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教案

时间:2023-04-14 18:55:03 教案 投诉 投稿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胡同文化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1

  教学设想

  以《胡同文化》为教学内容,营造人文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陶醉其中,设身体验,接受人类文化的濡染和熏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人文教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广泛关注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从感性上认识文化,获得一些有关文化的初步印象。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十四中这一文化实体,获得关于文化的一些直观认识。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引入新课

  1、大家知道我们学校所处的街道文化街的来由吗?

  (提示:由于这里有一座承载和记录了中国文化深厚底蕴的文庙而得名。文庙又称孔庙。1644年建。)

  2、事实上,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的文化现象,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自己的周围,一定会有很多收获,想一想,你所知道的文化有哪些?这些文化有什么特征?

  (提示:大致有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3、胡同能不能成为一种文化?它属于哪种文化?

  让我们来看看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

  二、讲读课文

  1、读1、5段,讨论问题。

  ①胡同到底属于哪种文化?用书中原话回答。

  (提示:胡同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胡同、四合院是北京人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胡同文化。也就是说,在作者笔下,胡同就是胡同文化,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就是北京人的思想。)

  ②作者写到哪些胡同?观察到了哪些文化现象?有何特征?读2---4段中有,大家边读边找。

  (提示:

  多:北京的胡同真多啊!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北京的胡同真奇啊!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北京的胡同真静啊!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2、胡同如此,胡同内的生活怎样?让我们走进胡同感受一下。请一位同学朗读6---7段。

  讨论问题:

  ①阅读课文应从语言入手,要抓中心句关键词。这两段的中心句是哪句?

  (提示:北京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

  ②想一想,北京市民的的哪些生活可以反映他们过着一种封闭生活。

  (提示:舍不得挪窝;住家是独门独院;)

  3、用以上方法自读第8段。

  ①本段的`中心句关键词对应的生活现象

  (中心句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关键词满足)

  ②文中有一段相关生活的精彩描摹,请一位同学表演。

  ⒋用相同的阅读方法自读912段,看看北京胡同有什么文化内涵。

  (提示:不爱管闲事、忍耐、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⒌角色表演人物对话:

  6、文章写得很精彩,但我们不难看出北京胡同也有它的落后的一面,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加快,尤其是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北京的胡同必然解体。本文正是作者在北京胡同被大量拆除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但文中作者为什么有一种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的怀旧,伤感情绪?

  三、小结:

  主旨:旧事物的消失,新事物的产生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必然。

  四、作业

  学习了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我们能不能像汪先生那样实地考察一下我们十四中,写一写十四中文化。大家在十四中学习有一段时间了,对十四中的老师、十四中的学习生活、十四中的学校管理、十四中的风格有了独特的感受,就在这个基础上作文。

  附:板书设计

  胡同文化

  汪曾祺

  文化:

  三类:①精神型。如小说、诗歌、戏剧;

  ②物质型。如服装、风筝;

  ③心理型。吃文化、酒文化;

  北京胡同文化的特点:

  多:多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

  奇:奇

  什么狗尾巴胡同、羊尾巴胡同、大绿纱帽胡同

  静:静

  剃头挑子的唤头、磨刀师傅的惊闺、算命先生的短笛听得清清楚楚。

  北京人的生活: 封闭 自足 忍耐

  十四中文化 学习 生活 老师 管理 风格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2

  一、教学目的

  1、培育学生概括要点的力量

  2、让学生体会流露在字里行间的细腻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北京胡同文化内涵的品读

  2、概括要点方法的概括

  三、教学设想

  实施发觉引导式教学;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加真实感受文章的内容,也有助于学生感性理解根底上的理性思索;

  本文的教学时数为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1、导入

  有人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今日我们所学课文涉及到的是一种相对古老的建筑胡同。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坛孤独了四十

  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给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写的序文《胡同文化》。让我们渐渐品读课文,就象观赏奇妙的音乐一样去感受它内在的文化气息吧!

  2、解题

  读题,要求学生调动已有阅历,充分发挥想象,说说题目告知了你些什么内容?

