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读后感

时间:2022-10-06 08:52:46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教学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读后感

教学读后感1

  随着教学理论的深入发展,教学策略的研究逐渐成为教学研究所关注的主题。最近我读了《教学策略》一书,这本书致力于对教学策略理论的进一步探索,并力求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有所作为。其中导言部分对教学策略及实用教学策略相关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书中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对教学策略的探讨。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学策略的研究背景等一般性知识以及对教学策略的概念的分析和澄清。第二部分是关于教学的基本策略理论,从教学的几个基本环节入手,将教学的基本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策略,教学管理策略,教学评价策略等四个方面。第三部分是从特殊教学策略着手,以语、数、外为例探讨学科的教学策略。读了之后让我深受启发,一定将这些使用的教学策略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珍惜这次学习机会。

  接下来我来详细的谈谈我的读书感受:所谓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书中告诉我们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作为知识传授者的我们,必须重视研究应该怎样教,怎样安排教学活动,如何处理教学时间和空间等有关教学策略的问题。教学策略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问题情境的针对性;整体性;前置性和过程性相结合;可操作性;灵活性。另外十二项教学策略研究内容是本书的重中之重,即:

  1、建立激励性的课堂气氛的策略。

  2、学习机会的策略。

  3、课程结构的策略。

  4、建立学习心向的策略。

  5、连贯一致内容的策略。

  6、精心设计的.课堂讨论策略。

  7、综合实践活动课策略。

  8、支持学生参与学习策略。

  9、方法教学的策略。

  10、合作学习策略。

  11、注重学习目标评价的策略。

  12、成就期待教育策略。

  本书对这12项研究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概述,基本操作程序说明,以及生动的案例及评述。

  总之,《教学策略》所提出的十二项教学策略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但是我们发现将研究中心放在基于问题解决提高学生思维力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不多,而且一些成果的重点是在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借助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在解决问题的作用做深入研究。同时缺少从思维发展角度分析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实践案例。我们作为一线的教师必须更深入的研究,运用一切有效的教学策略,更好的服务好自己的教育工作。

教学读后感2

  我曾经在仅有的几次授课经历中总结教学的经验,并且问自己,为什么选择课堂?为什么选择孩子?试图从最本源的地方来总结答案,但仅有的经历让自己很是迷茫。

  阅读了《教学勇气》,这是一种绝对不同于传统教学理念的新思维,很快,她占据了我的头脑,我十分兴奋,甚至有些欣喜若狂,恨不得把她提到的一些内容拿去应用,但这样想也并不是十分正确的,一个好的理念和思维,如果能够应用到生活的各个角落可能需要太久太久的时间。放眼当下的课堂,足以显得她的思维和想法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可能还仅仅停留在脑海的乌托邦。

  无论乌托邦也好,由点到面也好,对一个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总应该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看待,而《教学勇气》也应当如此。

  教学是两个角色的故事,教的角色便是授课者,学的角色便是听课者,好的教学无非就是正确处理好了教与学的角色关系,而在我看来《教学勇气》恰恰是围绕如何处理这样的关系而提出来一系列的方法论,这些提出的方法可操作性也难易不一,下面我想就书中的一些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书中有提到权力和威信的区别,倡议教师要认清自我,用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而非依靠外界权力来约束学生。我对这样的观点表示认同,师者的的确确应该通过自我魅力来感染学生,让学生由心对师者产生一种“敬”,但如何去散发个人魅力呢?似乎成为了一个难题。在这里,抛却师者个人学识程度不讲,我自己认为,让学生对师者产生崇拜或者信服,第一堂课是重中之重。

  如何去上好第一堂课呢?结和此书内容和我自己的一点点体会,第一堂课应当给孩子们一个好的印象,多讲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并在这些话题上面稍做加深,让孩子们由心去产生敬佩。除此之外,要多和孩子们交流,让孩子们觉得你是一个老师的同时也是他的朋友即可。我想这样的第一堂课一定会对后期的课堂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再者,我想谈谈关于文中提到的几条理论,即这个空间应该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这个空间应该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这个空间应该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大故事”,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针对这几点我认为作者阐述的相当详尽,所以我还是想从如何操作方面说说自己的看法。

  课堂之上如何真正实现如上的关系呢?我认为师者和老师各自的角色定位十分重要,把课堂交给学生,但又不能脱离老师设定的轨道这就要求老师做到课堂导演的角色,给孩子们可能大的空间去绽放自我,又要把控全局,既要不时融入孩子们当中,又要即使给孩子们自己处理问题的机会,我想这样的效果一定需要前期的准备和丰富的经验。也只有这样,我们想给予孩子们想要的课堂才会不期而至。

