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12 09:40:37 教案 投诉 投稿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编十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的科学教案范文汇编十篇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道物质混合后性能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可能不发生变化。

  2.通过分析混合物的特征使学生掌握一些分离方法,并将这些方法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

  重 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难 点:材料不同,分离的方法就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分离混合物时一定要注意观察混合物的`性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想出更多分离办法

  教 具:粳米、面粉、铁屑、木屑、磁铁、水、盛水的容器、筛子、盒子、簸箕、餐巾纸或过滤纸、黑墨水、绿墨水、滴管、喷壶等

  方 法:

  教学过程:

  一、我们每天制造着许多混合物,但同时也需要把有些混合物分开。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分离混合物(板书课题)

  二、分离混合物——粳米和面粉

  1.出示面粉盒,将一粒粳米放入面粉盒内,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2.学生操作(也许学生会用捡的方法)

  3.将几粒粳米放入面粉盒里,提问:你怎样将它们分开

  4.抓一把粳米放入面粉盒内,使面粉和粳米充分混合,提问:这时你应该怎样将它们分开

  5.学生思考、交流

  6.尝试操作 倾斜装有混合物的盒子,反复敲打盒底;用筛子筛;用簸箕簸……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

  三、分离混合物——铁屑和木屑

  1.出示铁屑和木屑混合物

  2.讨论:我们能找到多少种方法把铁屑和木屑分开

  3.分组实验、记录分离的过程和方法

  4.小组汇报交流:

  四、小结

  有些物质混合后仍然保持原来的性质和状态,如木屑和铁屑;有些物质混合后发生了变化,如盐和水混合成为盐水。这节课通过分离粳米和面粉的混合物、铁屑和木屑的混合物,同学们都掌握了一些分离混合物的方法。其实,根据混合物的性质不同,分离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此外,还有一种分离墨水的方法现在已用在中药研究中,用来把草药中有治疗功效的成分分离出来。

科学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册第三个主题——“人与环境”中的第三篇课文。第一篇是“|人对环境的需求”,第二篇是“人对环境的影响”。学习本课,是学习了前两课的基础上学习的。因而,学习本课,让学生知道,人类维持生命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都来自于自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过度开发是在毁坏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而危害人类自身。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珍爱生命,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与自然和谐相处。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学会观察,懂得辨别是非。他们的已有知识能使他们更好地进行现场考察,搜集资料,根据主题进行宣传活动,并畅想未来。

  教学目标

  1、认真阅读两则消息,展开辩论,懂得:为了自身的生存,保护环境花费再多的钱也值得。

  2、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3、懂得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4、畅想未来的城市,懂得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两则信息,展开辩论,得出结论;搜集资料,了解人类与大自然相处都做了哪些努力。

  2、难点: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本主题前两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白: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板书课题,读课题,解课题。

  3、齐读课文的第一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下来。

  二、阅读信息,展开辩论。

  1、齐读信息。

  2、组建团队:正、反两方组成两个团队。正方坐到1、2大组,反方坐到3、4大组。

  3、团队分工:找好队长、发言人,声控人、记录员。

  4、辩论开始。

  正反两方的.发言人为自己的观点列举充足的理由,辩论过程中,记录员要记录好支持对方观点的理由。

  5、写出结论。

  三、列举实例。

  1、列举 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用小卡记录下来。

  2、小组合作:交互小卡。

  3、选出各小组代表发言。

  4、总结。

  四、设计宣传方案。

  1、阅读文中材料,并从生活中发现破坏环境的现象。

  2、团队讨论,确定主题、宣传方式、宣传地点。

  3设计保护环境的宣传方案。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4展示成果。

  5、评价。

  五、作业:畅想未来的城市。

  要求:读文中未完成的对未来城市畅想的散文,发挥想象续写。

科学教案 篇3

  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目标:

  A、认识和了解热对物质状态有影响;

  B、认知自然界中的.一些自然现象。

  C、知道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2、能力培养目标:

