前后

  阳光直射的纬度南回归线(23.5°S)赤道北回归线(23.5°N)

  正午太阳高度最低过渡最高

  白昼时间最短(昼短夜长)昼夜平分最长(昼长夜短)

  地面获得太阳光热状况最少,气温最低过渡最多,气温最高

  季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

  月份12、1、23、4、59、10、116、7、8

  半球南半球相反

  ●活动与探究

  1.对照课本P11图1.19,完成一幅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2.学校所在地一年之中,夏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多,气温较高;冬季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少,气温较低。这是什么原因?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1由于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在同一时间上,纬度不同的地方,受到的阳光照射的情况不同,冷热有差异,因此,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带。

  方法2复习提问四季的形成后提出:同学们回答的很好。由于地球绕日公转,在一年中正午太阳的高低变化和一年中白昼时间的长短变化,使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的.多少随季节而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这是就同一地方,不同的时间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而言的,那么,不同纬度的地方,在同一时间内,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又是什么状况呢?我们用这节课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

  [讲授新课]

  读图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11图1.19地球公转示意图思考:太阳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如何?试画一幅简图加以说明。

  组织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观察归纳,并画出简图。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若干小组的简图并让各组代表说明交流。最后教师边点拨边画图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也就是太阳直射点的范围最北可以达到北纬23.5度,最南可以达到南纬23.5度。南、北回归线以南以北地区没有太阳直射。

  讨论解答让学生观察课本P12图1.20地球上的五带,思考:北纬66.5度和南纬66.5度两条纬度为什么分别叫北极圈和南极圈?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了解自由发言、描述。

  评价点拨在学生自由发言交流后,教师可列举一些实例描述出现极昼、极夜的景象,如位于北极圈内的瑞典北部,被称为子夜太阳的故乡,在每年的5月18日至7月14日的午夜12点,一团火球刚落在地平线上,随即立刻升起,光芒万丈,直射天空,观者皆啧啧称奇。在这一段时期内,这里没有黑夜,太阳每天24小时悬在天上,毫不吝啬地把光和热洒向大地。再如,挪威的哈默菲斯特位于北极圈内,是濒临挪威海的一个港口。那里的冬天有两个半月见不到太阳,长夜漫漫,路灯连续几个月不灭,人们只能在灯光下工作和生活。通过这些描述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欲望。然后指出发生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出现在南纬66°34′以南和北纬66°34′以北的地区。因此,把这两条纬线分别称为南极圈和北极圈。

  画图标线指导学生画出地球上五带划分略图,标出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赤道五条纬线,让学生明确五带各自的范围,填出五带的名称。

  角色扮演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代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的儿童,讨论、感受归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各自所在温度带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以及总结出所在温度带的气候特征。并推荐出5名同学就四个节气和气候特征分别在全班交流。

  交流评价在各组讨论、推荐出发言代表后,从代表各温度带在春分这一节气时发言的3名学生开始,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气候特征的顺序,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比较在同一时间(季节)各带太阳高度不同,昼长时间不同,因而获得的太阳光热也不同,因此,根据获得太阳光热的多与少,把地球表面划分成了五个带。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及时点拨、评价,最后进行小结。

  反馈练习

  [课堂小结]

  1.投影展示本节知识要点总结与检测,师生边回忆复述,边归纳要点,强调重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地球上的许多地理现象。如昼夜更替、季节变化、五带形成等,这些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而不是什么上帝的主宰、什么神的力量决定的。我们要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来探索事物的运动和变化规律。

  ●板书设计

  设计1

  设计2

  设计3

  ●活动与探究

  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于五带中的哪一带?在当地,竹竿的影子在一年中的什么时候朝南?什么时候朝北?有找不着竹竿影子的时候吗?为什么?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7

  教材分析

  《地球爷爷的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31课。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熟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学生分析

  班内男生占学生总数的六成以上,大多数学生活泼、大胆且独立。他们对科普类的读物十分感兴趣,爱读《少儿十万个为什么》、《儿童千百问》、《小哥白尼》等书刊。他们的知识面较宽,对许多事情充满好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培养和训练,他们已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绝大多数的学生识字速度较快,又喜欢朗读,特别是分角色朗读更受他们的欢迎,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五、七、十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四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四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评析(应学俊)

  课的开始,就是一个设计和实施都很成功的教学片断,它的成功和精彩不仅仅在于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不仅仅在于巧妙地导入了新课。

