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

时间:2023-10-13 13:28:12 诗琳 教案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

  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

  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

  1、解释词语

  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

  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3、个性赏析

  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

  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

  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

  (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

  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名家评点

  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

  杜甫:忧端如山来,澒泪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结语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词人被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心情。

  2、鉴赏这首词委婉曲折的笔法、情景交融的意境。

  3、学习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同上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

  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二、词文赏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砌”字赏析:

  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

  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秦观《踏莎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小狗“莎莎”作文07-07

小狗“莎莎”作文3篇07-07

《踏浪》歌词09-02

《古朗月行》教案设计(通用11篇)02-16

马莎长大了教案03-05

莎字怎样组词08-25

踏秋的作文(精选90篇)10-09

《踏浪》优秀教案范文05-16

不要摘花踏草的提示语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