  A、培养观察、记录、归纳、判断的能力。

  B、动手操作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崇尚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和确立科学的自然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策略:

  1、 独立观察思考、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调查研究。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在探究学习活动中,加强学生对事物或事物种类的认识了解和掌握。

  4、 强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概述。

  教学重点、难点:操作实验的能力培养。

  教学准备:

  教师:水、冰、酒精灯、铁架、石锦网、铁钳、铁板、记录表、蜡烛、烧杯、锡条、水槽。

  学生:记录表、铁架、石锦网、酒精灯、水、水槽、蜡烛、烧杯。

  导入:

  做一个小实验:冰块在热水中融化。(冰块是固体,水是液体)。引导到物质状态有三种:固体、液体、气体。

  水在冰箱里能变成冰,冰在太阳下晒又变成水说明了什么?说明热量对物质有一定的影响。

  那今天我们来做一做实验,用实验来证明――热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进入教学内容:

  1、 实验前的提示和要求:

  A、注意安全教育。

  B、实验工具的介绍,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C、实验记录卡的说明。

  D、小组合作,分工:前后四人一组,组长、记录员、操作员、辅助员。

  2、 实验开始:

  各小组开始动手做实验,分工明确。

  老师-巡堂辅导;学生--做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卡;检查学生完成情况,了解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情况,并给时给予帮助。

  3、 实验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分析各小组在实验过程中做得好的地方互相借鉴。

  4、 教师总结。

  实验记录卡

  实验内容:

  实验工具:

  要注意的事项:

  组员名单:

  (加热)实验过程(尽可能的详细记录)

  实验时间实验时出现的现象(或你观察到的现象)

  2-4分钟

  4-6分钟

  6-7分钟

  7分钟以后

  (冷却)实验过程

  1-2分钟

  实验总结 (通过实验你知道了什么?学到什么?)

  第一点

  第二点

  其它

  你不明白的地方: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讨论、分析,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

  2、知道不同的动物吃不同的食物,动物要维持生命就要消耗这些食物作为能量。

  3、意识到食物链、食物网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4、通过分析和概括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思维能力。

  5、意识到自然界中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6、了解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中的动植物的图片或挂图。

  2、准备稻田里的动植物名称的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讲述故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2)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螳螂、蝉、黄雀之间有什么食物关系? 谁吃谁?谁被谁吃?蝉吃什么呢?

  (3)讲述: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二、认识食物链。

  (1)按照谁被谁吃的顺序,说一说:树、蝉、螳螂、黄雀之间的关系。

  (2)指导学生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3)出示草、廊、羊的图片,说一说:它们之间谁被谁吃?

  (4)在书上记录它们的食物联系。

  (5)提问:同学们根据食物关系用“→”将这些动植物连接在一起,这种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你能给起个形象的名字吗?

  (6)讲解: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形成像链环一样的关系,称为食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几条食物链,交流。

  (8)小组研究:观察写的几条食物链,讨论:这几条食物链从什么开始的?为什么从绿色植物开始?这几条食物链到什么结束?

  (9)讲解:在食物链中,植物能制造自己需要的营养物质,叫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利用生产者制造的营养物质,叫做消费者。

  (10)指出上面食物链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

  (11)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三、研究稻田里的食物网。

  (1)出示挂图(或投影教材插图),提问:稻田里有哪些动植物?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上卡片。

  (2)小组讨论:找出稻田里的动植物的食物关系,写出食物链。

  (3)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在黑板上画箭头表示,并且检查每条食物链画得是否完整,是否合理。

  (4)找一找,这些食物链中,哪些生物能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哪些动物能吃不同的食物?这些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怎样?

  (5)讲解:小结:多种生物在取食关系上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种食物链相互交错,相互联结,形成网状的结构,人们形象地称之为食物网。

  四、保护青蛙,维护生态平衡教育。

  (1)讨论:以一条食物链(稻子→稻螟虫→青蛙→蛇)为例:如果食物链中有一种生物(比如:青蛙)死光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2)教师介绍青蛙在稻田里的作用。提问:由此,你想到了什么?人也是食物网中的重要部分,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呢?