  一、有效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位执教的老师成功地运用了这样两条激发兴趣的规律:

  (1)当所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疑问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

  (2)当所学知识揭示了自己习以为常的现象中的新的含义的时候,学习者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喜欢玩纸飞机,但纸飞机总是要落到地上,这是学生习以为常的,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到地上一样。现在,老师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教师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从课的一开始就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这节课开头的教学过程,充分说明了教师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认识是比较到位的。试想:如果不是让学生们自己放飞纸飞机,而是教师演示放飞,那样的效果是不能和现在这样相比的。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而教师再次演示放飞纸飞机,则强化了本节课要探究的主题,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作用。

  三、教学环节二、三与教学环节一的关系。

  如果说教学环节二、三是精彩的,学生的表现很令人振奋,与课的开头真是首尾呼应;但遗憾的却是看不到教师的精彩表现。这说明什么呢?

  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激趣导入,就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阅读探究和兴趣盎然的朗读练习实践(当然离不开教师巧妙的引导和组织,本文尚未评析),于是也就不会有教学环节二、三学生精彩的反馈,就不会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课堂上飞起纸飞机以后对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所产生的效应。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教师最精彩的表现,而无需教师再去表现自己的才华了;因为教师的精彩表现就应该是常常呆在舞台一边的高明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而不是舞台的主人演员。

  以上精彩教学片断再次告诉我们: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学习的个人意义和价值,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乐于探究;对小学低年级而言,高屋建瓴地组织小小游戏,有时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会写“桃、跳、球、玩”4个字。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带有礼貌用语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地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读好带有礼貌用语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小朋友们,在今天的课堂上来了一位特殊的朋友,他的名字叫牛顿,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听,他在跟你们说话呢!

  课件出示录音:

  很高兴认识你们这些聪明的`孩子,在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大难题。那天,我坐在一棵苹果树下休息,忽然一个苹果“啪”的从树上掉下来,落在我身边,我越想越奇怪:这只成熟了的苹果为什么只向地上落而不向天上飞,也不向左右抛落?好象这地上总有一只看不见的大手!

  2、想帮这位大科学家解开这个迷吗?答案就在咱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里。

  (出示课题)31地球爷爷的手(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吧!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把它圈出来多读几遍。

  2、检查生字:

  1)刚才猴爸爸悄悄地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看到大家读书读得这么认真,说要奖励你们一份礼物呢!来瞧瞧是什么呢?

  (出示图片:满树又大又红的桃子。)这是一些()的桃子?谁来说一说?

  出示句子:是啊,树上的桃子又大又红,一定很好吃。

  ——是啊,这又大又红的桃子多诱人哪!谁来读读这句话,使得大家都想吃?

  2)告诉你们吧,这么好吃的桃子后面啊,都躲着生字娃娃呢,要是你们能读准它们,就能从树上摘下桃子!

  分别出示认读:(点击桃子后会出示生字)

  他俩而且(注意纠正读音)

  踢、跳:这两个字有什么发现?在体育活动中经常用到他俩,你能来说几个吗?(踢球跳高跳远)再一起来读读这两个字

  地心引力:注意“引”的读音,当小老师领读。

  摘:注意翘舌音。让学生做做动作读读词。

  哎呀,这个字躲到句子里去了,你能读好吗?

  出示句子:小猴对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朗读体验“有礼貌”,读好带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伯伯:读词后出示句子进行朗读训练:小兔说:“猴伯伯,谢谢您!”

  3)读了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小兔和小猴都非常有礼貌,都用了“您”字)

  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快去书中找一找,看谁找得最快?(随即点击出现学生找到的句子)

  小猴说:“小兔,我请你吃桃子吧!”

  小猴对猴爸爸说:“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小兔说:“猴伯伯,谢谢您!”

  猴爸爸笑着说:“别谢我,这是地球爷爷帮的忙。”

  用朗读来比一比,谁最有礼貌?(自由读)

  哪些小朋友愿意当有礼貌的小猴?请站起来读吧!要是喜欢你也可以做上动作!

