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时间:2023-09-19 11:51:25 泽滨 读后感 投诉 投稿
  • 相关推荐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精选15篇)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王阳明心学》有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由其开创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在在哲学还是道德伦理体系的历史进程之中都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朱熹理学之后三百余年,真正能与其学说相抗衡者,也正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建立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同时批判朱子理学,具有他们那个时代内容和精神的新型的一种道德哲学体系。这种新型的道德哲学将良知之心上升到哲学本体的高度,简化道德理性与道德感情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心即理"为前提,以"致良知"为目标,通过"知行合一"动机论来解决传统儒家道德理性与道德实践互相脱节的问题,其学说的现实意旨在于实现"破心中贼"的道德净化目的与政治教化目标。那么,在阳明的心学之中我们就必须把握三个重要的概念,即: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王阳明主张"心即理",这里的心指的并不是物质性的心,而是一种精神上的"灵明",具体表现为人的认知能力、道德精神和道德本性。也就是说阳明心学中的"心"至少有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是感觉与认知之心;第二是人与物都共同具有的一种怜悯之情;第三是人本然具有的道德良知,是一种判断是非的道德理性。这里引用一段话来更简单的了解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於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这里王阳明所说的心既是一种我们感知外物的.能力,也是我们与万物共有的怜悯之情,当我们去感知这朵花的时候这朵花才对我们而言具有了意义,由此也可见王阳明强调了人对于外物对于社会的一种价值,与西方著名的哲学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有异曲同工之妙。

  良知是指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先天具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也是至善本体在是非知觉上的当即呈现,也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具有价值上的普遍性和绝对性,联系上面所提到的心即理中"心"的三个方面的含义,这里的良知也可以看成是第三层关于道德理性的体现。致良知即指使良知致极致,也指依良知而行,这就与知行合一联系起来了。良知为知,致则有力行之义,致良知这一理论形式把心与理、知与行、道德修养与社会实践融合为一,是王阳明一生思想的总结。"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目标,本心是可以无善恶之分并且可以分辨善恶的,但具体的人会因为欲念而使本心染恶,那么久需要我们就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法去达到,去尽可能的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引王阳明的两句话来认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方法论:

  "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矣。""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基于心即理的本体论的,良知之心就是我们要追求和还原的本心,那么我们就只能向内去求得我们的良知之心,这种向内求良知的目的只能通过与向外的行来达到,知行合一是达到致良知的方法。在这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实践的观点是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在实际生活中,许多人对于伦理道德是只知而"终身不行",只不过是讲之以口耳,并不身体力行。而道德信条如果不能身体力行,则毫无意义。所以,阳明以"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了道德信条的实践性品格。王阳明主张在道德实践之中,我们要且知且行,知行合一,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思想的阶段。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用这四句话归纳总结王阳明的心学:"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即使理,我们无需求理与外,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本心无善恶之分,但受欲念的纷扰染恶,所以我们要通过知行合一的方式去还原我们的良知之心。

  王阳明的心学在当代的知识体系中看来,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中,这是属于唯心主义的阵营的思想,但需要指出的是,王阳明的心学更多的是偏向伦理上的道德哲学,而不是关于心物二元主体的讨论。那么,作为一种道德价值体系,王阳明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和实践还是会有一些启发的。譬如知行合一,把我们所了解的道德理性和判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才能真的使这样的道德理性产生价值。当代道德思想的发展太快,很多人们铭记于心的道德准则却逐渐的消失在我们的行为中。我们都知道老人摔倒要扶,但因为现实的一些原因和考虑,这样一件理所应当的行为也贴上了太多的标签而变得困难。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我们的伦理道德?反思我们的道德理念是否与我们的道德行为一致?反思我们是不是在尽自己所能去致良知呢?