  五、 课外拓展。

  收集青蛙的资料,编写一条保护青蛙的公益广告词。

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斜面构造上的要素;

  能够就斜面要素与用力大小的关系提出疑问,了解问题的需要,探究可能的答案;

  能通过实验验证斜面省力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知道斜面是简单机械之一,了解它的结构特征及组成;

  知道斜面及其变形——螺旋的功能及作用;

  了解斜面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实验活动,体验和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

  关注身边的简单机械的应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⑴演示材料: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等图片和电教课件、斧子、葡萄酒开瓶器、瓶子上的盖子、水龙头、螺丝钉、一段圆木等。

  ⑵分组实验器材:一个封闭的重盒子、长短不同的木板、铁架台或其他支架、弹簧秤、滑轮组、书、各种螺钉、各种楔形或螺旋的工具、三角形纸片。

  2、学生准备:拉链、带盖子的塑料瓶等实物。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境,引入斜面。

  1、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几种简单机械?这些简单机械各有什么作用?

  2、谈话:假如有一个沉重的机器要你从低处搬到高处,你会怎么做?小组讨论,并利用身边的现有材料操作演示搬运活动。

  3、交流,比较:哪一种方法搬运起来更容易些呢?

  4、小结:利用斜坡,搬运工作会简单许多。用了斜坡,将沉重的机器用手推车推到高一点的地方就不是很困难了。(画示意图)

  二、观察斜面,分析斜面要素。

  1、利用多媒体出示盘山公路、桥梁的引桥、楼梯等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交流、归纳总结:都可以将物体提升到一个高度;都具有一个倾斜面。

  3、揭示:像盘山公路、桥梁引桥这样的斜坡或倾斜面叫斜面。斜面是与水平面成一角度的平面。(板书:斜面)

  4、讨论: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哪些?你如何来调整斜面的倾斜度?(影响斜面倾斜度的因素有两个方面:一是斜面的长度,二是斜面的高度。这也是斜面的两个要素。)

  5、图片出示两座高度相等、引桥长度不等的拱桥的图片。提问:如果你骑自行车上桥,上哪一座桥比较轻松些呢?说说你以往的体验和感受。

  6、谈话:为什么同样高的拱桥,骑到上面所要用的力气不一样呢?当引桥变得更长些时,引桥这一个斜面的坡度变得更小了。

  三、实践操作,研究斜面要素对力的影响。

  1、出示问题:一个斜坡的坡度大小(斜面的长短)到底是如何影响小车运动时拉力的大小的呢?

  2、学生提出假设。

  3、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4、交流:你是如何设计实验的?需要什么材料?(鼓励学生尽量使用身边现有的材料来做简单的实验)。

  5、评点学生的实验设计,并作指导。

  可以分别从影响斜面倾斜度的两个因素去考虑并实验操作:斜面的长度和斜面的长度。各组同学在实验操作时要保持其中一个量的不变。

  6、学生按假设的不同分组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填写活动记录。

  斜面的坡度大小对小车拉力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坡度

  (书本数) 竖直提起所需的拉力、斜面的长度对小车拉力的影响的实验记录

  斜面的长度 竖直提起 60厘米、 90厘米 、120厘米 所需的拉力

  7、汇报实验现象,交流实验收获。

  8、提问:比较全班同学测得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9、小结: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坡度越大,小车运动所需的拉力也越大;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小车运动时所需的拉力越小。

  10、出示盘山公路的图片,提问:通往山顶的公路为什么不修成滑梯一样的'斜面?公路绕着山盘旋而上,与直上直下的道路相比哪些方面有了改变?盘山公路为什么要修成这样呢?

  四、认识变形的斜面。

  1、实践操作活动:从纸上剪下一个直角三角形,将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贴在一支铅笔上,然后将纸围着铅笔绕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螺钉,组织观察并讨论:螺钉上的螺纹与斜面有什么关系?

