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书心得

时间:2023-06-26 07:06:2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道德经》读书心得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道德经》读书心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道德经》读书心得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1

  “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故万物备。广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语出庄子天道)

  理论物理学家霍金曾经来我们中国演讲说“哲学已死”,已经找到“宇宙起源”。但是越是探索越发现以前的物理定律是片面的,如牛律三大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大爆炸学说,黑洞理论在后期都被证明在局部的范围才是有效的,那么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这个真相对我们来说真的重要吗?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科学家,为什么晚年都成有神论了?他们研究科学研究宇宙的最终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不管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不管宇宙如何变化,那么是不是在宇宙之上还有“奇点”或“源”,是开始也是回归,是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这就是:道!

  道是起点,也是终点。

  说文解字中对道的定义是:所行道也。道者人所行也。

  道,dao,从辵(辶chuò)从首,首亦声。“首”指“头”。

  道,头行走也。意识带领身体(的走向),是万物万法之源,是创造一切的力量;是生命的本性。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敎。——《礼记·中庸》

  辶是辵,指“乍彳乍止、走走停停”。“辵”与“首”联合起来表示“从头开始行走”;引申也可以作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引领大家一起走在前行的路上。

  道的起点是人,终点还是人。

  共产主义从诞生至今,其含义以及理论内涵都在不断发展,但其核心始终是“人”。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最终归结。老子曾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不可以说共产主义是道的利?而人类的全面发展就是道的用?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有名天地之始,无名万物之母。”道可以说出,但是思想和语言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老子所思考的道或许更加完善,但是限于他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的虽然不至于背离他的本意,但是终究是有所偏差。我们每个人理解的道都不尽相同,但是道指引了我们的方向。万物虽然存在,但是正是因为我们人类赋予了它的名,它才对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意义和价值。

  近期有些科学家提出新的理论:宇宙是四维恒星死亡塌缩形成的四维黑洞喷射出来的“外膜空间”,即膜宇宙学说,此学说不正和老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言论相符吗?但这究竟是不是宇宙真正的形态我们还不太清楚,但是老子唯物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是我们探索生命和自我的价值的有效方法。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是永恒变化的,是宇宙、天地、万物的规律,所以“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若是有为,那就不能称之为客观规律,不能称之为道!金刚经里“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也是这个道理。“无不为”是因为万物在客观规律的作用下自然发展的.阶段,所以道是“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其客观规律,作为个人生老病死是我们的规律,作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促进是促进发展的要素,我们思维是物质世界在我们人脑里面的折射,所以我们人类无法只靠思维活着,无法摆脱物质世界而单独存在。

  道赋予了我们自主选择的权利,或许老子所言的道也只是片面的道,我们在选择在进化的同时,也在探索真正的超越时空限制的道,也在更深的认清人类社会的道,我们个人的道,我想这是道德经留给我们的积极作用。

  道不远人,百姓日用不离道!

  那么,作为个人,什么才是你我的道?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2

  《道德经》很薄,只五千余言,传言为老子骑牛过函谷所著,《道德经》又很厚,它包罗万象,其中有哲学有政治有自然科学有人文社会,这样的书看完很简单,看懂看透却很难。《道德经》的语言很美,散整有序,读起来有种韵律感,深刻地道理蕴于浅显的事例,极具思辨性,这是《道德经》吸引人的地方之一,老子通过阐述"道'这个至高无上的存在来表明自己的世界观,哲学的奇妙之处,即具有共通性,老子不懂现代物理,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才智。 老子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见柔弱不争,老子把最高品德的`赞誉给了水,"上善若水,水善利而万物而不争。' 老子的政治主见是"无为而治',老子的思想社会蓝图是"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宋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是整本书最让我动容的一段,这是老子的抱负,是一位智者对他心中最有价值的生活方式的描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不知道要如何实现,但就是给出了这么一个梦,这是人对将来的期许,是人对社会本身的关注,很美妙。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3

  道家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即是“无为”。但我认为,有些人虽表面上是游离世间,但肯定抑制不住人性中“善”、“恶”等因素的影响而去插手世间之事,且受儒家文化中“积极入世”的影响,导致这些“游离之人”不可能去遵循道家的无为原则。

  既然说到“无为”原则,便不得不提起汉朝。虽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在此之前,道家一直被汉王室所看重,为汉王室信奉,汉朝开国丞相张良便是道家中人。然而汉朝前期积弱,汉高祖刘邦甚至有被匈奴围困之辱,那时百姓的生产及生活水平确实无法达到一个王朝强盛所需要达到的水准。