  (小兔/猴爸爸也用这样的形式)

  三、分角色再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咱们班的小朋友读得多棒啊,可这篇课文很长,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课文吧。

  2、说故事内容。

  读了课文,你们能告诉我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吗?故事中将了谁和谁,它们是一对?它们想干什么?最后谁帮助了它们?(指名说,要求简洁明白)

  引导填空:

  出示:(齐读)

  小猴和小兔想吃树上的桃子,地球爷爷用它那双无形的手——地心引力,帮助它们把树上的桃子摘了下来。

  四、学习生字

  1)小猴和小兔很高兴,他们俩送来了两个大桃子。(出示生字:桃跳)

  A齐读

  B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好办法区别这两个字?(可以看偏旁想想意思来区别这两个字。)

  C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生当小老师,师在他们的“指导”下写这两个生字——学生自己书写)

  E反馈谁愿意把自己的字跟大家分享?(展示个别学生的字,请其他学生评价)

  你来评评自己的字,再写一个,肯定能比刚才有进步。

  (2)学写“球”和“玩”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9

  学习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语句的不同语气。

  3.感知地心引力的科学常识,有探索科学奥秘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学习课件,牛顿发现苹果落地的故事的动画。

  2.磁石引力实验两个地球同时落地的实验用具。

  第一课时

  激趣导入

  1.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双特殊的手──(师板书:地球爷爷的手)

  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再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讨论交流,领会内容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a.请小朋友用吸铁石来吸一吸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b.演示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动画。

  c.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liǎ)、引(yǐn)。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二课时

  趣味朗读,深入领会

  1.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如: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讨论交流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了解或感觉到的地心引力。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会写“球、玩”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感受读书的乐趣。

  3.初步了解“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激发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玩纸吧!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做这个游戏,我们来比一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师生一起做游戏)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会掉下来。想知道为什么吗?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你们就找到答案了。

  2.老师将自己的手贴在黑板上,用粉笔勾勒出手的轮廓。

  师:“谁愿意把自己的小手也画在黑板上?”

  师指着黑板上画出的小手问:“这些小手都能做什么呢?”(生自由答)

  3.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双特殊的手。

  板书:地球爷爷的手(生齐读)

  师:“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呢?它能做什么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的。”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标出自然段序号。

  2.板书:地球爷爷真有手吗?是什么样的手呢?

  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看示范读课文,帮小白兔找找答案。

  提名学生回答。

  举例:没有,是地心引力。

  三、讨论交流

  1.地球爷爷的手看得见吗?

  2.地球爷爷的手指的是什么?

  3.借助实验,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心引力”。

  (1)请小朋友们用吸铁石来吸一块铁皮,看看有什么感觉?

  师:像这种吸引其他东西,能把其他东西拉过来的力量就是一种引力。

  (2)师:我们地球爷爷也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比我们手中的磁铁不知要大多少倍,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人、树、房子……所有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是地心引力

  板书:地心

  (3)师:这里老师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讲述“牛顿观察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4)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地心引力”的例子。

  四、读文记字

  1.自读课文,勾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下来。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识字动画,让学生组成小组,合作学习生字。

  检查学生自识生字的情况,并进行正音。提醒易错字音:俩、引。

  3.用生字组词扩词。

  4.同桌互读互听互纠正。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到的地心引力。

  二、深入领会

  1.让学生选择一个喜欢的角色,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出角色的语气。

  举例:小猴子──欢快、有礼貌、奇怪。

  小兔──有礼貌、惊奇。

  猴爸爸──慈祥、和蔼。

  地球爷爷──稳重、有力。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3.全班分角色朗读。

  4.学生汇报朗读,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读好:

  (1)“爸爸,请您给我们摘几个桃子,好吗?”

  (2)小猴觉得很奇怪:“地球爷爷怎么帮忙啊?”

  (3)地球爷爷说话了:“不,我有手,而且有很大的力气,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我的手,就是你们看不见的地心引力。”

  三、想象练说

  师:你们读得这么好,能大胆地说吗?

  1.小组里互相举例说地球爷爷有手的例子。

  我们从读中知道地球爷爷的手很神奇,能让——能让——(生接着说)那还能让什么掉下来呢?

  2.提名学生说,师评议。(你真聪明!会动脑筋!真棒!)

  3.想象说话:孩子们真会说,老师还要考考你们,假如地球没有地心引力,会怎么样呢?请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

  4.提名学生说:你想到了什么?

  5.出示宇航员在太空、月球上行走的图片和在航天飞机中的失重图片。教师讲授如果没有了地心引力,会是什么样子。

  6.师小结:孩子们说得太棒了!个个都是智慧星、表达星!