  3、小结:螺旋是一种变形的斜面。斜面的斜坡越长,绕在圆柱形物体上的螺纹就越密。

  4、讨论:使用斜面可省力,使用螺旋也可以省力吗?为什么要把钉子做成螺旋状的?

  5、出示一段圆木,你可以把它掰开吗?借助于什么工具可以把这段圆木分开?(出示:斧子)观察斧子的剖面结构。我们把这种形状叫做“楔形”。楔形是两个背对背的斜面。

  6、指导一学生操作实践,利用斧子的楔形结构将圆木劈开。说说感受。

  7、还有哪些工具也是楔形的?

  8、组织学生观察拉链:你是否尝试过用手把拉链的两边扣到一起?怎么样把拉链的两边分开或者合上呢?

  实践操作,体验拉锁的重要作作用。

  9、小结:螺旋、楔形等都是斜面的变形。

  五、学习应用,迁移拓展。

  1、利用多媒体出示多幅图片,解释一下它们是如何省力的?

  2、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和螺旋,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科学教案 篇6

  一、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分析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阅读能力,培养阅读的兴趣,进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能力。

  2.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古代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激发民族自豪感。并引导学生关注造纸术的发展,以及现代纸的种类,用途,扩大眼界,把学习生活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3.学做再生纸,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树立环保意识。

  4.了解各种纸艺,欣赏纸艺艺术,接受美的熏陶,并学做折纸,剪纸撕纸,纸贴等。

  5.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创造精神以及不怕困难,独立思索等优良品质。

  6.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学生交流表达的需要,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

  二、活动准备:

  1.教会学生利用网络搜索的本领。

  2.教会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的方法。

  3.教师提供参考书目。

  4.准备做再生纸的工具。

  5.准备各种纸艺的欣赏作品。

  三、活动过程:

  (一)活动动员

  1.谈话导入。

  请同学们打开书包看一看,再想一想,哪样东西最多?

  2.口语交际。

  说一说,在你的记忆中,你最早一次用纸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用纸干什么了?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3.用一句话表达你对纸的了解。

  用一句话表达你想进一步从哪个方面了解纸。

  4.综合表达:设计一份广告,告诉大家你想研究的内容,争取几个伙伴和你一起研究。

  (二)学生利用两周的时间,到网上或图书馆查阅资料,了解纸及其文化。开展一些参观和实践操作,体验纸文化。

  (三)学做再生纸。

  1.参观造纸厂,了解纸的生产过程

  2.自己动手做再生纸:

  A.阅读制作方法

  B.看教师演示过程,听清提示。

  C.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制作

  D.展示各自的作品

  (四)纸艺欣赏

  1.布置一个纸艺展览,并对每种纸艺做文字说明。

  主要有:剪纸,纸雕、刻纸、撕纸、折纸、贴纸……

  2.请会剪纸,或折纸的同学为小老师,开办小艺术技巧讲座,辅导学生制作纸艺作品,并为自己的作品起名、配解说。

  (五)综合展示活动

  1.纸文化知识竞赛

  2.看图猜带纸的成语

  例如:纸上谈兵、洛阳纸贵、命比纸薄……

  3.各小组上台演示各自准备的“我的纸文化之旅”五分钟交流材料,可以用图、幻灯片、文字、实物等展示对纸的了解,以及自己探究的过程和体会,并回答其他学生的提问。

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光的传播路线作出假设性解释;会做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实验;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喜欢大胆想象;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3.了解光的直线传播现象;了解光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对光速的探究历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城市的夜景录像、光沿直线传播的课件资料。

  分组实验材料:蜡烛、火柴、激光灯、纸筒、吸管,大果冻(透明)、带孔纸板(每组三个)、手电筒。

  教学过程

  一、播放多媒体录像资料导入新课,让学生初步感受丰富多彩的光的世界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在悄悄的发生着变化,而且越变越美丽。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段城市夜景的录像,请大家欣赏。

  (播放城市夜景录像)

  师:看了这段夜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美极了。

  师:什么美?