  好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太多太多,但终归不能统一而论,无论是书中涉及到的还是没有提及到的,我们是在探索的路上,我们可以坚信的那便是用心去爱,用心爱孩子们,让孩子们得到快乐和幸福,我想这就是我们如此用心爱的意义所在。

教学读后感3

  读了《有效教学十讲》一书第一讲之后,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和课堂教学观察,发现对信息技术现状和制约信息技术有效性的因素有了较清醒的认识。信息技术普遍两种存在两种现象:一是课堂教学结构松散,时间浪费的多;二是形式多样,缺实质性内容,一节课让学生掌握的东西太少。

  而这些现象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随意性直接相关,经过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这些随意性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表达、教材的使用、教师的演示操作以及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为此我们提出,有效教学:从“六要”起步,即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流程要精细、教材使用要适度、教学语言要精神、演示操作要规范、教学礼仪要强化。教学的随意性折射出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更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态度决定教学的成败。

  信息技术教师只有坚持从我做起、从“六要”做起,才能克服教学的随意性,才能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强化教学反思。教学反思也有一个实效性的问题。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有着落才会有实效。教学反思要从实效着眼:教学反思只有着眼课堂教学的实效,从评价实效的几个方面审视教学才具有针对性;要从整体着力,落实到课前、课中、课后等各个时段;要从习惯着手,即从学习的习惯、修订的习惯、提炼的习惯、交流的习惯着手全面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一个评价范畴的概念。但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实效又是一个有准确内涵的概念,广义上讲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具体来讲,就是“在规定的时间内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学习目标有效达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其教学实效有外在的表现和内在的表现两个方面,外在的表现就是指课堂教学的氛围:学生的注意力、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等,内在表现则指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等。

  针对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学科任务,我们认为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实效定位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学生的`学习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有兴趣、有激-情,全面参与学习活动,自主探究时凸显个性,协作学习时又能融合互动。是否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设计学习活动,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②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获娶加工处理、管理、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是否从应用的实际出发,不唯技术而技术,体现“在应用体验中构建知识、提高信息素养”的理念?③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归纳、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深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实践创造能力初步培养。教学是否关注学生动脑,是否重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否强调学生学会规范表达操作?④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是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学是否设计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环节,合理安排探究、合作学习环节?这里所说的“最大限度”其实也是一个概指,更为合适的说法可以是“尽可能的”。其反应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果的最大值取向。

教学读后感4

  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各种各样,而读书作为其中一种既普遍又直接但却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为教师,从书本中获取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人类创造的知识财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本中的知识充实自己。

  不仅仅老师要读书,每一个想提高学识的人都要读书。在这短暂的一个学期里,我读到了平时没看过的书。读书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一个学期里,我感觉收获颇丰。

  在学生时代就对吴松年老师有所耳闻,也十分敬仰,工作之后对吴老师的著作更是喜爱有加,本学期有幸拜读了吴老师的《有效教学艺术》,作者运用流淌自如、平实朴素、亲切自然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教育的智慧和情怀。翻开书首先被导论中的一段小诗所吸引:艺术的灵魂在于情感;艺术的魅力在于风格;艺术的源泉在于生活;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艺术的追求在于完美;艺术成功的标志在于共鸣。

  每次看书,我都会先浏览一下目录,从中找寻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打算先由此开始拜读。当我一翻到目录,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备课教学艺术。阅读完这一章节,给了我不少有关于备课方面的提示。吴老师在书中是这么说的:备课是个自觉过程,这种过程的特点在于教师的自我约束、自我要求,要用心去备课。备课过程不是应付上课,而是自我提高教学素质的过程。很多像我一样的新教师,往往都是为了上课而备课,所以很多时候备课思路就被上课所牵住了脚步,没办法很好的发挥其功效。

  吴老师在书上还讲到了很多备课的方法,他提到基于教学的艺术性,备课中要讲五练:练情感、练风格、练优势、练发现力和内化力。就要做到:

  1、备课要备出教学情感、备出教学价值感、备出优化的学习过程。

  2、备课要备出独特的教学风格,备出创新点来。

  3、备课要备出教师的个性优势。

  4、备课要讲求积累,备出教学洞察力、观察力和发现力。

  5、备课要备出智慧、备出才气,备出教学功力来。

  更深的体会是教师的成功,来自学生要当一名优秀的教师,首先就认识教师是什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首先必须认识学生是什么?答案是显然的:教师是人,学生也是人。如何做人?其实这不只是学生应该学会的`,更应该是我们教师要学会的!从众多的教育家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做人贵在“求真”。只有“真”才是美,只有“真”才会善。我的这种感受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积累,一直以来,我就以教育家的成功经验为借鉴,坚持以“认真负责”处世,以“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为原则。简言之,同时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我觉得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也并不是如“蜀道之难”。只要我们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不断积累经验,长期地保持一颗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学生又将演出一幕怎样的好戏?我今天又将看到孩子们的什么新花样?我自己又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事?处处为孩子们着想,在为学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时,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教学读后感5

  这个周末我读了帕克?帕尔默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教师这条道路上,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不断反思日常教学,以及多读一些书来更新自己。每一届的学生都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更新自己就难以走进他们的心里。智慧同样需要情感的共鸣,然后才是理性的相遇。

  在刚开始走上讲台之初,我感到恐惧,那时的我不知道自己恐惧什么,我以为等我习惯就好。通过这本书,我知道了为什么我会感到恐惧。因为害怕改变,害怕无知,害怕学生出一些无法应对的状况,害怕他们只是保持沉默,而对我所讲的内容无动于衷。现在帕克?帕尔默告诉我,即使是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也会心存恐惧,只不过他们学会了不要害怕,不让自己置身于恐惧的情境当中。因为除了恐惧,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感受真诚、希望、同感、诚实。所以只要我学会让自己保持真诚和希望的心态进入教室,无论发生什么,心中可以有恐惧,但不必把自己置身心于恐惧当中,可以以真诚对待存在的恐惧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恐惧本身为出发点,学会全身心投入到课堂当中。

  有时候我会觉得我备课背得很充分了,所以我很自信地走进教室,上完了这节课。但是,我发现效果不怎么好。这本书提醒了我,我们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我们的存在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我们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而不是显示我们如何的.厉害,如何的知识渊博,向他们显示我们备课有多认真,以此来使他们对我们有一个好的评价。汤普金斯告诉我们:我们的真实目标应该是帮助学生学习,学习他们想要和要了解的东西。所以,我们除了备好课之外,还要去了解学生到底是哪里不明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地讲解,而不只是单纯地进行教学设计。

  我记得刚开始走上教师这个岗位时,我老想着寻找一些教学技巧,可以应对课堂上各种状况。这本书让我知道了,优秀的一节课,要做到用心,需要我们认真去备课,去不断地完善自身,不断地认同自身。那么,教学能力终有一天会水到渠成。我们自己就是自己进步的敌人,因为我们往往有时候上了一节糟糕的课,会感到沮丧、失败,觉得自己根本不会教书,觉得教书没有人生意义。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让自己走出低谷,要知道这只是一节课,它不能代表我的全部,我依旧是不错的个体,我只是这节课没准备好。学会相信自己,认同自身,相信自己是独特的,我只是还没学到展示自我个性的技巧,一旦我学会了,优秀教学则从中产生。

  有时候我会觉得学生没在倾听,觉得他们是沉默的。现在我理解了他们的沉默大部分源于我。教学应该源于生活,往往我们开始讲一个知识点时,没有从学生的日程认知着手,学生心中没有形成情感共鸣的,所以他们不太愿意参与到我们所讲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入的时候更加用心,让学生从情感上产生共鸣,才能进入理性思考。

  帕克?帕尔默带领我深入地认识了教师这个职业,让我更加有勇气往前迈进。

教学读后感6

  学术,是一个很严肃的概念。小学教师虽身在一线,但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教师们对专业的科学、客观、理性的思考得以通过规范的学术文章呈现出来,形成了颇具系统性的基础教育研究,尤其是有效教学的研究,让教师们更加关注自己教学目标的达成和目标达成的效益。于是,“有效教学”就成了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基础教育学术研究的核心之一,也成为新一代教师们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积极因素。

  “有效教学”目前研究的方向主要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和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人们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考察教学的最大效益,从目前前人的.研究结果来看,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会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所掌握的实际课程领域的知识和教学内容的知识;

  2、教师使用教学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3、教师自我反思的能力和自我批评的能力以及自身专业化的品质;

  4、教师的移情能力与尊重他人的品德;

  5、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

  《有效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将有效教学研

  究关注的重点放在了3个方面——

  1、教学是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2、教学是否有效的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3、教学是否有效发展教师的教学效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即从学生的学习视角来反思教学是否有效

