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

时间:2023-03-16 17:59:20 惠嘉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精选5篇)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写一篇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不管教的勇气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精选5篇)

  不管教的勇气后感 篇1

  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是每一个家庭比较头痛的事情。从我身边的人看出来,孩子自从一出生,就成了父母人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出去吃的玩的用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而考虑,朋友圈全是孩子的照片,家里到处都是孩子们的玩具。那么我们跟孩子之间是否能愉快的相处,便成了决定我们这一生是否能幸福的关键要素,如果孩子误入歧途,做出危害社会及他人的事情,做父母的除了痛心、遗憾和自责,还有就是体现了自己教育水平的失败。虽然我还并未踏入为人母亲的阶段,但是育儿终究是有一天需要面临的问题。为了孩子的幸福,父母最应该做的是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中诸多课题的勇气。

  具体来讲就是帮助孩子学会自立,教他们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人生中的课题。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自立的三大条件:第一必须自己来决定的事情可以独立做出选择。第二能够独立判断自己的价值。第三能够摆脱自我中心主义。树立面对生活的自信,找到自我价值认同感。过多的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第一事情也做不成,第二还造成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恶化。父母对待儿女要平等,说话要有分寸,多感谢,而不是表扬或者批评,表扬是一种有能力的人对没能力的人所做的自上而下的评价。批评不是改变孩子行为的好方法批评不是育儿的好方法。一来没有人喜欢批评,二来批评会带来负面影响。

  关于批评,学习也是一样,从小我们所灌输的就是你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考上好大学才会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才会有好生活。然而这是一句完全不正确的教育理念,我认为学习并不只是为了生活或者是为了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为他人而努力学习的.人,往往会失去自己,轻易放弃。我觉得应该培养孩子学习新事物的乐趣,不要对他们过多的干涉,父母不要总是替孩子操心,先把精力用在自己的课题上,给孩子做好榜样,如果父母在学习之外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自我价值认同感,那么孩子会有直面自己课题的勇气,当孩子做对了事情时,你不表扬,但是可以感谢,通过感谢孩子就很容易找到在家里或者社会上的认同感。

  赋予孩子勇敢面对人生的勇气,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不可能陪伴孩子的一世,他们终有一天需要自己去面对人生的难题。从小给他们足够多的鼓励树立自信心。学习再好的孩子也会有失败的时候,考试失利很正常,以后生活中还有很多失利的事情,父母必须帮助孩子建立独立解决课题的自信,赋予他勇气。不要因为一次成绩的滑铁卢就否定他们。

  我们都是从一个孩子渐渐长大,组建家庭并拥有了自己的孩子。但成为父母后,我们都忘了自己作为孩子的时候希望父母如何和我们相处。如何让不管教成为更好的管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而这本书会给你答案。唯有平等友好的关系,才会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不管教的勇气后感 篇2

  书名就值得让人细咂品味,是让父母学会放手,自由教育吗?不经想到是否和管理者管人的那套操作有几分相似?在企业管理中,对待任务我们看重效率,绩效。说到管人,只能说是一门艺术。原因也很简单:绩效有指标,可以评估,人却是各不相同,所遇情况也是五花八门。

  带着这些疑惑,听完了全书。确实和猜想有几分相像,也有些许不同。

  作者提出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自立的品质,让其独立的做出选择,思考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并对自己的选择进行负责?有朋友会问我一些疑惑,以前的我可能会马上给出答案,现在却不是,我会将自己对待问题的视角讲述出来,也许能让别人更加全面的分析不同选择的利弊,随后让别人自己做出选择就好。相较之下,美国父母算是将自立的概念植入骨子里,并发挥到极致。我们没少听说美国家庭父母会和小孩立下规定:承担家务,会得到相应的`报酬。

  对于“自己选择,自己负责”的理念,我倒是感悟颇多。如今不少父母喜欢各种“安排”,从读什么高中,读什么大学,到找什么工作都要横加干涉。最后他们的小孩成为自己或者大众觉得最应该的模样。但是,多数有过这种经历的孩子,内心总有一股压迫,如同种下一颗反叛、逃离的种子,迟早会迸发。最好的做法莫过于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你的孩子暂时无法体会知识带来的快乐时,倒不如把先学习的事情先放放,等到他想学习的时候,我们再慢慢引导。