  明确:胡同:小弄(long)堂

  (点出了写作对象)

  北京胡同多出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

  文化:比拟下面两个句子中文化的含义

  现在这社会,没文化是不行的。(学问)

  北京大学有很浓的文化气氛。(人类在社会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特指精神财宝,如文学艺术、科学等)

  屏示胡同与文化的关系:

  当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被时代淘汰、消逝了,它的精神便转移到曾经共存的'物品和环境中。过一段时间人们就从这器物和环境中了解感受与熟悉从前生活形态和精神了。这样,器物与环境更发生了质变。

  冯骥才《文化眼光》

  3、速读课文,概括段落要点

  圈点每段要点(运用跳读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师生总结概况要点方法(见板书)

  依据要点理总体思路(运用已学过的其次单元阅读方法理清思路)

  (第5段)过渡段

  (15)北京胡同的一些特点

  (612)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

  前后两局部符合由详细到抽象的熟悉过程,胡同文化在胡同这种特定环境中形成的。

  概括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点(方正封闭)

  对文中几个极富表现力的词进展揣摩:

  写北京人易于满意的六句话,尤其一个嘿字

  睡不着眯着

  师生概括语言特点(见板书)

  4、思索:

  依据课文倒数其次段的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逝的这句话,思索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明确:

  态度很简单既喜爱又否认,结合文章其次局部内容分析。究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对胡同及胡同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但也熟悉到了这是历史的必定。

  屏示对胡同文化的态度

  过去的总归要过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在无可奈何之中,总有新的盼望在生长。

  汪曾祺《日子就这么过来了》

  5、推举好书:

  为扩大学生阅读量,了解中国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朴实语言里包含的丰富内涵,介绍以下好书。

  屏示:

  《中国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济大学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苏文艺出版社)

  《老头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学出版社)

  《闲适的生活艺术》(汪曾祺等著贵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业: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时间,写下了内涵丰富的《胡同文化》。从你居住的环境入手,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但要写出你对环境的思索,如《农居文化》、《高楼文化》等。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3

  【教学目标】

  1、概括内容要点

  2、了解胡同文化的特点,体会的感情

  3体会本文朴实、雅致的语言

  【重点难点】

  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语文课比起其他的学科来更简单培育一个人的共性、灵性、悟性、制造性,《胡同文化》教学设计

  1、猜谜:石刻的史书,凝固的音乐(建筑)

  从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与人们最为亲近的背景文化,它给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时代的烙印;用艺术的眼光来看,民居是凝固于时间长河的多重性艺术,它为生活平添着诗章;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民居是无处不在的伦理学、民俗学、建筑学的历史缩影,它使生活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才智和耐劳精神,制造了雄伟的长城、庄重的宫殿、秀美的园林,也制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鲜活的生命。

  2、胡同文化就是在诠释着北京民居建筑与市民文化之间的关系。《胡同文化》放在第三单元“要点概括”之下,我们正好通过它来作概括要点的练习。

  【学习方法指导】

  ①找关键语句;②无关键语句的找出共同的规律性的东西进展概括;③分清层次。

  段落关键句要点概括备注

  胡同

  (1)北京像一块豆腐,四方四正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北京人的方位意识)

  (2)胡同的原意(水井)取名(各种来源)源于生活

  (3)胡同的宽窄大小(区分阶层)数量(数不清)

  (4)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便利而宁静)影响生活

  (5)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形成文化影响思想

  文化

  (7)封闭的文化(6)段的第一句话概括(6)(7)两段的内容,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胡同文化》教学设计1》。从一些关键词句中可以看出。如“安土重迁”,“独门独院”,“但是寻常日子,过往不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等,都是说“封闭”。

  (8)北京人易于满意,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

  (9)“北京人爱瞧喧闹,不爱管闲事”(冷漠)

  (10)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感情

  (13)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14)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怀旧”、“伤感”“无可奈何”几分留恋,几分糊涂。

  (15)“再见吧,胡同”

  文章的(11)(12)段分别举“我的小说”和“生活”中的两个例子来说明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因此,没有要点可直接画出。

  3、文章的构造

  第一局部(1一4)介绍北京的胡同。布局影响取名数量。

  其次局部(5一12)胡同文化的特征。从居住着急消遣饮食处世方式等几个方面进展分析。

  第三局部(13一15)对胡同文化的没落的感受和思索。写到胡同文化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的的衰败和没落,带有明显的伤感的心情。

  4、给予了北京胡同文化什么样的内涵?用原文的话答复。

  “北京胡同文化是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意,他们对物质的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喧闹,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

  5、北京胡同文化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有何关系?

  北京胡同的建筑特点,在肯定程度上打算了其文化特点。由于胡同的宁静闭塞,使胡同里的人们很少与外界接触,不了解外界的信息,不能承受一些新的思想,形成了他们封闭守旧,安于现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过安逸日”的小农意识;而胡同的方正特点又影响到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思想意识,封建正统思想较为严峻,不思抵抗,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做顺民。

  6、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简单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的?