  生:城市的夜景很美,水也很美。

  生:灯光很美,很好看。

  生:夜晚的建筑物很漂亮。

  师:最美的是什么?

  生:灯光。

  师:是啊,我也觉得我们城市的灯光很美,正因为有了这么多五彩斑斓的灯光,才把我们城市的夜景打扮得如此绚丽多彩。那如果没有灯光会怎样?

  生:世界将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到。

  师:是啊,光与我们的生活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光,研究光,好吗?(板书课题)

  (教师在新课伊始就用美丽的夜景录像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使孩子们对光充满了神奇的'向往,对光的探究更充满了深深地渴望,这是促进探究所需的无尽动力。)

  二、认识光源

  师:光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想一想,哪些物体会发光呢?

  生:太阳能发光。

  生:月亮也能发光。

  师:月亮会发光吗?谁有不同意见?

  生:月亮不会发光,它看起来那么亮,是因为它反射太阳的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课外书知道的。

  师:你的知识很丰富。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好方法。

  生:老师,我知道星星会发光。

  生:蜡烛发光。

  生:不对,应该说是燃烧的蜡烛会发光。

  师:你描述得非常准确,很棒!

  生:镜子也会发光。

  师:是吗?在漆黑的夜里,镜子在发光?那你能看见镜子吗?

  生:(笑了)看不到。

  师:那镜子会发光吗?

  生:镜子不会发光。它看起来很亮,可能是它反射的别的物体的光。

  生:老师,我还知道萤火虫也会发光。

  师:是啊,“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萤火虫也是一种光源啊!

  ……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一一板书。)

  (深深地启发,自然地交流,恰入其分地评价,让人听来既亲切又自然,指导中不忘吟诗点晴,体现了教师深深的文化积淀,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师:树有根,水有源。光也有个源头,大家刚才讲的这些发光体,我们把它叫做光源。像太阳、星星这一类光源属于自然光源;像电灯、点燃的蜡烛等,这一类光源,你能给它们起个名字吗?

  生:叫人造光源吧。

  师:很好。那萤火虫、水母等一部分生物也能发光,它们叫什么好呢?

  生:生物光源。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科学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继续进行观察、研究大树的活动,愿意亲近自然,关注自然。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高矮等。

  4、能用各种渠道丰富自己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学生拓展树皮用的白纸若干,几张放大树的照片。

  三、教学准备

  1、引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观察了一棵大树,你能不能告诉我,你观察到的那棵树是怎么样的?

  2、用简便的方法描述树的形状、粗细和高矮。

  用动作比划你看到的树冠的形状。

  用手比划你的大树的树干有多粗。

  用比较的方法告诉别人,你的大树有多高。

  3、观察、描述树的其他方法

  画一画,你所观察到的树的`叶子,大树。

  展示一下你捡来的树的果实。

  你看到的树皮是怎样的呢?你用什么办法把树皮给同学展示一下。

  教师教学生拓印树皮的方法,学生到校园内拓树皮。

  小结:用画画,拓印做记录,搜集实物标本等方法,都是我们观察,描述大树时可以使用的方法。

  4、对记录、描述作用的理解

  大家都能对大树进行描述或记录,那你是否能根据别人的描述知道是哪一棵树?

  出示一份观察记录,让学生猜猜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教师将落叶、树皮拓片分发给学生每人1份,让学生到校园去寻找大树。

  5、作业。

  写一份树的观察记录。

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在寒冷的冬天,给小动物制作围巾送去温暖,体验关爱小动物带来的快乐。

  2、在观察、比较中发现图案大小、形状和颜色的不同,探索图案排列规律,学习间隔排序。

  3、能够用清晰、完整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想法。

  4、选择自己喜欢的粘贴图案,尝试运用间隔排列的方法,粘贴图案,装饰漂亮的花围巾。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6、能用较清楚的语言讲述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能够分辨图案的大小,认识圆形、方形、三角形,认识红色、黄色和蓝色。

