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品质》教案

时间:2023-01-22 17:51:30 教案 投诉 投稿

必修三《品质》教案6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必修三《品质》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修三《品质》教案6篇

必修三《品质》教案1

  [教材分析]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塑造了诚实敬业、热爱自己技艺的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过他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来表现底层劳动者高尚的职业道德。小说客观的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作品在不断称赞格斯拉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2)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教学重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

  1、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学校门口经常可以看见两个乞丐,一个坐在马路边拉琴乞讨,一个拉住行人乞讨,这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明确:拉琴的乞丐相对而言高尚些,他也是在用自己的劳动获取所得。其实生活于底层的人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质,展示出自己的高尚。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另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却品质高尚的人物——格拉斯。(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导入,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简介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通过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全面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三、整体感知

  1、简介有关小说的知识: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2、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概述)

  参考: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了解故事梗概)

  四、问题探讨

  1、你是怎么理解文题《品质》的?

  参考:这“品质”既指格斯拉做的鞋子的质量好,更是指格斯拉高尚的职业道德。

  2、看完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格斯拉的形象,通过这个问题重点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得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小结:通过讨论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是一个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持自己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小说在塑造格斯拉形象时,除了运用以上的方法外,还有一个细节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文章第二节作者细致地描绘了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第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第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4、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为什么却遭受饿死这样最悲惨的命运?(引导学生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了解环境描写,理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分析: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从文章第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资本垄断的社会;从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可以看出同行的激烈竞争;从第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可以看出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归纳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五、课堂总结

  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小说把人物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六、布置作业

  1、设想如何让格斯拉既保持他的品质,又能很好的生存(使学生对格斯拉所处的社会有更深的认识)。

  2、选择一个底层人物,写一段能体现他品质的文字(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板书设计]

  鞋子品质:美观神妙

  品质格斯拉:诚信敬业

  恪守职业道德

  (外貌语言神态细节)

  主题:赞美揭露

  [教学反思]

  《品质》这篇小说比较简单,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平时学生对外国小说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在设计本教案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本课的导入从我们学校门口学生天天见到而又熟视无睹的两个乞丐入手,试图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出发,去关注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从而引导到文中的格斯拉身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一设想得到了很好的实现。当我问到两个乞丐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反应强烈,争着发表自己的观点。在介绍作家时,我特别强调了作者在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这一点,以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这一设想同样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本文虽是一篇短篇小说,但相对来说篇幅比较长,在教学过程中,我重点从分析格斯拉的形象入手,让学生找出给自己感触最深或印象最深的段落,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在较短的时间里把握了文章的重点,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般方法,认识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在提炼归纳主题时,有学生只是把目光放在格斯拉这个形象身上,认为文章就是在赞美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的高尚品质。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旨,我就引导学生关注几双代表格斯拉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文中这几双靴子共出现了三次。通过对这个细节的品读,使学生认识到,作者塑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不仅仅是要赞美他的诚实敬业精神,更是为了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本课时不足的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环境描写少了些,对作品的内涵挖掘不深。小说中格斯拉兄弟尽管在社会大生产潮流的冲击下悲惨死去,但他的生命已经超越了这种悲惨,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品质如一面旗帜,昭示着一种高贵的精神,昭示着一种坚持的理想。对人物形象的这个意义忽视了。

必修三《品质》教案2

  [学习目标]:

  1.理清情节结构,学习小说鉴赏的一般方法;

  2.了解环境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的关系。

  [学习重点难点]:

  1.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2.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思考。

  [学习时间]:1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在《五人墓碑记》中,张溥对五位义士的死作了高度评价,让我们重新理解了“生得伟大,死得光荣”的含义。这五位义士,都是社会底层的普通人,在世俗的社会中,他们根本不会引起人们注意的目光。然而往往正是这些普通人的良知与选择,奠定了社会的公正,使人类文明传统得以传承。