  那么一个强大的王朝要达到的最高准则又是什么?无非是国家强盛,不被外来者侵略,军队可以打胜仗,让百姓安居乐业等等,这种准则必需要求经济基础能够支持住上层建筑所提出的一系列政策。经秦王朝覆灭、楚汉争霸等诸多战火洗礼,统一之后,汉朝前期的经济基础是明显达不到要求的,因此汉惠帝之后,汉文帝将道家的“无为原则”充分运用以治国,使得国家的生产力以及百姓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至于汉文帝的继承人汉景帝同样施行相差无几的政策,事实证明那时“无为”是对的,百姓的生活水平在短时间之内得到了提高,迎来了华夏历史上国家大统一之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现代中国人大多只记得千古一帝汉武帝封狼居胥的赫赫威名,却少有人记得为汉武帝铺垫之前道路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穷兵黩武之后的“轮台罪己诏”。是以儒家的“有为而治”与道家的“无为而治”究竟哪个要更好,在此先不展开,但可以肯定的是,默默贡献又不愿居功的人,才是最应该受其他人尊重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4

  时间很快,今天这两天开始读让孩子爱上《道德经》这本书,读的时候脑子里晃出了一些童年的往事。例如,读到第7页的一段“这就像你们的名字一样……爸爸妈妈会称呼你的乳名……在学校,老师同学又会叫你的学名……除此之外,同学们还有可能会给你起个有趣的外号”。想到这里,甜甜的微笑。

  想起我的乳名,平仔,羞羞甜甜一笑。小时候我在学校的大名是李旭平,而同学们给我取的外号是“猪宝”,因为我这个人小时候很笨的'原因,头脑不灵活。现在长大了也还是那么笨,哈哈!头脑还是转不过来,还是不灵活。“猪宝”当时被我想成是侮辱性的外号,就因为这个外号,我被怂恿打了一场架,被老师批评了。这次后我再也没打过架,就算是上初中我被同学叫来一帮人大我,我也没有大打出手。我总是忍忍忍,好多同学都觉得我很傻,说我忍气吞声。连我二伯父都说我傻,也是说我被同学欺负还忍气吞声。就因为“猪宝”这个外号引来了好多矛盾,因为我对这个外号的反感。而现今我倒觉得这个外号很可爱。

  我还有个外号“憨豆先生”,因为我长的有点像外国佬,我的头发小时候是带有些黄的,面相看起来像搞笑大王“憨豆先生”。后来又被一个初中的同学取了个外号叫“专家”,想到“专家”就想起初中那位同学下课后上厕脚滑了下,刚好碰到我,我眼疾手快轻轻扶了下他才没有摔跤。

  读第22页的一句话“那时,我常常想象自己像孙悟空一样能腾云驾雾呢,一个筋斗就能翻它个十万八千里。”记得小时候,我时常想象孙悟空就在我身边保护我和我聊天,所以小时候的我不会感到无聊。相反我的朋友都会无聊,经受不了孤独的生活。

  读28页的一句话“在你很小的时候,你一定觉得爸爸非常高大吧!”想起小时候总以为大人没有烦恼,慢慢的长大才明白大人是有烦恼的,小时候音乐课上唱的一首歌《小小少年》,歌词我只记得一点点“小小少年没有烦恼……”当时我的心是懵的,压根不知道什么是烦恼。

  读59页的一句话“不要动不动就锋芒毕露,觉得自己了不起,更不要咄咄逼人。”想到自己被人夸下就美美的飞上了天,不知道天高地厚,甜甜的笑。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5

  《道德经》是老子写的一部不朽的作品,在这部道教经典中写明了很多道理。

  当我第一次看《道德经》时,它晦涩难懂的差点让我放弃,但经过仔细研究,它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道德经》分为两篇,分别讲道和德,这也是整篇文章的中心。

  开头的第一句话是听更多的道,道,非恒道。名字,名字,非恒定的名字。这意味着法律可以理解,可以解释,但不是永恒的,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法律可以用名称和概念来概括,但这种概括也会随着事物的发展而改变。我把它和我所学到的知识联系起来,可能是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

  据了解,老子知识渊博,学习好。在教学中,老子总是不断进步,打破砂锅问到底,非常渴望知识。然后,为了解决他的疑虑,他经常抬头看太阳、月亮和星星,思考天空是什么,以至于他睡不着觉。我认为当我仰望天空时,我已经在了解自然的道路上了。