  此书虽是针对小学美术专业,且读者就是教师,但他的切入点

  是以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入手,无论教师采用哪个教学版本,均针对教学中出现的普遍现象加以剖析,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一个问题都从学生的视角提出,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去反思,让读者(教师)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并对照分析解决问题途径的不同与差距。

  此书的理念是建立在新课标的基础之上,分别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教学领域的教学中找出普遍存在的问题,用7个章节来系统地阐述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深入浅出,让人不禁有茅塞顿开之感!的确让我从中找到许多课堂教学中不曾发现的问题症结所在,并感叹于他人的智慧与能力,让我受益匪浅!

  书有细看、粗看之分,对于这类学术书籍,我认为应该细看,不仅要细看,还要对照着看,从而能更好更快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仅要对照着看,还要不局限于书本,因为问题产生的方式不可能会按照书上的情景出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也不止一条,所以解决问题不必“按图索骥”,而要“推陈出新”。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看过书后真正将自己的教学效率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要用自己的智慧、方法、能力,给孩子们装上“慧眼”,让他们能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评价美!

  谢谢此书给我以动力!所以,设定一个目标,朝着它努力吧——为自己,也为孩子们!

教学读后感7

  说实话,拿到《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并未激起我任何的阅读欲望,直至要交读书笔记才从书柜里将之取出,漫不经心地开始了我的阅读。让自己觉得诧异的是,一经打开,便放不下手了。

  究其原因不是因为它得到过多少赞誉,而是书中的观点给予我的震撼,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对与教师的理解与尊重。它让我产生阅读的渴望,也为自己在教学工作中所产生的心理纠结寻找到了答案,重新拾得那久违的“坦然”。这是一种心灵的回应!

  看完整本书,回过头来再来看帕克·帕尔默所提出的把握课堂教学环节的教学空间设计中的六大悖论,不觉欣喜,因为我从中找到了自己教学设计的依托,它让我更为自信且愉快地面对教学中的成功与问题,不会因为某种“恐惧”而觉得沮丧难堪。课堂上多的反而是不知觉地将“自己、教学科目和学生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多方面的愉悦感。也是因此,掩卷之时,这六点依旧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一、这个空间应该既是有界限的又是开放的。

  二、这个空间应该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紧张的气氛。

  三、这个空间应该是既鼓励个人表达意见,也欢迎团体的意见。

  四、这个空间应该既尊重学生们琐碎的“小故事”,也重视关乎传统与原则的“大故事”。

  五、这个空间应该既支持独处并用集体智慧作充分的支撑。

  六、这个空间应该是沉默和争论并存的。

  我所理解的“有限”与“开放”不仅仅只是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它更是依托着目标,将学生的思维引向“开放”,而这种开放往往又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一文时,当我将目标设定为依托文本,教会学生凭借写批注这一方法深入思考文本的时候,我看到的是学生由茫然到活跃的自然转变。他们由认同写批注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呈现方式开始,先学后用,逐步深入文本,并享受着彼此分享的快乐。当然,这种令人感到轻松“愉快”的分享是建立在彼此“紧张”独立的思考基础之上的。

  为了让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份愉悦,在个体交流前,鼓励孩子在自己的小组中将自己的所得与成员交流,哪怕仅仅一个词、一句话。在个体交流时,除了充分肯定主动交流的学生,还适时地将一些没有发言的同学的观点通过教师这一媒介呈现出来。这是另一种形式的“鼓励”与肯定。

  当然,在交流中,因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有差异,接收的各方面信息不同,难免会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看法。记得班里有一孩子这样说,“远远望去这棵已经这么美,如果走近看一定更美。”而另一孩子马上反驳,他认为,“近有近的'美,远有远的美,这两种美是不同的。”两个孩子所表达的观点都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教师难道不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吗?

  我想,教学空间会呈现出怎么的气氛,不是教师说我要它呈现出怎样的气氛。我认为,那是一种建立在彼此的认同基础上的自重感的获得。如此简单的道理,我此时顿悟,心中自然感激于《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感激于写书的帕克·帕尔默!