  最后,谈谈这本书给我有感触的一点是:对于教育小孩呢,我们需要告诉他真相,不要试图隐瞒事情本来的样子。我们不能夸大一件事的好处,也不能恶化一件事的后果。不知道你的父母是不是也这么说过:你要考好的大学,考上好大学你就会有好的工作了。还有,不少父母为了给自家孩子提供备考环境,家里人走路都是蹑手蹑脚,说话轻声细语。邻居电视声音太大,大打出手的大有人在。不妨你这么想想,是告诉他事实真相呢?还是等他走上社会,当他们发现现实和你们说得对不上号时,发出责骂呢?当然,引导他们了解事实真相的做法高明的多。谁说考上大学的人都能找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的人大有人在。学习不是唯一衡量的标准,能力和素质同样重要。另外,备考期间,过分的紧张一来会给孩子造成压力,二来本身事实也不是真的如此这般谨小慎微。总之,让孩子知道事实,了解真相,他们能真实的评判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会让他们更好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不管教的勇气后感 篇3

  生老病死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自然规律,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我们有一天也是会变成一个大人,并且有了自己孩子的。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需要有自己的方法的,不能够盲目。今天我读了一个特别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不管教的勇气》。

  第一个就是不要批评孩子,其实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一个观点。那就是在孩子做错的地方就要批评,在孩子做对的地方就要表扬。但是在书中对于这个观点做出了否决。

  其实我们仔细地想一想就知道了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可能做错事情,在这个时候我们是希望别人能够坐下来和我们谈一谈还是说对我们进行批评呢。相信很多人都会选择前一个的,所以孩子也是一样的。

  如果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讲清楚的话,那么孩子以后肯定会很少做错同样的事情。如果你批评他的话,他是在当时被动接受,但是在他的心里肯定会反感你的那种态度的。

  第二个就是不要表扬孩子,很多人在刚刚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就直接的不认同了。因为如果在孩子做对的时候去表扬他的话,那么下一次他就会觉得自己这么做是正确的,以后继续地保持。但是感谢比表扬更加有力量,所以要试着改变自己的说话方式。

  不管教的勇气后感 篇4

  正如当人生中遇到棘手问题深感无力时,这时候最应该做的是学习,通过看书改变自己的思考方式,这样才可能站在更大的格局看到问题的实质,从而能够跳出困局。育儿之路漫漫且困难重重,对于初当父母的我们也时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候或许也需要借助书籍的指导,方可跳出细枝末节问题的纠缠而看清问题的根本。

  这本《不管教的勇气》的作者岸见一郎是一个哲学家,他本人是阿德勒的哲学忠实粉丝。在他研究了阿德勒的哲学以后,他发现阿德勒的哲学,最有效的地方就在于养育孩子。所以他的育儿书籍多是从阿德勒的哲学出发,来告诉大家我们怎么样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怎么样能够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更好的人。

  《不管教的勇气》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育儿书籍,和很多国内育儿书籍不同之处在于,第一没有废话,第二不讲理论。全书文字并不多,但是字里行间是作者满满的诚意,他试图真诚地与读者探讨:怎么才有效呢?只有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本书当中提出了一个特别震撼的口号,叫做不批评也不表扬的教养法,即不管教的勇气,本意就是让家长尽量地放手,尽量地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为什么要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呢?作者认为批评和表扬都不是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方法。批评不用说,是指责孩子,然后给他压力。而表扬也是自上而下的,表扬是发生在上级对下级之间的。所以当你觉得,你比你的孩子强很多,你跟他就没法平等对话的时候,这批评和表扬就出现了。作者认为无论是柔和的表扬,还是残酷的批评,这时候你都没法建立一个跟孩子的良好关系。而没有这个良好关系,就无法实现有效的指导。这就是岸见一郎的`最基本的底层的逻辑。

  而岸见一郎的这些见解来自哪儿呢?是来自于阿德勒在100年前的研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说,一个孩子终身,所寻求的就是两样东西,一个叫作归属感,一个叫作价值感。归属感是爱,价值感是感谢。爱能够给他归属感,感谢能够给他价值感。由此岸见一郎认为家长最应该对孩子做的就是两件事:爱和感谢。

  所谓“爱”,就是要愉快地接受孩子的真实面,无论他目前是什么样子。

  而所谓“感谢”就是取代“表扬”的一种态度,这样才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这与很多育儿书的观点都不太相同,很多书鼓励父母要及时反馈,要经常表扬孩子。而岸见一郎说,我们要做的事是谢谢你。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做对的事,表达出谢谢的时候,孩子立刻就能够知道,这件事做对了。并且他获得了价值感。

  比如一个孩子在地铁里边不吵不闹,这时候妈妈表扬说,宝贝,你真了不起。你竟然能够不吵闹,太棒了。你不觉得奇怪吗?这就好像表扬一个人不会随地丢垃圾一样。你竟然不随地丢垃圾,你真了不起。太奇怪了吧。因为不随地丢垃圾,或者在地铁里边保持安静,这是一个正常人所应该具备的正常状况。那么家长应该做什么呢?“孩子在地铁里边很安静,谢谢你今天这么安静”——如此这样就好了,谢谢他就好了,感谢他给你所带来的东西,就像我们和其他人一样,其他人做对的事,我们也应该对别人表示感谢。这时候孩子的价值感就会得到大幅提升。