  王阳明的心学给了我很多的启发,时常回想哲人的思想,自己去不断地反思和思考,我们总会有更多的收获,从哲人的智慧之中悟出新的道理。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2

  最近读了一本书《王阳明心学》,与这本书的结缘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在听《王阳明心学》的广播,从讲解人娓娓道来的话语中给我一种静心的深邃,于是问她是什么内容?她告诉我是《王阳明心学》,并说家里有这本书愿意拿给我看,于是她第二天就把自己刚买的还没有拆封的这本书拿给我看。

  对于这种慷慨我怎能不好好读呢?对于心学的书,我刚开始的感觉是内容深奥,理论性强,看不明白,但是拿到书籍从王阳明出生讲起,文中语言浅显易懂,有些传奇的特色深深吸引了我。如,他出生时祖母梦见一群五彩祥云浩浩荡荡而来,为首的神人怀里抱着一个婴儿,降落在王家门前,把婴儿交给了他的祖母,之后王阳明便哇哇坠地。于是,给他取名王云,正因为这个名字他到五岁还不会开口说话,后来改名为“守仁”。奇妙的是,改名当天居然开口说话了,而且不鸣则起,一鸣惊人。不但日常用语对答如流,而且《四书五经》中的圣言一口气都给背了出来。

  王阳明从小是一个调皮的孩子,上学时逃课。经过老爸的多次训斥和老师的多次教育后,仍然恶习不改,天天只想着玩儿。正当大人们对这个问题少年即将失去信心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情,彻底改变了王守仁。这件事情对我印象很深。

  有一天,守仁又翘课了,在市场上瞎溜达,看见一个小孩儿在卖鸟,就凑过去问价钱,可问完价钱,掏掏口袋却不够数。守仁眼珠一转,就让那小孩儿先把鸟给他,回头再送钱过来。那小孩儿可不傻,坚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守仁同学顿时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伸手就要去抢。那小孩儿也不甘示弱,马上跟他比画。就在这时候,一个算命先生从他们身边经过,无意间瞥了王守仁一眼,忽然停住了脚步。此人精通麻衣神相,当他看到王守仁的相貌时,心里马上跳出一个念头:此子他日大贵,当建非常功名。

  算命先生当即把鸟买下,送给了守仁,然后慈爱地抚摸他的脸,意味深长地说了几句话:“小朋友,记住我下面的'话——日后,当你的胡须长到领口时,你就入了圣境;当胡须长至丹田,你就结了圣胎;当胡须长到丹田以下,你就结成圣果,功德圆满了。”

  临走之前,算命先生又叮嘱了一句,他说:“小朋友,你一定要读书自爱,我所说的话,将来必定应验!”就是最后这句话,把守仁同学从一个问题少年彻底变成了三好学生。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不仅对这个算命先生一种佩服,年年做教育的我是否年年有这样的智慧?我也总是高呼赏识学生。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但是也曾经有多时我忽略了对学生入心的教育。这几天内心澎湃和不安……

  于是,我走进教室,重新“认识”耿文轩、马子涵、崔展源……对经常完不成作业是耿文轩不再“威逼”,如果他哪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就大加表扬,每周的“阅读存折”“日记”每周也检查,如果完不成了就告诉他,这次完不成就算了这周之内如果能把这些作业都完成了,我就给你三朵小红花。慢慢地,他每天晚上的作业开始做了,虽然字迹还是潦草,错字还有很多,但是我知道,他已经用心了,有一周的“阅读存折”不知是因为没有带回家,还是丢了,居然填写在了纸上。交上来时他没有写名字,但是我看出是他的字迹,毫不犹豫地给他了三颗“星”,还有马子涵、崔展源、袁浩东,语文课上我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次数也多了起来……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颗幼芽,老师就是那个浇灌者,有时老师想给予他们更多的阳光雨露让他们快快成长,但太强的阳光、太多的水分也会对他们伤害,给他们适合自己的温暖,他们定会茁壮成长!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3

  暑假读的第二本。白话故事版,浅显清奇!读完此书,内心之中除了震撼,还是震撼!早闻阳明心学之名,却未曾拜读。那日得仰望之友小雅推荐《阳明心学》,并说你若读懂,就可随时出世入世了。假日有幸,拜读此书,对阳明先生之波澜壮阔之一生,初步了解。

  也知王阳明心学精髓在于:心即理,致良知!读此书,颇有隔时空与圣人对话之感,为我指点迷津。读完此书,感觉圣人之学,并非空洞不经,而是确实可以运用在生活之中。教会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强大内心,不惧现实风雨,从而成就自己。愚钝,浅读,向心中的圣人致敬!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4