教学读后感8

  如果教师在工作上、知识上、成就上有辉煌卓越的表现时,你就会看到所有的学生都会倾向你这一边。————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边柯

  如何才能做一名让所有学生都倾向你这一边的好老师,也许能在《做一流的教学能手》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寒假,天气虽冷,但我带着些许的期待,坐在灯下,手捧这本书,心却是暖暖的:书中生动的语言、契合实际的教学案例给了我不少启示。

  首先就书中的“课堂教学的八条建议部分”谈一下自己的理解:书中首先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坚持“四不”,即“不以讲代教”、“不以教代学”、“不以少数代多数”、“不以口头代笔头”。看到这里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参加学校教研活动时的情景。那时学校的教师对我的教学提出的首条建议就是“缩短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增加学生练习和教师指导的时间”,回顾当时上课时的情景,我只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练习和师生互动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所带来的诸多好处。此外,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也切实感受到了在教学过程当中不能够“以少数代多数”。我也还清楚地记得许多次我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经常重复地犯错,而这些错误我已经在班级里重复强调过多次,并且想出了许多记忆的方法去帮助学生记忆,仍然收效甚微。现在想来,一味地责怪学生没有用心听讲,却没有从自身去考虑是不是学生都接收到了我所讲授的信息,这是身为教师的我的失职。毕竟在课堂上不同学情的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程度是有所不同的,而我在上课时过于关注优秀的孩子,从而没给较差的孩子留下充足的接受时间和更多发言的机会。由此也让我对于《做一流的教学能手》一书中,要求老师做好“面向全体,关注个体”这一方面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其次,对“简约课堂原则”这一部分谈谈自己的肤浅的认识:“简单的才是美丽的”。原来简约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才是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课堂。“如果一节课需要教师讲的内容越来越少,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说的话越来越少,需要教师教的学生越来越少,那么,这样的课就是简约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教师离教学能手就只有一步之遥了。”这说的不就是我们的高效课堂吗?我们的`课堂上,不需要老师的侃侃而谈,不需要老师的指手画脚,需要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舒适、愉悦、轻松地学习环境,学习氛围,比老师填鸭式的教学要好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简约的课堂,我觉得应该是目标明确的课堂,一节课需要学习的内容简单明了,学生在自己学习的基础上,对学、群学,让提问、探讨、研究、检测,成为孩子们的一种课堂学习习惯。学习是什么?学习不就是一种体验的过程吗?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孩子得到这样的启发,有些孩子得到那样的经验,同学们互为师生,课堂上有犀利的质疑、激烈的争辩、思维的碰撞、赞许的掌声,这才是最简单的课堂,这样的课堂也才是新时期下孩子们学习的乐园,相信“简约”二字的真正内涵也在于此!

  夜深了,我还深深地沉浸在思绪之中:自己的课堂有几多魅力,自己的课堂有几分成功,自己的课堂离魅力课堂、高效课堂还有多远?还需要在哪里精雕细琢?……

教学读后感9

  简析:

  这是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习作内容,本次习作有一篇例文,例文开始叙述了《海伦.凯勒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接着在叙述书内容的基础上描写了自己读完后的心得和收获,并且在最后以海伦.凯勒的一句话作为总结,阐述了自己的想法,全文洋溢着小作者真挚的情感。读完这篇读后感,让人有一种读书的欲望,这就是一篇成功的读后感。

  设计理念:

  1.突出读是写的基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阅读,尊重他们的独特感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2.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开发习作资源,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教学目标:

  1.在例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写读后感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读书、乐于动笔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你的小学学习生活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书是什么?你读完后有什么话要说呢?

  1.找几名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相机指导。

  2.导入主题:同学们说的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习作——读后感。(板书:读后感)

  (设计意图:通过轻松、活泼的谈话、交流,让学生对读后感有一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 、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

  1.谈话,激发学生兴趣。

  孩子们,“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老师相信,一本书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它给你带来的启迪和感受。

  2.下面请大家阅读张佳星同学读《海伦.凯勒传》后写的一篇读后感,我们来看他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的。

  3.自主阅读例文,学习写作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阅读,体会这篇读后感是怎么写的?

  4.交流例文中蕴涵着的读书感悟的写法。

  (1)读后感的一般模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所读书的主要内容、联系生活谈感受、文章总结。

  让学生体会到详写和略写

  (2)品味感的写法。读后感重在感,感想该怎么写呢?再读第二段,看作者如何来写感受的?

  先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对主人公进行评价,然后联想到自己、联想到别人、联想到现实

  (3)这篇文章是怎样结尾的`?

  这篇文章以海伦.凯勒说的一句话结尾的。

  三、拓展的写法。

  1.结合你以往写读书感悟的方法,大家说一说,感想还可以怎么写?

  学生小组讨论,读后感的写法。

  2.体味结尾写法。说说还可以怎样结尾呢?