  《道德经》中的道不仅是自然之道,也是个人修行所需的道,所以有德。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益有余,德是个人修行所需要的。老子写道,《道德经》可能是为了让人们了解自然之道,学会如何修行自己的道德,而拥有道德是修行道德所必需的。只有以道德为基础,才能修行个人道德。

  在《道德经》中,德找到了比较大的一部分,与基础有很大关系。有人说故失道后德,失德后仁,失仁后义,失义后礼。大致意味着以前的世界在天堂的约束下发展,因为社会发展天堂离开我们,需要道德来维持发展,现在道德又失去了,只能采取仁义的方式,让人们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推动自己的人,当世界有爱,一切都回到美丽。如今人心不古。连至少爱人的心都失去了。所以我们教他们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但道德不足以约束人,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有效的方式,那就是礼仪。李双优说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和谐统一,这让我明白了坚持这些美好品质有多重要。

  在《道德经》中,我学,用道可以事半功倍;作为一个人,只要有德,就能掌握自己的道。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6

  自从上了小学以后,学校组织诵读《道德经》,在诵读的过程中,我深刻的体会到《道德经》是一部蕴藏着丰富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

  《道德经》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质和本原。表现了老子崇尚自然。第二部分讲述了以德为中心的人生观。德构成了人们的`思想、言论、行为的准则,教我们如何做一个有道德、讲文明的好学生。

  我最喜欢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段话的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应当像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

  自从诵读《道德经》以后,让我懂得了很多道理。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做一个有道德、懂文明、讲礼仪的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7

  一直比较喜欢古典文学,虽然是理科生,学习之余工作闲暇,喜欢拿一本诗词书或者国学经典之类的书看一下。这个习惯已经保留了下来,年近不惑,回首看来,真心的高兴有这样的一个习惯和爱好。最近在看《道德经》,今天晚上10点一刻终于看完了第三遍,我的目标看六遍。坦白的说,第一遍,是看一段原文,看一段白话文翻译。第三遍则基本不需要看翻译。相信看了六遍之后对原文的精髓会理解的更深一些。熟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我已经有过多次体会了。作为书友会的一员,我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好书多读几遍。

  下面简单讲一下看《道德经》的几点体会。

  1、《道德经》的由来及中心思想。

  春秋时期,周王朝大厦将倾,中原将陷于混乱,老子决定西出函谷关云游。当时镇守函谷关的长官叫尹喜,他对老子非常敬佩。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尹喜就特地来和老子会谈。当他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时,觉得非常可惜,便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请老子在函谷关小住一段时间,并希望老子能留下一部著作。

  老子同意了他的请求,就在函谷关住了几天,并写下了一遍五千字左右的文章。这篇文章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也叫《老子》。

  个人观点:老子见中原将限于混乱而决定出关,符合其文章中清净无为的思想。个人认为老子的思想跟孔子的儒家思想比较,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孔子要入世,老子则要出世。现在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几千年,一是由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更重要的是汉武帝时期采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然这个观点当今已经被越多的人否认,但无论如何,儒家思想现在还是占据着统治地位的。有人说,宋朝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最高峰,换言之,宋朝之后,文明和思想都是在走下坡路的。元朝时人是份等级的,汉人地位是比较低的,无法成为文明和思想上的主体,明清两代,官场争斗,文字狱,皆不利于思想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总概念,老子借用它集中表达了对宇宙万物的基本认识,实现了划时代的哲学升华。在老子看来,“道”有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一是“非常道”,二是“常道”。二者合而为“道”,成为万物之源。

  2、个人比较喜欢的内容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善于认识他人的是智者,善于认识自己的才高明。能够战胜他人的有力气,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强大。

  我对自知者明,自胜者强这两句很有感触。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很重要;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固步自封;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战胜自己,这一点我觉得需要改进和提高。战胜自己,说来简单,作起来难,人总会在一定程度上觉得自己是正确的',很难做到战胜自己。我想到的方法之一就是换位思考,把你放在别人的位子上,把别人放在自己的位置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段不必看翻译,也可知道其中意思。知足常乐,适可而止。曾子也曾说过,“知止而后定”,知道止是起点。当今社会,人心浮躁,熙熙攘攘,皆为利往。如果温饱已经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精神追求是要排在前面的,很前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着不辩,辩者不善。

  这句话我认可前半句,后半句部分同意。做人还是要朴实,说话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要华而不实。

  3、小结

  读了三遍,虽未能完全理解其精髓,但道德经讲的并非玄而又玄,其中润藏着朴素的哲学思想,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则。