  去年十二月开始读,到今天读完。书读得较慢,不过书中的一些道理经过慢慢琢磨,总算大都依自己的理解想通了。书中穿插的一些处事的方法大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读书过程中,明显察觉自己处事心境和效率均有所精进。

  书读到最后,见心学宗旨,按字面意思去理解,总觉太过肤浅,苦思半晌,得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此处的善恶不应该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善恶。大学上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而心学此处的`善恶,应该是对于止,即志向来说,即对于我们实现自己志向有帮助的,即为善;对阻碍实现志向的,即为恶。

  心之本体无善无恶,着重点应该在我们日常做事上,注重保持心灵的纯净。日常处事时,经常会受到外在的干扰,如果不能做到泰然处之,被之影响心境,则事倍功半矣;而若此心通明,物无所滞,则做事如行云流水,自然而然。

  大学之道,止于至善,而在日常生活中,会沾染上各种各样的善恶,欲要志向达成,需先分清这些善恶,即致良知。而致良知具体在于格物,即为善去恶。当我们厘清这些善恶,再在日常生活中勤以为善去恶,每日三省吾身,最终达到至善,则志向必不远矣。

  对于像我这样的俗人来说,格物应是当下亟需去做的。从儿时,到上学,再到工作,心中已被各种各样的恶所占据,二十多年的沉淀,让这些恶已根深蒂固。重疾需下猛药,若想有所作为,除了吾日三省吾身,时时检讨自身为善去恶,别无他法。

  写下此贴,望日后回头看时,已有所精进。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5

  克己需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传习录》

  我们常说,心灵,如同一间房;而眼睛,如同一扇窗。

  试问自己,多久没有“充电”了,即使“充电”,也是偶尔的一瞬间。夜晚,说好的,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本书;可电视剧一响,忍不住在客厅里看电视。说好的不玩手机,又一次拿上自己的手机刷上了朋友圈。

  这个社会,诱惑太多。常常在想,科技导致了我们精神文明的堕落,还是是一种属于文明进步的标识。回想起孔子那个年代,一无所有的颜回,活的是那样的洒脱。五柳先生,一碗酒,就可以呼朋唤友。做事论道。有些上班的.前辈们常常在说五十年代的事情,那个时候物质生活还不如现在富裕,然而他们却说,那时候的人,真好。

  是社会改变了我们,还是我们改变了社会。现在的我,坐在书桌前。关闭于外界的一切渠道,安安静静的看着书。想起古人常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让心灵,进行一趟远游。

  有时候,书是最好的远游方式。翻看一本书,像似云游九州,上可摘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所以,我选择在晚上,安安静静地泡上一杯茶,开启一盏昏暗的灯,我要去泛黄的历史中去遨游。在这里,我的心,得到了归宿,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若您看到我在看书,麻烦您,别打扰我,因为那是我心灵停留的地方。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6

  早在初中时代学习历史时,有幸认识了伟大的哲学家王阳明先生,他的理念“知行合一”长久让我难以忘怀,在这里我从两个地方阐述我对本书乃至对王阳明哲学的想法。

  首先王阳明先生的哲学虽部分来源于儒家,但核心理念却是突破南宋时期朱熹朱圣人的观点:“存天理、去人欲”。朱圣人以一孔之见提出“灭人欲”而王阳明先生则不同,他明白:天理和人欲是不能分离的,本身欲望和情感都是由人的意识所产生,若一味的强制分离,反而有违万物发展的规律。我举一个书中的例子,王阳明先生在寺庙中与一位高僧的对话:

  王阳明问道:

  “有家吗”

  高僧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良久之后,一声感叹:

  “怎能不想啊!”

