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疑读后感

时间:2024-01-01 06:55:55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卷有疑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开卷有疑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开卷有疑读后感

  步入晚年,逛书店成为一大乐趣;每有好书,则如获至宝,乐不可支。看到书架上的《开卷有疑》,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几年前我曾经发表过“开卷未必有益”的短文,估计该书也是对“开卷有益”这句名言从另一角度的挑战。再看作者:杨奎松,是近年来颇多学术成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的学者。就凭这两条,当即购买,读后深感受益匪浅、收获良多。

  该书是作者有关中国近现代史上诸多敏感问题的读书笔记,也是过去所发表有关文章的集结。全书收入了包括“孙中山爱国不爱国?”、“张学良忏悔了吗?”、“国民党代表谁?”、“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等共计16篇文章。仅仅看这些文章的题目就非常具有吸引力,而读起来更欲罢不能,只好顺着作者的思路往下读,一直读到作者的最后结论为止。看起来,作者不仅拥有深刻的思辨、质疑、问难的学术功底,还具有纯熟的写作、表达能力,能够引人入胜,渐入佳境。

  就拿该书的首篇“孙中山爱国不爱国?”来说吧。长期以来,“孙中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早有定论,难道还有怀疑的必要吗?几乎没有人敢于提出质疑了。正是在这个无庸置疑的问题上,作者却敢于怀疑,并进而展开自己的思路。首先,作者痛感于史学界在评价正面历史人物过于简单化的时风流弊,在文章的开头就指出:“一般的传记和评说都只谈其如何爱国,如何伟大,却不谈其赤手空拳打天下时,为借助于外力帮助,曾不得不向野心的日本军阀和财阀许愿出让中国权益的情况。”接着作者又提出了一个十分中肯的意见:“不为古人讳,但为古人解,这是我们做历史研究的一条原则”。所谓‘解’就是理解的意思。那么,对于孙中山上述行为应该如何“解”呢?作者认为:“在当时的孙中山看来,无论是暂时出让满洲权益,或是引入日本顾问、借助于日本援助,与爱国并不矛盾。因为孙中山当时内心里想要去爱的那个国,既不是满清统治的大清国,也不是袁世凯后来闹帝制丑闻的那个假民国。”“孙中山确实不爱国,因为这个国在他眼里并不是自己的国,而是满族统治下的大清国和袁世凯统治下的假民国。他想爱的则是其计划中且日思夜想的,按照他的主张并由他的党所领导的那个中华民国。”这样,作者就把‘孙中山爱不爱国’这个非常敏感的话题出人意料地提出来,又进一步入人意中、令人信服地解决了。

  古人云:“尝一脔而知全镬之味”,从这篇文章中就不难看出作者对于其他敏感话题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思维认真地提出问题,然后又合情合理地解释清楚的高超能力了。总之,作者在该书所集纳的16篇文章里,几乎每一篇都对于当前史学界人人尽知、而又人人缄口的敏感话题首先进行大胆质疑,然后再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来加以解释,力求做到天衣无缝,既合情合理又令人信服。实践证明:这才是做学问的最佳途径和最高境界。

  “学入佳境始有疑,疑而得解方见真”,这个“真”字,既包括真理,也包括真知和真相。任何真理都应该允许怀疑、质疑和问难;相反,害怕怀疑,不允许怀疑,那不是真理,而是宗教教条和教义。真理正是通过不断被质疑和问难,又不断地得到解决中,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的,没有怀疑或不允许怀疑,真理也就停止前进,陷入僵化和停滞中了。应该引起警惕的是,那种不许怀疑、质疑的学阀作风、文化领域里的垄断、专制余风等恶劣表现,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似乎仍然有一定的市场。显然这是阻碍学术进步的最大障碍。

  在历史科学领域里,更重要的是对历史真相的发掘和复原。由于长期以来的左倾思想影响,许多历史真相仍然有待我们认真地去发现、发掘和复原。例如在“斯大林为什么支持朝鲜战争?”这篇文章里作者就做了仔细的研究和发掘,把当年的历史真相告诉读者。揭示历史真相无疑是史学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在这方面,该书的确做出了可贵的贡献,值得一读、再读,并长思之、深思之!

【开卷有疑读后感】相关文章:

疑曾母炒作10-06

智子疑邻教案02-07

《智子疑邻》教案02-01

开卷得益作文05-13

开卷有害的名言12-27

论开卷的作文12-20

疑沧海尽成空散文10-06

开卷未必有益10-06

开卷必有益作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