  下面我们继续来学习一篇表现社会底层人物品质的文章。(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作者简介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y,1867-1933),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三十岁时发表处女作《天涯海角》,但一直到1904年《法利赛人》出版,才引起社会注意。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业的人》《骑虎》《出租》)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这两组长篇小说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家族兴亡史的描写,反映了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英国资产阶级走向堕落和腐朽的历史。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些英国资产阶级的典型人物,揭露了他们的丑恶灵魂。他的作品描述细致深入,语言简洁确切,笔调含蓄讥讽,表面看似冷漠,实则爱憎分明。与同时代的英国作家相比,他的艺术成就和批判现实的深度是比较突出的。但是他并不想触及资本主义制度。他认为把社会分成阶级是永远不变的生活规律,要改变社会制度是不可能的。第—次世界大战后的创作明显地反映出他越来越坚定地站到维护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了。

  高尔斯华绥还写过不少短篇小说,题材多样,内容广泛,风格也各不相同,描写的人物形形色色。《品质》(1911年)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篇。作者摆脱了向来充斥英国社会那种崇尚贵族绅士的阶级偏见,热情地歌颂了地位卑微的制鞋匠的高贵品质;对在工商业日益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英国社会里小手工业者的悲惨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小说故事平淡,语言朴素,通篇无惊人乏笔,然而就在平淡和朴素之中,蕴藏着强烈的感情,富有感染力。作者着重刻划格斯拉兄弟如何把所有的感情倾注在工作上,因而结局只简单几笔,就足以激动人心。格斯拉饿死前精工细作了最优质的靴子一节,表现了劳动者对自己技艺的深厚感情,尤为感人。

  三、学生初读作品,理清情节结构

  讨论明确:小说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通过“我”和鞋匠格斯拉的交往,介绍格斯拉的基本情况。

  第二部分从“有一次(也只有这一次)”到文末,写格斯拉在困境中仍然坚持做质量最好的靴子。

  四、人物讨论:

  1.作者是怎样来写出格斯拉兄弟手艺的高超的和人品的高尚的?

  讨论明确:

  ⑴小说开始,在“我”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格斯拉的手艺。

  作者细致地描绘橱窗陈列的样品,称赞格斯拉高超的制鞋手艺。“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叫人看了舍不得离开”、“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话语来赞美格斯拉的手艺。

  ⑵先赞美靴子的制作手艺,后介绍制靴人。在看过靴子的样品之后,人们一定想知道格斯拉其人。作者在介绍格斯拉兄弟的相貌时有一些评点:“他本人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因为皮革是一种死板板的物品,本来就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他的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由于勤苦在各方面都显得更瘦弱、更苍白”。人物性格已经部分地表现在这样的描述中,读者可以看出,这是个严肃认真、不擅交际的人。在这一部分中已经点出了矛盾:因为质量好(“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所以靴子经穿,人们也就不常到他的店堂里去。

  ⑶从介绍“我”和格斯拉的具体交往中,写出格斯拉的信誉好,靴子的质量高。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显然他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制作靴子上。他对自己的手艺有一种自信,对自己制作的靴子也有把握(“如果我不能把它修好,就不收你这双靴子的.工钱”)。

  ⑷面对大公司粗制滥造的时髦靴子,“他的语调里没有愤怒,也没有悲哀,连鄙视的情绪也没有”,其实,格斯拉有自己的愤怒,对那种不顾靴子质量利用广告销售的粗劣制品表示了鄙视。“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这是格斯拉发出的最有力度的批判。在大工业公司的垄断下,小手工业作坊的经营越来越困难。格斯拉的愤怒,不完全是因为大公司的垄断使他的生计出现困难,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大公司不顾信誉,生产不合格的靴子坑害消费者。

  对格斯拉来说,他如果“顺应潮流”,就得利用广告,就得粗制滥造,就得赶时髦,让人们不断地换靴子,不断地跑到他的店铺里来购买,以增加业务。但是格斯拉作为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良好品质在这里展现出来,他坚持一贯的做人准则,一直到生命的最后。

  在大公司的挤压下,两年的时间,格斯拉的生意继续下滑,不得不盘出一间店面,而哥哥因此想不开,死了。又过了一年,“我”回到伦敦,仅仅不过一年的时间,生活艰难的格斯拉一下子老了许多(“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

  2.作者为什么对最后一次定货,写得很详细?