  然后高僧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出家人的身份。

  王阳明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说道:

  “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高僧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高僧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

  我想当时寺内任何一个和尚都对不会想到,竟然有人把自己寺内的高僧劝回了家

  这件事完美的说明了人欲不会也不应被我们克制或是泯灭,之所以王阳明先生提出:“理和欲为并存,即天理就是人欲”的观点,就是因为他明白也希望人类应通过致良知去了解人欲和研究事物的善恶,若为善则为之;若为恶则去之,做到知行合一。

  第二:在“知行”上,王阳明先生始终坚持: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可能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法和理解,我认为知而不行,则为空知;行而不知,则不知所以然,简单说也就是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也不能单独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因为两者并行,我去实践,只是去验证这个真理,就像最后书中所言,其实最终目的就是磨练我们的心。另外知行合一也是和“理欲”、“至良知”等观点所对应,用良知做事、判断善恶,用心灵态度决定正确的行为方式,做到言行一致。

  也希望自己今后能够将此学以致用,更好的投入生活和工作中。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7

  迟迟不敢写书评,对圣人的认知还深感比较浅薄。这门书还是值得读,首先作者的文笔很好,很有代入的作用,仿佛你也化身成圣人的'一个弟子向他求教,在风景秀美之地学道、论道!对王圣人产生兴趣是因为读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当时就感慨,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在历史书上也就聊聊几笔,甚至老师讲解时、我印象也不深刻呀(还是我当年并未好好听课[捂脸])于是找来书了解一番。

  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对个人的修行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心学四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为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心之本体无善无恶,不去分别善恶;有善有恶为心生私心杂念,有好恶之分的意念;知善知恶是知行合一中知的部分,也是心学中提到的致良知,去认识到事物的本体和客观规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也是知行合一中行的部分,天理、良知不是靠空想、意念,而是在实践中探索,格物就是深究本来的事物,从而达到为善去恶。王圣人一生都在践行心学。少年立志高远,想要成为圣贤之人,这并未让其仅仅成为论道之人,他在政治生涯中虽跌宕起伏但也成绩斐。然。现在想想高中学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有何意义?!对你实用的就是有意义的[机智]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8

  这本书讲的很好,总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及心学的出世,阐述心学的.发源和王阳明在不断讲学中系统的将心学完善。这本书要反复咀嚼才能真正懂得心学的奥义。值得反复去读。(知行合一的知不是知道的知,是良知的知,是每个人内心与身俱来的道德感和判断力,找到并遵行良知,复杂的外部世界就变得格外清晰,致胜决断,了然于心。)“致良知”这个命题相较于孟子提出的观点,更明了易懂!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处理每件事情,都先用良知去格,这样就能达到大学所说的明明德,止于至善的境界!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9

  终于读完这本书,但是要再拜读原著《传习录》才能进一步理解。总结下,身,心,意,知,行。肉体是身,灵魂是心,感觉是意,思维是知,行动是行。

  人心本无善无恶,因为意感受世界,进而知善恶,故而要致良知。知行合一,其实是良知与行合一。所谓善非善,恶也非恶,只是善是道义,恶乃实用。简单说就是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故而没必要学人家清心寡欲;没必要学人贪得无厌;没必要满嘴巴仁义道德;没必要愤世嫉俗;没必要出家去修得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没必要朝堂之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食欲,性欲,私欲乃人之常情。美食人皆爱,美色人皆好,金钱人皆欲。但唯有致良知,知行合一,则一切则豁然开朗,方能随性而为。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0

  “知行合一”被看作王阳明标志性的哲学观点之一。对知行合一的研究自然也构成王阳明哲学研究的一个重点。王阳明有关知行合一的思想比较复杂,它由很多命题构成,若非是专门对此有所研究的人,很难真正明白其中讲述的是什么,也更加难以懂得王阳明给中华传统里留下的是什么。周月亮是当代研究王阳明领域的知名学者。他从上世纪80年代起便开始接触王阳明,并且深受王学后裔的'影响,我想这或者就是余秋雨先生所说的“文化偶像”吧,若非有一种无上的崇敬之情,否则一个人怎么会舍得花费半辈子的时间在一个与自己毫无亲缘又无利益关系的先人身上呢。余先生说,偶像的出现,是阅读的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能够与一位世界级的文化名人魂魄与共,是莫大的幸福。不因为他的名声,艺术和学问,而是你的生命与他的生命,有某种“同构关系”,他是你精神的血缘上的前辈姻亲。这种精神上的姻亲并不是人人可及,但是通过周月亮与他“精神姻亲“的介绍,我们才得以有幸洞窥一二。