  小组讨论,结尾该如何去写?

  3.体味文章题目。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同样,题目就是文章的窗户。这篇文章的题目是怎样的?你还能把它改为?这是一个直接题目,还可以是间接题目,你能替张佳星的文章安上一对漂亮的眼睛吗?

  四、锦上添花

  叮嘱同学们在写这样的文章的时候,该注意些什么呢?师生互相补充:

  1.读后感要重视读。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没有读的感是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潜心的读书,不能把书读透,就不会有深刻的体验来。

  2.感想要切合自己选择的“点”来写,不能前矛盾或者离题万里。

  3.感想的情感要真挚,语言要朴实。

  五、明要求,学生动笔习作

  板书设计:

  读后感

  拉出来 主要内容

  飞出去 深刻感受

  拉回来 总结全文

教学读后感10

  暑假里,读了《一盏一盏的灯》这本书,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写得很真实、很能触动读者的心。编者在前言中希望老师们都能够拿起笔,把教学过程中那些独特的体验写出来,我也在脑海中反复搜素,回忆这九年来有没有那独特的故事可以记录下来,想了好久,似乎没有。看来自己的这盏灯还没有完全亮起来,需要不断的修行,先把自己照亮,所以我认真地读了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其中有一篇《啃甘蔗和教学生》的文章,让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有了新的反思。

  文章作者提到了一个观点:现在的学生不知会不会自己啃甘蔗,是啃带皮的呢还是削皮的甚至榨成汁的?答案是我们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啃,可能有些孩子想要啃得快啃得省劲,可以让他们自己摸索,得到教训后,慢慢会学会的。遇到啃甘蔗动作慢的孩子,要学会等待,因为最终他一定会嚼到甘甜的汁液。真正遇到不会啃甘蔗的孩子,也不用急,只需对孩子微笑,啃给孩子看看,他们自然就明白了。如果孩子不想啃了,不要让孩子轻言放弃,可以把甘蔗放一边,等要啃时,再建议他拿起来,那样会越啃越甜。孩子想要得到最甜的甘蔗,你不要告诉他什么样的甘蔗最甜,让他自己多啃几根,一定会发现。

  读了这个故事,感受颇深:是呀,啃甘蔗不就是教学生嘛,让孩子啃甘蔗的过程就是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的过程,是让他们体会学习乐趣的过程。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我深知遵循教育规律,让学生主动在学习的'过程中探索发现是多么的重要,但有时也充满着无奈与愧疚。在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分数为上,用分数说话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时候,我们没有给予学生自己啃甘蔗的时间,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喜好,当他们不想啃的时候,没有等待,更多的是硬塞。

  这让我想到了每次期末考试前的那段时间,似乎是学生和老师的黑色时期,老师争分夺秒,不肯浪费一分一秒;学生轮番作战,照着标准答案不停地记、不停地做,疲惫不堪。我有时经常想,我到底是在干什么?让学生不断地喝甘蔗汁,重复着喝,不停地喝,也许所有的付出可能是会收获令人满意的分数,可是有没有失去的呢?有呀,失去的有可能是让学生再也不想拿起那根甘蔗了,这样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人生的每一段、每一天都有其自身的意义,我们不能只顾今天而葬送未来,但也不能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的生活。今天的教育,过分地渲染了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功利性,忽略了现在的生活与将来的生活同样重要的地位,同样丰富多彩的内容,经常听到家长说这样的话:“你现在不好好学,将来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有时我也会这样教育学生:“某某,你现在要下苦功夫,这样以后才会轻松。”其实这样的观点是不完全正确的,我们总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总不自觉地忽视孩子教育中生活的意义,似乎非要等到把孩子塑造好了再置身于生活之中才算是有意义的生活开始。这必然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枯燥乏味,如同炼狱。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把学生的生活当作其人生中一段实实在在的有意义的生活,让他们享受学习生活的快乐,不要为了让他们所谓的将来就拼命地喂他们喝甘蔗汁,而剥夺他们现在啃甘蔗的权利,我们更多要做的是让他们学会啃甘蔗的本领,体会啃甘蔗的乐趣。

【教学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学读后感02-16

《有效教学》读后感10-12

《高效教学》读后感09-16

《教学原点》读后感10-06

教学书籍的读后感10-06

教育教学读后感10-08

读后感教学设计03-10

《教学的勇气》读后感10-06

《有效教学》的初中读后感11-30

《教学勇气》读后感(精选5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