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

时间:2023-07-12 08:02:0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傅雷家书》读后感(范例13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范例13篇)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

  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的爱便时刻萦绕在了我们身旁,孕育着我们茁壮成长。母亲的爱温柔如风,叮嘱与关怀的话语时常在耳畔回响;父亲的爱高大如山,为我们遮风挡雨,也许春夏秋冬四季在变,可他们的爱却依然如旧。

  最近一段时间,我有幸阅读了由傅雷次子、傅聪胞弟傅敏选编的?傅雷家书?一书,可谓感触颇深。此书是傅雷夫妇与儿子傅聪的精神接触和思想交流的实录,是家人之间真情流露的文字,不经意的笔墨,不为发表而创作。家书中的话语质朴而真切,字里行间洋溢着满满的父爱,蕴含着人生真谛。合上书,有这样一句话一直跃然眼前:“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尽所能,无愧于心。”这是傅雷在家书中所提到的,让我联想到了平日里母亲对我的教诲: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力以赴,不留遗憾。还记得有一次演讲比赛,无论我怎样一遍遍地揣摩词句却还是磕磕巴巴,于是就想打退堂鼓,母亲仿佛看出了我的心思,语重心长的对我说道:“这看似只是一场比赛,但能反映一个人做事的态度,倘若你全力以赴,最终结果却还是不尽人意,那至少你是努力过的,就不会给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人生其实真的很短暂,每个人都要珍惜在世间的时光,如果哪日走到人生的尽头,蓦然回首尽是追悔莫及和重重遗憾,那么人生的意义又何在呢?”从那之后,我对待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懂得了凡事都要竭尽全力、永不言弃,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傅雷对小时候的傅聪严加管教,他把孩子关在家里,不让他四处游玩,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要求孩子学习认真,每天督促傅聪练琴几个小时。为人父母的他们在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轻轻松松长大,可自古以来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规矩哪能成方圆,不劳而获何时何地都只能存在于童话之中!

  书中看似是一封封普通的家书,实则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实时的心灵对话,如同黑暗中的一束火把,让我们感到温暖,让我们崛起奋斗,让我们在人生舞台上绽放出最美的自己,不负韶华,感恩遇见!

  傅雷家书除了教我们做人做事外,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浓浓的亲情。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们虽不是伟人,不像傅雷那么出名,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本站推荐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因此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可是有多少家庭可以适当地教育好孩子呢?在中国,许多家庭的教育不恰当,父母都没有用心与孩子沟通,不了解孩子的情况,没有正当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步入歧途,最后后悔莫及。还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家庭暴力,让孩子身心受到伤害,不但没有使孩子懂事,反而让孩子变得更叛逆。要用合适的方法教育孩子,《傅雷家书》这本书就能给父母很好的指引。其实,作为孩子的我们也有必要看看,因为它可以感染我们,让我们察觉到家长的用心良苦,懂得感谢父母,它更让我们懂得艺术的欣赏,在处事做人方面,有一个好向导!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2

  《傅雷家书》收录了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于1954—1966年间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信,总共186篇。傅雷和傅聪,在别的书籍,或传记里,或许会被冠上“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学评论家”“我国著名钢琴演奏家”等等光鲜耀目的称号,但是在这本书,《傅雷家书》里,他们只是一对寻常的父子。傅雷在书信中和儿子论艺术,论音乐之美;聊儿子的比赛、生活;说自己的处境,讲社会、国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写在信中,父子之间亦师亦友,亲密无间,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期望。

  合上这本《傅雷家书》,我感触万千。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傅雷和傅聪之间浓厚的父子情谊。特别是傅雷对傅聪那深切的、无微不至的父爱,让我感触颇深。他不仅教傅聪如何去生活,如何理财,还教他如何正确处理情感,如何处理恋爱问题,甚至细微到教他擦眼镜;对于傅聪,傅雷从不吝啬自己的情感,畅快流露:“孩子,我精神上永远和你在一起!”“亲爱的孩子,听我的话吧!”,完全放下了做父亲的架子,体现了浓浓的父爱。

  这一封封饱含着爱的书信,有许许多多细节足以让我感动,让我心暖。其中最使我受益匪浅的是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时送来的鼓励:“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是的,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腾,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磨难确实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圆滑,但是如果遇到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的人,便会消沉而越跌越低。由此可见,勇于面对挫折,正视现实是十分重要的。人生本就是一曲跌宕起伏的音乐,这些高潮和低潮构成了精彩的人生,坦然面对,才能真正幸福!