  导读中说到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是为寻找人生的意义,找日子值得一过的那个支撑点,而这本王阳明传记,也许能让你获得一种人要活出点滋味来不容易也容易的道理。能否过得上值得一过的日子,就看你是否能找到“良知”的发窍处。真本书引经据典的内容颇多,其实读来也不甚轻松,另一原因,也怪自己过去阅读轻松读物多,一时半会还真难以接受这种文绉绉又极其难懂的内容了。我也深知无法单靠这一本书就能了解心学,但是作为入门,这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1

  有人说过成大事者必读王阳明,多年来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是很多伟人必修的功课。从叛逆少年到官场愤青,从大明军神到一代宗师,王阳明就是一个传奇的存在,或许应该说,从他的出生就注定了这不平凡的一世,或许你没有不了解王阳明,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你一定听说过,古往今来,这本书至今也是很多人为人处事所必读的。读懂王明阳,可以说在思想上有着更深层次的提高。

  《王阳明心学》是周月亮教授历时二十年心血历程,从其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王阳明的心学进行深度研究,从而写下了这本书,可以说经过考证与整理才有了这本书。作者对王明阳生平进行了简单的讲述,并且运用了形象的插图进行简单的补充,将王阳明从幼年至终年展现在我们面前,这样丰富而传奇的一生让我们心生崇拜之感。而在先生的一生中,杀贼擒王也不过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就是先生的心学,他的思想,他的哲学指引着很多人前进的方向,指导我们通过生活来创造自己。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对王阳明的一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的解决方式进行了分析,从为官之道,从为人之道上认知人生的意义。

  从少年到终年,王阳明一生何其辉煌,也何其坎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或许便是如此,然而王阳明却又是何其幸运,有一位识大体的父亲。这一生的经历让他在以后的余生中有着自己的观点态度,他始终坚信着渡人渡己。

  周月亮教授的'这本《王阳明心学》,更为细致,更为简单的向我们介绍了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也让我们更清楚更真实的理解了王阳明的意志思想。作者像在讲故事,也像在给我们介绍一位老朋友,把酒谈欢后是更为熟悉的彼此。知行合一,这是他一生都在实践的准则,也是给予我们后人可贵的心学思想。读王阳明,看传奇一生,读王阳明心学,认知自己。

  传奇的一生,宝贵的思想,读起来,总是受益一生。而他的一生也真正的做到了“三不朽”,其心学智慧定将受益于后人。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2

  心学是目前为止,我所知道在践行方面最有社会、生活价值的学问。比起先人口中所说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现代化预展,“心学”其是更容易被实现、被例证、被研究的思想体系。

  周月亮站在前人肩膀上为我们总结出这样一部王阳明大作,其中思想大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者是历史中王阳明“本我”;二者是周月亮眼中的王氏学问。这二者之间其实是相通的,“心学”的价值往往正是体现在阅读者的视角所带来的色彩偏差,继而呈现出为己所用的有益材料,王阳明先生所写“行知合一”,也正是这种意思,建立一个长期自己观察的习惯,在求知和践行的道路上,不断自我反省和调整,所需的步骤和所选择的“道”也许大相径庭,但最终得到好的结果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那么我们简单来看,王阳明和周月亮分别说了什么:

  自龙场顿悟之后,王阳明并没有一跃成圣,但他的确走在了一条正确的成圣道路之上,于此,正德十五年,王阳明提出心学总纲“致良知”:尔那一点良知,正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快乐。

  很拗口是不是,再看进一步的加工提炼。

  按作者周月亮说,“致良知”大可分为三步:良知指代天赋上的觉悟性,而良知在人,不在天,良知具有先验属性,不以个体差异为转移;良知即心印,是检验自己成果的试金石;知行合一触发普通人对良知的觉悟,接着采用“致”的方式,事事对照,目的就是保持澄明的精神状态。