  讨论明确:为人物的死作铺垫。

  在一番对话后,格斯拉一如既往地为“我”量尺码;“我”在收到货后,又对靴子作了一番评价(“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铺垫之下,人物的命运就显得不可思议:格斯拉竟然饿死了。

  隔壁店面的“年轻人”以知情人的身份说出的一段话道出了人物不幸命运的根源: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最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

  3.人物形象小结:

  格拉斯虽然穷困,但是恪守职业尊严。作为一个穷苦的鞋匠,格斯拉一生中只做一件事——制作靴子,他把这件事做到尽善尽美,死而无憾。社会风气的变化也是导致格斯拉生意下滑的原因(“人们好像不要结实靴子”),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风气?除了小说结束部分借“年轻人”的口说出了一部分原因,其他原因也不难揣测:在对待靴子问题上,他比顾客还要认真;他只注意靴子的品质,不追求时尚;他认为他是最懂得靴子的,可是顾客要的是时髦;他认为靴子的品质第一是经久耐穿,但是顾客也许喜新厌旧……矛盾的焦点,也许就在于他太重视靴子的品质。

  五、深刻的小说主题。

  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客观地描写手工业者的生存危机,赞扬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出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了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商业诚信危机。

  六、小说的人物描写特点

  1.小说塑造鞋匠格斯拉的形象,通篇用白描的方法,朴实无华。

  小说对人物肖像描写的两个特点:(1)把外表的形似与内含的神似结合在一起;(2)把描写的落脚点归结于人物精神境界的提示上。

  对店铺的描写和格斯拉的对话,倾注了真挚的情感。在一次次的交往中,“我”对格斯拉充满了理解和同情,体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不断地称赞他的手艺的同时,引导读者注意他的命运;而最好的手艺,最悲惨的命运形成的反差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

  七、问题讨论:

  有人认为,制鞋匠格斯拉没有必要守着最好的手艺而饿死,应当“因时而化”,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点拨:当大工业生产冲击了传统手工业生产,鞋匠格斯拉面临生存危机之际,他仍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制作最好的皮靴(“把靴子的本质都缝到靴子里去了”),他制作靴子,也爱他的劳动(“我们热爱靴子”),宁可饿死也不肯粗制滥造,表现了高尚的劳动道德。大工业生产提高了效率,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也降低了产品的质量。格斯拉诚实,忠实于自己的职业,如果要求他为了生存“因时而化”,放弃自己的行为准则,这个人物也就没有什么价值了

  《品质》杂谈

  格斯拉是一位优秀的鞋匠。他具有高超的技艺,做的鞋子经久耐穿。“有一双轻佻舞靴,细长到非言语所能形容的地步”“只有亲眼看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做鞋子不像是他谋生的手段更像是在追求艺术,但最好的手艺却和最悲惨的命运矛盾地捆在了一起。

  他的顾客越来越少。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的,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他的店面越来越小直至破产。因为他接了一份订货后,要费好长时间去做它。顾客可不愿等待啊,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除了文中的“我”)。

  “他坐在那里,只管做呀做呀。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啊!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这似乎道出了格斯拉饿死的一个原因。当时的英国已经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大公司批量生产已经形成垄断之势,格拉斯却仍然固守自己的小作坊,怎能不被社会进步的洪流淹没?格斯拉的小作坊,管理者和工作者合二为一,基本上没有宣传,而且还只接受定做。大有“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固执。这怎么能适应不断变化不断进步的新社会呢。格拉斯是一个优秀的制作者,是一个能工巧匠,是一个做鞋的艺术者,但他绝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而他把这二者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合并在了一起,必然会铸就一个悲惨的结局。