  得失成败,无愧于心。有人说:“即使我坚持了又如何,我还是没能够成功。”我想在这里仍引用傅雷先生在《傅雷家书》中的一句话:“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有时明知即使拼尽全力,也未必能看到想要的结果,但只要我们努力过,热情放肆地奔跑过,就不会留下遗憾,他日想起,也无怨无悔,这很重要。“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有此洒脱豁达,得到的未必会比期待的少。我从书中看到的感触最深的',是关于人生的呈现:我们的人生必定起起落落,但沉也好,浮也好,都是我们的人生,都属于我们,趁如今,正青春,勇敢去拼搏,一切仍未尘埃落定。

  傅雷在家书中,谈做人、谈艺术、谈生活、谈婚姻、谈读书,展示了傅家门风,真实生动。有一种爱叫父爱,他不同于母爱,他没有优柔绵长。他更像是一杯温开水,虽平淡无奇,可又让你浑身温暖,倍感热血。父爱总是令人感动的,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它也如此的迷人,透露出来自血脉里的亲切;同时它也总是严厉且沉默的,好似冷如冰,不比母爱来的炽热。在大多数人眼中,父亲就像一块有温度的石头,永远保护着你,呵护着你,却又沉默寡言。

  读完《傅雷家书》,我不禁想到了自己的父母亲,记忆里还有夜晚他们在灯下为我批改作业的身影、有每个早晨在厨房间为我忙碌早饭的身影、有大学住宿时他们为我收拾寝室时忙碌的身影,我们的父母虽然平凡但也用他们的爱、他们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感染着我们,从小到大陪伴我们逐渐成长。有时候我们总会提问,亲情到底是什么?我想,《傅雷家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亲情不是宠溺,也绝不是父辈与小辈之间的剑拔弩张,而是可在你身处险境时伸出援手,在你孤独寂寞时送上陪伴,当你迷茫困惑时给你指明方向,在你成功骄傲时给你温馨提醒。父母的话,我们要用心去听,去体会,因为,他们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父母的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爱,也是人世间最宝贵的宝藏。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3

  在这个漫长的寒假中,我读了《傅雷家书》这一本书。起初我以为里面大多是一些长篇大论,读起来十分枯燥,可当我打开书细细品读了之后,我就将我之前的想法毫不犹豫的否决了。

  书中所写的并不是那毫无趣味的道理,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在这其中包含傅雷对儿子的教导,但在我看来,那完全就是平常我们在生活中与父亲的对话。虽然这些都是傅雷给儿子的家书,但从其中的内容来看,仿佛他们就在面对面对话,丝毫感觉不到他们一个在国内一个在国外隔着大海的距离感,也感觉的到一个是严父一个是游子的隔阂感。

  傅雷,一个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人,对亲人有着无私的关爱,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从他给儿子的一封封家信中,我们不难看出他儿对儿子的情深、对儿子的.鼓励和对儿子嘱咐。字里行间都散发出一种傅雷对儿子的深爱,不仅有对儿子的肯定,鼓励他树立努力拼搏的决心,也让儿子倍增成功的信心。此外,他还并直接提出自己的希望,希望儿子多与自己沟通,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和发展的方向。

  傅雷对于傅聪而言,是父亲,是老师,是朋友,亦是知己,他们在信中不仅仅只是谈生活的琐碎,他们还谈人生,谈艺术。傅雷不仅是儿子的楷模,他也成为了我们的好榜样,他告诉我们读书并不是提高修养的唯一途径,即使是读书,也不能只偏重某一学科,要多方面的读;学习要注意劳逸结合,不要一味的用功,要懂得适当放松;与人交往,要礼尚往来,不要给人留下忘恩负义的印象;要时刻心系祖国,把报效祖国作为己任。

  在看这本书时,我时不时的也会想起自己的父亲。平时,他总是板着一张脸,对我也十分严格,有时也会让人望而生畏,我也经常与他对着干,闹过不少矛盾。但当我读完这本书后,我忽然感觉自己更加了解父亲了,我明白他对我的爱是深沉的,一句句叮嘱,一声声责备,都是他对我的关爱。不同于母爱的温柔,父爱是深远而宽广的。

  《傅雷家书》对我而言是一部真正使我发生变化的书,这是一部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书,它能使父母更懂孩子,也能使孩子更理解父母,是一部每一位中学生都应该看的书。

  《傅雷家书》收录了从1954年到1966年傅雷写给儿子的家书。这其中,有教儿子做人的、有学习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这些不仅仅是一篇篇家书,更饱含了一位父亲对儿子呕心沥血的教导以及深深的期望。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那句“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它不禁让我想起我父亲“做事之前先学做人”这句话。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虽不高,但他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在我的学习生涯中,父亲把教我做人当成首要任务。他常常给我讲为人处世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其次再要求我学习。