  对胡同文化在否认的同时又有几分憧憬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许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静、平和,闲逸恬谈,写了北京人讲究“处邻居”,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憧憬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糊涂地熟悉到了这一点,是珍贵的。最终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慨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4

  教学目标

  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内涵,体会作者对北方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

  教学重点

  在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全文中心意思的概括。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本文作者汪曾祺在《散文应是精品》中说:

  “近几年(也就是二三年吧),散文忽然悄悄兴起。散文有读者。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在流行歌曲、通俗小说、电视连续剧泛滥的时候,也还有一些人愿意一个人坐下来,泡一杯茶,看两篇散文,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

  一、生活颠簸,心情浮躁,人们需要一点安静,一点有较高文化味的休息;

  二、在粗俗文化的扰攘之中,想寻找一种比较精美的艺术享受。这些年,把语言看成艺术,并从中得到愉快的人逐渐多起来,这是我们这个民族文化素养正在提高的可喜的征兆。

  “散文天地中有一现象值得玩味,即散文写得较多也较好的有两种人,一是女作家,二是老头子。女作家的感情、感觉比较细,这是她们写散文的优势。有人说散文是老人的文体,有一定道理。老年人阅历较多,感慨深远。老人读的书也较多,文章有较高的文化气息,多数老人的散文可归入“学者散文”。老年人文笔大都比较干净,不卖弄,少做作。但是往往比较枯瘦,不滋润,少才华,这是老人文章一病。

  “小说家的散文有什么特点?我看没有什么特点。一定要说,是有人物。小说写人的,小说家在写散文的时候也总是要想到人。即使是写游记,写习俗,乃至写草木虫鱼,也都是此中有人,呼之欲出。”

  下面我们就体会一下作者写的散文的风格特点,看他属于哪一种风格。

  二、自读课文,分析,讨论。

  按照课文由表及里的行文顺序和由简易到繁难的思维规律,让学生先阅读、分析、讨论前半篇课文的段落大意比较合理,可以逐段概括它们的要点,也可只做有代表性的段落,视时间充裕与否而定。

  (课文第五段是将“胡同”的城建特点与其文化特点挂起钩来的段落,可以选作课堂学习的起点。通过让学生寻找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等方法,帮助他们发现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问:最先写到“胡同文化”字样的段落是哪一段?)

  第一段的关键句是“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要使学生在自读时就能发现这些句子的价值,必须提醒他们分析段落时应该有全文意识,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进一步对要点概括可以表述为:用方正的方向切割北京的大街、胡同,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这种概括,首先是对全段思想要旨的提炼、提纯,其次也是对有关话语化繁为简的语言推敲,这比勾画关键句要来得困难。应该对学生进行反复训练,老师不要越俎代庖,同时老师还要注意掌握好宽严尺度,学生的表述,主要意思基本正确完整就可以了,不要要求过高而吓退他们。

  第二段关键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因为下面的全部举例,都是说明胡同得名缘由的,例子很多,足见胡同取名的来源之广。

  第三段写了胡同的宽窄、多少,恐怕目的是要谈胡同的数量之大。

  第四段为读者描绘了胡同的安静,这已经隐约有了生活———文化的影子。

  第五段的关键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从而结束了对胡同在城市建筑方面的特点的介绍,开始转入对胡同所连带的地方文化性质的思考。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因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写北京人不愿“挪窝儿”的。“安土重迁”只是“封闭文化”的一种表现,并非惟一表现,这可以从下面的段落中找到根据。

  第七段写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独门独院”,其本质也是自我封闭,他们宁愿把自己关进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一般的四合院里。

  第八段继续从物质生活方面写北京人的封闭文化。他们满足现有的一切,拒绝外界事物到了固执的程度,当他们说“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时,天知道他们与多少“别处”的优长和进步失之交臂。

  第九段写了北京人在政治方面的封闭,他们生为“民主运动策源地”的“民”,却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其思想本质仍是满足于现有的生活。

  第十到第十二段对“胡同文化”的封闭性质作更深入的剖析,指出其精义是“忍”。封闭的胡同文化所期望的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心理满足,当这种期望的水平或层次被人为地不断压低时,满足会变得愈来愈不容易,这时“忍”就成了维持这种文化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在这三段中,作者各选取一个典型材料来表现“忍”。所以说它们典型,是因为这些材料都是通过北京人在忍无可忍的情境中逆来顺受忍气吞声,来暴露正是“忍”在支撑着胡同文化。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写了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向,随着胡同的衰败、没落,胡同文化也在走向消亡。这个层次的难点在于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应该说,有着悠久历史的胡同文化曾长久地体现着北京市民的生态和心态,它的衰落确实带给了作者怅惘和忧伤。但是,作者更看到了胡同文化已经走完了它的生命历程,向它告别是时代的要求。