  四、指导书写

  1.师:说得这么棒,相信你们字也会写得很漂亮!

  2.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识字动画,让学生观察要写的字。(本课的生字全是左右结构的字)

  3.教师示范写“球”、“刚”。同时提醒注意区别“王”与“王字旁”的异同;“足”作偏旁时,“捺”要变“提”;“木”作偏旁时“捺”要变点。

  4.学生练写,教师桌间辅导。

  五、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真了不起,不但会认、会读、会说、会写,你们还会动手做,不断地实践探索。其实,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很多很多有趣的事,等待小朋友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老师愿与你们一起努力,共同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

  2.学到这里,你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3.课后探索:

  树上的黄叶会掉下,为什么刚长出的叶子不掉下来呢?

  纸飞机飞出去后总是要掉到地上,为什么真飞机不掉下来呢?

  师:孩子们,带着这些疑问,用我们聪明的头脑,不断学习,课后继续去探索吧!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1

  第一课时

  一、游戏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做抛硬币游戏,看谁抛得最高。(师生同做),不管我们抛得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读懂了这篇课文,你们就找到答案了。(板书课题、齐读)

  二、朗读感悟、学习课文

  1、组织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并讨论地球爷爷的手是什么样的?(讨论过程,教师和学生要及时补充)

  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⑵学生交流后得出:地球爷爷的.手是地心引力。

  ⑶朗读地球爷爷的话。(第十自然段)

  2、教师给学生用磁铁做个演示。

  (生认真观察)

  3、生理解第10自然段中省略号的意思,并补充地球爷爷的手还有什么作用?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有地心引力。谁还能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第二课时

  一、导言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爷爷的手就是我们看不到的地心引力,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1、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练后检查。

  2、分组分角色进行表演朗读、准备比赛。

  ⑴练习读好小猴子的话。

  (欢快──第二自然段;请求──而且有礼貌──第四自然段,奇怪──第八自然段)

  ⑵练习读好小兔子的话。

  (有礼貌──第六自然段;奇怪──第九自然段)

  ⑶练习读好猴爸爸的语气。

  (慈祥、和蔼──第七自然段)

  ⑷练习读好地球爷爷的话。

  (声音缓慢,粗壮有力)

  3、评价。评出优胜小组。

  三、巩固识字,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交流,这篇课文你又认识了几个生字?

  ⑴学生自主交流自己认识了几个生字。

  ⑵说出自己的识字方法。

  ⑶领读生字,组词。

  ⑷仔细观察每个字的构字特点。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内写字。

  (刚字应左宽右窄,其余字则相反,北字的笔顺要正确)

  四、实践活动

  小试验:地球的引力。

  1、想想做做:小组讨论,举出一些说明地球有手的例子。

  2、讨论并实验:一大一小两个东西从高处落下,哪个先落地?

  小结:同学们,只要你们留心身边的事物、就会发现有很多科学道理蕴含其中。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2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一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俩、摘等7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有请求语气的句子。

  3.能读懂课文的内容,对地心引力现象发生浓厚的兴趣,并大致了解这一科学常识;从而对身边的一些科学现象探求的欲望更强烈。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纸飞机吗?你在玩纸飞机的时候最希望的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预测学生心理:最希望纸飞机能飞得更高更远)

  好,现在你们想玩一次吗?我们来比比谁的纸飞机飞得远、飞得高。(学生放飞自己折好的纸飞机。然后老师也放飞一次纸飞机。)

  (遗憾地)呵,不管我们的纸飞机能飞多远、多高,最后它们总是会掉下来。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读懂了课本上的这个故事(板书课题),你们就能找到答案了。(齐读课题《地球爷爷的手》。)

  [兴趣是最好的全师。所学知识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就越感兴趣。学生们爱玩纸飞机,而纸飞机必然落下这一现象,正与课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连。因而以此为切入点,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读文、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学生根据要求独立读课文。)

  [明确读的要求,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这样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认读带有拼音的生字:俩、摘、伯、而、且、踢、引。(反馈时,学生想读哪个就读哪个,读对了的,其他学生跟着将这个字读3遍。)

  [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3.认读没有拼音的生字: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小组开火车认读生字,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到5颗星。)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4.认读本课的生词:他俩、摘桃子、伯伯、而且、踢到、地心引力。(学生先独立认读,然后再给大家读自己想读的那个词,最后集体边击掌边认读所有的词2遍。)