  道,无为是老子强调的主题思想。需要再多读几遍以体会其精髓。另外,后期还计划读《庄子》来进一步体会“清静无为”的精华所在。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8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经典作品——《道德经》中的一句话。《道德经》像一束阳光,把万事万物的奥秘和为人处事的规律照得明明白白,让我心中豁然开朗。

  《道德经》告诉我,要尊重事物的发展变化,并注意之间的转化,并难得可贵地告诉我们该如何去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用什么样的态度来过好自己的生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告诉我们:过分私爱必然要有重大的耗费,太多收藏必然会有厚重的损失。以前,我从不知道知足,嫌自己的衣服不够名牌,用的笔不够漂亮,嫌妈妈不够优雅,嫌爸爸不是老板……读了这一章后,我明白了要知道知足。衣服虽比不上一些同学的名牌,但是是新的,而且很好看,我每次穿着到农村,农村的孩子们总是围着我看不够。而我用的笔从不妨碍我做作业,考出好成绩。爸爸妈妈用他们的劳动所得让我丰衣足食,周末陪我爬山捞鱼,还能根据我的意愿,出钱让我学钢琴、唱歌,打乒乓球……可见,我生活是多么幸福,我早就该知足了,于是,我放下了心里的包袱,开始知道满足了,突然发现,我原来可以生活得这么快乐。

  “轻则失根,燥则失君”告诉我,办事不能轻率浮躁,否则就无法办成事情。就如去年我准备参加钢琴考级,刚刚开始,我还没有一个音符一个音符仔细弹清楚,我就急着用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去弹快速的`旋律,快是快了,可惜一弹快音符就像被揉成团,乱成了一锅粥。当我看到这一章《道德经》后,发现我弹琴过于草率,我原来的意图是希望自己能快些达到考级所要求的速度,可是因为轻率,急于求成,把曲子的旋律都搞乱了。我静下心来,重新谨慎地把这些音符慢慢“整理”好,很快,曲子就像样了,慢慢地速度也上去了。终于,我通过了考级。我从心里感谢《道德经》,它教会了我做事不要急于求成,要按照规律,踏踏实实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无为而无不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均是《道德经》告诉我的道理,让我渐渐明白了我该怎样对待我的人生,该怎样对待我身边的事物。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9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扣人心弦,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能力。实是佩服佩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照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自己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感动和惆怅,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古文中之绝笔!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10

  从初中到现在已经学习过很多老子的文章,但系统完整地阅读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在这次暑假。阅读完后,被其中所蕴含的深厚修筑的哲理所折服,不由得感慨:中华民族上下几千年文明留传给后人丰富的遗产,但论及能总括中华民族的基本传统、思想与精神“一言以蔽之”者,勿庸置疑,当数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极其精炼,只有八十一章,总字数加起来不过五千。但老子用这极其精炼的五千言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构造出了一个朴素、自然、豁达、飘逸的宇宙观、人生观、方法论的宏大框架。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可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尚不能一一参透。在这里只能凭自己理解写下感受最深的几点。

  体会《道德经》,主要也就是体味老子的“道”,体味老子。

  道,这个颇带东方神秘主义的名词,在《道德经》一书中频频出现。老子对“道”有种种构想,从老子对“道”的种种构想之中,我们完全可以体味到他对“道”的那种近乎虔诚的膜拜和敬畏。因为虔诚的推崇,他赋予了它博大精深的涵义,也使得这个概念成为了他的哲学思想体系的核心。

  总的来说,他的“道”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修身养性、立身处世、安邦治国。先说安邦治国。《道德经》中有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是说圣人没有固定的想法,以满足老百姓的想法作为自己的心愿。在治国的过程中,要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要求治国者的.地位虽高而人民负担不重,遇到灾害站在前面带领人民群众去救灾,所以人民不受其害。《道德经》还说:“故以知治国,国之贼。不以知治国,国之福。”,以自己的知识治理国家,则国家盗贼四起,不以自己的知识,而是按人民的意志治理国家,则国家就幸福昌盛。还有,只有“以正治国”,即以正直不阿的态度治理国家,为政清廉,处事大公无私,执政为民,执政者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这样,执政者的江山才稳固。君王顺着老子安邦治国的思想而行,则天下太平,国运昌隆。中国历史上的汉初文景之治,唐朝贞观之治,就是明证。