  格斯拉悲惨的结局也反应了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理想主义面对现实有时就是这样脆弱无力,甚至付出血淋淋的代价。19世纪法国的圣西门、英国的欧文为了自己的“空想社会主义”倾家荡产。傅立叶还被称作“大脑患病的产物”。拉斯拉也沉溺于自己对“品质”的追求,宁肯关门倒闭也不退让,直至饿死。

  对格拉斯同情还是惋惜?同情他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同情他生活在自己为自己设定的理想之中,同情他“至死不渝”?惋惜他生不逢时,他应该生活在更早一些时代,至少不是工业化社会,惋惜他空有一身好技艺却少有人赏识,惋惜他不能适应社会改变自己?

  处于现代社会的我,对格斯拉既有几分尊敬又有几分惋惜。我敬佩他对自己技艺的执着追求,我敬佩他固守自己理想的可贵品质,我敬佩他不为社会风气左右的从容淡定,但我也为他不能与时俱进而惋惜。

  是谁饿死了格斯拉?让我想起了鲁迅的《祥林嫂》,“是谁杀死了祥林嫂?”

  《品质》教学反思

  我只是把这篇课文作为一般的小说在讲,主要分析了人物形象,也只是请同学们找出格斯拉“怪”但能体现他品质的细节,并请同学们说出这些细节分别体现了格斯拉怎么样的品质。总觉得先是这样找句子并不能深层地挖掘出这个人物的品质,更不能很好地体现“底层的光芒”这一主题。

  另外,在第一课时中,暗示格斯拉兄弟命运的细节学生基本能找出来,但仅仅只是找出来,看出生意越来越清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这一点还是需要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至于“细节推动情节发展”这一点,我没有好好介绍、强调,学生也就压根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必修三《品质》教案3

  一、创设情境,导入文本

  生活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普通人,他们没有耀眼的光环,也没有非凡的成绩,却有着高尚的尊严与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的《品质》,看看高尔斯华绥笔下的这个普通人有着怎样的尊严和追求。

  二、小说鉴赏步骤

  有些同学曾经和我说:“老师,你经常说让我们多读书,可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拿到手,我都不知道该看些什么,怎么看。”今天,我们就通过《品质》这篇短篇小说来初步学学小说读些什么,可以怎么阅读。

  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思想内容的高度概括,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在解读一篇小说时也必须首先重视对文题的理解,这样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从而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快速高效的阅读效果。所以,今天我们阅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

  步骤一、文题猜想,初步感知

  1、看到这个文题,你会有些什么猜想?请学生谈谈)

  2、接下来,请我们的同学就刚才的猜想结合我们课前的预习来谈谈你对这篇文章的初步感知吧,比如说谈谈你在初步阅读中对人物品质的认识,对文章主要内容的了解,对文章写法的把握,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步骤二、抓住描写,品读人物

  1、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语言、肖像……)请同学们速读小说,从中找出对格斯拉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的文句并就其中自己最喜欢的文句加以品读赏析。

  5段::用皮革比喻老实、执著的性格,巧妙地把人物的外貌和职业、性格糅合在一起。刻画出人物的朴实严肃、迷恋理想、不擅交际。(外貌描写)

  8、10段:从他接待顾客的方式来看,他对顾客没有太多言语,但对他的皮革和靴子却异常热情,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制作靴子之上了,刻画出人物的忘我敬业、聚精会神。(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11段: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为的是把靴子制好,突出他的工作极为认真细致负责(动作描写)

  14-21段刻画出他的讲究诚信、执著追求(语言描写)

  23-25段::“不体面、可耻”突出他对劣等产品的愤恨,鄙视劣质、坚守品质(语言描写)