  还是很难理解?没关系,实践出真知。

  “良知”可看做天性,即你想要什么?这是带着明确目的性的必然结论,那么为实现这个冲动要去做什么,就取决于你的“知”;同时,你做出的努力并不代表符合你的当初设想,这期间“行”与“知”的误差,就成为我们要探讨和研究的主题。就像你打牌的过程中,最后一手出了对三赢了,但不代表反推出你出对三就一定赢的结论,那么这种思想的形成就是不完整的。“行知合一”所考量的就是你能否时刻保持准确的自己认知的前提下,不断用行动测试本性,再用本性驱动行为的合理化。

  那么“行知”需要遵守什么呢?你得在客观的前提下,询问自己是否在验证的过程中使用全力,努力付出的'标志往往是你可以坦然接受与预期不同的结果,而承认自己的本性有此缺陷。

  周月亮说:唯有不在乎外在的得失毁誉,才能把价值标准还给人自身。

  王阳明先生则回答:“信步行来皆坦道。”为何,因为良知是自己的,行知合一是必然性的趋向,无法夺舍,自然心中坦荡荡,眼前坦荡荡。

  人的自发性、创造性、自由度,是人性的基础和外在表现形式,单单以天理作为框架来束缚住人性的本源发展,如今来看就是本末倒置,然而在王阳明的当下,催动广大老百姓以个体思维来改善生活,这一跨越式的思想解脱,在我看来与孔子所说“有教无类”同样伟大,也难怪会有人称王阳明极度接近儒家最高的赞誉——内圣外王。

  当然,也许你在阅读完王阳明先生的所有故事后,依旧觉得自己无法达到共通的高度,这并没有什么好灰心的。先生临终前笑言: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行知合一到了终点无非是保证此心光明,当你的一些行动都明明白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知善恶,知对错,达人情,通世故,好道明理,我想这些也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

  再不济,你得知道打牌并不是出对三就一定赢,也是好的。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3

  时下,创业创新、财富积累已经成为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目标,甚至是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志。每个人,特别是创业者左手鸡汤、右手鸡血;左有星云,右有马云,在工作一线苦苦挣扎,生怕落后于时代,落后于他人。即使是蓬头稚子,也要背负父母成龙成风的期望,试图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但是,很多人在追逐财富、实现自我的过程中迷失了自我,失去了本心,完全沉溺于金钱数字的增长和名望声誉的兴隆。毒疫苗事件、病毒肉事件、幼儿园虐待事件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挑战着人们的底线。

  难道是非善恶的评判在追逐成功的过程中消失了吗?自然不是,正确的善恶观永远存在于人的本心,只是被蒙上了一层自私的薄膜而已。原本单纯的人一旦进入滚滚红尘,童心就会变成世俗的利害心、是非心、功利心,就把良心放逐到计较得失的欲望之中,成为行尸走肉。王阳明,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没有争议的功、德、言三不朽的圣人,在大名鼎鼎的《知行录》里指出,恶人之心,失其本体。也就是说,恶人的心,失去了本来面目。恶人也有“良知”,只是被贪欲蒙蔽,失去了本来面目,所呈现出来的行为便是“不良”。

  对于当下忙碌的人们,特别是创业者来说,祛除阴翳找回良知不仅是内在的需求,更是事业成功的保障。即便是最先进、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同样也需要从人的本性出发,找到人类自身的痛点,提升体验度和满意度,从而挖掘出可以利用的商业价值,从苹果到谷歌再到小米,每个独角兽公司都是秉承着相同的理念。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利润而牟取金钱,那么最终只能走向歧途,失去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

  怎样才能找回初心,回到正确的轨道呢?王阳明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也就是说,“良知人人天然现成”,只要反观自照,就能“明心见性”,拥有这种“吾性”。修习心学,就能够还原本真,找回自己。这就好比一杯干净的水,原本可以用来解渴滋养,但如果添加了毒药,那就可能毒死人。但毒性不是水的本性,恶也不是人的本性,都是后来添加的。既然可以添加,那么也可以清除,水可以通过蒸发重新变成净水,人可以通过清除贪欲重现良知。