  记得那一次,我身为班长却在课堂上口出狂言,让老师下不来台。于是老师请来了我父亲。父亲把我带回了家,并没有骂我,而是和我说:“喜欢说话是好事,可这个话啊,要说到点子上,说话之前在脑子里过一遍,再决定要不要说。再说,你身为班长,那是老师对你的信任,是你的责任……”

  就是这么一番语重心长的话,让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反思:相比较母亲直来直去地批评,我更能接受父亲的这种教育方式。

  我的父亲虽不像傅雷是个大人物,但他对我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令我受益匪浅。在我心目中,他不亚于任何一位父亲,他值得我一生去敬佩、学习!

  母爱如水,父爱如山。不管是傅雷这样一个大人物,又或是我的父亲这样一个小人物,乃至全天下所有的父亲,他们对子女的爱都无私而又伟大。父亲是最广阔的海洋,教会我宽容;父亲是最伟岸的高山,鼓励我坚强;父亲是最温暖的霞光,带给我希望。

  我爱我的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4

  《傅雷家书》编入傅雷夫妇写给两个儿子的180多封家书,它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死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是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地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两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培根曾说:“人类的命运,操纵在自己的手里。”我们都渴望成功,希望做一番大事业,着就需要智慧的指引。

  那么,就从这本书开始吧!它将告诉你所有迈向成功的方法和技巧,帮助你打开财富的智慧之门,开创你辉煌的人生。

  这不是普通的家书,它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人自爱其子,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的生命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没有尽头。通过亲生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傅雷如何培育他的孩子,在家书中显而易见。他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奇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年轻人的感想,让我作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支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一个警钟,不论在做人还是其他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谊,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以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这么丰富的养料。时时给他知道,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有多少人在那场“黑暗的灾祸”中受到伤害,傅雷却在其中显出他不变的本色。

  翻开《傅雷家书》,有许多令人动容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仅一次给儿子纠正了用错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的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父爱大如宇宙,父爱隐如轻风,父爱高如俊山,父爱深如桑海。

  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5

  夜,深了,月光落了一地,沉浸于《傅雷家书》之中,但我却总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父爱。

  傅雷和天底下大多数父亲一样,也是严厉的,因为望子成龙。但他似乎又和大多数父亲截然不同,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的父亲对于孩子的爱总是委婉含蓄的,甚至不露声色。而傅雷则似乎摆脱了“中国传统式”父亲的束缚,他勇于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让身在异国的傅聪感到爱和温暖。

  傅雷在信中不止一次地诉说对儿子傅雷的爱:“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拳拳之心,可见一斑,一个深爱孩子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想你想得太厉害了,简直每天晚上都会梦见你,梦中惊醒了……”在这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中,傅雷先生从不掩饰自己真挚的情感。

  这也让我开始明白,原来,爱就要勇敢地讲出来。

  书中的每一封信,我都深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所以除了父亲这样的一个身份,傅雷还是儿子傅聪的人生导师,他在方方面面都给予了儿子傅聪帮助和指导。

  当傅雷发现傅聪对古典音乐的热爱之后,他立即开始培养儿子在古典音乐这一方面的兴趣。成后来,傅聪到异国求学,傅雷就通过家书与他交流音乐,给他邮寄各种经典著作,帮助傅聪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最终傅聪成一代音乐大师,在国际上被誉为“钢琴诗人”,我想他的成功绝对离不开傅雷先生的帮助与支持。

  除了对儿子音乐事业的支持以外,在生活的各方面傅雷也不忘叮嘱:“孩子,你有两个习惯。一是到朋友家里爱脱掉大衣,不解围巾。你切记:大衣、围巾可以说是一体的……”

  就连儿子的婚姻观、爱情观,傅雷也给予适当的指导。他不像中国传统式的父亲避而不谈,而是传授着自己过来人的理解: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事情总有正反两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即使在傅聪与弥拉订婚之后,傅雷也依然教育着傅聪,感染着傅聪:“只要你们真正相爱,互相容忍,互相宽恕,难免……”所有的点点滴滴都蔓延着傅雷对傅聪的爱。

  这也让我明白,本来,爱就在细微之处。

  傅雷不仅是傅聪的良师,还是他的益友。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父亲与子女之间似乎永远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父子关系只能是父子关系,不可能有其他关系。然而在《傅雷家书》里,我看到了一种新型的父子关系:父子之间还可以是朋友。什么是朋友?我觉得朋友之间除了志同道合,还需要沟通,还需要坦诚,更需要相互的尊重。