  2、刚才我们都是通过对格拉斯的直接描写的句子来认识格拉斯,但除了直接描写之外,文章还通过鞋子的描写(第2节)那几双靴子太美观了……只有亲眼见过靴子灵魂的人才能做出那样的靴子——这些靴子体现了各种靴子的本质,确实是模范品。(第7节)他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作者不吝笔墨,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格斯拉的靴子,突出了格斯拉手艺高超);幻灯4人们对格拉斯的态度(6-8段)写人们对格斯拉的尊重,突出格斯拉的手艺高超。年轻人对格斯拉的评价年轻人的口述: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插手;精心制作,不惜时间;用最好的皮革;废寝忘食;从不预收工钱,经常断炊。(突出格斯拉虽然穷困但恪守职业尊严。)来间接描写来刻画格斯拉,你能找出并说说吗?

  3、人物形象小结:

  通过前面一些描写文句的品读,我们对格斯拉这个人物有了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入的认识,这是一个技艺精湛,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的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人物。简单的来说,就是执着、敬业。

  步骤三、走近作者,体味作者对这个人物所持的情感。

  1、(英国小说家、剧作家。193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品多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社会为背景,剖析道德问题和社会问题,虽然出身于一个富裕家庭,但由于受其保姆的影响,关注同情社会底层劳动人民,写了不少不幸的小人物,并寄予深厚的同情和关爱。)

  2、请同学们品读分析幻灯片中饱含作者感情的语句,谈谈作者对这个小人物的情感。

  (a、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敬佩赞叹)【第2节】

  b、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心痛)【26段】

  c、过了好几个月后,我又到他的.店铺里去;我记得,我去看他的时候,心里有这样的感觉:“呵,怎么啦,我撇不开这个老人——所以我就去了!也许会看见他的哥哥呢!”(时刻挂念)【第34节】

  d、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尊敬关爱)【第43节】)

  步骤四、关注背景,探究内涵

  讨论:照例说,这样一个品质高尚、技艺精湛的鞋匠不但应该受到人们的尊敬,而且应该享有生活中最美好的内容的权利。然而,他得到的是什么?是饥饿,是死亡。请思考,你有没有办法改变他的命运?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为什么?

  背景:文章写于1911年,当时的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了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同学讨论)

  师语:他会这样做吗?(不会)

  这样做就改变了自己。格斯拉就不是格斯拉了。穷苦的鞋匠这一生只认准一件事情——制作靴子,制作质量最好、最合脚的靴子。他尽其所能,努力把这件事做到了尽善尽美,即使是死亦会无憾。虽穷,但却恪守着他的职业道德和尊严——执著。

  这在当时的社会中究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还是一个必然的悲剧?

  明确:这是一个必然的悲剧,因为格斯拉先生恪守的原则恰恰是被这个追求利益讲究表面浮华的虚荣的虚伪的社会所遗落的东西,格斯拉先生明知自己要失业了,也不愿意偷工减料,反而将靴子越做越结实经穿,格斯拉先生不懂变通,不懂经营,不打广告,他的一切做法都与这个社会显得那么格格不入,他的死是必然的悲剧。

  主题:小说以工业垄断对手工业作坊的冲击为背景,通过对一个拥有最好的手艺却遭遇最悲惨的命运的一个底层人物的塑造,赞扬了鞋匠格斯拉恪守职业道德,宁可饿死也不肯偷工减料的高尚品质,表现了对底层劳动者的尊重,同时借这个形象,揭露工业革命市场竞争带来的诚信危机。

  三、小结

  1、结语: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细微,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自身高尚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2、请同学们小结小说鉴赏的步骤。

  四、作业布置

  运用本课时所学的小说鉴赏法阅读一篇短篇小说。

必修三《品质》教案4

  【教学目标】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06年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11年。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必修三《品质》教案5

  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一、文本探究

  1、试想:让格斯拉兄弟也顺应时代潮流,赶时髦,不行吗?