  5.这篇课文共有多少个自然段?(让学生用手势表示。)

  6.你喜欢读哪个自然段就给大家读哪个自然段。(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自由选自然段读。其中着重读第5、7、10自然段。)

  [打破传统的串讲形式。从学生的自主阅读为主。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去多讲,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7.感悟地球爷爷说的话:读了地球爷爷说的话,你们知道了什么?(先以4人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和讨论,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和讨论的结果。)

  [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8.读了课文,你们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自由质疑,学生能解答的就让学生自己去说,教师不作具体的答复。)

  [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应该从一年级开始培养。]

  9.类比感受,体验引力。(让学生以4人小组的形式做实验,观察当回形针靠近磁铁时,会产生什么现象;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

  [化抽象为具体,努力让学生亲自感受。引力本来就是抽象的,一年级的小学生更难建立地球引力的`概念。但这个小小的实验却能让学生直观而形象地感受到它。]

  10.指点:我们地球爷爷的心脏就像这些磁铁一样具有引力,而且它的引力要比磁铁的不知大多少,能吸引住地球上的一切,它的这种引力就叫地心引力。现在你们能明白为什么纸飞机不管多轻,最后总是会掉下来了吗?(板书:地心引力)

  11.练习分角色读课文。(以4人小组的形式练习,再分别请愿意展示的小组给大家戴头饰表演读。)

  三、拓展与巩固

  1.你们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也就是地心引力?(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各抒己见,师生共同评议。)

  2.指点、展示:我们的地球爷爷,它用那双有着很大很大力气的手地心引力,牢牢地抓住了地球上的一切。看(在地球仪上粘贴高楼、人等立体模型。)大家想想:如果地球爷爷没有手了,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自由想像说。)

  3.总结谈话:关于我们的地球爷爷还有许多有趣的事情呢!只要同学们能多看多想,就会有很多新的发现。让我们睁开双眼,开动脑筋吧。

  四、作业设计。

  努力把课文读得更好。朗读全文给家人听,说说自己学到的新知识。

  找找有关地球知识的书刊读一读,并带到学校来和同学交换着读。

  扩展阅读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图解分析能力。

  4.学会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方法并对常见岩石进行分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矿物(如石英、方解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2.通过去野外收集各种不同的岩石,了解岩石的成因及类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比能力。

  3.通过绘制简单的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想象能力。

  4.在介绍岩石的形成和转化时,联系人类对岩石的开发和利用状况。通过了解地壳的物质循环的漫长周期(有的要经过几亿年),从而知晓相对于人类历史来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所以人类要大力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地下矿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4.通过野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从热爱自然美,上升到探究科学的美。

  [教学重点]

  1.岩石根据其成因的分类: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1.岩石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媒体与教具]

  实物教学,如提供矿物、岩石标本等;多媒体教学法,演示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利用阅读材料“矿物的分类和常见的矿物”及“化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前面我们通过学习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初步了解了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地球的运动特征以及地球的圈层结构和物质组成。从第二单元开始我们要学习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物质组成及其循环运动,进一步熟悉我们人类生成和发展的地理环境。大家知道,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但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等原因,目前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主要局限于地壳,而地壳是自然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所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通过对地球运动特点的探究,提高探究分析的能力。

  3、养成仔细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

  【难点】

  地球运动的速度。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导入。播放歌曲《365个祝福》展示歌词“一年有三百六十五个日出,我送你三百六十五个祝福”,并提问学生一年到底有多长?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地球自转

  1、定义

  【教师活动】教师播放地球自转的flash动画,请学生观看动画并结合教材,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学生回答】地球绕其自转轴的运动,叫做地球自转,地球自转轴简称地轴,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5地球自转示意”,并提问:

  (1)请说出地球自转方向。

  (2)从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3)从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呈现怎样的状态?

  【学生回答】

  (1)自西向东

  (2)逆时针方向

  (3)顺时针方向

  【教师总结】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3、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吗?请学生结合教材回答。

  【学生回答】自转的真正周期是恒星日,是以恒星作为参考点,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当以太阳作为参考点的时候,为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4、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补充有关线速度和角速度的概念: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叫做线速度;在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叫做角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图1、16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并请学生观察图回答,地球在自转过程中,角速度和线速度是如何变化?