  三、小结

  全文的中心意思归纳

  以封闭保守为表现,以“忍”为精义的胡同文化,曾长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现在这一切正在不可逆转地走向过去。

  四、作业

  继续深入研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从四个方面解读“忍”。

  1、“忍”是胡同文化的精义。

  2、“精义”是相对于“表现”而言,胡同文化的表现是封闭。

  3、“封闭”渗透于北京人生活的许多方面,如安土重迁,如渴望独门独院,如对物质生活容易满足,如对民主运动漠然视之。

  4、作者对“忍”的态度基本是否定的。理解这层意思后可向学生提供下面材料:

  “我是写过一些谈风俗,记食物,写草木虫鱼的文章,说是“悠闲”,并不冤枉。但我也写过一些并不悠闲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动感情的人。我不喜欢那种口不臧否人物。绝不议论朝政,无爱无憎,无是无非,胆小怕事,除了猪肉白菜的价钱什么也不关心的离退休干部,这种人有的是。

  “中国人有一种哲学,叫做“忍”。我小时候听过“百忍堂”张家的故事,就非常讨厌。现在一些名胜古迹卖碑帖的文物商店卖的书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郑板桥的“难得糊涂”,二是一个大字“忍”。这是一种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学。

  “周作人很欣赏杜牧的一句诗“忍过事则喜”,我以为这不像杜牧说的话。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请看《阿房宫赋》:“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页)

  二、分析以封闭和忍为特征的北京市民文化为什么冠以“胡同”之名。

  1、正南正北方向的胡同把北京城切割成方正的小块,传达着封闭的思想。

  2、众多的胡同在北京城市建筑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从而对北京市民的思想拥有深广的影响。

  3、胡同一端连着大街闹市,一端通向四合院,但它在本质上不属于车水马龙的大街,而同闭合的四合院成为一体。

  三、小结

  本文让我们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北京,也了解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这种文化将在改革大潮中消失。

  四、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味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情感。

  能力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赋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作者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讨论法

  辅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1. 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严,古老,现代……)

  2. 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 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 自己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许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发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 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 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 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 学生分组讨论),谈谈比如“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范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北京的胡同及给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2、体会对胡同文化的简单情感。

  力量目标: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培育学生概括要点、提取精义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给予胡同文化的内涵。

  教学难点:

  对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教学方法:

  1、教法:点拨法

  2、学法:朗读法、争论法

  帮助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谈自己对于北京的印象.

  (庄重,古老,现代)

  2.学生发言,谈谈对与北京的印象

  3.用多媒体观看几张有关北京的图片

  4.自己

  总结:北京不仅是帝王之都,也不仅是现代化大都市。在北京城里有着许很多多的胡同,它们一样也是北京文化进展和历史变迁的见证。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北京胡同的文章。

  二、简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职大中国文学系。他当过教师、编辑。不平凡的生活经受,使之对社会、对人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人深刻印象的是

  三、整体感知,明确学习内容

  1.提问:你们觉得胡同是什么样的?

  接着用多媒体观看几张胡同的图片。

  2.提问:什么是文化呢?

  利用多媒体总结明确:文化是人类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制造的物质财宝和精神财宝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宝。文化具有阶级性、地域性、民族性。

  3.提问:什么是胡同文化呢?请同学翻看文章找出有关语句。

  然后用多媒体呈现有关语句:

  “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北京人易于满意,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北京人爱瞧喧闹,但是不爱管闲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等等(学生分组争论),谈谈比方“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的看法,以及北京人“安分守己”的优缺点,有意识得培育学生辨证思索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四、理清思路,理解胡同文化的内涵。

  齐读14段,谈谈北京的胡同有哪些特点。

  方法:抓关键句子和关键词

  (在学生读课文的同时自己板书:布局,名字,数目,环境)

  (让学生走上来在黑板上填写有关特点的字词)

【胡同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胡同文化》教案01-24

胡同文化的教案03-22

胡同文化教案07-12

关于胡同文化教案07-12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1-24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20篇)02-14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1-23

胡同文化教案精选15篇02-17

胡同文化教案设计04-15

胡同文化教案15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