  傅雷看到傅聪演唱会失败之时,他在信中写道:“得失成败置之度外,尽力、便好”,短短几字,写尽了安慰、劝勉与鼓励。他会在信中与傅聪聊生活,聊艺术,像极了“忘年交”。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生活中,中国的.大多数父亲即使做错了事,但碍于颜面也是不会向子女道歉的。而傅雷不一样,敢于道歉,在信中他这样说道:“跟着你痛苦的童年,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艺术的壮年。”敢于在儿子面前直面自己的错误,平等和尊重在他们的父子关系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也让我明白,父子间的平等之爱更深得人心。

  如果说成功需要天赋,而傅聪的成功我觉得完全离不开他的父亲傅雷的指导和教诲。傅雷给天下所有的父亲展现了应该有的模样,傅雷勇于表达爱的同时,也树立了父亲中的榜样——亦师亦友。

  别样的父爱,值得我们去回味,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6

  那橙黄色的封面,是父母倾注的爱。

  那句句的问候,是流淌于心间的暖。

  那一张张老照片,是被深藏的记忆。

  ——题记

  让时光轮转回上世纪五十年代,年少的傅聪到波兰留学。从此以后,傅聪就生活在父母的日思夜想之中。于是,感情在一封封家书中传递,来往。身为父母那浓烈的思念与期望溢于言表,身为儿子那不懈的努力也能在字里行间感受。

  一、教育

  我觉得,傅雷先生的教育是成功的。他是一个严父,但又不死板。比如一个令我印象较深刻的故事。那时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四周被日本侵略者包围的上海孤城,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傅雷先生不让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培养他的音乐和文化。他还十分注意孩子的言行举止和生活习惯,他要求孩子生活俭朴,学习认真,每天都要监督傅聪不停地连上几个小时的琴。不过傅雷并不是死板的教育。有一次傅聪正练着琴,突然来了灵感,弹着弹着就跑到自己的调上了。父亲察觉到异常,便走下楼来。傅聪吓得赶忙回到谱子上去。但这次,傅雷不仅没有责备傅聪,反而叫他弹自己创作的曲子,父子俩一起研究,并将刚才的'曲子命名为《春天》。读完,不禁感叹傅聪的才气,更赞同父亲的做法。鼓励孩子走向更宽广的天地,这是一个家长的最可贵之处。虽然我只是一个中学生,但我觉得一个人应当追随自己孩提时代的梦想,在梦想中奋进,并不断在现实生活中探寻。不虚此行,不负韶华。

  其实纵览全书,最常见到的,还是关于音乐的内容。父子俩时常在书信中畅谈自己对音乐的见解,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对艺术家的评论。这一切都时刻感染着我,不禁让我想起了我自己的学琴生涯。从小我就在钢琴前,演绎着音乐的魅力。当时是挺苦的,但现在想起来弹钢琴真的是很美好的事情,陶冶陶冶情操,品味品味音乐,的确是很美好的意境。但我就没有像傅雷这样的家长。我当然不是贬低自己的家长,而是钦佩书中的这样一个家庭,像书中的这样一对父母亲。但一切也未必泯灭我对音乐,对钢琴的热爱,还是依然。再次回到书中,傅聪获得第五届肖邦钢琴比赛第三名,成为有名的钢琴家,受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的赞誉,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与他严厉的父亲密不可分的。

  书信不仅是傅雷和傅聪交流艺术的平台,处处可见深厚的艺术功底,更是亲情的流露。在那一篇篇清新的文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子之间的浓浓亲情即使相隔万里,依然不减。

  二、爱

  从书中可以得知,傅聪长大后远出家门出国留学、演出,傅雷的家书也一直陪伴着他。傅聪在外艰苦奋斗时,家书便是他唯一的慰藉、心灵的安抚。然而,9月3日凌晨,傅雷夫妇戴着沉重的精神镣铐,离开了这个世界,两个多月后,当傅聪从一位法国朋友那里得知噩耗后,顿时天旋地转,热泪纵横。看到这里,才感到父母与儿子的感情之深可见一斑。在这个世界上,“人爱其子,胜于一切。”的道理谁都懂。是的,傅雷对孩子所灌注心血,都融入到一封封家信中。虽然不是直接的感情,但这种特殊的,传递情感的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傅聪在异国他乡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信念与精神。使他在海外如孤儿一般的处境里,仍感觉父母在他身边给他教导、鼓励和鞭策,使他拥有更多的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走自己正当的道路。他拒绝与祖国敌对的国家的邀请,从不做有损于祖国尊严的言行。这种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万里之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当然了,傅聪在艺术上的造诣,也离不开父亲傅雷苦心孤诣的教诲。可见亲情的力量是多么得伟大,是多么得强烈!我联想到自己的父母,感觉亏欠他们的实在很多。感激他们的同时,又联想:“世上任何一个父母对孩子的关爱都是相同的期望也是一样的,我们应当做的,唯有像傅聪一样,努力读书,回报父母,更加要热爱祖国!”