  而表扬的问题在哪儿呢?如果我们总是用表扬来驱动一个孩子做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是,得不到表扬的事情他就不去做。就是孩子衡量这件事该不该做,取决于这件事情父母会怎么看,有没有评分,有没有奖励,有没有排名,都是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这个东西没有,他就会觉得没什么劲,这就是表扬有可能会带来的恶果。

  很多家长喜欢体罚,觉得体罚的时候,自己是在付出心血去教育孩子。但作者认为,体罚不是教育,体罚只是报复。报复什么呢?你把我气成这样,我得报复你一下。就是我心里边那股火压不住,我要发泄出来。只是报复而已,对于教育毫无意义。

  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又该怎么办呢?比如孩子对你说“我就是讨厌学习怎么办”,岸见一郎认为,作为家长的你此时只能对孩子说:“那好吧,等你什么时候想学了,你就好好学。因为人生是你的。”作为家长首先应该认清楚,不要对孩子的课题横加干涉,孩子从来都不是为父母学习。对于一个为自己学习的孩子来说,失败恰恰是学习最好的机会。一个为自己学习孩子,他将从考试的挫败中学习到警醒。他或许突然意识到人生有这样的挫败也没关系,我能够追得上,这都是一个人的感悟。人和人的发展节奏是不一样的,甚至就算辍学绕了一大圈回来,搞不好将来还能干学术,这就是人生。所以要让孩子知道,他的课题是他自己要做的事,失败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有时候家长使特别大的劲,非但起不到更好的效果,还将孩子推向更糟糕的方向,这是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所带来的结果。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作者在书中反复地用到“勇气”二字,家长要有勇气改变与孩子的相处方式——学会放手,既不表扬也不批评的这种公平对待孩子的方法。因为这需要家长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对待的个体,他不再是为你博得面子的工具,他有自己的人生,他自己既要迎接成功带来的价值感,又要承受失败带来的挫败感,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得到成长,做自己人生的主人,作为家长的我们,得一方面耐心陪伴他艰难地走完那些不得不走的弯路,一方面控制住自己忍不住伸出去的试图阻拦或者干预的双手,所有这些确实都需要极大的勇气。

  总之,这本书的育儿观点对我非常有启发,推荐阅读。虽然其中的很多观点和做法在真正运用起来的时候还是存在困难,有时候不小心会回到老路子上去,在孩子不听大人管教的时候忍不住开始对孩子训斥或者惩罚,但是相信书籍传播的思想就是一颗种子,会慢慢在心里生根发芽,最后长成茂盛的大树。

  不管教的勇气后感 篇5

  《不管教的勇气》解决了我的焦虑,天气变晴了,气也顺畅了,世界一片祥和……

  这本书改观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说实话,一直以来也是漫无目的、没有原则的`走一步算一步的主。只追求是否对于错,却不知道世界还有科学性一说。

  说实话,我们孩子平时学习还可以,但是就是没有自律性,现在疫情期间,老师网上授课,一些列的问题就浮出水面,一天只写一样作业,写两样的时候就是烧高香了。

  面对这样的问题,阿德勒说,父母要放手,不批评也不表扬,过多的干预反而让孩子产生依赖行,适得其反。只要告诉孩子,成长是他自己的事情。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学习也是,你现在的努力与学习,将来才能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为将来的生活方式,多一份选择。而不是为父母活着,为父母学习。

  孩子可以现在不写作业,什么时候想写了再写,强迫也没有用,效率还不高,倒不如放手,家长轻松,孩子也轻松。当然孩子毕竟小,偶尔不在线,家长可以适当的提示,比如说,孩子一直玩手机,看电视,你就说,孩子,爸爸妈妈担心你老是看手机,对眼睛不好,还容易上瘾,一旦成瘾,就影响你的成长,还会耽误很多事,爸爸妈妈不希望你对游戏上瘾,而失去自我。孩子也许当时听不进去,或者不想听,那就换个时间,总有停下来的时候……

  当然孩子学习,家长也不要携带,也拿起书本来,即使做做样子也可,为孩子树立求知的榜样,产生对学习的兴趣。

  拥有不管教的勇气,家长轻松,孩子轻松。

  放手是一种勇气。

【不管教的勇气读后感】相关文章:

《勇气》读后感 勇气的读后感10-17

《正面管教》读后感03-27

《正面管教》读后感05-04

《正面管教》读后感09-03

正面管教读后感精选05-22

正面管教读后感09-20

《正面管教》读书笔记04-15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03-14

《正面管教》学习心得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