  2、物质准备:PPT课件(图案大小、形状、颜色不同的围巾各一条)。手工小筐,图形粘贴材料,彩色围巾,数量与幼儿人数相同。

  3、环境准备:场景布置用小椅子摆成的小火车,小男孩、小女孩的头饰与幼儿人数相同。

  活动过程:

  一、观察感知导入

  出示课件,激发幼儿的活动兴趣,初步感知间隔排序。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天空中飘着的是什么?在什么季节会飘雪花?冬天会有什么感觉?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也感到非常的寒冷,让我们一起坐火车去为小动物们做围巾吧!小火车的车厢上有什么?第一节的车厢上是什么头饰?小男孩和小女孩的头饰是怎样排列的?你是小男孩还是小女孩?请你找到贴有和你一样娃娃图案的小座位并坐在上面。坐好了吗,我们的小火车出发去森林王国喽!

  二、深化表征展开

  1、引导幼儿从第一把小椅子开始,按照头饰间隔排列的顺序就座教师:看森林王国的小动物们,早就为我们准备好小椅子了,你们瞧,小椅子上有什么?是从谁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我们应该怎样来坐椅子呢?

  2、出示印有大小、形状、颜色不同间隔图案的围巾图片各一条,引导幼儿观察,探索图案的不同特征和排列规律。

  教师:这条围巾上的图案有什么不同?是从哪个图案开始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3、教师出示操作材料,讲解图案粘贴方法。

  教师:小朋友,看老师手里的这条没有图案的围巾漂亮吗?漂亮的图案就在操作小框中,看一看这个小框中的图案有什么不同?图案要从围巾的一头开始,按照刚才老师给小朋友看到的那些围巾图案的排列方法来粘贴,小动物们才会喜欢。

  4、请幼儿选择喜欢图案的粘贴材料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概括总结

  1、展示幼儿作品,请幼儿讲解排列方法。

  教师:老师看到小朋友做的花围巾都非常的漂亮,谁能来给小朋友讲一讲你围巾上的图案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是怎样排列的?

  2、组织幼儿按照间隔排列的方法来站队,去给小动物送围巾。

  教师:请小朋友拿着你的漂亮围巾,到老师这来,我们从小男孩开始,按照一个男孩一个小女孩的排列法来站队,我们一起去把自己制作的漂亮的花围巾送给小动物吧,他们带上一定会很暖和,很高兴的'。

  活动反思:

  喜欢小动物是幼儿的天性,本次教学活动通过寒冷的冬季,为小动物制作漂亮的花围巾导入活动主题。在坐小火车去森林王国的游戏环节,引导幼儿对间隔排序的规律有初步的感知。在后面的观察围巾图片环节加深对规律排列的认知,并通过亲自粘贴图案尝试使用规律。情景内容的设计,贴近于幼儿的生活,使得幼儿在参与活动时始终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游戏内容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积极性。在欣赏、制作的过程中,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操作活动给幼儿带来的无限乐趣。

  专家点评:

  在幼儿期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引导幼儿在观察、的环节,加深对规律的认知,让幼儿观察小火车上男娃娃、比较中发现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并尝试学习使用规律。本节课通过女娃娃图片和围巾上不同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来引导幼儿发现图案的不同特征,探索图案的排列规律,并通过亲身参与做小火车的游戏,为围巾粘贴图案的环节使幼儿加深了对排序规律的认知。在情景设计上,在寒冷的冬季,通过送围巾的方式,给小动物送去温暖,让幼儿学会关爱身边的小动物,在情感上得到升华。

科学教案 篇10

  一、 目标:

  1、 引导学生直接参与科学观察活动,体验看、听、摸、闻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2、 通过观察活动使学生感悟到自然界的美妙、研究自然的乐趣,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研究活动。

  3、 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交流、合作对学习的作用。

  4、 使学生领悟到大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体。

  二、 重点:

  开展科学观察活动,体会到科学观察可以了解更多的事情。

  三、过程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一、引入(1-2分钟)