  再次回到现实生活中回望,然而傅雷已去,家书仍留。傅雷家书给我们带来的爱与教育,永远影响着我们,甚至更加深远!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7

  提到“教育”二字,大部分人都会首先想到老师,其实我们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好的家教可以决定孩子的人生。而《傅雷家书》讲述的就是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对他孩子的教育。全书采用书信的方式,字里行间透漏着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谆谆教诲和深深真情,既有浓浓的父爱,也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他在信中教育身在国外求学的孩子,告诉他人生的底线和准则,教导他行为举止,让他铭记祖国,每一篇都读起来真挚感人。

  郭秉文曾经说过:“教育跪在熏习,风气赖于浸染。”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发展意义重大,傅雷先生对儿子管教甚严,但书信中可以看出父子二人的关系很好,这就在于傅雷先生的教育方法运用得当既告诉孩子正确的人生道理,又让他们对世界有自己的思索,并不断的指导他。我最喜欢书中傅雷先生对傅聪讲解“不完整与完美”的那一段,他说道:“你(指傅聪)提到的完整,其实完美是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细细想来,的确是这理,生活中的我们都在追求完美,但我们总是忘记了正是我们的不完整才给了我们幻想的空间和前进的勇气与动力,才让我们欣赏到人生道路上更多的美景。

  谈了《傅雷家书》,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傅聪是羡慕的。生在当代中国,我们从小就无可奈何的把一切为高考让路,就我而言,自小起,就听爸妈的安排,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没有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而父母大多时候都在关心成绩,也没有跟我讲过什么人生道理。当我上了大学,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学了并不是感兴趣的专业,也对未来十分迷茫。以前的我很想做设计师,但这个愿望也随着时间和父母的一声否定消失不见了。前北大校长蔡元培曾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但,如今父母能做到“展个性”的又有几人?

  春秋名相管仲也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是一项不易的事,要让大树稳立,必先打好地基。与傅雷先生不同,现代的父母的教育模式越来越走向两个极端。有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的理想与兴趣持否定态度,用讽刺与嘲笑击碎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索的思想雏形。世界上没有一种鲜花不美丽,没有一个孩子不可爱,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若你认为没有,那只是你还未曾发现罢了。不要再说你看看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这种比较比直接否定更打击孩子的自信,也不要再用不鼓励的语气说话或评价,支持他,他不会让你失望。

  除了这种情况,目前更多的是宠溺孩子的现象,计划生育和经济发展,以及中国传统育儿观念,让孩子们成为了家庭“小太阳”,家长都得围着转。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不能让孩子正常顺天性发展,还会因家长“树大自直”的观念被宠坏。爱孩子不是他要什么你就给他什么,而是他困惑时,你教导他、鼓励他,然后给他自己去尝试的机会。爱孩子不是让他衣来什么手、饭来张口,而是让他懂得自立自强。爱孩子不是放任他跟风韩日,而是让他自小就懂得什么是爱国。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强调单纯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有人曾说:“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货架遭受严重的损失。”的确,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我们迫切的要改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模式,还有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教育意识。《傅雷家书》就是我们学习的范本,他把亲情与教育的火候把握的刚好,爱而不腻,教而有方。傅雷先生其实在教育学上也有很大的造诣,他的教育方法和观点对现在的我们也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8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家信集。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特别是现在作为两个儿子的妈妈来读这本书,一边反思自己是怎么样的人,是否也能拥有良好的品格;一边反思自己又是怎样的母亲,给予了孩子怎样的教育。虽然作为幼儿教师已经习惯于用文字和来记录孩子成长的点滴,但是只是局限于游戏和成长,读完这本书之后,深感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母亲,需要学习和努力的太多太多。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是讨论艺术;二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是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是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以及自身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傅雷身为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傅雷先生所写的这些书信不仅给傅聪上了精彩的人生一课,也让我这样的读者受益匪浅……特别是十月二日的书信中有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并且沉思良久“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是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慢慢养成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能够想到而不再惊心动魄,能够从容”。’