  2、文章以“品质”为题,能否换成“鞋匠之死”?谈谈你的理解。(只要观点鲜明,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皆可。)

  二、分析文本,体味情感。

  (一)、虽然“我”很早就在那里订做鞋,却从未把格斯拉当作鞋匠,而是当作老朋友。请同学们自由阅读文章,找出饱含作者情感的句子,画下来,并说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第2节:因为从那时起一直到现在,我总觉得,做靴子,特别是做像他所做的靴子,简直是神妙的手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26节:我看看他满是褶皱的面孔,看到了我以前未曾注意到的东西:惨痛的东西和惨痛的奋斗——他的.红胡子好像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

  3.第34节:过了好几个月以后……我撇不开这位老人——所以我就去了!

  4.第43节:过了一年多,我才又回到伦敦。我所去的第一个店铺就是我的老朋友的店铺。

  5.第53节:但我吓了一跳……而且马上亲自把支票寄了出去。

  (二)、请同学们自选一段饱含情感的段落,带着感情自由朗读。

  小结:凡是那些让你心动、令你震撼的语言无不饱含着作者对格斯拉的同情、尊重和爱。本文也为我们作文提供了范例。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

  三、心怀深情,撰写碑铭。

  下面就让我们像高尔斯华绥一样,心怀深情,拿起笔,也向格斯拉奉上我们的怀念与尊敬,为格斯拉写一条墓志铭,60字左右。

  四、总结提升,拓展阅读。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只要人格高尚,平凡的人也和伟大的人一样,他们的精神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放光!

  课后作业:朗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必修三《品质》教案6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2、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4、学习重难点: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的发展,利用描写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5、学习过程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一、作者介绍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1867-1933)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他出生于伦敦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伦敦的大律师,并经营好几家公司。高尔斯华绥1895年开始创作,他师承俄法两国现实主义大师。190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有产业的人》和第一个剧本《银盒》给作者带来了广泛的声誉,确立了高尔斯华绥文坛上的地位。此后他又发表了长篇小说《福尔赛世家》三部曲:《有产业的人》(1906)、《骑虎》(1920)、《出租》(1921)。高尔斯华绥是个多产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17部小说、26个剧本、12个短篇小说、散文、诗歌和书信集。生前曾获美国许多大学授予的名誉学位,担任过国际笔会会长。1929年获得荣誉勋章。他被认为是英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优秀继承者,与威尔斯、贝内特并称为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三杰。他的小说不采用离奇怪诞的夸张手法,而是在真实的描绘中透露作者的褒贬。他注意塑造典型性格,文笔自然流畅,故事情节跌宕有致。鉴于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特别是“为其描述的卓越艺术----这种艺术在《福尔赛世家》中达到高峰”,而于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1、用一句话概括格斯拉的人生故事,不超过50字。

  2、大家初读课文后肯定对格斯拉有一个直觉印象,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描述。

  3、你们觉得这篇小说要突出的是哪几个品质?三、关注命运,熟悉情节。

  (一)小说主人公自然是格斯拉兄弟,那么他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细节暗示出来的?请你根据文本用自己的话阐释。学生活动部分学生笔记装订线明确:肖像的变化、店面的变化、橱窗里靴子的变化、店面招牌的变化。

  解析:

  1、肖像的变化

  2、店面的变化

  3、橱窗里靴子的变化

  4、店面招牌的变化从细节我们可以看出格斯拉的命运轨迹:生意越来越清淡,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后离开了人世。

  (二)文中还写了“我”的多次出现,作者有何用意?

  课后作业:

  1、朗读文本;

  预习第二课时。

【必修三《品质》教案】相关文章:

必修三《品质》教案01-22

苏教版必修三《品质》教学案例及反思10-19

苏教版必修三《肖邦故园》的教案08-25

高一语文必修三教案08-30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祝福》教案04-04

必修一《劝学》教案10-12

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的教案06-01

高一必修二教案01-16

语文必修三《蜀道难》的教案范文(通用5篇)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