  1、 谈话引入。

  师:今天我们给大家上一门新的学科《科学》。

  师:同学们一定会问,《科学》是学什么呢?它有哪些内容呢?我告诉你们,科学课有很多生动有趣的内容,比如,火山、地震、宇宙、天气、植物、动物、人体、电、光等。现在我先把《科学》第一册的内容用小图标来表示,你们猜猜这些小图标分别表示什么内容。

  师∶同学们一定要问,这些内容怎么学呢? 我告诉你们,每个单元都有许多有趣的活动组成。我们学科学就是要亲自参加、经历这些活动。比如观察蚂蚁的身体,测测蝗虫跳多高,看看蜗牛是怎样爬的。通过这些活动长知识、长才干、长智慧。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2、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这里有一幅图,仔细看看图上有什么,然后告诉大家我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是什么样的?

  1、 引入――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

  2、引入――激发看树的兴趣。

  二、看图片上的树

  1、 出示一张树的图片估计。

  请你先看1分钟,估计你能发现多少点情况?还有更多的吗?

  2、 组织学生交流、倾听。

  请几位同学上台来说看到了什么,其他同学听听他们能一口气说多少点情况。

  注意:做到不重复的补充介绍。

  3、 再次估计。

  你们再估计一下,看这幅图你最多能一口气说出多少点情况?

  1、看图先估计数量――激发起想看得更多的欲望。

  2、 老师用手势、用问题――鼓励发言的学生,帮助其他学生倾听发言。

  3、 对图片中能发现的内容作一个上限估计,为后面活动得到的数字作好比较的准备。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三、回忆在树前曾看到过什么。

  1、过渡:难道一颗大树真的就只有这么多点情况吗?(曾在树前看到过其他情况)

  2、回忆:

  回忆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曾经看到过什么?数数能说出几点。比看图的发现是多还是少?

  3、小组内交流:

  小组内说说你自己曾经在大树看到过的情况是否比看图的多?

  4、全班讨论:

  为什么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的情况比看这张图片的发现多得多?

  1、师设问――过渡到真正的大树。

  2、师追问――调动深长的回忆,互相影响引发回忆内容。把内容控制在自己真正看到过的范围内。

  3、生分小组讨论发现真正的树的内容比图上看到的多。

  4、讨论、师追问――进一步明确为什么会多。

  四、引导学生从看树到观察一颗树。

  1、 设问:

  在真正的大树前看到过的内容比看图片的内容多得多。如果我们现在到校园里去,站在一颗真正的大树前――请估计 一下自己:你看到的内容会比图片、比我对大树的回忆多还是少?

  2、 思考:

  天天都看到过树,为什么再去看看,会看到更多的内容?

  3、什么是观察(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1、一步比较――为提出“观察”做准备。同时激发学生实地看树的兴趣。

  2、 “有目的地看”

  3、追问――初步认识观察与看是不一样的。

  五、交流观察的

  内容和方法

  1、 提问:

  如果现在去一颗树底下,你想观察树的什么?怎么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2、 小组讨论:

  看看你们小组会想出多少种观察的内容和方法?

  3、 交流:

  哪个组先上来说说,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可行,有没有建议或补充,对他们进行帮助。

  4、提出观察建议:每组观察一颗树。用各种方法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建议课后观察更多的树,下一节课要描述自己观察的那颗树。

  1、设问、追问――推动学生想一想观察的内容。

  2、组织学生自主讨论、交流、争论――希望学生相互启发影响即将开始的观察大树的内容和方法。

  3、师生共同交流――简要了解观察大树不只是用眼睛,包括眼、耳、鼻、舌、手多种感官的运用。

  4、老师的建议――鼓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观察、记录和描述。用最简单易行的方法观察、记录和描述。鼓励学生观察更多的大树。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教学方法――期望达到的目标

  六、观察大

  学生分组观察大树。

  老师观察学生的观察活动并参与。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4-06

科学教案模板03-27

科学教案范文04-06

有关科学教案02-06

冬天科学教案02-14

关于科学教案07-24

必备科学教案07-26

关于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范文06-06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电池_大班科学教案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