  书的点点滴滴很容易就联想到生活中的自己。虽然我没有傅聪的成就,也没有一个像傅雷一样的爸爸,可是我依然感觉到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与傅雷家书中发生碰撞。如在傅聪出国的第三天,傅雷给傅聪写的信中提到,傅雷重温了傅聪的童年,“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书中这一句话让我想起我与我爸爸,在我的印象中,我的爸爸对我脾气很好,可是他从不会赞美我,还经常打击我,即使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也很少表扬,只是说要再接再厉。当然,我有着乐天的性格,有自己的想法和坚定的信念,无论受到表扬还是批评,都能积极面对。阅读了《傅雷家书》,在想自己是否也是“得天独厚”呢?在想我的父亲是否有觉得“罪过”呢?如果是的话,那我想我应该努力活的更精彩,来减少父亲的愧疚。

  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放开了三胎政策,同事们也讨论着对于是否生三胎,是否有条件生三胎,生了孩子又对生活有哪些影响等等。很多原因是经济问题,照顾孩子的问题,但是我认为最大问题在于教育,我们是否能成为优秀的父母去养育孩子,如今没有养不大的孩子,父母最大的责任是要把孩子养育成人。但是没有完美的教育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人,需要父母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了解自己的孩子,对于他们出现的成长问题给予正确恰当的引导和教育。希望我们新时代的父母,能积极学习如何做好一位父亲(母亲),把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9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子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同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因此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著名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进步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最大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了《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0

  读完《傅雷家书》,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家傅雷的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对亲人(主要是儿子)的无私的热爱以及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感谢作家傅雷创作了这本《傅雷家书》作为我们的读物。《傅雷家书》确实名不虚传,我相信它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夫妇不愧为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说,他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爱子之情本是人之常情,而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的`温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

  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以下是我摘抄的几个精彩片段:

  一、傅雷的爱子情深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前面的语句摘自《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八月怀胎到十月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二、傅雷对儿子的鼓励

  “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一九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蹬峰顶。”

  这是傅雷听过儿子傅聪的录音后,对儿子所讲评的。这里面包括了,傅雷对儿子的录音,精细的分析,以及客观的赞赏。并且在后面提到了对儿子的希望。这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既要体现出自己对孩子的肯定,让其有努力拼搏的决心,以及会成功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的希望,给孩子指明了前进的路线,发展的方向。而我们当子女的,也应在父母指引的道路上,吸取父母的经验,取长补短发展自己的新道路。

  三、傅雷的嘱咐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力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儿子面临社会千变万化,如何应对,作为父母百感交集。用自己走过的经验,提醒儿子少走怨路,多踏捷径。这是天下父母的想法。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父母心中托起太阳的希望。父母走的弯路,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希望他们能比自己“更上一层楼”。青春期的我们,应该放下逆反的心理,听从父母的教训,理解父母的苦心。其实,这也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了我们以后的生活更加轻松、快乐。

  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走近《傅雷家书》,相信他们都会有收获的!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1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该书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他们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

  《傅雷家书》是文艺评论家以及美术评论家傅雷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

  《傅雷家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因此如山间潺潺清泉,碧空中舒卷的白云,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这本书其中有几个片段非常让我感动,比如:“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

  这一小段故事,是傅雷先生写给他儿子傅聪的。从上面的语句,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傅雷先生的爱子情深。对于长大的儿子,希望他茁壮成长,向外发展,但又不忍孩子远离身边。其实家长都是这样的,从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家长辛辛苦苦,一步步将儿女哺育成人,为的就是希望子女才有所用,以后不至于露宿街头。而,儿女成才之际,亦是离开屋檐独飞之时。作为父母,既为他们而高兴,也为此伤心难过。毕竟是骨肉之情。作为我们应该体会、理解父母的苦心,让父母看到他们想看的'一幕——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也算是报答了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

  在这里,我不就想到了我的父亲。他总是默默的付出,不求回报。父爱像海,宽广深沉而含蓄;父爱像山,稳重厚实而威严;父爱像河,舒缓平静而绵长。在困难时,父亲给我们他温暖的臂膀:在痛苦时,父亲给我们他宽阔的胸怀。父爱无言,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孩子,我谑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你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离别之时,父亲傅雷自责对儿子的管教严格,手段“残忍”。竟然成了自己的错误。哎,其实这是爱子情深啊!“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傅雷老师在儿子幼时,严加管教、一丝不苟,“残忍地虐待”了儿子傅聪。听来笑话,哪里有父亲虐待自己的亲生骨肉的`呢?俗话

  说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傅雷老师用的是严父底下出才子。平时,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啊!

  我看到这里很后悔,因为我总是在父母苦口婆心的劝说后不满的埋怨他们,对于他们的悉心教导,我不领情。我感到了自己的不该,我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我要真挚地对父母说一声:“对不起,我错了!”