  事实上,对于创业者来说,心学的指导意义远大于此。创业过程中更离不了心学的指引。为什么这么说?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困难和不便。想要区分机遇和困难,就需要抱有一颗童真的眼睛观察,而不是依靠善恶的直觉判断。王阳明的《传习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王阳明的弟子薛侃有一天在花园中除草,劳累之余感慨道:“为什么天地之间,善难培养,恶难铲除?!”王阳明听到之后,就对他解释道:“你就没培养善,也没有铲除恶。”薛侃听了之后感到莫名其妙,因为他劳碌了大半天,不但浇灌花朵,还铲除了很多杂草,怎么能说是没有培养善,没有铲除恶呢!王阳明说:“天生万物和花园里有花又有草一样。哪里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花就是善的,草就是恶的。可如有一天,你要在门前搞个草坪,草又是善的,草坪里的花就肯定被你当成恶的了。这种善恶都是由你的私意产生,所以就是错误的。其实,天下任何事物本来就没有善恶,它之所以有善恶,全是你强加给它的。比如黄金看起来是善的,但在人的胃里就变成恶的了。粪便可以让庄稼生长,在老农心中,它就是善的。但对普通人来说,却是恶的。所以说,天下的万事万物哪里有善恶之分?都是人强行加到它上面的。因此当这个世界被人为的区分了是非善恶之后也就偏离了世界事物的本质。

  王阳明的这番言论,就是对创新发展的客观认知。世界上并没有真正的善恶之分,而在于观察事件本身的角度不同。比如对于打车难的痛点,对于百姓来说这是恶的做法,然而对出租行业来讲确实善的,他们可以为自己谋取更多利益。以滴滴打车为代表的网约车行业正是从这个痛点出发,解决问题。创业者就需要跳出简单的善恶划分,用全新的、公正的第三方视角审视,这样才能够发现商机、利用商机。在为自己积累财富的同时,造福于人类苍生。心学就是这样一种精神现象学,它把世界聚焦于我心,把所有的问题都变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所有的问题。没有表里、内外、上下,任何“一”都是具体细致、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整体。作者认为,这就叫做破除二元论,返回道本体;挣脱话语的异化,重返“意义”的伊甸园。

  此外,王阳明的心学不但能够指导发展,更具有教育的深意。创业本身,就代表了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正如王阳明的一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人生的经历让王阳明就像蛇蜕皮一样,一层层地蜕,最终证得大道。谪居龙场,顿悟圣道;巡抚闽赣,平匪诛藩;回乡守制,光大心学;总督两广,保境安民。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先是打击他的好名之心,越好名就越让他得不到“名位”。再锤炼他的荣辱耐性,廷杖、监狱、贬官到绝地,直到最后让他打通生死观,反观自照,这才明心见性,终于悟通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所以,客观来讲,王阳明的心学是从绝境中“压”出来、逼出来的.的心学。从大千世界、功名事业,直到生存死亡,王阳明退到退无可退的境地,不得不“反手而诚”“反手而治”。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可以说,王阳明的一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至始至终都在践行“知行合一”的学说,真正地做到了“三不朽”,从而超凡入圣。不论是遭逢困厄,还是身处顺境,他都凭借着心学的智慧,不悲不喜、无宠无惊地泰然处之。

  对于创业者来说,除了需要这种百折不挠、虽百转千回却义无反顾的精神,还需要掌握王阳明沉得住气的品质。无论是发配龙场还是巡抚闽赣,就是在需要“了不起”的时候就可以上九天揽月,在无可奈何时就混迹于鱼鳖,而不更多地去想什么委屈不委屈。这也正是王阳明所谓的悟道,就是找到了本源、正路,从心意的根本处明白了“心即理”,洞见了心物之间的根本关系,也就是心外无物。

  因此,王阳明的心学不但没有过时,更不是邪说异端,时至今日依然能够散发出熠熠的光辉。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因为他的心学智慧永不过时,他的人格魅力光照古今。当下,研究王阳明学说的人不在少数,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周月亮,历时二十年心血写成的《王阳明心学》,无论是从王阳明生平史料的广泛性与真实性、对心学研究的精深程度,还是写作的严谨程度上都无出其右,深深影响了一大批王阳明后续研究专家和作家。想要挖掘更多成功经验,建议精读再读。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4

  《王阳明心学》是我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准确地讲我个人还是非常喜欢王阳明的,我想不仅仅是我,更多的读着、学者、专家都喜欢王阳明。因为王阳明的伟大、传奇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知识与智慧,被世人所传送。