  除开这几点,《道德经》中还蕴含了许多的生活哲理。尽管道家思想在几千年来不断丰富与发展,但老子的修身养性学说及其境界一直高山仰止,不可动摇。《道德经》的内容不仅是人类修道的最好典范,而且是人类由平庸、卑微走向伟大、神圣的科学方法之一;是智慧之源,是安身立命、立身处世、安邦治国思想的源泉和基础。弘扬它,不仅对修身养性,而且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在科学地审视宇宙、社会历史、自然万物的前提下重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理想,将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11

  为充分表达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根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开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根本思想。虽然文章大局部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开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那么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适宜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

  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那么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道德经》读书心得 篇12

  《道德经》这本由老子著作的经文短短五千余字,便道尽了世间种种。其内涵丰富,语言简练,包含了很多对于人生,对于人的自身修养的看法。人们便是穷尽一生,也难以完全悟透其中真意。

  当然,《道德经》其中蕴含的道理并没有那么简单,现实中的对于《道德经》中的看法,是用哲学的角度来解释的。哲学是人类理性的巅峰,是智慧的结晶。用这样的思维来解释《道德经》固然没错,但是解释的却不够全面。人类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单纯的`去用理性的思维而忽略感性的思维,这在出发点上就出现了偏差。当然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并不是说说就能达到的,这需要的是掌握一个巧妙地平行点,让理性与感性在一个状态下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

  《道德经》是著作于中国的春秋时代,那个时期正是对于人自身的探索时期。所以说注解《道德经》中宇宙观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所以说《道德经》是研究人本身的一部经文。在中国古老的传说里,有仙神之说。他们隐于名山之中,游离红尘之外,可长生,可不老。只是有一颗大自在之心,与世俗里追寻大自在、大逍遥。这些传说在现实的人来看合适荒谬,但是在中国古老的历史里,这些传说能够经久不衰,且不断的有人追寻着,这本身就值得思量,或许有人说是心理作用的体现,但是什么样的心理作用能够持续几千年。这其中或许有些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仙神也不一定真的不存在,没有见过就不要否定一件事,时至如今我们都无法证明传说的真假,那就不要忙于否定。

  在道教几千年的发展来看,《道德经》一直都是其至高无上之圣典,无数隐士,道士参悟其中,不能自拔。那么《道德经》到底有什么魅力呢?我们可以追寻原点。隐士、道士追求的是天道,他们是修行的。那么《道德经》是否就是指导人如何修炼的法门呢?这有待商讨,但并非毫无道理,这是有一定根据的。姑且这样看待,会发现经文里许多不显得语句,能够讲得通。

  有科学家提出人体内存在的隐藏潜力是无比惊人的,但遗憾的是人们并不知道该如何激发这些潜力,这些隐藏的潜力也就这样,基本上不会有被激起的一天。但是事情并非绝对,这个世上是有教人如何开启潜力的法门。那就是《道德经》,这一部经文就是教人如何开发潜力的,是教人如何沟通宇宙,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思想之一是“不争”,当然这其中体现了很多不同的意味,“不争”是不与天争、不与人争、不与己争。使自己永远保持一个和谐的状态,以此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这就是不争,不争也有不刻意的意思,就是不要刻意的追求一种状态,这只会适得其反,要顺其自然,一切看缘分而定。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或许你本不应该得到,但你强行得到,一时间你会得意。但你总会失去你得到的,并且是加倍的失去。凡是种种,自有定数,人怎可逆势而行。

  《道德经》中所体现的另一种思想就是“不要强盛”。春,是最有生机的季节,万物萌发,一切皆处于细微间,并不强势。而夏,是生机最强的季节,万物生之巅峰,无可比拟。细究两个季节,春虽不强势,却生机勃勃,一切生灵皆在生长,有无限之可能,反观夏虽然强势,有最强的生机,但不久之后就要走向衰败。所以说盛极必衰,这在人类世界也是说得通的,不要追寻更强的状态,这样只会自取灭亡,而是要保持一种并不算太强盛的状态,这样下去人类才会得到长久的发展,才不会灭亡。

  人生中有很多真谛我们不得而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修行,以一颗平常之心于红尘之中,便是修行,是修心。无所谓成果,只是一种心态,是传说中的心如止水。不争是为争,不求是为求。让我们在这红尘中,修身修己。

【《道德经》读书心得】相关文章:

道德经读书心得09-08

道德经学习心得02-05

道德经学习心得12-03

读道德经有感03-21

《道德经》读后感02-04

道德经读后感02-04

道德经心得体会11-07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02-15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