  而在《傅雷家书》中,傅聪的母亲在信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她也给她的儿女写了好几封信。信中充满了对子女的关心和怜爱。同样她对于傅聪的音乐事业也非常的在乎这也同样让傅聪十分的感动他也明白了母亲的爱对他有多重要。这也放我感叹唏嘘母爱的宽容和伟大。

  这本《傅雷家书》真的让我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也让我更加了解父母的心理都在想着什么这让我可以更好的和父母沟通。

  我太感谢这本书了,因为它是一本让我真正了解真正的父母的爱的一本好书!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2

  今天,在语文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傅雷家书》,让我对这本书,对傅雷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老师着重讲了《傅雷家书》及作者的背景,好让我们更了解当时的情况,从中,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傅雷。

  一如既往地,老师不像书上那样赞扬傅雷,而是先给我们讲了傅雷消极的一面——他是个渣男,还家暴。

  从《傅雷家书》中,我们很难看到他这一面孔,比如我就一直认为傅雷是个好丈夫、好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了些,但终究是个人才,还教育出了这么厉害一个儿子。书中的内容更是充满了父子情深,让人感动。

  但不曾想,傅雷作为“好丈夫”曾多次出轨。在和妻子朱梅馥订婚时,傅雷爱上了法国女子玛德琳;在妻子怀孕三个月时,傅雷和一位女演员纠缠不清;在是两个孩子的爸爸时,傅雷公开追求陈家鎏。这些似乎也在傅雷给儿子的信中提到的“曾做过一些对不起你妈妈的事”中可以得到印证。

  作为“好父亲”,傅雷更是给了傅聪和傅敏一个黑暗的童年。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家暴,在一次访谈中,傅聪曾指着自己鼻梁上的`疤痕说,在他5岁时,傅雷曾不知为何生气了,拿起盘子摔过来,他顿时便血流如注,立马送进了医院。像这样的事不至一两次,而是家常便饭。傅聪练琴时,只要让傅雷听到一个错误音符,他就会殴打傅聪,甚至把傅聪的头住墙上撞,对待傅敏亦是如此。

  傅雷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区别对待兄弟二人。傅聪从小受到高级教育,傅敏虽然也想像哥哥那样学琴,但傅雷却不同意,理由是他没有精力,并且认为傅敏没有天赋。在《傅雷家书》中,傅雷也承认自己对傅敏的不公。他曾给傅聪写过长达七千字的信,却从未给傅敏写过长信。

  傅雷做的第三件事就是过多地控制。他对孩子有着各种无孔不入的要求。每天吃饭时,他都会关心孩子吃饭时的坐姿,手肘位置,吃饭不能说话,咀嚼不能发出大的声响。由于傅聪不爱吃青菜,他就罚他只准吃白饭。傅聪长大后,父子关系仍没有像书中描绘的那样融洽。傅聪被问起“为什么回信比家书少得多时”他自己也说,自己不敢写,因为随便说一句就会引起父亲源源不断的反应。不仅如此,傅雷本身的性格其实就很暴怒,时常发脾气、摔东西。更离谱的是,傅雷还时常指点傅聪与弥拉的感情——这在书中也有体现——他告诉儿子要专一、不许离婚,但自己却多次出轨。这样的傅雷还真让人大吃一惊啊!

  那么,傅雷为何会有这样的性格呢?其实,这也不能全怪他自己,这也要从他的童年谈起了。在傅雷3岁时,他的父亲因被诬害被捕入狱,即使他母亲多方奔走,但他父亲还是在出狱后去世了。在这期间,因他的母亲无暇顾家,傅雷年幼的两个弟弟一个妹妹相继夭折。也正因此,傅雷的母亲就将一切希望寄托到了傅雷身上,极力培养他。傅雷的母亲请来了私塾先生教书,她则在一旁监视傅雷。因为一下子失去了四个亲人,傅雷的母亲变得乖戾,用各种残暴手段对待傅雷。傅雷玩久了,她就把儿子扔进水里;傅雷分神时,她就把蜡烛油滴到傅雷身上;由于傅雷不好管教,她就要上吊……这一切造就了傅雷,也扭曲了他的性格,让傅需在多年后也用母亲对待自己的手段来对待自己的儿子。傅雷的这种暴躁,易怒事实上是不由自主的,在发怒过后又时常懊悔地责怪自己。

  毫无疑问,傅雷是个卓越的翻译家,评论家,是难得一遇的人才,但他绝对算不上一个好丈夫、好父亲。《傅雷家书》能成为“教育典范”也是顺应了某些父母的控制欲的结果,但我身为学生,从一个孩子的角度去看这本书时,我认为《傅雷家书》更像是一本哲理书,而不是所谓的教育书,这也是我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13