  《王阳明心学》的作者是周月亮,一个研究王阳明多年的学者,还出版过很多关于王阳明的书籍。周月亮眼中的心学是“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与渴望不朽正可统一于“致良知”。用自己的良知去做评判,去生活乃是一种大智慧,“活”出不朽。良知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自性,是人所固有它是人生的“根”,的“根本慧”,是能接通自然能量的本源性直觉,是人生各种意义的根据、本体。

  王阳明一生传奇,最著名的也是一种“良知”和“天人合一”的.思想,热爱讲学,据说当朝为官时每到一处就会办讲学,治理一方百姓时,希望把这些智慧传播给世人。王阳明的心学也是非常厉害的,常常运用这个心学没费一兵一卒收复土匪归降成为佳话。而这心学是开良知表皮而已,致良知的主要目的是唤醒一种澄明的意识状态的起点,能启发人们尊重人生万物,尊重各行各业的规律,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

  世间万事纷繁复杂,有了良知就有觉悟性,万事就能把自己想的清楚,活的明白了。减少自身的贪欲、理障,从而绝处逢生;有良知指引,任风高浪险,操船得舵;这心学有了良知会让生简单又意义深远。

  这个年代,我们都流行一句“跟随自己的初心”,而这“初心”相对王阳明的心学只是个表面,王阳明所讲的是根,一种内在的里,人性中最根本的本性,不为任何外在的功利目的丢失“自己”,却又不陷入那种束身寡过,一事不为的怯懦小儒的可怜境地;要从心灵入微处痛下自治功夫,既抗拒寻规蹈距之虚伪,又拒绝龙拿虎掷之虚伪。要告别混沌、为我、观望、自暴自弃等等活法,不随波逐流,真正跟随本心做自己的主人。

  王阳明心学也是一种方法学,跟随着一个“不改初心,不主观臆断”的原则,应对事情上的随机应变,用真心然后再面对滚滚红尘的各类问题。所以修炼好心学,能应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简单、专注,还要尊重事情规律的本身。王阳明心学的要点就是不动心,要尊重物性,尊重事情规律的本身。道理很简单,但人要去学不简单的东西。心学的方法就是不动心的方法,所以流传那么年的古人智慧,不高深,只要我们找到生活的本质,就能很好的面对与解决处理问题。跟着王阳明学心学,涨知识学智慧面对人生百态。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 15

  在中国古代,王阳明是我国最早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之一,他的著作《大学问》曾经被誉为“万世师表”。《王阳明心学》是王阳明先生的代表着作,其中的内容丰富多采,内容丰富充满,是一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在当代中国影响很大,影响了当代人,也影响了世界人。

  王阳明在他的作品中,都能让我感受到古人的聪明才智;他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他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智慧。

  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善于发现并且能够借鉴别人的经验。有一次,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文明小使者活动”活动。活动开始时,班上的同学都争先恐后,纷纷拿出了自己心爱的零食和笔,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拿出了自己的钱。我们拿出买来的零花钱,拿出了自己的零花钱和钱,拿出了自己的钱,拿出了自己的钱,拿出了自己的钱。我们拿着这些零花钱,兴高采烈地去了“文明小使者活动”。

  “文明小使者活动”这个话题,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该关注的,可是现在,许多人不会去做。如:扔垃圾、捡垃圾……这些事都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应该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去袖手旁观吗?

  我们应该去学学他人的长处,而不是在学习他人的短处,如:在我们学校的“文明小使者活动”的活动中,我们也能学习到许多。比如,我们班的一个女生,她的长相非常好看,可是她的名字却很好看,她就是一个好学生。我们也应该学习她的好学精神。

【读《王阳明心学》有感】相关文章:

读王阳明传有感03-07

读明朝一哥王阳明有感08-25

王阳明名言02-10

《王阳明》读后感04-25

王阳明名言12篇02-21

《王阳明》读后感(精选17篇)11-24

《王阳明—龙场悟道》读后感09-01

爱心学生评语07-28

爱心学校活动总结11-22

玩得开心学生作文01-02