  【学生回答】地球自转角速度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

  【教师补充总结】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

  (二)地球公转

  1、定义、方向、周期

  【教师活动】教师请学生结合教材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出地球公转的定义、方向和周期。

  【学生回答】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公转。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单位是1年,其时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叫做恒星年。

  2、速度

  【教师活动】教师首先补充讲解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概念,并展示对应的示意图。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一个椭圆,它的长直径和短直径相差不大,可近似为正圆。太阳就在这个椭圆的一个焦点上,而焦点是不在椭圆中心的,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就有时会近一点,有时会远一点。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是近日点,在1月初;离太阳最远的时候是远日点,在7月初。

  【教师补充总结】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中心天体与环绕天体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并展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来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的地球运动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快慢。

  【学生回答】在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快;在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慢。

  【教师补充总结】近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快的时候;远日点,角速度和线速度是最慢的时候。

  环节三:巩固拓展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一下,北半球夏半年(图中远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图中近日点所在的半圈)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天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北半球的夏半年处在远日点所在的半圈,在此期间,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慢,所以花费时间长,日数就多;而北半球的冬半年处在近日点所在的半圈,同样的距离,地球运动速度快,所以花费的时间比较短,日数就比较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坐地日行八万里讲的是地球的自转线速度,请同学们课下搜集能够体现地球运动有关的诗句,一起来分享。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自转

  (一)定义

  (二)方向

  (三)周期

  (四)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二、地球公转

  (一)定义、方向、周期

  (二)速度

  1、角速度

  2、线速度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

  [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

  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

  (引入新课) 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 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

  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 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 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

  [过渡]

  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

  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

  (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

  [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 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教师讲述]

  [教师设问]

  地球的速度可以用角速度和线速度来描述,设问:什么是角速度和线速度,它们又是怎么计算的呢? 培养学生对实物模型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结合数学公式来分析,引出角速度和线速度存在的规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演示图片、动画]

  [教师分析] 角速度:角速度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V=@/ t)

  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V=L/ t) [巩固练习]

  [提问] 问:广州和上海,哪个地方的线速度大?

  学生回答:广州 结合考点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过渡]

  [提示] 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四方面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接下来,继续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学习地球的另一种地球的运动方式——公转。

  适当过渡,为学生学习提供清晰的思路 [教师提问] 什么是地球公转?绕转中心是?它的自转方向又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看书,寻找答案

  [学生回答] 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叫公转。

  绕转中心:太阳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讲述] 同样地,地球的公转周期由于参照点不通也有两个,分别是恒星年(365 天 6时9分10秒)和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

  [教师讲述]

  [动画演示] 观察图1、18,地球是绕着太阳公转产生的轨道,叫公转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所以有了远日点与近日点之分。地球绕太阳公转,当地球绕到近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一月初;绕到远日点时,北半球正好为七月初。

  更好理解地球公转 [提示] 一些学生好难想象地球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情景 过渡

  [学生演示] 4个学生分成两组演示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公转情景 把错误演示作为教学案例,及时指出错误,纠正,使学生印象深刻;演示正确则给与鼓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过渡] 接下来,我们学习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也有线速度和角速度。补充一个定律——开普勒定律 结合物理、数学定律公式,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教师分析] 开普勒定律:太阳和行星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也就是图中两块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用扇形面积公式推导s1=s2,s1=1/2L1R1=1/2L2R2,R1大于R2,所以L1要小于L2,根据V=L/t ,可以推出近日点速度较快,远日点速度较慢。

  [过渡]

  [设问] 刚才讲的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速度,那地球公转的平均速度是怎样算出来的呢? 设置悬念

  [教师讲述] 因为地球绕日一周转360度,而一个回归年大约365日;所以平均角速度=360°/365日,每日59分,约为每日1度。由于日地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所以平均线速度:V=路程(弧长)/T =约每秒30千米。

  使抽象知识简单化、直观化

  [练一练] 北半球每年夏半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的日数为186天,冬半年(从秋分日到次年的春分日)的日数为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

  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 夏半年,地球位于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较慢,冬半年,地球位于近3日点,速度较快,所以冬半年日数要比夏半年日数要多

  [教师小结] 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征都讲完了,通过一个表格来对比记忆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特征。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相关文章: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10-28

高中地球的运动教案6篇01-18

《地球的运动》教案09-17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教案02-16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06-07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11-08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04-16

地球运动教学反思02-08

地球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