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

时间:2022-04-06 11:40:10 专题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1

  “沙啦啦,沙啦啦”,一场雨伴着呼啸的秋风从天而降,豆大般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铺天盖地地洒向了人间,眼前的世界被一片片迷雾所笼罩,打在地面上的水滴发出“叮咚、叮咚”的响声,犹如在轻轻敲击玻璃般声音清脆悦耳。

  不一会儿,雨水便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微型湖泊,这些湖泊每个都波光闪闪,水中还漂着几片云,泛着彩光。他们像一面硕大的`水晶镜,将四周的所有景物都映照了出来,绘出了一幅幅奇异而又美丽的图画。雨水顺着屋檐挂下来,发出“哗啦啦,哗啦啦”的声音,好像跳水运动员入水的音韵一样,像千万条小人国中的瀑布,一幢幢建筑都变成了水帘洞里的童话王国。

  空气中、马路上的灰尘都被秋雨给洗刷去了。大街上仍然是车水马龙,人来人往。人们穿着雨衣,撑着雨伞在匆匆赶路,远远望去,像无数个五彩缤纷的大蘑菇破土而出,又像一条绚丽,不拘一格的花朵汇成的巨流在汩汩流动。这些扫尽了秋日那单调的低沉的灰色,这气势可真壮观!风声、雨声、车声这些声音演奏出了一一曲优雅的城市交响曲,打破了秋日中的沉寂,变得颇有生机。这凉飕飕的秋雨、泥泞的道路,也阻挡不了人们对工作的热情追求。

  这场秋雨不似春雨那样温柔,不似冬雨那样寒风刺骨,更没有夏天中那暴风雨的气热,但它刚中有柔,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刚中有柔的秋雨了。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2

  滴滴滴,咦,是哪里发出的声音?想知道吗?那就随我来吧。

  一天上午雨密布,下起了大雨。我刚下来就冷得直哆嗦,我穿的可是厚厚的毛衣呢。街上的人来来往往,人山人海,我挤都挤不进去,好不容易到了教室都快打上课铃了。

  以下第三节课,大家都想脱了。拖了边的吗?吃了时代,到下面玩儿,我也不例外。我刚跑到了下面就对于妹妹弟弟到大脑,优美歌喉所迷住。今天不仅有动人的歌喉,他还有一点特色。妹妹就像一个晶莹透亮的蓝宝石,美丽得让人陶醉,让人都陶醉了。

  许多筱雨点儿们都调皮地躺在了大地妈妈温暖的怀抱里,我悄悄地告诉你们,其实调皮的'小鱼减慢,可帮了大地妈妈一个大忙的。想知道吗,我告诉你了吧,就是小雨点邦达令,我的心了凉爽的澡呢,有的小黑点儿调皮地跑到屋顶上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有的小鱼胆,轻轻地跳了。小草的身上,让小草更茁壮翠绿一些。还有老朋友的头发,手,让我们更加凉爽,小鱼.真的是调皮了小黑点。可真美呀!一放学我便冲出教室,因为往家跑,校园门口的人可真多呀,都是爸爸妈妈。

  他们冒着风雨来接我说爱我,爱,都是最伟大的。我很喜欢下雨,你们也是吗?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3

  从尼罗河往东到两河流域再到恒河平原,这片地域寂寞了千年。战争来了,它以及它所承载的历史也渐渐被淡忘了。人们对它好奇而又畏惧,索性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相比之下年轻得多的欧美。强国觊觎这里的资源,却任由宝贵的遗迹经受时间的风霜雨雪。旅行者们来到这里,用相机记录下它的面貌一隅便离开了,他们永远是这样步履匆匆。终于,在千禧年到来之前,它等到了一位真正希望走进它的旅人。他从一个同样古老的国度赶来,在枪弹的威胁中潜行了数万里,用脚步丈量了几千年人类文明横跨的距离。三个月的时间,虽然他也是匆匆走过,但正如他在自序里所言,“如果这种匆促出自于一种万里恐怖中的生命重压,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同于《行者无疆》的轻松活泼,这片孕育了多种古文明的土地使余秋雨的笔调愈发冷静和深沉。他在漫漫黄沙中挥笔,《千年一叹》便在一路枪口中写就。

  读罢全书,最令我担忧的还是这片土地上的子民。在《寻找底线》一文中,余秋雨写到了坐落在耶路撒冷城西的大屠杀纪念馆。一大片从遗物中找到的照片在一个拐弯后突然呈现在所有人眼前,“男孩,女孩,微笑的,大笑的,装大人样的,撒娇的,调皮的都有。短发似乎在笑声中抖动,机灵全都在眼角中闪出。但他们,全被杀害了!”如果说那些无畏的战士在看到死神临近时仍保持微笑,是在捍卫他们最后一点尊严,那么那无数消逝在枪口下的孩子们呢?他们在搭上开往天堂的列车之前,面对着镜头,面对着罪恶的刽子手,绽放出最烂漫的笑容,则应当是对世界无情的嘲讽。这让我想到了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尽管影片中穿插了许多喜剧成分,而且关于父亲的死,也只用三两声枪响带过,没有过多的渲染,却足见其中无言的悲壮。我相信纪念馆设计者的用意也是如此,不陈列带血的刀剑,不展出锈蚀的枪炮,而用由一群笑脸组成的拼图,使得这份震撼、这份对战争的反思抵达人们内心最深处。

  同时,余秋雨也无意间向我们透露了战火背后人们的生活情形。在烽火和硝烟消散之时,他们的生活同我们的一样平静。无论是认为其他国家嫉妒巴格达美丽的伊拉克老人,还是以家乡拥有的众多古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荣的埃及青年王大力,他们言语之中无不表明这里的和平,彰显着人们共有的对世界的爱。记得曾在杂志上读过一篇题为《奇怪的西方记者》的`文章,说是一位叫安娜的欧洲记者到尼日利亚采访,在与当地同行乔什夫到一家餐馆吃饭时竟然抱怨餐馆“太干净了”。安娜对非洲的印象是“嘈杂、拥挤、混乱、花花绿绿”,显然,她对非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遥远的从前。而中东,自然也有其除却战火之外的另一面,每个普通人都幸福着那些属于自己的幸福。

  《千年一叹》它厚重,因为它装满了沉甸甸的文化与历史。余秋雨,这位年过半百的学者,穿过狂风扬起的大漠沙尘,用文字唤醒了险些被人们遗忘的记忆。这是全人类共同的根,人类文明从那里起步。有了根,我们便有了阔步前行的理由。

【读余秋雨《千年一叹》有感】相关文章:

千年一叹_1200字08-19

读《千年一叹》有感(精选16篇)05-12

《千年一叹》读后感09-01

千年一叹读后感03-07

余秋雨经典语录11-05

关于余秋雨名言05-10

读余秋雨的《山居笔记》有感04-06

《千年一叹》读后感500字08-18

千年一叹读后感(12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