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时间:2022-10-07 15:01:0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1

  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将两者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各自的对应部分:

  山洞——(学问)

  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

  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

  景色平淡——(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价值大)

  游前洞——(求平易之学问)

  游后洞——(求精深之学问)

  探险而远之志——(求学之志)

  随欲出者以怠——(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

  游洞之力——(求学之力)

  物(火把)——(求学之客观条件)

  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略

  尽志而不能者无悔——略

  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求学应深思而慎取)

  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面对一个“话题”(故事或事件),应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寻找最关键的几点,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

  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一类。

  于是可以将这样的一些文章拿来比较:《过秦论》、《谏太宗十疏书》、《滕王阁序》、《沁园春·雪》、《改造我们的学习》(注意这些文章的文体与作者的身份)等等。我们要学完一篇文章后,然后给这篇文章定位归类,再去寻找同类的文章来研读(注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同一篇文章分入不同的类别)。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2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身边有很多例子都是如此,但这个规律真的就一成不变?近墨者就真的只能变黑吗?我认为,近墨者有时会更赤。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想必大家都读过,有同学认为从王安石游历山洞不得,可以看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道理,其实如果抓住进洞、出洞这也许可证实此观点,但从全文看,其实不然。

  我认为此篇折射出另一道理,近墨者更赤。王安石去游览华山洞,不料有人半路就坚持不住,要返回,王安石一行随之而出,出去之后,大家很是扫兴,有人责怪之,王安石更后悔之。于是,王安石就有了很深的感慨,得到“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深思而慎取”这样的心得。难道这不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吗?王安石为何出洞?因为同伴害怕找借口要出,既然一起来了,就相互帮助。于是,出洞。但是出洞之后,非常懊悔所以才会有之后的'感慨。经过这次游历,一番思考,王安石如饮醍醐,才会有这般深邃的思想。如果没有这意志不坚定的同伴,王安石会有如此彻悟吗?

  近墨者更赤,我想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就像王安石,大名鼎鼎的政治家,有一番事业,失败之后定会汲取教训,使自己更优秀。然而对于常人来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首先要烂熟于心的。所以做人首先要择善从之,见贤思齐焉,练就一番真本事,才会近墨者更赤。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3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

  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4

  最近刚学习了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读后第一感想是哪个怠而欲出者很冤枉。首先想为大家解释一下:怠,懈怠之意也。这懈怠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松懈懒惰。

  或许那位先辈是胆小了一些,松懈了一些,懒惰了一些,但他一人说如果不出去火把就灭了。结果一起游玩的人都出来了。而出来的人又有人责备这位先辈。连作者王安石也感觉后悔听了这位先辈的'话。但这一切都应让这位先辈来承担吗?

  非也,非也。这位先辈只是一句意见性、提示性的话,又没让其他人非得跟着出来不可。其他三位完全可以不跟着出来嘛。是担心他一人出来有危险吗?那可以由一人陪同,其余二人继续自己的游玩嘛。是因为给怠而欲出者面子,所以不好意思回绝而跟着出来嘛?本人估计其他三位也有些担心也有些怠,只是因为面子不好意思说罢了。有敢说的了,也就有了个台阶下了。但最后敢说出心里想法的人却因为火未灭未发生危险而成了被责备的对象了,成了背黑锅的人了。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相关文章:

游褒禅山记有感10-10

《游褒禅山记》..03-15

《游褒禅山记》 教案04-01

《游褒禅山记》教案03-14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03-05

《游褒禅山记》的教案范文08-25

《游褒禅山记》教案范文08-26

《游褒禅山记》的教学反思范文05-27

游褒禅山记教案15篇07-18

高二语文游褒禅山记教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