  傅雷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翻译家,傅聪是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傅雷家书》摘编的是傅雷及夫人在其长子傅聪留学波兰后相互之间的通信。通过阅读这一封封饱含深情的家书,我们可以慢慢了解傅雷的教子之道,明白傅聪今日的巨大成就是与傅雷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分不开的。

  傅聪在海外求学,一心投入艺术,没有时间和父母、朋友、老师以及过去帮助过他的人写信,傅雷便常常督促他:“你记住一句话: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种‘忘恩负义’的印象。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忙着吸收新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你千万不要让人误会”。他想要告诉傅聪:常怀感恩之心,更要适时表达,才不会引起误解,人际关系便是这样建立的。事实上,这样的告诫对于我们今天的青年人,也是极其适用的,不管如何忙碌,也要适时的交流、表达,才能增进感情,减少误会。

  傅雷去信很多而傅聪回信太少,这引起傅雷夫妇极大担心。为了告诉傅聪如何做到常常写信,傅雷又举出自己的例子:“我知道你忙,可是你也知道我未尝不忙,至少也和你一样忙。我近七八个月身体大衰,跌跤后已有两个半月,腿力尚未恢复,腰部酸痛更是厉害。但我仍硬撑着工作,写信、替你译莫扎特等都是拿休息时间,忍着腰痛来做的'”。教育儿子,就是这样以身作则,悉心引导。反观现在的父母,常常要求孩子做的,自己却常常不去做或者做不到,没有父母良好的榜样和示范,孩子又怎会做到呢?

  在信中,他也传输给孩子这样的思想:一、父子也是朋友,重大的事要与朋友商量,对音乐的理解也该与朋友分享、交流、讨论,这样才可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二、写信可以促使傅聪加强对自己文笔的训练,记录自己的所感、所想、所思,从而激发艺术的才智。正是由于傅雷要求儿子一直写信,这本《傅雷家书》才有内容,以日常之事见教育之伟大。这使我想起了当前的许多父母的家长制的作风是多么得不明智啊,没有与孩子朋友相待,以诚相见,怎么能换来孩子心悦诚服地接受呢?

  傅雷的教育方式同时也是暴露自己的缺点,以此警示孩子少走弯路,他甘当孩子的一面镜子,用自己过去的经验照亮孩子前行的路:“你有许多毛病像我,比如急躁情绪,我至今不能改掉多少,我真着急,把这个不易革除的脾气传染给了你。你得常常想到我在家里的自我批评,也许可以帮助你提高警惕”。通过在信中指出父子俩共有的缺点:人很真诚,但说话太直接,对待别人的关心不太会表现感激,目的是想要和儿子共同克制改正。由此可见,真正的教育是真诚、袒露心扉、无话不谈的交流。

  傅雷对儿子的要求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说明傅雷的教育是把做人放在第一位的,“人”是根本的道德素养,要求儿子宁静淡泊、真诚待人、认真做事。作为艺术家,要求儿子真诚地爱艺术,发扬艺术,提高艺术的品味鉴赏力;作为音乐家,要求儿子以开阔的胸襟拥抱不同风格的音乐;作为钢琴家就更要细水长流,不断演绎不同风格的新乐曲,不浮于演奏技巧而多注重意志对整个乐曲的把握控制。

  赤子之心是傅雷对傅聪做人的指导。赤子之心不只是纯洁无邪的心,也指清新,更是一种热烈、真诚、洁白、高尚、忘我的爱。傅雷告诉儿子:“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就是指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人,一定是一个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如傅聪长大了,独立了,坚强了,就能自己找到心灵的旅伴—怀有赤子之心的人,才不会孤独,自己就能寻找到快乐。这是傅雷要让儿子懂得的立身之道,这也是作为父母想要儿子达到的最终目标。

  从傅雷坚持给儿子写信,重视启发儿子思维,才能理解傅雷教育怎样得坚持不懈,尽心竭力。学习傅雷对儿子的教育,我们能够明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最应该做的是以身作则,用爱浇灌;想要帮助孩子独立,就要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赤子不孤独。

【《傅雷家书》读后感】相关文章:

傅雷家书的好句01-05

傅雷家书好句12-25

《傅雷家书》好句12-13

《傅雷家书》好句02-16

傅雷家书教案08-26

《傅雷家书》教案03-07

《傅雷家书》教案02-23

傅雷家书心得03-22

傅雷家书好词好句摘抄 傅雷家书摘抄笔记10-20

《傅雷家书》好句摘抄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